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脑液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1-20 02:5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热量传递的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脑液冷系统。


背景技术:

2.在电脑、服务器或电子系统的运行中,处理器产生的热必需要快速且有效率地消散以维持运行温度是在制造商所建议的范围内。在电子系统的功能性和应用性提升的同时,其使用的处理器的运行速度也随之提高。随着运行速度的提升及所使用处理器数量的增加,电子系统的功率需求也跟着提高,从而提高了散热的需求。
3.已开发出数种技术以吸取电子系统中的处理器的热量。其中一种技术为气冷系统,其中散热器热接触处理器并将热从处理器传出,并且将风扇安装于散热器顶部以通过将空气吹过散热器的各个部分来移除散热器的热。这种气冷系统对于日常的使用应已足够,然而其可能很吵杂,且随着处理器速度的提高、所用处理器数量的增加和更多的热被输出,此气冷系统的效率会变低且变得更笨重。另一种技术为使用冷却流体来冷却处理器,其通过一泵单元驱使冷却流体在一封闭系统内循环,其中封闭系统亦可具有一储液槽、冷却流体在其内循环的一散热器以及一水冷头。水冷头通常为冷却流体与发热处理器热接触的地方。
4.一般来说,液体热交换系统可比气冷系统有较小的噪音及较佳的效率。然而,传统的液体热交换系统是设计为由许多元件所组成,其增加了总安装时间、泄露的风险和元件安置的问题。因此,在一些应用中,必须将一个或多个元件(例如储液槽)放置在电子装置壳体的外侧,从而需要至少一软管从在外侧的储液槽连通入电子装置壳体内以及壳体上或独立组件上的附接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电脑液冷系统,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传统液体热交换系统具有总安装时间长、泄露风险高和组成元件安置的问题。
6.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公开的电脑液冷系统包含一散热器、至少一热交换泵以及多个流体导管。散热器具有一内建流体槽且散热器包含一第一腔体、一第二腔体以及连接于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之间的多个纵向流体通道。流体导管耦接于热交换泵和第一腔体及第二腔体,以形成供一冷却流体循环流动的一冷却回路。内建流体槽通过一槽体导管流体连通第二腔体,且内建流体槽具有一腔室以储存冷却流体。内建流体槽设置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之间或设置于第二腔体远离第一腔体的一侧。
7.根据上述实施例所公开的电脑液冷系统,其包含具有一内建流体槽的一散热器、至少一热交换泵和多个流体导管。发热装置产生的热被传递至流经热交换泵的冷却流体,然后被输出至散热器。受热的冷却流体流过具有内建流体槽的散热器,沿着多个散热鳍片冷却。冷却流体流至热交换泵以再次开始冷却循环。内建流体槽除了解决随着时间因渗透导致的流体损失,其亦减少了气泡,从而在流体循环的过程中逐渐替换了气泡以提高效率。
此外,内建流体槽消除了对于独立储存槽组件的需求。因此,不再需要在电脑机箱或电子系统中分配储存槽的位置,从而减少了总安装时间、泄漏的风险和元件安置的问题。
8.以上关于本发明内容的说明及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并且提供本发明的专利申请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9.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图式示出了本文所述的创新主题的各观点。参照图式,其中在数个图式中,相似的参考标号代表相似的部位,且结合本发明原理各观点的数个散热器鳍片的示例是以举例的方式示出,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10.图1a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的电脑液冷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11.图1b为图1a的电脑液冷系统的分解示意图。
12.图2a为图1a的散热器的示意图。
13.图2b为图2a的散热器的分解示意图。
14.图2c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示出图2a的散热器的第二端的内部。
15.图2d示出图2a的散热器的第一端的内部。
