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读取装置、输出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27 01:0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一种读取装置、输出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2.日本专利特开2010‑130444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读取装置,其为了读取来自原稿的正反射光成分的一部分,由照射光的第二照射部所照射的光对原稿的入射角度相对于被导光部引导的正反射光的主光线的反射角度而具有并非为0度的倾斜。技术实现要素:3.有时设置使光朝向读取区域进入的入光部与对来自读取区域的反射光进行导光的导光部,但在欲接收它们的相对位置哪怕少许偏离的正反射光时,画质也会发生变化。4.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使在读取区域的前后对光进行反射的反射部的定位变得容易。5.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读取装置,包括:照射部,照射光;第一反射部,具有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将由所述照射部所照射的光朝向原稿反射;第二反射部,具有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面对由所述第一反射部所反射且由所述原稿正反射的光进行反射;第一支撑部,支撑所述第一反射部及所述第二反射部,以固定所述第一反射面及所述第二反射面的相对位置及方向;以及第二支撑部,能调整地支撑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位置及方向中的至少一者。6.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案,所述第一支撑部具有旋转轴,所述第二支撑部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来使所述第一支撑部旋转。7.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案,所述旋转轴较所述第一反射面而设在所述第二反射面的附近。8.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案,所述第一支撑部在主扫描方向的两端中的主扫描的上游侧,设有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而使所述第一支撑部旋转的驱动部。9.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案,所述第一反射面及所述第二反射面呈主扫描方向为长边的形状,所述第一反射面的短边方向的尺寸比所述第二反射面小。10.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案,所述读取装置包括光路部,所述光路部包含所述第二反射面,形成从原稿朝向影像传感器的光路。11.根据本公开的第七方案,所述读取装置包括第二照射部,所述第二照射部照射光,且被配置成,将所述原稿对所照射的光进行扩散反射的光通过所述光路部而引导至所述影像传感器。12.根据本公开的第八方案,所述光路部除了所述第二反射部以外,还具有将所述原稿正反射的光及所述原稿扩散反射的光均予以反射的一个以上的反射部,所述一个以上的反射部的位置及方向被固定。13.根据本公开的第九方案,提供一种输出装置,包括所述读取装置,所述输出装置基于由所述读取装置所读取的正反射光来输出正反射程度。14.根据本公开的第十方案,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所述输出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输出基于由所述读取装置所读取的正反射程度而形成的图像。15.(效果)16.根据所述第一方案、第九方案或第十方案,与不包括第一支撑部及第二支撑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在读取区域的前后对光进行反射的反射部的定位变得容易。