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转向吸引管的制作方法

2021-11-29 20:0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转向吸引管。


背景技术:

2.目前临床上所用吸引管的种类很多,主要有用于普外科、骨科、脑外科、妇产科、泌尿科以及胸外科等。胸腹吸引管主要用于胸外科及普外科在临床手术中起吸引流作用。现在医院使用的多是一次性吸引管或反复可用的金属类吸引管。
3.现有技术中,在临床上应用吸引管末端多位固定,方向无法灵活改变,在普外科,胸外科及泌尿外科等微创手术中所用吸引管多数旁边开有侧孔,或较长的金属类吸引管,或橡胶类(旁边无侧孔),或外套较大号吸引管(猪笼套),末端管状结构方向皆固定,在普外科及胸外科手术中,适用于术中应用的吸引管,尤其是在腔镜手术中。吸引管主要发挥两方面作用:一方面可以应用吸引管发挥分离、撑开等作用,另一方面也发挥吸引管吸“油烟”、出血或渗血等功能,从而达到保持术野清晰,方便手术进行等目的。
4.但是,在手术中,尤其微创手术中,人体腔内存在局限盲区和微小复杂术区牵开重要组织时,限制了当前吸引管的应用,如微创术中术野盲区,分离重要血管周边组织,需要在微小范围牵开血管时,当前吸引管,由于方向固定,无法灵活转向,在保持术野清晰和牵开重要组织中存在局限,影响手术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吸引管,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吸引管方向固定,无法灵活转向,进而在保持术野清晰和牵开重要组织中存在局限,影响手术进行的技术问题。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转向吸引管,包括:吸引管本体、连接套和转向调节机构;
7.所述吸引管本体的一端侧壁开设有吸引孔,所述连接套沿着所述吸引管本体远离所述吸引孔的一端套设于所述吸引管本体外部,所述转向调节机构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套远离所述吸引孔的一端连接,所述转向调节机构的另一端与所述吸引管本体靠近所述吸引孔的一端连接,所述转向调节机构用于相对于所述连接套移动,以带动所述吸引管本体靠近所述吸引孔的一端呈弯折转动。
8.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转向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转动结构、第二转动结构和转向牵引架;
9.所述第一转动结构和所述第二转动结构呈对称布置于所述连接套的两侧,且所述第一转动结构和所述第二转动结构分别与所述连接套的侧壁连接;
10.所述转向牵引架位于所述吸引管本体内部,且所述转向牵引架与所述吸引管本体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一转动结构和所述第二转动结构分别与所述转向牵引架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一转动结构和所述第二转动结构分别相对于所述连接套往复移动,以通过所述转向牵引架带动所述吸引管本体沿着朝向所述第一转动结构或者所述第二转动结构的方向弯
折转动。
11.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结构包括第一转动旋钮和第一牵引部;
12.所述连接套的侧壁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转动旋钮与所述第一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第一牵引部绕设于所述第一转动旋钮的外部,且所述第一牵引部伸出所述第一转动旋钮的一端与所述转向牵引架的一端呈倾斜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旋钮用于相对于所述第一螺纹孔转动,以使所述第一牵引部缠绕于所述第一转动旋钮的外部,所述第一牵引部用于通过所述转向牵引架带动所述吸引管本体朝向所述第一转动旋钮的一侧弯折转动。
13.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转动结构包括第二转动旋钮和第二牵引部;
14.所述连接套的侧壁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和所述第二螺纹孔呈相对于所述连接套的轴线呈对称布置,所述第二转动旋钮与所述第二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第二牵引部绕设于所述第二转动旋钮的外部,且所述第二牵引部伸出所述第二转动旋钮的二端与所述转向牵引架的另一端呈倾斜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旋钮用于相对于所述第二螺纹孔转动,以使所述第二牵引部缠绕于所述第二转动旋钮的外部,所述第二牵引部用于通过所述转向牵引架带动所述吸引管本体朝向所述第二转动旋钮的二侧弯折转动。