16.图3a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的另一散热器的示意图。
17.图3b为图3a的散热器的分解示意图。
18.图3c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示出图3a的散热器的第二端的内部。
19.图3d示出图3a的散热器的第一端的内部。
20.图4a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的又另一散热器的示意图。
21.图4b为图4a的散热器的分解示意图。
22.图4c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示出图4a的散热器的第二端的内部。
23.图4d示出图4a的散热器的第一端的内部。
24.图5a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的再另一散热器的示意图。
25.图5b为图5a的散热器的分解示意图。
26.图5c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示出图5a的散热器的第二端的内部。
27.图5d示出图5a的散热器的第一端的内部。
28.附图标记说明:
29.100
ꢀꢀꢀꢀꢀꢀꢀꢀꢀꢀꢀꢀꢀꢀꢀꢀꢀ
电脑液冷系统
30.110
ꢀꢀꢀꢀꢀꢀꢀꢀꢀꢀꢀꢀꢀꢀꢀꢀꢀ
热交换泵
31.120
ꢀꢀꢀꢀꢀꢀꢀꢀꢀꢀꢀꢀꢀꢀꢀꢀꢀ
流体导管
32.124、224、324、424
ꢀꢀꢀꢀꢀ
第一流动端口
33.126、226、326、426
ꢀꢀꢀꢀꢀ
第二流动端口
34.130、230、330、430
ꢀꢀꢀꢀꢀ
内建流体槽
35.132、232、332、432
ꢀꢀꢀꢀꢀ
槽体出口端口
36.135、335、435
ꢀꢀꢀꢀꢀꢀꢀꢀꢀ
槽体导管
37.138、238、338、438
ꢀꢀꢀꢀꢀ
槽体流动端口
38.150、250、350、450
ꢀꢀꢀꢀꢀ
第一腔体
39.155、255、355、455
ꢀꢀꢀꢀꢀ
腔室分隔件
40.170、270、370、470
ꢀꢀꢀꢀꢀ
第二腔体
41.180、280、380、480
ꢀꢀꢀꢀꢀ
散热器
42.191、291、391、491
ꢀꢀꢀꢀꢀ
底部外壳
43.194、294、394、494
ꢀꢀꢀꢀꢀ
纵向流体通道
44.196、296、396、496
ꢀꢀꢀꢀꢀ
散热片
45.199、299、399、499
ꢀꢀꢀꢀꢀ
顶部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46.以下通过参照泵单元、储液槽、散热器、水冷头和电脑液冷系统的具体示例来描述与热交换系统有关的各种原理,包括体现创新理念的泵单元、储液槽、散热器、水冷头的配置和示例。更具体地,但不是唯一地,所述创新的原理是由选定的泵单元、储液槽、散热器、水冷头和电脑液冷系统的示例来描述,且为了简明和清楚起见,并未详细描述众所周知的功能或结构。然而,一个或多个所公开的原理是可结合至泵单元、储液槽、散热器、水冷头和电脑液冷系统的各种其他实施例中,以实现多种所需的结果、特性和/或性能标准中的任何一种。
47.因此,具有不同于本文所描述特定示例的特性的泵单元、储液槽、散热器、水冷头和电脑液冷系统可体现一种或多种本发明的创新原理,并可用于未于本文详述的各式应用。因此,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查阅本发明后所理解,未在本文详述的泵单元、储液槽、散热器、水冷头和电脑液冷系统的实施方式亦落于本发明的范围。
48.在本文中公开的实施例是关于电脑液冷系统。电脑液冷系统吸取在一电脑或一服务器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发热装置所产生的热。发热装置包含,但不限于是,安装在一主机板和/或一扩充卡等的一个或多个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cpu芯片组、一个或多个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和/或一个或多个物理处理器(physics processing unit,ppu)。
49.电脑液冷系统用于配置在一电脑机箱中,或用于作为包含需要冷却的发热装置的一电子系统的一部分。电脑液冷系统包含至少一液基冷却回路且可包含一个或多个风扇。所述一个或多个风扇可通过在一散热器的一结构部分处的一固定件(例如为螺栓、螺丝、黏合材料等)耦合至电脑液冷系统的散热器的一后端,以将空气抽出经过散热器流到电脑机箱或电子系统的一空气室或流到电脑机箱或电子系统的一外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容易地理解风扇的种类和尺寸是可改变的,只要空气能被抽出经过散热器流到电脑机箱或电子系统的一空气室或流到电脑机箱或电子系统的一外部。
