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支撑移动终端的支架的制作方法

2021-11-22 13:5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移动终端关联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支撑移动终端的支架。


背景技术:

2.支架能够为便携式移动终端,如平板电脑、手机等,提供支点,使得移动终端能够支撑在桌面等支撑体上,便于用户观看显示屏。此外,显示屏一般集成了触控模组,用户能通过与触控模组进行交互,在移动终端上进行书写或绘画等操作。
3.但是,当移动终端架设于支架上时,为了符合用户的观看习惯,移动终端一般相对支撑体的表面倾斜。虽然便于用户观看显示屏,但不符合用户的书写习惯,不利于用户在移动终端上进行书写或绘画等操作,限制了移动终端的应用场景,难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要求,从而降低用户的产品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支撑移动终端的支架。本技术提供的支架能够呈现显示姿态和书写姿态,既能满足用户的观看需求,又便于用户进行书写、绘画等其他工作,拓宽了便携式移动终端的应用场景,满足更多样化的应用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5.本技术提供的支架具有显示姿态和书写姿态,支架包括:底板、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第三支撑件和第四支撑件,第一支撑件的一端与底板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撑件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第二支撑件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三支撑件的一端,第三支撑件的另一端与第四支撑件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接部连接;
6.支架处于显示姿态时,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相对展平,第一连接部用于使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维持展平状态,第二支撑件和第三支撑件之间形成夹角,第三支撑件和第四支撑件相对展平,第二连接部用于使第三支撑件与第四支撑件维持展平状态,第四支撑件远离第三支撑件的端部搭设于底板,第四支撑件及第三支撑件均相对底板倾斜,第三支撑件背向第二支撑件的一侧用于固定移动终端;
7.支架处于书写姿态时,第一支撑件接触底板,第二支撑件相对第一支撑件弯折,支架还包括止挡块,止挡块位于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连接处,用于使第二支撑件与第一支撑件之间维持第一夹角,第四支撑件远离第三支撑件的一端搭设于底板,第三支撑件与第四支撑件之间形成夹角,且与第二支撑件之间形成夹角,第三支撑件形成支撑平台,用于支撑移动终端。
8.在本技术中,支架能够呈现显示姿态和书写姿态,既能满足用户的观看需求,又便于用户进行书写、绘画等其他工作,拓宽了移动终端的应用场景,满足更多样化的应用需求,提升用户体验。此外,当支架处于显示姿态时,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第三支撑件、第四支撑件以及底板形成三角形稳定支撑结构,从而保证支架的支撑稳定性。当支架处于书写姿态时,第三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以及第一支撑件形成“z”字形结构,第三支撑件与第四
支撑件之间形成夹角、且与第二支撑之间形成夹角,第二支撑件和第四支撑件共同为第三支撑件提供稳定的支撑。
9.一些实现方式中,止挡块固定于第二支撑件连接第一支撑件的端部,或固定于第一支撑件连接第二支撑件的端部,或连接于第一连接部。
10.在本技术中,止挡块位于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连接处。当支架处于书写姿态时,第二支撑件和第一支撑件均抵持止挡块,使得第二支撑件与第一支撑件之间的夹角不变,并维持第一夹角,从而使得第二支撑件能够对第三支撑件提供稳定的支撑,保证第三支撑件的稳定性,避免第三支撑件受力晃动,保证用户的体验感。
11.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部包括铰链结构或合页结构,铰链结构或合页结构能够运动,以使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相对运动。
12.在本技术中,铰链结构或合页结构承重能力强,结构稳定,能够维持机构转动的准确性,从而提升支架的使用寿命。
