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收割机及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2021-11-22 22:2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收割机(harvester)及联合收割机。


背景技术:

2.〔1〕以往,有具备将田地的作物收割的收割部的收割机。
3.在作为收割机的一例的普通型的联合收割机的收割部中,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那样,在收割框架设有右方及左方的侧壁,切断装置以位于右方及左方的前述侧壁之间的方式设于收割框架,分禾器设在侧壁,比切断装置向前侧突出。
4.由此,随着收割机的行进,一边由侧壁和分禾器将田地的作物分为向收割部导入的作物和留在田地中以在下个行程中收割的作物,一边将被导入至收割部的作物用切断装置切断而收割。
5.在专利文献1中,将侧壁的平坦状的底面和分禾器的下部连接以使其在侧视中连续,侧壁的平坦状的底面和分禾器的下部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分禾器的下部被设定为成为从田地面稍稍向上侧离开的位置。
6.〔2〕以往,有构成为将收割作物借助横向送给螺旋输送器(auger)在机体横宽方向上聚集并借助送料器向后方侧输送的收割机。
7.在作为收割机的一例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中,以往,有以下的结构:对耙拢体能够从螺旋输送器滚筒突出退避地滑动导引的滑动导引体位于螺旋输送器滚筒的内周面侧,以将内周侧的侧面从径向内方侧用固定件单元的板状的连结部件夹着的状态安装。另外,滑动导引体由磨损较少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连结部件为了牢固地支承而由金属材料构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8.〔3〕以往,作为联合收割机,已知有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中具备脱谷装置(在文献中为“脱谷机〔d〕”),所述脱谷装置具有:脱谷部(在文献中为“脱谷部〔a〕”),将收割谷秆脱谷;以及分选部(在文献中为“分选部〔b〕”),设在脱谷部的下方,对通过脱谷部将收割谷秆脱谷而得到的谷粒分选。
9.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1334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158450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1470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10.发明要解决的课题〔1〕与背景技术〔1〕对应的课题是以下这样的。
11.如专利文献1那样,如果分禾器的下部从田地面稍稍向上侧离开,则在借助分禾器对田地的作物进行分禾时,有可能分禾器的附近的田地的作物没有被朝向切断装置分禾,
而进入到分禾器的下部与田地面之间,随着收割机的行进被分禾器从田地拔出,滞留在分禾器的下部。
12.本发明以在收割机中减少随着收割机的行进而作物滞留在分禾器的下部的状态为目的。
13.〔2〕与背景技术〔2〕对应的课题是以下这样的。
14.在上述以往结构中,如果随着长期的使用而横向送给螺旋输送器的耙拢体的前端磨损,则有耙拢体进入到比滑动导引体靠径向内方侧、成为从与滑动导引体的滑动状态脱离、进入到螺旋输送器滚筒的内部而不能穿出的状况的情况,有可能不再能够继续发挥由横向送给螺旋输送器带来的良好的送给作用。
15.特别是,在因为在收割谷秆的耙拢作用时作用于耙拢体的反作用力,耙拢体在途中部在周向上弯折那样的情况下,上述那样的进入的可能性变大。
16.所以,希望能够使由横向送给螺旋输送器带来的良好的收割谷秆的送给作用长期持续发挥的收割机。
17.〔3〕与背景技术〔3〕对应的课题是以下这样的。
18.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中,在进行脱谷部的内部的维护时能够容易地进行向脱谷部的内部的进入(access)这一点上有改善的余地。
19.鉴于上述状况,希望能够容易地对脱谷部的内部进行维护的联合收割机。
20.用来解决课题的手段〔1〕与课题〔1〕对应的解决手段是以下这样的。
21.本发明的收割机具备:收割框架,设有右方及左方的侧壁;切断装置,以位于右方及左方的前述侧壁之间的方式设于前述收割框架,将田地的作物切断;以及分禾器,以比前述切断装置向前侧突出的方式设于前述侧壁;构成为,由前述侧壁和前述分禾器将田地的作物分禾;在前述侧壁中的与前述切断装置相邻的部分,具备平坦状的底面;在前述分禾器的下部,具备在侧视中比包含前述底面的假想线向下侧鼓出的鼓出部。
22.根据本发明,在设在侧壁中的与切断装置相邻的部分处的平坦状的底面中,在分禾器的下部设有比包含侧壁的平坦状的底面的假想线在侧视中向下侧鼓出的鼓出部。通过鼓出部接近于田地面,能够使鼓出部与田地面之间变窄。
23.由此,在随着收割机的行进而由分禾器将田地的作物分禾时,分禾器的附近的田地的作物进入到鼓出部与田地面之间的可能性变小,分禾器的附近的田地的作物不被分禾器从田地拔出而适当地被分禾,容易被切断装置切断。
24.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分禾器的附近的田地的作物进入到分禾器的鼓出部与田地面之间而滞留的可能性,由分禾器将田地的作物适当地分禾,能够使收获性能提高。
25.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鼓出部从前述分禾器的下部沿着前述侧壁的下部延伸到前述底面。
26.根据本发明,通过鼓出部沿着侧壁的下部延伸到侧壁的平坦状的底面,能够使鼓出部与田地面之间的较窄的部分沿着前后方向成为比较长的区域,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分禾器的附近的田地的作物进入到鼓出部与田地面之间的可能性。
27.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前述鼓出部被拆卸后的状态下,前述分禾器的下部位于前述假想线上。
28.在田地面较多存在凸部或隆起的部分的情况下,鼓出部有与田地面接触而损坏的可能性,所以根据本发明,通过将鼓出部从分禾器拆卸,能够避免鼓出部与田地面接触而损坏。
29.在鼓出部被拆卸后的情况下,分禾器的下部位于假想线上,所以分禾器的附近的田地的作物进入到分禾器的下部与田地面之间的可能性较小。
30.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鼓出部的前部的底部被形成为后降的倾斜形状;前述分禾器的下部中的比前述鼓出部靠前侧的部分被形成为后降的倾斜形状;前述鼓出部的前端部和前述分禾器的下部中的比前述鼓出部靠前侧的部分的后端部平滑地连续。
31.在收割机中,为了防止分禾器的前端部与田地面接触,有如专利文献1那样将分禾器的下部形成为后降的倾斜形状、设定为使分禾器的前端部从田地面向上侧离开的情况。
32.在前述的状态下,根据本发明,鼓出部的前端部和分禾器的下部中的比鼓出部靠前侧的部分的后端部平滑地连续,遍及从分禾器的下部中的比鼓出部靠前侧的部分到鼓出部的前部的底部,成为后降的倾斜形状。由此,不易发生田地的作物附着在鼓出部的前端部附近而滞留那样的状态。
33.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鼓出部在侧视中被形成为从前述假想线向下侧鼓出的倒三角形;跨前述鼓出部的顶部和前述鼓出部的后端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比跨前述鼓出部的顶部和前述鼓出部的前端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长。
34.如果鼓出部被形成为倒三角形,则成为在鼓出部中从鼓出部的顶部到后侧的部分与田地面对置,根据本发明,在倒三角形的鼓出部中,从鼓出部的顶部到后侧的部分较长。
35.由此,能够使鼓出部与田地面之间的较窄的部分成为沿着前后方向比较长的区域,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分禾器的附近的田地的作物进入到鼓出部与田地面之间的可能性。