5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一个或多个风扇可为高压(如高气流)风扇。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一个或多个风扇可具有强化的扇叶。在一些实施例中,扇叶和/或其他元件(如轴承等)的设计可使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最小化。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扇可使用固定件(如防振铆钉、垫圈等)来构建,其中固定件可用来最小化运行过程中的振动。
51.每个冷却回路包含一流体空气热交换器(fluid-to-air heat exchanger)或具有一内建流体槽的一散热器以及至少一热交换泵。内建流体槽解决了随着时间因渗透导致的流体损失。冷却回路上的元件经由多个流体导管耦接。散热器包含以将这些流体导管附接于其上的至少一第一流动端口以及至少一第二流动端口,以有效地驱动一冷却流体流入及
流出至少一热交换泵。发热装置产生的热被传递至流经至少一热交换泵的冷却流体。受热的冷却流体从热交换泵被输出并输入散热器。受热的冷却流体流入且通过具有一内建流体槽及多个散热鳍片的散热器。冷却流体从散热器流到热交换泵以再次开始冷却循环。虽然冷却回路系包含一个热交换泵,但也可有多于一个的热交换泵耦接至散热器。如此,可冷却多个发热装置和/或冷却一更大的热产生区域。各个热交换泵可相邻地配置成多排或有不同的配置,从而允许有弹性的设计以实现供特定应用的结构。
52.图1a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的电脑液冷系统的立体示意图。图1b为图1a的电脑液冷系统的分解示意图。参照图1a和图1b,一种电脑液冷系统100包含具有一内建流体槽130的一散热器180、定位于散热器180一侧的至少一热交换泵110,以及耦接于热交换泵110和散热器180的多个流体导管120。发热装置产生的热被传递至流过热交换泵110的冷却流体且被输出至散热器180。受热的冷却流体流到且通过散热器180。冷却流体从散热器180流到热交换泵110以再次开始冷却循环。内建流体槽130解决了随着时间因渗透导致的流体损失。
5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热交换泵110的数量为四个,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热交换泵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于四个。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容易地理解所述至少一热交换泵110的数量是可改变的,只要发热装置所产生的热可被传递至流过热交换泵110的冷却流体,然后冷却流体可流到散热器180且再次被热交换泵110接收以再一次开始冷却循环。
54.在一实施例中,热交换泵110从附接于其的一进水泵接头,通过一导流槽的一第二远侧泵和一第一近侧泵以及通过与发热装置热接触的一水冷头的一第二表面的一二级缩进水冷头区域(second-level indented water block area)中的散热鳍片,将冷却流体泵送到附接于其的一出水泵接头。
55.可能是由塑胶材料制造的热交换泵110和流体导管120可被“金属化(metalized)”,以最小化流体的扩散或流体的蒸发。金属可为涂于塑胶部位的内侧或外侧中的任一侧或两侧上的一金属薄涂层。一般来说,整个冷却回路(例如包含散热器)使用相同的金属材料,例如铜。流体导管120可以是可挠的塑料材质和/或刚性的金属材质。
56.电脑液冷系统的冷却流体可为任一种类的冷却流体,例如水、含例如防霉的添加剂的水、含用于改善热传导的添加剂的水,或其他特别成分的冷却流体,如不导电的液体或含有润滑剂添加剂或防腐添加剂的液体。
57.由交流电或直流电电动马达驱动的热交换泵110的控制较佳地是通过一操作系统或一电脑或电子系统本身的类似装置进行,其中电脑或电子系统包含用于测量一个或多个处理器的负载和/或温度的一装置。使用由操作系统或类似系统执行的测量消除了对用于操作泵的特殊装置的需求。操作系统或一类似系统与用于操作泵的一处理器之间的通信可以沿电脑系统中已建立的通信线路执行,例如usb连接线路。从而,可以提供冷却系统与电脑液冷系统之间的即时通信,而无需任何用于建立通信的特殊装置。
58.利用电脑系统的操作系统或一类似系统的进一步的控制策略可包括根据所需的冷却能力来平衡热交换泵110的转速。如果需要较低的冷却能力,则可以限制热交换泵110的转速,从而限制由驱动热交换泵110的马达所产生的噪音。
