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触控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25 10:1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触控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显示器包括触控式和非触控式,非触控式显示器与触控式显示器相比,非触控式显示器在执行一些复杂操作时极不方便,例如,输入连续多个字符(搜索视频、输入wifi密码)、在包含多个选项的界面中选中某一个选项等操作。此外,现有触控式显示器的触控显示尺寸是固定不变的,在一些应用场景中,也会给用户带来不便,例如,触控显示尺寸与用户实际想要操作的触控区域大小不一致。
3.因此,如何优化现有显示器的交互功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触控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以优化现有显示器的交互功能。
5.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装置,应用于显示器,该触控装置包括触控模组,用于感测触控操作产生的电容信号;触控模组包括驱动电极层和感测电极层,驱动电极层和感测电极层分别设置有图案化的金属网格电极;分别与触控模组和显示器电连接的触控控制器,触控控制器用于基于电容信号确定电容信号对应的控制信号,并将控制信号发送至显示器,以控制显示器响应触控操作;以及模组固定组件,用于将触控模组固定于显示器的显示侧。
6.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触控装置还包括分别与触控模组和触控控制器电连接的柔性电路板,柔性电路板用于将触控模组感测的电容信号传输至触控控制器;柔性电路板包括第一延伸端和与第一延伸端相对的第二延伸端,第一延伸端位于显示器的显示侧,并且第一延伸端连接至触控模组,第二延伸端弯折至显示器的非显示侧,并且第二延伸端连接至触控控制器。
7.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模组固定组件包括:粘接层,用于将触控模组粘贴于显示器的显示侧;和/或,可拆卸边框,套装在显示器的外围,触控模组与可拆卸边框嵌套连接。
8.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触控控制器通过粘贴组件固定安装在显示器的非显示侧,或者触控控制器通过挂钩组件悬挂在显示器的上边缘,或者触控控制器通过卡槽结构卡接在显示器的任一边。
9.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触控控制器包括:信号识别单元,用于根据电容信号生成对应的触控控制信号;触控控制器还包括:与信号识别单元连接的信号转换单元,用于将触控控制信号转换为显示器可识别的外设控制信号。
10.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触控控制器包括:触控校准模块,用于校准电容信号。
1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触控控制器通过传输信号线与显示器的usb接口连接。
1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触控模组的感测电极层和驱动电极层都具有触控区和位于触控区外围的引线区,其中,触控区设置有金属网格电极;引线区包括一端与金属网格电极连接的多条引线;引线区的至少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集线部,多条引线的另一端汇聚于集线部。
13.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集线部设置于引线区内与显示器的usb接口所在侧对应的第一侧。
14.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显示器包括各边宽度不完全相同的边框;集线部设置于引线区内与显示器的边框中宽度最大的边框所在侧对应的第二侧。
15.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集线部包括至少两个;至少两个集线部分别设置于引线区内相对的两侧,或者,至少两个集线部分别设置于引线区内相邻的两侧。
16.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该触控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的触控装置,以及与触控装置电连接的显示器,显示器用于根据控制信号显示执行触控操作对应的指令。