17.根据所述第二方案,利用一次调整作业便能够调整两个反射面的位置或方向。18.根据所述第三方案,与旋转轴较第二反射面而设在第一反射面的附近的情况相比,既能加大正反射光所带来的图像画质的变化,又能减少在光路上前进的扩散反射光成分的变化。19.根据所述第四方案,无论是哪种原稿,均能够获得图像读取精度提高的好处。20.根据所述第五方案,与第二反射面的尺寸比第一反射面的尺寸小的情况相比,即使在原稿的反射光的光路因公差等原因而偏离时,也能够使反射光容易被第二反射面反射。21.根据所述第六方案或第七方案,与利用独立的光路部来引导反射光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本装置小型化。22.根据所述第八方案,与光路部所具有的反射部未被固定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光路调整的作业变得简洁。附图说明23.图1是表示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硬件结构的图。24.图2是表示图像读取部的详细结构的图。25.图3是将托架放大表示的图。26.图4是将反射体的周边放大表示的图。27.图5是表示从正面观察的反射面的图。28.图6是将反射体的周边放大表示的图。29.图7是表示从正面观察的反射面的图。30.图8是表示从正面观察的反射面的图。31.图9的(a)至图9的(c)是表示第一支撑构件及第二支撑构件的一例的图。32.图10是表示第三支撑构件的一例的图。33.图11是放大表示变形例的托架(carriage)的图。34.图12是放大表示变形例的托架的图。35.图13是表示正反射用光照射部所出射的光的光量分布的一例的图。36.图14是表示变形例的正反射用光照射部的图。37.图15是表示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具体实施方式38.[1]实施例[0039]图1表示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装置10的硬件结构。图像读取装置10是对原稿上表示的图像进行读取的装置。图像读取装置10是本公开的“读取装置”的一例。本实施例中,图像读取装置10包括处理器(processor)11、存储器12、贮存器(storage)13、通信部14、用户接口(userinterface,ui)部15、图像形成部16及图像读取部20。另外,图像读取装置10也可仅包含图像读取部20。[0040]处理器11例如具有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cpu)等运算装置、寄存器(register)及周边电路等。存储器12是处理器11可读取的记录介质,具有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及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等。贮存器13是处理器11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例如具有硬盘驱动器(harddiskdrive)或快闪存储器(flashmemory)等。[0041]处理器11使用ram来作为工作区域而执行存储在rom或贮存器13中的程序,由此来控制各硬件的动作。通信部14具有天线及通信电路等,进行经由未图示的通信线路的通信。处理器11所执行的程序也可从经由通信部14而通信的外部装置获取。[0042]ui部15是对利用本装置的用户所提供的接口。所谓接口,是指受理用户对信息的输入,并进行图像读取装置10对信息的输出的装置。ui部15例如具有触摸屏(touchscreen),显示图像,并且受理来自用户的操作,所述触摸屏具有作为显示部件的显示器与设在显示器表面的触控面板(touchpanel)。[0043]图像形成部16在纸张等介质上形成图像。图像形成部16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喷墨(inkjet)方式而在介质上形成图像。另外,图像形成的方式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为电子照相方式。[0044]图像读取部20包括光源、光学系统及影像传感器等,通过使来自光源的光被原稿反射,从而对原稿上表示的图像进行读取。图像读取部20将表示所读取的原稿的图像的原稿图像数据供给至处理器11。