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呼吸训练器的制作方法

2021-11-18 01:3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一种呼吸训练器。


背景技术:

2.人在正常吸气时,横膈膜收缩和外肋间肌收缩,当用力吸气时,还需吸气辅助肌,如斜方肌、斜角肌的协助,这些肌肉收缩的结果使得胸阔上举,胸腔空间扩大到极限,因此需要对吸气肌进行锻炼。呼吸训练器是通过结合做腹式呼吸法来提升肺活量,坚持训练能有效提升肺功能。现有的呼吸训练器的结构均较为复杂,制造成本高,并且一些呼吸训练器的训练效果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巧妙、呼吸气量可调、制造成本低的呼吸训练器。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呼吸训练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中的训练器本体;
5.所述壳体的前端具有一第一开孔,后端具有一第二开孔,所述第二开孔位置处设置有用于调节呼出的气量的大小的呼气调节阀;
6.所述训练器本体包括一气道,所述气道的前端形成有呼气嘴,所述气道的一表面形成有一气孔,所述呼气嘴通过所述第一开孔穿越所述壳体外;
7.所述训练器本体还包括一气震动产生部件,所述气震动产生部件具有一活动插入所述气孔中的插入部以及与所述插入部上远离所述气孔的顶端连接的摆动部,所述摆动部上位于所述插入部的一端侧的部分可转动的固定于所述表面外;
8.所述训练器本体还包括一置于所述摆动部与所述气道之间的阻力部件;
9.呼吸训练时,呼出气体经所述呼气嘴进入所述气道以及气孔,使得所述插入部向外顶,气体经所述插入部与所述气孔之间的间隙进入壳体,通过所述第二开孔流出所述壳体外;摆动部的可转动连接处形成杠杆原理,使得所述摆动部的两端上下摆动,所述阻力部件产生的阻力使得呼气产生预定阻碍,从而实现呼吸训练。
10.进一步的,所述气道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呼气嘴的横截面积,所述呼气嘴的后端形成有一向气道方向收拢以与所述气道连通的过渡连接部,所述过渡连接部使得所述呼气嘴内腔向所述气道方向逐渐缩小,从而使经过所述过渡连接部流入所述气道内的气体压力变大。
11.进一步的,所述气道为一平面及一弧面围合而形成的横截面呈半圆形的半圆气道,所述呼气嘴为一体成型于所述半圆气道前端的圆形呼气嘴;在径向方向,所述圆形呼气嘴的后端超出所述半圆形的部分呈一弧形连接面,所述弧形连接面与呼气嘴上对应于所述弧形连接面的部分形成所述过渡连接部,所述弧形连接面使得所述呼气嘴内腔向所述气道方向逐渐缩小,从而使经过所述弧形连接面处流入所述气道内的气体压力变大。
12.进一步的,所述呼吸训练器本体还包括一转接支架,所述转接支架具有一固插于所述气孔中的气嘴、形成于所述气嘴上远离所述气孔的顶端的搁板、形成于所述搁板横向两侧的第一转接架及第二转接架,所述第一转接架及第二转接架均位于搁板上对应于所述气孔的一端侧位置处,所述摆动部的两侧转接于所述第一转接架及第二转接架上;所述摆动部沿纵向置于所述转接支架上,所述插入部透过所述气嘴插入所述气孔中。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接架包括立设于所述搁板横向一侧的第一转接板以及立设于所述第一转接板外侧的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转接板远离所述表面的顶端形成有第一v形槽,所述第一v形槽的槽底靠近所述表面,槽口远离所述表面;所述第一限位板形成有第一倒v形槽,所述第一倒v形槽的槽底远离所述表面;在与所述第一转接板及第一限位板平行的投影面上,所述第一v形槽的槽底至所述第一倒v形槽的槽底之间形成供所述摆动部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动连接部;
14.所述第二转接架包括立设于所述搁板横向另一侧的第二转接板以及立设于所述第二转接板外侧的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转接板远离所述表面的顶端形成有第二v形槽,所述第二v形槽的槽底靠近所述表面,槽口远离所述表面;所述第二限位板形成有第二倒v形槽,所述第二倒v形槽的槽底远离所述表面;在与所述第二转接板及第二限位板平行的投影面上,所述第二v形槽的槽底至所述第二倒v形槽的槽底之间形成供所述摆动部转动连接的第二转动连接部;
