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多羧酸类化合物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2021-12-08 00:3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多羧酸类化合物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应用
1.本技术是申请号为“201910784972.7”、申请日为2019年8月23日、发明名称为“多羧酸类化合物对真菌和卵菌附着胞的抑制活性及其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用途”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2.本发明涉及多羧酸类化合物的新用途,具体涉及该类化合物可抑制真菌和卵菌附着胞形成的活性及其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3.式i所示的多羧酸类化合物是一类已知化合物,在化工、食品、医药、材料、纺织业、化妆品、电子、冶金等领域应用广泛。例如,这类化合物中的代表性物质如式ii中的化合物柠檬酸作为食品添加剂可用于碳酸饮料、果汁饮料和乳酸饮料;使用柠檬酸还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质量,降低种植业生产成本,提高种植业产量和产品质量;柠檬酸也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结合高温具有良好杀灭细菌芽孢的作用,并可有效杀灭血液透析机管路中污染的细菌芽孢。使用式i所示的多羧酸类化合物1,2,3,4

丁四羧酸处理棉织物,可明显提高棉织物的抗折皱性、耐洗涤性、耐磨性、染色性、平展性和洗可穿性。但是,有关这类多羧酸类化合物对于真菌和卵菌附着胞形成的抑制活性尚未见报道。
[0004][0005]
由植物丝状真核病原物引起的病害约占植物病害的70~80%。丝状真核病原物包括卵菌类,一种作物上可发现几种甚至几十种真菌病害。如绵霉菌引起的水稻烂秧,腐霉菌引起的幼苗猝倒和瓜果腐烂,疫霉菌引起的烟草黑胫病和马铃薯晚疫病,霜霉菌引起的霜霉病;丝状真核病原物还包括真菌,尤其是子囊菌门引起的病害,如白粉菌引起的白粉病,囊壳菌引起的水稻恶苗病、麦类赤霉病,黑星菌引起的苹果和梨的黑星病;担子菌门中锈菌引起的锈病,黑粉菌引起的黑粉病,半知菌类引起的稻瘟病、稻胡麻斑病、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等。常见病症有霜霉、白粉、白锈、黑粉、锈粉、烟霉、黑痣、霉状物、蘑菇状物、棉絮状物、颗粒状物、绳索状物、粘质粒和小黑点等。
[0006]
这些病害在田间主要通过土壤、气流、水流传播;此外,昆虫也可传播真菌和卵菌病害。这些病害对粮食、水果及蔬菜等的生产危害巨大。例如,稻梨孢菌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最严重的毁灭性病害,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稻瘟病不仅发生于世界各地,而且发病于水稻的各生育期,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稻瘟病可能发生在省域内的任何年份、任何生长期,因此其农业
生产的危害极其严重。长期以来,稻瘟病每年给我国造成30亿公斤以上的粮食损失,甚至威胁着全球粮食安全。植物上的另一种重要真菌病害炭疽病,由炭疽菌引起。该病菌由风雨、水滴滴溅传播,高温高湿、多雨、肥水不当、运输途中管理不当、植株长势差等均有利于病害发生。多种农作物、果树和蔬菜如辣椒、番茄、黄瓜、苹果等均能感染炭疽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巨大。
[0007]
此外,由卵菌引起的霜霉病和晚疫病也是很多作物的重要病害。例如,各种瓜类和葡萄的霜霉病,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辣椒疫霉病,这些病害均能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0008]
对于丝状真核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一般多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并通过改进栽培管理措施促进植物健康、减少病原。目前进行化学防治常用的农药包括波尔多液,百菌通、百菌清、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吡唑醚菌酯、咪鲜胺。
[0009]
上述病害的防治一直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继续开发针对这些病害的绿色农药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寄生于植物的丝状真核病原物在其孢子发芽管或老菌丝顶端会发生膨大,分泌黏状物,借以牢固地粘附在宿主的表面、产生巨大喷压,从而实施侵入,此结构即附着胞。附着胞形成与否直接关系到许多重要病原病菌能否成功侵入寄主组织,是梨孢菌、炭疽菌、卵菌引起植物病害的关键步骤。如果化合物或者措施能够有效抑制附着胞形成就能有效减轻、控制这些病害的发生。因此,发现附着胞形成的抑制剂(即可有效抑制附着胞形成的物质)对植物真菌和卵菌病害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0010]
本发明通过对式i所示的多羧酸类化合物的大量研究,发现其对许多植物病原真菌和卵菌的附着胞形成有显著抑制活性,并通过田间实验确认其在植物病害防治中具有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0011]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多羧酸类化合物的一种新用途,为各种植物包括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高粱、玉米)、瓜果类植物(如苹果、柿树、柑橘、芒果、核桃、猕猴桃、枣树、荔枝、龙眼、枇杷、石榴、葡萄、西瓜、火龙果)和蔬菜(如辣椒、黄瓜、茄子、苦瓜、花椒、豆角、白菜)上发生的稻瘟病、炭疽病、霜霉病、疫霉病、灰霉病或白粉病的防治提供一种新型植物保护剂。
[0012]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是:多羧酸类化合物对真菌和卵菌附着胞的抑制活性及其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用途,所述多羧酸类化合物选自式i化合物、其异构体、水合物或盐;
[0013][0014]
其中,m为0~20的整数,即化合物该部分为0~20个碳;n为0~20的整数,即化合物该部分为0~20个碳;x为0~20的整数,即化合物该部分为0~20个碳;r1为氢、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杂芳基、杂芳氧基、烯基、炔基、羟基、氨基、氟、氯、溴、碘、硝基、亚硝基、羧
基、酰基、氰基或糖基;r2为氢、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杂芳基、杂芳氧基、烯基、炔基、羟基、氨基、氟、氯、溴、碘、硝基、亚硝基、羧基、酰基、氰基或糖基;r3为氢、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杂芳基、杂芳氧基、烯基、炔基、羟基、氨基、氟、氯、溴、碘、硝基、亚硝基、羧基、酰基、氰基或糖基。
[0015]
优选地,式i中,所述式i化合物含有至少3个羧基,m为0~10的整数,即化合物该部分为0~10个碳;n为0~10的整数,即化合物该部分为0~10个碳;x为0~10的整数,即化合物该部分为0~10个碳。所述式i化合物包括但不限于直链化合物,还包括其支链异构体。
[0016]
更优选地,式i的m为0;n为0;x为1;r1为氢;r2为氢;r3为羟基,即式i化合物选自以下ii中的化合物:
[0017][0018]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植物保护剂或杀菌剂,所述植物保护剂或杀菌剂中含有选自式i的羧酸类化合物,可以含有辅料。
[0019]
优选地,为植物稻瘟病、炭疽病、霜霉病、疫霉病、灰霉病、白粉病的预防提供一种新型植物保护剂。
[0020]
再优选地,所述病害选自稻瘟病、瓜类霜霉病、辣椒炭疽病、番茄灰霉病、马铃薯晚疫病、辣椒疫霉病、小麦白粉病。
[0021]
本发明提供的多羧酸类化合物的新用途具有以下优点:
[0022]
1、本发明首次发现了现有的一类多羧酸化合物具有抑制真菌和卵菌附着胞形成的活性。许多寄生植物的病原真菌和卵菌在其芽管或菌丝顶端会发生膨大,分泌黏状物,帮助病菌牢固地粘附在宿主的表面、侵入植物组织,此结构即附着胞。病菌附着胞形成与否直接关系到它能否成功侵入寄主组织,是稻瘟病、炭疽病、霜霉病、疫霉病、灰霉病、白粉病等植物病害发病的关键。附着胞形成抑制剂是一种可有效抑制附着胞形成从而阻碍各种植物病害发生的物质。
[0023]
通过研究发现,式i的多羧酸化合物可有效地抑制真菌和卵菌附着胞形成。
[0024]
2、本发明发现,多羧酸类化合物通过抑制附着胞形成,可有效阻止病菌侵染植物,可用于防治危害巨大的植物病害包括稻瘟病、炭疽病、灰霉病、霜霉病、疫霉病、白粉病,提供了植物保护用药的新选择。
[0025]
3、本发明发现,一些具有特定结构的具体多羧酸类化合物在10