13.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部还包括扭簧、弹簧等阻尼件,阻尼件和铰链结构或合页结构连接,用于对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相对运动提供阻尼力,以维持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之间的展平状态。
14.在本技术中,阻尼件产生的阻尼力不但能够持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之间的展平状态,也可以为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相对运动提供阻尼手感。
15.一些实现方式中,支架还包括支撑杆,支撑杆包括相对设置的转动端和滑动端,支撑杆的转动端转动连接第四支撑件远离第三支撑件的端部,支撑杆的滑动端滑动连接第二支撑件。
16.在本技术中,当支架处于显示姿态时,支撑杆的滑动端可以抵持第二支撑件,为第二支撑件提供支撑,从而提升支架的结构稳定性。
17.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二支撑件设有滑槽,滑槽的第一端位于第二支撑件与第三支撑件连接的端部,支撑杆的滑动端能够沿滑槽滑动;支架处于书写姿态时,支撑杆的滑动端抵持滑槽的第一端,第三支撑件、第四支撑件和支撑杆形成三角形支撑。
18.在本技术中,支撑杆的滑动端可以沿滑槽滑动,以限定支撑杆抵持第二支撑件的位置,提高支撑杆与第二支撑件的连接稳定性,并提升支架的结构稳定性,从而能够提供更稳定的支撑环境。
19.此外,当支架处于书写姿态时,支撑杆的滑动端抵持滑槽的第一端,也即抵持第二支撑件与第三支撑件连接的端部,以使第三支撑件、第四支撑件和支撑杆形成三角形支撑,此时支撑杆能够进一步为第三支撑件提供支撑,提升书写姿态的稳定性
20.一些实现方式中,支架还包括阻尼件,阻尼件连接滑槽的槽壁与支撑杆的滑动端,阻尼件用于在支撑杆的滑动端与第二支撑件相对滑动时提供阻尼力。
21.在本技术中,
22.一些实现方式中,支撑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撑杆相对设置、且分别连接于第四支撑件相对的两侧。
23.在本技术中,两个支撑杆可以同时转动,以在支架处于显示姿态和书写姿态时提供支撑,提升支架的支撑稳定性。
24.一些实现方式中,支架还包括限位件,限位件位于底板的上表面,限位件用于限定
第四支撑件与底板的连接位置,限位件包括磁铁件、限位槽或限位块。
25.在本技术中,第四支撑可以与限位件可拆卸地连接。当支架处于打开状态时,第四支撑件可以和限位件固定连接。当支架从打开状态闭合时,第四支撑件可以和限位件分离,以使支架收拢于闭合状态。
26.一些实现方式中,支架还包括容置槽,容置槽位于底板的上表面、且位于限位件远离第一支撑件的一侧,当移动终端架设于支架时,移动终端的底部至少部分容置于容置槽。
27.在本技术中,容置槽能够限定移动终端的底部的位置,避免移动终端的底部相对底板滑动,从而提升移动终端置于支架上的稳定性,提升观看体验。
28.一些实现方式中,支架包括输入装置,输入装置安装于底板的上表面,输入装置用于与移动终端通信连接,还用于接收输入数据和/或指令。
29.在本技术中,支架可以为输入装置提供放置平台,便于用户拿取、或便于输入装置接收来自用户和/或外部环境的信息。
附图说明
3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架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示意图;
3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架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示意图;
32.图3为图1所示支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3.图4为图3所示第二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34.图5为图1所示支架处于显示姿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6为图1所示支架处于书写姿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36.图7为移动终端架设于处于图5所示显示姿态时的支架的示意图;
37.图8为移动终端架设于处于图6所示书写姿态时的支架的示意图;
38.图9为图1所示支架从显示状态变为书写状态的运动过程示意图;
39.图10为图1所示支架从书写状态变为显示状态的运动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描述。
41.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架100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架100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示意图。
