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改良型密闭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2-08 11:5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为一种改良型密闭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2.雾化吸入器是用于治疗上呼吸道疾病的一种设备,主要用于治疗各种上下呼吸系统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方法中一种重要和有效的治疗方法。采用雾化吸入器将药液雾化成微小颗粒,药物通过呼吸吸入的方式进入呼吸道和肺部沉积,从而达到无痛、迅速有效治疗的目的。
3.现有的雾化装置一般包括起雾装置、雾化面罩和用于连接起雾装置和雾化面罩的连接管;临床上进行操作时,雾化面罩无法紧贴于患者的面部,使得雾化面罩与患者面部之间并非为密闭式,因此患者在雾化过程中,部分雾化颗粒会大量存在空气中,且随着患者的呼吸,雾化颗粒会携带着患者呼出气中的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扩散到空气中,这个过程会增加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机率,特别是对于患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患者,保证雾化面罩和面部之间的密封性能够大大减少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
4.另外,患者在雾化过程中还会有咳痰现象,例如结核疾病等,此时需要在保持雾化面罩和面部之间封闭性的同时,及时处理患者咳出来的痰液;目前的解决办法是卸下雾化面罩后由患者自主或者辅助患者进行吐痰,并及时对已吐出的痰液进行处理;上述处理痰液的整个过程并不能保证完全密封,存在空气被污染的可能性。
5.综上,需要一种具有吸痰功能且整个使用过程均能保持密闭性的雾化装置,克服目前的雾化装置在雾化和吸痰过程中无法始终保持密闭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良型密闭雾化装置。
7.一种改良型密闭雾化装置,其包括顺次连接的雾化面罩、连接管和起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面罩上设置能够吸附病毒细菌等微生物但不影响co2等废气排出的呼吸过滤膜;在所述雾化面罩的贴脸侧设置充气密封圈,以及能够满足对充气密封圈进行充气的充气组件,充气密封圈外侧还设置有用于排出充气密封圈内部气体的排气组件;在所述雾化面罩连接连接管的下方设置吸痰组件,吸痰组件包括设置在雾化面罩外侧的软质吸痰管,以及设置在软质吸痰管另一端的负压球和储痰瓶;通过充气组件和排气组件控制充气密封圈内部含有气体的多少以控制充气密封圈与面部的贴合度,患者在雾化过程中有痰时只需要含住软质吸痰管、手捏负压球痰即能自动被吸入储痰瓶。整个使用过程能够有效保证雾化面罩和面部的贴合度,还能根据需求进行调节;整个吸痰过程无需将雾化面罩摘下,有效保证密闭性,操作简单,实用性强。
8.进一步,在所述雾化面罩的外侧壁设置供软质吸痰管伸入的贯穿孔,贯穿孔处固定设置固定管,软质吸痰管能够相对固定管做短距离移动,但固定管和软质吸痰管之间保证密封性。此种设置使得当软质吸痰管无法伸入患者嘴巴时,能够短距离调整软质吸痰管
与嘴部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效保证吸痰过程的顺利进行。
9.进一步,在所述负压球与软质吸痰管的连接处设置气体单向阀,气体单向阀仅允许气体从软质吸痰管向负压球的方向流动,不允许气体从负压球向软质吸痰管的方向流动;在负压球的外侧壁分别设置用于排出负压球内气体的排气开关和用于进入负压球内气体的进气开关;使用时,关闭进气开关打开排气开关,手捏扁负压球排空负压球内气体,再关闭排气开关;当需要进行吸痰操作时,打开进气开关,开始吸痰。
10.进一步,所述储痰瓶和软质吸痰管通过引流管连接,引流管位于软质吸痰管靠近负压球的管口;此种设置保证痰液被吸到软质吸痰管后能够顺利掉入引流管内,不会堵在气体单向阀上。
11.进一步,所述引流管的上端管口设置为形,以保证软质吸痰管的管腔与引流管的内管壁无重叠部分,有效保证痰液顺利进入引流管管内。