500ppm的浓度内即可有效抑制真菌和卵菌附着胞的形成,对稻瘟病、炭疽病、灰霉病、霜霉病、疫霉病、白粉病的防效达到了80%以上。
[0026]
4、本发明的多羧酸类化合物在抑制附着胞形成活性尤其是防治稻瘟病、炭疽病、灰霉病、霜霉病、疫霉病、白粉病,除了防效确切之外,还具有绿色、环保、残留少、安全性好
优点。
[0027]
5、与现有的防治稻瘟病、炭疽病、灰霉病、霜霉病、疫霉病、白粉病的化合物相比,本发明的多羧酸类化合物由于是已知并被广泛使用的化合物,原料易得,合成技术已知,因此具有更加方便、易得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29]
说明:本发明中所说的比例均为重量比,且是指游离物或无水物的比例,不包括盐离子或结晶水。
[0030]
本发明中所说明的抑制附着胞形成活性的植物保护剂,可以称为附着胞形成抑制剂。
[0031]
本发明涉及的多羧酸类化合物(具有式i、ii化合物)属于已知化合物,可以通过商业途径或文献方法获得。例如,本发明测试过的具体的多羧酸类化合物见表1。
[0032]
表1部分式i、ii化合物和相应的化合物编号及它们对应的cas号
[0033]
[0034]
[0035][0036]
实施例1多羧酸化合物对炭疽菌附着胞形成的抑制
[0037]
1.待测病菌:炭疽菌株共20株,分别为:葡萄炭疽菌,高粱炭疽菌,油茶炭疽菌,苹果炭疽菌,梨炭疽菌,草莓炭疽菌,辣椒尖孢炭疽菌,辣椒胶孢炭疽菌,深裂竹根七(8270)炭疽菌,深裂竹根七(8069)炭疽菌,牛大力炭疽菌,黄花梨炭疽菌,黄瓜炭疽菌,罗汉果炭疽菌,红山茶(9053)炭疽菌,红山茶(9059)炭疽菌,樱桃炭疽菌,十字花科蔬菜炭疽菌,核桃炭疽菌,玉米炭疽菌。
[0038]
2.试验方法:
[0039]
1)炭疽菌大量产生分生孢子:将待活化的炭疽菌菌株点接到马铃薯琼脂糖培养基pda上,置于28℃恒温光照培养箱培养。3

5天后,培养皿表面长好的菌落即可。用灭菌水将培养基表面的菌丝全部洗掉并冲洗干净,晾干,于28℃光照培养48小时左右,即在pda表面可见大量产生的分生孢子。
[0040]
2)配制炭疽菌孢子悬浮液:用无菌水将产孢板上的孢子洗下来,三层滤纸过滤,然后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将浓度调整为2
×
105个孢子/ml。
[0041]
3)将目标化合物按不同浓度梯度加入孢子悬浮液中,配制成浓度为500ppm,250ppm,100ppm,75ppm和50ppm的目标溶液,依次点在疏水玻片上。每个玻片上点接四个点,黑暗保湿处理。在接种后12小时,显微镜观察并计数分生孢子附着胞形成率。
[0042]
4)统计:每个疏水玻片统计三个点,每个点计数中心的50个分生孢子,计数其附着胞形成个数,三组数据求平均值,统计附着胞形成率,并求ic
50
值。
[0043]
3.试验结果:试验表明,多羧酸化合物对某些种类的炭疽病菌具有不错的抑制活性,具体结果见表2

4。
[0044]
表2多羧酸化合物p1对20种炭疽病菌的ic50值测定
[0045]
[0046][0047]
表3多羧酸化合物p8对20种炭疽病菌的ic50值测定
[0048]
[0049][0050]
表4多羧酸化合物p9对20种炭疽病菌的ic50值测定
[0051]
序号化合物炭疽寄主ic50(ppm)1p9葡萄3002p9高粱——3p9油茶2204p9草莓——5p9梨——6p9苹果——7p9辣椒尖孢1008p9辣椒胶孢1009p9深裂竹根七(8270)——10p9深裂竹根七(8069)——11p9牛大力——12p9黄花梨——13p9黄瓜——14p9罗汉果——15p9红山茶(9053)——16p9红山茶(9059)30017p9樱桃10018p9十字花科蔬菜20019p9核桃20020p9玉米200
[0052]
实施例2多羧酸化合物对稻瘟菌附着胞形成的抑制
[0053]
1.待测病菌: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p131。
[0054]
2.试验方法:
[0055]
1)稻瘟菌大量产生分生孢子:将待活化的稻瘟菌菌株点接到西红柿燕麦平板ota上,置于28℃恒温光照培养箱培养。3