1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该触控装置通过设置模组固定组件,将触控模组固定于显示器的显示侧,触控控制器分别与触控模组和显示器电连接,触控模组感测触控操作产生的电容信号,触控控制器基于电容信号确定电容信号对应的控制信号,通过控制信号控制显示器。本实用新型不需要对待改装的显示器进行任何拆装操作,只需较低的改装成本,将触控装置固定于显示器上,即可使现有非触控式显示器具备触控式的交互功能,此外,本实用新型还能够使现有触控式显示器具备更好的操作效果,扩展了现有触控式显示器的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18.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和显示器的侧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中的触控模组和柔性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中的显示器和柔性电路板的后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中的触控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的电极排布和引线排布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的电极排布和引线排布的结构示意图。
24.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的电极排布和引线排布的结构示意图。
25.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的引线排布的结构示意图。
26.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的引线排布的结构示意图。
27.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的引线排布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的引线排布的结构示意图。
29.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的引线排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31.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和显示器的侧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应用于显示器3,该触控装置包括触控模组1、分别与触控模组1和显示器3电连接的触控控制器2以及模组固定组件5。其中,模组固定组件5将触控模组1固定在显示器3的显示侧的表面,即显示屏的有效显示区域。触控控制器2安装在显示器3的非显示区域,并且,触控控制器2与显示器3电连接。具体而言,触控模组1用于感测触控操作产生的电容信号,分别与触控模组1和显示器3电连接的触控控制器2用于基于触控模组1感测的电容信号确定电容信号对应的控制信号,并将控制信号发送至显示器3,以控制显示器3响应触控操作。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中的触控模组和柔性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触控模组1包括驱动电极层101和感测电极层100,驱动电极层101和感测电极层100分别设置有图案化的金属网格电极。
32.示例性地,显示器3为非触控式显示器。显示器3本身不支持触控功能,通过遥控器、按钮或者鼠标进行操作,则触控控制器2需要根据电容信号确定相应的控制信号。
3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利用控制信号控制显示器3,实现了用户通过在触控模组1上进行触控操作即可控制显示器3的目的。由此,利用触控装置实现了将非触控式显示器改装为触控式显示器的目的,即只需较低的改装成本,便可使非触控式显示器实现触控式的交互功能。
34.示例性地,显示器3为触控式显示器。当触控区域和实际被控区域不一致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通过将电容信号转换为触控区域和实际被控区域对应的坐标数据,即控制信号为坐标数据,将控制信号传送给显示器3,便于显示器3内部的处理系统识别并响应,实现对触控区域的校准,进一步优化现有显示器的触控式的交互功能。
35.示例性地,触控模组1是以基板为载体,层叠设置的驱动电极层101和感测电极层100布置在基板上,感测电极层100上分布有多个感应电极1001,驱动电极层101上分布有多个驱动电极1010。可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感应电极1001和驱动电极1010都可采用图案化的金属网格电极。具体的,金属网格电极的图案优选以宽度在4~15μm的铜金属线构成的不规则多边形网格图案,以避免产生干涉条纹,保证屏幕的可视性。
36.在一实施例中,触控控制器2可以理解为一个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盒子,内部集成了触控集成电路板(integrated circuit,ic)、信号转换等芯片,触控模组1内的电极通过电极引线与触控控制器2内的芯片电连接。当触控物在触控模组1上进行触控操作时,两个电极层之间电容量变化产生电容信号,触控模组1感测触控操作产生的电容信号;与触控模组1电连接的触控控制器2获取触控模组1输出的电容信号,触控控制器2内部的触控ic芯片可以根据电容信号的变化数据,解析触控物的触摸位置和触摸时长等信息,信号转换芯片根据电容信号确定相对应的控制信号,控制信号传送给与触控控制器2电连接的显示器3,用户通过在触控模组1上的触控操作即可控制显示器3,显示
器3根据控制信号显示执行触控操作对应的指令,完成显示器3的触控式的交互功能。