36.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鼓出部在侧视中被形成为从前述假想线向下侧鼓出的倒三角形;在前述分禾器的收割宽度方向的内表面,具备将田地的作物朝向前述收割框架的左右中央部侧导引的引导部;前述引导部从与前述鼓出部的顶部对应的位置沿着前述内表面朝向后方延伸。
37.根据本发明,由于借助设在分禾器的收割宽度方向的内表面的引导部,将田地的作物朝向收割框架的左右中央部侧导引,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分禾器的附近的田地的作物进入到鼓出部与田地面之间的可能性。
38.根据本发明,在鼓出部被形成为倒三角形的情况下,引导部从与鼓出部的顶部对应的位置沿着分禾器的内表面朝向后方延伸。
39.由此,引导部的前端部比较早地对田地的作物作用,比较早地发挥引导部的导引功能,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分禾器的附近的田地的作物进入到鼓出部与田地面之间的可能性。
40.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螺旋输送器,所述螺旋输送器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芯被旋转驱动,将被前述切断装置切断的作物横向送给;前述引导部的后端部在侧视中延伸到前述螺旋输送器的外周部的旋转轨迹与前述切断装置之间的位置。
41.在收割机中,有设置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芯被旋转驱动、将被切断装置切断的作物横向送给的螺旋输送器的情况。由螺旋输送器将被切断装置切断的作物横向送给而集
中,从收割部向脱谷装置、贮存部等输送。
42.在如前述那样设有引导部的情况下,根据本发明,引导部的后端部在侧视中延伸到螺旋输送器的外周部的旋转轨迹与切断装置之间的位置。
43.由此,田地的作物被引导部朝向收割框架的左右中央部侧导引,被切断装置切断,被切断后的作物被引导部没有勉强地导引到螺旋输送器。
44.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将作物朝向前述收割框架的左右中央部侧导引的其他引导部。
45.根据本发明,由于除了引导部以外还设有将作物朝向收割框架的左右中央部侧导引的其他引导部,所以借助引导部及其他引导部将田地的作物朝向收割框架的左右中央部侧导引的导引功能较高。
46.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其他引导部的前端部在侧视中位于比前述引导部的前端部靠后侧。
47.在设有引导部及其他引导部的情况下,根据本发明,由于其他引导部的前端部在侧视中位于比引导部的前端部靠后侧,所以成为在发挥引导部的导引功能后接着发挥其他引导部的导引功能。
48.由此,通过在引导部及其他引导部中发挥导引功能的时点错开,容易在引导部及其他引导部的各自中充分地发挥导引功能。
49.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芯被旋转驱动、将田地的作物朝向前述切断装置耙拢的耙拢卷筒;前述耙拢卷筒能够跨前述耙拢卷筒的外周部的最前端部位于比前述分禾器的前端部靠前侧的最前位置和前述最前端部位于比前述分禾器的前端部靠后侧的最后位置,向前后进行位置变更。
50.在收割机中,有设有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芯被旋转驱动、将田地的作物朝向切断装置耙拢的耙拢卷筒的情况。
51.根据本发明,耙拢卷筒能够跨耙拢卷筒的外周部的最前端部位于比分禾器的前端部靠前侧的最前位置及位于后侧的最后位置,向前后进行位置变更。
52.由此,能够对于分禾器的前端部的附近的田地的作物,根据田地的状态、作物的状态等设定耙拢卷筒的位置,所以能够提高分禾器的分禾性能。
53.〔2〕与课题〔2〕对应的解决手段是以下这样的。
54.有关本发明的收割机的特征结构在于以下方面,具备将收割谷秆在机体横宽方向上移送的横向送给螺旋输送器、以及将被该横向送给螺旋输送器移送后被向后方送出的收割谷秆向机体后方侧输送的送料器;在前述横向送给螺旋输送器,具备:圆筒状的螺旋输送器滚筒,在外周部设有谷秆移送用的螺旋叶片,绕横轴芯旋转;耙拢体,随着前述螺旋输送器滚筒的旋转而一边从前述螺旋输送器滚筒突出退避一边一体旋转,将收割谷秆向前述送料器送出;滑动导引体,设在与形成于前述螺旋输送器滚筒的开口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前述耙拢体插通的插通孔,并且对前述耙拢体能够从前述螺旋输送器滚筒突出退避地进行滑动导引;以及撑条,用来将前述滑动导引体安装于前述螺旋输送器滚筒;前述撑条被装备在前述螺旋输送器滚筒的内侧;在前述滑动导引体中的形成有前述插通孔的插通孔形成部,具备比前述撑条朝向径向内方侧突出的突出部。
55.根据本发明,耙拢体经由形成于滑动导引体的插通孔从螺旋输送器滚筒突出退
避。此时,由于在滑动导引体中的形成插通孔的插通孔形成部具备朝向径向内方侧突出的突出部,所以对耙拢体进行导引的插通孔形成部的径向的宽度变大。
56.结果,即使在耙拢体的前端磨损那样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耙拢体进入到比滑动导引体靠径向内方侧,能够使由横向送给螺旋输送器带来的良好的收割谷秆的送给作用长期持续。
57.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插通孔在径向中途部形成有在前述横轴芯方向观察宽度较窄的宽度较窄部。
58.根据本结构,通过在插通孔的径向中途部形成宽度较窄部,能够容易避免耙拢体从插通孔脱离而向径向内方侧进入。
59.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宽度较窄部形成在比前述撑条靠径向外方侧的位置。
60.根据本结构,即使有由收割谷秆带来的较强的反作用力作用于耙拢体而弯折那样的情况,也以位于比撑条靠径向外方侧的宽度较窄部为起点而弯折,所以与以撑条为起点弯折的情况相比,弯折部位靠径向外方侧,由此,耙拢体进入到螺旋输送器滚筒的径向内方侧的可能性也较少。
61.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滑动导引体在前述螺旋输送器滚筒的周向上位于前述插通孔的两侧的部位的各自,被用从前述螺旋输送器滚筒的径向外方侧装接的螺栓与前述撑条一起固定于前述螺旋输送器滚筒;前述螺栓的径向内方侧端部和前述突出部的径向内方侧端部以相邻的状态设置。
62.根据本结构,滑动导引体在插通孔的周向的两侧被用螺栓稳定而牢固地固定。由于螺栓以沿着螺旋输送器滚筒的径向的状态被装接,所以前后的螺栓以径向内方侧端部接近的方式被配置。而且,使螺栓和突出部以不干涉的程度接近而设置。结果,能够使突出部的突出长度变长到不与螺栓干涉的程度,容易避免耙拢体向径向内方侧进入。
63.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前述撑条,形成有将前述突出部包围的包围部;在前述包围部的横侧端部,形成有沿着径向延伸的立起部。
64.根据本结构,在从螺旋输送器滚筒的内侧安装撑条的情况下,由包围部以将滑动导引体的突出部包围的方式装接,用螺栓等安装到螺旋输送器滚筒。
65.此时,通过拥有形成于包围部的横侧端部的立起部,能够进行安装作业。由于立起部沿着径向延伸,所以容易握住操作,作业容易进行。
66.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前述撑条,具备沿着前述螺旋输送器滚筒的周向弯折的形状的平板部;在前述平板部的一个平面部具备前述立起部。
67.根据本结构,通过将平板状的部件沿着周向弯折加工,能够制作撑条的平板部。并且,此时由于在平板部的一个平面部形成立起部,所以立起部以与一个平面部相连的状态装备。
68.即,通过在弯折加工时同时弯折,能够不增加加工的工夫而形成立起部。
69.〔3〕与课题〔3〕对应的解决手段是以下这样的。
70.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脱谷装置,具有将收割谷秆脱谷的脱谷部、以及设在前述脱谷部的下方、对通过前述脱谷部将收割谷秆脱谷而得到的谷粒进行分选的分选部;二次还原装置,设在前述脱谷装置的横向邻近处,将由前述分选部分选出的二次物向前述分选部还原;开口部,形成在前述脱谷部的前述二次还原装置位于的一侧的横侧壁,来自前述