5天后,培养皿表面长好的菌落即可。将ota上的菌落充分打断,然后均匀地涂布到新的西红柿汁燕麦平板上,于28℃恒温光照培养箱培养。当肉眼可见新生菌丝长出培养基表面时,用棉签轻轻将菌丝打断,并用水冲洗干净,晾干。用单层纱布盖上培养皿,于28℃光照培养48小时左右,即在ota表面可见大量产生的分生孢子。
[0056]
2)配制稻瘟菌孢子悬浮液:用无菌水将产孢板上的菌丝和孢子同时洗下来,三层滤纸过滤,然后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将浓度调整为2
×
105个孢子/ml。
[0057]
3)将目标化合物按不同浓度梯度加入孢子悬浮液中,配制成浓度为500ppm和300ppm的目标溶液,依次点在疏水玻片上。每个玻片上点接四个点,黑暗保湿处理。在接种后12小时,显微镜观察并计数分生孢子附着胞形成率。
[0058]
4)统计:每个疏水玻片统计三个点,每个点数中心的50个分生孢子,计数附着胞形成个数,三组数据求平均值,统计附着胞形成率,并求ic
50
值。
[0059]
3.试验结果:试验表明,多羧酸类化合物对稻瘟菌p131附着胞形成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具体结果见表5。
[0060]
表5多羧酸化合物对稻瘟菌p131附着胞形成的抑制
[0061]
序号化合物浓度(ppm)附着胞形成率(%)1p130002p250003p350004p450005p550006p650007p750008p850009p9400010p10500011p11500012p125000
[0062]
实施例3多羧酸化合物对橡胶尖孢yn42附着胞形成的抑制
[0063]
1.待测病菌:橡胶尖孢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yn42。
[0064]
2.试验方法:
[0065]
1)炭疽菌大量产生分生孢子:将待活化的炭疽菌菌株点接到马铃薯琼脂糖培养基pda上,置于28℃恒温光照培养箱培养。3

5天后,培养皿表面长好的菌落即可。用灭菌水将培养基表面的菌丝全部洗掉并冲洗干净,晾干,于28℃光照培养48小时左右,即在pda表面可见大量产生的分生孢子。
[0066]
2)配制炭疽菌孢子悬浮液:用无菌水将产孢板上的孢子洗下来,三层滤纸过滤,然后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将浓度调整为2
×
105个孢子/ml。
[0067]
3)将目标化合物按不同浓度梯度加入孢子悬浮液中,配制成浓度为500ppm和300ppm的目标溶液,依次点在疏水玻片上。每个玻片上点接四个点,黑暗保湿处理。在接种后12小时,显微镜观察并计数分生孢子附着胞形成率。
[0068]
4)统计:每个疏水玻片统计三个点,每个点数中心的50个分生孢子,计数附着胞形成个数,三组数据求平均值,统计附着胞形成率,并求ic50值。
[0069]
3.试验结果:试验表明,多羧酸类化合物对橡胶尖孢yn42附着胞形成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具体结果见表6。
[0070]
表6多羧酸化合物对橡胶尖孢yn42附着胞形成的抑制
[0071]
序号化合物浓度(ppm)附着胞形成率(%)
1p130002p250003p35000
[0072]
实施例4多羧酸化合物对芒果炭疽r13附着胞附着胞形成的抑制
[0073]
1.待测病菌:芒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r13
[0074]
2.试验方法:
[0075]
1)炭疽菌大量产生分生孢子:将待活化的炭疽菌菌株点接到马铃薯琼脂糖培养基pda上,置于28℃恒温光照培养箱培养。3

5天后,培养皿表面长好的菌落即可。用灭菌水将培养基表面的菌丝全部洗掉并冲洗干净,晾干,于28℃光照培养48小时左右,即在pda表面可见大量产生的分生孢子。
[0076]
2)配制炭疽菌孢子悬浮液:用无菌水将产孢板上的孢子洗下来,三层滤纸过滤,然后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将浓度调整为2
×
105个孢子/ml。
[0077]
3)将目标化合物按不同浓度梯度加入孢子悬浮液中,配制成浓度为300ppm和500ppm的目标溶液,依次点在疏水玻片上。每个玻片上点接四个点,黑暗保湿处理。在接种后12小时,显微镜观察并计数分生孢子附着胞形成率。
[0078]
4)统计:每个疏水玻片统计三个点,每个点数中心的50个分生孢子,计数附着胞形成个数,三组数据求平均值,统计附着胞形成率,并求ic50值。
[0079]
3.试验结果:试验表明,多种多羧酸类化合物对芒果炭疽r13附着胞形成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具体结果见表7。
[0080]
表7多羧酸化合物对芒果炭疽r13附着胞形成的抑制
[0081]
序号化合物浓度(ppm)附着胞形成率(%)1p130002p250003p35000
[0082]
实施例5多羧酸化合物p1对番茄灰霉病的抑制
[0083]
1.待测病菌: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0084]
2.试验方法:
[0085]
1)灰葡萄孢菌的活化:取pda培养基在超净工作台内倒平板,培养基冷却凝固后将灰葡萄孢菌的菌种用接种环挑取少量分别放入各个培养皿中,将培养皿放入28℃培养箱中倒置培养,第一次活化时间为一周,待其菌丝变为灰绿色长满平皿后,再按照上述方法进行二次活化。
[0086]
2)灰葡萄孢菌孢子悬液的制备:活化后的灰葡萄孢菌再培养7天(28℃),待菌体产生孢子即可。用无菌水洗菌体数次得到孢子悬液,孢子悬液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将孢子悬液的浓度稀释到1
×
104个孢子/ml待用。
[0087]
3)提前一天将目标化合物配制成终浓度为500ppm和300ppm的药液(对照农药:咪鲜胺),均匀喷施于番茄叶片上,保湿放置,24h后将叶片吹干,表面没有水珠即可,然后配置孢子悬浮液点接在番茄叶片上,每片叶片点接2滴孢子悬浮液,每滴孢子悬浮液20μl。20℃保湿培养,3天后观察发病情况。接种20μl的灰葡萄孢菌b05.10孢子液(1
×
104个孢子/ml),72小时后番茄叶片发病情况(20℃),孢子液中含1/10pdb。
[0088][0089]
3.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多羧酸类化合物p1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100ppm的p1化合物防病效果较好,完全没有发病,与对照农药(咪鲜胺)效果一样。具体结果见表8。
[0090]
表8多羧酸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
[0091]
序号化合物浓度(ppm)防效(%)1p130055.102p150095.68
[0092]
实施例6多羧酸化合物对对拟南芥炭疽病的防效
[0093]
1.待测病菌:拟南芥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0094]
2.试验方法:
[0095]
1)炭疽菌大量产生分生孢子:将待活化的炭疽菌菌株点接到马铃薯琼脂糖培养基pda上,置于28℃恒温光照培养箱培养。3