42.本技术提供一种支架100,用于支撑移动终端200。如图1所示,支架100可以打开至打开状态;如图2所示,支架100也可以折叠至闭合状态。
43.一些实施例中,当支架100处于打开状态时,能够为移动终端200提供平稳的支撑环境,使得移动终端200能够独立放置,解放了用户的双手,使得用户在使用移动终端200的同时还能够进行打字、绘画等其他工作,拓宽了移动终端200的应用场景,满足更多样化的应用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当支架100处于闭合状态时,占据空间小,便于用户携带和收纳。
44.示例性的,移动终端200可以包括手机、平板(平板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

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行车记录仪等电子产品。移动终端200可以包括显示屏201,当移动终端200架设于支架100上时,显示屏201面向用户。用户可以观看移动终端200的显示屏201上显
示的图像。在其他一些实现方式中,显示屏201还可以集成触控模组(图未示)。在本实施例中,用户还可以通过触控模组与移动终端200进行交互,以输入指令或信息。用户可以通过触摸或按压触控模组与触控模组进行交互,也可以借助手写笔400等设备与触控模组进行交互。
45.示例性的,移动终端200还可以包括按键202。按键202可以位于移动终端200的显示屏201的下方,用户可以通过与按键202交互,控制移动终端200执行预设的相关程序,实现相关功能。按键202可以是机械按键202,也可以是触控按键202,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例如,按键202可以为home键。示例性的,移动终端200还可以包括音量键、电源键等,本技术实施例不作严格限定。可理解地,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位用语,例如,“上”、“下”、“内侧”、“外侧”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位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技术实施例,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
46.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00还可以用于放置输入装置300。示例性的,输入装置300可以是键盘、手写输入板、绘画板、鼠标等设备,支架100能够为输入装置300提供支撑,便于用户进行操作。或者,输入装置300也可以游戏杆、摄像头、扫描仪、语音输入装置等设备,支架100可以为输入装置300提供放置平台,便于用户拿取、或便于输入装置300接收来自用户和/或外部环境的信息。其中,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47.示例性的,输入装置300可以与支撑在支架100上的移动终端200电信连接。输入装置300可以用于与用户和/或移动终端200的外部环境可以进行交互,接收来自用户和/或外部环境的数据和/或指令,并将数据和/或指令传送至移动终端200,由移动终端200按照指令执行相应程序,和/或对数据进行存储、计算或输出等处理过程。
48.示例性的,输入装置300和移动终端200之间可以通过有线的方式进行电信连接,例如传输线等;也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进行电信连接,例如wifi、蓝牙、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等。
49.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00还可以用于放置手写笔400等装置。支架100可以为手写笔400提供开口向外的容置空间。手写笔400可以放置于容置空间内,以便于用户在需要使用的时候拿取。
50.请参阅图2,当支架100折叠成闭合状态时,支架100可以收拢成平板状。用户可以将移动终端200取下,分别收纳支架100和移动终端200;也可以将移动终端200和支架100一起收纳。
51.请参阅图3,图3为图1所示支架1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52.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00可以包括第一支撑件1、第二支撑件2、第三支撑件3、第四支撑件4和底板5。其中,第一支撑件1的一端与底板5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撑件2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部61连接。第二支撑件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三支撑件3的一端,第三支撑件3的另一端与第四支撑件4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接部62连接。