二次还原装置的二次物经过;以及引导部件,与前述二次还原装置的输送末端部及前述开口部连接,将来自前述二次还原装置的二次物朝向前述开口部导引;前述引导部件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前述开口部拆装。
71.根据本特征结构,通过将引导部件从开口部拆卸,开口部在脱谷装置的横方露出。由此,在脱谷装置的横方,能够从开口部进行脱谷部的内部的维护。即,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实现能够容易地对脱谷部的内部进行维护的联合收割机。
72.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前述引导部件的边缘部设有卡止部,所述卡止部通过被插入到前述开口部的边缘部,与前述横侧壁中的沿着前述开口部的边缘部的部分卡止。
73.根据本特征结构,通过将卡止部插入到开口部的边缘部或从开口部的边缘部拔出,能够容易地进行引导部件的拆装。
74.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前述引导部件的边缘部,形成有弯折部;前述弯折部在与前述横侧壁进行了面对合的状态下被用紧连件能够拆卸地紧连。
75.根据本特征结构,通过在将弯折部与横侧壁进行了面对合的状态下用紧连件紧连,能够将引导部件牢固地安装于横侧壁。
76.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前述引导部件的上边缘部设有卡止部,所述卡止部通过被插入到前述开口部的上边缘部,与前述横侧壁中的沿着前述开口部的上边缘部的部分卡止;在前述引导部件的下边缘部形成有弯折部;前述弯折部在与前述横侧壁进行了面对合的状态下被用紧连件能够拆卸地紧连。
77.根据本特征结构,通过将卡止部插入到开口部的边缘部或从开口部的边缘部拔出,能够容易地进行引导部件的拆装。此外,通过在将弯折部与横侧壁进行了面对合的状态下用紧连件紧连,能够防止脱谷处理物从引导部件的下边缘部与横侧壁之间漏出到外部。
78.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引导部件被配置在前述二次还原装置的输送末端部的前方;前述引导部件具有以在俯视中越靠前侧越接近于前述横侧壁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在前述倾斜部的前后两侧的边缘部,分别形成有弯折部;前侧的前述弯折部被用从相对于前述横侧壁垂直或大致垂直的方向紧连的紧连件能够拆卸地紧连;后侧的前述弯折部被用从相对于前述横侧壁平行或大致平行的方向紧连的紧连件能够拆卸地紧连。
79.根据本特征结构,来自二次还原装置的二次物沿着倾斜部流动。
80.由此,能够将二次物朝向分选部的左右中央部导引,以使得二次物不会在偏向分选部的左右一方侧部分的状态下被还原。此外,将引导部件用紧连件从两个方向紧连。由此,即使来自二次还原装置的二次物与引导部件碰撞而引导部件向一方向偏离,引导部件也不易偏离。
附图说明
81.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图(以下,到图8为止相同),是联合收割机的右侧视图。
82.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83.图3是收割部的右侧视图。
84.图4是右方的分禾器及被拆卸了的右方的鼓出部的附近的右侧视图。
85.图5是右方的分禾器的附近的立体图。
86.图6是收割部的俯视图。
87.图7是右方的分禾器及右方的鼓出部的附近的左侧视图。
88.图8是左方的分禾器及左方的鼓出部的附近的右侧视图。
89.图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图(以下,到图14为止相同),是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90.图10是联合收割机前部的部分横剖俯视图。
91.图11是横向送给螺旋输送器的纵剖侧视图。
92.图12是横向送给螺旋输送器的部分纵剖侧视图。
93.图13是滑动导引体和撑条(stay)的立体图。
94.图14是其他实施方式的横向送给螺旋输送器的部分纵剖侧视图。
95.图15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图(以下,到图22为止相同),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左侧视图。
96.图16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97.图17是表示脱谷装置的内部的左侧视图。
98.图18是表示脱谷装置的右侧视图。
99.图19是表示引导部件的俯视部分剖视图。
100.图20是表示引导部件的俯视图。
101.图21是表示引导部件的分解右侧视图。
102.图22是表示引导部件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03.〔第1实施方式〕首先,一边参照图1~图8一边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04.在图1~图8中表示作为收割机的一例的普通型的联合收割机,在图1~图8中,f表示前方,b表示后方,u表示上方,d表示下方,r表示右方,l表示左方。
105.(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如图1及图2所示,由右方及左方的履带型式的行驶装置2支承着机体1,驾驶部3设在机体1的前部的右部,脱谷装置4设在机体1的后部的左部,谷粒仓斗5设在机体1的后部的右部。
106.送料器6与脱谷装置4的前部连结并向前侧延伸出,收割部7与送料器6的前部连结,在收割部7,设有耙拢卷筒9、切断装置10、螺旋输送器11及分禾器12。
107.通过以上的结构,将田地的作物用收割部7的侧壁15和分禾器12分为向收割部7导入的作物和留在田地中以在下个行程中收割的作物,将导入到收割部7的作物用耙拢卷筒9朝向切断装置10耙拢。
108.将被耙拢卷筒9耙拢的作物用切断装置10切断,用螺旋输送器11朝向送料器6的前部的入口横向送给,经过送料器6进行输送,向脱谷装置4供给,将由脱谷装置4脱谷处理后的谷粒向谷粒仓斗5投入。
109.(收割部的整体结构)如图3及图6所示,在收割部7,设有成为收割部7的骨架的收割框架8。在收割框架
8,遍及收割部7的左右方向的全宽设有侧视形成为圆弧状的底部13,后壁部14与底部13的后部连结。
110.送料器6的前部与后壁部14连结,收割部7与送料器6的前部连结。
111.在底部13及后壁部14的右部连结着右方的侧壁15,在底部13及后壁部14的左部连结着左方的侧壁15,在收割框架8设有右方及左方的侧壁15。右方及左方的分禾器12以比切断装置10向前侧突出的方式与右方及左方的侧壁15连结。
112.(耙拢卷筒的结构)如图3所示,右方及左方的支承框架17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芯p2上下摆动地被支承在收割部7的右后部及左后部,向前侧延伸。跨侧壁15和支承框架17设有能够将右方及左方的支承框架17的位置上下地变更的液压缸18。
113.在右方及左方的支承框架17的前部安装有右方及左方的支承托架19,支承托架19能够沿着支承框架17在前后方向上进行位置变更及固定。驱动轴20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芯p3旋转地跨右方及左方的支承托架19被支承。
114.侧视五边形的右方及左方的卷筒框架21与驱动轴20的右部及左部连结。在右方的支承托架19,能够绕比轴芯p3稍靠后侧的沿着左右方向的轴芯(未图示)旋转地支承着五边形的卷筒框架22。
115.跨右方及左方的卷筒框架21的5个顶部,能够旋转地安装着沿着左右方向的5根支承轴23,在支承轴23连结着棒状的许多个叉齿(tine)24。连杆部件25与支承轴23的右端部连结,连杆部件25能够旋转地与卷筒框架22的5个顶部连接。
116.跨与驱动轴20的右端部连结的输入带轮20a和配置在轴芯p2的位置的驱动带轮26,安装着传动带27,在右方的支承框架17设有维持传动带27的张力的张紧带轮28。
117.通过以上的结构,驱动带轮26的动力经由传动带27被传递给驱动轴20的输入带轮20a,驱动轴20被向图3的顺时针方向旋转驱动,右方及左方的卷筒框架21与驱动轴20一体地被旋转驱动。
118.通过卷筒框架22与卷筒框架21一起旋转,由连杆部件25及卷筒框架22的5个顶部将叉齿24总是维持为图3所示的朝下的姿势,由支承轴23及叉齿24将田地的作物朝向切断装置10耙拢。