5天后,培养皿表面长好的菌落即可。用灭菌水将培养基表面的菌丝全部洗掉并冲洗干净,晾干,于28℃光照培养48小时左右,即在pda表面可见大量产生的分生孢子。
[0096]
2)配制炭疽菌孢子悬浮液:用无菌水将产孢板上的孢子洗下来,三层滤纸过滤,然后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将浓度调整为2
×
105个孢子/ml。
[0097]
3)将目标化合物按不同浓度梯度加入孢子悬浮液中,配制成浓度为500ppm和300ppm的目标溶液,喷接到拟南芥叶片上,七天后统计发病情况并计算防效(%)
[0098][0099]
3.试验结果:500ppm的p1化合物处理孢子液,发病较轻,300ppm的p1化合物处理和ck对比发病叶片数量减少,发病程度有所减轻,具体结果见表9。
[0100]
表9多羧酸化合物p1对拟南芥炭疽病的防治
[0101]
序号化合物浓度(ppm)防效(%)1p130040.352p150084.36
[0102]
实施例7多羧酸化合物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
[0103]
1.待测病菌: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
[0104]
2.试验方法:
[0105]
马铃薯品种:desiree为高感晚疫病栽培品种。
[0106]
1.phytophthora infestans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0107]
phytophthora infestans菌株mz15

30接种到黑麦培养基中,共计10个平板(90mm直径),培养到第13天检察是否有污染。保留无污染平板,无菌操作台上于每个平板中加入10ml无菌蒸馏水,并将平板于4℃冰箱孵育3

4h让孢子囊破裂释放出游动孢子。
[0108]
小心将游动孢子转移到50ml的离心管中,4个平板转移到一个离心管。2500rpm低速离心10分钟,并小心倒出上清,管底留200ul液体并将沉淀重悬浮于2ml无菌蒸馏水中。将
10μl重悬的游动孢子按1∶10用无菌蒸馏水稀释并用血球计数板(modified fuchs rosenthal counting chamber,depth 0.2mm;weber scientific international,teddington,uk)于生物显微镜下计数。用移液器将稀释后的游动孢子充分混匀并于血球计数器两侧上样。统计血球计数板16个方格中的游动孢子的总数,然后除于4算出每个方格的平均游动孢子数。将这个数乘于10,000,就计算出了每毫升总的游动孢子的浓度。用于接种的孢子浓度需用无菌蒸馏水稀释到每毫升15,000个。
[0109]
2.p.infestans孢子悬浮液添加目标化合物活体接种供试植物
[0110]
1)配制300ppm药液,均匀喷施于20天苗龄马铃薯叶片上,在人工气候室保湿培养,24h后,再将配置好的菌液均匀喷施于马铃薯叶片上,人工气候室(20℃,18h光照,6h黑暗)保湿培养,4

5天后统计病情指数。由于实验所用菌株为中强致病菌株,所以一般接种4天后开始统计,连续统计三天的病情指数和防效并拍照记录。
[0111]
2)喷施的化合物:p1,浓度:300ppm(μg/ml)
[0112]
3)喷施的晚疫病菌菌株:菌株编号:mz
[0113]
4)孢子浓度:250个游动孢子/10μl
[0114][0115]
3.试验结果:p1对马铃薯晚疫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防效达到46%,具体结果见表10。
[0116]
表10 p1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0117]
序号化合物浓度(ppm)防效(%)1p130046%
[0118]
实施例8多羧酸化合物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
[0119]
1.待测病菌: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dc.)speer)
[0120]
2.试验方法:
[0121]
1)供试小麦品种为南农06y86。供试小麦白粉病病菌为小种e26。菌种于15

20℃条件下,室内接种于小麦叶片上。
[0122]
2)接种方法:首先选用籽粒饱满的小麦种子,用清水浸种,置于20℃培养箱中催芽待种子露白,均匀点播在装有沙壤土的营养钵中。保温保湿,待长至2

3叶期备用。
[0123]
3)在健康小麦幼苗2片叶时,对其叶面喷施p1化合物。浓度分别设置为母液稀释1000倍和稀释500倍。设置喷施清水作为空白对照。
[0124]
4)设置两个实验组,实验组1:将p1药剂均匀喷施在小麦叶片上8小时后,接种小麦白粉菌小种e26;实验组2:将p1药剂均匀喷施在小麦叶片上0.5小时后(待叶片表面液体干燥),接种小麦白粉菌小种e26。空白对照喷施清水待叶片表面液体干燥后,接种小麦白粉菌小种e26。七天后统计发病情况。
[0125][0126]
3.试验结果:150ppm和300ppm p1药剂对白粉病菌均存在抑制效果,且300ppm抑制效果非常明显(具体结果见表11)。同时用p1药剂喷施小麦叶片处理0.5小时后(待叶片表面
液体干燥),再接种小麦白粉菌的效果强于p1药剂处理叶片8h的效果。
[0127]
表11 p1化合物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
[0128]
序号处理浓度(ppm)防效(%)1实验组1150502实验组130091.673实验组215091.674实验组2300100
[0129]
实施例9多羧酸化合物防治冬瓜霜霉病的田间试验(白莲罗驿村)
[0130]
1、试验条件
[0131]
1.1供试材料
[0132]
试验作物:冬瓜
[0133]
防治对象:冬瓜霜霉病
[0134]
试验地点:白莲罗驿村
[0135]
1.2试验药剂
[0136]
对照药剂:银法利(687.5g/l氟吡菌
·
霜霉威)

拜耳
[0137]
1.3试验设计
[0138]
表12试验药剂浓度设计
[0139]
序号药剂稀释倍数115%p1500倍2银法利(687.5g/l氟吡菌
·
霜霉威)1000倍3ck0
[0140]
1.4施药时间和方法
[0141]
试验期间共施药2次,日期为2019年4月5日、2019年4月12日。首次施药冬瓜生长状况良好,冬瓜属于挂瓜中期,土壤湿度适合作物生长,其他病害较少,试验前有霜霉病发生,属于霜霉病发生中期。
[0142]
2、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0143]
2.1气象及土壤资料
[0144]
2.1.1气象资料调查
[0145][0146]
2.1.2土壤资料
[0147]
土壤水分充足,利于植物生长。
[0148]
2.1.3调查方法:
[0149]
由于试验前有冬瓜霜霉病发生,属于治疗性试验,各处理面积20平方米,采用随机5点调查方法,每点调查两株植株,每植株调查上半部分的叶片,统计霜霉病斑面积大小,采用国标分级的方法,调查并且统计各处理植株的病情指数。
[0150]
2.1.4调查时间和次数
[0151]
分别在第一次药后7天、第二次药后7天调查防治效果。
[0152]
2.1.5药效计算方法
[0153]
叶片病情分级标准:
[0154]
0级:无病斑
[0155]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0156]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