15.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吸引管本体对应所述第一螺纹孔的侧壁开设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转动旋钮贯穿所述第一通孔;
16.所述吸引管本体对应所述第二螺纹孔的侧壁开设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转动旋钮贯穿所述第二通孔。
17.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转向牵引架包括第一牵引杆和第二牵引杆;
18.所述第一牵引杆和所述第二牵引杆呈交叉布置,且所述第一牵引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吸引管本体的内壁铰接,所述第二牵引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吸引管本体的内壁铰接。
19.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牵引部包括第一牵引柔性件、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
20.所述第一牵引柔性件绕设于所述第一转动旋钮的外部,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牵引柔性件远离所述第一转动旋钮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牵引柔性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牵引杆靠近所述第一转动旋钮的一端连接,且所述第一牵引柔性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二牵引杆靠近所述第一转动旋钮的一端连接。
21.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牵引部包括第二牵引柔性件、第三连接端和第四连接端;
22.所述第二牵引柔性件绕设于所述第二转动旋钮的外部,所述第三连接端和所述第四连接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牵引柔性件远离所述第二转动旋钮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牵引柔性件通过所述第三连接端与所述第一牵引杆靠近所述第二转动旋钮的一端连接,且所述第二牵引柔性件通过所述第四连接端与所述第二牵引杆靠近所述第二转动旋钮的一端连接。
23.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牵引柔性件包括柔性软管或者柔性绳;
24.所述第二牵引柔性件包括柔性软管或者柔性绳。
25.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吸引管本体的截面形状呈圆形;
26.所述连接套的截面形状呈圆形。
2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转向吸引管,包括:吸引管本体、连接套和转向调节机构;吸引管本体的一端侧壁开设有吸引孔,通过吸引孔能够实现在术中对出血或者渗血情况的抽吸,保证术野清晰;连接套沿着吸引管本体远离吸引孔的一端套设于吸引管本体外部,转向调节机构的一端与连接套远离吸引孔的一端连接,转向调节机构的另一端与吸引管本体靠近吸引孔的一端连接,通过利用转向调节机构能够相对于连接套移动,转向调节机构能够带动吸引管本体靠近吸引孔的一端呈弯折转动,从而能够通过弯折的吸引管在微小范围牵开血管,促使吸引管末端可灵活转向,从而增加了术中应用范围,避免被盲区限制,同时增加了牵开重要组织,增加了吸引管应用,促使手术顺利进行的作用,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吸引管方向固定,无法灵活转向,进而在保持术野清晰和牵开重要组织中存在局限,影响手术进行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吸引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吸引管位于转向牵引架位置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3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吸引管位于第一转动旋钮位置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32.图标:100

