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确定公交车时刻表的方法及电子设备与流程

2021-12-04 02:4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智能交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确定公交车时刻表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逐年增加,导致给城市的交通系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城市交通问题成为许多城市发展中的重点问题之一。城市公共交通与私家车相比,具有客运量大、相对投资少、占有资源少、效率高等优点,城市公共交通中公交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交通工具。
3.由于城市中人口集中,市内交通比较拥堵,公交车作为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工具,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满足市民们的出行需要以及提高出行效率,需要对公交车进行调度,确定出公交发车时刻表。
4.目前,确定公交车的发车时刻表是通过线路上的最大断面客流与单一车型的核载人数计算出该时段发车间隔。此发车间隔的计算并未考虑不同车型核载人数存在的差异,在多车型线路上大小车型采用相同的发车间隔,然而大小车型的运力是不一样的,甚至差距在两倍以上。若二者采用相同的发车间隔,相同发车间隔内客流对运力的需求的是基本一致的,这会造成大车型的运力过剩,对资源造成浪费,而小车型则过度拥挤,使公交的服务水平有所下降。由此导致公交的运行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公开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确定公交车时刻表的方法及电子设备,用于提高公交车的运行效率。
6.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确定公交车时刻表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响应于公交车时刻表的确定指令,基于与所述确定指令中车辆行驶路线的首班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第一运力需求和第一目标满载率,确定首班车的车辆类型;根据首班车的最大运力和所述第一目标满载率,确定所述首班车的目标运力,其中,所述首班车的最大运力是根据所述首班车的车辆类型确定的;利用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所述首班车的目标运力以及公交车运营时段中位于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之后的各单位时间所对应的各第二运力需求,确定第二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其中所述第二班车辆的车辆类型与首班车的车辆类型相同,其中所述第一运力需求和所述第二运力需求是通过所述确定指令中指定时段内的历史断面客流数据确定出的;通过所述第二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所述首班车发车时间点以及所述各第二运力需求,得到第二班车辆之后各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和车辆类型。
7.本实施例中通过车辆行驶路线中各时间点对应的运力需求和满载率来确定出各发车时间以及与各发车时间相对应的车辆类型,由此,生成在不同车辆类型下更加匹配客流需求的发车时刻表,以此解决现有技术中相同发车间隔造成的大车型运力过剩,小车型
过渡拥挤的问题,提高了公交的运行效率。
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于与所述确定指令中车辆行驶路线的首班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第一运力需求和第一目标满载率,确定首班车的车辆类型,包括:基于所述第一运力需求与所述第一目标满载率,得到所述首班车的实际运力;并,确定与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各车辆类型中最大运力大于所述实际运力的第一目标车辆类型;若所述第一目标车辆类型的数量为指定阈值,则将所述第一目标车辆类型确定为所述首班车的车辆类型;若所述第一目标车辆类型的数量不是所述指定阈值,则将与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各车辆类型中最大运力与所述实际运力的差值最小的车辆类型确定为所述首班车的车辆类型。
9.本实施例通过第一运力需求与所述第一目标满载率,得到所述首班车的实际运力,并基于与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各车辆类型的最大运力以及所述首班车的实际运力来确定出首班车的车辆类型,以此结合运力需求以及首班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各车辆类型的最大运力来匹配出适合运力需求的车辆类型,以此提高公交运行效率。
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首班车的最大运力和所述第一目标满载率,确定所述首班车的目标运力,包括:利用预设的车辆类型与最大运力的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首班车的车辆类型相对应的最大运力;将所述首班车的最大运力与所述第一目标满载率相乘,得到所述首班车的目标运力。
11.本实施例中通过首班车的车辆类型确定出首班车的最大运力,并通过首班车的最大运力与第一目标满载率相乘,得到首班车的目标运力。由此,使得确定出的目标运力更加准确。
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利用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所述首班车的目标运力以及公交车运营时段中位于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之后的各单位时间所对应的各第二运力需求,确定第二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包括:将与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之后的各单位时间所对应的各第二运力需求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进行累加,得到所述首班车的中间运力;其中,每次将第二运力需求进行累加后,执行以下步骤:判断所述中间运力与所述首班车的目标运力的差值是否在第一指定范围内;若确定所述差值在所述第一指定范围内,则基于当前进行累加的第二运力需求所对应的单位时间以及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与所述单位时间之间的各单位时间,得到所述第二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若确定所述差值不在所述第一指定范围内,则继续执行将与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之后的各单位时间所对应的各第二运力需求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进行累加的步骤,直至确定所述差值在所述第一指定范围内。
13.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二班车辆的车辆类型与首班车的车辆类型设置为相同,以此可以基于首班车的目标运力以及位于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之后的各单位时间所对应的各第
