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土木工程建筑模板连接架的制作方法

2021-12-18 09:5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是一种土木工程建筑模板连接架。


背景技术:

2.建筑模板是一种临时性支护结构,按设计要求制作,使混凝土结构、构件按规定的位置、几何尺寸成形,保持其正确位置,并承受建筑模板自重及作用在其上的外部荷载。进行模板工程的目的,是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加快施工进度和降低工程成本。建筑模板在连接时会使用到连接架。
3.传统的连接架进行建筑模板的连接时,连接架和建筑模板之间不便于进行拆卸,使得拆卸建筑模板变得麻烦,另外根据建筑层高的不同,建筑模板的安装高度也不相同,连接架在进行建筑模板的连接时无法根据需要进行建筑模板高度的调节。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土木工程建筑模板连接架。


技术实现要素:

4.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土木工程建筑模板连接架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连接架无法根据需要进行模板高度调节和建筑模板和连接架不易拆卸的问题。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土木工程建筑模板连接架,包括支撑架、升降机构、卡接结构一、卡接结构二和转动机构,所述支撑架呈“凵”性结构,所述支撑架的底部外侧壁固定连接四个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底部转动连接固定架,所述固定架转动连接滚轮,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转动机构,所述支撑架通过升降机构连接固定板一,所述固定板一的顶部外侧壁固定连接支撑块,所述支撑块的顶部外侧壁固定连接固定板二,所述固定板二通过卡接结构一连接建筑模板,所述固定板二上设置有卡接结构二。
6.进一步地,所述建筑模板的顶部开设有卡接槽三,所述支撑架的顶部开设有转动槽,所述支撑架的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外侧壁固定连接两个支撑杆二。
7.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固定块、支撑杆一、螺纹杆、连接板和转动齿轮一,所述转动齿轮一转动连接在支撑杆二上,所述转动齿轮一上固定连接螺纹杆,所述螺纹杆贯穿支撑架的侧壁固定连接固定块,所述螺纹杆上螺纹连接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顶部外侧壁固定连接支撑杆一。
8.进一步地,所述转动机构包括摇动杆、插接槽、转动块、连接杆和转动齿轮二,所述转动块转动连接在转动槽内,所述转动块的底部固定连接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底部贯穿支撑架的侧壁固定连接转动齿轮二,所述转动齿轮二和转动齿轮一相互啮合,所述转动块的顶部开设有插接槽,所述插接槽内插接摇动杆。
9.进一步地,所述卡接结构一包括卡接板、卡接杆一、螺栓、螺纹孔和方形通槽,所述方形通槽卡开设在固定板一和固定板二上,所述固定板一和固定板二上的方形通槽的位置相互对应,所述卡接板卡接在卡接槽三内,所述卡接板的底部外侧壁固定连接四个卡接杆
一,所述卡接杆一的内部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螺纹连接螺栓。
10.进一步地,所述卡接结构二包括卡接槽一、卡接槽二和卡接杆二,所述卡接槽一卡接在卡接杆一上,所述卡接槽二开设在固定板二上,所述卡接槽一和卡接槽二内卡接卡接杆二。