处理器11使用所供给的原稿图像数据来进行各种处理(印刷处理及传真发送处理等)。[0045]图2表示图像读取部20的详细结构。图2中,表示了在沿着主扫描方向a1的方向上观察的图像读取部20。主扫描方向a1是从纸面的跟前朝里的方向。图像读取部20包括原稿台21、原稿罩22、托架30、托架40、成像透镜50与影像传感器60。[0046]图像读取部20对于图示的这些结构,关于主扫描方向a1而具有宽度。托架30、托架40、成像透镜50及影像传感器60均呈将主扫描方向a1作为长边的细长形状。另外,图中的标注有“a2”的箭头所示的方向为副扫描方向a2。图像读取部20是所谓的缩小光学系统的读取装置。[0047]原稿台21是对作为图像读取对象的原稿2进行支撑的透明玻璃板。另外,原稿台21只要是透明的板状构件,则也可为亚克力板等。原稿罩22覆盖原稿台21以阻断外界光,且与原稿台21之间包夹原稿2。原稿2由原稿台21及原稿罩22予以支撑以免其移动。[0048]托架30在读取原稿2时,以规定的速度沿副扫描方向a2移动。托架30具有对原稿2照射光的照射部,但关于照射部,将在后文参照图3来详细说明。托架30具有镜35。本实施例中,托架30呈上部开口的箱型,镜35被配置在其内部。另外,托架30不需要为箱型,只要即使呈空洞也能一体地移动即可。镜35对原稿2所反射的光进行反射。经反射的光被引导至到达影像传感器60的光路b1。[0049]托架40在读取原稿2时,以托架30一半的速度沿副扫描方向a2移动。托架40具有镜41及镜42。镜41及42对镜35所反射的光进行反射而引导向光路b1。成像透镜50使镜42所反射的光在规定的位置成像。[0050]影像传感器60具有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device,ccd)等受光元件,接收经成像透镜50成像的光,生成与所接收的光相应的图像信号。影像传感器60将所生成的图像信号供给至图1所示的处理器11。处理器11基于所供给的图像信号而生成原稿2的图像数据。[0051]图3放大表示托架30。托架30具有正反射用光照射部31、扩散反射用光照射部32、正反射用反射体33、扩散反射用反射体34、镜35、第一支撑构件36、第二支撑构件37及第二支撑构件38。[0052]正反射用光照射部31照射用于被原稿2正反射的光。正反射用光照射部31具有出射光的出射面313,从出射面313出射用于被原稿2反射的光。扩散反射用光照射部32照射用于被原稿2扩散反射的光。扩散反射用光照射部32具有出射光的出射面323,从出射面323出射用于被原稿2反射的光。正反射用光照射部31是本公开的“照射部”的一例,扩散反射用光照射部32是本公开的“第二照射部”的一例。[0053]正反射用光照射部31具有光源311及导光体312。光源311是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等发光的光源。导光体312是使光透过内部的透明构件。导光体312具有前述的出射面313,将来自光源311的光导向出射面313。出射面313为大致平面,但设有微细的起伏,使出射的光扩散。[0054]扩散反射用光照射部32具有光源321与导光体322。光源321是led等发光的光源。导光体322是使光透过内部的透明构件。导光体322具有前述的出射面323,将来自光源321的光导向出射面323。出射面323为大致平面,但设有微细的起伏,使出射的光扩散。扩散反射用光照射部32的结构自身与正反射用光照射部31同样。[0055]从出射面313出射的光的一部分如图3所示那样到达正反射用反射体33。[0056]图4放大表示正反射用反射体33的周边。正反射用反射体33是具有反射面331的构件,所述反射面331将从出射面313出射的光反射向原稿2的读取区域r1,并将正反射用的光,即被原稿反射的光中的、从原稿朝向影像传感器的光以成为正反射光的角度而入射的光,换言之,被原稿2正反射的光照射向读取区域r1。[0057]正反射用反射体33是本公开的“第一反射部”的一例,反射面331是本公开的“第一反射面”的一例。反射面331在本实施例中呈平面的形状。正反射用光照射部31的导光体312所具有的出射面313是以短边方向a3的尺寸成为尺寸w1的大小而形成。所谓短边方向a3,是指与出射面313的长边方向(=沿着主扫描方向a1的方向)正交且沿着出射面313的方向。[0058]图5表示从正面观察的反射面331。正反射用反射体33的反射面331如图所示,是与导光体312的出射面313同样将主扫描方向a1作为长边的面,从正面观察呈长方形的形状。反射面331是以短边方向a4的尺寸成为尺寸w3的大小而形成。