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视力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2-08 12:0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视力训练器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视力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2.视力和角膜曲率、晶状体屈光度、晶状体位置和眼轴长度等因素有关,以上几个条件能够通过训练改变的只有晶状体的屈光度,即改变晶状体形状,其相关训练方式都是以此为核心,刺激睫状肌通过改变睫状肌和睫状体的状态提高晶状体可塑性。
3.过往的视力训练主要包括用靶标的远近距离变化使睫状肌不断的收缩和舒张,但是这个过程从肌肉训练的角度来看意义并不大,尤其是睫状肌已经适应了看近调节所造成的收缩力度,灵活性和强度很难有更大的提高。
4.因此,提供一种额外增加睫状肌反射性被动收缩负荷的视力训练装置通过来训练视力,装置结构简单、运行精度高、同步性好,配合的训练方法易用,易掌握,总体使用原理清晰、见效快,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5.一种视力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完全相同且位置水平对称的靶标承载结构、一个锥齿轮传动换向机构和一个动力源;所述第一靶标承载结构包括,两个底座、两个长转轴、一个附着有参照靶标的同步带模组和一个附着有靶标的支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位于两个所述长转轴之间,所述靶标附着在所述支撑杆顶部,所述第一长转轴和所述第二长转轴的下端铰接在所述第一底座上,所述第一长转轴和所述第二长转轴上端和所述
6.第一同步带模组的左右带轮铰接,所述同步带模组的同步带表面附着若干个水平间隔布置的参照靶标,所述参照靶标沿竖直方向的底边延伸到同步带边缘,所述靶标外表面标有注视区域,所述注视区域与参照靶标边缘所处直线位置相邻;所述锥齿轮传动换向机构包括七个锥齿轮、两个短转轴和三个带有轴承的弓形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短转轴和第二短转轴的四个端点连成一条垂直于所述长转轴的直线,所述第一锥齿轮垂直套接并固定在所述第二长转轴的中部,所述第二锥齿轮和所述第三锥齿轮分别和所述第一短转轴的左右两端键连接,所述第四锥齿轮和所述第五锥齿轮分别与所述第二短转轴的左右两端键连接,所述第五锥齿轮垂直反向套接并固定在所述第三长转轴的中部,所述第七锥齿轮和所述动力源输出轴上端键连接,所述第二长转轴和所述第一短转轴通过所述第一弓形支架固定,所述第一短转轴和所述第二短转轴通过所述第二弓形支架与所述动力源驱动轴固定,所述第二锥齿轮作为主动轮和所述第一锥齿轮齿合,所述第七锥齿轮作为主动轮同时和所述第三锥齿轮、所述第四锥齿轮齿合,所述第五锥齿轮作为主动轮和所述第六锥齿轮齿合。
7.作为优选,所述两个底座的水平间距不大于30cm。3.作为优选,所述靶标和所述参照靶标的表面处于同一平面。
8.优选地,所述靶标为长宽高不大于5cm的纯色长方体。
9.优选地,所述参照靶标为长、宽、高不大于3cm的纯色长方体。
10.优选地,所述靶标与所述参照靶标相邻边缘最大垂直距离不超过0.3cm。
11.优选地,所述两个靶标的左右间距不超过10cm。
12.本实用新型中,靶标可以处于参照靶标的上方,也可以处于其下方,只要注视点所在在注视区域和参照靶标相邻即可。
13.下面以靶标处于下方来辅助剖析本实用新型的原理:首先本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核心在于,在双眼视轴交叉的情况下在视野正中央视觉最敏感区域中呈现出上下两个画面,包括边界分明的静态融像和不断缓慢会聚分离的动态融像,呈现出以上画面是本实用新型装置方案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用静态融像协助固定集合,用动态融像刺激睫状肌不断收缩舒张,把睫状肌的有限主动收缩变为被动反射性收缩达到提高调节视力的目的。
14.其中提到的参照靶标的移动速度以人眼看上去没有顿挫感的最慢速度为基准,重在达到缓慢动态连贯的移动效果。
15.双眼会聚左右两个靶标后,左右眼中两个相同靶标融为一体会巩固双眼集合状态,通过注视融合图像的上边缘的注视区域并保持注视点不偏移从而使集合状态更加稳固,此时由于同步带模组的同步反向运转使用户眼中紧靠注视点的周围余光可以看到融像上方参照靶标不断循环的融合与分离的过程,双眼注视点虽然是落在静态的靶标融合图像上,但由于黄斑中央凹的区域敏锐度,所以用户依然能感受中央凹成像区域除注视点以外的画面融合与分离的反射刺激,上方两个参照靶标融合后会形成视野单像区,此区域内的融合图像在分离的时候会引发对双眼的会聚刺激也就是调节增加集合增大的条件反射。
16.由于注视点落在另一个已经融合的图像上,所以只要保持注视点不变集合就不会变,通常状态下睫状肌的收缩行为会伴随集合的协助,此时集合被固定,睫状肌独立执行调节功能,从而让参照靶标的融合与分离产生的视觉单向区融像反射变成对睫状肌的负重训练,这里所讲的负重是相对于眼睛的三联动过程中睫状肌工作负荷而言。因为两侧有多个参照靶标再在随同步带往复运转,所以通过持续不间断的有两个参照靶标在靶标的融像上方动态融合与分离实现对睫状肌收缩能力的持续加强型训练,达到视力训练的目的。