15.所述摆动部的横向一侧对应于所述第一转动连接部的位置横向向外延伸形成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向外穿设于所述第一v形槽及第一倒v形槽中;所述摆动部的横向另一侧对应于所述第一转动连接部的位置横向向外延伸形成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向外穿设于所述第二v形槽及第二倒v形槽中。
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板的内侧面对应于所述第一v形槽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一斜向导槽,所述第一斜向导槽向所述第一转接板的内侧方向贯穿所述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斜向导槽的槽底面向所述第一限位板的顶端方向以及向横向外侧方向渐斜,并从所述顶端方向贯穿所述第一限位板;
17.所述第二限位板的内侧面对应于所述第二v形槽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二斜向导槽,所述第二斜向导槽向所述第二转接板的内侧方向贯穿所述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斜向导槽的槽底面向所述第二限位板的顶端方向以及向横向外侧方向渐斜,并从所述顶端方向贯穿所述第二限位板。
1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板的纵向两端侧形成有与所述第一转接板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使得所述第一限位板平行位于所述第一转接板之外,并与所述第一转接板之间形成一第一平行空间;所述第二限位板的纵向两端侧形成有与所述第二转接板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使得所述第二限位板平行位于所述第二转接板外,并与所述第二转接板之间形成一第二平行空间。
19.进一步的,所述转接支架还具有形成于所述搁板横向两侧的第一侧围以及第二侧围,所述第一侧围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一转接板的前端,并与所述第一转接板的内侧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二侧围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二转接板的前端,并与所述第二转接板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侧围、第一转接板、搁板、第二侧围、第二转接板一体形成一横截面呈u形的供所述摆动部沿纵向置于其上的搁架。
20.进一步的,所述转接支架还包括环设于所述气嘴外的第一搁台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搁台后侧的第二搁台,所述第一搁台及第二搁台置于所述气道的表面。
21.进一步的,所述阻力部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和/或第二转轴上的扭力弹簧;所述摆动部对应于所述扭力弹簧的一端的位置处设置有一钩槽,所述扭力弹簧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钩槽中,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搁板上;和/或
22.所述阻力部分包括设置于所述气道的表面且位于所述气孔的另一端侧位置处的吸附部件以及设置于所述摆动部上对应于所述吸附部件的位的被吸附部件。
23.本技术呼吸训练器,本技术呼吸训练器,通过往呼气嘴吹气,气体经过气道和出气口让呼气震动摆动板产生上下摆动,同步让使用者腹腔产生震起到排痰的效果。呼出的气量通过六档呼气调节阀进行调节。呼气的力度通过呼气力度调节弹簧和磁铁吸力。本技术呼吸训练器的整体结构简单、布局紧凑,呼吸训练效果较佳。
附图说明
24.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5.图1是本技术呼吸训练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技术呼吸训练器一实施例的呼吸训练器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图2的拆分图。
28.图4是本技术转接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5是本技术转接支架的正视图。
