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导尿装置以及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2-17 22:1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指一种导尿装置以及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2.留置导尿是目前临床不可取代的一种膀胱排空方式,被广泛应用于例如,尿潴留、排尿困难等病症的治疗方法中。
3.在现有导尿装置中,大都是通过令导尿管头端球囊充气膨胀固定在膀胱颈口定位,然而,此定位方式导尿装置尖端易刺激膀胱壁,引起患者不适。
4.再者,现有导尿装置是通过令导尿管(或输送鞘管)沿着尿道向上滑动以进入膀胱中,然而,由导尿管抵靠尿道壁并进行滑动的操作方式极易导致尿道的管壁表面受到损伤并引起尿路感染。
5.具体而言,正常情况下,泌尿系统是一个无菌的环境,而留置导尿管作为一项侵入性操作,对尿道环境造成持续破坏,同时与致病菌的逆行性感染直接相关。导管的外表面在滑动通过男性尿道口时可能被细菌污染,细菌随后被向上携带到尿道的无菌区中并进入膀胱中,从而潜在地引起尿路感染。
6.此外,长时间在患者体内留置导尿管以会造成患者的尿道括约肌痉挛,因此,需要采用间歇性导尿方法,以尽快恢复患者自主神经调控排尿。
7.有鉴于此,如何解决现有导尿装置存在的上述种种问题,即为本技术待解决的技术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8.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导尿装置、输送装置,以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9.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导尿装置,其包括:导尿管体,其具有轴向贯穿所述导尿管体的导尿通路;以及第一定位结构,其设于所述导尿管体的管体远端;其中,所述导尿管体的外径小于尿道的管径且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的外径大于所述尿道的管径,以令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定位在膀胱颈口,且所述导尿管体定位于所述尿道中。
10.可选地,所述导尿管体为由薄膜构成的细长管体。
11.可选地,所述薄膜包括多层夹层,各所述夹层的材料和/或硬度为不同。
12.可选地,所述导尿管体的表面覆有涂层。
13.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为通过折叠或卷边所述管体远端所形成。
14.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为利用热定型工艺或浸渍成型工艺形成于所述管体远端。
15.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为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定位环,并通过焊接、粘接、包覆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管体远端。
16.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为设于所述管体远端的定位囊体;且其中,所述导尿装
置还包括第一通道,其沿所述导尿管体的轴向延伸并与所述定位囊体连通,所述第一通道用于向所述定位囊体灌注气体或液体以使所述定位囊体产生膨胀形变,或者所述第一通道用于抽出所述定位囊体中的所述气体或液体以使所述定位囊体产生收缩形变。
17.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可产生形变以进入所述导尿通路中;且
18.其中,所述导尿管体可由所述管体远端朝所述导尿管体的管体近端逐渐翻折,使得面向所述尿道的所述导尿管体的外表面朝所述导尿管体的内部翻转以背离所述尿道。
19.可选地,所述导尿装置还包括辅助管体,其自所述管体远端沿所述导尿管体的轴向进一步延伸。
20.可选地,所述辅助管体具有连接所述管体远端的第一端和远离所述管体远端的第二端;其中,所述辅助管体可由所述第二端朝所述第一端逐渐翻折,使得所述辅助管体的内表面朝所述辅助管体的外部翻转而面向所述尿道,且令翻折后的所述辅助管体套设在所述导尿管体的外部。