10%以下;
[0157]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

20%以下;
[0158]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

50%以下;
[0159]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以上;
[0160][0161]
防治效果=(1

(处理区施药后病指

处理区施药前病指)/(对照区施药后病指

对照区施药前病指))
×
100%
[0162]
3结果与分析
[0163]
3.1试验结果
[0164]
表13冬瓜霜霉病田间试验结果
[0165]
药剂处理稀释倍数药前基数病情指数防效/%p1500倍9.1013.568.82银法利1000倍12.317.463.86
ck013.2527.360
[0166]
试验结果表明(见表13):从整个试验过程可以看出,冬瓜的药前病情指数属于较高水平,说明发病属于中后期,通过第一次施药后7天发现,p1样品500倍的防效为:68.82%,对照药剂银法利1000倍的防治效果为63.86%;p1的防治效果与对照药剂的防效接近且稍高于对照药剂,一次施药实验下来感病冬瓜叶片的病斑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且对照空白组的霜霉病在不断地扩展,因此本次试验发现其防效不错。
[0167]
实施例10多羧酸化合物防治南瓜炭疽病的田间试验报告
[0168]
1、试验条件
[0169]
1.1供试材料
[0170]
试验作物:南瓜
[0171]
防治对象:南瓜炭疽病
[0172]
试验地点:白莲罗驿村
[0173]
1.2试验药剂
[0174]
对照药剂:
[0175]
拿敌稳(25%肟菌酯
·
50%戊唑醇)

拜耳
[0176]
正佳(20%苯醚甲环唑)

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0177]
1.3试验设计
[0178]
表14试验药剂浓度设计
[0179]
序号药剂稀释倍数115%p1500倍2拿敌稳(25%肟菌酯
·
50%戊唑醇)2000倍3正佳(20%苯醚甲环唑)750倍4ck0
[0180]
1.4施药时间和方法
[0181]
试验期间共施药2次,日期为2019年3月4日、2019年3月11日。首次施药南瓜生长状况良好,土壤湿度适合作物生长,其他病害较少,试验前有炭疽病发生,属于炭疽病发生中期。
[0182]
2、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0183]
2.1气象及土壤资料
[0184]
2.1.1气象资料调查
[0185]
[0186][0187]
2.1.2土壤资料
[0188]
土壤水分充足,利于植物生长。
[0189]
2.1.3调查方法:
[0190]
由于试验前有南瓜炭疽病发生,属于治疗性试验,各处理面积20平方米,采用随机5点调查方法,每点调查两株植株,每植株调查全部叶片,统计炭疽病病斑面积大小,采用国标分级的方法,调查并且统计各处理植株的病情指数。
[0191]
2.1.4调查时间和次数分别在第一次药后10天、第二次药后7天调查防治效果。
[0192]
2.1.5药效计算方法
[0193]
叶片病情分级标准:
[0194]
0级:无病斑
[0195]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0196]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

10%以下;
[0197]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

20%以下;
[0198]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

50%以下;
[0199]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以上;
[0200][0201]
防治效果=(1

(处理区施药后病指

处理区施药前病指)/(对照区施药后病指

对照区施药前病指))
×
100%
[0202]
3结果与分析
[0203]
3.1试验结果
[0204]
表15南瓜炭疽病田间试验结果
[0205][0206]
试验结果表明(见表15):从整个试验过程可以看出,南瓜的药前病情指数属于较高水平,说明发病属于中期,通过第一次施药后7天发现,p1样品500倍的防效分别为:69.87%,对照药剂拿敌稳2000倍的防治效果为60.72%,正佳750倍的防治效果为64.17%;p1的防治效果高于对照药剂。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第二次施药后的10天发现,其防治效果有所提高,防效达到73.26%,高于对照药剂2000倍的拿敌稳以及正佳750倍。
[0207]
实施例11多羧酸化合物对甜瓜霜霉病防治试验
[0208]
1、试验条件
[0209]
1.1供试材料
[0210]
试验作物:甜瓜
[0211]
防治对象:甜瓜霜霉病
[0212]
试验地点:北京市顺义区
[0213]
1.2试验药剂
[0214]
试验药剂:200倍15%p1。对照药剂:嘧菌酯(25%)
[0215]
1.3试验设计
[0216]
表16试验药剂浓度设计
[0217]
序号处理药剂稀释倍数110%样品p1500倍2对照药剂:嘧菌酯(25%)2500倍3ck [0218]
1.4小区安排
[0219]
试验药剂,对照药剂和空白对照的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0220]
小区面积:10

12m2[0221]
重复次数:4次
[0222]
2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0223]
2.1调查方法:
[0224]
试验前有甜瓜霜霉病发生,采取10点随机取样法,每陇随机取十株甜瓜苗,调查全部叶片,以每一叶片上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
[0225]
2.2调查时间和次数分别在第一次药后8天、第二次药后8天调查防治效果。
[0226]
2.3药效计算方法
[0227]
叶片病情分级标准:
[0228]
0级:无病斑
[0229]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0230]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

10%以下;
[0231]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

20%以下;
[0232]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

50%以下;
[0233]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以上;
[0234][0235]
防治效果=(1

(处理区施药后病指

处理区施药前病指)/(对照区施药后病指

对照区施药前病指))
×
100%
[0236]
3结果与分析
[0237]
表17甜瓜霜霉病田间试验结果
[0238]
药剂处理稀释倍数药前基数病情指数防效/%p1500倍0.633.1857.29嘧菌酯2500倍1.354.3649.58ck02.888.850
[0239]
试验结果表明(见表17):从整个试验过程可以看出,甜瓜的药前病情指数属于较低水平,说明发病属于前期,通过第一次施药后7天发现,p1的防效为57.29%,对照药剂嘧菌酯2500倍的防治效果为49.58%;一次施药实验下来感病甜瓜叶片的病斑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且对照空白组的霜霉病在不断地扩展。
[0240]
实施例12多羧酸化合物防治豇豆炭疽病的田间试验报告
[0241]
1、试验条件
[0242]
1.1供试材料
[0243]
试验作物:豇豆
[0244]
防治对象:豇豆炭疽病
[0245]
试验地点:山内坡村
[0246]
1.2试验药剂
[0247]
对照药剂:
[0248]
拿敌稳(25%肟菌酯
·
50%戊唑醇)