17.如果用户在训练过程中如果出现注视点在注视区域没有偏移但是融像靶标却跟随上方的融像参照靶标同步产生了左右水平分离,这是由于上方的融像参照靶标成像在视网膜中央凹区域的面积比重过大导致会聚集合刺激过大,视轴夹角不发生改变,双眼的两个交叉视轴线就会会同时向内平行移动,其移动量相当于融像靶标水平分离产生的水平分量,此时需要注视点下移,减小融像参照靶标在视网膜中央凹敏感区域的成像面积即可降低会聚刺激继
18.续保持训练状态。
19.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使用本实用新型使睫状肌获得与现有训练方式更具强度且属于被动反射性的刺激训练,达到快速恢复调节能力提高视力的目的,具有明确的实用价值、较好地经济效益和广泛地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视力训练装置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第一靶标承载结构,2、第二靶标承载结构,3、锥齿轮传动换向结构,4、第一同步带模组,5、第二同步带模组,6、第一底座,7、第二底座,8、第一支撑杆,9、第二支撑杆,10、第一靶标,11、第二靶标,12、第一参照靶标,13、第二参照靶标,14、第一注视区域,15、第二注视区域,16、第一长转轴,17、第二长转轴,18、第三长转轴,19、第四长转轴,20、第一短转轴,21、第二短转轴,22、第一弓形支架,23、动力源,24、第一锥齿轮,25、第二锥齿轮,26、第三锥齿轮,27、第四锥齿轮,28、第五锥齿轮,29、第六锥齿轮,30、第七锥齿轮, 31、第二弓形支架,32、第二弓形支架,33、动力源驱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例如可以把本实用新型装置所呈现的运动画面投放到显示终端使用上述训练方法进行注视训练一样可以产生效果。所以,并不局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23.一种视力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完全相同且位置水平对称的靶标承载结构、一个锥齿轮传动换向机构和一个动力源;所述第一靶标承载结构1包括,两个底座、两个长转轴、一个附着有参照靶标的同步带模组和一个附着有靶标的支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位于两个所述长转轴之间,所述靶标附着在所述支撑杆顶部,所述第一长转轴16和所述第二长转轴17的下端铰接在所述第一底座6上,所述第一长转轴16和所述第二长转轴17上端和所述第一同步带模组4的左右带轮铰接,所述同步带模组的同步带表面附着若干个水平间隔布置的参照靶标,所述参照靶标沿竖直方向的底边延伸到同步带边缘,所述靶标外表面标有注视区域,所述注视区域与参照靶标边缘所处直线位置相邻;所述锥齿轮传动换向机构3包括七个锥齿轮、两个短转轴和三个带有轴承的弓形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短转轴20和第二短转轴21的四个端点连成一条垂直于所述长转轴的直线,所述第一锥齿轮24垂直套接并固定在所述第二长转轴17的中部,所述第二锥齿轮25和所述第三锥齿轮26分别和所述第一短转轴20的左右两端键连接,所述第四锥齿轮27和所述第五锥齿轮28分别与所述第二短转轴21的左右两端键连接,所述第五锥齿轮28垂直反向套接并固定在所述第三长转轴18的中部,所述第七锥齿轮30和所述动力源输出轴33上端键连接,所述第二长转轴17和所述第一短转轴20通过所述第一弓形支架22固定,所述第一短转轴20和所述第二短转轴21通过所述第二弓形支架31与所述动力源驱动轴33固定,所述第二锥齿轮25作为主动轮和所述第一锥齿轮24齿合,所述第七锥齿轮30作为主动轮同时和所述第三锥齿轮26、所述第四锥齿轮27齿合,所述第五锥齿轮28作为主动轮和所述第六锥齿轮29齿合。
24.优选地,所述两个底座的水平间距不大于30cm。
25.优选地,所述靶标和所述参照靶标的表面处于同一平面。
26.优选地,所述靶标为长宽高不大于5cm的纯色长方体。
27.优选地,所述参照靶标为长宽高不大于3cm的纯色长方体。
28.优选地,所述靶标与所述参照靶标相邻边缘最大垂直距离不超过0.3cm。
29.优选地,所述两个靶标的左右间距不超过10cm。
30.以上仅就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实
用新型不仅限于以上的实施例,其具体结构允许有变化。但凡在本实用新型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所做的各种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31.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属于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