12.进一步,在所述引流管管内设置防返流组件,防返流组件包括对称设置在引流管内侧壁的第一蝶形弹性片和第二蝶形弹性片,第一蝶形弹性片和第二蝶形弹性片的上端为开口端,下端为紧口端;使用时,痰液自上端流入引流管并继续向下移动,顺序经过开口端和紧口端,当痰液经过紧口端时,第一蝶形弹性片和第二蝶形弹性片紧口端由于受到痰液的作用力而打开,痰液顺利经过紧口端;当痰液经过紧口端后,第一蝶形弹性片和第二蝶形弹性片恢复正常弹性,紧口端恢复正常开口大小,以防止在进行吸痰操作时,引流管和/或储痰瓶内的痰液不会返流到软质吸痰管内。
13.进一步,在所述第一蝶形弹性片和第二蝶形弹性片的紧口端分别设置弧形头的活动杆,且在引流管内管壁对应位置设置与活动杆配合使用的限位杆,限位杆一端设置供活动杆进行无障碍滑动的凹槽;通过此种方式使得在第一蝶形弹性片和第二蝶形弹性片紧口端位置发生变化时,对滑动轨迹进行固定。
14.进一步,所述充气组件包括设置在充气密封圈左手侧或右手侧的外套管,设置在外套管内部且能相对外套管做伸缩运动的内套管,以及设置在外套管前端的进气阀;通过此种方式向外拉动内套管时,充气密封圈内的压强减小,空气从外界经进气阀流入充气密封圈;当向内按压内套管时,充气密封圈内压强增大,但进气阀的设置使得内部气体无法流入外界,因此气体只能进入充气密封圈内。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控制充气密封圈的充气程度,在保证雾化面罩与患者面部之间密闭性的同时,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的舒适度。
15.优选地,所述充气组件设置在右手侧,以方便大多数人操作。
16.进一步,所述内套管前端设置有活塞,内套管后端设置有方便操作的手柄;此种设置有效保证内套管在相对外套相对移动时的封闭性。
17.进一步,所述外套管伸入充气密封圈内部,且进气阀位于外套管上当内套管完全伸入外套管时活塞的前端或者与活塞的位置平齐;此种设置有效保证内套管一旦开始伸缩移动,进气阀即开始工作。
18.进一步,在所述外套管的外侧壁设置进气管,进气管外伸到充气密封圈的外侧,进气阀设置在进气管的端口;此种设置有效保证进气阀的正常工作。
19.进一步,所述充气密封圈的贴脸侧设置为光滑面,且使用柔肤材质;此种设置能够有效避免面部产生压痕,保证患者舒适度。
20.进一步,所述排气组件包括与充气密封圈内部相连通的排气管,以及与排气管螺
纹连接的封堵帽;通过将封堵帽自排气管拆下实现对充气密封圈内气体的排气效果。
21.进一步,所述排气组件设置在充气密封圈的右手侧或左手侧。
22.进一步,在所述充气密封圈内部设置葫芦状密封圈,充气组件和排气组件分别与葫芦状密封圈相连通;通过操作充气组件和排气组件顺序调控葫芦状密封圈和充气密封圈的充盈度,进而调控充气密封圈和面部的距离。此种通过葫芦状密封圈的充盈度控制充气密封圈充盈度的设置增加了气体与面部间的距离,有效避免了直接调控充气密封圈时具有的不安全因素。
23.进一步,所述呼吸过滤膜沿着雾化面罩的竖直中心线对称设置;呼吸过滤膜的设置能够有效阻止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排到空气中造成交叉感染,但又不影响正常呼吸废气的排出。
24.使用时,连接管分别连接起雾组件和雾化面罩,将雾化面罩放置在患者面部,并根据不同患者的面部形态利用充气组件和排气组件使得雾化面罩能够贴合患者面部,保证雾化面罩和面部之间的密封性,再开启正常雾化流程;当患者有吐痰需求时,对软质吸痰管的位置稍作调整,患者嘴巴含住软质吸痰管,利用负压球使痰液顺利流入储痰瓶内,操作者再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储痰瓶内的废液进行处理。
25.与现有技术的器械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雾化面罩上设置呼吸过滤膜,并在雾化面罩的皮肤端设置充气密封圈、充气组件和排气组件有效保证雾化面罩和面部之间的密封性,大大减少了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还通过设置吸痰组件,有效克服临床上患者有吐痰需求时需要摘下雾化面罩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使得整个雾化和吸痰的流程能够保证完全密封,避免了空气被污染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雾化面罩、连接管和起雾组件的后视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雾化面罩的前视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雾化面罩(充气密封圈内设置葫芦状密封圈)的前视整体结构透视图;