二运力需求来确定出第二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以此使得发车时间点的运力需求与客流量更加匹配。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过所述第二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所述首班车发车时间点以及所述各第二运力需求,得到第二班车辆之后各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和车辆类型,包括:将所述第二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与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相减,得到所述目标发车间隔,并将所述目标发车间隔确定为所述第二班车辆之后各班车辆的发车间隔;将所述第二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确定为当前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基于所述当前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和所述目标发车间隔,得到下一班车辆的第一发车时间点;并,通过所述第一发车时间点、所述目标发车间隔以及所述第二运力需求,得到所述下一班车辆的目标运力需求;利用所述下一班车辆的目标运力需求以及与所述第一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第二目标满载率,得到所述下一班车辆的实际运力;确定与所述第二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各车辆类型中最大运力大于所述实际运力的第二目标车辆类型;若所述第二目标车辆类型的数量为指定阈值,则将所述第二目标车辆类型确定为所述下一班车辆的车辆类型;若所述第二目标车辆类型的数量不是指定阈值,则判断与所述第一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各车辆类型的最大运力是否均大于所述下一班车辆的实际运力;若是,则将所述第一发车时间点增加指定时长,得到更新后的第一发车时间点后,返回执行判断与所述第一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各车辆类型的最大运力是否均大于所述下一班车辆的实际运力的步骤,直至与所述第一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各车辆类型的最大运力存在部分大于所述下一班车辆的实际运力,则将与所述第一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各车辆类型中的第二目标车辆类型确定为所述下一班车辆的车辆类型;其中,所述第二目标车辆类型为最大运力大于所述下一班车辆的实际运力,且所述最大运力与所述下一班车辆的实际运力的差值最小;将更新后的第一发车时间点作为所述下一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后,将所述下一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确定为所述当前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返回执行基于所述当前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和所述目标发车间隔,得到下一班车辆的第一发车时间点的步骤,直到当前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与所述公交车运营时段中的结束时间点的差值在第二指定范围内。
15.本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二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与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相减,得到所述目标发车间隔,并将所述目标发车间隔确定为所述第二班车辆之后各班车辆的发车间隔,然后将所述第二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确定为当前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基于所述当前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和所述目标发车间隔,得到下一班车辆的第一发车时间点,基于该第一发车时间点来确定出下一班车辆的车辆类型以及发车时间点。由此,本实施例中优先考虑将发车间隔保持不变,以此避免出现发车间隔过大的情况出现。
1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若否,且与所述第一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各车辆类型的最大运力均小于所述下一
班车辆的实际运力,则将所述第一发车时间点减少指定时长,得到更新后的第一发车时间点后,返回执行判断与所述第一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各车辆类型的最大运力是否均大于所述下一班车辆的实际运力的步骤,直至与所述第一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各车辆类型的最大运力存在部分大于所述下一班车辆的实际运力,则将与所述第一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各车辆类型中的第三目标车辆类型确定为所述下一班车辆的车辆类型;将更新后的第一发车时间点作为所述下一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后,将所述下一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确定为所述当前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返回执行基于所述当前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和所述目标发车间隔,得到下一班车辆的第一发车时间点的步骤,直到当前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与所述公交车运营时段中的结束时间点的差值在所述第二指定范围内。
17.本实施例通过判断与所述第一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各车辆类型的最大运力是否均大于所述下一班车辆的实际运力来确定出将发车间隔进行调整的对应方式,以此使得确定出的发车时间点更加准确。
18.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以下方式确定各单位时间点对应的第二运力需求:基于与所述车辆行驶路线相对应的各车辆的到离站数据,确定所述车辆行驶路线中从首站到各站点在各第一预设时段内的各平均行程时长;利用所述车辆行驶路线中各站点的各第一预设时段以及与所述各第一预设时段内的各平均行程时长,得到各站点分别对应的发车时段;针对任意一个站点,根据所述站点的各发车时段对应的最大断面客流量得到各发车时段对应的总运力需求;其中,所述最大断面客流量是通过与所述发车时段相对应的各断面客流量确定出的,且所述断面客流量用于表示在指定时段内的客流量;通过各发车时段对应的总运力需求,得到车辆运营时段内各单位时间对应的子运力需求;基于各单位时间对应的子运力需求,将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之后的各单位时间所对应的各子运力需求确定为所述第二运力需求。
19.本实施例通过基于与所述车辆行驶路线相对应的各车辆的到离站数据,确定所述车辆行驶路线中从首站到各站点在各第一预设时段内的各平均行程时长;然后利用所述车辆行驶路线中各站点的断面客流数据以及所述平均行程时长,得到各站点分别对应的发车时段,然后根据所述站点的各发车时段对应的最大断面客流量得到各发车时段对应的总运力需求,以此得到所述第二运力需求,使得确定出的第二运力需求更加准确。