拜耳
[0249]
正佳(20%苯醚甲环唑)

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0250]
1.3试验设计
[0251]
表18试验药剂浓度设计
[0252]
序号药剂稀释倍数115%p1500倍2拿敌稳(25%肟菌酯
·
50%戊唑醇)2000倍3正佳(20%苯醚甲环唑)750倍
4ck0
[0253]
1.4施药时间和方法
[0254]
试验期间共施药2次,日期为2019年3月13日、2019年3月20日。首次施药豇豆生长状况良好,土壤湿度适合作物生长,其他病害较少,试验前有炭疽病发生,属于炭疽病发生中后期。
[0255]
2.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0256]
2.1气象及土壤资料
[0257]
2.1.1气象资料调查
[0258][0259]
2.1.2土壤资料
[0260]
土壤水分充足,利于植物生长。
[0261]
2.1.3调查方法:
[0262]
由于试验前有豇豆炭疽病发生,属于治疗性试验,各处理面积50平方米,采用随机5点调查方法,每点调查两株植株,每植株调查豇豆叶片,统计果上炭疽病病斑面积大小,采用国标分级的方法,调查并且统计各处理植株的病情指数。
[0263]
2.1.4调查时间和次数
[0264]
分别在第一次药后7天、第二次药后7天调查防治效果。
[0265]
2.1.5药效计算方法
[0266]
叶片病情分级标准:
[0267]
0级:无病斑
[0268]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0269]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

10%以下;
[027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

20%以下;
[0271]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

50%以下;
[0272]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以上;
[0273][0274]
防治效果=(1

(处理区施药后病指

处理区施药前病指)/(对照区施药后病指

对照区施药前病指))
×
100%
[0275]
3结果与分析
[0276]
3.1试验结果
[0277]
表19豇豆炭疽病田间试验结果
[0278][0279]
试验结果表明(见表19):从整个试验过程可以看出,豇豆的药前病情指数属于较高水平,说明发病属于中后期,通过第一次施药后7天发现,p1样品500倍的防效为:87.94%,对照药剂拿敌稳2000倍的防治效果为89.69%,正佳750倍的防治效果为66.91%。在第二次施药后的7天发现,p1样品500倍的防效为82.33%,防治效果较好。
[0280]
实施例13多羧酸化合物防治辣椒炭疽病的田间试验
[0281]
1、试验条件
[0282]
1.1供试材料
[0283]
试验作物:辣椒
[0284]
防治对象:辣椒炭疽病
[0285]
试验地点:寿光常治村
[0286]
1.2试验药剂
[0287]
试验药剂:p1化合物。
[0288]
对照药剂:拿敌稳(25%肟菌酯
·
50%戊唑醇)

拜耳
[0289]
1.3试验设计
[0290]
表20试验药剂浓度设计
[0291]
序号药剂处理稀释倍数115%样品p1500倍215%样品p11000倍3拿敌稳(25%肟菌酯
·
50%戊唑醇)2000倍4ck常规处理0
[0292]
1.4施药时间和方法
[0293]
试验期间共施药2次,日期为2019年6月16日、2019年6月30日。首次施药辣椒生长状况良好,土壤湿度适合作物生长,其他病害较少,试验前有炭疽病发生。
[0294]
2、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0295]
2.1气象及土壤资料
[0296]
2.1.1气象资料调查
[0297][0298][0299]
2.1.2土壤资料
[0300]
土壤水分充足,利于植物生长。
[0301]
2.1.3调查方法:
[0302]
由于试验前有辣椒炭疽病发生,属于治疗性试验,采用随机10点调查方法,每点调查5株植株,调查植株的所有辣椒,统计炭疽病病斑面积大小,采用国标分级的方法,调查并且统计各处理植株的病情指数。
[0303]
2.1.4调查时间和次数分别在第一次药后7天、第二次药后7天调查防治效果。
[0304]
2.1.5药效计算方法
[0305]
叶片病情分级标准:
[0306]
0级:无病斑
[0307]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0308]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

10%以下;
[0309]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

20%以下;
[0310]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

50%以下;
[0311]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以上;
[0312][0313]
防治效果=(1

(处理区施药后病指

处理区施药前病指)/(对照区施药后病指

对照区施药前病指))
×
100%
[0314]
2结果与分析
[0315]
2.1试验结果
[0316]
表21辣椒炭疽病田间试验结果
[0317][0318]
试验结果表明(见表21):从整个试验过程可以看出,整体药前病情基数较低,说明其属于辣椒炭疽病发病初期,通过第一次施药后7天发现其防效均属于较低的水平,500倍的p1对辣椒炭疽病防效最高只达到58%左右,其防效低于对照药剂2000倍的拿敌稳(70.09%),防效较低的为1000倍的p1。第二次药后7天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处理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效果不断的提高,防效最高的为p1药剂500倍的防效为75.29%,低于对照药剂拿敌稳2000倍,低浓度1000倍p1药剂的防治效果较低,防效在60%左右,低于对照药剂拿敌稳2000倍的防效。
[0319]
通过本次实验发现:两次药后p1对辣椒炭疽病上的防治效果有明显的提高,病果数、病情在不断的得到有效的控制,p1药剂500倍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效果能达到75.29%,稍低于对照药剂拿敌稳2000倍(83.53%),但低浓度1000倍的p1的防治效果较低,只有60%左右。
[0320]
实施例14多羧酸化合物对丝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0321]
1、试验条件
[0322]
1.1供试材料
[0323]
试验作物:丝瓜
[0324]
防治对象:丝瓜霜霉病
[0325]
试验地点:三门坡
[0326]
1.2试验药剂
[0327]
对照药剂:
[0328]
增威赢绿(10%氟噻唑吡乙酮)一杜邦
[0329]
1.3试验设计
[0330]
表22试验药剂浓度设计
[0331]
序号药剂稀释倍数115%p1500倍215%p11000倍3增威赢绿(10%氟噻唑吡乙酮)2000倍4ck0
[0332]
1.4施药时间和方法
[0333]
试验期间共施药2次,日期为2019年5月15日、2019年5月22日。首次施药丝瓜生长状况良好,丝瓜属于挂瓜前期,土壤湿度适合作物生长,其他病害较少,试验前有霜霉病发生,属于霜霉病发生中期
[0334]
2、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0335]
2.1气象及土壤资料
[0336]
2.1.1气象资料调查
[0337][0338]
2.1.2土壤资料
[0339]
土壤水分充足,利于植物生长。
[0340]
2.1.3调查方法:
[0341]
由于试验前没有丝瓜霜霉病发生,属于保护性试验,各处理面积30平方米,采用随机5点调查方法,每点调查两株植株,每植株调查上半部分的叶片,统计霜霉病斑面积大小,采用国标分级的方法,调查并且统计各处理植株的病情指数。
[0342]
2.1.4调查时间和次数
[0343]
分别在第一次药后7天、第二次药后7天调查防治效果。
[0344]
2.1.5药效计算方法
[0345]
叶片病情分级标准:
[0346]
0级:无病斑
[0347]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0348]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

