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软管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2021-11-20 07:4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软管连接器,更具体地是一种软管连接器的耦接机构。


背景技术:

2.自置居所的必需条件之一是用于给草坪浇水、洗车等的软管。软管连接至供水源,诸如水龙头或泵,使得水可通过软管传送。软管连接器允许软管与供水源的快速耦接。软管连接器典型地包括主体、夹持螺母和夹持元件。为了将软管与软管连接器耦接,推动软管使得软管被软管连接器的主体接收。在一些情况下,主体没有接收达到适当长度的软管。这通常是因为主体与软管之间的摩擦。如果软管未被主体适当地接收,则存在软管在操作期间可能滑出连接的可能。例如,如果软管经受交变负载,则软管可能滑出连接的可能性高。因此,重要的是用户要知道软管是否已经完全被主体接收。当前可用的软管连接器不提供任何指示关于是否软管已经被主体完全接收。
3.ep2644959a2描述了用于接收和保持管的管耦接件。耦接件包括耦接主体,该耦接主体具有通路以接收管的一部分。耦接主体中的夹头具有支柱,该支柱具有的外表面与耦接主体中的锥形表面接合,该锥形表面向内推动支柱以抵抗管的抽出。偏置构件在不插入管情况下提供偏置力,以将支柱轴向地推动到锥形表面上。该夹头可以夹持多种管道直径。该耦接器可以配备有用于与管的内径进行密封的多个插入件,这些插入件具有不同的直径。为了密封的目的,管在插入到耦接主体中之前,将插入件装配到管的端部中。插入件具有通道,在插入时该通道与耦接主体中的通道对准。插入件在朝向其距管的端部最远的端部处设置有o形环密封件,该o形环密封件抵靠耦接主体密封。为此,耦接主体呈现为狭窄区段,使得插入件上的o形环通过被推入其中而密封抵靠耦接主体的内环形壁。耦接主体还包括窗口,该窗口允许检查插入的管并因此确定管的通过。虽然管的通过是成功进入的良好指示,但是它不能保证用户已经将管足够远地插入以实现管与耦接主体之间的不透水密封。这是因为,当o形环尚未进入耦接主体的狭窄区段以进行密封时,窗口已经被管完全覆盖。因此,当该o形环到达该狭窄区段的前部时,使用者体验到该反作用力可能倾向于认为他已经完全进入该软管中并且因此停止进一步推动。然后这导致不适当的密封并且因此导致错误的连接。仅通过观察窗口,没有机会在由于o形环到达耦接主体的狭窄区段而引起的反作用力的情况与由于管被完全推入耦接主体中而引起的反作用力的情况之间进行区分。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以上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或至少减少以上讨论的缺点。该目的至少部分地通过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软管连接器实现。软管连接器具有主体。该主体包括第一主体部分和第二主体部分,该第二主体部分布置为同中心地围绕第一主体部分。第一主体部分和第二主体部分在它们间限定一间隙,使得所述间隙适于在其中接收软管。进一步地,第二主体部分具有朝向间隙的进入部分的端部区段。软管连接器也包括夹持元件,该夹持元件耦接到第二主体部分。夹持元件包括多个夹持爪。软管连接器还包括夹持螺母,该夹持螺
母螺纹耦接到第二主体部分。
5.软管连接器还包括限定在第二主体部分上的至少一个开口。该至少一个开口在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延伸。该至少一个开口的第一端部限定为距第二主体部分的端部区段的最近外围点,并且第二端部限定为距第二主体部分的端部区段最远的外围点。此外,为了使软管与软管连接器完全锁定,夹持螺母适于螺纹耦接到第二主体部分之后,使得夹持螺母覆盖第二端部。
6.至少一个开口指示用户该软管是否已经由第二主体部分适当地接纳,并且还指示夹紧螺母是否与第二主体部分适当地接合。所以,本发明的软管连接器提供了改进的功能可靠性。软管连接器还允许简单的组装和拆卸并且易于使用。进一步地,至少一个开口可以设置在第二主体部分中而没有任何附加成本。
7.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第二主体部分包括外螺纹,该外螺纹与夹持螺母上的内螺纹接合,以使夹持螺母和第二主体部分螺纹耦接。
8.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至少一个开口设置邻近第二主体部分上的外螺纹。
9.在可替代的的情况下,至少一个开口不干涉内螺纹,例如通过将开口定位成邻近内螺纹,还可以通过将至少一个开口至少部分地形成在外螺纹内来实现本发明的实施例。如这个实施例,不需要用于与软管连接器的螺纹相邻的额外间隔的开口,该软管连接器能够制造为更短的版本。
10.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至少一个开口是三角形的。还可以考虑该三角形的特定定向。
11.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选择三角形的定向,使得三角形指向端部区段的最远的外围点。由此,直观地指示软管连接器的用户使软管进入软管连接器足够远,至少直到在开口中看到软管。
