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2-17 22:1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显示面板的功能也随之增多。为了实现显示、拍摄、感光等功能,需要在显示面板集成摄像头、红外感光元件等感光组件。为了提高占屏比,可在显示面板上设置透光显示区,将感光组件设置在透光显示区背面。
3.为了保证感光组件能够正常工作,需要透光显示区的透光性更好,因此亟需一种能够提高透光显示区的透光性的显示面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能够提高透光显示区的透光性。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高于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包括衬底和设置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像素电路,第一像素电路包括两个以上的驱动元件;发光器件层,设置于基板,发光器件层包括设置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子像素,第一子像素包括第一电极层、第一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层;至少部分的第一像素电路用于驱动两个以上的第一子像素,第一像素电路的两个以上驱动元件分散分布于第一像素电路驱动的至少部分第一子像素覆盖的区域,且第一电极层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驱动元件在衬底上的正投影。
6.根据本技术一方面的实施方式,第一像素电路中的驱动元件划分为m个元件组,元件组包括至少一个驱动元件,m为大于1的整数;m个元件组与第一像素电路驱动的两个以上的第一子像素中的m个第一电极层一一对应设置。
7.根据本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驱动元件包括驱动晶体管,驱动晶体管位于第一目标电极层与衬底之间,且第一目标电极层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驱动晶体管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第一目标电极层为第一像素电路驱动的两个以上的第一子像素中的任意一个的第一电极层;第一像素电路中除驱动晶体管之外的其他驱动元件,位于第一像素电路驱动的两个以上的第一子像素中除第一目标电极层之外的其他第一电极层与衬底之间。
8.根据本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一个元件组包括第一像素电路中与同一信号线连接的驱动元件,信号线用于提供驱动第一像素电路的信号。
9.根据本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显示面板还包括:连接线,位于第一显示区,用于连接第一像素电路中不同的驱动元件,以及,用于连接驱动元件与信号线,以及,用于连接驱动元件与第一电极层,信号线用于提供驱动驱动电路的信号。
10.根据本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驱动元件包括晶体管,与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的连接线与晶体管的栅极同层设置;与信号线连接的连接线与信号线同层设置;与第一电极层连接的连接线与第一电极层同层设置。
11.根据本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连接线包括第一连接线段和第二连接线
段,第一连接线段与第二连接线段电连接,第一连接线段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电极层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内,第二连接线段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电极层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外;第二连接线段为s型走线。
12.根据本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第二连接线段为透明走线。
13.根据本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信号线包括第一信号线段和第二信号线段,第一信号线段与第二信号线段电连接,第一信号线段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电极层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内,第二信号线段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电极层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外;第二信号线段为s型走线。
14.根据本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第二信号线段为透明走线。
15.根据本技术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信号线包括以下一项或两项以上:数据信号线、供电信号线、控制发光信号线、扫描信号线、初始化信号线。
16.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的显示面板。
1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用于驱动第一显示区中第一子像素的第一像素电路中的驱动元件,可分散分布于该第一像素电路驱动的至少部分第一子像素覆盖的区域,且第一子像素的第一电极层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驱动元件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以避免第一像素电路中的驱动元件对光线的遮挡,减小第一显示区的遮光面积,提高第一显示区即透光显示区的透光性。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20.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21.图3为图1中a

a向的一示例的简易剖面图;
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像素电路的一示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图1中q1区域的一示例的局部放大的简易示意图;
