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胶管拉力器的制作方法

2021-12-15 13:3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健身器材技术领域,具体地讲涉及拉力器,是对现有胶管拉力器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2.拉力器,是一种适合于大众健身锻炼的器械,其主要分为有弹簧拉力器和胶管拉力器两种。
3.现有胶管拉力器一般由两端的把手组件和连接于两把手组件之间的弹性胶管构成,此类胶管拉力器以其重量轻、便于携带、实用性好等特点,被越未越多的人所青昧。但经过长期实践发现仍存在如下不足:弹性胶管在由于老化或不当使用等情况下易在某处产生细裂纹,进而在拉伸过程中迅速扩展在此处撕裂,一旦出现裂纹,将造成整个弹性胶管断裂,很容易崩伤到锻炼者或他人。
4.为避免此问题,现有技术中有的胶管拉力器在弹性胶管的外侧套设有空心管状织带,内部弹性胶管和外部空心管状织带构成胶管组件,空心管状织带的一端与该端对应的把手组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其对应的把手组件固定连接,空心管状织带拉直后的长度要大于或等于弹性胶管伸长至断裂极限状态时的长度,则在拉力器受拉时,仅弹性胶管受到拉力,一旦弹性胶管发生断裂,空心管状织带两端仍与两端把手组件保持连接,则外部空心管状织带起到保护和限制作用,可有效地防止断裂的弹性胶管崩伤锻炼者或他人。
5.然而,现有技术中这种胶管拉力器,空心管状织带的两端均与对应的把手组件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同时,弹性胶管的两端均需要进行扩口操作以便塞入堵头,把手组件上设置有气眼扣,气眼扣套设在弹性胶管的端部上,由堵头对气眼扣进行限位以防止把手组件与弹性胶管脱离。现有技术胶管拉力器胶管组件与把手组件连接结构复杂,结构部件数量多,导致生产效率低且生产成本高。
6.基于此,亟待设计一种能克服上述缺陷的新型的胶管拉力器。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胶管拉力器,可以解决现有技术胶管拉力器的胶管组件与把手组件连接结构复杂、结构部件数量多,导致生产效率低且生产成本高的问题。
8.为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胶管拉力器,包括两端的把手组件以及连接两所述把手组件的胶管组件,所述胶管组件包括内部的弹性胶管和外部的空心管状织带,各所述把手组件包括一环形织带和设在所述环形织带上的一把手;所述弹性胶管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环形织带打结连接,所述空心管状织带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环形织带缝合连接,且所述弹性胶管与所述环形织带的打结连接部位位于所述空心管状织带的管内空间中。
9.所述弹性胶管的两端均弯折形成有一第一u形连接部,且所述第一u形连接部的开口背离其对应的所述环形织带,各所述环形织带上均向背离所述弹性胶管的方向弯折形成
有一第二u形连接部,所述第二u形连接部与所述环形织带围成位于其u形轮廓空间内部的两环形连接部,所述第一u形连接部与两所述环形连接部穿设配合,且两所述环形连接部箍设在所述第一u形连接部的底边上。
10.所述胶管拉力器还包括与所述胶管组件的两端一一对应设置的两个第一弹性胶套,所述第一弹性胶套套设在所述第一u形连接部上,且通过其弹性恢复力将所述第一u形连接部的两侧边箍设在内。
11.所述胶管拉力器还包括与所述胶管组件的两端一一对应设置的两个第二弹性胶套,所述第二弹性胶套套设在所述空心管状织带的端部上,且通过其弹性恢复力将所述空心管状织带与所述环形织带的缝合连接部位以及所述弹性胶管与所述环形织带的打结连接部位均箍设在内。
12.所述弹性胶管由至少两层相互套装的分体胶管构成,且相邻两层所述分体胶管之间具有间隙。
13.所述把手为套设在所述环形织带上的管状把手,所述把手可沿所述环形织带的周向自由移动。