11.通过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采用了升降机构、卡接结构一和卡接结构二,解决了连接架无法根据需要进行模板高度调节和建筑模板和连接架不易拆卸的问题,取得了便于高度调节和拆卸的效果。
附图说明
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整体侧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16.图中:1、支撑架,2、伸缩杆,3、固定架,4、滚轮,5、升降机构,501、固定块,502、支撑杆一,503、螺纹杆,504、连接板,505、转动齿轮一,6、固定板一,7、建筑模板,8、卡接结构一,801、卡接板,802、卡接杆一,803、螺栓,804、螺纹孔,805、方形通槽,9、卡接结构二,901、卡接槽一,902、卡接槽二,903、卡接杆二,10、转动机构,1001、摇动杆,1002、插接槽,1003、转动块,1004、连接杆,1005、转动齿轮二,11、转动槽,12、支撑杆二,13、支撑板,14、支撑块,15、固定板二,16、卡接槽三。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19.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20.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1.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套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23.本实施例中的连接架可适用于建筑模板的连接,例如,在本实施例提供了如下一种建筑模板,本实施例中的连接架可以用来进行对如下建筑模板进行连接。
24.一种建筑模板,所述建筑模板包括正面和反面,所述正面纵向和/或横向方向上等间距设有倒拔槽,所述倒拔槽的截面为梯形结构;所述反面为平面结构。
25.所述建筑模板,所述梯形结构为等腰梯形;所述建筑模板上设有连接件。
26.所述建筑模板,所述连接件为第一凹槽和第一凸条,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一凸条分别设于建筑模板横向方向的两个侧边上,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一凸条相互配合。
27.安装时,横向方向的连接为:将其中一块建筑模板的第一凸条从一端到另一端插入另一块建筑模板的第一凹槽中即可,这样的连接方式非常的简单、方便;并且这种连接方式隐蔽性很强,相邻两块建筑模板连接处严丝合缝,视觉效果更好,可以作为装饰面使用。
28.所述建筑模板,所述连接件为第二凹槽和第二凸条,所述第二凹槽和第二凸条设于建筑模板纵向方向的两个侧边上,所述第二凹槽和第二凸条相互配合。
29.所述建筑模板,所述连接件为方形凹槽和方形卡头,所述方形卡头和方形凹槽设于倒拔槽的下面;所述方形卡头设于建筑模板相邻的两个侧边上,所述方形凹槽设于另外两侧边上;所述建筑模板、方形卡头和方形凹槽一体成型,将方形卡头放进方形凹槽中卡合固定。
30.所述建筑模板,所述建筑模板内部设有消声棉层。
31.所述建筑模板,所述建筑模板内部横向和/或纵向方向设有若干条加强筋。
32.所述建筑模板,所述连接件为燕尾状凹槽和燕尾状卡头,所述燕尾状卡头和燕尾状凹槽设于倒拔槽的下面;所述燕尾状卡头设于建筑模板相邻的两个侧边上,所述燕尾状凹槽设有另外两侧边上;所述建筑模板、燕尾状卡头和燕尾状凹槽一体成型,将燕尾状卡头放进燕尾状凹槽中卡合固定。
33.建筑模板的倒拔槽结构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平面结构或者直槽结构具有更加稳固的特点;而且该建筑模板的连接件结构简单、合理,安装方便,连接件结构可以实现相邻两块建筑模板连接处严丝合缝,视觉效果好,能够作为装饰面使用,无需拆卸建筑模板,省时省力。
34.当然本实施例也可以用于其他结构的建筑模板的连接。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架进行介绍。
35.请参阅图1

