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楼宇式恒定低温机组的制作方法

2021-12-18 10:0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楼宇供热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楼宇式恒定低温机组。


背景技术:

2.换热机组是由换热器、温控阀组、疏水阀组(热媒为蒸汽时)循环泵、电控柜、底座、管路、阀门、仪表等组成,并可加装膨胀罐、水处理设备、水泵变频控制、温控阀、远程通讯控制等。
3.光热装置的基本工作过程是通过特制的太阳能采光面,将投射到该面上的太阳辐射能作最大限度地采集和吸收,并转换为热能,进而加热水或空气,为各种生产过程或人们生活提供所需的热能。
4.目前的供热系统都是集中换热站,占地面积较大,系统能耗较高,对现场安装要求较苛刻,存在供热功能单调,供热温度不稳定,高楼层建筑的供热存在严重的供热不平衡和供热过量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楼宇式恒定低温机组,以解决现有技术供热不稳定的问题。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楼宇式恒定低温机组,包括太阳能集热器、水循环机构、换热机构、恒温回水机构和控制机构;所述太阳能集热器与所述换热机构管路接通以形成循环回路;所述水循环机构设于所述循环回路上,所述水循环机构用于将所述太阳能集热器产生的热水送至换热机构、以及将所述换热机构输出的冷水送至所述太阳能集热器加热;所述换热机构接通有用户回水管路,所述用户回水管路、以及所述循环回路用于输送热水的管路均流经所述恒温回水机构;所述恒温回水机构用于将所述循环回路的热量输送至所述用户回水管路内;所述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所述楼宇式恒定低温机组进行换热。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用户回水管路接通有用户补水装置接口,所述用户补水装置接口用于接入补水装置。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机构还接通有一次性回水管路,所述一次性回水管路、以及所述循环回路用于输送热水的管路均流经所述恒温回水机构;所述恒温回水机构还用于将所述循环回路的热量输送至所述一次性回水管路内。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一次性回水管路接通有一次性补水装置接口,所述一次性补水装置接口用于接入补水装置。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循环回路包括第一循环回路和第二循环回路,所述水循环机构包括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所述第一水泵设于所述第一循环回路上,所述第二水泵设于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上;所述恒温回水机构包括第一恒温回水机构和第二恒温回水机构;所述用户回水管路、以及所述第一循环回路用于输送热水的管路均流经所述第一恒温
回水机构;所述第一恒温回水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循环回路的热量输送至所述用户回水管路内;所述一次性回水管路、以及所述第二循环回路用于输送热水的管路均流经所述第二恒温回水机构;所述第二恒温回水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二循环回路的热量输送至所述一次性回水管路内。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循环回路接通有管道接口,所述管道接口置于所述太阳能集热器与所述水循环机构接通的管路上,所述管道接口用于与外接设备连接。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机构还用于切换所述楼宇式恒定低温机组进行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4.由于所述换热机构接通有用户回水管路,所述用户回水管路、以及所述循环回路用于输送热水的管路均流经所述恒温回水机构,所述恒温回水机构用于将所述循环回路的热量输送至所述用户回水管路内,所以用户回水管路内的水流实质能够进行两次换热,从而确保了水流输送过程中的温度稳定,切实解决了现有技术供热不稳定的问题。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17.附图标记如下:
18.10、太阳能集热器;11、电动阀门;
19.20、水循环机构;21、第一水泵;22、第二水泵;23、温度计;24、流量计;25、水循环电动阀门;
20.30、换热机构;31、供暖管道;32、传感器;