21.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可产生形变使得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的外径小于所述尿道的管径:且其中,套设在所述导尿管体的外部的所述辅助管体可由所述第一端朝所述第二端逐渐翻折,使得面向所述尿道的所述内表面朝所述辅助管体的内部翻转以背离所述尿道。
22.可选地,所述导尿装置还包括牵引件,其沿所述导尿管体的轴向延伸并连接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可经由所述牵引件向所述第一定位结构施加作用力,以使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产生所述形变。
23.可选地,所述导尿装置还包括第二定位结构,其分别连接所述导尿管体与尿道外口,以使所述导尿管体相对于所述尿道外口定位。
24.可选地,所述导尿装置还包括抗扭结构,其沿所述导尿管体的轴向设置于所述导尿管体的侧壁上,以防止所述导尿管体扭转变形。
25.可选地,所述导尿装置还包括环设于所述导尿管体上的支撑结构,用于为所述尿道的指定部位提供支撑力。
26.可选地,所述支撑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支撑单元,通过调整所述支撑单元大小和/或各所述支撑单元的间隔距离,以调节所述支撑结构的所述支撑力的强度。
27.可选地,所述支撑单元包括支撑环、支撑囊体中的一个。
28.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用于将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导尿装置置入患者体内,以使所述导尿装置的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定位于膀胱颈口,且所述导尿管体定位于尿道中。
29.可选地,所述输送装置包括输送鞘管。
30.本技术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导尿装置的移除方法,应用于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导尿装置,所述移除方法包括:令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受力产生形变以进入所述导尿管体的所述导尿通路中;以及令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受力沿所述导尿通路向所述导尿管体的管体近端继续移动,以令所述导尿管体由所述管体远端朝所述导尿管体的管体近端逐渐翻折,使得面向所述尿道的所述导尿管体的外表面朝所述导尿管体的内部翻转而与所述尿道分离,借以从所述患者体内移除所述导尿装置。
31.本技术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导尿装置的置入和移除方法,应用于上述第一方面的导
尿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当需将所述导尿装置置入患者体内时,令所述辅助管体的第二端定位于所述患者的尿道外口,且令所述辅助管体由所述辅助管体的第二端朝述第一端逐渐翻折,使得所述辅助管体的内表面朝所述辅助管体的外部翻转而面向所述尿道,直至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定位于所述患者的膀胱颈口,且所述导尿管体定位于所述患者的尿道中,且令翻折后的所述辅助管体套设在所述导尿管体的外部;当需从患者体内移除所述导尿装置时,令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受力产生形变使得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的外径小于尿道的管径,使得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由所述膀胱颈口进入所述尿道中,令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受力沿所述尿道向所述导尿管体的管体近端继续移动,以令套设在所述导尿管体的外部的所述辅助管体由所述第一端朝所述第二端逐渐翻折,使得所述辅助管体的所述内表面朝所述辅助管体的内部翻转而背离所述尿道,借以从所述患者体内移除所述导尿装置。