37.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模组固定组件5包括:粘接层,用于将触控模组1粘贴于显示器3的显示侧;和/或,可拆卸边框,套装在显示器3的外围,触控模组1与可拆卸边框嵌套连接。
38.示例性地,粘接层可以为双面粘合胶,将双面粘合胶粘均匀涂覆在显示器3显示侧的外围边缘上,触控模组1粘贴固定在显示器3的显示侧;也可以设置与显示器3相适配的可拆卸边框,将可拆卸边框套在显示器3的四边上,则触控模组1与可拆卸边框嵌套连接,实现触控模组1固定于显示器3的显示侧。在触控模组1与可拆卸边框嵌套连接的过程中,也可以配合双面粘合胶,使触控模组1固定的更加牢固。可拆卸边框可以是预先加工完毕、四边尺寸符合显示器3标准的边框;也可以是易裁剪的塑料或橡胶边条根据显示器3尺寸任意裁剪拼接形成的边框;边框可以是u型的,也可以是四边形的,只要可以套装在显示器3的四边上即可。
39.然而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模组固定组件5包括粘接层和可拆卸边框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40.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触控控制器2通过粘贴组件固定安装在显示器3的非显示侧,或者触控控制器2通过挂钩组件悬挂在显示器3的上边缘,或者触控控制器2通过卡槽结构卡接在显示器3的任一边。
41.示例性地,粘贴组件可以为双面粘合胶或者磁铁,通过粘胶或者磁铁将触控控制器2固定在显示器3的背面;也可以在触控控制器2上设计挂钩组件,通过挂钩组件将触控控制器2悬挂在显示器3非显示侧的上边缘;也可以在触控控制器2上开设卡槽,通过卡槽卡接在显示器3的任一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此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触控控制器2固定在显示器3的非显示侧即可。
42.在一实施例中,显示器3可以为led显示器、oled显示屏中的任一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43.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中的显示器和柔性电路板的后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触控装置还包括分别与触控模组1和触控控制器2电连接的柔性电路板4,柔性电路板4用于将触控模组1感测的电容信号传输至触控控制器2;柔性电路板4包括第一延伸端400和与第一延伸端400相对的第二延伸端401,第一延伸端400位于显示器3的显示侧,并且第一延伸端400连接至触控模组1,第二延伸端401弯折至显示器3的非显示侧,并且第二延伸端401连接至触控控制器2。
44.示例性地,触控模组1固定在显示器3有效显示区域,触控控制器2安装在显示器3的非显示区域,触控模组1和触控控制器2很难直接连接,所以使用柔软可弯折的柔性电路板4连接触控模组1和触控控制器2。触控模组1出厂时已布置好多条电极引线,多条电极引线的端子与柔性电路板4连接,柔性电路板4将触控模组1感测的电容信号传输至触控控制器2。
45.具体地,当触控物在触控模组1上进行触控操作时,触控模组1感测触控操作产生的电容信号;柔性电路板4将触控模组1感测的电容信号传输至触控控制器2,触控控制器2获取触控模组1输出的电容信号,并基于电容信号确定电容信号对应的控制信号,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显示器3,从而用户通过在触控模组1上的触控操作即可控制该显示器3,显示器3
根据控制信号显示执行触控操作对应的指令,完成非触控式显示器3的触控式的交互功能。通过柔性电路板4将触控模组1和触控控制器2之间软连接,不仅实现了将非触控式显示器改装为触控式显示器,而且在减少改装成本的同时,保证了显示器3的触控功能。
46.还需要说明的是,柔性电路板4的具体样式(如整体宽度、长度,内部导线条数等)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电极引线的数量等)定制,本实用新型对柔性电路板4的样式不作具体限定。
47.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延伸端400位于显示器3的显示侧,显示侧为显示器3的有效显示区域,触控模组1同样位于显示侧,柔性电路板4通过第一延伸端400连接至触控模组1。第二延伸端401弯折至显示器3的非显示侧,非显示侧为显示器3的非有效显示区域,触控控制器2同样位于显示器3的非显示侧,并且第二延伸端401连接至触控控制器2。将柔性电路板4从显示器3的显示侧弯折至非显示侧,且第一延伸端400与触控模组1连接,第二延伸端401与触控控制器2连接,既实现了触控模组1和触控控制器2之间的软连接,同时又不会影响到显示器3的显示效果。
48.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中的触控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触控控制器2包括信号识别单元200、信号转换单元201。其中,信号识别单元200用于根据电容信号生成对应的触控控制信号;与信号识别单元200连接的信号转换单元201,用于将触控控制信号转换为显示器3可识别的外设控制信号。