吸引管本体;200

连接套;300

转向调节机构;301

第一转动结构;311

第一转动旋钮;321

第一牵引部;3211

第一牵引柔性件;3212

第一连接端;3213

第二连接端;302

第二转动结构;312

第二转动旋钮;322

第二牵引部;3221

第二牵引柔性件;3222

第三连接端;3223

第四连接端;303

转向牵引架;313

第一牵引杆;323

第二牵引杆。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4.如图1

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向吸引管,包括:吸引管本体100、连接套200和转向调节机构300;吸引管本体100的一端侧壁开设有吸引孔,连接套200沿着吸引管本体100远离吸引孔的一端套设于吸引管本体100外部,转向调节机构300的一端与连接套200远离吸引孔的一端连接,转向调节机构300的另一端与吸引管本体100靠近吸引孔的一端连接,转向调节机构300用于相对于连接套200移动,以带动吸引管本体100靠近吸引孔的一端呈弯折转动。
3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转向吸引管,能够在手术的过程中将吸引管本体100伸入至病患腔体内部,吸引管本体100能够利用吸引孔实现抽吸的功能,从而能够将患
者部的出血、渗血以及多余液体吸出,从而能够达到保持术野清晰的目的;进一步地,当在微创手术的过程中,人体腔内存在局限盲区,需要分离重要血管周边组织,需要在微小范围牵开血管时,此时可以通过调节转向调节机构300使得吸引管本体100沿着特定的方向进行弯曲转动,从而增加了术中应用范围,避免被盲区限制,同时增加了牵开重要组织,增加了吸引管应用,促使手术顺利进行。
36.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吸引管本体100的截面形状呈圆形;连接套200的截面形状呈圆形。
37.可选地,吸引管本体100的端部可以采用圆弧结构,并且在圆柱结构的吸引管本体100的侧壁位置开设有吸引孔,其中,吸引孔可以采用圆孔结构,方便对人体腔体内进行抽吸,另外,连接套200位于吸引管本体100的外部,且连接套200的端部位于吸引管本体100侧壁上,即连接套200的端部不会覆盖在吸引管的吸引孔的外部,从而保证了吸引孔的正常使用;通过利用圆柱结构的吸引管本体100和连接套200可以保证吸引管伸入至人体腔体内部,使得设计更加合理。
38.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向吸引管,包括:吸引管本体100、连接套200和转向调节机构300;吸引管本体100的一端侧壁开设有吸引孔,通过吸引孔能够实现在术中对出血或者渗血情况的抽吸,保证术野清晰;连接套200沿着吸引管本体100远离吸引孔的一端套设于吸引管本体100外部,转向调节机构300的一端与连接套200远离吸引孔的一端连接,转向调节机构300的另一端与吸引管本体100靠近吸引孔的一端连接,通过利用转向调节机构300能够相对于连接套200移动,转向调节机构300能够带动吸引管本体100靠近吸引孔的一端呈弯折转动,从而能够通过弯折的吸引管在微小范围牵开血管,促使吸引管末端可灵活转向,从而增加了术中应用范围,避免被盲区限制,同时增加了牵开重要组织,增加了吸引管应用,促使手术顺利进行的作用,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吸引管方向固定,无法灵活转向,进而在保持术野清晰和牵开重要组织中存在局限,影响手术进行的技术问题。
39.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转向调节机构300包括第一转动结构301、第二转动结构302和转向牵引架303;第一转动结构301和第二转动结构302呈对称布置于连接套200的两侧,且第一转动结构301和第二转动结构302分别与连接套200的侧壁连接;转向牵引架303位于吸引管本体100内部,且转向牵引架303与吸引管本体100的内壁连接,第一转动结构301和第二转动结构302分别与转向牵引架303的两端连接,第一转动结构301和第二转动结构302分别相对于连接套200往复移动,以通过转向牵引架303带动吸引管本体100沿着朝向第一转动结构301或者第二转动结构302的方向弯折转动。
40.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结构301和第二转动结构302作为吸引管本体100调节弯折的对称结构,第一转动结构301和第二转动结构302能够实现吸引管本体100在对称的两个方向的弯折,从而实现了吸引管本体100末端的灵活转向,进一步地,转向牵引架303作为带动吸引管本体100弯折的作用端,转向牵引架303能够作为吸引管本体100的一体结构,当第一转动结构301在连接套200往复移动,第二转动结构302不动的情况下,能够实现通过转向牵引架303带动吸引管本体100沿着朝向第一转动结构301方向弯折转动,同样地,当第二转动结构302在连接套200往复移动,第一转动结构301不动的情况下,能够实现通过转向牵引架303带动吸引管本体100沿着朝向第二转动结构302方向弯折转动。
41.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转动结构301包括第一转动旋钮311和第一牵引部321;连接套200的侧壁开设有第一螺纹孔,第一转动旋钮311与第一螺纹孔螺纹连接,第一牵引部321绕设于第一转动旋钮311的外部,且第一牵引部321伸出第一转动旋钮311的一端与转向牵引架303的一端呈倾斜连接,第一转动旋钮311用于相对于第一螺纹孔转动,以使第一牵引部321缠绕于第一转动旋钮311的外部,第一牵引部321用于通过转向牵引架303带动吸引管本体100朝向第一转动旋钮311的一侧弯折转动。