30.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充气组件(充气密封圈内设置葫芦状密封圈)的局部放大结构剖面图;
31.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排气组件(充气密封圈内设置葫芦状密封圈)的局部放大结构剖面图;
32.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充气组件和排气组件的局部放大结构剖面图;
33.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软质吸痰管和雾化面罩连接端的局部放大结构剖面图;
34.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软质吸痰管、负压球和引流管连接端的局部放大结构剖面图;
35.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防返流组件位于引流管内部的放大结构剖面图;
36.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防返流组件位于引流管内部的右视结构透视图;
37.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防返流组件位于引流管内部的局部结构右视透视图;
38.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防返流组件单腔引流管内部的下视结构透视图;
39.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蝶形弹性片和第二蝶形弹性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40.图中,1、雾化面罩;11、呼吸过滤膜;12、充气密封圈;13、外套管;131、进气管;14、内套管;141、活塞;142、手柄;15、进气阀;16、排气管;17、封堵帽;18、葫芦状密封圈;19、固定管;2、连接管;3、起雾组件;4、软质吸痰管;41、气体单向阀;5、负压球;51、排气开关;52、进气开关;6、储痰瓶;61、引流管;62、第一蝶形弹性片;63、第二蝶形弹性片;64、开口端;65、紧口端;66、活动杆;67、限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41.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2.实施例1一种改良型密闭雾化装置
43.一种改良型密闭雾化装置,其包括顺次连接的雾化面罩1、连接管2和起雾组件3;其特征在于,雾化面罩1上设置能够吸附病毒细菌等微生物但不影响co2等废气排出的呼吸过滤膜11;在雾化面罩1的贴脸侧设置充气密封圈12,以及能够满足对充气密封圈12进行充气的充气组件,充气密封圈12外侧还设置有用于排出充气密封圈12内部气体的排气组件;在雾化面罩1连接连接管2的下方设置吸痰组件,吸痰组件包括设置在雾化面罩1外侧的软质吸痰管4,以及设置在软质吸痰管4另一端的负压球5和储痰瓶6;通过充气组件和排气组件控制充气密封圈12内部含有气体的多少以控制充气密封圈12与面部的贴合度,患者在雾化过程中有痰时只需要含住软质吸痰管4、手捏负压球5痰即能自动被吸入储痰瓶6。整个使用过程能够有效保证雾化面罩1和面部的贴合度,还能根据需求进行调节;整个吸痰过程无需将雾化面罩1摘下,有效保证密闭性,操作简单,实用性强。
44.在雾化面罩1的外侧壁设置供软质吸痰管4伸入的贯穿孔,贯穿孔处固定设置固定管19,软质吸痰管4能够相对固定管19做短距离移动,但固定管19和软质吸痰管4之间保证密封性。此种设置使得当软质吸痰管4无法伸入患者嘴巴时,能够短距离调整软质吸痰管4与嘴部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效保证吸痰过程的顺利进行。
45.在负压球5与软质吸痰管4的连接处设置气体单向阀41,气体单向阀41仅允许气体从软质吸痰管4向负压球5的方向流动,不允许气体从负压球5向软质吸痰管4的方向流动;在负压球5的外侧壁分别设置用于排出负压球5内气体的排气开关51和用于进入负压球5内气体的进气开关52;使用时,关闭进气开关52打开排气开关51,手捏扁负压球5排空负压球5内气体,再关闭排气开关51;当需要进行吸痰操作时,打开进气开关52,开始吸痰。