49.示例性地,信号转换单元201对触控控制信号进行格式转换,将触控控制信号转换为显示器3可识别的外设控制信号,显示器3内部的处理系统识别并响应该外设控制信号,用户通过在该触控模组1上的触控操作即可控制该显示器3,显示器3根据外设控制信号显示执行触控操作对应的指令,完成显示器3的交互功能。然而应当理解,对触控控制信号进行格式转换也不限于信号的转换类型,可以是转换实际被控区域和触控区域分别对应的坐标数据,和/或转换实际被控区域的坐标和触控区域的坐标之间的比例关系。例如,当触控区域和实际被控区域不一致时,触控区域仅为显示器3的屏幕右下角的部分区域,而被控区域是整个显示屏幕,可通过将触控控制信号转换为触控区域和实际被控区域对应的坐标数据,传送给显示器3,便于显示器3内部的处理系统识别并响应,进一步实现对触控区域的校准。
50.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触控控制器2包括用于校准电容信号的触控校准模块202。触控校准模块202内部预先设定电容阈值,触控校准模块202基于设定的电容阈值,判断触控模组1输出的电容信号的有效性,以此对电容信号进行校准。
51.具体地,当触控物在触控模组1上进行触控操作时,触控模组1感测触控操作产生的电容信号;触控校准模块202接收到触控模组1输出的电容信号,电容信号即为变化的感应电容值;将感应电容值与预设的电容阈值进行比较,如果该感应电容值大于该设定电容阈值,则认定该感应电容值有效,即可以判定产生该感应电容值的区域为有触控物触控的区域。
5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触控控制器2通过传输信号线与显示器3的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连接。如图3所示,显示器3的非显示侧开设有usb接口7,usb接口7可以设置在显示器3后部的非显示区域。显示器3内置有主板,主板上集成了显示器3的处理系统,主板与usb接口7电连接。触控控制器2通过传输信号线6与usb接口7连
接,连接简单方便,而且无需对显示器3本身进行拆装,即可完成触控控制器2与显示器3的usb接口的连接。其中,传输信号线6可以为usb数据线,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53.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的电极排布和引线排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触控模组1的感测电极层100和驱动电极层101都具有触控区10和位于触控区10外围的引线区11,其中,触控区10设置有金属网格电极;引线区11包括一端与金属网格电极连接的多条引线14;引线区11的至少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集线部13,多条引线14的另一端汇聚于集线部13。
54.具体地,感测电极层100和驱动电极层101分别具有各自的触控区域,两个触控区域叠加形成触控模组1的触控区10,触控区10为触控模组1的中心区域,等同于触控屏的显示区域。触控区10内设置有金属网格电极,图案化的金属网格电极包括感应电极1001和驱动电极1010。示例性地,触控模组1包括层叠设置的感测电极层100和驱动电极层101,金属网格电极包括感测电极层100上沿第一方向a延伸的多个感应电极1001,以及驱动电极层101上沿第二方向b延伸的多个驱动电极1010。图5中的图(a)为感测电极层100和感应电极1001,图5中的图(b)为驱动电极层101和驱动电极1010,感测电极层100和驱动电极层101层层叠加形成触控区10(即图5中的图(c)为触控区10)。可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感应电极1001和驱动电极1010都可采用图案化的金属网格电极。具体的,金属网格电极的图案优选以宽度在4~15μm的铜金属线构成的不规则多边形网格图案,以避免产生干涉条纹,保证屏幕的可视性。
55.其中,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互相垂直,第一方向a或第二方向b可以是二维直角坐标系的x轴方向(横向)或y轴方向(纵向),即当第一方向a是x轴方向(横向),那么第二方向b就是指y轴方向(纵向),当第一方向a是y轴方向(纵向),那么第二方向b就是指x轴方向(横向)。
56.具体地,触控模组1包括依次相邻的第一侧(例如第一侧可以是图5所示方位的左侧)、第二侧(例如第二侧可以是图5所示方位的上侧)、第三侧(例如第三侧可以是图5所示方位的右侧)和第四侧(例如第四侧可以是图5所示方位的下侧),其中第一侧和第三侧相对,第二侧和第四侧相对。感测电极层100包括多个由第一侧向第三侧(即第一方向a)延伸的感应电极1001,且驱动电极层101包括多个由第二侧向第四侧(即第二方向b)延伸的多个驱动电极1010。
57.示例性地,触控区10外围即引线区11(即图5的图(c)中触控模组1的边框与虚线框之间的部分),引线区11与触控区10相邻。引线区11包括一端与金属网格电极连接的多条引线14;其中,参考图5中的图(a),多条引线14包括与多个感应电极1001相对应电连接的多条第一引线12。参考图5中的图(b),多条引线14还包括与多个驱动电极1010相对应电连接的多条第二引线22。
58.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5中的图(a),集线部13分布于引线区11中的第一侧,多条第一引线12的一端与多个感应电极1001电连接,多条第一引线12的另一端汇聚于第一侧的集线部13;参见图5中的图(b),集线部13分布于引线区11中的第二侧,多条第二引线22的一端与多个驱动电极1010电连接,多条第二引线22的另一端汇聚于第二侧的集线部13;即如图5中的图(c)所示,引线区11中的任意两侧设置有两个集线部13,且多条引线14的另一端汇聚于两个集线部13。由此可见,多条引线14的出线方式为两边出线,引线区11的两侧上都分布