59.图2a为图1a的散热器的示意图。图2b为图2a的散热器的分解示意图。图2c为根据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示出图2a的散热器的第二端的内部。图2d示出图2a的散热器的第一端的内部。参照图2a至图2d以及参照图1a和图1b,具有内建流体槽130的散热器180还包含一顶部外壳199、一底部外壳191以及以多行和多列设置于其间的多个纵向流体通道194。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容易地理解顶部外壳199和底部外壳191可包含位于顶部外壳199、底部外壳191和纵向流体通道194之间的一个或多个中间壳体,且顶部外壳199和底部外壳191可包括至纵向流体通道194的一固定装置,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本领域技术人员亦可容易地理解纵向流体通道194的总数量、行数和列数是可以改变的,其取决于吸取热的需求程度、性能特点和热交换泵110的数量以及电脑机箱或电子系统中用来安装电脑液冷系统100的可用空间,只要发热装置所产生的热可被传递到流过热交换泵110的冷却流体,然后冷却流体可流过纵向流体通道194,且再次被热交换泵110接收以再一次开始冷却循环。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器180的纵向流体通道194的总数为四十五个,且这些纵向流体通道194是设置排列为十五行和三列。在一实施例中,纵向流体通道194间具有间隔而彼此独立。行与行之间的间隔大于列与列之间的间隔。
60.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散热片196横向地跨设于纵向流体通道194的各行之间的相邻间隔以及横跨于三个行列中的每一个。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散热片196相对于纵向流体通道194的每个相邻行以一定角度设置,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容易地理解各散热片196可能不是以一定角度设置,其是可改变的,或其任何的结合,其取决于所需吸取热的程度,只要每个散热片196大体上跨过纵向流体通道194的各行之间的相邻间隔以及横跨于三个行列中的每一个,使得空气可穿过散热器180且通过散热片196和纵向流体通道194的表面,以对流将热远离散热器180传递。
61.在一实施例中,具有内建流体槽130的散热器180还包含具有至少一第一流动端口124的一第一腔体150以及相对于第一腔体150且具有至少一第二流动端口126的一第二腔体170。顶部外壳199、底部外壳191、纵向流体通道194和散热片196设置于第一腔体150和第二腔体170之间,且各纵向流体通道194使第一腔体150和第二腔体170彼此之间流体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可有一螺纹接头附接于第一流动端口124和第二流动端口126以方便地耦接流体导管120于其上,以供冷却流体在冷却回路的流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流动端口124的数量为四个,其与热交换泵110的数量相同,且所有的第一流动端口124为冷却流体流动入口,并且第二流动端口126的数量为四个,其与热交换泵110的数量相同,且所有的第二流动端口126为冷却流体流动出口,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容易地理解第一腔体150和第二腔体170的位置可以互相交换,且第一流动端口124的数量和第二流动端口126的数量可根据热交换泵110的数量改变,只要发热装置所产生的热可被传递到流过热交换泵110的冷却流体,然后冷却流体可流到散热器180且再次被热交换泵110接收以再一次开始冷却循环。在一些实施例中,与第二流动端口126相对的每个第一流动端口124沿相对于底部外壳191的同一平面设置,且从底部外壳191至顶部外壳199均匀地相隔。在一些实施例中,最靠近底部外壳191的第一流动端口124和第二流动端口126与底部外壳191的距离等于或小于最靠近顶部外壳199的第一流动端口124和第二流动端口126与顶部外壳199的间隔。
62.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腔体150还包含至少一腔室分隔件155,腔室分隔件155将冷却流体和每个第一流动端口124分隔且通过一防水密封件与纵向流体通道194连通以达到更