30.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钩槽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3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34.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呼吸训练器纵向尺寸大于横向尺寸的,也即,所述呼吸训练器系是长形结构。所述呼吸训练器包括壳体100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100中的训练器本体a。所述壳体100的前端具有一第一开孔101,后端具有一第二开孔102。所述训练器本体a包括一气道200,所述气道200的前端形成有呼气嘴210,所述气道200的一表面形成有一气孔220,所述呼气嘴210通过所述第一开孔101穿越所述壳体100外;所述训练器本体a还包括一气震动产生部件300,所述气震动产生部件300具有一活动插入所述气孔220中的插入部310
以及与所述插入部310上远离所述气孔220的顶端连接的摆动部320,所述摆动部320上位于所述插入部310的一端侧的部分可转动的固定于所述表面外;所述训练器本体a还包括一置于所述摆动部320与所述气道200之间的阻力部件。呼吸训练时,呼出气体经所述呼气嘴210进入所述气道200以及气孔220,使得所述插入部310向外顶,气体经所述插入部310与所述气孔220之间的间隙进入壳体100,通过所述第二开孔102流出所述壳体100外;摆动部320的可转动连接处形成杠杆原理,使得所述摆动部320的两端上下摆动,所述阻力部件产生的阻力使得呼气产生预定阻碍,从而实现呼吸训练。应当理解的,本文中的“一第一开孔”、“一第二开孔”等术语中的“一”是数量词,并非单位词,在本技术中是指一个,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指一组,一组包括一个或多个。本技术中,上述“气道200的一表面”是指气道200的侧表面,当所述气道200为圆形(指截面呈圆形)气道200,则为气道200的外周面。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气道200的一表面”也可为气道200的后端表面,将气震动产生部件300设置于后端表面的位置处与所述气孔220配合。本技术中,所述一端侧、另一端侧分别代指后端侧、前端侧,下述文字中均以后端侧、前端侧进行描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一端侧、另一端侧还可以分别代指前端侧、后端侧,即它们相互调换方向。上述描述中的“表面外”是指从径向方向上位于所述表面外。本文中,所述“顶端”是指径向向外的一端,即朝向壳体100的一端,“底端”则是指径向向内的一端,即朝向中心的一端。
35.本具体实例中,所述壳体100呈空心圆柱状。所述壳体100具有一环形壳壁110、形成于所述环形壳壁110后端的端盖120,所述环形壳壁110前端前向延伸并逐渐收拢形成所述第一开孔101,所述第二开孔102形成于所述端盖120上。所述壳体100还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任何一具有前、后端开孔的结构,此处不再一一举例。优选的,所述第二开孔102位置处设置有呼气调节阀,用于调节对流气流的大小,扩大所述呼吸训练器的适用范围、适用人群、通用性。
36.本具体实例中,作为优选的,所述气道200为一平面201及一弧面202围合而形成的横截面呈半圆形的半圆气道200,所述呼气嘴210为一体成型于所述半圆气道200前端的圆形呼气嘴210;在径向方向,所述圆形呼气嘴210的后端超出所述半圆形的部分呈一弧形连接面211,所述弧形连接面211与呼气嘴210上对应于所述弧形连接面211的部分形成过渡连接部212,所述弧形连接面211使得所述呼气嘴210内腔向所述气道200方向逐渐缩小,从而使经过所述弧形连接面211处流入所述气道200内的气体压力变大。更进一步的,所述弧面202为劣弧形面,也即,所述半圆气道200截面为圆形呼气嘴210的截面的1/2以下的小半圆气道200,这样可以使气道200内腔更小,气体更强,更有力顶出所述插入部310,在阻力部件的阻力下,强大气流与阻力部件碰撞更激烈,所述气震动产生部件300的产生更强的摆动,呼吸训练效果更佳,在气震动产生部件300产生上下气震动下,同步让使用者腹腔产生震起到排痰的效果更佳。应当理解的,所述气道200的形状并不仅限于上述半圆气道20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为了能达到上述训练更佳效果,只要使得所述气道200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呼气嘴210的横截面积,所述呼气嘴210的后端形成有一向气道200方向收拢以与所述气道200连通的过渡连接部212,所述过渡连接部212使得所述呼气嘴210内腔向所述气道200方向逐渐缩小,从而使经过所述过渡连接部212流入所述气道200内的气体压力变大。所述气道200的表面上(即所述平面201上)立设有一供所述摆动部320的前端搁置于其上的第三搁台230,所述第三搁台230前端与所述弧形连接面211连接,所述摆动部320的初始/复位状态