所谓短边方向a4,是指与反射面331的长边方向(=沿着主扫描方向a1的方向)正交且沿着反射面331的方向。[0059]另一方面,从导光体322的出射面323出射的光的一部分如图3所示,到达扩散反射用反射体34。[0060]图6放大表示扩散反射用反射体34的周边。扩散反射用反射体34是具有反射面341的构件,所述反射面341将从出射面323出射的光反射向原稿2的读取区域r1,且将扩散反射用的光,换言之,被原稿2扩散反射的光照射向读取区域r1。[0061]图7表示从正面观察的反射面341。扩散反射用反射体34的反射面341如图所示,是与导光体322的出射面323同样将主扫描方向a1作为长边的面,从正面观察呈长方形的形状。反射面341是以短边方向a5的尺寸成为尺寸w4的大小而形成。所谓短边方向a5,是指与反射面341的长边方向(=沿着主扫描方向a1的方向)正交且沿着反射面341的方向。[0062]另外,扩散反射用光照射部32的导光体322所具有的出射面323是以短边方向a4的尺寸成为尺寸w2的大小而形成。所谓短边方向a4,是指与出射面323的长边方向(=沿着主扫描方向a1的方向)正交且沿着出射面323的方向。[0063]当由反射面331反射的光到达原稿2的读取区域r1时,原稿2正反射此光的一部分。原稿2正反射的光到达图2所示的镜35。镜35具有反射面351,所述反射面351对被正反射用反射体33反射且被原稿2正反射的光进行反射。镜35是本公开的“第二反射部”的一例,反射面351是本公开的“第二反射面”的一例。[0064]此处,本实施例中,镜35配置在从r1观察为大致铅垂下方。通过像这样配置,即使在原稿2浮起的情况下也能够应对。像这样将镜35配置在铅垂下方时,在欲接收由镜35完全正反射的光的情况下,入射的光也必须从铅垂下方入射。[0065]但是,由于在结构上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本实施例中,入射的光,即正反射用反射体33与r1的角度倾斜约5度。尽管并非完全的正反射光,但能够大致与正反射光同样地检测反射特性。另外,并不限于本实施例这样的5度,只要是9度以下,便能够检测在一定程度上与正反射光相同的图像。[0066]图8表示从正面观察的反射面351。镜35的反射面351如图所示,是将主扫描方向a1作为长边的面,从正面观察呈长方形的形状。反射面351是以短边方向a6的尺寸成为尺寸w5的大小而形成。所谓短边方向a6,是指与反射面351的长边方向(=沿着主扫描方向a1的方向)正交且沿着反射面351的方向。[0067]尺寸w5比正反射用反射体33的反射面331的短边方向a4的尺寸w3大。通过像这样加大尺寸,从而与尺寸w5比尺寸w3小的情况相比,即使在原稿2的反射光的光路b1因公差等原因而发生偏离时,反射光也容易被反射面331反射。另外,尺寸w3不仅比尺寸w5小,也比尺寸w4小。进而,尺寸w3比尺寸w1小。另一方面,尺寸w4比尺寸w2大。本实施例中,尺寸w1与尺寸w2相同。具体而言,尺寸w1为4.5mm,与此相对,尺寸w3为2mm。[0068]由镜35反射的光由图2所示的镜41、镜42及成像透镜50予以引导而到达影像传感器60。镜35、镜41、镜42及成像透镜50作为形成图2所示的光路b1的光路部3发挥功能,所述光路b1对被镜35的反射面351反射的光进行引导。影像传感器60生成由光路部3所引导的光所示的图像。与镜35的尺寸w5对应的镜41、镜42的尺寸相对于尺寸w3也为两倍以上的大小。[0069]另一方面,扩散反射用光照射部32所出射的光的一部分被原稿2反射而呈现图像。从扩散反射用光照射部32所具有的导光体322的出射面323出射的光的一部分朝向扩散反射用反射体34。扩散反射用反射体34的反射面341将由扩散反射用光照射部32所照射的光反射向原稿2的读取区域r1。[0070]而且,扩散反射用反射体34是设在被反射面341反射而到达原稿2的光中的被原稿2正反射的光不朝向光路b1的位置。因此,被反射面331反射而到达原稿2的光中的经扩散反射的光的一部分如图3所示那样朝向光路b1。这样朝向光路b1的光由光路部3予以引导,通过图2所示的光路b1而到达影像传感器60。[0071]这样,扩散反射用光照射部32被配置成,通过光路部3将原稿2对所照射的光进行扩散反射的光导向影像传感器60。即,光路部3具有对原稿2正反射的光及原稿2扩散反射的光均进行引导的一个以上的光学系统的构件,即,具有图2所示的镜41、镜42及成像透镜50。本实施例中,像这样,不论是正反射光还是扩散反射光,均通过光路部3而被导向影像传感器60,因此与利用独立的光路部来引导的情况相比,实现本装置(图像读取装置10)的小型化。