有效率的冷却流体的流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流动端口124的数量为四个,第一流动端口124为冷却流体流动入口,且腔室分隔件155的数量为三个。四个第一流动端口124中的三个设置于靠近底部外壳191,且每行第一流动端口124包含有三列纵向流通道194。最靠近顶部外壳199的第一流动端口124包含有三列纵向流体通道194。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容易地理解当热交换泵110的数量改变时,所需的流体流动入口和出口的数量也改变,且用以将冷却流体和每个第一流动端口124分隔且与纵向流体通道194连通的腔室分隔件155的数量也改变,只要从每个第一流动端口124流动的冷却流体被一防水密封件分隔以达更有效率的冷却流体的流动,且最靠近底部外壳191的第一流动端口124和第二流动端口126与底部外壳191的距离是等于或小于最靠近顶部外壳199的第一流动端口124和第二流动端口126与顶部外壳199的间隔。
63.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建流体槽130包含一槽体出口端口132,且第二腔体170还包含一槽体流动端口138。槽体出口端口132定义出供冷却流体在内建流体槽130和第二腔体170间通过一槽体导管135流动的一通路。在一些实施例中,一填充盖与槽体出口端口132可移除地设置,且槽体导管135可耦合于其上。填充盖相邻于第二腔体170的一部分设置以将冷却流体添加至内建流体槽130或从内建流体槽130移除。
64.内建流体槽130具有一腔室以储存冷却流体。在电脑液冷系统100的运行过程中,冷却流体的量可被维持在内建流体槽130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经由透明材料,在内建流体槽130中的冷却流体的可见部分可让使用者视觉地观察冷却回路中的冷却流体的量,并判断何时可能需要添加额外的冷却流体到电脑液冷系统100。不需要为内建流体槽130配置额外的空间,随着时间因渗透导致的流体损失可以减轻,且在流体循环的过程中气泡可逐渐被替换,增加了电脑液冷系统100的冷却回路的效率。
65.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脑液冷系统100设置为使散热器180位于一垂直面中。在其他实施例中,电脑液冷系统100可以定位在一水平面中或具有角度的平面中。
66.在一实施例中,冷却流体通过散热器180的每个纵向流体通道194的流动方向相同。一般来说,当热交换泵110的转子旋转且迫使受热的冷却流体通过一出水泵接头时,受热的冷却流体流过流体导管120到第一腔体150的每个第一流动端口124和腔室分隔件155定义的子腔室,分隔受热的冷却流体从各第一流动端口124流动,且连通纵向流体通道194。当受热的冷却流体流过每个纵向流体通道194时,空气通过散热器180且通过散热片196和纵向流体通道194的表面,以将热从散热器180对流传走。冷却的冷却流体(例如比进入第一腔体150的受热冷却流体低5度、10度、15度等)流过第二腔体170和第二流动端口126,通过流体导管120,回到热交换泵110的一进水泵接头,以再一次开始冷却循环。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器180可具有至少350瓦特、介于大约350瓦特至大约500瓦特的范围、小于或等于大约500瓦特等的热交换能力。
67.在一实施例中,散热器180的内建流体槽130是设置在散热器180邻近部分底部外壳191和部分第二腔体170的一底角处。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建流体槽130的高度是等于三个相邻纵向流体通道194及其四个相邻间隔的高度,且宽度横跨三列纵向流体通道194及散热器180的宽度。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68.图3a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的另一散热器的示意图。图3b为图3a的散热器的分解示意图。图3c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示出图3a的散热器的第二端的内部。图3d示
出图3a的散热器的第一端的内部。参照图3a至图3d并参照图1a至图2d,在另一实施例中,具有内建流体槽230的散热器280包含具有至少一第一流动端口224的一第一腔体250、相对于第一腔体250且具有至少一第二流动端口226的一第二腔体270、一顶部外壳299、一底部外壳291以及以多行和多列设置于其间的多个纵向流体通道294。第一腔体250包含至少一腔室分隔件255,腔室分隔件255将冷却流体和每个第一流动端口224分隔且通过一防水密封件与纵向流体通道294连通以达更有效率的冷却流体的流动。多个散热片296横向地跨设于纵向流体通道294的各行之间的相邻间隔以及横跨于三个行列中的每一个。散热器280的内建流体槽230设置在散热器280中实质上等于一个纵向流体通道294的长度、一个纵向流体通道294及其两相邻间隔的高度,以及横跨三列纵向流体通道294和散热器280宽度的宽度的一范围内。内建流体槽230设置于最靠近顶部外壳299的第一流动端口224和第二流动端口226的上方。