下,其前端搁置于所述第三搁台230上。
37.所述摆动部320可呈长形板状、条状、柱状、块状等等。本具体实例中,所述摆动部320为一摆动板。所述摆动板如是巧妙设置:所述摆动板包括框槽部321、一体成型于所述框槽部321后端侧的重块部322以及形成于所述框槽部321前端侧的轻块部323。较为优选的,所述转动连接处位于所述框槽部321上靠近所述重块部322位置的横向两侧,具体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框槽部321横向一侧(即所述摆动部320的横向一侧对应于下述第一转动连接部的位置)横向向外延伸形成有所述第一转轴330;所述框槽部321横向另一侧(即所述摆动部320的横向另一侧对应于下述第二转动连接部的位置)横向向外延伸形成有所述第二转轴(图未示出)。所述框槽部321呈顶端开口的矩形槽状,所述框槽部321对应于所述气孔220的位置形成有一第三开孔321a,并在所述第三开孔321a底面一体成型所述插入部310。所述插入部310具体为至所述底边向所述气孔220方向且向中心方向收拢的尖锥件。所述框槽部321的设置使得该部分的重量较重块部322轻,减轻整个摆动部320重量,通过配置阻力部件来调节阻力,使得呼吸训练器的适用范围、人群更广。所述重块部322作为配重,位于所述转动连接处的后端侧,轻块部323与所述重块部322配合,制衡整个摆动部320,使其平衡性、稳定性更佳。所述尖锥件的巧妙结构使得气体向外顶出的过程中,尖锥件与气孔220之间的间隙向上渐小,增强气压,增大摆动件的摆动幅度,使得上下摆动更激烈,并通过呼出气体的作为传导体,使得用户胸腹腔产生相应的震动,排痰效果佳。
38.请参见图4及图5,所述呼吸训练器本体a还包括一转接支架400,所述转接支架400具有一固插于所述气孔220中的气嘴410、形成于所述气嘴410上远离所述气孔220的顶端的搁板420、形成于所述搁板420横向两侧的第一转接架430及第二转接架440,所述第一转接架430及第二转接架440均位于搁板420上对应于所述气孔220的后端侧的位置处,所述摆动部320的两侧转接于所述第一转接架430及第二转接架440上;所述摆动部320沿纵向置于所述转接支架400上,所述气嘴410的底端透过所述气孔220控入所述气道200中,所述插入部310透过所述气嘴410插入所述气孔220中。所述气嘴410自径向方向贯通,形成一敞口向外(顶端方向)敞口状或者喇叭状,与所述尖锥件更好配合。所述转接支架400还包括环设于所述气嘴410外的第一搁台450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搁台450后侧的第二搁台480,所述第一搁台450及第二搁台480的高度一致,均高于所述气嘴410的底面,当所述气嘴410固插于所述气孔220中时,所述第一搁台450及第二搁台480正好置于所述气道200的表面。
39.优选的,所述转接支架400还具有形成于所述搁板420横向两侧的第一侧围460以及第二侧围470,所述第一侧围460一体成型于下述第一转接板431的前端,并与所述第一转接板431的内侧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二侧围470一体成型于下述第二转接板441的前端,并与所述第二转接板441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侧围460、第一转接板431、搁板420、第二侧围470、第二转接板441一体形成一横截面呈u形的供所述摆动部320沿纵向置于其上的搁架,所述搁架与所述框槽部321的纵向尺寸、横向尺寸均相适配。如是结构,一方面可以使得所述框槽部321收容于所述搁架中;另一方面,缩小框槽部321横向移动空间,具有一定限位作用;又一方面,使零部件配合度更好、结构更紧凑集中。应当理解的,这并非解决本技术所提出的技术问题的必要元件。
40.优选的,所述第一转接架430包括立设于所述搁板420横向一侧的第一转接板431以及立设于所述第一转接板431外侧的第一限位板432;所述第一转接板431远离所述表面