42.本实施例中,第一牵引部321作为连接第一转动旋钮311和转向牵引架303的中间连接机构,其中,第一转动旋钮311能够相对于连接套200的第一螺纹孔进行螺旋移动,从而实现了第一转动旋钮311相对于连接套200的往复移动,当第一转动旋钮311在转动过程中,第一牵引部321作为涨紧结构,第一牵引部321能够绕着第一转动旋钮311进行转动,此时第一牵引部321与转向牵引架303的呈倾斜连接,即第一牵引部321能够通过转向牵引架303对吸引管本体100施加斜向的作用力,从而利用转动弯矩带动吸引管本体100发生弯折转动。
43.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二转动结构302包括第二转动旋钮312和第二牵引部322;连接套200的侧壁开设有第二螺纹孔,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呈相对于连接套200的轴线呈对称布置,第二转动旋钮312与第二螺纹孔螺纹连接,第二牵引部322绕设于第二转动旋钮312的外部,且第二牵引部322伸出第二转动旋钮312的二端与转向牵引架303的另一端呈倾斜连接,第二转动旋钮312用于相对于第二螺纹孔转动,以使第二牵引部322缠绕于第二转动旋钮312的外部,第二牵引部322用于通过转向牵引架303带动吸引管本体100朝向第二转动旋钮312的二侧弯折转动。
44.本实施例中,第二牵引部322作为连接第二转动旋钮312和转向牵引架303的中间连接机构,其中,第二转动旋钮312能够相对于连接套200的第二螺纹孔进行螺旋移动,从而实现了第二转动旋钮312相对于连接套200的往复移动,当第二转动旋钮312在转动过程中,第二牵引部322作为涨紧结构,第二牵引部322能够绕着第二转动旋钮312进行转动,此时第二牵引部322与转向牵引架303的呈倾斜连接,即第二牵引部322能够通过转向牵引架303对吸引管本体100施加斜向的作用力,从而利用转动弯矩带动吸引管本体100发生弯折转动。
45.为了能够保证第一牵引部321和第二牵引部322伸入至吸引管本体100内部,以使第一牵引部321和第二牵引部322能够与转向牵引架303连接,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吸引管本体100对应第一螺纹孔的侧壁开设第一通孔,第一转动旋钮311贯穿第一通孔;吸引管本体100对应第二螺纹孔的侧壁开设第二通孔,第二转动旋钮312贯穿第二通孔;通过在吸引管本体100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能够保证第一转动旋钮311和第二转动旋钮312旋转运动时的移动路径,从而能够实现了第一转动旋钮311和第二转动旋钮312旋转分别带动第一牵引部321和第二牵引部322涨紧或收缩。
46.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转向牵引架303包括第一牵引杆313和第二牵引杆323;第一牵引杆313和第二牵引杆323呈交叉布置,且第一牵引杆313的两端分别与吸引管本体100的内壁铰接,第二牵引杆323的两端分别与吸引管本体100的内壁铰接。
47.本实施例中,第一牵引杆313和第二牵引杆323呈交叉布置于吸引管本体100内壁上,并且通过第一牵引杆313和第二牵引杆323的两端的支点能够对同一侧弯曲的牵引管本体施加作用力,保证了第一牵引杆313和第二牵引杆323能够同时作用,使得整体设计更加合理。
48.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牵引部321包括第一牵引柔性件3211、第一连接端3212和第二连接端3213;第一牵引柔性件3211绕设于第一转动旋钮311的外部,第一连接端3212和第二连接端3213分别与第一牵引柔性件3211远离第一转动旋钮311的一端连接,第一牵引柔性件3211通过第一连接端3212与第一牵引杆313靠近第一转动旋钮311的一端连接,且第一牵引柔性件3211通过第二连接端3213与第二牵引杆323靠近第一转动旋钮311的一端连接。
49.本实施例中,第一牵引柔性件3211能够缠绕在第一转动旋钮311的外部,并且为了保证第一牵引柔性件3211能够分别与第一牵引杆313和第二牵引杆323进行连接,通过第一牵引柔性件3211分别延伸出第一连接端3212和第二连接端3213,其中,第一连接端3212能够与第一牵引杆313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端3213能够与第二牵引杆323的一端连接,通过第一连接端3212和第二连接端3213能够对第一牵引杆313和第二牵引杆323位于同一侧的端部施加作用力。
50.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二牵引部322包括第二牵引柔性件3221、第三连接端3222和第四连接端3223;第二牵引柔性件3221绕设于第二转动旋钮312的外部,第三连接端3222和第四连接端3223分别与第二牵引柔性件3221远离第二转动旋钮312的一端连接,第二牵引柔性件3221通过第三连接端3222与第一牵引杆313靠近第二转动旋钮312的一端连接,且第二牵引柔性件3221通过第四连接端3223与第二牵引杆323靠近第二转动旋钮312的一端连接。
51.本实施例中,第二牵引柔性件3221能够缠绕在第二转动旋钮312的外部,并且为了保证第二牵引柔性件3221能够分别与第一牵引杆313和第二牵引杆323进行连接,通过第二牵引柔性件3221分别延伸出第三连接端3222和第四连接端3223,其中,第三连接端3222能够与第一牵引杆313的另一端连接,第四连接端3223能够与第二牵引杆323的另一端连接,通过第三连接端3222和第四连接端3223能够对第一牵引杆313和第二牵引杆323位于同一侧的端部施加作用力。
52.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牵引柔性件3211包括柔性软管或者柔性绳;第二牵引柔性件3221包括柔性软管或者柔性绳;优选地,第一牵引柔性件3211和第二牵引柔性件3221均可以采用柔性软管。
5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