14.所述把手包括塑胶的管状把手主体和套设在所述管状把手主体上且与所述管状把手主体固定连接的管状弹性握持部。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16.1、本实用新型胶管拉力器,胶管组件中弹性胶管的两端分别与把手组件中两环形织带打结连接,胶管组件中空心管状织带的两端分别与把手组件中两环形织带缝合连接,从而实现胶管组件的两端与对应的把手组件的连接,此连接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有利于提高胶管拉力器的生产效率,且无需额外设置堵头等连接件,降低了胶管拉力器的生产成本;
17.2、弹性胶管与环形织带的打结连接部位位于空心管状织带的管内空间中,则即使弹性胶管与环形织带的打结连接部位松开,还能有空心管状织带和环形织带保持连接,或者即使空心管状织带和环形织带缝合连接部位断开,还能有弹性胶管与环形织带保持连接,即本实用新型胶管拉力器胶管组件和把手组件的连接可以起到双重保护作用,可有效地防止胶管拉力器断开伤及锻炼者或他人。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胶管拉力器立体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胶管拉力器空心管状织带与环形织带缝合连接部位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胶管拉力器弹性胶管与环形织带打结连接部位示意图;
22.图4为实用新型实施例胶管拉力器弹性胶管与环形织带打结步骤一示意图;
23.图5为实用新型实施例胶管拉力器弹性胶管与环形织带打结步骤二示意图;
24.图6为实用新型实施例胶管拉力器弹性胶管与环形织带打结步骤三示意图;
25.图7为实用新型实施例胶管拉力器弹性胶管与环形织带打结步骤四示意图。
26.附图标记:100、把手组件;110、环形织带;111、第二u形连接部;112、环形连接部;120、把手;200、胶管组件;210、弹性胶管;211、第一u形连接部;211a 、底边;211b、侧边;220、空心管状织带;300、第一弹性胶套;400、第二弹性胶套;a、打结连接部位;b、缝合连接部位。
具体实施方式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8.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29.参照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出一种胶管拉力器,包括两端的把手组件100以及连接两端把手组件100的胶管组件200,胶管组件200包括内部的弹性胶管210和外部的空心管状织带220,各把手组件100包括一环形织带110和设在环形织带110上的一把手120;弹性胶管210的两端分别与两环形织带110打结连接,空心管状织带220的两端分别与两环形织带110缝合连接,且弹性胶管210与环形织带110的打结连接部位a位于空心管状织带220的管内空间中。
30.具体地,空心管状织带220的长度大于弹性胶管210自然状态下的长度,则空心管状织带220与环形织带110的缝合连接部位b位于弹性胶管210与环形织带110的打结连接部位a的轴向外侧,即打结连接部位a位于空心管状织带220的管内空间中,打结连接部位a隐藏于空心管状织带220的端部内侧,图1和图2中无法示出打结连接部位a;同时,空心管状织带220拉直后的长度要不小于弹性胶管210伸长至断裂极限状态时的长度,则在胶管拉力器受拉时,仅弹性胶管210受到拉力,一旦弹性胶管210发生断裂,空心管状织带220两端仍与两端环形织带110保持连接,空心管状织带220起到保护和限制作用,可有效地防止断裂的弹性胶管崩伤锻炼者或他人。
31.本实施例胶管拉力器,弹性胶管210的两端分别与两环形织带110打结连接,空心管状织带220的两端分别与两环形织带110缝合连接,从而实现胶管组件200的两端与对应的把手组件100的连接,此连接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有利于提高胶管拉力器的生产效率,且无需额外设置堵头等连接件,降低了胶管拉力器的生产成本;弹性胶管210与环形织带110的打结连接部位a位于空心管状织带220的管内空间中,则即使打结连接部位a松开或断开,还能有空心管状织带220和环形织带110保持连接,或者即使空心管状织带220和环形织带110缝合连接部位b断开,还能有弹性胶管210与环形织带110保持连接,则可以起到双重保护和限制作用,更加有效地防止胶管拉力器断开伤及锻炼者或他人。
32.弹性胶管210与环形织带110的打结连接部位a的结构如图3所示,二者的打结构成参见图4至图7。本实施例中胶管拉力器两端处的结构相同,则图3至图7中仅示出胶管拉力器一端处的结构,另一端结构省略示出。