的顶端形成有第一v形槽433,所述第一v形槽433的槽底靠近所述表面,槽口远离所述表面;所述第一限位板432形成有第一倒v形槽434,所述第一倒v形槽434的槽底远离所述表面;在与所述第一转接板431及第一限位板432平行的投影面上,所述第一v形槽433的槽底至所述第一倒v形槽434的槽底之间形成供所述摆动部320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动连接部。所述第一v形槽433及第一倒v形槽434的槽底优选为与所述第一转轴330仿形的圆弧形槽底,以所述投影面上,所述第一v形槽433的圆弧形槽底及第一倒v形槽434的圆弧形槽底恰好形成与所述第一转轴330适配的第一轴孔435,所述第一转轴330向外穿设于所述第一轴孔435中,从所述第一转轴330的外周方向限位第一转轴330。
41.所述第一限位板432可以通过与所述第一转接板431连接以实现立设于所述第一转接板431外的状态,还可以通过与所述气道200连接以实现立设于所述第一转接板431外的状态。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板432的纵向两端侧形成有与所述第一转接板431连接的第一连接部437,所述第一连接部437使得所述第一限位板432平行位于所述第一转接板431之外,并与所述第一转接板431之间形成一第一平行空间438。所述第一限位板432的内侧面(临近所述第一转接板431的一面)对应于所述第一v形槽433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一斜向导槽439,所述第一斜向导槽439向所述第一转接板431的内侧方向贯穿所述第一限位板432,所述第一斜向导槽439的槽底面向所述第一限位板432的顶端方向以及向横向外侧方向渐斜,并从所述顶端方向贯穿所述第一限位板432。
42.所述第二转接架440包括立设于所述搁板420横向另一侧的第二转接板441以及立设于所述第二转接板441外侧的第二限位板442,所述第二转接板441远离所述表面的顶端形成有第二v形槽443,所述第二v形槽443的槽底靠近所述表面,槽口远离所述表面;所述第二限位板442形成有第二倒v形槽444,所述第二倒v形槽444的槽底远离所述表面;在与所述第二转接板441及第二限位板442平行的投影面上,所述第二v形槽443的槽底至所述第二倒v形槽444的槽底之间形成供所述摆动部320转动连接的第二转动连接部;所述第二v形槽443及第二倒v形槽444的槽底优选为与所述第二转轴仿形的圆弧形槽底,以所述投影面上,所述第二v形槽443的圆弧形槽底及第二倒v形槽444的圆弧形槽底恰好形成与所述第二转轴适配的第二轴孔(图未示出),所述第二转轴向外穿设于所述第二轴孔中,从所述第二转轴的外周方向限位第二转轴。
43.所述第二限位板442可以通过与所述第二转接板441连接以实现立设于所述第二转接板441外的状态,还可以通过与所述气道200连接以实现立设于所述第二转接板441外的状态。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板442的纵向两端侧形成有与所述第二转接板441连接的第二连接部447,所述第二连接部447使得所述第二限位板442平行位于所述第二转接板441外,并与所述第二转接板441之间形成一第二平行空间448。所述第二限位板442的内侧面(临近所述第二转接板441的一面)对应于所述第二v形槽443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二斜向导槽449,所述第二斜向导槽449向所述第二转接板441的内侧方向贯穿所述第二限位板442,所述第二斜向导槽449的槽底面向所述第二限位板442的顶端方向以及向横向外侧方向渐斜,并从所述顶端方向贯穿所述第二限位板442。
44.所述第一转接架430及第二转接架440如是设置,其好处是:一、同时兼备装入和防脱离装配方便,转接支架400安装于所述摆动部320之前,第一转接板431与所述第二转接板441的宽度被限定,既需保证所述第一转轴330及第二转轴装入,又需防止所述第一转轴330
及第二转轴脱离,传统转轴孔设置无法满足;二、拆装方便,通透性佳,形成的平行空间便于装配过程中看清装配过程、状态,方便调节转轴。三、使第一转接架430及第二转接架440具有弹性形变功能,方便安装。第一v形槽433及第一倒v形槽434、第二v形槽443及第二倒v形槽444的开设使得第一转接板431、第一限位板432、第二转接板441及第二限位板442具有一定形变能力,且第一限位板432、第二限位板442通过设置的大小、粗细来实现它们在横向方向的弹性形变,在安装时,第一限位板432可以细微向外使第一转轴330装入第一v形槽433及第一倒v形槽434的槽底,安装方便快捷;同样的,第二限位板442可以细微向外使第二转轴装入第二v形槽443及第二倒v形槽444的槽底。