53.示例性的,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能够绕第一连接部61相对转动。当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相对展平时,第一连接部61能够使第一支撑件1与第二支撑件2维持展
平状态。第三支撑件3和第四支撑件4能够绕第二连接部62相对转动。当第三支撑件3和第四支撑件4相对展平时,第二连接部62能够使第三支撑件3与第四支撑件4维持展平状态。可理解地,“维持展平状态”指当移动终端200放置于支架100上时,在移动终端200的自重的作用下,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处于展平状态、以及第三支撑件3和第四支撑件4处于展平状态;当支架100受到除移动终端200的自重以外的作用力,例如用户施加的力时,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能够相对转动、以及第三支撑件3和第四支撑件4能够相对转动。
54.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61可以包括铰链结构或合页结构(图未示)。铰链结构或合页结构能够运动,以使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相对运动。可理解地,铰链结构或合页结构承重能力强,结构稳定,能够维持机构转动的准确性,从而提升支架100的使用寿命。
55.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61还可以包括扭簧、弹簧阻尼件(图未示)。阻尼件可以和铰链结构或合页结构连接,用于对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的相对转动提供阻尼力,以维持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之间的展平状态。具体地,当移动终端200架设于支架100上时,阻尼力能够使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在移动终端200的自重的作用下,维持展平状态,从而提高支架100的支撑稳定性。当支架受到除移动终端200的自重之外的其他作用力,例如用户需施加的作用力时,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能够克服阻尼力产生相对运动。此外,阻尼力也可以为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的相对运动提供阻尼手感。
56.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61还可以包括限位结构(图未示)。限位件可以在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相对展平时,将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的连接处锁紧,以维持展平状态。示例性的,限位结构可以包括卡扣等结构。
57.在本技术中,第二连接部62的具体结构、以及第二连接部62与第三支撑件3和第四支撑件4的连接关系可参照第一连接部61的具体结构、以及第一连接部61与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的连接关系进行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58.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00还可以包括第三连接部63。第三连接部63可以连接第二支撑件2和第三支撑件3。第二支撑件2和第三支撑件3可以绕第三连接部63相对转动。示例性的,第三连接部63可以包括转轴等结构。
59.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63还可以包括扭簧、弹簧等阻尼件。阻尼件能够提供阻尼力,为第二支撑件2和第三支撑件3的相对转动提供阻尼手感。
60.示例性的,支架100还可以包括支撑杆7。支撑杆7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转动端71和滑动端72。支撑杆7的转动端71转动连接第四支撑件4远离第三支撑件3的端部。支撑杆7的滑动端72滑动连接第二支撑件2。
61.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杆7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支撑杆7可以相对设置、且分别连接于第四支撑件4相对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支架100可以包括转轴8。转轴8可以连接于第四支撑件4靠近底板5的端部,且相对第四支撑件4转动。转轴8可以连接两个支撑杆7,以使两个支撑杆7同时转动。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00也可以不包括支撑杆7,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