[0072]另外,尽管配置成,利用共同的光路即光路b1来引导至影像传感器60,但照射光的时机不同。首先,图像读取部20使扩散反射用光照射部32点亮,使托架30与托架40移动至原稿的副扫描方向的端部为止,读取原稿,将表示原稿的扩散反射光的图像的原稿图像数据供给至处理器11。[0073]接下来,在使托架30与托架40从副扫描方向的端部返回原本的位置时,使正反射用光照射部31点亮,读取原稿,将表示原稿的正反射光的图像的原稿图像数据供给至处理器11。这样,本实施例中,针对一个原稿,分开读取正反射的光所表示的图像与扩散反射的光所表示的图像。对于供给至处理器11的两个图像,进行使用图像数据来获得一个图像的处理。[0074]影像传感器60生成由所到达的光,即,由被原稿2扩散反射的光所示的图像。如上所述,影像传感器60由被读取区域r1正反射的光及扩散反射的光均生成图像。[0075]而且,从导光体322的出射面323出射的光的一部分直接朝向原稿2的读取区域r1,并经扩散反射而一部分光进一步朝向光路b1。即,扩散反射用光照射部32朝向扩散反射用反射体34及读取区域r1分别出射光。影像传感器60也由扩散反射用光照射部32出射并直接到达读取区域r1而经扩散反射的光来生成图像。[0076]第一支撑构件36是支撑正反射用反射体33及镜35,以固定反射面331及反射面351的相对位置及方向的构件。第二支撑构件37是能调整第一支撑构件36的位置及方向中的至少一者地支撑所述第一支撑构件36的构件。第一支撑构件36是本公开的“第一支撑部”的一例,第二支撑构件37是本公开的“第二支撑部”的一例。[0077]图9的(a)至图9的(c)表示第一支撑构件36及第二支撑构件37的一例。图9的(a)中表示从镜35的短边方向a6观察的第一支撑构件36、第二支撑构件37、正反射用反射体33及镜35。[0078]第一支撑构件36具有设在主扫描方向a1下游侧的板状的第一构件36‑1、及设在主扫描方向a1上游侧的板状的第二构件36‑2。在第一构件36‑1固定有正反射用反射体33及镜35的主扫描方向a1的下游侧的端,在第二构件36‑2固定有正反射用反射体33及镜35的主扫描方向a1的上游侧一端。第一构件36‑1及第二构件36‑2均具有第一旋转轴361。[0079]第二支撑构件37经由第一旋转轴361而可旋转地支撑第一支撑构件36,以第一旋转轴361为中心来使第一支撑构件36旋转。第二支撑构件37具有设在主扫描方向a1下游侧的第一构件37‑1、设在主扫描方向a1上游侧的板状的第二构件37‑2、以及驱动部37‑3。第一构件37‑1可旋转地支撑设于第一构件36‑1的第一旋转轴361。[0080]第二构件37‑2可旋转地支撑设于第二构件36‑2的第一旋转轴361。驱动部37‑3例如具有步进马达等,使第二构件37‑2所支撑的第一旋转轴361旋转指定的角度。针对驱动部37‑3的旋转角度的指定例如是从连接于图像读取装置10的外部计算机(例如笔记型个人计算机(notepersonalcomputer)等)进行。[0081]图9的(b)中表示从主扫描方向a1的下游侧观察的第一构件36‑1及第一构件37‑1,图9的(c)中表示从主扫描方向a1的上游侧观察的第二构件36‑2、第二构件37‑2及驱动部37‑3。第一构件36‑1除了前述的第一旋转轴361以外,还具有第二旋转轴362与第三旋转轴363。第一构件36‑1通过第一构件37‑1,经由第一旋转轴361可旋转地予以支撑。[0082]而且,第一构件36‑1通过第二旋转轴362来可旋转地支撑正反射用反射体33的主扫描方向a1的其中一端(主扫描方向a1的下游侧的端)。而且,第一构件36‑1通过第三旋转轴363来可旋转地支撑镜35的主扫描方向a1的其中一端(主扫描方向a1的下游侧的端)。第二旋转轴362及第三旋转轴363例如在安装专用的夹具进行作业时将旋转。[0083]第二构件36‑2通过第二构件37‑2,经由第一旋转轴361可旋转地予以支撑,当驱动力从驱动部37‑3传递时,以第一旋转轴361为中心而旋转。如上所述,通过驱动部37‑3的驱动力来使第一支撑构件36自身旋转,由此,利用一次调整作业,便可保持两个反射面即正反射用反射体33的反射面331及镜35的反射面351的相对关系而调整相对于光路或原稿的位置或方向。[0084]本实施例中,将从读取区域r1直至镜35为止的光路调整成位于铅垂下方。像这样调整镜35时,由于镜35与正反射用反射体33的相对位置已确定,因此从正反射用反射体33入射的光切实地入射至镜35。尤其像本实施例这样,在正反射用反射体33小的情况下,若不以此方式构成,则被原稿正反射的光有可能进入无镜35的位置,从而检测不到光。