2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到离站数据包括车辆到达所述车辆行驶路线中各站点的到站时间;所述基于与所述车辆行驶路线相对应的各车辆的到离站数据,确定所述车辆行驶路线中从首站到各站点在各第一预设时段内的各平均行程时长,包括:针对任意一个第一预设时段,确定所述第一预设时段内各站点所到达的目标车辆以及所述目标车辆的到站时间;并,利用各目标车辆到达各站点的到站时间以及所述各目标车辆的首发时间确定出各目标车辆到达各站点的中间行程时长;以及,基于各目标车辆在所述第一预设时段内到达各站点的中间行程时长,得到从首站到各站点在所述第一预设时段内的各平均行程时长。
21.本实施例中通过确定所述第一预设时段内各站点所到达的目标车辆以及所述目标车辆的到站时间;并利用各目标车辆到达各站点的到站时间以及所述各目标车辆的首发时间确定出各目标车辆到达各站点的中间行程时长;以此得到从首站到各站点在所述第一预设时段内的各平均行程时长。由此,使得确定出的从首站到各站点在所述第一预设时段内的各平均行程时长更加准确。
22.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单元和处理器,其中:所述存储单元,被配置为存储车辆类型与最大运力的对应关系;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响应于公交车时刻表的确定指令,基于与所述确定指令中车辆行驶路线的首班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第一运力需求和第一目标满载率,确定首班车的车辆类型;根据首班车的最大运力和所述第一目标满载率,确定所述首班车的目标运力,其中,所述首班车的最大运力是根据所述首班车的车辆类型确定的;利用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所述首班车的目标运力以及公交车运营时段中位于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之后的各单位时间所对应的各第二运力需求,确定第二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其中所述第二班车辆的车辆类型与首班车的车辆类型相同,其中所述第一运力需求和所述第二运力需求是通过所述确定指令中指定时段内的历史断面客流数据确定出的;通过所述第二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所述首班车发车时间点以及所述各第二运力需求,得到第二班车辆之后各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和车辆类型。
2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执行基于与所述确定指令中车辆行驶路线的首班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第一运力需求和第一目标满载率,确定首班车的车辆类型的步骤,具体被配置为:基于所述第一运力需求与所述第一目标满载率,得到所述首班车的实际运力;并,确定与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各车辆类型中最大运力大于所述实际运力的第一目标车辆类型;若所述第一目标车辆类型的数量为指定阈值,则将所述第一目标车辆类型确定为所述首班车的车辆类型;若所述第一目标车辆类型的数量不是所述指定阈值,则将与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各车辆类型中最大运力与所述实际运力的差值最小的车辆类型确定为所述首班车的车辆类型。
2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根据首班车的最大运力和所述第一目标满载率,确定所述首班车的目标运力,具体被配置为:利用预设的车辆类型与最大运力的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首班车的车辆类型相对应的最大运力;将所述首班车的最大运力与所述第一目标满载率相乘,得到所述首班车的目标运力。
2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利用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所述首班车的目标运力以及公交车运营时段中位于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之后的各单位时间所对应的各第二运力需求,确定第二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具体被配置为:将与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之后的各单位时间所对应的各第二运力需求按照时间
顺序依次进行累加,得到所述首班车的中间运力;其中,每次将第二运力需求进行累加后,执行以下步骤:判断所述中间运力与所述首班车的目标运力的差值是否在第一指定范围内;若确定所述差值在所述第一指定范围内,则基于当前进行累加的第二运力需求所对应的单位时间以及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与所述单位时间之间的各单位时间,得到所述第二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若确定所述差值不在所述第一指定范围内,则继续执行将与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之后的各单位时间所对应的各第二运力需求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进行累加的步骤,直至确定所述差值在所述第一指定范围内。
2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通过所述第二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所述首班车发车时间点以及所述各第二运力需求,得到第二班车辆之后各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和车辆类型,具体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二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与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相减,得到所述目标发车间隔,并将所述目标发车间隔确定为所述第二班车辆之后各班车辆的发车间隔;将所述第二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确定为当前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基于所述当前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和所述目标发车间隔,得到下一班车辆的第一发车时间点;并,通过所述第一发车时间点、所述目标发车间隔以及所述第二运力需求,得到所述下一班车辆的目标运力需求;利用所述下一班车辆的目标运力需求以及与所述第一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第二目标满载率,得到所述下一班车辆的实际运力;确定与所述第二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各车辆类型中最大运力大于所述实际运力的第二目标车辆类型;若所述第二目标车辆类型的数量为指定阈值,则将所述第二目标车辆类型确定为所述下一班车辆的车辆类型;若所述第二目标车辆类型的数量不是指定阈值,则判断与所述第一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各车辆类型的最大运力是否均大于所述下一班车辆的实际运力;若是,则将所述第一发车时间点增加指定时长,得到更新后的第一发车时间点后,返回执行判断与所述第一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各车辆类型的最大运力是否均大于所述下一班车辆的实际运力的步骤,直至与所述第一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各车辆类型的最大运力存在部分大于所述下一班车辆的实际运力,则将与所述第一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各车辆类型中的第三目标车辆类型确定为所述下一班车辆的车辆类型;其中,所述第三目标车辆类型为最大运力大于所述下一班车辆的实际运力,且所述最大运力与所述下一班车辆的实际运力的差值最小;将更新后的第一发车时间点作为所述下一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后,将所述下一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确定为所述当前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返回执行基于所述当前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和所述目标发车间隔,得到下一班车辆的第一发车时间点的步骤,直到当前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与所述公交车运营时段中的结束时间点的差值在第二指定范围内。