24.图6为图1中q1区域的另一示例的局部放大的简易示意图;
25.图7为图6中q3区域的一示例的局部放大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意在解释本技术,而不是限定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技术的示例来提供对本技术更好的理解。
27.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用户对显示面板的屏占比要求越来越高。在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等显示装置上,需要在显示面板的一侧集成如前置摄像头、红外光传感器、接近光传感器等感光组件。可在显示面板上设置透光显示区,将上述感光组件设置在透光显示区背面,
从而能够在保证感光组件正常工作的基础上,实现显示面板的全面屏显示。
28.为了保证感光组件能够正常工作,需要透光显示区具有良好的透光性能。而透光显示区内的子像素的像素电路会对透光显示区的透光性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对透光显示区的功能造成不良影响,进而降低了显示面板的性能。
2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能够在透光显示区内的子像素的像素电路设置在透光显示区内的情况下,提高透光显示区的透光性,以保证显示面板的性能。
30.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aa和非显示区na。显示区aa包括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即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
31.第二显示区aa2围绕第一显示区aa1的至少部分。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高于第二显示区aa2的透光率,第一显示区aa1即为透光显示区。例如,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可大于等于15%,甚至大于40%,或具有更高的透光率。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aa2的透光率,使得显示面板在第一显示区aa1的背面可以集成感光组件,同时第一显示区aa1还能够显示画面,提高显示面板的屏占比,实现显示面板的全面屏设计。
32.在一些示例中,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显示区可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如图2所示,第二显示区aa2可包括第一区域aa21和第二区域aa22。第一区域aa21位于第二区域aa22和第一显示区aa1之间。第二区域aa22可包围第一区域aa21的至少部分。第一区域aa21的透光率高于第二区域aa22的透光率。图2所示的q2区域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q1区域的结构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33.图3为图1中a

a向的一示例的简易剖面图。如图3所示,显示面板可包括基板11和发光器件层12。
34.基板11包括衬底111和设置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像素电路。为了便于标示,第一像素电路所在的层在图3中标示为112。第一像素电路可用于驱动第一显示区的子像素。第一像素电路包括两个以上的驱动元件。在一些示例中,驱动元件可包括晶体管、电容等元器件,在此并不限定。
35.发光器件层12设置于基板11。发光器件层12包括设置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子像素。第一子像素可包括红色子像素r、绿色子像素g和蓝色子像素b,在此并不限定。第一子像素包括第一电极层121、第一发光层122和第二电极层123。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电极层可包括像素阳极,第二电极层可包括像素阴极。
36.上述第一像素电路可用于驱动第一子像素。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至少部分的第一像素电路可用于驱动两个以上的第一子像素,能够驱动两个以上的第一子像素电路的数量在此并不限定。例如,第一显示区内的所有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均可用于驱动两个以上的第一子像素。又例如,第一显示区内的一部分第一像素电路用于驱动两个以上的第一子像素,另一部分第一像素电路用于驱动一个第一子像素。
37.第一像素电路的两个以上的驱动元件分散分布于第一像素电路驱动的至少部分第一子像素覆盖的区域,且第一电极层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驱动元件在衬底上的正投影。驱动元件分布在第一子像素覆盖的区域,且第一电极层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驱动元件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能够避免第一像素电路的驱动元件遮挡光线,从而提高第一显示区的透光性。
38.在此并不限定第一像素电路的电路结构。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像素电路可包括2t1c电路、7t1c电路、7t2c电路、9t1c电路等电路中的任意一种。其中,“2t1c电路”指像素电路中包括2个薄膜晶体管(t)和1个电容(c)的像素电路,其它“7t1c电路”、“7t2c电路”、“9t1c电路”等依次类推。
39.为了便于理解,下面以第一像素电路为7t1c电路为例进行说明。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像素电路的一示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第一像素电路中的驱动元件包括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第三晶体管t4、第三晶体管t5、第三晶体管t6、第三晶体管t3和第一电容c1。各晶体管和电容之间的连接关系可参见图3,在此不再赘述。