32.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尿装置、输送装置、导尿装置的置入和移除方法,通过在导尿管体的管体远端设置第一定位结构,以借由第一定位结构定位于患者的膀胱颈口,而供导尿管体定位于患者的尿道中,借以提高导尿装置的定位效果,并可避免对于膀胱壁的刺激。
33.再者,本技术提供的导尿装置、输送装置、导尿装置的置入和移除方法,通过令导尿管体和/或辅助管体翻折,以置入或移除导尿装置,可避免由于导尿装置相较于尿道滑动而擦伤尿管的内壁,从而保护患者尿道不受损伤。
附图说明
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5.图1为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所示的导尿装置的主要架构示意图;
36.图2a至图2b为导尿装置定位在患者体内的效果示意图;
37.图3和图4分别为本技术导尿装置的第一定位结构的不同实施例图;
38.图5a至图5c为本技术导尿装置的第一定位结构产生形变的实施例图;
39.图6a至图6b为本技术导尿装置的抗扭结构的不同实施例图;
40.图7a至图8b为本技术导尿装置的支撑结构的不同实施例图;
41.图9a至图9d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导尿装置的主要架构示意图;
42.图10a至图10b为本技术的输送装置的实施例图;
43.图11a至图11b为本技术的第一定位结构产生形变以脱离膀胱颈口的实施例示意图。
44.元件标号
45.1:导尿装置;11:导尿管体;1101:薄膜层;1102:编织层;11a:外表面(导尿管体);110:导尿通路;111:管体远端;112:管体近端;12:第一定位结构;12a:定位环;12b:定位囊体;13:第一通道;14:牵引件;15:第二定位结构;15a:保护套;15b:弹性环;16:辅助管体;16b:内表面(辅助管体);161:第一端;162:第二端;17:抗扭结构;171:内衬肋条;18:支撑结构;181:支撑单元;181a:支撑环;181b:支撑囊体;182:第二通道;21:尿道;22:膀胱颈口;
23:尿道外口;24:膀胱;31:中空导管;32:尿袋;4:异物钳;5:调节件;6:输送装置;61:远端(输送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46.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实施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47.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具体实现。
48.第一实施例
49.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尿装置,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导尿装置1主要包括导尿管体11和第一定位结构12。
50.于一实施例中,导尿管体11为由薄膜构成的细长管体,并具有轴向贯穿导尿管体11的导尿通路110,用于引流尿液。
51.可选地,所述薄膜的材料为高分子材料,例如,聚氨酯材料,但并不以此为限,其他高分子材料亦可适用于本技术。
52.可选地,所述薄膜的表面可由带正电材料或带负电材料构成,薄膜表面具有湿润性,例如,薄膜可采用包含疏水性基团的材料(如聚丙烯材料),亲水性强的材料(如聚丙烯腈(pan),聚砜(ps),聚乙烯醇(peg),玻璃材料)等;薄膜的表面可呈现出由一系列不同高度和间距的凸起与凹陷构成的形貌特征(类似鲨鱼、海蟹的表皮特征)。
53.可选地,导尿管体11的表面还涂覆有涂层,可以起到抗菌以及润滑的作用。
54.借由上述薄膜型的导尿管体设计,可以降低导尿管体对于尿道内壁的刺激,有利于尿道黏膜分泌物的排出,以有效防止尿路逆行感染发生率。再者,此薄膜型的导尿管体设计可以提供更大的导尿通路,以利于尿液的导出。
55.于另一实施例中,构成导尿管体11的薄膜包括有多层夹层,且各夹层的材料和/或硬度可视实际需求设计为相同或不同。
56.例如,导尿管体11可由多层薄膜层1101叠加而成,或者是由薄膜层1101与编织层1102的组合叠加而成(参考图7b所示实施例),借以加强导尿管体11的韧性并调节导尿管体11在不同分段的硬度,以防止置于尿道21中的导尿管体11受到外力压迫而导致导尿通路110被压弯甚至闭合的问题。
57.导尿管体11的相对两端为分别为管体远端111和管体近端112,于本实施例中,管体远端111为导尿管体11上相较于管体近端112较为远离操作者的一端。