2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还被配置为:
若否,且与所述第一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各车辆类型的最大运力均小于所述下一班车辆的实际运力,则将所述第一发车时间点减少指定时长,得到更新后的第一发车时间点后,返回执行判断与所述第一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各车辆类型的最大运力是否均大于所述下一班车辆的实际运力的步骤,直至与所述第一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各车辆类型的最大运力存在部分大于所述下一班车辆的实际运力,则将与所述第一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各车辆类型中的第三目标车辆类型确定为所述下一班车辆的车辆类型;将更新后的第一发车时间点作为所述下一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后,将所述下一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确定为所述当前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返回执行基于所述当前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和所述目标发车间隔,得到下一班车辆的第一发车时间点的步骤,直到当前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与所述公交车运营时段中的结束时间点的差值在所述第二指定范围内。
2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还被配置为:通过以下方式确定各单位时间点对应的第二运力需求:基于与所述车辆行驶路线相对应的各车辆的到离站数据,确定所述车辆行驶路线中从首站到各站点在各第一预设时段内的各平均行程时长;利用所述车辆行驶路线中各站点的各第一预设时段以及与所述各第一预设时段内的各平均行程时长,得到各站点分别对应的发车时段;针对任意一个站点,根据所述站点的各发车时段对应的最大断面客流量得到各发车时段对应的总运力需求;其中,所述最大断面客流量是通过与所述发车时段相对应的各断面客流量确定出的,且所述断面客流量用于表示在指定时段内的客流量;通过各发车时段对应的总运力需求,得到车辆运营时段内各单位时间对应的子运力需求;基于各单位时间对应的子运力需求,将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之后的各单位时间所对应的各子运力需求确定为所述第二运力需求。
2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到离站数据包括车辆到达所述车辆行驶路线中各站点的到站时间;所述处理器执行基于与所述车辆行驶路线相对应的各车辆的到离站数据,确定所述车辆行驶路线中从首站到各站点在各第一预设时段内的各平均行程时长,具体被配置为:针对任意一个第一预设时段,确定所述第一预设时段内各站点所到达的目标车辆以及所述目标车辆的到站时间;并,利用各目标车辆到达各站点的到站时间以及所述各目标车辆的首发时间确定出各目标车辆到达各站点的中间行程时长;以及,基于各目标车辆在所述第一预设时段内到达各站点的中间行程时长,得到从首站到各站点在所述第一预设时段内的各平均行程时长。
30.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执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附图说明
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
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2.图1为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的适用场景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确定公交车时刻表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一;图3为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确定第二班车辆之后各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和车辆类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确定首班车的车辆类型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5为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确定第一运力需求和第一运力需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6为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确定公交车时刻表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二;图7为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确定公交车时刻表的装置;图8为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34.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35.本公开实施例描述的应用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新应用场景的出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其中,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6.现有技术中,确定公交车的发车时刻表是通过线路上的最大断面客流与单一车型的核载人数计算出该时段发车间隔,此发车间隔的计算并未考虑不同车型核载人数存在的差异,在多车型线路上大小车型采用相同的发车间隔,然而大小车型的运力是不一样的,甚至差距在两倍以上,若二者采用相同的发车间隔,相同发车间隔内客流对运力的需求的是基本一致的,这会造成大车型的运力过剩,对资源造成浪费,而小车型则过度拥挤,使公交的服务水平有所下降。由此导致公交的运行效率较低。
37.因此,本公开提供一种确定公交车时刻表的方法,通过车辆行驶路线中各时间点对应的运力需求和满载率来确定出各发车时间以及与各发车时间相对应的车辆类型,由此,生成在不同车辆类型下更加匹配客流需求的发车时刻表,以此解决现有技术中相同发车间隔造成的大车型运力过剩,小车型过渡拥挤的问题,提高了公交的运行效率。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方案详细的进行介绍。
38.如图1所示,一种确定公交车时刻表的方法的应用场景,该应用场景中包括多个终端设备110和服务器120,图1中是以三个终端设备110为例,实际上不限制终端设备110的数
量。终端设备110可为手机、平板电脑和个人计算机等。服务器120可以通过单个服务器实现,也可以通过多个服务器实现。服务器120可以通过实体服务器实现,也可以通过虚拟服务器实现。
