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导电端子的制作方法

2021-12-18 10:3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电端子,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在加大可承载电流量的同时减低插接难度的导电端子。


背景技术:

2.电源连接器内部的导电端子主要是用来承载电流,现有技术中,通常会通过增加导电端子的厚度来加大导电端子的可承载电流量。然而,当导电端子的厚度增加,会一并加大导电端子夹持外部线缆的夹持力,使得在导电端子与外部线缆之间不易组装或拆卸。
3.故,如何通过导电端子设计的改良,来克服上述的缺陷,已成为该领域所欲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导电端子。
5.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其中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导电端子,其包括一夹线段与一插接段。夹线段用以夹持一线缆。插接段连接于夹线段的一侧。插接段在连接夹线段的一侧的相对侧形成一开口。插接段包括相对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以及连接在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且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与第四侧壁。第一侧壁上沿一第一方向开设有第一缝隙。第一侧壁在第一缝隙与开口之间还形成第一切口。第一切口的宽度大于第一缝隙的宽度。
6.优选地,导电端子还包括一翼部,翼部由插接段的第二侧壁向外延展形成,第二侧壁形成一第二切口,第二侧壁在第二切口与开口之间沿第一方向开设有一第二缝隙,第一切口的宽度大于第二缝隙的宽度。
7.优选地,第三侧壁与第四侧壁的内表面分别形成至少一凸部。
8.优选地,至少一凸部的最外层镀有一层金属薄层,金属薄层的材料包括金或锡。
9.优选地,插接段定义出一横截面,横截面垂直于第一方向,插接段的任一部位在横截面上的厚度至少为0.25mm。
10.优选地,插接段定义出一横截面,横截面垂直于第一方向,插接段的任一部位在横截面上的厚度至少为横截面的宽度的五分之一。
11.优选地,导电端子是由一金属片经由一冲压工艺及一折弯加工而形成,金属片的厚度至少为完成冲压工艺但未经折弯加工的插接段的宽度的十五分之一。
12.优选地,导电端子还包括一卡止部,卡止部设置在夹线段与插接段之间,且卡止部的延伸方向是垂直于插接段的延伸方向。
13.优选地,插接段于开口的厚度小于插接段其他部分的厚度。
14.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导电端子,其能通过“第一侧壁上沿一第一方向开设有第一缝隙,第一侧壁在第一缝隙与开口之间还形成第一切口”以及“第一切口的宽度大于第一缝隙的宽度”的技术方案,借以在加大可承载电流量
的同时减低插接难度。
15.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提供的附图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电端子的第一立体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电端子的第二立体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电端子的剖面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未成形的金属片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有关“导电端子”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效果。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进行各种修改与变更。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事先声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相关技术内容,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1.应当可以理解的是,虽然本文中可能会使用到“第一”、“第二”、“第三”等术语来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主要是用以区分一元件与另一元件。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或”,应视实际情况可能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任一个或者多个的组合。
22.实施例