10%以下;
[0349]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

20%以下;
[0350]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

50%以下;
[0351]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以上;
[0352][0353]
防治效果=(1

(处理区施药后病指

处理区施药前病指)/(对照区施药后病指

对照区施药前病指))
×
100%
[0354]
2结果与分析
[0355]
2.1试验结果
[0356]
表23丝瓜霜霉病田间试验结果
[0357][0358]
试验结果表明(见表23):从整个试验过程可以看出,丝瓜的药前病情指数不做调查,同一区域发病一致,统一管理,丝瓜发病属于中期,通过第一次施药后7天发现,随着丝瓜的迅速生长,新叶的不断生长,霜霉病不同程度的发生,正业4号样品1000倍的防效为:48.99%,p1药剂500倍的防治效果最高达到61.31%,p1药剂1000倍对丝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为47.25%;对照药剂增威赢绿2000倍的防治效果为67.03%;第一次药后7天发现:p1药剂500倍的防治效果较高,而1000倍的正业4号和1000倍的p1药剂对丝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相差不大,但都低于对照药剂增威赢绿。
[0359]
第二次药后调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处理丝瓜霜霉病发生率不同程度的提高,而清水对照病情指数为59.43;其他处理的病情指数较低,说明药剂对丝瓜霜霉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正业4号的防治效果能达到51.86%,p1药剂500倍的防治效果最高,高达68.01%,p1药剂1000倍的防治效果能达到62.4%,而对照药剂增威赢绿2000倍的防治效果较高能达到70.36%;第二次药后p1药剂500倍的防治效果比较强,但正业4号1000倍的防治效果较低,均低于对照药剂增威赢绿2000倍的防治效果。
[0360]
通过两次施药下来,各处理的感病丝瓜叶片的病斑增长速度有所减少,相对于对照空白组的霜霉病在不断地迅速扩展,新长的叶片会有霜霉病斑,并且霜霉病叶不断的严重。出现病斑面积超过叶片面积51%以上的数量不断的增多,说明在这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各药剂对丝瓜霜霉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效果比对照药剂增威赢绿差。
[0361]
实施例15多羧酸化合物对芋头疫病的防治效果
[0362]
1、试验条件
[0363]
1.1供试材料
[0364]
试验作物:芋头
[0365]
防治对象:芋头疫病
[0366]
试验地点:定安新竹
[0367]
1.2试验药剂
[0368]
对照药剂:
[0369]
增威赢绿(10%氟噻唑吡乙酮)

杜邦
[0370]
1.3试验设计
[0371]
表24试验药剂浓度设计
[0372]
序号药剂稀释倍数115%正业4号1000倍215%p1500倍3增威赢绿(10%氟噻唑吡乙酮)2000倍4ck0
[0373]
1.4施药时间和方法
[0374]
试验期间共施药2次,日期为2019年5月9日、2019年5月16日。首次施药芋头生长状况良好,芋头属于定植7

8个月,土壤湿度适合作物生长,其他病害较少,试验前有疫病发生,属于疫病发生中后期。
[0375]
2、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0376]
2.1气象及土壤资料
[0377]
2.1.1气象资料调查
[0378][0379][0380]
2.1.2土壤资料
[0381]
土壤水分充足,利于植物生长。
[0382]
2.1.3调查方法:
[0383]
由于试验前有芋头疫病发生,属于治疗性试验,各处理面积100平方米,采用随机5点调查方法,每点调查两株植株,每植株调查全部芋头叶片,统计疫病病斑面积大小,采用国标分级的方法,调查并且统计各处理植株的病情指数。
[0384]
2.1.4调查时间和次数
[0385]
分别在第一次药后7天、第二次药后7天调查防治效果。
[0386]
2.1.5药效计算方法
[0387]
叶片病情分级标准:
[0388]
0级:无病斑
[0389]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0390]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

10%以下;
[0391]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

20%以下;
[0392]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

50%以下;
[0393]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以上;
[0394][0395]
防治效果=(1

(处理区施药后病指

处理区施药前病指)/(对照区施药后病指

对照区施药前病指))
×
100%
[0396]
2结果与分析
[0397]
2.1试验结果
[0398]
表24芋头疫病田间试验结果
[0399][0400]
试验结果表明(见表24):从整个试验过程可以看出,芋头疫病的药前病情指数属于中等水平,说明发病属于中初期,通过第一次施药后7天发现,正业4号样品1000倍的防效分别为93.84%:,p1药剂500倍的防治效果为:87.93%;对照药剂增威赢绿2000倍的防治效果为88.18%,正业4号1000倍的防治效果稍高于对照药剂增威赢绿2000倍。
[0401]
第二次药后7天调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处理对芋头疫病的防治效果不同幅度的下降,正业4号样品1000倍的防效分别为:90.11%,p1药剂500倍的防治效果为:85.89%;对照药剂增威赢绿2000倍的防治效果为85.58%。
[0402]
实施例16多羧酸化合物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
[0403]
1、试验条件
[0404]
1.1供试材料
[0405]
试验作物:辣椒
[0406]
防治对象:辣椒疫病
[0407]
试验地点:寿光常治村
[0408]
1.2试验药剂
[0409]
对照药剂:
[0410]
增威赢绿(10%氟噻唑吡乙酮)