39.在一种可能的应用场景中,服务器120响应于公交车时刻表的确定指令,基于与所述确定指令中车辆行驶路线的首班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第一运力需求和第一目标满载率,确定首班车的车辆类型;然后根据首班车的最大运力和所述第一目标满载率,确定所述首班车的目标运力,其中,所述首班车的最大运力是根据所述首班车的车辆类型确定的;然后服务器120利用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所述首班车的目标运力以及公交车运营时段中位于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之后的各单位时间所对应的各第二运力需求,确定第二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其中所述第二班车辆的车辆类型与首班车的车辆类型相同,其中所述第一运力需求和所述第二运力需求是通过所述确定指令中指定时段内的历史断面客流数据确定出的;最后服务器120通过所述第二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所述首班车发车时间点以及所述各第二运力需求,得到第二班车辆之后各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和车辆类型,然后将各发车时间点以及与各发车时间点对应的车辆类型发送至终端设备110中进行显示。
40.如图2所示,为本公开的确定公交车时刻表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可包括以下步骤:步骤201:响应于公交车时刻表的确定指令,基于与所述确定指令中车辆行驶路线的首班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第一运力需求和第一目标满载率,确定首班车的车辆类型;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以下方式确定车辆运营时间段中各单位时间对应的目标满载率:利用预设聚类算法,基于各发车时段对应的总运力需求,将所述车辆行驶路线的车辆运营时间段进行划分,得到各峰段以及各峰段的属性;通过预设的各峰段的属性与满载率的对应关系,得到各峰段的满载率;基于各峰段的满载率,得到车辆运营时间段中各单位时间对应的目标满载率。
41.其中,峰段的属性包括高峰、平峰以及低峰,且本实施例中以一分钟为一个单位时间。
4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预设聚类算法为费希尔聚类算法,其中,利用费希尔聚类算法,基于各发车时段对应的总运力需求,将所述车辆行驶路线的车辆运营时间段进行划分,得到各峰段以及各峰段的属性为现有技术中的方法,本实施例在此并不进行赘述。
43.步骤202:根据首班车的最大运力和所述第一目标满载率,确定所述首班车的目标运力,其中,所述首班车的最大运力是根据所述首班车的车辆类型确定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202可实施为:利用预设的车辆类型与最大运力的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首班车的车辆类型相对应的最大运力;将所述首班车的最大运力与所述第一目标满载率相乘,得到所述首班车的目标运力。其中,可通过公式(1)确定所述首班车的目标运力:
……
(1);其中,为所述首班车的目标运力,为与所述首班车的车辆类型相对应的最大运力,为所述第一目标满载率。
44.步骤203:利用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所述首班车的目标运力以及公交车运营时段中位于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之后的各单位时间所对应的各第二运力需求,确定第二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其中所述第二班车辆的车辆类型与首班车的车辆类型相同,其中所述第一运力需求和所述第二运力需求是通过所述确定指令中指定时段内的历史断面客流数据确定出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203可具体实施为:将与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之后的各单位时间所对应的各第二运力需求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进行累加,得到所述首班车的中间运力;其中,每次将第二运力需求进行累加后,执行以下步骤:判断所述中间运力与所述首班车的目标运力的差值是否在第一指定范围内;若确定所述差值在所述第一指定范围内,则基于当前进行累加的第二运力需求所对应的单位时间以及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与所述单位时间之间的各单位时间,得到所述第二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若确定所述差值不在所述第一指定范围内,则继续执行将与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之后的各单位时间所对应的各第二运力需求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进行累加的步骤,直至确定所述差值在所述第一指定范围内。
45.例如,首班发车时间点为:6:00,目标运力为50,第一指定范围为0~5。若6:01~6:11中各单位时间对应的第二运力需求均为5,6:12~6:18中各时间单位对应的第二运力需求均为15,6:19~6:30对应的第二运力需求均为20等,将首班发车时间点之后的各单位时间对应第二运力需求依次进行累加,得到中间运力。当累加到6:10时,得到中间运力为50。则确定中间运力与目标运力的差值在所述第一指定范围内,则得到第二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为6:10。
46.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指定范围的具体值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本实施例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47.步骤204:通过所述第二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所述首班车发车时间点以及所述各第二运力需求,得到第二班车辆之后各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和车辆类型。
48.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为确定第二班车辆之后各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和车辆类型的具体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步骤301:将所述第二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与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相减,得到所述目标发车间隔,并将所述目标发车间隔确定为所述第二班车辆之后各班车辆的发车间隔;步骤302:将所述第二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确定为当前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步骤303:基于所述当前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和所述目标发车间隔,得到下一班车辆的第一发车时间点;其中,将所述当前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与所述目标发车间隔相加,得到所述下一班车辆的第一发车时间点。
49.步骤304:通过所述第一发车时间点、所述目标发车间隔以及所述第二运力需求,得到所述下一班车辆的目标运力需求;其中,将所述第一发车时间点之后的目标发车间隔内的各单位时间所对应的第二运力需求相加,得到所述下一班车辆的目标运力需求。
50.例如,第一发车时间点为6:10,目标发车间隔为10分钟,则将6:11~6:20之间的各单位时间所对应的第二运力需求进行相加,得到所述下一班车辆的目标运力需求。