[0085]而且,如上所述,第一支撑构件36仅在主扫描方向a1的两端中的主扫描方向a1的上游侧,设有使第一支撑构件36以第一旋转轴361为中心而旋转的驱动部37‑3。对于由第一支撑构件36予以支撑的正反射用反射体33及镜35,设有驱动部37‑3的主扫描方向a1的上游侧的定位精度容易变得比下游侧高。[0086]原稿是对准原稿台21的主扫描方向a1的上游侧一端而固定。因此,在原稿台21的主扫描方向a1的上游侧一端,无论哪种尺寸的原稿,都必然会产生图像的读取。另一方面,在原稿台21的主扫描方向a1的下游侧一端,若原稿的尺寸小,则不会产生图像的读取。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驱动部37‑3如上述那样设在主扫描方向a1的上游侧,从而无论是哪种原稿,均能获得图像读取精度提高的好处。[0087]而且,在第一构件36‑1及第二构件36‑2中,第一旋转轴361均较正反射用反射体33的反射面331而设在镜35的反射面351的附近。因此,例如在第一支撑构件36以第一旋转轴361为中心而旋转的情况下,镜35的移动距离比正反射用反射体33短,正反射用反射体33的移动距离比镜35长。[0088]其结果,与第一旋转轴361较反射面351而设在反射面331的附近的情况相比,正反射用反射体33的移动量多,因此由正反射光所带来的图像的画质变化变大,而且,由于镜35的移动量少,因此在光路b1上前进的扩散反射光的成分的变化变小。此处所说的成分,例如是以反射光的光束中的光量的分布来表示。另外,由于扩散反射光是在所有方向上发出,因此与正反射光相比,镜35移动时的成分的变化原本就小。[0089]而且,第二构件36‑2具有固定件364、固定件365、固定件366及固定件367。各固定件例如为螺丝型的工具,贯穿第二构件36‑2而突出的部分接触至正反射用反射体33或镜35而将它们固定。固定件364及固定件365固定正反射用反射体33的主扫描方向a1的上游侧一端。固定件366及固定件367固定镜35的主扫描方向a1的上游侧一端。[0090]这样,第一支撑构件36对于正反射用反射体33及镜35,可旋转地支撑主扫描方向a1的其中一端(主扫描方向a1的下游侧的端),且与另一端(主扫描方向a1的上游侧一端)的两处以上的部位接触而固定。由此,只要利用对正反射用反射体33或镜35的长边方向的端中的、可旋转地受到支撑的其中一端的作业,便可变更各个反射面的方向。[0091]而且,如前述那样,当接触至两处以上的部位而固定正反射用反射体33及镜35时,较接触至一处部位而固定提高了定位精度。本实施例中,在必然会产生图像的读取的主扫描方向a1的上游侧一端,接触至两处以上的部位来固定正反射用反射体33及镜35,由此,无论哪种原稿,均能够获得图像读取精度提高的好处。[0092]第三支撑构件38是支撑扩散反射用反射体34的构件。[0093]图10表示第三支撑构件38的一例。图10中表示了第三支撑构件38及扩散反射用反射体34。第三支撑构件38具有旋转轴381。第三支撑构件38通过旋转轴381而可旋转地支撑于本装置(图像读取装置10)的框体。通过使第三支撑构件38旋转,从而调整扩散反射用反射体34的方向。[0094]而且,旋转轴381在框体上的安装位置变得可调整,由此,可调整扩散反射用反射体34与镜35的相对位置关系。如上所述,扩散反射用反射体34是通过与正反射用反射体33及镜35不同的构件而支撑,由此,与正反射用反射体33及镜35独立地调整位置及方向。[0095]另一方面,正反射用反射体33是由与镜35相同的构件即第一支撑构件36予以支撑。由此,通过维持在读取区域r1的前后对光进行反射的反射部即正反射用反射体33及镜35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状态下,调整它们的反射部相对于读取区域r1的位置及方向,从而不需要调整其相对位置关系,因此它们的反射部的定位变得容易。[0096][2]变形例[0097]所述实施例不过是本公开的实施的一例,也可像以下那样变形。而且,实施例及各变形例也可根据需要而组合实施。[0098][2‑1]镜的位置调整[0099]所述实施例中,调整成,光从读取区域r1朝向镜35向铅垂下方前进,但并不限于此。此处,若改变正反射用反射体33与镜35的角度,则主要获得正反射光这一点不变,但实际上,从正反射用反射体33朝向读取区域r1的光入射的入射角与光从读取区域r1朝向镜35反射的反射角发生变化,因此反射光中所含的正反射光的比例发生变化。[0100]当正反射光的比例发生变化时,基于此输出的画质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在想要利用此性质来加强例如正反射成分对输出图像的影响的情况下,也可进一步将入射角与反射角调整成相同。