12.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第二主体部分包括多个开口,这些开口周向地彼此隔开。
13.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第二主体部分包括至少四个开口。
14.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软管至少在至少一个开口的第一端部处的呈现是软管在第一主体部分上的准确安装的指示。
15.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软管覆盖由至少一个开口限定的总长度的至少一半,以指示软管在第一主体部分上的准确安装。
16.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至少一个开口的第二端部的覆盖是软管的准确夹持的指示。
17.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第二主体部分包括邻近至少一个开口限定的止动边缘。
18.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止动边缘实施为从第二主体部分的外表面延伸的环形肋部。
19.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当夹持螺母与第二主体部分耦接时,设置在夹持螺母上的第一肋部抵靠止动边缘。更具体地,当夹持螺母抵靠止动边缘时,使用者意识到夹持螺母与第二主体部分完全接合并且软管由夹持元件适当地夹持。
20.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第一肋部抵靠止动边缘时,夹持螺母适于完全覆盖至少一个开口的第二端部。
21.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至少一个开口的形状是矩形、圆形和椭圆形中的至少一种。
22.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当夹持螺母与第二主体部分耦接时,夹持螺母适于限制异物通过并进入至少一个开口、第二主体部分的外螺纹,以及夹持螺母的内螺纹中。所以,消除了第二主体部分的外螺纹由于灰尘的进入而污染的任何可能性。
23.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夹持元件包括至少一个齿。
24.本发明的另外的特征和方面将从以下描述和附图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25.本发明将参考附图更详细地,在附图中:
26.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软管连接器的截面图;
27.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软管连接器的主体和夹持元件的透视图;
28.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软管连接器和由软管连接器接收的软管的侧视图;以及
29.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夹持螺母处于接合状态下的软管连接器的侧视图。
30.图5示出了开口的可替代实施例和开口的放置。
具体实施方式
31.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本发明,在附图中示出了结合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是全面和完整的,并且将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地传达本发明的范围。例如,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可以用于其他实施例中以及甚至其他类型的结构和/或方法中。在附图中,相同的数字表示相同的元件。
32.在此使用的某些术语仅是为了方便,并且不应被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例如,“上”、“下”、“前”、“后”、“侧”、“纵向”、“侧向”、“横向”、“向上”、“向下”、“向前”、“向后”、“向侧向”、“左”、“右”、“水平”、“竖直”、“向上”、“内”、“外”、“向内”、“向外”、“顶部”、“底部”、“较高”、“在
……
上方”、“在
……
下方”、“中心”、“中央”、“中间的”、“在
……
之间”、“端部”、“邻近”、“最近的”、“靠近”、“远端”、“远端的”、“径向”、“周向”等仅描述附图中所示的构造。事实上,这些部件可以在任何方向上定向,并且因此术语应被理解为涵盖此类变化,除非另外指明。