51.步骤305:利用所述下一班车辆的目标运力需求以及与所述第一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第二目标满载率,得到所述下一班车辆的实际运力;其中,可通过公式(2)确定所述下一班车辆的实际运力:
……
(2);其中,为所述下一班车辆的实际运力,为所述下一班车辆的目标运力需求,为所述第二目标满载率。
52.步骤306:确定与所述第二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各车辆类型中最大运力大于所述实际运力的第二目标车辆类型;步骤307:判断所述第二目标车辆类型的数量是否为指定阈值,若是,则执行步骤308,若否,则执行步骤309;其中,本实施例中的指定阈值为1。
53.步骤308:将所述第二目标车辆类型确定为所述下一班车辆的车辆类型;步骤309:判断与所述第一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各车辆类型的最大运力是否均大于所述下一班车辆的实际运力,若是,则执行步骤310,若否,则执行步骤311;步骤310:将所述第一发车时间点增加指定时长,得到更新后的第一发车时间点,并将所述更新后的第一发车时间点确定为所述第一发车时间点后,返回执行步骤309;步骤311:判断所述第一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各车辆类型的最大运力是否均小于所述下一班车辆的实际运力,若是,则执行步骤312,若否,则执行步骤313;步骤312:将所述第一发车时间点减少指定时长,得到更新后的第一发车时间点,并将所述更新后的第一发车时间点确定为所述第一时间点后,返回步骤309;步骤313:将与所述第一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各车辆类型中的第三目标车辆类型确定为所述下一班车辆的车辆类型,并将所述第一发车时间点作为所述下一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其中,所述第三目标车辆类型为最大运力大于所述下一班车辆的实际运力,且所述最大运力与所述下一班车辆的实际运力的差值最小;步骤314:将所述下一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确定为所述当前班车辆的发车时间后,判断所述当前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与所述公交车运营时段中的结束时间点的差值在所述第二指定范围内,若是,则结束,若否,则返回执行步骤303。
54.为了进一步提高公交运行效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为确定首班车的车辆类型的具体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步骤401:基于所述第一运力需求与所述第一目标满载率,得到所述首班车的实际运力;其中,可通过公式(3)确定所述首班车的实际运力:
……
(3);其中,为所述首班车的实际运力,为所述第一运力需求,为所述第一目标满载率。
55.步骤402:确定与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各车辆类型中最大运力大于所述
实际运力的第一目标车辆类型;其中,各预设时段对应的车辆类型是预设好的,确定首班车发车时间点处于哪一个预设时段,则将该预设时段对应的车辆类型确定为所述首班车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车辆类型。
56.以及,与各车辆类型相对应的最大运力是提前设置好的。
57.步骤403:判断所述第一目标车辆类型的数量是否为指定阈值,若是,则执行步骤404,若否,则执行步骤405;步骤404:将所述第一目标车辆类型确定为所述首班车的车辆类型;本实施例中的指定阈值为1。
58.步骤405:将与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各车辆类型中最大运力与所述实际运力的差值最小的车辆类型确定为所述首班车的车辆类型。
59.例如,第一目标车辆类型的数量为3,且各车辆类型的最大运力分别为:(车辆类型1,50)、(车辆类型2,100)和(车辆类型3,80)。实际运力为40,则确定各车辆类型的最大运力与该实际运力的差值分别为:[车辆类型1,10]、[车辆类型2,60]和[车辆类型3,40]。则确定车辆类型1为所述首班车的车辆类型。
[0060]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通过以下方式确定所述第一运力需求和所述第二运力求,如图5所示,可包括以下步骤:步骤501:基于与所述车辆行驶路线相对应的各车辆的到离站数据,确定所述车辆行驶路线中从首站到各站点在各第一预设时段内的各平均行程时长;其中,所述到离站数据包括车辆到达所述车辆行驶路线中各站点的到站时间;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501可具体实施为:针对任意一个第一预设时段,确定所述第一预设时段内各站点所到达的目标车辆以及所述目标车辆的到站时间;并,利用各目标车辆到达各站点的到站时间以及所述各目标车辆的首发时间确定出各目标车辆到达各站点的中间行程时长;以及,基于各目标车辆在所述第一预设时段内到达各站点的中间行程时长,得到从首站到各站点在所述第一预设时段内的各平均行程时长。
[0061]
例如,以第一预设时段为6:30~6:50,车辆行驶路线中的站点包括站点a、站点b和站点c。其中,目标车辆1、目标车辆2以及目标车辆3依次到达站点a的到站时间分别为6:30、6:38、6:40,目标车辆1、目标车辆2以及目标车辆3依次到达站点b的到站时间分别为:6:35、6:40、6:43,目标车辆1、目标车辆2以及目标车辆3依次到达站点c的到站时间分别为:6:40、6:45以及6:48。
[0062]
若目标车辆1、目标车辆2和目标车辆3的首发时间分别为:6:10、6:20、6:30。各目标车辆在第一预设时段内到达站点a的中间行程时长分别为:20分钟、18分钟、10分钟。各目标车辆在第一预设时段内到达站点b的中间行程时长分别为:25分钟、20分钟、13分钟。各目标车辆在第一预设时段内到达站点c的中间行程时长分别为:30分钟、25分钟、18分钟。
[0063]
则得到站点a在6:30~6:50之间的平均行程时长为16。站点b在6:30~6:50之间的平均行程时长为19分钟。站点c在6:30~6:50之间的平均行程时长为24分钟。
[0064]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预设时段为多个,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本实施例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0065]
步骤502:利用所述车辆行驶路线中各站点的各第一预设时段以及与所述各第一
预设时段内的各平均行程时长,得到各站点分别对应的发车时段;其中,利用所述第一预设时段分别与各平均行程时长相减,得到各站点分别对应的发车时段。
[0066]
例如,基于前文得到的各站点的平均行程时长,得到与站点a对应的发车时段为6:14~6:34。与站点b对应的发车时段为6:11~6:31,与站点c对应的发车时段为6:06~6:16。
[0067]
步骤503:针对任意一个站点,根据所述站点的各发车时段对应的最大断面客流量得到各发车时段对应的总运力需求;其中,所述最大断面客流量是通过与所述发车时段相对应的各断面客流量确定出的,且所述断面客流数据用于表示在指定时段内的客流量;其中,通过以下方式确定各发车时段对应的最大断面客流量:针对任意一个第一预设时段,确定所述第一预设时段内各站点对应的各断面客流量,将所述各断面客流量中最大的断面客流量确定为与所述第一预设时段相对应的断面客流量,并将与所述第一预设时段相对应的断面客流量确定为各站点中与所述第一预设时段相对应的发车时段的断面客流量。
[0068]
例如,前文所述的第一预设时段为6:30~6:50,则站点a对应的发车时段为6:14~6:34。站点b对应的发车时段为6:11~6:31,站点c对应的发车时段为6:06~6:16。若该第一预设时段对应的最大断面客流量为40人。则确定站点a的发车时段6:14~6:34对应的最大断面客流量为40人。站点b发车时段为6:11~6:31对应的最大断面客流量为40人,站点c的发车时段为6:06~6:16时对应的最大断面客流量。
[0069]