而且,相反,在想要对正反射部分多的原稿稍许抑制正反射光的影响的情况下,也可使入射角与反射角稍稍不同,以使正反射光变少。[0101]不仅可像这样根据想要获得的原稿状态来进行调整,也可将它们加以组合。例如也可在读取书籍(book)原稿时,利用驱动部来进行调整,以使光从读取区域r1朝向镜35向铅垂下方前进,而在读取光泽原稿时,利用驱动部来进行调整,以使入射角与反射角变得相同。[0102][2‑2]反射体[0103]扩散反射光用的正反射用反射体33的反射面331及正反射光用的扩散反射用反射体34的反射面341在实施例中为平面,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反射面331也可为将从导光体312的出射面313出射的光朝向原稿2反射成收聚光的形状(通常为凹面的形状)。[0104]所谓收聚光,是指朝向规定的焦点收聚的光。焦点既可被设定在原稿上,也可设定在较原稿为里侧或跟前。而且,反射面331也可为将从导光体312的出射面313出射的光朝向原稿2反射成发散光的形状(通常为凸面的形状)。所谓发散光,是指不朝向规定的焦点收聚而展开的光。而且,扩散反射用反射体34的反射面341也既可为凹面也可为凸面。[0105][2‑3]入光[0106]所述实施例中,利用正反射用反射体33来使来自照射部的光暂时反射,由此,不使来自正反射用反射体33的反射光以外的光进入原稿2的读取区域r1,但也可不利用反射而使光直接进入。另外,所述实施例中,对沿长边方向设有多个led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为导光体沿长边方向延伸,且在所述长边方向的端部设有大功率(power)led的结构。而且,也可不使用导光体,而使来自沿长边方向设有多个的led的光直接朝向原稿。[0107][2‑4]角度[0108]所述实施例中,表示了将入射光与反射光的角度设定为小的示例,但只要成为能将正反射光引导至影像传感器60为止的角度配置即可。而且,所述实施例中,表示了照射扩散反射光的构件(照射部及反射体)比照射正反射光的构件靠近原稿的示例,但照射扩散反射光的构件也可远离原稿。此时,例如将正反射光的入射角度及出射角度配置成例如相对于原稿而各倾斜40°。借此,较之瞄准尽可能接近0°的角度,能够使朝向原稿的光路与来自原稿的光路在距离上远隔,因此零件的配置变得容易。[0109]而且,将扩散反射用的照射部相对于光路而与正反射用的照射部配置在相同侧,但也可配置在不同侧。[0110]图11放大表示本变形例的托架30a。托架30a具有正反射用光照射部31a、扩散反射用光照射部32a、正反射用反射体33a与镜35a。[0111]正反射用光照射部31a相对于光路b1a而与扩散反射用光照射部32a配置在不同侧。正反射用光照射部31a所出射的光被正反射用反射体33a反射而入射至读取区域r1。而且,扩散反射用光照射部32a不使用反射体而直接将光照射至原稿2的读取区域r1。图14的示例中,与将光源配置在读取区域r1的铅垂下方的情况相比,读取装置相对于原稿2的铅垂方向的高度被抑制得低。[0112][2‑5]关于光轴[0113]所述实施例中,光轴c1位于光路的中央,但也可包含光轴c1且偏靠在光路的单侧,还可不使光轴c1包含在光路中。[0114]图12放大表示本变形例的托架30b。托架30b除了图3所示的正反射用光照射部31b以外,还包括光轴c1b朝向偏离正反射用反射体33b的位置的正反射用光照射部31b。[0115]参照图13来说明被正反射用反射体33b的反射面331b的左端区域331l与右端区域331r反射的光的光量。[0116]图13表示正反射用光照射部31b所出射的光的光量分布的一例。图13的示例中,将在沿着主扫描方向a1的方向上观察位于距正反射用光照射部31b为规定距离的平面时的光量的分布d1b表示为图表。[0117]图13的示例中,表示了左端区域331l的反射光的光量与右端区域331r的反射光的光量,前者多于后者。而且,光轴c1b不包含在正反射用反射体33b的反射光中。另外,也可配置在,光轴c1b包含在正反射用反射体33b的反射光中,但偏靠单侧(左端区域331l及右端区域331r的任一区域)。[0118]图12的示例中,正反射用反射体33b被配置在下述位置,即,在引导至原稿的读取区域r1为止的光路中产生光量差,且光量多的部分(在左端区域331l反射的光路)较光量少的部分(在右端区域331r反射的光路)获得接近完全的正反射的原稿反射光。