33.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软管连接器100的截面图。软管连接器100可以与供水源(未示出)耦接以用于执行浇水操作。例如,供水源可以包括水龙头或泵出口。软管连接器100包括主体102。该主体102限定端部104,该端部可以与供水源可拆卸的耦接。端部104的形状典型地可为管状。在一个实例中,端部104可以包括内螺纹(未示出),该内螺纹与供水源上的外螺纹接合,以使软管连接器100与供水源可拆卸地耦接。在可代替实例中,软管连接器100可以被按压适配到供水源,而没有任何限制。
34.主体102包括第一主体部分106。第一主体部分106限定流体通路(未示出)以允许水从供水源引入到软管108,该软管108与软管连接器100连接。软管108由第一主体部分106接收,使得软管108接触第一主体部分106的外表面110。进一步地,主体102包括第二主体部
分112。第二主体部分112布置为同中心地围绕第一主体部分106。更具体地,设置第一主体部分106和第二主体部分112,使得间隙114限定在第一主体部分106和第二主体部分112之间。软管108接收在限定在第一主体部分106和第二主体部分112之间的该间隙114中。
35.第二主体部分112具有环形形状。第二主体部分112限定多个外螺纹116。此外,第二主体部分112限定布置在多个外螺纹116的一侧处的滑动表面(未示出)。第二主体部分112也限定端部区段118,该端部区段布置朝向间隙114的入口部分120。进一步地,第二主体部分112包括止动边缘123。止动边缘123设置为邻近开口132。止动边缘123实施为从第二主体部分112的外表面134延伸的环形肋部。
36.软管连接器100包括夹持元件124。夹持元件124包括多个夹持爪126。进一步地,夹持爪126包括一个或多个齿128,该齿限定在相应的夹持爪126的内表面上。在所示实施例中,每个夹持爪126包括两个齿128。替代地,每个夹持爪126可以包括两个或更多个齿128,而不受限制。
37.夹持元件124耦接到第二主体部分112。在一个实例中,夹持元件124通过卡扣配合装置而耦接到第二主体部分112。夹持元件124耦接到第二主体部分112,使得夹持元件124能沿轴线方向“a1”相对于第二主体部分112滑动。更具体地,夹持元件124滑动地接收到滑动表面,因此允许夹持元件124的轴向位移。此外,夹持元件124和第二主体部分112设计使得夹持元件124相对于第二主体部分112径向地倾斜。
38.在一个实例中,夹持元件124模制在主体102上。例如,注射模制工艺可以用于在软管连接器100上模制夹持元件124。此外,2

k注射模制工艺或组件注射模制工艺可以用于在软管连接器100上模制夹持元件124。在另外的实例中,夹持元件124和软管连接器100可以制造成单独的部件,随后它们彼此耦接。由于夹持元件124是使用成本高效的技术制造的,因此软管连接器100不会引发显著的部件生产成本。此外,与夹持元件124和主体102的组装和拆卸相关的安装成本和时间由于夹持元件124与主体102一起模制而减少。进一步地,主体102的材料可以不同于夹持元件124的材料。在一个实例中,夹持元件124可以由聚甲醛制成,而主体102可以由聚丙烯制成,而没有任何限制。
39.软管连接器100也包括夹持螺母140。夹持螺母140螺纹耦接到第二主体部分112。基于夹持螺母140在螺纹方向“a2”上的旋转,夹持螺母140可以接合至第二主体部分112或从其脱离。夹持螺母140在图4中示出为处于接合位置,而在图1、图2和图3中示出为处于脱离位置。当夹持螺母140的内螺纹142与第二主体部分112上的外螺纹116接合时,夹持螺母140被称为处于接合位置中。夹持螺母140限定夹持表面144。
40.进一步地,夹持螺母140包括尾部分143,使得当夹持螺母140在接合位置时,尾部分143施加力在夹持元件124上。如图4所述,夹持螺母140不施加力在夹持元件124上,使得当夹持螺母140在脱离位置时,夹持元件124在缩回位置。
41.此外,夹持螺母140包括第一肋部136,该第一肋部从夹持螺母140的内表面138延伸。替代地,第一肋部136可以包括多个肋部,这些肋部周向地彼此间隔开。第一肋部136实施为从内表面138延伸的圆环。当夹持螺母140与第二主体部分112耦接时,第一肋部136抵靠止动边缘123,因此指示夹持螺母140在接合位置中。进一步地,在夹持螺母140的接合位置中,夹持螺母140限制异物朝向第二主体部分112的外螺纹116和夹持螺母140的内螺纹142通过。所以,消除了外螺纹116和内螺纹142由于灰尘或其他异物的进入而污染的任何可
能性。
42.参考图2,软管连接器100包括一个或多个开口132,该开口限定在第二主体部分112上。开口132实施为贯通开口。在图示实例中,软管连接器100包括许多开口132,这些开口周向地彼此间隔开。更具体地,软管连接器100包括四个开口132。替代地,在不限制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软管连接器100可以包括多于四个开口或少于四个开口。开口132设置为邻近在第二主体部分112上的外螺纹116。更具体地,开口132设置在止动边缘123和外螺纹116之间。
43.为了说明的目的,将详细描述软管连接器100的单个开口132。然而,应当注意以下提供的描述同样适用于软管连接器100的所有开口132。开口132的形状可以是矩形、圆形或椭圆形。在图示实例中,开口132是矩形形状。开口132在第一端部150和第二端部152之间延伸。进一步地,第一端部150限定为在开口132上的距端部区段118最近的外围点。反之,第二端部152限定为在开口132上的距在端部区段118最远的外围点。