46.储痰瓶6和软质吸痰管4通过引流管61连接,引流管61位于软质吸痰管4靠近负压球5的管口;此种设置保证痰液被吸到软质吸痰管4后能够顺利掉入引流管61内,不会堵在气体单向阀41上。
47.充气组件包括设置在充气密封圈12左手侧或右手侧的外套管13,设置在外套管13内部且能相对外套管13做伸缩运动的内套管14,以及设置在外套管13前端的进气阀15;通过此种方式向外拉动内套管14时,充气密封圈12内的压强减小,空气从外界经进气阀15流
入充气密封圈12;当向内按压内套管14时,充气密封圈12内压强增大,但进气阀15的设置使得内部气体无法流入外界,因此气体只能进入充气密封圈12内。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控制充气密封圈12的充气程度,在保证雾化面罩1与患者面部之间密闭性的同时,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的舒适度。
48.优选地,充气组件设置在右手侧,以方便大多数人操作。
49.内套管14前端设置有活塞141,内套管14后端设置有方便操作的手柄142;此种设置有效保证内套管14在相对外套相对移动时的封闭性。
50.外套管13伸入充气密封圈12内部,且进气阀15位于外套管13上当内套管14完全伸入外套管13时活塞141的前端或者与活塞141的位置平齐;此种设置有效保证内套管14一旦开始伸缩移动,进气阀15即开始工作。
51.在外套管13的外侧壁设置进气管131,进气管131外伸到充气密封圈12的外侧,进气阀15设置在进气管131的端口;此种设置有效保证进气阀15的正常工作。
52.充气密封圈12的贴脸侧设置为光滑面,且使用柔肤材质;此种设置能够有效避免面部产生压痕,保证患者舒适度。
53.排气组件包括与充气密封圈12内部相连通的排气管16,以及与排气管16螺纹连接的封堵帽17;通过将封堵帽17自排气管16拆下实现对充气密封圈12内气体的排气效果。
54.排气组件设置在充气密封圈12的右手侧或左手侧。
55.呼吸过滤膜11沿着雾化面罩1的竖直中心线对称设置;呼吸过滤膜11的设置能够有效阻止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排到空气中造成交叉感染,但又不影响正常呼吸废气的排出。
56.实施例2一种改良型密闭雾化装置
57.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技术特征:
58.引流管61的上端管口设置为形,以保证软质吸痰管4的管腔与引流管61的内管壁无重叠部分,有效保证痰液顺利进入引流管61管内。
59.实施例3一种改良型密闭雾化装置
60.在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技术特征:
61.在引流管61管内设置防返流组件,防返流组件包括对称设置在引流管61内侧壁的第一蝶形弹性片62和第二蝶形弹性片63,第一蝶形弹性片62和第二蝶形弹性片63的上端为开口端64,下端为紧口端65;使用时,痰液自上端流入引流管61并继续向下移动,顺序经过开口端64和紧口端65,当痰液经过紧口端65时,第一蝶形弹性片62和第二蝶形弹性片63紧口端65由于受到痰液的作用力而打开,痰液顺利经过紧口端65;当痰液经过紧口端65后,第一蝶形弹性片62和第二蝶形弹性片63恢复正常弹性,紧口端65恢复正常开口大小,以防止在进行吸痰操作时,引流管61和/或储痰瓶6内的痰液不会返流到软质吸痰管4内。
62.在第一蝶形弹性片62和第二蝶形弹性片63的紧口端65分别设置弧形头的活动杆66,且在引流管61内管壁对应位置设置与活动杆66配合使用的限位杆67,限位杆67一端设置供活动杆66进行无障碍滑动的凹槽;通过此种方式使得在第一蝶形弹性片62和第二蝶形弹性片63紧口端65位置发生变化时,对滑动轨迹进行固定。
63.实施例4一种改良型密闭雾化装置
64.在实施例1或2或3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技术特征:
65.在充气密封圈12内部设置葫芦状密封圈18,充气组件和排气组件分别与葫芦状密
封圈18相连通;通过操作充气组件和排气组件顺序调控葫芦状密封圈18和充气密封圈12的充盈度,进而调控充气密封圈12和面部的距离。此种通过葫芦状密封圈18的充盈度控制充气密封圈12充盈度的设置增加了气体与面部间的距离,有效避免了直接调控充气密封圈12时具有的不安全因素。
66.上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将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