有引线,引线分布相对平均,则触控模组1的边框也相对较窄,同时也可以满足相应的接线需求。
59.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的电极排布和引线排布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6中的图(a),多条第一引线12在引线区11中的第一侧的两个(或多个)集线部13出线,多条第一引线12的一端与多个感应电极1001电连接,多条第一引线12的另一端分别汇聚于第一侧的两个(或多个)集线部13;参见图6中的图(b),多条第二引线22在引线区11中的第四侧的两个(或多个)集线部13出线,多条第二引线22的一端与多个驱动电极1010电连接,多条第二引线22的另一端分别汇聚于第四侧的两个(或多个)集线部13;即如图6中的图(c)所示,引线区11中的任意两侧设置有多个集线部13,且多条引线14的另一端汇聚于多个集线部13。由此可见,多条引线14的出线方式为两边的多个集线部13出线,引线区11的两侧上都分布有引线,引线从多个位置出线,则触控模组1的边框相对变窄,同时也可以满足相应的接线需求。
60.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的电极排布和引线排布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7中的图(a),多条第一引线12分布于引线区11中的第二侧,多条第一引线12的一端与多个感应电极1001电连接,多条第一引线12的另一端汇聚于第二侧的集线部13;参见图7中的图(b),多条第二引线22分布于引线区11中的第二侧,多条第二引线22的一端与多个驱动电极1010电连接,多条第二引线22的另一端汇聚于第二侧的集线部13;即如图7中的图(c)所示,集线部13设置于引线区11中的第二侧。触控模组1的的信号引线的出线方式为单边集中出线,避免出线位置分散,进一步的降低了整个触控模组1的边宽。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集线部13也可以只设置在第三侧或者第四侧。
61.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的引线排布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8中的图(a),多条第一引线12分布于引线区11中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多条第一引线12的一端与多个感应电极1001电连接,多条第一引线12的另一端汇聚于第一侧和第二侧的集线部13;参见图8中的图(b),多条第二引线22分布于引线区11中的第三侧和第四侧,多条第二引线22的一端与多个驱动电极1010电连接,多条第二引线22的另一端汇聚于第三侧和第四侧的集线部13;即如图8中的图(c)所示,集线部13设置于引线区11的多侧。由此可见,多条引线14的出线方式为多边出线,引线区11的每一侧上都分布有引线,出线位置越多,引线所占用的区域越窄,即引线区11越窄,触控模组1的边框也相对越窄。
6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集线部13具体的分布位置不作具体限定,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设置,但引线区11的引线宽度需要在1cm以内,保证触控模组1的边框宽度。
63.还需要说明的是,该多条引线14可以是多条金属引线。该多条引线14的宽度可以为4μm至15μm,材料可以为银、铜或纳米级导电物粉末(粉末颗粒为10nm~100nm)等。该多条引线14的制备工艺可以采用网版印刷、激光蚀刻、3d打印等任一种。
64.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的引线排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和图9所示,集线部13设置于引线区11内与显示器3的usb接口所在侧对应的第一侧。多条引线14集中分布在引线区11的第一侧,且多条引线14的引出端汇集于集线部13。
65.例如,usb接口7位于偏向显示器3左侧的位置,触控模组1的集线部13优选引线区11内与usb接口7所在侧对应的的第一侧(即引线区11的左侧)。该集线部13是多条第一引线12和多条第二引线22的汇集处,多条第一引线12的引出端和多条第二引线22的引出端汇集
于集线部13。触控模组1的多条引线14的出线方式为单边集中出线,设置集线部13的位置与显示器3的usb接口7所在侧相对应,不仅降低了整个触控模组1的边宽,而且使接线位置更集中,便于触控模组1与usb接口7的接线。
66.需要说明的是,集线部13可以设置1个,如图9所示,多条第一引线12和多条第二引线22汇聚于引线区11的第一侧(即左侧)中部。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侧上的集线部13可以设置2个、3个或4个等,本实用新型对集线部13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定。