44.如图3所示,当软管108与软管连接器100完全锁定时,软管108接收在间隙114中,使得软管108至少呈现在第一端部150处。在一些实例中,软管108可以呈现由开口132限定的总长度“l1”的一半或多于一半。在另外的实例中,软管108可以呈现直到第二端部152,使得软管108完全覆盖开口132。软管108在开口132的第一端部150处的呈现是软管108在第一主体部分106上的准确安装的指示。更具体地,软管108在开口132处的呈现指示软管108在第一主体部分106上的准确安装。
45.进一步地,当软管108与软管连接器100完全锁定时,夹持螺母140覆盖开口132的第二端部152。开口132的第二端部152的覆盖是软管108被软管连接器100准确夹持的指示。开口132为使用者指示软管108是否已经被第一主体部分106适当地接收,并且夹持螺母140是否与第二主体部分112适当地接合。进一步地,开口132提供成本有效的解决方案,以让使用者意识到软管108与软管连接器100的正确耦接,而不引起任何额外成本。
46.为了耦接软管108与软管连接器100,软管108与第一主体部分106耦接。更具体地,软管108被推动直到软管108在开口132的第一端部150处可见,这样指示软管108已经被第一主体部分106接收了足够长度。然后,通过夹持螺母140在顺时针方向“c1”上沿着螺纹方向“a2”旋转,使夹持螺母140与第二主体部分112螺纹耦接。随着夹持螺母140的内螺纹142与第二主体部分112上的外螺纹116接合,夹持螺母140的尾部分143在夹持爪126上施加力。因此,夹持爪126进而朝向软管108径向地向内按压,由此在软管108上施加保持力。
47.参考图4,当夹持螺母140与第二主体部分112耦接时,夹持螺母140覆盖开口132(见图2和图3)。夹持螺母140旋转直到开口132被夹持螺母140完全覆盖。更具体地,夹持螺母140旋转直到第一肋部136(见图1)接触并且抵靠止动边缘123,并且夹持螺母140完全覆盖开口132的第二端部152。开口132的完全覆盖指示软管108与软管连接器100完全锁定。
48.如图1所示,当软管108从软管连接器100中移除时,夹持螺母140从第二主体部分112脱离。夹持螺母140通过在逆时针方向“c2”上沿着与螺纹连接方向“a2”相反的方向旋转来使夹持螺母140脱离连接。当夹持螺母140从第二主体部分112脱离时,开口132是可见的,由此指示夹持螺母140处于脱离位置中。进一步地,夹持螺母140的内螺纹142与第二主体部分112上的外螺纹116的脱离导致随着尾部分143不再在夹持爪126上施加力而夹持爪126径向弹回到缩回位置。夹持爪126的回弹作用释放先前由夹持爪126施加在软管108上的保持
力,从而允许软管108从第一主体部分106容易地移除。
49.本文公开的软管连接器100提供了改进的功能可靠性。软管连接器100允许提供简化的组装和拆卸,并且易于使用。更具体地,软管连接器100的部件不需要任何先前的组装或拆卸,因此软管连接器100允许软管108和软管连接器100的简化的组装和拆卸。
50.图5示出开口的可替代实施例和开口的放置。软管螺母的主要元件类似于已经利用图1至图4示出和描述的实施例。与这个具体实施例的不同之处是该开口(132)的放置和形状。再次,第二主体部分(112)包括与夹持螺母(140)上的内螺纹(142)接合的外螺纹(116),以将夹持螺母(140)与第二主体部分(112)螺纹耦接。在所示实施例中,开口(132)实现为至少部分地在外螺纹(116)内。这样,与软管连接件的螺纹相邻的用于开口的额外间距可以明显减少或甚至消除。因此,软管连接器(100)能够制造为更短的版本。同样示例性地,开口(132)是三角形形状的。还可以考虑该三角形的特定定向,例如选择这样的定向,使得三角形指向端部区段(118)的最远的外围点。由此,直观地指示软管连接器的用户,软管进入软管连接器中足够远直到至少在开口(132)中看到软管。
51.在附图和说明书中,已经公开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和实例,尽管使用了特定的术语,但是它们仅以一般和描述性的意义使用,而不是为了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中阐述的本发明的范围。
52.元件列表
53.100 软管连接器
54.102 主体
55.104 端部
56.106 第一主体部分
57.108 软管
58.110 外表面
59.112 第二主体部分
60.114 间隙
61.116 外螺纹
62.118 端部区段
63.120 入口部分
64.123 止动边缘
65.124 夹持元件
66.126 夹持爪
67.128 齿
68.132 开口
69.134 外表面
70.136 第一肋部
71.140 夹持螺母
72.142 内螺纹
73.143 尾部分
74.144 夹持表面
75.146 外表面
76.150 第一端部
77.152 第二端部
78.a1 轴向方向
79.a2 螺纹方向
80.c1 顺时针方向
81.c2 逆时针方向
82.l1 长度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