3所示,一种土木工程建筑模板连接架,包括支撑架1、升降机构5、卡接
结构一8、卡接结构二9和转动机构10,所述支撑架1呈“凵”性结构,所述支撑架1的底部外侧壁固定连接四个伸缩杆2,所述伸缩杆2的底部转动连接固定架3,所述固定架3转动连接滚轮4,所述支撑架1上设置有转动机构10,所述支撑架1通过升降机构5连接固定板一6,所述固定板一6的顶部外侧壁固定连接支撑块14,所述支撑块14的顶部外侧壁固定连接固定板二15,所述固定板二15通过卡接结构一8连接建筑模板7,所述固定板二15上设置有卡接结构二9。
36.利用升降机构5推动建筑模板7上升,便于根据需要进行建筑模板7的高度调节,利用卡接结构一8和卡接结构二9,在将建筑模板7固定连接在固定板二15上的同时,也便于建筑模板的拆卸。
37.所述建筑模板7的顶部开设有卡接槽三16,所述支撑架1的顶部开设有转动槽11,所述支撑架1的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支撑板13,所述支撑板13的顶部外侧壁固定连接两个支撑杆二12,支撑板二12和支撑板13起到支撑作用。
38.所述升降机构5包括固定块501、支撑杆一502、螺纹杆503、连接板504和转动齿轮一505,所述转动齿轮一505转动连接在支撑杆二12上,所述转动齿轮一505上固定连接螺纹杆503,所述螺纹杆503贯穿支撑架1的侧壁固定连接固定块501,所述螺纹杆503上螺纹连接连接板504,所述连接板504的顶部外侧壁固定连接支撑杆一502,转动齿轮二1005带动螺纹杆503转动,连接板504随着螺纹杆503的转动而上升。
39.所述转动机构10包括摇动杆1001、插接槽1002、转动块1003、连接杆1004和转动齿轮二1005,所述转动块1003转动连接在转动槽11内,所述转动块1003的底部固定连接连接杆1004,所述连接杆1004的底部贯穿支撑架1的侧壁固定连接转动齿轮二1005,所述转动齿轮二1005和转动齿轮一505相互啮合,所述转动块1003的顶部开设有插接槽1002,所述插接槽1002内插接摇动杆1001,手动后摇动摇动杆1001,摇动杆1001带动转动块1003转动,转动块1003通过连接杆1004带动转动齿轮一505转动。
40.所述卡接结构一8包括卡接板801、卡接杆一802、螺栓803、螺纹孔804和方形通槽805,所述方形通槽805卡开设在固定板一6和固定板二15上,所述固定板一6和固定板二15上的方形通槽805的位置相互对应,所述卡接板801卡接在卡接槽三16内,所述卡接板801的底部外侧壁固定连接四个卡接杆一802,所述卡接杆一802的内部开设有螺纹孔804,所述螺纹孔804内螺纹连接螺栓803,将卡接杆一802依次穿过固定板一6和固定板二15上的方形通槽805,卡接板801卡接在两个建筑模板7的卡接槽三16内,将螺栓803螺纹连接到卡接杆一802的螺纹孔804内,防止卡接杆一802从方形通槽805内脱落。
41.所述卡接结构二9包括卡接槽一901、卡接槽二902和卡接杆二903,所述卡接槽一901卡接在卡接杆一802上,所述卡接槽二902开设在固定板二15上,所述卡接槽一901和卡接槽二902内卡接卡接杆二903,将卡接杆二903卡接到卡接槽一901和卡接槽二902内,利用卡接杆二903进一步防止卡接杆一802从方形通槽805内脱落。
42.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推动支撑架1,滚轮4滚动带动整个连接架移动,将连接架移动到需要连接建筑模板7的地点,将两个建筑模板7放置到固定板二15上,将卡接杆一802依次穿过固定板一6和固定板二15上的方形通槽805,卡接板801卡接在两个建筑模板7的卡接槽三16内,将螺栓803螺纹连接到卡接杆一802的螺纹孔804内,防止卡接杆一802从方形通槽805内脱落,再将卡接杆二903卡接到卡接槽一901和卡接槽二902内,利用卡接杆二903进
一步防止卡接杆一802从方形通槽805内脱落,便于将建筑模板7固定连接在固定板二15上,将摇动杆1001插接到插接槽1002内,手动后摇动摇动杆1001,摇动杆1001带动转动块1003转动,转动块1003通过连接杆1004带动转动齿轮一505转动,转动齿轮一505带动转动齿轮二1005转动,转动齿轮二1005带动螺纹杆503转动,连接板504随着螺纹杆503的转动而上升,连接板504通过支撑杆一502推动建筑模板7上升,便于根据需要进行建筑模板7的高度调节。
4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
44.1.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将卡接杆一依次穿过固定板一和固定板二上的方形通槽,将螺栓螺纹连接到卡接杆一的螺纹孔内,防止卡接杆一从方形通槽内脱落,再将卡接杆二卡接到卡接槽一和卡接槽二内,利用卡接杆二进一步防止卡接杆一从方形通槽内脱落,在将建筑模板固定连接在固定板二上的同时,也便于建筑模板的拆卸。
45.2.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手动后摇动摇动杆,摇动杆带动转动块转动,转动块通过连接杆带动转动齿轮一转动,转动齿轮一带动转动齿轮二转动,转动齿轮二带动螺纹杆转动,连接板随着螺纹杆的转动而上升,连接板通过支撑杆一推动建筑模板上升,便于根据需要进行建筑模板的高度调节。
46.涉及的模块均为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实现,无需赘言,本实用新型保护的内容也不涉及对于软件和方法的改进。
4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