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适用于构建鱼道的景观跌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2-15 13:3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构建鱼道的景观跌水结构。适用于水利工程及水生态治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跌水是园林景观设计四要素之一,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在城市河道和部分具有景观、旅游需求的乡村河道中常有应用。跌水结构一方面可以结合堰坝等抬高上游水位,形成一定的水深及水面,满足生态景观需求;另一方面利用地形高差设计增加水体流速,改善河道流动力不足现状,并通过曝气增氧提升河道水质。
3.目前,常用的跌水结构往往仅考虑水利、景观、水质提升等方面,跌水堰高差较大,对河流纵向生态连续性考虑不足,未针对鱼类洄游进行设计,阻断了鱼类的自然通道,不利于河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既有传统水利功能,又能兼顾生态、景观、亲水等多种功能的新型跌水结构,从而解决传统跌水堰高落差影响下河流的纵向连通性阻断问题。
4.专利申请号为201810974724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生态景观堰坝及其构建方法,所述生态景观堰坝包括堰坝和各级跌水,所述堰坝为挡水建筑物,在堰坝下游紧邻堰坝设置“之”字形多级串联式跌水,以形成落差变化的多级人工瀑布,堰坝和第一级跌水之间、各级跌水之间分别设置跌水池用以消能,同时利用串联的多级跌水,布置鱼道,或直接形成鱼梯,作为生物洄游通道;各级跌水池兼作景观水池;另外,对枯水期不溢流的堰坝,在堰坝中部设置生态流量泄流孔,兼作过鱼孔。该专利公布的鱼道采用鱼梯形式,鱼道设置空间受到河道宽、美观等要求限制,形式单一,鱼道设置空间有限。另外,该结构的人造设计痕迹较重,未考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性,仅适用于都市化景观河道,不适用于近自然河道的构建。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适用于构建鱼道的景观跌水结构。
6.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适用于构建鱼道的景观跌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作为挡水建筑为的堰体,该堰体下游过流面设置为多级串联式阶梯形跌水,每级阶梯形跌水均由跌水池和位于跌水池下游侧边缘的跌水墙组成;
7.所述跌水墙由景观置石和填充石组合而成,其中景观置石粒径大于填充石,填充石用于控制相应跌水池深度,该填充石顶面形成鱼道,填充石的顶部与下一级阶梯形跌水中水池水面高差小于鱼类洄游的跃起高度。
8.所述景观置石粒径为30~50cm;所述填充石粒径为15cm~20cm。
9.所述阶梯形跌水的跌坎高度20~40cm,所述填充石的顶部与下一级阶梯形跌水中水池水面高差小于40cm。
10.所述跌水池采用卵石铺面。
11.所述堰体的堰顶下游边缘和所述阶梯型跌水的跌坎形式设置为直线或曲线。
12.所述堰体的堰顶设置汀步并预留生态流量泄流孔。
13.所述堰体置于混凝土基础上,堰体下游依次设置有消力池和抛石防护。
14.所述消力池深度不小于50cm。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堰体下游过流面设置多级串联式阶梯型跌水,阶梯型跌水由跌水池、跌水墙组成,形成池

坎型鱼道,作为鱼类洄游通道。
16.本实用新型中跌水池保持一定蓄水深度,满足鱼类洄游起跳要求,同时作为鱼类洄游时的休憩场所;跌水池内采用卵石铺面,构建仿自然河底。跌水墙由景观置石和填充石组合,位于跌水池边缘,景观置石与填充石间隔布置,景观置石粒径大于填充石,有利于跌水池内形成不同水深及流态的区域;填充石用于控制跌水池深度,填充石的顶部与下一级水池水面高差小于鱼类洄游的跃起高度,形成鱼道。
17.本实用新型中景观置石、填充石材料采用自然石,容易获取,可就地取材,建造费用低,与当地环境的融合度高,且施工方便、简单。
18.本实用新型中跌水结构形式灵活,通过多级串联式阶梯型跌水,可为不同水深需求的鱼类提供跃起空间,解决了传统跌水堰高落差影响河流的纵向连通性阻断问题,保障了鱼类洄游通道。
19.本实用新型兼顾水利、景观与生态功能,可用于水生态系统修复,与河流生态景观有机融合,有利于保护河流生物多样性,提升堰坝平、立面景观效果及景观层次,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
附图说明
20.图1为实施例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21.图2为实施例的断面示意图。
22.图3为实施例的立面示意图。
23.10、堰体;20、阶梯形跌水;21、跌水池;22、跌水墙;23、卵石;24、景观置石;25、填充石;30、鱼道;11、混凝土基础;12、消力池;13、抛石防护;14、挡墙;15、堰顶。
具体实施方式
24.本实施例为一种适用于构建鱼道的景观跌水结构,具有设置于河床上的混凝土基础,混凝土基础上设有堰体,其中混凝土基础满足整体结构的承载力、抗倾覆及抗渗性要求;堰体为挡水建筑物,实现蓄水、过流、形成水面等水利、生态景观功能。
25.本例中在堰体下游过流面设置多级串联式阶梯型跌水,每级阶梯型跌水均由跌水池和跌水墙组成,跌水墙位于跌水池下游侧边缘。
26.本实施例中跌水池采用卵石铺面,构建仿自然河底。跌水池沿水流方向长度l一般介于2~3m,卵石粒径5cm左右,嵌入跌水池表面深度2~3cm。