21.40、恒温回水机构;41、第一恒温回水机构;42、第二恒温回水机构;
22.50、控制机构;51、热计量装置;52、水计量装置;53、显示装置;54、远程通信装置;
23.60、循环回路;61、第一循环回路;62、第二循环回路;63、管道接口;
24.70、用户回水管路;71、用户补水装置接口;
25.80、一次性回水管路;81、一次性补水装置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楼宇式恒定低温机组,其实施例如图1所示,包括太阳能集热器10、水循环机构20、换热机构30、恒温回水机构40和控制机构50;太阳能集热器10与换热机构30管路接通以形成循环回路60;水循环机构20设于循环回路60上,水循环机构20用于将太阳能集热器10产生的热水送至换热机构30、以及将换热机构30输出的冷水送至太阳能集热器10加热;换热机构30接通有用户回水管路70,用户回水管路70、以及循环回路60用
于输送热水的管路均流经恒温回水机构40;恒温回水机构40用于将循环回路60的热量输送至用户回水管路70内;控制机构50用于控制楼宇式恒定低温机组进行换热。
28.在进行应用时,太阳能集热器10收集太阳能并产生热水,水循环机构20将热水抽送至换热机构30进行换热,并将换热后的水送回太阳能集热器10进行重新加热;由于此时的换热机构30已经获取了热量,所以便能够通过换热产生热水经供暖管道31进行述输,以此将热水送至需要使用的地方。
29.在实现上述功能的同时,此实施例由于还设置了用户回水管路70和恒温回水机构40,所以换热机构30也可经用户回水管路70输送热水,以维持用户热水供应的稳定;但由于用户回水管路70的输送距离较长,难免出现热量散失的问题,所以此时恒温回水机构40将循环回路60内的热量直接转送至用户回水管路70内,即实现了用户回水管路70的再次加热保温,从而确保了水流输送过程中的温度稳定,切实解决了现有技术供热不稳定的问题。
30.如图1所示,用户回水管路70接通有用户补水装置接口71,用户补水装置接口71用于接入补水装置。
31.即在进行使用时,可以通过用户补水装置接口71与补水装置进行连接,以此解决用户回水管路70中的水质问题。
32.如图1所示,换热机构30还接通有一次性回水管路80,一次性回水管路80、以及循环回路60用于输送热水的管路均流经恒温回水机构40;恒温回水机构40还用于将循环回路60的热量输送至一次性回水管路80内。
33.在增设一次性回水管路80后,则可以为其他使用区域提供回水保温的功能,以此扩大了本实施例的应用范围;其中,一次性回水管路80二次加热的原理与用户回水管路70的加热原理一致,故此不再叙述。
34.具体的,此实施例优选设置循环回路60包括第一循环回路61和第二循环回路62,水循环机构20包括第一水泵21和第二水泵22,第一水泵21设于第一循环回路61上,第二水泵22设于第二循环回路62上;恒温回水机构40包括第一恒温回水机构41和第二恒温回水机构42;用户回水管路70、以及第一循环回路61用于输送热水的管路均流经第一恒温回水机构41;第一恒温回水机构41用于将第一循环回路61的热量输送至用户回水管路70内;一次性回水管路80、以及第二循环回路62用于输送热水的管路均流经第二恒温回水机构42;第二恒温回水机构42用于将第二循环回路62的热量输送至一次性回水管路80内。
35.在进行应用时,第一水泵21用于实现第一循环回路61内的水循环,第二水泵22用于实现第二循环回路62内的水循环,即第一循环回路61和第二循环回路62均能实现独立控制,从而满足了用户回水管路70和一次性回水管路80按需调控的需求。
36.其中,上述水泵、回路等的设置数量不限,若使用需求增加,则按上述方案同理增配相关器件便可。
37.如图1所示,一次性回水管路80接通有一次性补水装置接口81,一次性补水装置接口81用于接入补水装置。
38.即在进行使用时,可以通过一次性补水装置接口81与补水装置进行连接,以此解决一次性回水管路80中的水质问题。
39.如图1所示,循环回路60接通有管道接口63,管道接口63置于太阳能集热器10与水循环机构20接通的管路上,管道接口63用于与外接设备连接。
40.在增设管道接口63后,则可利用管道接口63与蓄能罐、热泵、燃气锅炉等其他供热、蓄热设备连接,使供热模式增加,并且配合太阳能集热器10可实现节能减排。
41.如图1所示,此实施例的控制机构50还用于切换楼宇式恒定低温机组进行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
42.即用户能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控制模式,其中,此实施例的太阳能集热器10连接有电动阀门11,水循环机构20内设有温度计23、流量计24和水循环电动阀门25,换热机构30设有传感器32,控制机构50设有热计量装置51、水计量装置52、显示装置53和远程通信装置54,所以控制机构50能够通过上述相关监测设备获取相关信息,然后根据预设程序进行自动化控制,也可以将相关监测信息显示于显示装置53上,以满足用户的手动控制需求。
43.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