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桡动脉采血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2021-12-15 08:0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采血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桡动脉采血固定器。


背景技术:

2.血样采集是预防和明确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特别是新生儿,每个新生儿住院都会采血,通常采取桡动脉采血,目前缺少桡动脉采血的辅助器械,由于患儿不能配合护士,平时需要两名护士配合为患儿采血,一名护士固定患儿手臂,另一名护士则需要控制患儿手掌,进行采血;但是,由于患儿不配合,采血工作效率较低,穿刺成功率低;并且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繁琐,医务人员紧缺,多人配合采血严重影响了护士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辅助提高采血效率的桡动脉采血固定器。
4.本实用新型由如下技术方案实施:桡动脉采血固定器,其包括定位槽、腕部垫枕、手背支撑板和绑带,在所述定位槽的前端底部固定有所述腕部垫枕,在所述腕部垫枕的前端固定有所述手背支撑板,所述手背支撑板的前端向下倾斜;在所述手背支撑板的上方设置有横向布置的所述绑带。
5.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槽包括底座和两块分别设置在所述底座两侧顶部的所述侧板。
6.进一步的,所述侧板的底端与所述底座的两侧之间滑动连接,在所述底座的内部设置有驱动两块所述侧板相对滑动的宽度调节机构。
7.进一步的于,所述宽度调节机构包括两个双联齿轮,在所述底座的内部转动设有两个并排设置的所述双联齿轮,两个所述双联齿轮的一级齿轮相互啮合;在每个所述侧板的底端内侧分别固定有一个调节板,两个所述调节板滑动插接在所述双联齿轮一端的所述底座的内部;在所述调节板与所述双联齿轮相邻的一侧固定有齿条,两个所述双联齿轮的二级齿轮分别与相邻的所述齿条啮合传动;在所底座内部设置有驱动所述双联齿轮转动的驱动机构。
8.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推杆、l型摇臂和弹簧,在所述双联齿轮另一端的所述底座的内部设置有与所述双联齿轮相对设置的l型摇臂;一个所述双联齿轮为主动轮,另一个所述双联齿轮为从动轮;所述l型摇臂与所述主动轮相邻的一端为驱动端,所述l型摇臂的驱动端的内侧与所述主动轮的一级齿轮活动卡接,在所述l型摇臂的另一端固定有向内倾斜的导板,在与所述导板相邻的所述底座的侧壁滑动插接有左右滑动所述推杆,所述推杆的内端与所述导板外壁滑动接触,在所推杆的内端固定有与所述从动轮的一级齿轮活动卡接的卡舌;在所述l型摇臂的驱动端的外侧与所述底座之间固定有弹簧。
9.进一步的,在所述定位槽的两侧板的内壁上分别固定有沿槽口方向设置的臂部托板,所述臂部托板为下凹弧形板。
10.进一步的,在所述手背支撑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根挂杆,所述绑带的一端与一
根所述挂杆固定,在所述绑带的另一端固定有若干与另一所述挂杆活动插接的插口。
11.进一步的,所述手背支撑板与所述定位槽槽底之间的夹角a为60
°
至70
°