27.本例中跌水墙由布置于跌水池边缘的景观置石和填充石组合而成,景观置石和填充石间隔布置,景观置石粒径大于填充石,有利于跌水池内形成不同水深及流态的区域;填充石用于控制跌水池深度,填充石的顶部与下一级阶梯形跌水中水池水面高差小于鱼类洄游的跃起高度,填充石顶部形成鱼道。
28.本实施例中景观置石、填充石采用自然石,该材料容易获取,可就地取材,建造费用低,与当地环境的融合度高。景观置石粒径为30~50cm;填充石粒径为15cm~20cm,跌坎高度20~40cm,控制填充石的顶部与下一级水池水面高差小于40cm。填充石连续布置宽度b为鱼道宽度,一般不小于0.8m,填充石粒径及连续布置宽度可根据河道宽度、过鱼对象的体高和习性(水深需求)等调整。
29.本实施例中在堰体下游侧依次设置消力池和抛石防护,其中消力池深度不小于50cm,一方面消散泄流能量,另一方面为洄游鱼类提供休憩缓冲场所;抛石防护紧邻消力池下游,降低水流对河床底部的破坏。本例堰体两端做好与河道两侧挡墙的衔接。
30.本例中堰体的堰顶下游边缘和阶梯型跌水的跌坎形式可设置为直线或曲线,根据景观需求自由变化。为增加亲水性,本例可在堰顶设置汀步并预留生态流量泄流孔,使得本设计在水利、生态景观功能外兼具亲水功能。
31.上述实施例仅用于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而非对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的限定,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适用于构建鱼道的景观跌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作为挡水建筑为的堰体,该堰体下游过流面设置为多级串联式阶梯形跌水,每级阶梯形跌水均由跌水池和位于跌水池下游侧边缘的跌水墙组成;所述跌水墙由景观置石和填充石组合而成,其中景观置石粒径大于填充石,填充石用于控制相应跌水池深度,该填充石顶面形成鱼道,填充石的顶部与下一级阶梯形跌水中水池水面高差小于鱼类洄游的跃起高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构建鱼道的景观跌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景观置石粒径为30~50cm;所述填充石粒径为15cm~20cm。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适用于构建鱼道的景观跌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阶梯形跌水的跌坎高度20~40cm,所述填充石的顶部与下一级阶梯形跌水中水池水面高差小于40cm。4.根据权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构建鱼道的景观跌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跌水池采用卵石铺面。5.根据权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构建鱼道的景观跌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堰体的堰顶下游边缘和所述阶梯型跌水的跌坎形式设置为直线或曲线。6.根据权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构建鱼道的景观跌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堰体的堰顶设置汀步并预留生态流量泄流孔。7.根据权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构建鱼道的景观跌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堰体置于混凝土基础上,堰体下游依次设置有消力池和抛石防护。8.根据权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适用于构建鱼道的景观跌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力池深度不小于50c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构建鱼道的景观跌水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构建鱼道的景观跌水结构。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水利工程及水生态治理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适用于构建鱼道的景观跌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作为挡水建筑为的堰体,该堰体下游过流面设置为多级串联式阶梯形跌水,每级阶梯形跌水均由跌水池和位于跌水池下游侧边缘的跌水墙组成;所述跌水墙由景观置石和填充石组合而成,其中景观置石粒径大于填充石,填充石用于控制相应跌水池深度,该填充石顶面形成鱼道,填充石的顶部与下一级阶梯形跌水中水池水面高差小于鱼类洄游的跃起高度。水中水池水面高差小于鱼类洄游的跃起高度。水中水池水面高差小于鱼类洄游的跃起高度。


技术研发人员:荣华 黄森军 张歌 张凤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4.30
技术公布日:2021/12/14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