69.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建流体槽230包含与第二腔体270流体连通的一槽体出口端口232,且第二腔体270还包含一槽体流动端口238。槽体出口端口232定义出供冷却流体在内建流体槽230和第二腔体270之间流动的一通路。在一些实施例中,一填充盖可移除地设置于内建流体槽230的一外部以将冷却流体添加至内建流体槽230或从内建流体槽230移除。
70.内建流体槽230具有一腔室以储存冷却流体。在电脑液冷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冷却流体的量可被维持在内建流体槽230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经由透明材料,在内建流体槽230中的冷却流体的可见部分可让使用者视觉地观察冷却回路中的冷却流体的量,并判断何时可能需要添加额外的冷却流体到电脑液冷系统。不需要为内建流体槽230配置额外的空间,随着时间因渗透导致的流体损失可以减轻,且在流体循环的过程中气泡可逐渐被替换,增加了电脑液冷系统的冷却回路的效率。
71.图4a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的又另一散热器的示意图。图4b为图4a的散热器的分解示意图。图4c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示出图4a的散热器的第二端的内部。图4d示出图4a的散热器的第一端的内部。参照图4a至图4d并参照图1a至图3d,在又另一实施例中,具有内建流体槽330的散热器380包含具有至少一第一流动端口324的一第一腔体350、相对于第一腔体350且具有至少一第二流动端口326的一第二腔体370、一顶部外壳399、一底部外壳391以及以多行和多列设置于其间的多个纵向流体通道394。第一腔体350包含至少一腔室分隔件355,腔室分隔件355将冷却流体和每个第一流动端口324分隔且通过一防水密封件与纵向流体通道394连通以达更有效率的冷却流体的流动。散热器380的内建流体槽330设置在相邻于第二腔体370且相对于纵向流体通道394和散热片396的散热器380的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建流体槽330的高度和宽度等于散热器380的高度和宽度且其容量大于第二腔体370的容量。
72.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建流体槽330包含一槽体出口端口332且第二腔体370还包含一槽体流动端口338。槽体出口端口332定义出供冷却流体在内建流体槽330和第二腔体370间通过一槽体导管335流动的一通路。在一些实施例中,一填充盖与槽体出口端口332可移除地设置,且槽体导管335可耦合于其上。填充盖相邻于第二腔体370的一部分设置以将冷却流体添加至内建流体槽330或从内建流体槽330移除。
73.内建流体槽330具有一腔室以储存冷却流体。在电脑液冷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冷却流体的量可被维持在内建流体槽330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经由透明材料,在内建流体槽330
中的冷却流体的可见部分可让使用者视觉地观察冷却回路中的冷却流体的量,并判断何时可能需要添加额外的冷却流体到电脑液冷系统。借由内建流体槽330,随着时间因渗透导致的流体损失可以减轻,且在流体循环的过程中气泡可逐渐被替换,增加了电脑液冷系统的冷却回路的效率。
74.图5a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的再另一散热器的示意图。图5b为图5a的散热器的分解示意图。图5c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示出图5a的散热器的第二端的内部。图5d示出图5a的散热器的第一端的内部。参照图5a至图5d并参照图1a至图4d,于再另一实施例中,具有内建流体槽430的散热器480包含具有至少一第一流动端口424的一第一腔体450、相对于第一腔体450且具有至少一第二流动端口426的一第二腔体470、一顶部外壳499、一底部外壳491以及以多行和多列设置于其间的多个纵向流体通道494。第一腔体450包含至少一腔室分隔件455,腔室分隔件455将冷却流体和每个第一流动端口424分隔且通过一防水密封件与纵向流体通道494连通以达更有效率的冷却流体的流动。散热器480的内建流体槽430设置在垂直于第二腔体470且纵向于纵向流体通道494和散热片496的散热器480的一长边。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建流体槽430的容量大于第二腔体470的容量。