步骤504:通过各发车时段对应的总运力需求,得到车辆运营时段内各单位时间对应的子运力需求;其中,所述车辆运营时段为预设时段,且所述车辆运营时段的开始时间早于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
[0070]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以下方式确定各单位时间点对应的子运力需求:针对任意一个发车时段,将所述发车时段对应的总运力需求除以所述发车时段对应的时长,得到所述发车时段内各单位时间所对应的子运力需求,若所述车辆运营时段中存在不属于发车时段的时段,则将该时段对应的总运力需求设置为0。以此,得到所述车辆运营时段内各单位时间对应的子运力需求。
[0071]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单位时间为每分钟。
[0072]
步骤505:将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之前的各单位时间所对应的子运力需求以及所述首班车发车时间点所对应的子运力需求相加,得到所述第一运力需求。
[0073]
步骤506:基于各单位时间对应的子运力需求,将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之后的各单位时间所对应的子运力需求确定为所述第二运力需求。
[0074]
为了进一步的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图6进行详细的说明,可包括以下步骤:步骤601:响应于公交车时刻表的确定指令,基于所述第一运力需求与所述第一目标满载率,得到所述首班车的实际运力;并确定与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各车辆类型中最大运力大于所述实际运力的第一目标车辆类型;步骤602:判断所述第一目标车辆类型的数量是否为指定阈值,若是,则执行步骤603,若否,则执行步骤604;
步骤603:将所述第一目标车辆类型确定为所述首班车的车辆类型;步骤604:将与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各车辆类型中最大运力与所述实际运力的差值最小的车辆类型确定为所述首班车的车辆类型;步骤605:根据首班车的最大运力和所述第一目标满载率,确定所述首班车的目标运力,其中,所述首班车的最大运力是根据所述首班车的车辆类型确定的;步骤606:将与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之后的各单位时间所对应的各第二运力需求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进行累加,得到所述首班车的中间运力;步骤607:每次将第二运力需求进行累加后,判断所述中间运力与所述首班车的目标运力的差值是否在第一指定范围内,若是,则执行步骤608,若否,则返回执行步骤606;步骤608:基于当前进行累加的第二运力需求所对应的单位时间以及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与所述单位时间之间的各单位时间,得到所述第二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步骤609:通过所述第二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所述首班车发车时间点以及所述各第二运力需求,得到第二班车辆之后各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和车辆类型。
[0075]
基于相同的公开构思,本公开如上所述的确定公交车时刻表的方法还可以由一种确定公交车时刻表的装置实现。该确定公交车时刻表的装置的效果与前述方法的效果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0076]
图7为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确定公交车时刻表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77]
如图7所示,本公开的确定公交车时刻表的装置700可以包括首班车的车辆类型确定模块710、首班车的目标运力确定模块720、第二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确定模块730和第二班车辆之后各班车辆确定模块740。
[0078]
首班车的车辆类型确定模块710,用于响应于公交车时刻表的确定指令,基于与所述确定指令中车辆行驶路线的首班发车时间点相对应的第一运力需求和第一目标满载率,确定首班车的车辆类型;首班车的目标运力确定模块720,用于根据首班车的最大运力和所述第一目标满载率,确定所述首班车的目标运力,其中,所述首班车的最大运力是根据所述首班车的车辆类型确定的;第二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确定模块730,用于利用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所述首班车的目标运力以及公交车运营时段中位于所述首班发车时间点之后的各单位时间所对应的各第二运力需求,确定第二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其中所述第二班车辆的车辆类型与首班车的车辆类型相同,其中所述第一运力需求和所述第二运力需求是通过所述确定指令中指定时段内的历史断面客流数据确定出的;第二班车辆之后各班车辆确定模块740,用于确定模块通过所述第二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所述首班车发车时间点以及所述各第二运力需求,得到第二班车辆之后各班车辆的发车时间点和车辆类型。
[0079]
在介绍了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一种确定公交车时刻表的方法及装置之后,接下来,介绍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
[0080]
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可以实现为系统、方法或程序产品。因此,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可以具体实现为以下形式,即:完全的硬件实施方式、完全的软件实施方式(包括固件、微代码等),或硬件和软件方面结合的实施方式,这里可以统
称为“电路”、“模块”或“系统”。
[0081]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本公开的电子设备可以至少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至少一个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中,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代码,当程序代码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处理器执行本说明书上述描述的根据本公开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确定公交车时刻表的方法中的步骤。例如,处理器可以执行如图2中所示的步骤201

204。
[0082]
下面参照图8来描述根据本公开的这种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800。图8显示的电子设备800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0083]
如图8所示,电子设备800以通用电子设备的形式表现。电子设备800的组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至少一个处理器801、上述至少一个计算机存储介质802、连接不同系统组件(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802和处理器801)的总线803。
[0084]
总线803表示几类总线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总线或者计算机存储介质控制器、外围总线、处理器或者使用多种总线结构中的任意总线结构的局域总线。
[0085]