119.在将支承托架19沿着支承框架17在前后方向上位置变更、将耙拢卷筒9向前后进行位置变更的结构中,在侧视中将支承轴23的旋转轨迹的最前端部设为耙拢卷筒9的外周部的最前端部的情况下,与分禾器12(主体部34)的前端部34c(参照后述的(分禾器的结构))的位置关系成为以下的说明这样。
120.如图3所示,耙拢卷筒9能够向前侧进行位置变更,直到耙拢卷筒9的外周部的最前端部在侧视中位于比分禾器12(主体部34)的前端部34c靠前侧的最前位置a1。
121.耙拢卷筒9能够向后侧进行位置变更,直到耙拢卷筒9的外周部的最前端部在侧视中位于比分禾器12(主体部34)的前端部34c靠后侧的最后位置a2。
122.(切断装置的结构)如图3及图6所示,在侧视中被形成为角状的支承部件16与底部13的前部连结,遍及收割部7的左右方向的全宽而设置。
123.切断装置10与支承部件16连结,以位于右方及左方的侧壁15之间的方式设于收割
框架8。切断装置10具有许多个固定刀和沿着固定刀在左右方向上被往复驱动的可动刀,遍及收割部7的左右方向的全宽而设置。
124.通过以上的结构,如果如前述的(耙拢卷筒的结构)中记载那样,将田地的作物用耙拢卷筒9朝向切断装置10耙拢,则作物的株根被切断装置10切断。
125.(螺旋输送器的结构)如图2、图6、图7、图8所示,螺旋输送器11具有圆筒状的主体部11a、与主体部11a的外周部连结的右方及左方的螺旋部11b、以及配置在右方及左方的螺旋部11b之间的棒状的耙拢部11c。螺旋输送器11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芯p1旋转地跨右方及左方的侧壁15被支承,被向图7的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
126.通过以上的结构,如在前述的(切断装置的结构)中记载那样,被切断装置10切断后的作物被向螺旋输送器11送给。被送给到螺旋输送器11的作物被螺旋输送器11的螺旋部11b朝向送料器6的前部的入口横向送给,被螺旋输送器11的耙拢部11c向送料器6的入口送给。
127.(收割部的侧壁的结构)如图3、图5、图7、图8所示,在与底部13及后壁部14的右部及左部连结的右方及左方的侧壁15中,角管状的框架29沿着前后方向与侧壁15的上部连结。
128.沿着上下方向的框架30与右方的侧壁15的外侧部连结,驱动轴31沿着前后方向被框架30支承,连结在驱动轴31的前端部处的臂部31a与切断装置10连接。通过将驱动轴31绕沿着前后方向的自身的轴芯往复旋转驱动,由驱动轴31的臂部31a将切断装置10的可动刀在左右方向上往复驱动。
129.右方及左方的前表面部32沿着上下方向与右方及左方的侧壁15的前部连结,前表面部32沿着左右方向具有规定的横宽。
130.右方及左方的底面部33与右方及左方的侧壁15的前部的下部沿着前后方向连结,底面部33沿着左右方向具有与前表面部32相同的横宽。底面部33在侧视中相对于切断装置10配置在下侧,是设在侧壁15中的与切断装置10相邻的部分的平坦状的底面。
131.右方及左方的倾斜面部40跨前表面部32的下端部和底面部33的前端部,与右方及左方的侧壁15的前部的下部连结,倾斜面部40沿着左右方向具有与前表面部32及底面部33相同的横宽。
132.(分禾器的结构)如图3、图4、图5所示,在连结着右方及左方的侧壁15的右方及左方的分禾器12中,设有平板状的主体部34、沿着前后方向与主体部34的上部连结的上表面部35、沿着上下方向与主体部34的后部连结的后表面部36、以及与主体部34的外侧部连结的引导部37等。右方及左方的分禾器12除了后表面部36的上部的形状以外成为左右对称的形状。
133.主体部34的下部被形成为后降的倾斜形状。在主体部34的下部,设有作为比后述的(鼓出部的结构)中记载的鼓出部43靠前侧的部分的前下部34a、以及相对于前下部34a位于后侧的后下部34b,主体部34的前下部34a的倾斜角度被设定为比主体部34的后下部34b的倾斜角度大。
134.跨比主体部34的前端部34c稍靠上侧的部分和主体部34的前下部34a的后端部34d,连结着将圆棒材弯折而形成的保护部件38。
135.在主体部34的外侧部,引导部37的前端部与主体部34的前下部34a的后端部34d的附近部分连结,引导部37向后侧延伸到后表面部36的位置。跨主体部34和引导部37,连结着支承撑条39。
136.上表面部35从主体部34的前端部34c朝向后侧,沿着左右方向的横宽逐渐变大,上表面部35的后部的横宽与框架29的横宽相同。
137.后表面部36的上端部36a被朝后弯折而向后侧延伸。在右方的分禾器12中,在后表面部36的上部形成有缺口部36b,后表面部36的上端部36a横宽成为与上表面部35的后部的横宽及框架29的横宽相同。
138.通过以上的结构,分禾器12的后表面部36被用螺栓41与侧壁15的前表面部32连结,分禾器12的后表面部36的上端部36a被用螺栓42与侧壁15的框架29连结,右方及左方的分禾器12与右方及左方的侧壁15连结。
139.如图4及图7所示,在设定了在侧视中包含右方及左方的侧壁15的底面部33的假想线b1的情况下,在右方及左方的分禾器12与侧壁15连结的状态下,右方及左方的分禾器12(主体部34)的后下部34b位于假想线b1上。
140.如图4及图5所示,在右方的侧壁15的前表面部32,在与右方的分禾器12的后表面部36的缺口部36b对应的部分,设有倾斜部32a。
141.如在前述的(耙拢卷筒的结构)中记载那样,在耙拢卷筒9被操作到最下降位置的情况下,传动带27位于右方的侧壁15的前表面部32的倾斜部32a及右方的分禾器12的后表面部36的缺口部36b的附近,避免传动带27与右方的侧壁15的前表面部32及右方的分禾器12的后表面部36的接触。
142.(鼓出部的结构)如图4、图7、图8所示,在右方及左方的分禾器12的下部的内表面,安装着右方及左方的鼓出部43。
143.鼓出部43由平板状的板材形成,在侧视中鼓出部43的下部形成为倒三角形。跨鼓出部43的前端部43a及后端部43b、前端部43a与后端部43b之间的顶部43c,连结着将圆棒材弯折而形成的保护部件44。沿着鼓出部43的上部开设有连结孔43d。
144.鼓出部43的前端部43a与顶部43c之间的部分(相当于鼓出部43的前部的底部)形成为后降的倾斜形状。
145.在侧视中,跨鼓出部43的顶部43c和鼓出部43的后端部43b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1被设定为比跨鼓出部43的顶部43c和鼓出部43的前端部43a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2长。
146.(鼓出部被安装于分禾器的状态)如图4所示,在右方及左方的侧壁15,在比倾斜面部40稍靠上侧的部分,开设有连结孔15a。在右方及左方的分禾器12的主体部34,在比后下部34b稍靠上侧的部分开设有连结孔34f。
147.如图3、图4、图7、图8所示,将右方及左方的鼓出部43碰抵于分禾器12及侧壁15的内表面,将螺栓45跨鼓出部43的连结孔43d和侧壁15的连结孔15a及分禾器12(主体部34)的连结孔34f插入并拧紧,将鼓出部43与分禾器12的下部连结。通过将螺栓45拆下,能够将鼓出部43从分禾器12拆卸。
148.如图7所示,在将右方及左方的鼓出部43与分禾器12的下部连结的状态下,在侧视
中,鼓出部43比假想线b1向下侧鼓出,鼓出部43比假想线b1向下侧鼓出的部分成为倒三角形。
149.鼓出部43在侧视中从分禾器12的下部沿着侧壁15的下部延伸到侧壁15的底面部33,鼓出部43的后端部43b位于与侧壁15的底面部33的前端部相同的位置。
150.鼓出部43的前端部43a和分禾器12(主体部34)的前下部34a的后端部34d(相当于分禾器的下部中的比鼓出部靠前侧的部分的后端部)位于相同的位置并平滑地连续。
151.鼓出部43的前端部43a与顶部43c之间的部分被形成为后降的倾斜形状,分禾器12(主体部34)的前下部34a被形成为后降的倾斜形状,鼓出部43的前端部43a与顶部43c之间的部分和分禾器12(主体部34)的前下部34a成为后降的一直线状的倾斜形状。
152.如果将螺栓45拆下,将右方及左方的鼓出部43从分禾器12拆卸,则如前述(分禾器的结构)的记载及图4所示,分禾器12(主体部34)的后下部34b位于假想线b1上。
153.(右方及左方的引导部的结构)如图6、图7、图8所示,在右方及左方的分禾器12的收割宽度方向的内表面,具备将田地的作物朝向收割框架8的左右中央部侧导引的右方及左方的引导部46、47。
154.右方及左方的引导部46、47由圆管形成。右方及左方的引导部46、47的前端部46a、47a在与鼓出部43的顶部43c对应的位置,被用螺栓45与鼓出部43一起连结在分禾器12(主体部34),右方及左方的引导部46、47从与鼓出部43的顶部43c对应的位置沿着分禾器12的内表面朝向后方延伸。