75.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建流体槽430包含一槽体出口端口432且第二腔体470还与一槽体流动端口438连通。槽体出口端口432定义出供冷却流体在内建流体槽430和第二腔体470间通过一槽体导管435流动的一通路。在一些实施例中,一填充盖与槽体出口端口432可移除地设置,且槽体导管435可耦合于其上。填充盖相邻于第二腔体470的一部分设置以将冷却流体添加至内建流体槽430或从内建流体槽430移除。
76.内建流体槽430具有一腔室以储存冷却流体。在电脑液冷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冷却流体的量可被维持在内建流体槽430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经由透明材料,在内建流体槽430中的冷却流体的可见部分可让使用者视觉地观察冷却回路中的冷却流体的量,并判断何时可能需要添加额外的冷却流体到电脑液冷系统。借由内建流体槽430,随着时间因渗透导致的流体损失可以减轻,且在流体循环的过程中气泡可逐渐被替换,增加了电脑液冷系统的冷却回路的效率。
77.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器可由例如为铜的单件导电材料制成,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容易地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依据应用、尺寸和可用空间使用其他导电材料。
78.在一些实施例中,热交换泵110可通过任何适合的固定方法(如锡焊、铜焊或与胶水结合的导热胶)固定于一发热装置。或者,可使用例如为可移除的耦接方法的其他固定方法以确保发热装置的自由表面和电脑液冷系统之间直接热接触。
79.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脑液冷系统用以冷却包含于一电脑机箱或电子系统中的各个发热装置。在其他实施例中,电脑液冷系统只用以冷却选定的多个发热装置,或只用以冷却一发热装置,而其他发热装置则由其他或补充的装置来冷却。
80.在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脑液冷系统,其包含具有一内建流体槽的一散热器、至少一热交换泵和多个流体导管。发热装置产生的热被传递至流经热交换泵的冷却流体,然后被输出至散热器。受热的冷却流体流过具有内建流体槽的散热器,沿着多个散热鳍片冷却。冷却流体流至热交换泵以再次开始冷却循环。内建流体槽除了解决随着时间因渗透导致的流体损失,其亦减少了气泡,从而在流体循环的过程中逐渐替换了气泡以提高效率。此
外,内建流体槽消除了对于独立储存槽组件的需求。因此,不再需要在电脑机箱或电子系统中分配储存槽的位置,从而减少了总安装时间、泄漏的风险和元件安置的问题。
81.当前公开的发明构思并非旨在限于本文所示出的实施例,而是与这些实施例的全部范围一致,其与在本文公开的构思所基于的原理一致。元件的方向和参照,例如“上”、“下”、“顶”、“底”、“水平”、“垂直”、“左”、“右”等,并不表示绝对的关系、位置和/或方向。元件的用语(例如“第一”和“第二”)并非字面意思,而是区别性的用语。如本文所使用,“包含”的用语涵盖了“包括”和“具有”的概念,且指明了元件、操作和/或群组或其组合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元件、操作和/或群组或其组合。除非特别说明,否则操作顺序并不意味着绝对的顺序。除非特别声明,否则以单数形式提及的元件(如通过使用冠词“一”或“一个”)并非用以表示“一个且只有一个”,而是“一个或多个”。如本文所使用,“和/或”是指“和”或“或”以及“和”及“或”。如本文所使用,范围和子范围是指包括其中的整个和/或部分值的所有范围,且定义或修改范围和子范围的用语,例如“至少”、“大于”、“小于”、“不大于”等,表示子范围和/或上限或下限。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或以后将知道的,本发明通篇描述的各个实施例的元件的所有结构和功能同等物都旨在被本文所描述和要求保护的特征所涵盖。并且,本文所公开的内容均不旨在将其献给公众,无论此公开内容是否最终可以在申请专利范围中明确地叙述。除非元件或构思明确地使用了用语如“用于

的装置”或“用于

的步骤”,否则在此或以下提出的元件或构思均不得功能手段用语进行解释。
82.鉴于可应用所公开的原理的许多可能的实施例,我们保留要求保护本文描述的特征和动作的任何和所有组合的权利,包括要求保护属于前述描述的范围和精神之内的所有权利,以及在以下申权利要求书和在本技术的整个起诉期间或要求本技术的利益或优先权的任何申请中随时提出的任何权利要求以及在字面上和等效地叙述的组合。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