40.第二晶体管t2的第一端与数据信号线data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控制端、第三晶体管t3的控制端与第一扫描信号线s1连接。第四晶体管t4的控制端与第二扫描信号线s2连接。第五晶体管t5的第一端和第一电容的一端与供电信号线vdd连接。第五晶体管t5的控制端、第六晶体管t6的控制端与控制发光信号线em连接。第七晶体管t7的控制端与第三扫描信号线s3连接。第七晶体管t7的第一端、第四晶体管t4的第二端与初始化信号线vref连接。
41.在一些示例中,可将第一像素电路中的驱动元件分散分布在第一像素电路驱动的所有第一子像素覆盖的区域。图5为图1中q1区域的一示例的局部放大的简易示意图。q1区域中第一像素电路的结构如图2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示出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着重说明的部分,省略了连接线等结构,q1区域中还可具有其他结构,在此并不限定。这里以每个第一像素电路可驱动六个第一子像素,且第一像素电路中的七个晶体管和一个电容分散分布在该第一像素电路驱动的六个第一子像素覆盖的区域为例进行说明。q1区域包括多个第一子像素,第一子像素可包括蓝色子像素、红色子像素和绿色子像素。图5示出了蓝色子像素b、红色子像素r和绿色子像素g。第一电极层e4、第一电极层e5、第一电极层e6与绿色子像素g对应。第一电极层e2和第一电极层e3与蓝色子像素b对应。第一电极层e1与红色子像素r对应。
42.如图5所示,第一像素电路的驱动元件包括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第三晶体管t4、第三晶体管t5、第三晶体管t6、第三晶体管t3和第一电容c1。
43.第一晶体管t1可位于第一电极层e1与衬底之间,且被第一电极层e1覆盖,即第一电极层e1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一晶体管t1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第二晶体管t2可位于第一电极层e2与衬底之间,且被第一电极层e2覆盖,即第一电极层e2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二晶体管t2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第三晶体管t3可位于第一电极层e3与衬底之间,且被第一电极层e3覆盖,即第一电极层e3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三晶体管t3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第四晶体管t4和第七晶体管t7可位于第一电极层e4与衬底之间,且被第一电极层e4覆盖,即第一电极层e4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第四晶体管t4和第七晶体管t7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可位于第一电极层e5与衬底之间,且被第一电极层e5覆盖,即第一电极层e5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第一电容c1可位于第一电极层e6与衬底之间,且被第一电极层e6覆盖,即第一电极层e6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一电容c1在衬底上的正投影。
44.在另一些示例中,可将第一像素电路中的驱动元件分散分布在第一像素电路驱动的部分第一子像素覆盖的区域。图6为图1中q1区域的另一示例的局部放大的简易示意图。q1区域中第一像素电路的结构如图3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图6中示出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着
重说明的部分,省略了连接线等结构,q1区域中还可具有其他结构,在此并不限定。这里以每个第一像素电路可驱动六个第一子像素,且第一像素电路中的七个晶体管和一个电容分散分布在该第一像素电路驱动的四个第一子像素覆盖的区域为例进行说明。q1区域包括多个第一子像素,第一子像素可包括蓝色子像素、红色子像素和绿色子像素。图6示出了蓝色子像素b、红色子像素r和绿色子像素g。第一电极层e3和第一电极层e5与绿色子像素g对应。第一电极层e2和第一电极层e4与蓝色子像素b对应。第一电极层e1和第一电极层e6与红色子像素r对应。
45.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和第一电容c1可位于第一电极层e1与衬底之间,且被第一电极层e1覆盖,即第一电极层e1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和第一电容c1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第四晶体管t4和第七晶体管t7可位于第一电极层e3与衬底之间,且被第一电极层e3覆盖,即第一电极层e3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第四晶体管t4和第七晶体管t7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可位于第一电极层e4与衬底之间,且被第一电极层e4覆盖,即第一电极层e4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第一电极层e2与衬底之间、第一电极层e5与衬底之间以及第一电极层e6与衬底之间并未设置驱动元件。
4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用于驱动第一显示区中第一子像素的第一像素电路中的驱动元件,可分散分布于该第一像素电路驱动的至少部分第一子像素覆盖的区域,且第一子像素的第一电极层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驱动元件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以避免第一像素电路中的驱动元件对光线的遮挡,减小第一显示区的遮光面积,提高第一显示区的透光性。第一显示区的透光性得到提高,能够保证全面屏的显示面板的性能。而且,由于第一子像素的第一电极层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驱动元件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也能够减轻甚至避免第一像素电路的驱动元件引起的衍射,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性能。