155.在右方及左方的引导部46、47,连结着支承撑条46c、47c,右方及左方的引导部46、47的支承撑条46c、47c被用螺栓45与鼓出部43一起连结在侧壁15。
156.如图7所示,右方的引导部46的后半部在侧视中相对于右方的引导部46的前半部稍稍向斜上侧延伸,右方的引导部46的后端部46b在侧视中延伸到螺旋输送器11(螺旋部11b)的外周部的旋转轨迹与切断装置10之间的位置。
157.如图8所示,左方的引导部47以一直线状向后方延伸,左方的引导部47的后端部47b在侧视中延伸到螺旋输送器11(螺旋部11b)的外周部的旋转轨迹与切断装置10之间的位置。
158.(右方及左方的其他引导部的结构)如图6、图7、图8所示,在右方及左方的分禾器12的收割宽度方向的内表面,具备将田地的作物朝向收割框架8的左右中央部侧导引的右方及左方的其他引导部48、49。
159.右方及左方的其他引导部48、49由圆管形成。如图6及图7所示,右方的其他引导部48的前端部48a以在侧视中位于比右方的引导部46的前端部46a靠后侧、位于比右方的引导部46靠上侧的方式,被用螺栓45与鼓出部43一起连结在侧壁15。
160.右方的其他引导部48在俯视中配置在右方的引导部46与右方的侧壁15(鼓出部43)之间,在侧视中以与右方的引导部46交叉的方式向斜后下侧延伸。右方的其他引导部48的后端部48b在侧视中相对于右方的引导部46位于下侧,位于切断装置10的附近。
161.如图6及图8所示,左方的其他引导部49的前端部49a以在侧视中位于比左方的引导部47的前端部47a靠后侧、位于比左方的引导部46靠上侧的方式,被用螺栓45与鼓出部43一起连结在侧壁15。
162.左方的其他引导部49在侧视中在比左方的引导部47靠上侧的位置沿着左方的引
导部47向后方延伸,在俯视中与左方的引导部47交叉。左方的其他引导部49的后端部49b在侧视中相对于左方的引导部47位于上侧,延伸到螺旋输送器11(螺旋部11b)的外周部的旋转轨迹与切断装置10之间的位置。
163.〔第1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1)鼓出部43也可以不是形成为倒三角形,而是构成为在比侧壁15的底面部33靠前侧的部分向比假想线b1靠下侧鼓出的朝下的凸形状。
164.根据该结构,鼓出部43与分禾器12连结,不与侧壁15连结。
165.(2)右方及左方的鼓出部43也可以是相互不同的形状。
166.例如,也可以将右方的鼓出部43构成为图4及图7所示的形状,将左方的鼓出部43构成为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的(1)所示的形状。相反,也可以将左方的鼓出部43构成为图4及图7所示的形状,将右方的鼓出部43构成为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的(1)所示的形状。
167.(3)也可以构成为,在右方及左方的鼓出部43中,设置左方的鼓出部43,不设置右方的鼓出部43。也可以构成为,设置右方的鼓出部43,不设置左方的鼓出部43。
168.(4)在如图7及图8所示鼓出部43的前端部43a和分禾器12(主体部34)的前下部34a的后端部34d位于相同的位置的情况下,鼓出部43的前端部43a与顶部43c之间的部分的倾斜角度也可以设定为相对于分禾器12(主体部34)的前下部34a的倾斜角度稍大的角度或稍小的角度。
169.根据该结构,鼓出部43的前端部43a与顶部43c之间的部分和分禾器12(主体部34)的前下部34a不是一直线状而成为稍稍弯折的状态。
170.(5)也可以构成为,在右方及左方的其他引导部48、49中,设置右方的其他引导部48,不设置左方的其他引导部49。也可以构成为,设置左方的其他引导部49,不设置右方的其他引导部48。也可以构成为,不设置右方及左方的其他引导部48、49。
171.(6)本发明不仅是普通型的联合收割机,对于玉米收割机等收割机也能够应用。
172.〔第2实施方式〕接着,一边参照图9~图14一边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73.以下,基于附图对将有关本发明的收割机的实施方式应用于作为收割机的一例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定义机体的前后方向时,沿着作业状态下的机体进行方向定义。即,在图9中由附图标记(f)表示的方向是机体前侧,在图9中由附图标记(b)表示的方向是机体后侧。
174.如图9所示,该联合收割机在具备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01的行驶机体202,左右并列配备有轴流型的脱谷装置203和谷粒贮存用的谷粒箱204,并且在谷粒箱204的前方配备有驾驶部205。在脱谷装置203的前部,能够绕横轴芯p12上下摆动地连结着收割谷秆输送用的送料器206,在该送料器206的前端连结着具有大致相当于机体横宽的收割宽度的收割部207。在收割部207的前部上方,具备将植立的作物向后方耙拢的旋转卷筒208。在机体后部,具备将贮存于谷粒箱204的谷粒向外部排出的谷粒排出装置209。在驾驶部205的下方具备发动机210,该发动机210的动力被传递给机体各部,能够一边使机体行驶一边进行收割作业。
175.如图9、图10、图11所示,收割部207构成下述的框架组装构造体:在将角管或截面l
字形的角材等连结而构成的收割部架212,连结并安装固定着形成背面的背板213、形成底面的输送台面214、形成左右侧面的左右一对侧板215、216。沿着输送台面214的前端,跨左右的侧板215、216配备有推子型的收割装置217,跨左右方的侧板215、216架设有横向送给螺旋输送器218,所述横向送给螺旋输送器218将收割的谷秆朝向机体横宽方向中间侧聚集而输送。
176.送料器206在形成为大致角筒状的输送箱219的内部装备上拢输送机220而构成。上拢输送机220具备绕横轴芯旋转的驱动旋转体221、从动旋转体222、跨它们而卷绕的左右一对输送链223、以及跨这些左右一对输送链223横架连结的多个输送杆224,将由横向送给螺旋输送器218横向送给而交接来的作物沿着输送箱219的底面上拢输送,并向脱谷装置203的前端投入。
177.在行驶机体202的机体框架225的前部与送料器206的下部之间架设有液压缸c2。收割部207构成为,通过液压缸c2的伸缩动作,收割部207能够与送料器206一体地绕横轴芯p12摆动升降。
178.对横向送给螺旋输送器218进行说明。
179.横向送给螺旋输送器218具备:圆筒状的螺旋输送器滚筒227,在外周部设有谷秆移送用的螺旋叶片226,绕横轴芯旋转;耙拢体228,随着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的旋转,一边从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突出退避一边一体旋转,将收割谷秆向送料器206送出。即,如图10、图11所示,在大径的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的外周,具备随着旋转而朝向送料器206的前端部发挥横向送给功能的左右一对螺旋叶片226,并且在面向送料器206的前端入口206a的横宽区域中在周向4个部位具备左右各2根从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突出退避的圆棒状的耙拢体228。另外,在右侧的横向送给区域的途中部位,也具备从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突出退避的1根耙拢体228。
180.如图10所示,在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的左右两端附近的内部,固设有盖板229、230,并且在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的内部,隔开间隔固设有一对中间支承板231、232。由右侧的盖板230和右侧的中间支承板232将旋转支轴233支承,将与旋转支轴233键连结的连结凸缘234螺栓连结在右侧的盖板229,成为将旋转支轴233与螺旋输送器滚筒227一体连结的结构。
181.在左侧的侧板215,以位于与旋转支轴233同轴芯上的状态连结固定着固定支轴235,成为该固定支轴235经由轴承237将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的左侧的盖板229能够转动地外嵌支承的结构。