45.请继续参见图3,所述阻力部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330和/或第二转轴上的扭力弹簧510,所述扭力弹簧510的一端设于所述摆动部320上、另一端设于所述搁板420上。当气体顶起所述插入部310时,所述摆动部320在第一转轴330及第二转轴的杠杆支撑下,所述摆动部320开始上下摆动,在向上运动时,所述扭力弹簧510形成一定阻力,加强呼气强度,向下运动时回位,使得整个摆动部320的柔性、弹性均更佳。优选的,所述摆动部320对应于所述扭力弹簧510的一端的位置处设置有一钩槽600,所述扭力弹簧510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钩槽600中,另一端钩设于所述搁板420的后端。
46.进一步优选的,在所述框槽部321上对应于所述扭力弹簧510的侧壁开设所述钩槽600,所述钩槽600位于所述扭力弹簧510的前端侧。所述钩槽600大致呈u形状,至所述框槽部321的侧壁的顶端面向下凹陷而形成,所述钩槽600的槽底部用于容置所述扭力弹簧510的前端;所述钩槽600的槽壁部与所述侧壁的顶端交接处倒圆,两倒圆部使得钩槽600的槽口呈喇叭状,对所述扭力弹簧510的前端进行导向,便于快速将所述扭力弹簧510装入所述钩槽600中。
47.进一步优选的,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6,还可在所述钩槽600内设置防止所述扭力弹簧510前端脱离的防脱部,所述防脱部包括形成于所述钩槽600的两槽壁上的弧形凸部610,所述弧形凸部610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扭力弹簧510的直径。进一步优选的,在所述框槽部321的侧壁上靠近所述钩槽600的位置处还形成有辅装部,所述辅装部为自所述框槽部321的侧壁的顶端向下凹陷而形成的辅装槽620,所述框槽部321的侧壁上位于所述钩槽600与所述辅助槽之间的部分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从而便于所述扭力弹簧510的前端装入所述钩槽600中。
48.所述阻力部分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气道200的表面且位于所述气孔220的前端侧位置处的吸附部件以及设置于所述摆动部320上对应于所述吸附部件的位的被吸附部件。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吸附部件设置于所述平面201上位于所述第三搁台230与所述气孔220之间的位置处。所述吸附部件可以是吸附磁铁,也可以是负压吸附机构等等。所述被吸附部件对应可以是被吸附磁铁或者能够与所述吸附磁铁产生磁力的部件,也可以是与负压吸附机构配套的负压被吸附部件。本技术中,所述吸附部件为设置于所述气孔220的前端侧位置处的第一磁力件,所述被吸附部件为设置于所述轻块部323与所述框槽部321之间的第二磁力件,所述第二磁力件呈圆柱状。在所述框槽部321与所述轻块部323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二磁力件安装部,所述第二磁力件安装部具有从横向方向以及向下方向贯穿所述安装部的安装腔以及设置于所述安装腔的下口处的挡部,为了使所述第二磁力件的磁吸面显露得更多,所述挡部的横向宽度值尽可能的小。
49.所述第一磁力件和第二磁力件配合使所述摆动部320的前端产生磁力,呼气时所述摆动部320前端向上摆动时,所述扭力弹簧510被扭转,同时扭力弹簧510的弹力使得所述摆动部320的前端向下产生阻力,增加呼气训练强度;同时,所述第一磁力件及第二磁力件的磁力进一步加强所述摆动部320的前端向下的力度,呼气产生的向上的力度、扭力弹簧510及磁力产生的向下的力度产生激烈碰撞,进而带来极大的碰撞颤力,这样的配合使得所述呼吸训练器的训练效果更好。在吸气时,所述扭力弹簧510的恢复力以及产生的磁力使得所述摆动部320迅速复位,所述第三搁台230使得所述摆动部320整体呈水平状,为下一次呼吸训练作好准备。本技术采用两种阻力配合的方式还可以增加扭力弹簧510的使用寿命,延长呼吸训练器的寿命。
50.本技术呼吸训练器,通过往呼气嘴210吹气,气体经过气道200和出气口让呼气震动摆动板产生上下摆动,同步让使用者腹腔产生震起到排痰的效果。呼出的气量通过六档呼气调节阀进行调节。呼气的力度通过呼气力度调节弹簧和磁铁吸力。
51.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