[0119]像这样,使光轴不包含在光路中或者使光轴偏靠单侧的情况下,与将光轴设为光路中心的情况相比,在朝向原稿2的光中容易局部地产生光量差,因此可在朝向原稿的光的光路即区域中,使光量多的左端区域331l更恰好以正反射的角度而入射,而使光量少的右端区域331r成为与其偏离的角度。[0120]例如,在仅出射的光的一部分被正反射用反射体33b反射的情况下,可将更接近正反射角度的端部设为左端区域331l,将与正反射角度的偏离量多的端部设为右端区域331r。借此,与将更接近正反射角度的端部设为右端区域331r的情况相比,正反射光的比率变多。[0121][2‑6]光照射部[0122]光照射部的形状并不限于实施例中所述的形状。例如,光照射部的出射面也可呈长方形以外的形状。而且,光照射部也可包括两个以上的面而非一个面来作为出射面。[0123]图14表示本变形例的正反射用光照射部31c。正反射用光照射部31c具有第一出射面313‑1与第二出射面313‑2,从各出射面分别出射光。图14的示例中,正反射用光照射部31c被配置成,从第一出射面313‑1出射的光朝向正反射用反射体33,因此第一出射面313‑1相当于所述实施例的正反射用光照射部31的出射面313。即,正反射用反射体33对来自第一出射面313‑1的光的一部分进行反射。[0124]另外,图14的结构中,从第二出射面313‑2出射的光在正反射用反射体33中也不朝向原稿方向。本变形例中,是从第二出射面313‑2出射光,但第二出射面313‑2并非为了出射光而制作的面。另外,正反射用光照射部31c也可配置成,从第二出射面313‑2出射的光朝向原稿方向。[0125]而且,也可将两个以上的出射面构成为相当于所述实施例的正反射用光照射部31的出射面313的出射面。此时,只要使从出射面中的出射朝向正反射用反射体33的光的两个出射面而来的光通过正反射用反射体33等,而仅使光的一部分朝向原稿方向即可。[0126][2‑7]等倍光学系统[0127]所述实施例中表示了缩小光学系统的读取装置,但也可适用于等倍光学系统的读取装置。等倍光学系统例如有接触式图像传感器(contactimagesensor,cis)等,由发出光的led光源、被原稿2反射的光所通过的等倍透镜即自聚焦(selfoc)(注册商标)透镜、及设在其延长线上的受光元件等一体地构成。[0128]另外,在cis的情况下有自聚焦(注册商标)透镜,因此也有时如所述实施例那样,难以将入射光与反射光的角度设定为小。此时也可配置成,入射光与反射光的角度变得相同,例如成为分别相对于原稿而倾斜45°度的状态。并且,也可构成为,在led光源与原稿之间设置狭缝等,从而限制入射光。[0129][2‑8]读取装置[0130]所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对被置于原稿台的原稿进行读取的读取装置,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适用于沿搬送中的原稿的搬送方向配置的线内传感器(inlinesensor)等,适用于将搬送中的纸张作为原稿来读取的读取装置。所述实施例中,针对一个原稿,进行使正反射用光源点亮的读取与使扩散反射用光源点亮的读取这两次读取。[0131]与此相对,在线内传感器的情况下,也可对正反射用光源与扩散用光源分别设置影像传感器,以在搬送方向的不同的位置进行读取,还可进行下述等的切换,即,在想要读取的模式下,例如在想要以色度为优先而读取的情况下使扩散反射用光源点亮,而在想要以光泽为优先而读取的情况下使正反射用光源点亮。而且,也可不读取搬送中的所有原稿,在进行检品等而非全检品的情况下,也可间隔一定的张数来切换扩散反射用光源与正反射用光源。[0132][2‑9]输出装置[0133]也可输出图像读取装置10所读取的结果。[0134]图15表示本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70。图像形成装置70包括图2中记载的图像读取装置10。读取区域中的正反射光越强,则所述读取区域的光泽度越高,因此,通过利用cpu等的计算来求出是原稿的哪个位置具有何种程度的光泽的原稿。此时,也可还使用与扩散反射光的差值。[0135]图像形成装置70将反映其结果的图像作为图像数据,通过喷墨来进行图像形成。这样,图像形成装置70基于由图像读取装置10所读取的正反射光来输出正反射程度。更详细而言,图像形成装置70输出基于由图像读取装置10所读取的正反射程度而形成的图像。另外,除了利用图像形成装置来输出以外,还可根据光泽程度来加工图像,并输出至个人计算机或平板(tablet)的画面等显示装置上。当前第1页12当前第1页12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