182.在相对于固定支轴235通过键连结而旋转被固定的状态下具备偏芯支轴236,在该偏芯支轴236的外周部经由安装套筒238能够绕沿着固定支轴235的轴芯p32旋转地装接着耙拢体228。多个耙拢体228分别构成为,被装备于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的滑动导引体239能够相对于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突出退避地滑动导引。另外,偏芯支轴236具备左右一对,而左右的偏芯支轴236被用中继轴240连结,所述中继轴240能够转动地被右侧的中间支承板231支承。
183.横向送给螺旋输送器218如果旋转支轴233被驱动旋转而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绕旋转支轴233的轴芯p3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则各耙拢体228追随而绕偏芯支轴236的轴芯p42转动,此时,偏芯支轴236和滑动导引体239的距离根据转动相位而变化,各耙拢体228一边
从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突出退避一边转动,能够在避免与输送台面214、背板213的干涉的同时将作物向送料器206耙拢。
184.虽然没有图示,但在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的与耙拢体228的装接位置对应的部位,形成组装孔,所述组装孔为了将耙拢体228等组装或拆卸而较大地开口,该组装孔由能够拆装的罩封闭。该罩被用多个螺栓能够拆卸地安装于螺旋输送器滚筒227。
185.接着,对滑动导引体239进行说明。
186.滑动导引体239由合成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如图11、图12、图13所示,滑动导引体239其沿着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的轴芯方向的宽度较窄、沿着周向的宽度较宽,沿着周向形成为长尺寸状。滑动导引体239设在与形成于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的开口246对应的位置。
187.在滑动导引体239,形成有用于耙拢体228将螺旋输送器滚筒227在径向上插通的插通孔247。滑动导引体239在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的周向上位于插通孔247的两侧的部位的各自,被用从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的径向外方侧装接的螺栓248与装备在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的内侧的撑条249一起固定于螺旋输送器滚筒227。若加以说明,则滑动导引体239在径向外方侧部位与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的内周面抵接的状态下,在被从径向内方侧碰抵的撑条249和螺旋输送器滚筒227夹着的状态下,将焊接于撑条249的螺母250与螺栓248紧连而被固定。
188.紧连用的螺栓248以在螺栓头部248a位于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的外周侧的状态下将螺旋输送器滚筒227在径向上插通的方式被装接。此外,在螺栓头部248a与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的外周面之间,在螺栓248的轴部,装接着与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的外周面抵接的平垫圈251、以及位于平垫圈251与螺栓头部248a之间的弹簧垫圈252。
189.与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的外周面抵接的平垫圈251由平面部分具有较大的面积的木用垫圈构成,以使得即使是木材也不会通过螺栓248的拧入而被埋入。通过使用这样的垫圈,在与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的外周面之间接触面积变大,即使在施加有螺栓248的推压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例如垫圈的角部抵接、作用局部性的负荷而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的外表面损伤。
190.滑动导引体239其径向外方侧的侧面中的除了形成插通孔247的插通孔形成部253以外的区域被形成为沿着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的内周面的平滑的圆弧面。径向外方侧的侧面中的与插通孔形成部253对应的部位形成有与形成于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的圆形的开口246嵌合的圆形的凸部254。凸部254在与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的开口246嵌合的状态下成为不从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突出到径向外方之程度的较少的突出量。结果,滑动导引体239不从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的外周面向径向外方突出,所以挂上稻草屑等的可能性较少,并且,通过凸部254与开口246嵌合,能够防止相对于螺旋输送器滚筒227在周向上位置偏移。
191.在滑动导引体239的位于插通孔形成部253的周向两侧的部位,以在径向上贯通的状态形成有螺栓248插通的螺栓插通孔255。在滑动导引体239的径向内方侧的侧面中的除了插通孔形成部253以外的区域,形成为沿着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的内周面的圆弧面。而且,在该区域,以向内方侧凹入的状态形成有撑条249嵌入的嵌合部256。通过撑条249嵌入到嵌合部256,能够进行撑条249相对于滑动导引体239的对位。结果,在将撑条249嵌入于嵌合部256的状态下能够容易地从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的径向外方侧装接螺栓248。
192.在滑动导引体239中的插通孔形成部253的径向内方侧,具备比撑条249朝向螺旋
输送器滚筒227的径向内方侧突出的突出部257。突出部257是大致圆筒形,呈朝向径向内方侧较大地突出以成为与滑动导引体239中的除了插通孔形成部253以外的区域的沿着径向的宽度大致相同宽度的形状。即,较大地突出,以使插通孔形成部253的沿着径向的宽度成为除了插通孔形成部253以外的区域的沿着径向的宽度的大致2倍程度的宽度。
193.顺便说一下,关于滑动导引体239中的除了插通孔形成部253以外的区域,也可以考虑与突出部257同样地构成为宽度较宽,但在这样的结构中,借助螺栓248的连结距离变长,有可能随着使用而紧连状态变松,有可能不能继续良好的作业状态。
194.螺旋输送器滚筒227被形成为圆筒状,如图12所示,两侧的连结用的螺栓248成为倾斜姿势,以使径向内方侧端部彼此相互接近。而且,螺栓248的径向内方侧端部和突出部257的径向内方侧端部以相邻的状态设置。通过这样构成,能够不变更两侧的螺栓248的间隔而使突出部257尽可能向内方突出,并且形成适合于滑动导引的插通孔247。
195.形成于滑动导引体239的插通孔247在径向中途部形成有在横轴芯方向观察宽度较窄的宽度较窄部258。宽度较窄部258形成在比撑条249靠径向外方侧的位置。宽度较窄部258的径向外方侧形成为,在轴芯方向观察,沿着周向的宽度越靠外方侧越大。宽度较窄部258的径向内方侧形成为,在轴芯方向观察,沿着周向的宽度越靠内方侧越大。插通孔247的沿着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的旋转轴芯方向的宽度在全部的区域中是大致相同的宽度,被设定为比耙拢体228的外形尺寸稍大的宽度。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在限制耙拢体228的沿着轴芯方向的姿势变化的同时,容许沿着周向的相对的姿势变化。