67.不局限于此,第一侧也可以表示引线区11的上侧、右侧或下侧,只要第一侧与usb接口7所在侧对应即可,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68.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显示器3包括各边宽度不完全相同的边框;集线部13设置于引线区11内与显示器3的边框中宽度最大的边所在侧对应的第二侧。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的引线排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引线区11包括与边框宽度最大的边框所在侧对应的第二侧,且第二侧设有集线部13,多条引线14的引出端汇集于集线部13。
69.具体地,显示器3包括四个边框,其中,上边框的宽度是四个边框中宽度最大的,引线区11的第二侧(即上侧)与显示器3的上边框同侧,将多条引线14在引线区11的第二侧出线,多条引线14的引出端汇集于第二侧的集线部13上。通过在宽度最大边框所在侧对应的第二侧出线,避免了出线位置太过分散,使宽边框多出线,减少其他相对较窄的边框的出线的数量,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整个触控模组1的边宽。
70.其中,引线区11内与显示器3的边框中宽度最大的边所在侧上集线部13可以设置1个,也可以设置2个、3个、4个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集线部13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定。
71.不局限于此,第二侧也可以表示引线区11的左侧、右侧或下侧,只要第二侧与边框宽度最大的边框所在侧对应即可,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7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集线部13包括至少两个;至少两个集线部13分别设置于引线区11内相对的两侧,或者,至少两个集线部13分别设置于引线区11内相邻的两侧。
73.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的引线排布的结构示意图。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模组的引线排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和图12所示,集线部13包括至少两个;至少两个集线部13分别设置于引线区11内相对的两侧。
74.示例性地,如图11所示,第一侧和第三侧上分别设置有一个集线部13。多条第一引线12的引出端汇聚于第一侧(即引线区11中的左侧)上的集线部13,多条第二引线22的引出端汇聚于第三侧(即引线区11中的右侧)上的集线部13。
75.示例性地,如图12所示,第一侧和第三侧上也可以分别设置两个集线部13。多条第一引线12的引出端汇集于第一侧上的两个集线部13,多条第二引线22的引出端汇集于第三侧上的两个集线部13。通过设置对边出线的方式,与单边出线的方式相比,出线位置增多,则引线占用的区域相对变窄,更进一步的降低了整个触控模组1的边宽。
76.还需要说明的是,至少两个集线部13还可以分布于引线区11中相对的第二侧和第四侧,相对的两侧上集线部13的数量可以是3个、4个或者更多,本实用新型对及集线部13的位置和数量不做限定。
77.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两个集线部13分别设置于引线区11内相邻的两侧。如图5中的图(a)和图(b)所示,多条第一引线12和多条第二引线22分别设置于第一侧和第二侧(即引
线区11的左侧和上侧),多条第一引线12的引出端汇聚于第一侧上的集线部13,条第二引线22的引出端汇集于第二侧上的集线部13;如图5中的图(c)所示,多条引线14引出端汇集于引线区11内相邻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上的集线部13。通过设置邻边出线的方式,与单边出线的方式相比,出线位置增多,则引线占用的区域相对变窄,更进一步的降低了整个触控模组1的边宽。
78.不局限于此,如图5中的图(c)所示,至少两个集线部13也可以分别设置于第一侧和第四侧(即引线区11的左侧和下侧)。除此之外,至少两个集线部13还可以分别设置于第二侧和第三侧,或者第三侧和第四侧,只要至少两个集线部13分布于引线区11中的相邻的两侧即可,相邻的两侧上集线部13的数量可以是3个、4个或者更多,本实用新型对及集线部13的位置和数量不做限定。
7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1,以及与触控装置1电连接的显示器3。触控装置1包括触控模组1、触控控制器2以及模组固定组件5,触控控制器2分别与触控模组1和显示器3电连接,模组固定组件5将触控模组1固定于显示器3的显示侧。触控模组1用于感测触控操作产生的电容信号;触控控制器2基于电容信号确定电容信号对应的控制信号,其中,控制信号用于控制与触控控制器2电连接的显示器3,从而用户通过在触控模组1上的触控操作即可控制该显示器3,显示器3根据控制信号显示执行触控操作对应的指令。
8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者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8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