杜邦
[0411]
1.3试验设计
[0412]
表25试验药剂浓度设计
[0413]
序号药剂稀释倍数115%p1500倍215%p11000倍3增威赢绿(10%氟噻唑吡乙酮)3000倍4ck0
[0414]
1.4施药时间和方法
[0415]
试验期间共施药2次,日期为2019年6月18日、2019年6月25日。首次施药辣椒生长状况良好,辣椒属于挂果期,土壤湿度适合作物生长,其他病害较少,试验前没疫病发生,属于疫病发生前期。
[0416]
2、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0417]
2.1气象及土壤资料
[0418]
2.1.1气象资料调查
[0419]
[0420][0421]
2.1.2土壤资料
[0422]
土壤水分充足,利于植物生长。
[0423]
2.1.3调查方法:
[0424]
由于试验前没辣椒疫病发生,属于保护性试验,各处理面积50

100平方米,采用随机5点调查方法,每点调查3

5棵植株,每植株调查全部辣椒果数,统计疫病病斑面积大小,采用国标分级的方法,调查并且统计各处理植株的病情指数。
[0425]
2.1.4调查时间和次数
[0426]
分别在第一次药后7天、第二次药后7天调查防治效果。
[0427]
2.1.5药效计算方法
[0428]
病果病情分级标准:
[0429]
0级:无病斑
[0430]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0431]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

10%以下;
[0432]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

20%以下;
[0433]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

50%以下;
[0434]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以上;
[0435][0436]
防治效果=(1

(处理区施药后病指

处理区施药前病指)/(对照区施药后病指

对照区施药前病指))
×
100%
[0437]
2结果与分析
[0438]
2.1试验结果
[0439]
表26辣椒疫病田间试验结果
[0440][0441]
试验结果表明(见表26):从整个试验过程可以看出,整体药前病情基数较低,说明其属于辣椒疫病发病初期,通过第一次施药后7天发现p1药剂500

1000倍对辣椒疫病的防效分别为72.92%

64.67%,对照药剂增威赢绿3000倍的防效为72.92%。p1药剂500倍和对照药剂增威赢绿3000倍相当。第二次药后7天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处理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不断的降低,原因可能是辣椒后期田间管理有关,p1药剂500倍的防效为64.67%,高于对照药剂增威赢绿3000倍(63.00%),低浓度1000倍p1药剂的防效较低,只有53.67%;低于对照药剂增威赢绿3000倍。
[0442]
通过本次实验发现:两次药后p1药剂500倍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能达到64.67%,高于对照药剂增威赢绿3000倍(63.00%),p1药剂1000倍对辣椒疫病的效果较低,只有53.67%,低于对照药剂增威赢绿3000倍的防效。
[0443]
实施例17多羧酸化合物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0444]
1、试验条件
[0445]
1.1供试材料
[0446]
试验作物:小黄瓜
[0447]
防治对象:黄瓜霜霉病
[0448]
试验地点:寿光留吕村
[0449]
1.2试验药剂
[0450]
对照药剂:
[0451]
增威赢绿(10%氟噻唑吡乙酮)

杜邦
[0452]
1.3试验设计
[0453]
表27试验药剂浓度设计
[0454]
序号药剂稀释倍数115%p1500倍215%p11000倍3增威赢绿(10%氟噻唑吡乙酮)3000倍4ck0
[0455]
1.4施药时间和方法
[0456]
试验期间共施药2次,日期为2019年6月21日、2019年6月28日。首次施药黄瓜生长状况良好,黄瓜属于挂瓜中期,土壤湿度适合作物生长,其他病害较少,试验前有霜霉病发生,属于霜霉病发生中期。
[0457]
2、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0458]
2.1
[0459]
2.1.1气象资料调查
[0460][0461]
2.1.2土壤资料
[0462]
土壤水分充足,利于植物生长。
[0463]
2.1.3调查方法:
[0464]
由于试验前有黄瓜霜霉病发生,属于治疗性试验,各处理面积50

100平方米,采用随机5点调查方法,每点调查两株植株,每植株调查上半部分的叶片,统计霜霉病斑面积大小,采用国标分级的方法,调查并且统计各处理植株的病情指数。
[0465]
2.1.4调查时间和次数
[0466]
分别在第一次药后7天、第二次药后7天调查防治效果。
[0467]
2.1.5药效计算方法
[0468]
叶片病情分级标准:
[0469]
0级:无病斑
[0470]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0471]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

10%以下;
[0472]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

20%以下;
[0473]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

50%以下;
[0474]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以上;
[0475][0476]
防治效果=(1

(处理区施药后病指

处理区施药前病指)/(对照区施药后病指

对照区施药前病指))
×
100%
[0477]
2结果与分析
[0478]
2.1试验结果
[0479]
表28黄瓜霜霉病田间试验结果
[0480][0481]
试验结果表明(见表28):从整个试验过程可以看出,黄瓜霜霉病药前基数属于发病中期阶段,通过第一次施药后7天发现,p1药剂500倍

1000倍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分别为:95.70%

92.53%,对照药剂增威赢绿3000倍的防治效果为93.67%;p1药剂在高浓度500倍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高于对照药剂,p1药剂1000倍与对照药剂增威赢绿的防效相当;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第二次药后7天发现,500倍的p1药剂防效达到88.89%,高于对照药剂3000倍的增威赢绿(74.86%),p1药剂样品1000倍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较低,只有62.96%,通过两次的施药后,各感病黄瓜叶片的病斑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减少新叶发病率,尤其是p1药剂500倍处理的黄瓜新叶片,几乎很少感病,病斑菌丝干死较多,相对来说,p1药剂500倍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
[0482]
实施例18多羧酸化合物对稻瘟病的防治试验
[0483]
1、试验条件
[0484]
1)试验作物:水稻品种(蒙古稻)
[0485]
试验对象:稻瘟病
[0486]
试验地点:辽宁盘锦市
[0487]
2)试验药剂:p1
[0488]
3)喷药时期:破口期和齐穗期
[0489]
2、实验方案
[0490]
采用五点随机取样调查方法,每点调查10株,统计稻瘟菌病斑面积大小,采用国际分级的方法,在施药后14天调查并且统计各处理植株的病情指数。
[0491][0492]
防治效果=(1

(处理区施药后病指

处理区施药前病指)/(对照区施药后病指

对照区施药前病指))
×
100%
[0493]
3、试验结果
[0494]
表29稻瘟病田间试验结果
[0495][0496]
试验结果表明(见表29):从整个试验过程可以看出,喷药前稻瘟病还未发生,通过两次施药后发现,p1样品500倍的防效为:43.84%,对稻瘟病具有一定的保护和防治效果。
[0497]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及试验,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实质内容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的内容。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