33.具体地,弹性胶管210的两端均弯折形成有一个第一u形连接部211,且第一u形连
接部211的开口背离其对应的环形织带110,各环形织带110上均向背离弹性胶管210的方向弯折形成有一第二u形连接部111,第二u形连接部111与环形织带110(具体是环形织带110中除去第二u型连接部111之外的剩余部分)围成位于第二u型连接部111的u形轮廓空间内部的两个环形连接部112,第一u形连接部211与两个环形连接部112穿设配合,且两个环形连接部112箍设在第一u形连接部211的底边211a上。
34.弹性胶管210与环形织带110的打结连接具体过程如下:
35.首先,先在弹性胶管210端部折弯形成第一u形连接部211,同时在环形织带110上折弯形成第二u形连接部111,如图4和图5所示;
36.然后,将第一u形连接部211依次穿过第二u形连接部111内的两个环形连接部112,使第一u形连接部211勾挂在两环形连接部112上,如图6所示;
37.最后,将环形织带110和弹性胶管210的第一u形连接部211相互远离移动(环形织带110和第一u形连接部211的移动方向如图6中箭头所示,环形织带110向左,第一u形连接部211向右)进行拉紧使第一u形连接部211和第二u型连接部111打结形成打结连接部a,如图7所示。
38.为进一步提高打结连接可靠性,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胶管拉力器还包括与胶管组件200的两端一一对应设置的两个第一弹性胶套300,第一弹性胶套300套设在第一u形连接部211上,且通过第一u形连接部211的弹性恢复力将第一u形连接部211的两侧边211b箍设在内。如图3所示,第一弹性胶套300将第一u形连接部211的两侧边211b完全包裹,仅露出打结连接部位a,通过第一弹性胶套300的弹性恢复力紧箍第一u形连接部211的两侧边211b,对第一u形连接部211起到类似捆绑固定的作用,可尽可能地有效防止弹性胶管210受拉过大时其第一u形连接部211脱离第二u型连接部111及环形连接部112。
39.同时,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胶管拉力器还包括与胶管组件200的两端一一对应设置的两个第二弹性胶套400,第二弹性胶套400套设在空心管状织带220的端部上并沿径向向外发生弹性变形,通过其弹性恢复力将空心管状织带220与环形织带110的缝合连接部位b以及弹性胶管210与环形织带110的打结连接部位a均箍设在内。如图1所示,第二弹性胶套400在其弹性恢复力作用下紧箍缝合连接部位b及空心管状织带220端部内的打结连接部位a,对缝合连接部位b和打结连接部位a起到类似捆绑固定的作用,从而可以对空心管状织带220和环形织带110的缝合连接以及弹性胶管220与环形织带110的打结连接进一步起到固定和保护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把手组件100和胶管组件20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降低连接处连接失效的可能性。
4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弹性胶管210可以由至少两层相互套装的分体胶管构成,且相邻两层分体胶管之间具有间隙。则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层胶管之间是分体的,各层之间并不相互粘结,因而各层胶管同时断裂的可能性很小,这样当其中一层断裂时,其他层胶管充当了“备用”胶管,所以在其他层胶管的限制下, 断裂层的分体胶管不致崩伤锻炼者或其他人,进一步提高了胶管拉力器的使用安全性。
4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把手120为套设在环形织带110上的管状把手,把手120的内径较大,使其可沿环形织带110的周向自由移动,从而提高把手120的握持灵活性和方便性。
42.进一步地,把手120包括塑胶的管状把手主体和套设在管状把手主体上且与管状
把手主体固定连接的管状弹性握持部,管状弹性握持部可以是橡胶材质、乳胶材质或泡棉材质等。塑胶的管状把手主体保证了把手120的强度,管状弹性握持部保证了把手120的握持舒适性。
4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