计算机存储介质802可以包括易失性计算机存储介质形式的可读介质,例如随机存取计算机存储介质(ram)821和/或高速缓存存储介质822,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只读计算机存储介质(rom)823。
[0086]
计算机存储介质802还可以包括具有一组(至少一个)程序模块824的程序/实用工具825,这样的程序模块824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一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其它程序模块以及程序数据,这些示例中的每一个或某种组合中可能包括网络环境的实现。
[0087]
电子设备800也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外部设备804(例如键盘、指向设备等)通信,还可与一个或者多个使得用户能与电子设备800交互的设备通信,和/或与使得该电子设备800能与一个或多个其它电子设备进行通信的任何设备(例如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等等)通信。这种通信可以通过输入/输出(i/o)接口805进行。并且,电子设备800还可以通过网络适配器806与一个或者多个网络(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或公共网络,例如因特网)通信。如图所示,网络适配器806通过总线803与用于电子设备800的其它模块通信。应当理解,尽管图中未示出,可以结合电子设备800使用其它硬件和/或软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微代码、设备驱动器、冗余处理器、外部磁盘驱动阵列、raid系统、磁带驱动器以及数据备份存储系统等。
[0088]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公开提供的一种确定公交车时刻表的方法的各个方面还可以实现为一种程序产品的形式,其包括程序代码,当程序产品在计算机设备上运行时,程序代码用于使计算机设备执行本说明书上述描述的根据本公开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确定公交车时刻表的方法中的步骤。
[0089]
程序产品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可读介质的任意组合。可读介质可以是可读信号介质或者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盘、硬盘、随机存取计算机存储介质(ram)、只读计算机存储介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计算机存储介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盘只读计算机存储介质(cd

rom)、光计算机存储介质件、磁计算机存储介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0090]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确定公交车时刻表的程序产品可以采用便携式紧凑盘只读计算机存储介质(cd

rom)并包括程序代码,并可以在电子设备上运行。然而,本公开的程序产品不限于此,在本文件中,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0091]
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可读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可读介质,该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
[0092]
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0093]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公开操作的程序代码,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c 等,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电子设备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设备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电子设备上部分在远程电子设备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电子设备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电子设备的情形中,远程电子设备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电子设备,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电子设备(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0094]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装置的若干模块,但是这种划分仅仅是示例性的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模块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模块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模块来具体化。
[0095]
此外,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顺序描述了本公开方法的操作,但是,这并非要求或者暗示必须按照该特定顺序来执行这些操作,或是必须执行全部所示的操作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附加地或备选地,可以省略某些步骤,将多个步骤合并为一个步骤执行,和/或将一个步骤分解为多个步骤执行。
[0096]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公开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公开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公开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计算机存储介质、cd

rom、光学计算机存储介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0097]
本公开是参照根据本公开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0098]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
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计算机存储介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计算机存储介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0099]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0100]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公开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公开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公开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公开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