196.接着,对撑条249进行说明。
197.如图13所示,撑条249具备沿着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的周向弯折的形状的平板部259、以及在焊接于平板部259的状态下连结用的2个螺母250。在平板部259,具备以大致沿着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的周向的方式弯曲的3个平面部259a、259b、259c。而且,在3个平面部259a、259b、259c中的位于周向两侧的两侧的平面部259a、259c的内侧焊接着螺母250。在3个平面部259a、259b、259c中的位于周向的中央的一个平面部259b,形成有沿着径向延伸的立起部260。
198.平板部259在将平板状的板体弯折加工时,通过同时弯折,能够不增加加工的工夫而将3个平面部259a、259b、259c和立起部260一举成形。
199.在撑条249,形成有将滑动导引体239的突出部257包围的包围部261,在包围部261的横轴芯方向的端部形成有沿着径向延伸的立起部260。即,形成有以3个平面部259a、259b、259c中的中央的平面部59b为中心、跨到两侧的平面部259a、259c的大径的圆形的开口262。在滑动导引体239的圆筒形的突出部257将开口262插通的状态下,将撑条249装接在滑动导引体239的内周侧。由开口262的周围构成包围部261,将位于周向的中央的一个平面部259b的轴芯方向的两侧端部弯折为大致l字形而形成立起部260。
200.立起部260由于以相对于平板部259的平面部259b正交的姿势设置,所以容易进行借助手指的捏住作业。因而,当将滑动导引体239向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组装时,能够一边用手夹着左右方的立起部260一边容易地支承撑条249。
201.〔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做成了将滑动导引体239装备在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的内周侧的结构,但代替该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如图14所示那样将滑动导引体239装备在螺旋输
送器滚筒227的内周侧的结构。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的外周侧装备滑动导引体239,在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的内周侧装备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结构的撑条249。而且,通过将从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的外方侧装接的螺栓248与焊接于撑条249的螺母250紧连,将滑动导引体239固定。滑动导引体239的突出部257经过形成于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的开口246,比撑条249朝向螺旋输送器滚筒227的径向内方侧突出。
202.(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做成了在插通孔247的径向中途部形成宽度较窄部258、将宽度较窄部258形成在比撑条249靠径向外方侧的位置的结构,但代替该结构,也可以做成将宽度较窄部258形成在与撑条249相同的位置或比撑条249靠径向内方侧的位置的结构。此外,也可以不设置这样的宽度较窄部,而插通孔沿着径向构成为相同的直径,也可以构成为使内端部或外端部成为最小径。
203.(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做成了在撑条249的平板部的一个平面部、在轴芯方向的两侧端部具备立起部的结构,但代替该结构,也可以是跨多个平面部具备立起部的结构,也可以是在轴芯方向的一端部具备立起部的结构。此外,也可以做成不形成立起部260的结构。
204.(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收割机的一例而表示了对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应用的例子,但也可以是玉米收割机等其他种类的收割机。
205.(5)本发明能够对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玉米收割机等将收割作物借助横向送给螺旋输送器在机体横宽方向上聚集后向后方侧输送的收割机应用。
206.〔第3实施方式〕接着,一边参照图15~图22一边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207.基于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箭头f的方向设为“机体前侧”,将箭头b的方向设为“机体后侧”,将箭头l的方向设为“机体左侧”,将箭头r的方向设为“机体右侧”。
208.〔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在图15及图16中表示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相当于有关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在本联合收割机中,具备行驶机体301。在行驶机体301中,具备机体框架302和履带行驶装置303。在行驶机体301的前方,设有将植立谷秆收割的收割部304。在收割部304,具备将植立谷秆耙拢的耙拢卷筒305、将植立谷秆切断的收割刀306、以及将收割谷秆耙拢的耙拢螺旋输送器307。
209.设有将收割谷秆的全秆脱谷处理的脱谷装置308。跨收割部304和脱谷装置308,设有将收割谷秆朝向脱谷装置308输送的送料器309。在脱谷装置308的右方,与脱谷装置308横向排列设有贮存通过脱谷处理得到的谷粒的谷粒箱310。谷粒箱310能够绕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z13摆动开闭地构成。设有将谷粒箱310内的谷粒排出的谷粒排出装置311。在谷粒箱310的前方,设有驾驶部d3。
210.〔脱谷装置〕如图17及图18所示,在脱谷装置308具备:脱谷部312,将收割谷秆脱谷;以及分选部313,设在脱谷部312的下方,对通过脱谷部312将收割谷秆脱谷而得到的谷粒进行分选。在脱谷部312,具备能够绕沿着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心y13旋转的脱粒滚筒314、设置脱粒滚筒314的脱粒室315、以及使脱谷处理物漏下的承接网316。
211.在分选部313,具备将脱谷处理物摆动分选的摆动分选装置317、向脱谷处理物输送分选风的风车318、将一次物(单粒化谷粒等)回收的一次回收部319、以及将二次物(带枝梗的谷粒等)回收的二次回收部320。在一次回收部319,具备将一次物朝向右方输送的一次横螺杆321。在二次回收部320,具备将二次物朝向右方输送的二次横螺杆322。
212.在脱谷装置308的横向邻近处(右方邻近处),设有将由分选部313分选出的一次物朝向谷粒箱310输送的一次纵输送装置323、以及将由分选部313分选出的二次物向分选部313还原的二次还原装置324。将来自一次横螺杆321的一次物用一次纵输送装置323朝向上方输送并贮存到谷粒箱310。将来自二次横螺杆322的二次物用二次还原装置324朝向上方输送,从二次还原装置324的输送末端部释放,还原到摆动分选装置317的前部。
213.在脱谷部312的右侧部,设有右侧壁325(相当于有关本发明的“横侧壁”)、上框架326、下框架327及纵框架328。右侧壁325的上边缘部被上框架326支承。右侧壁325的下边缘部被下框架327支承。纵框架328跨右侧壁325的上边缘部和右侧壁325的下边缘部沿着上下方向延伸。
214.在脱谷部312的二次还原装置324位于的一侧的横侧壁(右侧壁325),形成有来自二次还原装置324的二次物经过的开口部325a。开口部325a在侧视中形成为大致矩形(具体而言,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并且与一次纵输送装置323重叠。