12.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借助该固定器,一名护士就可完成患儿的采血工作,有效的提高了采血的效率;通过固定槽将患儿臂部固定在一条线上,增加了肘关节和腕部的固定,患儿上肢不易移动,在腕部下方垫小枕,不仅增加舒适感又充分暴露采血点,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并且,固定槽的宽度可以根据臂部的粗细进行调节,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图1的右侧示意图。
15.图3为底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图3的一种是使用状态图。
17.定位槽1、底座11、侧板12、腕部垫枕2、手背支撑板3、绑带4、插口41、宽度调节机构5、双联齿轮51、一级齿轮511、二级齿轮512、调节板52、齿条53、驱动机构54、推杆541、l型摇臂542、弹簧543、导板544、卡舌545、滑轨55、滑块56、臂部托板6、挂杆7。
具体实施方式:
1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19.如图1至图4所示,桡动脉采血固定器,其包括定位槽1、腕部垫枕2、手背支撑板3和绑带4,定位槽1包括底座11和两块分别设置在底座11两侧顶部的侧板12;侧板12的底端与底座11的两侧之间滑动连接,底座11为空心结构,在底座11的内部设置有驱动两块侧板12相对滑动的宽度调节机构5,可以根据不同患儿的臂部粗细,调大或缩小两个侧板12之间的距离;宽度调节机构5包括两个双联齿轮51,在底座11的内部转动设有两个并排设置的双联齿轮51,两个双联齿轮51的一级齿轮511相互啮合;驱动机构54驱动任一双联齿轮51转动时,通过一级齿轮511的啮合传动即可使两个双联齿轮51同时反向转动;在每个侧板12的底端内侧分别固定有一个调节板52,两个调节板52滑动插接在双联齿轮51一端的底座11的内部;在调节板52与双联齿轮51相邻的一侧固定有齿条53,两个双联齿轮51的二级齿轮512分别与相邻的齿条53啮合传动;在所底座11内部设置有驱动双联齿轮51转动的驱动机构54;当两个双联齿轮51相对向调节板52转动时,可通过二级齿轮512与齿条53的配合将两个调节板52向外推动,将两个侧板12之间的距离调大;当向内推动两个侧板12时,可将两个侧板12之间的距离调小;
20.驱动机构54包括推杆541、l型摇臂542和弹簧543,在双联齿轮51另一端的底座11的内部设置有与双联齿轮51相对设置的l型摇臂542;一个双联齿轮51为主动轮,另一个双联齿轮51为从动轮;l型摇臂542与主动轮相邻的一端为驱动端,l型摇臂542的驱动端的内
侧与主动轮的一级齿轮511活动卡接,具体的,在驱动端的内侧设置与主动轮的一级齿轮卡接的卡勾,在l型摇臂542的另一端固定有向内倾斜的导板544,在与导板544相邻的底座11的侧壁滑动插接有左右滑动的推杆541,在推杆541上设置有滑轨55,在底座11内固定有与滑轨55匹配的滑块56,保证推杆541只能沿着左右方向滑动;推杆541的内端与导板544的外壁滑动接触,在推杆541的内端固定有与从动轮的一级齿轮511活动卡接的卡舌545,在l型摇臂542的驱动端外侧与底座11之间固定有弹簧543,弹簧543为拉伸弹簧,在使用状态下,弹簧543将l型摇臂542的驱动端拉到与主动轮分离,此时,可通过导板544将推杆541推动到卡舌545与从动轮的一级齿轮511卡死的状态,进而防止两侧板12向外推动;向内推动推杆541时,可通过导板544驱使l型摇臂542顺时针转动,进而使l型摇臂542的驱动端与主动轮的一级齿轮511卡接并驱动主动轮转动,与此同时弹簧543被拉伸蓄力;之后,释放推杆541,在弹簧543的作用下可使l型摇臂542逆时针转动及推杆541复位,便于下次调整;本实施例中,左侧的双联齿轮51位主动轮,推杆541相应的设置在底座11的右侧,当向内推动推杆541时,通过推杆541推动l型摇臂542顺时针转动,进而通过驱动端推动主动轮的一级齿轮511逆时针转动,两个双联齿轮相对转动,通过二级齿轮512与齿条53的配合将两侧的调节板52向外推动,进而带动两个侧板12向外移动,使定位槽1的槽口变宽;当需要调小槽口宽度时,只需将两个侧板12向内推动即可。
21.定位槽1用于固定患儿的臂部,在定位槽1的两侧板12的内壁上分别固定有沿槽口方向设置的臂部托板6,臂部托板6为下凹弧形板,臂部托板6的内侧设置为弧形,与患儿臂部相匹配,提高舒适度;
22.在定位槽1的前端底部固定有腕部垫枕2,腕部垫枕2用于支撑患儿腕部腕部,为了提高舒适度,在腕部垫枕2的顶面设置有弧形的凹槽;在腕部垫枕2的前端固定有手背支撑板3,手背支撑板3的前端向下倾斜,手背支撑板3与定位槽1的槽底之间的夹角a为60
°
至70
°
,本实施例中,夹角a为65
°
,将患儿手掌向下压使手背与手背支撑板3贴合,使患儿桡部绷紧,血管显露,便于采血;臂部托板6、腕部垫枕2和手背支撑板3均采用柔性材料制成,如海绵;
23.在手背支撑板3的上方设置有横向布置的绑带4,绑带4置于手掌上部,用于固定患儿手掌;在手背支撑板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根挂杆7,绑带4的一端与一根挂杆7固定,在绑带的另一端固定有若干与挂杆7活动插接的插口41;本实施例中,共设置三个插口41,通过设置多个插口41可根据患儿手掌大小调整绑带4的松紧度,提高舒适度。
2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