62.示例性的,支架100还可以包括止挡块9。示例性的,止挡块9可以位于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的连接处、且固定于第一支撑件1的外侧壁。止挡块9还可以固定于第二支撑件2的外侧壁,或与第一连接部61连接。
63.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止挡块9还可以连接于第一连接部61,本技术对此不作限
定。
64.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3,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1可以包括连接件10。连接件10可以位于第一支撑件1的端部,用于与底板5连接。连接件10可以采用曲面结构,使得支架100的外观柔和,美观性,便于携带以及收纳。此外,连接件10与底板5的端部形成容置空间,可以用于容置手写笔400等装置。示例性的,连接件10可以采用柔性材料,受力可发生弹性变形,提升支架100结构的灵活性;连接件10也可以采用塑性材料,受力不发生变形,提升支架100结构的稳定性。
65.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00还可以包括手提件(图未示)。手提件可以固定于第一支撑件1、第二支撑件2、第三支撑件3、第四支撑件4或底板5的外侧壁,便于用户携带。
66.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4,图4为图3所示第二支撑件2的结构示意图。示例性的,第二支撑件2可以设有滑槽21,滑槽21的第一端211可以位于第二支撑件2与第三支撑件3连接的端部,滑槽21的第二端212可以相对第一端211沿第二支撑件2的侧边延伸。支撑杆7的滑动端72可以沿滑槽21滑动,以限定支撑杆7抵持第二支撑件2的位置,提高支撑杆7与第二支撑件2的连接稳定性,提升支架100的结构稳定性,从而能够提供更稳定的支撑环境。
67.示例性的,滑槽2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且两个滑槽21可以分别位于第二支撑件2相对的两侧。两个支撑杆7可以分别沿两个滑槽21滑动。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件2的也可以不设有滑槽21,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
68.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00还可以包括阻尼件(图未示)。阻尼件可以连接滑槽21的槽壁与支撑杆7的滑动端72。阻尼件可以用于在支撑杆7的滑动端72与第二支撑件2相对滑动时提供阻尼力。阻尼件的其中一部分固定于滑槽21的槽壁,另一部分固定于支撑杆7的滑动端72。当阻尼件的两个部分接触时,两部分之间产生阻尼力。可理解地,“阻尼件的两个部分接触”可以包括两个部分之间不存在间隙的情况,也可以包括两个部分之间存在微小间隙,但仍可产生阻尼力的情况,本技术对此不作严格限定。当用户施加的作用力小于或等于阻尼力时,支撑杆7与第二支撑件2的滑槽21之间不滑动;当用户施加的作用力大于阻尼力时,支撑杆7与第二支撑件2的滑槽21之间发生相对滑动。
69.在本实施例中,阻尼件可以连续地分布于滑槽21的槽壁,以便于用户能够随时暂停支撑杆7与第二支撑件2的滑槽21之间的滑动,以改变支撑杆7抵持第二支撑件2的位置,从而改变第二支撑件2与第三支撑件3之间的夹角,以及第三支撑件3相对底板5的倾斜程度。
70.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阻尼件也可以间隔地分布于滑槽21的槽壁,当支撑杆7与阻尼件接触时,支撑杆7与第二支撑件2之间的滑动阻力增大。用户可以通过施加较大的作用力,才能推动支撑杆7克服阻尼力继续沿滑槽21滑动,从而控制支撑杆7与第二支撑件2的滑槽21之间的相对滑动。
71.示例性的,阻尼件的两部分可以是磁铁件和铁磁件、或均为磁铁件。可以理解地,磁铁件本身就具有磁矩,且能够产生磁力以吸引铁磁性物质如铁、镍、钴等金属。铁磁件为能够被磁铁件的磁力吸引的物质,铁磁件可以包括铁、镍、钴等金属。
72.示例性的,阻尼件也可以包括多个凹槽。多个凹槽可以沿滑槽2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当支撑杆7的滑动端72能够停留于凹槽,且在多个凹槽间滑动。
73.在本技术中,支架100处于打开状态时,支架100能够呈现显示姿态和书写姿态,既
能满足用户的观看需求,又便于用户进行书写、绘画等其他工作,拓宽了移动终端200的应用场景,满足更多样化的应用需求,提升用户体验。下文将对支架100的显示姿态和书写姿态进行具体描述:
74.请参阅图5,图5为图1所示支架100处于显示姿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5的插入图示出了第四支撑件4与底板5连接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75.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00可以处于如图5所示的显示姿态。当支架100处于显示姿态时,第一支撑件1的一端与底板5固定连接,且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相对展平。第三支撑件3与第二支撑件2之间形成夹角。第三支撑件3和第四支撑件4之间相对展平。第四支撑件4远离第三支撑件3的端部搭设于底板5。第四支撑件4与第三支撑件3均相对底板5倾斜,且第四支撑件4与底板5之间形成夹角α。此外,支撑杆7的滑动端72可以抵持第一支撑件1或第二支撑件2,为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提供支撑,从而提升支架100的结构稳定性。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00也可以不包括支撑杆7,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
76.在本实施例中,当支架100处于显示姿态时,第一支撑件1的内侧面、第二支撑件2的内侧面、第三支撑件3的内侧面、第四支撑件4的内侧面以及底板5的上表面围成一个三棱柱形的空间,形成三角形稳定支撑结构,从而保证支架100的支撑稳定性。
77.可理解地,第一支撑件1的内侧面、第二支撑件2的内侧面、第三支撑件3的内侧面以及第四支撑件4的内侧面分别为第一支撑件1、第二支撑件2、第三支撑件3以及第四支撑件4朝向底板5一侧的表面,底板5的上表面为底板5朝向用户的表面。
78.示例性的,第一支撑件1可以相对底板5的上表面倾斜,也可以垂直于底板5的上表面,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
79.请参阅图5的插入图,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00还可以包括限位件50。限位件50可以位于底板5的上表面。第四支撑件4可以通过限位件50与底板5固定连接。在本技术中,两个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变且两个构件之间的夹角不变即为两个构件“固定连接”,此外,两个构件之间的夹角发生微小变化也可以认为两个构件“固定连接”。
80.示例性的,第四支撑件4可以与限位件50可拆卸地连接。当支架100处于打开状态时,第四支撑件4可以和限位件50固定连接。当支架100从打开状态闭合时,第四支撑件4可以和限位件50分离,以使支架100收拢于闭合状态。
81.限位件50可以限定第四支撑件4与底板5的连接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改变限位件50在底板5上表面的位置,来改变第四支撑件4与底板5的连接位置,从而改变第四支撑件4相对底板5的倾斜程度。具体地,第一支撑件1可以与底板5的第一端部51连接,限位件50距底板5的第一端部51越远,第四支撑件4与底板5上表面的夹角越小,也即倾斜程度越小。
82.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限位件5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限位件50可以间隔设置,且多个限位件50相对于底板5的第一端部51的距离不同。用户可以通过将第四支撑件4与不同的限位件50连接,来调整第四支撑件4与底板5的倾斜程度,以满足用户的使用习惯,提升产品的体验感。
83.示例性的,限位件50可以包括磁铁件,相应地,第四支撑件4背向第三支撑件3的一端可以设有铁磁件。当第四支撑件4接触限位件50时,第四支撑件4的铁磁件与限位件50的磁铁件之间产生磁力,第四支撑件4在磁力的作用下与底板5固定连接。在其他一些实施例
中,限位件50可以包括铁磁件,且第四支撑件4可以设有磁铁件;或限位件50和第四支撑件4均可以设有磁铁件。
84.示例性的,限位件50也可以包括限位槽,当第四支撑件4的端部卡入限位槽时,第四支撑件4与底板5固定连接。
85.示例性的,限位件50还可以包括限位块。当支架100处于打开状态时,第四支撑件4的端部可以位于限位块靠近第一支撑件1的一侧。此时,限位块能够阻止第四支撑件4的端部向远离第一支撑件1的方向滑动,以限定第四支撑件4与底板5的连接位置。
86.一些实施例中,第四支撑件4与底板5连接的端部可以设有斜面40。斜面40可以相对第四支撑件4的外侧面倾斜。当第四支撑件4与底板5接触时,第四支撑件4的斜面40接触底板5的限位件50,从而增大第四支撑件4与底板5的接触面积,以提升连接的牢固性。
87.请参阅图6,图6为图1所示支架100处于书写姿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6的插入图示出了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连接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88.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00还可以处于如图6所示的书写姿态。