23.首先,参阅图1与图2所示,图1与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电端子的立体示意图。导电端子m包括一夹线段1与一插接段2,导电端子m插设于一线端连接器(未示出)。夹线段1用以夹持一线缆(图未示出),并通过该线缆传输电流。插接段2连接于夹线段1的一侧,是由夹线段1的一侧沿第一方向a延伸形成。插接段2在连接夹线段1的一侧的相对侧形成一开口20。插接段2包括相对的一第一侧壁21与一第二侧壁22,以及连接在第一侧壁21与第二侧壁22之间且相对设置的一第三侧壁23与一第四侧壁24。第一侧壁21上沿第一方向a开设有一第一缝隙g1,并且第一侧壁21在第一缝隙g1与开口20之间还形成一第一切口c1,第一切口c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缝隙g1相同,第一切口c1的宽度大于第一缝隙g1的宽度。较佳者,第一切口c1的宽度为0.26mm。值得一提的是,如图2所示,插接段2于开口20处的端部具有一端面201与一倾斜面202,端面201与倾斜面202连接且其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倾斜面202之后也连接至第一侧壁21、第二侧壁22、第三侧壁23及第四侧壁24中任一侧壁的内表面及外表面且其之间的夹角也大于90度。因此,如图2所示,插接段2于开口20的厚度t1小于插接段2其他部分(包含第一侧壁21、第二侧壁22、第三侧壁23或第四侧壁24)的厚度,换言之,插接段2由其他部分(包含第一侧壁21、第二侧壁22、第三侧壁23或第四侧壁24)至端面201的厚度是由宽变窄。
24.参阅图3所示,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电端子的剖面示意图。导电端子m的任
一部位的平均厚度至少为0.25mm,或者至少为导电端子m的宽度的五分之一。更确切的说,导电端子m的插接段2可定义出一横截面s,且横截面s垂直于第一方向a,插接段2的任一部位在横截面s上的厚度t2至少为0.25mm。需说明的是,由于横截面s垂直于第一方向a,因此插接段2的任一部位在横截面s上的厚度t2指的是插接段2的肉厚。参阅图4所示,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未成形的金属片的立体示意图。进一步来说,导电端子m是由一金属片p经由冲压工艺及折弯加工而形成,当金属片p在经过冲压工艺后但尚未进行折弯加工的阶段时会先形成平板状的导电端子m(此时的平板状的导电端子m包含未折弯加工的夹线段1、插阶段2),且金属片p的厚度t大于或等于0.25mm、或者大于或等于完成冲压工艺但未折弯加工的插接段2宽度的十五分之一。由于金属导体的可承载的最大电流量与厚度呈正相关,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金属片p的厚度,增加导电端子m的可承载的最大电流量。
25.继续参阅图1与图2所示,导电端子m还包括一翼部3,翼部3由插接段2的第二侧壁22向外延展形成,第二侧壁22也可以额外形成一第二切口c2,第二切口c2较佳是位在翼部3与开口20之间。须说明的是,第二切口c2是横向延伸,第一切口c1为纵向延伸,第二切口c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切口c1的延伸方向垂直。第二侧壁22在第二切口c2与开口20之间沿第一方向a开设有一第二缝隙g2。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缝隙g1的宽度约等于第二缝隙g2的宽度,因此第一切口c1的宽度也大于第二缝隙g2的宽度。此外,导电端子m还包括一卡止部4,卡止部4是设置在夹线段1与插接段2之间,且卡止部4的延伸方向是垂直于插接段2的延伸方向。当连接该线缆的导电端子m插设于该线端连接器时,翼部3与卡止部4会抵靠在该线端连接器的绝缘壳体(图未示出)内部,借以固定导电端子m在该线端连接器内部的位置。如图1及图2所示,插接段2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a,那么卡止部4的延伸方向则垂直第一方向a。此外,导电端子m的插接段2的第三侧壁23与第四侧壁24的内表面分别形成至少一凸部25,也就是至少一凸部25与第一缝隙g1、第二缝隙g2位于插接段2的不同侧壁。此外,凸部25表面及凸部25的周围表面可镀有一层金属薄层,较佳者,最外层金属薄层的材料包括金或锡。
26.进一步来说,该线端连接器通过导电端子m对接于一对配连接器内部的一插接件b。本实用新型为了增加导电端子m可承载的电流量而加大导电端子m在任一部位(特别是插接段2)的厚度,然而这样的设计会让插接段2施加在插接件b的正向力变大,使得该线端连接器与该对配连接器之间不好插拔(使用者需要施加更大的力道才能进行插拔动作)。因此,本实用新型在导电端子m的插接段2的开口20处设计第一切口c1来增加开口20的弹性,进而降低插接段2施加在插接件b的正向力,减低该线端连接器与该对配连接器之间的插拔难度,以及避免由金属片p成型为导电端子m在开口20部位的相互碰撞。此外,由于插接件b会与插接段2的凸部25物理接触,而凸部25上最外层镀有一层金属薄层,金属薄层(金或锡)的磨擦系数小,因而能够减少插柱会与凸部25之间的摩擦力并同时降低接触阻抗以及避免异金属间的接触,进而降低插接段2施加在插接件b的正向力,减低该线端连接器与该对配连接器之间的插拔难度、降低接触阻抗、以及避免异金属间的电位差腐蚀。
27.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28.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导电端子m,其能通过“第一侧壁21上沿一第一方向a开设有第一缝隙g1,第一侧壁21在第一缝隙g1与开口20之间还形成第一切口c1”以及“第一切口c1的宽度大于第一缝隙g1的宽度”的技术方案,借以在加大导电端子m的可承载电流量的同时降低导电端子m的插接难度。
29.更进一步来说,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金属片p的厚度,增加导电端子m的可承载的最大电流量,并且在导电端子m的插接段2的开口20处设计第一切口c1来增加开口20的弹性,降低插接段2施加在插接件b的正向力,减低该线端连接器与该对配连接器之间的插拔难度,以及避免由金属片p成型为导电端子m在开口20部位的相互碰撞。
30.以上所公开的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所以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