47.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像素电路中的驱动元件可划分为m个元件组,m为大于1的整数。元件组包括至少一个驱动元件。不同的元件组中的驱动元件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此并不限定。m个元件组与第一像素电路驱动的两个以上的第一子像素中的m个第一电极层一一对应设置。具体地,一个元件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被该元件组对应的一个第一电极层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
48.例如,在图5所示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中,第一晶体管t1自成一个元件组,第二晶体管t2自成一个元件组,第三晶体管t3自成一个元件组,第四晶体管t4和第七晶体管t7共同组成一个元件组,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共同组成一个元件组,第一电容c1自成一个元件组。
49.又例如,在图6所示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中,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和第一电容c1共同组成一个元件组,第四晶体管t4和第七晶体管t7共同组成一个元件组,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共同组成一个元件组。
50.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像素电路中的驱动元件包括驱动晶体管。例如,图4中的第一晶体管t1即为驱动晶体管。由于驱动晶体管的尺寸较大,为了提高第一显示区的透光性,减轻第一像素电路带来的衍射,需要第一像素电路中所有驱动元件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均能被该第一像素电路驱动的第一子像素的第一电极层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可将该驱动晶
体管单独设置于一个第一电极层与衬底之间,将第一像素电路中除驱动晶体管之外的其他驱动元件设置于其他的第一电极层与衬底之间;或者,将驱动晶体管与电容等小尺寸器件单独设置于一个第一电极层与衬底之间,将第一像素电路中除驱动晶体管和电容等小尺寸器件之外的其他驱动元件设置于其他的第一电极层与衬底之间。
51.例如,驱动晶体管位于第一目标电极层与衬底之间,且第一目标电极层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驱动晶体管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这里的第一目标电极层为第一像素电路驱动的两个以上的第一子像素中任意一个的第一电极层,第一像素电路中除驱动晶体管之外的其他驱动元件,位于第一像素电路驱动的两个以上的第一子像素中除第一目标电极层之外的其他第一电极层与衬底之间。或者,驱动元件包括驱动晶体管和电容,驱动晶体管和一个以上的电容位于第二目标电极层与衬底之间,且第二目标电极层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驱动晶体管和一个以上的电容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这里的第二目标电极层为第一像素电路驱动的两个以上的第一子像素中的任意一个的第一电极层,第一像素电路中除驱动晶体管和这一个以上的电容之外的其他驱动元件,位于第一像素电路驱动的两个以上的第一子像素中除第二目标电极层之外的其他第一电极层与衬底之间。与驱动晶体管位于第二目标电极层与衬底之间的电容的数量根据第一像素电路结构、器件尺寸和第一电极层尺寸等设定,在此并不限定。
52.为了便于设计及制作,可将第一像素电路中与同一信号线连接的驱动元件划分至同一个元件组。即一个元件组可包括第一像素电路中与同一信号线连接的驱动元件。
53.信号线用于提供驱动第一像素电路的信号。在一些示例中,信号线可包括以下一项或两项以上:数据信号线、供电信号线、控制发光信号线、扫描信号线、初始化信号线。
54.数据信号线可用于提供数据信号。供电信号线可用于提供供电信号。控制发光信号线可用于提供控制发光信号。扫描信号线可用于提供扫描信号。初始化信号线可用于提供初始化信号。例如,如图4所示,与第一扫描信号线s1连接的第二晶体管t2和第三晶体管t3可划分为一个元件组;与控制发光信号线em连接的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可划分为一个元件组;与初始化信号线vref连接的第四晶体管t4和第七晶体管t7可划分为一个元件组。
55.与同一信号线连接的驱动元件划分为一个元件组,设置在同一第一子像素覆盖的区域,便于设计及制作,能够简化设计和制作难度。
56.在上述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连接线。连接线位于第一显示区。连接线可用于连接第一像素电路中不同的驱动元件,即第一像素电路中驱动元件电连接的走线属于连接线。这里“不同的驱动元件”并不是指不同类型的驱动元件,而是指不是同一驱动元件的驱动元件。例如,第一像素电路如图4所示,同一第一像素电路中的第二晶体管t2与第三晶体管t3为不同的驱动元件,同一第一像素电路中的第三晶体管t3与第一电容c1为不同的驱动元件,不同第一像素电路中的两个第二晶体管t2也为不同的驱动元件。连接线还可用于连接驱动元件与信号线,即驱动元件与信号线电连接的走线属于连接线。连接线还可用于连接驱动元件与第一电极层,以将第一像素电路产生的驱动信号传输至第一电极层,驱动第一子像素,即驱动元件与第一电极层电连接的走线属于连接线。
57.上述连接线可为金属走线,也可为透明走线,也可部分为金属走线,部分为透明走线,在此并不限定。透明走线可包括但不限于氧化铟锡走线即ito走线。为了进一步提高第
一显示区的透光性,可采用透明材质的连接线。
58.连接线可与该连接线所连接的结构同层设置,也可非同层设置,通过过孔实现电连接,在此并不限定。
59.在一些示例中,连接线可分三层设置。驱动元件包括晶体管,与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的连接线可与晶体管的栅极同层设置。与信号线连接的连接线可与该信号线同层设置。例如,部分连接线可与数据信号线、供电信号线同层设置。与第一电极层连接的连接线可与第一电极层同层设置。连接线与该连接线所连接的结构同层设置,可进一步简化设计和制作,降低设计和制作难度。