58.第一定位结构12设置在导尿管体11的管体远端111,其中,导尿管体11的外径小于尿道21的管径且第一定位结构12的外径大于尿道21的管径,以令第一定位结构12定位在膀胱颈口22,且导尿管体11定位于尿道21中(请配合参阅图2a和图2b)。
59.可选地,第一定位结构12可通过折叠或卷边导尿管体11的管体远端111而形成。
60.可选地,第一定位结构12可利用热定型工艺或浸渍成型工艺而形成,但非以此为限,亦可利用其他已知工艺形成第一定位结构12,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制。
61.可选地,第一定位结构12可以是由高分子材料所制成的定位环(高分子环),并可
通过例如焊接、粘接、包覆等方式固定于管体远端111。
62.可选地,第一定位结构12的材料与导尿管体11的材料可为相同或不同。
63.可选地,第一定位结构12的外周可包覆一层薄膜(未示出),所述薄膜的材质可与用于构成导尿管体11的材质相同,以降低第一定位结构12对于膀胱颈口22的刺激。
64.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定位结构12可为形成在管体远端111的定位环12a,借由此环圈设计的第一定位结构12,可以避免现有技术中导尿管体端部的尖状设计对于膀胱内壁造成刺激。
65.例如,可通过针对导尿管体11的管体远端111执行卷边(参考图3)处理,以于管体远端111形成一个外径稍大于导尿21的管径的定位环12a,此方式形成的定位环12a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定位在患者的膀胱颈口22。再者,定位环12a可受外力作用而产生形变,使得定位环12a的外径小于尿道21的管径,以供导尿装置1从患者体内移除(请容后详述)。
66.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定位结构12也可为形成在管体远端111的定位囊体12b。
67.可选地,定位囊体12b可呈现为环形空腔的形态。
68.可选地,定位囊体12b可通过折叠导尿管体11的管体远端111而形成。
69.可选地,定位囊体12b可利用热定型工艺而附设(例如黏附)在导尿管体11的管体远端111。
70.可选地,定位囊体12b的材质与导尿管体11的材质可为相同或不同。
71.可选地,导尿装置1还包括有第一通道13(如图4所示),其沿着导尿管体11的轴向延伸并与定位囊体12b连通,其中,第一通道13可用于向定位囊体12b灌注气体或液体以使定位囊体12b产生膨胀形变,或者第一通道13可用于抽出定位囊体12b中的气体或液体以使定位囊体12b产生收缩形变。
72.例如,可通过在第一通道13内插置中空导管31,以经由中空导管31向定位囊体12b灌注气体/液体以使定位囊体12b膨胀变大,或者也可经由中空导管31抽出定位囊体12b内的气体/液体以使定位囊体12b收缩变小,以便于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情况在体外调整导尿管体11定位囊体12b的体积。
73.于本实施例中,当定位囊体12b处于膨胀变大状态时,定位囊体12b的外径为大于尿道21的管径,借以提供定位囊体12b卡设在患者的膀胱颈口22,而令导尿管体11定位于尿道21中;当定位囊体12b处于收缩变小状态时,定位囊体12b的外径小于尿道21的管径,以供导尿装置1从患者体内移除。
74.较佳地,第一定位结构12可产生形变以进入导尿通路110中,且导尿管体11可由管体远端111朝管体近端112逐渐翻折,使得面向尿道21的导尿管体11的外表面向导尿管体11的内部翻转而背离于尿道21。
75.具体而言,第一定位结构12可受外力作用而产生形变而由导尿通路110的外部(参考图5a所述状态)进入导尿通路110内部(参考图5b所示状态),于此状态下,第一定位结构12可进一步受外力作用而沿着导尿通路1100向管体近端112的方向移动,使得导尿管体11由管体远端111朝管体近端112逐渐翻折,而令面向尿道21的导尿管体11的外表面11a向导尿管体11的内部翻转并与尿道21逐渐分离,从而提供导尿装置1从患者体内取出。
76.借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导尿装置,通过翻折导尿管体的方式从患者体内移除导尿装置,可避免因导尿管体相对于尿道滑动而擦伤尿道内壁。
77.可选地,在需从患者体内移出导尿装置1时,可将异物钳4插入导尿管体11的导尿通路110中并自管体远端111伸出以勾住卡设在膀胱颈口22的第一定位结构12,并针对第一定位结构12施加作用力以使其产生形变而随着异物钳4进入导尿通路110中,通过进一步拖动异物钳4使得第一定位结构12沿着导尿通路1100继续向管体近端112的方向移动(参考图5a和图5b),借以带动导尿管体11由管体远端111朝管体近端112逐渐翻折。