89.当支架100处于书写姿态时,第一支撑件1接触底板5的上表面,第二支撑件2相对第一支撑件1弯折,第二支撑件2和第一支撑件1之间维持夹角β,第四支撑件4远离第三支撑件3的一端搭设于底板5。此时,第三支撑件3、第二支撑件2以及第一支撑件1形成“z”字形结构。第三支撑件3与第四支撑件4之间形成夹角、且与第二支撑件2之间形成夹角。此外,第二支撑件2与第一支撑件1之间维持夹角β、且第四支撑件4与底板5维持夹角α,第二支撑件2和第四支撑件4共同为第三支撑件3提供稳定的支撑。此外,当支架100处于书写状态时,滑槽21可以位于第二支撑件2面向第三支撑件3的一侧。支撑杆7的滑动端72抵持滑槽21的第一端211,也即抵持第二支撑件2与第三支撑件3连接的端部,以使第三支撑件3、第四支撑件4和支撑杆7形成三角形支撑,此时支撑杆7能够进一步为第三支撑件3提供支撑,提升书写姿态的稳定性。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00也可以不包括支撑杆7,由第四支撑件4和第二支撑件2支撑第三支撑件3,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
90.请参阅图6中的插入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之间能够相对转动、且形成夹角。止挡块9用于使第一支撑件1与第二支撑件2之间维持夹角β。
91.当支架100处于书写姿态时,第二支撑件2和第一支撑件1均抵持止挡块9,使得第二支撑件2与第一支撑件1之间的夹角不变,并维持夹角β,从而使得第二支撑件2能够对第三支撑件3提供稳定的支撑,保证第三支撑件3的稳定性,避免第三支撑件3受力晃动,保证用户的体验感。
92.请一并参阅图7和图8,图7为移动终端200架设于处于图5所示显示姿态时的支架100的示意图,图8为移动终端200架设于处于图6所示书写姿态时的支架100的示意图。其中,图7中的插入图示出了移动终端200和底座5的连接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93.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支撑件3背向第二支撑件2的一侧可以用于固定移动终端200,从而使得移动终端200架设于支架100。在本实施例中,支架100处于打开状态时,支架100能够呈现如图7所示的显示姿态和如图8所示的书写姿态,既能满足用户的观看需求,又便于用户进行书写、绘画等其他工作,拓宽了移动终端200的应用场景,满足更多样化的应用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94.具体地,当支架100处于如图7所示的显示姿态时,架设于支架100上的移动终端
200相对于底板5倾斜,符合用户的观看习惯,便于用户观看显示屏201上显示的图像。此外,第一支撑件1、第二支撑件2、第三支撑件3以及第四支撑件4形成三角形稳定支撑结构,从而保证支架100的支撑稳定性、并能够为架设于支架100的移动终端200提供稳定的支撑。
95.移动终端200架设于支架100,使得用户在观看移动终端200时,用户的双手得以解放,从而能够在置于底板5上的输入装置300进行操作,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96.当支架100处于如图8所示的书写状态时,第三支撑件3形成的支撑平台可以大体平行于底板5的上表面。可理解地,“支撑平台大体平行于底板5的上表面”可以包括支撑平台与底板5的上表面之间的夹角为0
°
,也可以包括支撑平台与底板5的上表面之间的夹角相对0
°
存在少许偏差,例如5
°
、10
°
或30
°
等,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对支撑平台与底板5的上表面之间的夹角进行调整,以满足多种应用需求。
97.在本实施例中,架设于支架100上的移动终端200固定于第三支撑件3,使得移动终端200朝向用户、且大体平行与底板5,符合用户的书写习惯,便于用户与移动终端200交互,进行书写、绘画等操作。此外,第二支撑件2和第四支撑件4共同为第三支撑件3提供稳定的支撑,避免移动终端200受力晃动,提升用户的书写或绘画等操作体验。
98.如图7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1与底板5之间的连接件10与底板5的端部形成容置空间,可以用于容置手写笔400等装置。用户可以方便拿取手写笔400,并通过手写笔400与移动终端200进行交互。
99.一些实施例中,移动终端200的背盖可以与第三支撑件3可拆卸地连接,也即移动终端200的背盖可以与第三支撑件3固定连接,也可以与第三支撑件3分离。
100.示例性的,第三支撑件3可以采用板状结构,以增大与移动终端200的接触面积,提高连接牢固性。支架100处于显示姿态时,移动终端200的背盖可以同时接触第三支撑件3和第四支撑件4,由第三支撑件3和第四支撑件4共同提供支撑力,以提升支撑的稳定性。
101.示例性的,第三支撑件3也可以包括硅胶件和橡胶件。硅胶件和橡胶件可以通过套设于移动终端200的侧边,以使移动终端200与第三支撑件3固定连接。