60.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至少部分连接线可包括第一连接线段和第二连接线段。第一连接线段与第二连接线段电连接。第一连接线段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电极层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内,第二连接线段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电极层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外。即第一连接线段可在第一子像素覆盖的区域内,第二连接线段可在第一子像素覆盖的区域外。
61.第一连接线段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电极层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内,基本不会造成影响第一显示区性能的衍射,在此并不限定第一连接线段的具体走线方式、形状等。第二连接线段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电极层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外,为了减轻因第二连接线段产生的衍射,可将第二连接线段设置为s型走线。进一步地,还可将第二连接线段设置为透明走线,以提高第一显示区的透光性以及减轻因第二连接线段产生的衍射。
62.在上述实施例中,上述至少部分信号线可包括第一信号线段和第二限号线段。第一信号线段与第二信号线段电连接。第一信号线段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电极层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内,第二信号线段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电极层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外。即第一信号线段可在第一子像素覆盖的区域内,第二信号线段可在第一子像素覆盖的区域外。
63.第一信号线段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电极层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内,基本不会造成影响第一显示区性能的衍射,在此并不限定第一信号线段的具体走线方式、形状等。第二信号线段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电极层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外,为了减轻因第二信号线段产生的衍射,可将第二信号线段设置为s型走线。进一步地,还可将第二信号线段设置为透明走线,以提高第一显示区的透光性以及减轻因第二信号线段产生的衍射。
64.为了尽量提高第一显示区的透光性以及减轻甚至消除第一显示区中出现的衍射,可尽量使连接线和信号线位于第一子像素覆盖的区域内。
65.在一些示例中,信号线也可视为连接线。例如,信号线与不同第一像素电路中的驱动元件连接,即该信号线可视为不同第一像素电路中不同驱动元件之间的连接线。
66.在另一些示例中,信号线之间的连接线可视为不同的第一像素电路中的驱动元件之间的连接线。例如,图7为图6中q3区域的一示例的局部放大的示意图。图7示出了两个像素电路中的第一晶体管t1至第七晶体管t7,以及第一电容c1,其中,t1&c1表示第一晶体管t1和第一电容c1。图7还示出了信号线,信号线包括数据信号线data、供电信号线vdd、控制发光信号线em、扫描信号线s1至s3、初始化信号线vref,其中,s2&s3表示扫描信号线s2和扫描信号线s3。图7还示出了连接线14。连接线14可连接不同第一像素电路中的驱动元件,也可连接同一像素电路中的不同驱动元件。连接线14可包括第一连接线段141和第二连接线
段142,第一连接线段141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电极层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内,第二连接线段142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电极层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外。第一连接线段141可为直线走线、s型走线或其他形状的走线,在此并不限定。第二连接线段142可为s型走线,以减轻甚至消除第一显示区中出现的衍射。
67.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关于显示面板的具体内容可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能够实现上述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效果,在此不再赘述。显示装置具体可为手机、计算机、平板电脑、电视、电子纸等具有显示功能的装置,在此并不限定。
68.需要明确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对于显示装置实施例而言,相关之处可以参见显示面板实施例的说明部分。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文所描述并在图中示出的特定结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领会本技术的精神之后,作出各种改变、修改和添加。并且,为了简明起见,这里省略对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
69.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能理解,上述实施例均是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在不同实施例中出现的不同技术特征可以进行组合,以取得有益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研究附图、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的基础上,应能理解并实现所揭示的实施例的其他变化的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并不排除其他装置或步骤;数量词“一个”不排除多个;术语“第一”、“第二”用于标示名称而非用于表示任何特定的顺序。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均不应被理解为对保护范围的限制。权利要求中出现的多个部分的功能可以由一个单独的硬件或软件模块来实现。某些技术特征出现在不同的从属权利要求中并不意味着不能将这些技术特征进行组合以取得有益效果。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