215.如图17至图19所示,设有将来自二次还原装置324的二次物朝向开口部325a导引的引导部件329。引导部件329与二次还原装置324的输送末端部及开口部325a连接。引导部件329在二次还原装置324的输送末端部的前方以在侧视中与一次纵输送装置323重叠的状态被配置。
216.在二次还原装置324的输送末端部与引导部件329之间,设有纵壁330。纵壁330跨右侧壁325的上边缘部和右侧壁325的下边缘部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纵壁330以从右侧壁325朝向右方伸出的状态被右侧壁325支承。在纵壁330,形成有用来将二次还原装置324的输送末端部与引导部件329的内部连通连接的开口部330a(参照图22)。二次还原装置324的输送末端部和引导部件329的内部经由开口部330a连通连接。在纵壁330中的左边缘部、右边缘部及下边缘部,分别形成有弯折部330b。
217.〔引导部件〕如图20至图22所示,引导部件329形成为比右侧壁325向脱谷部312的横侧(右侧)伸出、并且朝向后方开口的形状。通过将一个板状部件弯折形成,将引导部件329形成为上述的形状。引导部件329的后端开口中的与开口部330a对应的部分以外的部分被纵壁330封堵。引导部件329相对于右侧壁325及纵壁330能够拆装地构成。即,引导部件329相对于开口部325a能够拆装地构成。
218.在引导部件329,具备上表面部331、第一倾斜部332(相当于有关本发明的“倾斜部”)、以及第二倾斜部333。第一倾斜部332在俯视中以越靠前侧越接近于右侧壁325的方式倾斜。第二倾斜部333在后视(参照图22)中以左降的方式倾斜。
219.在引导部件329的前边缘部,形成有前弯折部334(相当于有关本发明的“弯折部”)。前弯折部334形成在第一倾斜部332的前边缘部。前弯折部334在与右侧壁325进行了面对合的状态下被用螺栓b3(相当于有关本发明的“紧连件”)及螺母n3能够拆卸地紧连。在本实施方式中,借助螺栓b3的前弯折部334的紧连部位是一个部位。螺栓b3从右侧壁325朝
向右方突出。即,前弯折部334被用从相对于右侧壁325垂直的方向紧连的螺栓b3能够拆卸地紧连于右侧壁325。
220.在引导部件329的后边缘部,形成有后弯折部335(相当于有关本发明的“弯折部”)。后弯折部335形成在上表面部331的后边缘部、第一倾斜部332的后边缘部及第二倾斜部333的后边缘部。后弯折部335在与纵壁330进行了面对合的状态下被用螺栓b3及螺母n3能够拆卸地紧连。在本实施方式中,借助螺栓b3的后弯折部335的紧连部位是一个部位。螺栓b3将后弯折部335中的与第二倾斜部333的后边缘部对应的部分能够拆卸地紧连于纵壁330。螺栓b3从纵壁330朝向前方突出。即,后弯折部335被用从相对于右侧壁325平行的方向紧连的螺栓b3能够拆卸地紧连于纵壁330。
221.在引导部件329的上边缘部,设有卡止部336,所述卡止部336通过被插入到开口部325a的上边缘部,与右侧壁325中的沿着开口部325a的上边缘部的部分卡止。卡止部336由形成在上表面部331的左边缘部处的弯折部分构成。卡止部336在被插入于开口部325a的上边缘部的状态(与右侧壁325中的沿着开口部325a的上边缘部的部分卡止的状态)下位于上框架326的附近。在卡止部336,具备:插入部336a,被向开口部325a的上边缘部插入;以及前后一对边缘部336b,沿着右侧壁325中的沿着开口部325a的上边缘部的部分的右侧面。前后的边缘部336b相对于插入部336a被分配配置于前后。
222.通过在前后的边缘部336b沿着右侧壁325中的沿着开口部325a的上边缘部的部分的右侧面的状态下将插入部336a插入到开口部325a的上边缘部,成为将右侧壁325中的沿着开口部325a的上边缘部的部分用插入部336a和前后的边缘部336b夹持。这样,通过将插入部336a插入到开口部325a的上边缘部,卡止部336与右侧壁325中的沿着开口部325a的上边缘部的部分卡止。
223.在引导部件329的下边缘部,形成有下弯折部337(相当于有关本发明的“弯折部”)。下弯折部337形成在第二倾斜部333的下边缘部。下弯折部337在与右侧壁325进行了面对合的状态下被用螺栓b3及螺母n3能够拆卸地紧连。在本实施方式中,借助螺栓b3的下弯折部337的紧连部位是两个部位。螺栓b3从右侧壁325朝向右方突出。即,下弯折部337被用从相对于右侧壁325垂直的方向紧连的螺栓b3能够拆卸地紧连于右侧壁325。
224.〔第3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引导部件329的上边缘部设有卡止部336。但是,也可以在引导部件329的上边缘部形成有关本发明的“弯折部”,该“弯折部”在与右侧壁325进行了面对合的状态下被用螺栓b3及螺母n3能够拆卸地紧连。
225.(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前弯折部334在与右侧壁325进行了面对合的状态下用螺栓b3及螺母n3能够拆卸地紧连。但是,也可以在引导部件329的前边缘部设置有关本发明的“卡合部”。
226.(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下弯折部337在与右侧壁325进行了面对合的状态下被用螺栓b3及螺母n3能够拆卸地紧连。但是,也可以在引导部件329的下边缘部设置有关本发明的“卡合部”。
227.(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前弯折部334被用从相对于右侧壁325垂直的方向紧连的螺栓b3能够拆卸地紧连于右侧壁325。但是,前弯折部334也可以被用从相对于右侧壁325大致垂直的方向紧连的螺栓b3能够拆卸地紧连于右侧壁325。
228.(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后弯折部335被用从相对于右侧壁325平行的方向紧连的螺栓b3能够拆卸地紧连于纵壁330。但是,后弯折部335也可以被用从相对于右侧壁325大致平行的方向紧连的螺栓b3能够拆卸地紧连于纵壁330。
229.(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二次还原装置324设在脱谷装置308的右方邻近处。但是,二次还原装置324也可以设在脱谷装置308的左方邻近处。
230.(7)本发明除了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以外,也能够对自脱型联合收割机利用。
231.附图标记说明〔第1实施方式〕8
ꢀꢀꢀꢀꢀꢀꢀ
收割框架9
ꢀꢀꢀꢀꢀꢀꢀ
耙拢卷筒10
ꢀꢀꢀꢀꢀꢀ
切断装置11
ꢀꢀꢀꢀꢀꢀ
螺旋输送器12
ꢀꢀꢀꢀꢀꢀ
分禾器15
ꢀꢀꢀꢀꢀꢀ
侧壁33
ꢀꢀꢀꢀꢀꢀ
底面部(底面)34a
ꢀꢀꢀꢀꢀ
前下部(分禾器的下部中的比鼓出部靠前侧的部分)34b
ꢀꢀꢀꢀꢀ
后下部(下部)34c
ꢀꢀꢀꢀꢀ
前端部34d
ꢀꢀꢀꢀꢀ
后端部43
ꢀꢀꢀꢀꢀꢀ
鼓出部43a
ꢀꢀꢀꢀꢀ
前端部43b
ꢀꢀꢀꢀꢀ
后端部43c
ꢀꢀꢀꢀꢀ
顶部46
ꢀꢀꢀꢀꢀꢀ
引导部46a
ꢀꢀꢀꢀꢀ
前端部46b
ꢀꢀꢀꢀꢀ
后端部47
ꢀꢀꢀꢀꢀꢀ
引导部47a
ꢀꢀꢀꢀꢀ
前端部47b
ꢀꢀꢀꢀꢀ
后端部48
ꢀꢀꢀꢀꢀꢀ
其他引导部48a
ꢀꢀꢀꢀꢀ
前端部49
ꢀꢀꢀꢀꢀꢀ
其他引导部49a
ꢀꢀꢀꢀꢀ
前端部a1
ꢀꢀꢀꢀꢀꢀ
最前位置a2
ꢀꢀꢀꢀꢀꢀ
最后位置b1
ꢀꢀꢀꢀꢀꢀ
假想线l1
ꢀꢀꢀꢀꢀꢀ
长度l2
ꢀꢀꢀꢀꢀꢀ
长度p1
ꢀꢀꢀꢀꢀꢀ
轴芯
p3
ꢀꢀꢀꢀꢀꢀ
轴芯〔第2实施方式〕206
ꢀꢀꢀꢀ
送料器218
ꢀꢀꢀꢀ
横向送给螺旋输送器227
ꢀꢀꢀꢀ
螺旋输送器滚筒228
ꢀꢀꢀꢀ
耙拢体239
ꢀꢀꢀꢀ
滑动导引体248
ꢀꢀꢀꢀ
螺栓249
ꢀꢀꢀꢀ
撑条253
ꢀꢀꢀꢀ
插通孔形成部257
ꢀꢀꢀꢀ
突出部258
ꢀꢀꢀꢀ
宽度较窄部259
ꢀꢀꢀꢀ
平板部259b
ꢀꢀꢀ
平面部260
ꢀꢀꢀꢀ
立起部261
ꢀꢀꢀꢀ
包围部〔第3实施方式〕308
ꢀꢀꢀꢀ
脱谷装置312
ꢀꢀꢀꢀ
脱谷部313
ꢀꢀꢀꢀ
分选部324
ꢀꢀꢀꢀ
二次还原装置325
ꢀꢀꢀꢀ
右侧壁(横侧壁)325a
ꢀꢀꢀ
开口部329
ꢀꢀꢀꢀ
引导部件332
ꢀꢀꢀꢀ
第一倾斜部(倾斜部)334
ꢀꢀꢀꢀ
前弯折部(弯折部)335
ꢀꢀꢀꢀ
后弯折部(弯折部)336
ꢀꢀꢀꢀ
卡止部337
ꢀꢀꢀꢀ
下弯折部(弯折部)b3
ꢀꢀꢀꢀꢀ
螺栓(紧连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