102.示例性的,第三支撑件3还可以包括磁铁件(图未示)。移动终端200可以和第三支撑件3磁吸固定。
103.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支撑件3也可以采用框架结构,第三支撑件3能够套设于移动终端200的边框,以使移动终端200的中部相对第三支撑件3露出,减少支架100对移动终端200的散热性能的影响。
104.示例性的,第三支撑件3还可以包括安装槽(图未示)。安装槽的槽口可以朝向第三支撑件3的外表面。移动终端200可以通过容置于安装槽内与第三支撑件3固定连接。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槽可以包括上滑槽和下滑槽,移动终端200也可以通过插入上滑槽和下滑槽安装于安装槽内。
105.如图7中的插入图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00还可以包括容置槽52。容置槽52可以位于底板5的上表面、且位于限位件50远离第一支撑件1的一侧。当移动终端200安装于处于如图7所示的显示姿态的支架100上时,移动终端200的底部至少部分容置于容置槽52。容置槽52能够限定移动终端200的底部的位置,避免移动终端200的底部相对底板5滑动,从而提升移动终端200置于支架100上的稳定性,提升观看体验。
106.在本技术中,第一支撑件1、第二支撑件2、第三支撑件3和第四支撑件4能够相对底
板5运动,以使支架100从如图7所示的显示姿态变为如图8所示的书写姿态。
107.请参阅图9,图9为图1所示支架100从显示状态变为书写状态的运动过程示意图。
108.在本技术中,处于显示姿态的支架100转变为书写姿态的过程如下:
109.当支架100处于显示状态时,用户可以对第三支撑件3靠近第二支撑件2的一端施加作用力,以使第三支撑件3可以克服第二连接部62的阻尼力相对第四支撑件4转动,直至第三支撑件3平行于底板5。用户对第三支撑件3施加的作用力也给第二支撑件2和第一支撑件1提供朝向底板5的压力。第二支撑件2在压力的作用下克服第一连接部61的阻尼力、相对第一支撑件1转动,直至抵持第一支撑件1的止挡块9,之后第二支撑件2与第一支撑件1相对静止,且维持夹角β。第一支撑件1在压力的作用下向靠近底板5的方向运动,直至接触底板5。在第二支撑件2运动的过程中,支撑杆7的滑动端72沿第二支撑件2的滑槽(图未示)向靠近第三支撑件3的方向滑动,直至抵持滑槽的第一端(图未示),也即抵持第二支撑件2与第三支撑件3连接的端部。
110.请参阅图7,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用户也可以对移动终端200靠近第二支撑件2的端部施加作用力,以使支架100从显示姿态转变为书写姿态。
111.在支架100从显示姿态转变为书写姿态的过程中,移动终端200能够随第三支撑件3的运动,由相对底板5倾斜,变为平行于底板5,便于用户进行书写、绘画等操作。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支架100的姿态,本技术提供的支架100可以适应多样的应用场景。
112.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1、第二支撑件2、第三支撑件3和第四支撑件4能够相对底板5运动,以使支架100从如图8所示的书写姿态变为如图7所示的显示姿态。
113.请参阅图10,图10为图1所示支架100从书写状态变为显示状态的运动过程示意图。
114.示例性的,支架100由书写姿态转变为显示姿态的过程与由显示姿态转变为书写姿态的过程相反。具体地:
115.当支架100处于书写状态时,用户可以对第三支撑件3靠近第四支撑件4的一端施加朝向底板5方向的作用力,以使第三支撑件3相对第四支撑件4转动,直至第三支撑件3相对第四支撑件4展平。相应地,第三支撑件3与第二支撑件2的第三连接部63向上运动,带动第二支撑件2向上运动并带动第二支撑件2相对第一支撑件1转动,直至第二支撑件2相对第一支撑件1展平。此外,支撑杆7的滑动端72随第二支撑件2的运动、相对第二支撑件2滑动,以抵持第二支撑件2。
116.请一并参阅图10和图8,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用户也可以对移动终端200远离第二支撑件2的端部施加作用力,以使支架100从书写姿态转变为显示姿态。当支架100由显示状态变为书写状态时,移动终端200随第三支撑件3相对第四支撑件4转动,移动终端200与第四支撑件4接触的部分远离第四支撑件4而悬空。通过在移动终端200的悬空端施加作用力,增加了受力点与作用中心,也即第三连接部63的距离,从而减小驱动第三支撑件3相对第四支撑件4转动的作用力。用户通过施加更小的力即可驱动支架100从书写姿态转变为显示姿态,提升体验感。
117.在本技术中,用户通过对第三支撑件3施加作用力,即可驱动支架100从显示状态转变为书写状态,或从书写姿态转变为显示姿态,交互过程简便,提升产品的体验感。移动终端200与第三支撑件3固定连接,并随第三支撑件3的运动从与底板5倾斜变为与底板5平
行,以适应多种应用场景。
118.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