78.可选地,导尿装置1还可包括牵引件14,其沿导尿管体11的轴向延伸并连接第一定位结构12,可经由牵引件14向第一定位结构12施加作用力,以使第一定位结构12产生形变。
79.如图5c所示,于本实施例中,牵引件14可设计为线绳,其穿设在导尿管体11的导尿通路110中,其中,牵引件14的一端自管体远端111伸出并连接第一定位结构12,牵引件14的另一端自管体近端112伸出,当需从患者体内移出导尿装置1时,可沿f1方向对牵引件14施加作用力,使得第一定位结构12在牵引件14的作用下产生形变而进入导尿通路110中,并随牵引件14沿着导尿通路1100继续向管体近端112的方向移动,以带动导尿管体11由管体远端111朝管体近端112逐渐翻折。再者,本实施例借由呈线绳设计的牵引件14,具有结构柔软性好且结构体积小,以及结构设计简单、制作成本较低等优点。
80.可选地,导尿装置1还包括第二定位结构15,其可分别连接导尿管体11与尿道外口23,以使导尿管体11相对于尿道外口23定位。
81.具体而言,当导尿管体11被置入患者的尿道21中后,借由卡设于患者的膀胱颈口22的第一定位结构12和提供导尿管体11相对于尿道外口23定位的第二定位结构15,以有效防止位于第一定位结构12和第二定位结构15之间的导尿管体11的中段部分相对于尿道21产生位移,此设计不仅可提供良好的定位效果,亦可防止细菌经由尿道外口23侵入患者的膀胱24内。
82.例如,第二定位结构15可为设置在导尿管体11上的保护套15a(如图2a所示),当导尿管体11置入尿道21中后,可通过对保护套15a施加作用力,以使保护套15a通过静电吸附/黏胶等方式定位在患者的尿道外口23,借以提供导尿管体11相对于尿道外口23定位。
83.又如,第二定位结构15也可为设置在导尿管体11上的弹性环15b(如图2b所示),所述弹性环15b为由柔性材料所制成,并可定位在尿道外口23。
84.再者,导尿管体11的管体近端112可自尿道外口23伸出并与尿袋32连接。
85.于另一实施例中,导尿装置1还包括抗扭结构17(参考图1),其沿导尿管体11的轴向设置于导尿管体11的侧壁上,以防止导尿管体11产生扭转变形,进而导致其内部导尿通路110变窄或被封堵的异常发生。
86.如图6a所示,于一实施例中,在本实施例的导尿管体11为由薄膜所构成的情况下,抗扭结构17可为薄膜在由平面状态卷绕成管体状态时所形成重叠接合边(即两层薄膜的重叠接合处)。
87.于另一实施例中,抗扭结构17还可包括设置在重叠结合边的内衬肋条171,从而增加导尿管体11的抗扭效果。其中,内衬肋条171可夹设在两层薄膜之间(即图6b所示状态)或设置在重叠结合边的外侧。
88.请继续参考图7a至图7c,于另一实施例中,导尿装置1还包括环设于导尿管体11上的支撑结构18,其中,当导尿管体11定位于尿道21中时,支撑结构18可用于为尿道21的指定部位提供支撑力,例如,借由支撑结构18撑开患者的前列腺部尿道括约肌(参考图7c),以使
尿液可自然流出。借由上述支撑结构18的设计,本实施例可以根据患者实际需求(例如自主控尿、被动排尿)而相应调整导尿管体11针对前列腺的所提供的支撑力大小,此外,亦可借由支撑结构18来针对前列腺切除后的患者起到压迫前列腺部止血的作用。
89.于本实施例中,支撑结构18包括有至少一个支撑单元181,可通过调整支撑单元181的大小和/或各支撑单元181之间的间隔距离,以调节支撑结构18所提供的支撑力的强度。
90.于本实施例中,各支撑单元181包括支撑环181a、支撑囊体181b中的一个。
91.例如,支撑结构18可由至少一个支撑囊体181b所构成(参考图7b),通过调节各支撑囊体181b的膨胀大小,以调整支撑结构18所提供的支撑力的强度,其中,当各支撑囊体181b的膨胀越大时,支撑结构18所提供的支撑力的强度越大,反之,当各支撑囊体181b的膨胀越小时,支撑结构18所提供的支撑力的强度越小。
92.此外,对应于上述支撑囊体181b的设计,本实施例的导尿装置1还包括有第二通道182,其沿导尿管体11的轴向延伸并与支撑囊体181b连通,第二通道182用于向支撑囊体181b灌注气体或液体以使支撑囊体181b产生膨胀形变,或者第二通道182用于抽出支撑囊体181b中的气体或液体以使支撑囊体181b产生收缩形变。
93.可选地,连通定位囊体12b的第一通道13与连通支撑囊体181b的第二通道182可分设在导尿管体11的相对两侧(如图7d所示),但并不以此限位,第一通道13和第二通道182亦可设置在导尿管体11的同侧(参考图7b),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制。
94.又如,支撑结构18也可以是由多个支撑环181a构成,其中,当各支撑环181a之间的间隔距离为零时,支撑结构18即形成一个支撑管的形态;当各支撑环181a之间的间隔距离为大于零时,支撑结构18即形成一个波纹管的形态,类似吸管、编织网的结构(参考图8a和图8b),并可通过调节相邻两个支撑环之间的间隔距离,借以调整支撑结构18所提供的支撑力的强度。
95.较佳地,可进一步设置连接支撑结构18的调节件5,通过令调节件5相对于导尿管体11轴向移动,以调节相邻两个支撑环181a之间的间隔距离。其中,当相邻两个支撑环181a之间的间隔距离越大时,支撑结构18所提供的支撑力的强度越小(参考图8a),当相邻两个支撑环181a之间的间隔距离越小时,支撑结构18所提供的支撑力的强度越大(参考图8b)。
96.借由上述支撑结构18的设计,可帮助患者训练自主排尿功能。具体而言,当借由支撑结构18支撑患者的前列腺部尿道时,患者为被动排尿。当患者需要训练自主排尿功能时,可通过抽空支撑囊体181b内的液体或气体,使得尿液经膀胱排出尿道时,刺激前列腺部,产生神经反射,从而建立自主排尿反射,以加速患者康复。
97.第二实施例
98.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尿装置1,本实施例导尿装置1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导尿装置1的主要架构基本相同,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导尿装置1还包括有辅助管体16。
99.如图9a至图9d所示,辅助管体16自管体远端111沿导尿管体11的轴向进一步延伸并与导尿通路110连通。
100.于本实施例中,辅助管体16具有连接管体远端111的第一端161和远离管体远端111的第二端162。其中,辅助管体16可由第二端162至第一端161逐渐翻折,使得辅助管体16的内表面16b向辅助管体16的外部翻转并面向尿道21的内壁。
101.具体而言,当需将导尿装置1置入患者体内时,可令辅助管体16的第二端162定位于患者的尿道外口23(参考图9c),再提供辅助管体16由第二端162向第一端161逐渐翻折而进入患者的尿道21中,并沿着尿道21向膀胱24的方向延伸,于此同时,辅助管体16的内表面16b向辅助管体16的外部翻转并面向尿道21的内壁(参考图9d),从而提供导尿装置1的第一定位结构12定位在患者的膀胱颈口22且导尿管体11定位在患者的尿道21中。
102.借此,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导尿装置通过设置辅助管体16,可以翻折辅助管体的方式将导尿装置置入患者体内,以避免导尿管体11相对于尿道21滑动而擦伤尿道21的内壁,同时,由于是由辅助管体的无菌内表面与患者的尿道发生实际接触,因此,可进一步减少感染的风险。
103.第三实施例
104.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输送装置6,其用于将上述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的导尿装置1置入患者体内,使得导尿装置1的第一定位结构12定位于膀胱颈口,并使导尿管体11定位于尿道中。
105.于本实施例中,输送装置6为输送鞘管6,输送鞘管6的外径小于尿道的管径。
106.于一实施例中,当需利用输送装置6将上述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导尿装置1置入患者体内时,可将导尿装置1整体穿设在输送鞘管6中,并借由输送鞘管6将导尿装置1的第一定位结构12经由患者的尿道递送至患者的膀胱24内。而后,抵住导尿管体11的管体近端112并撤回输送鞘管6,以令位于管体远端111的第一定位结构12在抗扭结构17结构的支撑作用下自输送鞘管6的远端61伸出并外露于膀胱24内,继续撤回输送鞘管6,使得输送鞘管6完全退出患者体内,并通过牵拉导尿管体11的管体近端112,使得第一定位结构12卡设在患者的膀胱颈口22,进而提供导尿管体11定位在患者的尿道21中(参考图10a、图10b、图2a、图2b)。
107.再者,对于尿道狭窄的患者,可在将导尿管体11置入患者体内时,通过在导尿管体11内部(例如导尿通路110)中设置导丝或成像设备,以辅助引导输送鞘管6进入患者的尿道,并借由输送鞘管6起到扩张尿道的狭窄部位的作用,从而解决因尿道狭窄等原因而导致置管困难的问题。
108.于另一实施例中,当需利用输送装置6将上述第二实施例所述的导尿装置1置入患者体内时,可将导尿装置1穿设在输送鞘管6中并外露辅助管体16的第二端162,且将外露的第二端162定位于患者的尿道外口23(参考图9c),而后向患者尿道21内推送输送鞘管6,以令辅助管体16的第二端162在输送鞘管6的抵推作用下产生翻折并进入患者的尿道21中,且沿着尿道21向膀胱24的方向不断延伸,于此状态下,辅助管体16的内表面16b由第二端162朝第一端161逐渐向外翻折并面向尿道21的内壁(参考图9d),直至将导尿装置1的第一定位结构12递送至患者的膀胱24内之后,撤回输送鞘管6,以令第一定位结构12自输送鞘管6的远端61伸出,继续撤回输送鞘管6,使得输送鞘管6完全退出患者体内,并通过牵拉导尿管体11的管体近端112,使得第一定位结构12卡设在患者的膀胱颈口22,进而提供导尿管体11定位在患者的尿道21中。
109.于本实施例中,当导尿装置1被定位在患者体内时,翻折后的辅助管体16套设在导尿管体11的外侧以形成双层薄膜结构,第一定位结构12则夹设在辅助管体16和导尿管体11之间。
110.再者,当需从患者体内移除导尿装置1时,可令第一定位结构12受力而产生形变,
使得第一定位结构12的外径小于尿道21的管径,以解除第一定位结构12卡设于膀胱颈口22的状态而进入患者的尿道21中,通过令第一定位结构12继续沿着患者的尿道21朝尿道外口23的方向移动,使得辅助管体16由第一端161朝第二端162再次产生翻折,使得辅助管体16的内表面16b翻转至辅助管体16的内部而背离尿道21的内壁,以供导尿装置1整体从患者体内移除。
111.第四实施例
112.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尿装置的移除方法,用于上述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导尿装置,请配合参考图5a至图5b,本实施例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13.令第一定位结构12受外力作用产生形变以进入导尿管体11的导尿通路110中;
114.令第一定位结构12受力沿导尿通路110向导尿管体11的管体近端112继续移动,以令导尿管体11由管体远端111朝管体近端112逐渐翻折,使得导尿管体11的外表面11a向导尿管体11的内部翻转而与尿道的内壁分离,借以从患者体内移除导尿装置1。
115.本技术第五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尿装置的置入和移除方法,应用于上述第二实施例所述的导尿装置,本实施例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16.请配合参阅图9c和图9d,当需将导尿装置1置入患者体内时,令辅助管体16的第二端162定位于患者的尿道外口23,且令辅助管体16由第二端161朝第一端162逐渐翻折,使得辅助管体16的内表面16b向辅助管体16的外部翻转并面向患者的尿道21,直至第一定位结构12定位于患者的膀胱颈口22,且导尿管体11定位于患者的尿道21中(参考图2a和图2b所示状态)。
117.当需从患者体内移除导尿装置时,令第一定位结构12受力产生形变使得第一定位结构12的外径小于尿道21的管径,以令第一定位结构12脱离膀胱颈口22并进入尿道21中(参考图11a和图11b所示状态),令第一定位结构12受力沿着尿道21向导尿管体11的管体近端112继续移动,以令辅助管体16由第一端161朝第二端162逐渐翻折,使得辅助管体16的内表面16b向辅助管体16的内部翻转而与尿道21的内壁分离,借以从患者体内移除导尿装置1。
118.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尿装置、输送装置及导尿装置的置入和移除方法,通过设置第一定位结构以定位在患者的膀胱颈口,不仅可确保导尿装置在患者体内的定位效果,以可减少对于患者膀胱壁的刺激。
119.再者,本技术通过翻折方式将导尿装置置入患者体内或从患者体内移除导尿装置,可以避免导尿装置相对于尿道滑动而对尿道内壁粘膜产生擦伤的问题。
120.另外,通过在导尿管体上设置支撑结构,可以为患者的前列腺部提供有效支撑,以提供患者完成被动排尿。同时,本技术支撑结构所提供的支撑力大小能够按需进行调节,以帮助患者训练自主排尿功能。
121.此外,利用薄膜材料所构成的导尿管体,具有更加柔软以及在同样外径下导尿通路的口径更大的优点,不仅可降低导尿管体对于尿道内壁的刺激,亦有利于尿道粘膜分泌物的排出,可有效防止尿路逆行感染的发生率。
12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
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