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具有力传递功能的鞋底和鞋的制作方法

2021-11-17 18:3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力传递功能的鞋底。


背景技术:

2.运动鞋因其穿着的舒适性倍受消费者的青睐,人们在进行体育训练、户外运动或登山时,运动鞋是必不可少的装备,但是,不同的运动项目适用什么样的鞋款,消费者并不了解,择鞋的标准仍偏向对款式的挑选。从制鞋行业来看,关于运动鞋性能的评价研究也尚处于较为原始的阶段,国家检测标准、行业检测标准也停留在鞋子的耐折、耐磨、粘合强度、剥离强度等结实、耐用的指标上。在运动鞋的穿着舒适性、有利于运动方面的指标尚不健全。
3.近年来,制鞋行业对运动鞋的减震技术投入了一定的研究,领域内专家从鞋底的材料、鞋底的结构等方面实现运动鞋的缓冲减震效果,以提高用户运动时的穿着舒适性。鞋底的镂空结构也成为行业中的研究重点,大家试图通过鞋底镂空结构在运动过程中的被动压缩回弹来达到运动鞋的缓冲减震功能。但是,传统镂空结构的鞋底在作用力的控制效果方面稳定性较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具有力传递功能的鞋底和鞋,其采用的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为:
5.一种具有力传递功能的鞋底,包括设置于鞋底后跟部的减震回弹机构;所述减震回弹机构包括支撑部和缓冲部,所述支撑部具有至少一平面段,所述缓冲部具有至少一弧面段,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缓冲部的上方,且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缓冲部之间形成缓冲空间。
6.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减震回弹结构进行改进,采用支撑部和缓冲部组成的减震回弹机构,支撑部上的平面段能够提供较稳定的回弹作用力,缓冲部的弧面段及缓冲空间能够提供较好的减震效果,从而极大的提高了鞋底的减震回弹作用力的稳定性。
7.优选的,所述支撑部采用平面支撑板,所述缓冲部采用外凸弧形板,所述平面支撑板与所述外凸弧形板相连接形成弓形结构。
8.本实用新型通过支撑部和缓冲部来形成弓形结构,从而利用弓箭的弹性力学原理实现较好的回弹效果;并且将支撑部的平面支撑板作为足部受力面,巧妙的将弓箭的拉弓变形改为压弓变形,稳定性更好。
9.进一步的,所述平面支撑板为倾斜平面,所述平面支撑板的倾斜方向为从鞋底后跟部向鞋头方向逐渐向下倾斜,所述外凸弧形板的前端向上翘并与所述平面支撑板的前端相连接。
10.本实用新型的平面支撑板采用倾斜平面,脚后跟落地时,倾斜的支撑板将地面的反作用力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向上,即:足部对支撑板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有助于足部向上抬脚,节省一定的运动能耗;另一部分随着支撑板的倾斜方向(鞋头)传递,增加了作
用力从着地至蹬地的传递,有助于脚前掌离地,再次节省运动能耗。
11.优选的,所述支撑部包括后端平面段和前端倾斜面段,所述后端平面段与足后跟接触配合,所述前端倾斜面段向鞋头方向逐渐向下倾斜。
12.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的平面段还设有网孔或凹陷部。
13.本实用新型的支撑部还可分别通过后端平面段来提供部分的向上反作用力,并通过前端倾斜面段提供分解的反作用力:一部分向上,另一部分向鞋头方向;从而实现更好的支撑和回弹效果。
14.优选的,所述缓冲部包括后端弧面段和下端平面段,所述后端弧面段与鞋后跟形状相匹配,所述下端平面段从所述后端弧面段的下端向鞋头方向水平延伸。
15.本实用新型的缓冲部采用后端弧面段和下端平面段相结合的方案,有助于兼顾鞋底的支撑稳定性能与灵活性。
16.进一步的,所述缓冲部还包括前端平面段,所述前端平面段向鞋头方向逐渐向上倾斜并与所述支撑部的前端相连接。
17.本实用新型的缓冲部的前端向上翘或向上倾斜,有利于鞋子的灵活性,后跟快速过度到前脚掌。
18.优选的,所述支撑部的左右两侧宽度与鞋后跟的左右两侧宽度相匹配,且所述支撑部的左右两侧或其中一侧还设有挡墙。
19.本实用新型增加挡墙结构的方案,能够保护足后跟不侧翻,增强回弹时的稳定性。
20.优选的,所述支撑部和/或所述缓冲部的前端分别设有向鞋头方向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延伸至鞋底前掌处;且所述延伸部的左右两侧宽度小于鞋后跟的左右两侧宽度,且所述延伸部采用条形。
21.本实用新型对减震回弹机构的前端延伸部进行面积缩小,有利于鞋底的灵活性,后跟快速过度到前脚掌。
22.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鞋,其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鞋底。
附图说明
23.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有力传递功能的鞋底剖视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具有力传递功能的鞋底剖视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具有力传递功能的鞋底剖视结构示意图;
27.图中:
28.10

鞋底;11

鞋底后跟部;
29.20

减震回弹机构:
30.21

支撑部;211

后端平面段;212

前端倾斜面段;
31.22

缓冲部;221

后端弧面段;222

下端平面段;223

前端平面段;
32.23

缓冲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力传递功能的鞋底10,包括设置于鞋底后跟部11的减震回弹机构20;所述减震回弹机构20包括支撑部21和缓冲部22,所述支撑部21具有至少一平面段,所述缓冲部22具有至少一弧面段,所述支撑部21位于所述缓冲部22的上方,且所述支撑部21与所述缓冲部22之间形成缓冲空间23。
35.其中,所述缓冲空间23内还可形成缓冲气垫,或者在缓冲空间23内填充弹性材料,例如弹性发泡材料,以提高鞋后跟的稳定支撑性能和减震回弹性能。
36.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减震回弹结构进行改进,采用支撑部21和缓冲部22组成的减震回弹机构20,支撑部21上的平面段能够提供较稳定的回弹作用力,缓冲部22的弧面段及缓冲空间23能够提供较好的减震效果,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减震回弹作用力的稳定性。
3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减震回弹机构20,可以是整体设置在鞋底后跟部11,也可以是其主体部分设置在鞋底后跟部11,并进一步向前延伸设置有延伸部(图中未示出);通过对减震回弹机构20的前端延伸部进行面积缩小,有利于鞋底10的灵活性,后跟快速过度到前脚掌。
38.例如,所述支撑部21和/或所述缓冲部22的前端分别设有向鞋头方向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延伸至鞋底10前掌处;且所述延伸部的左右两侧宽度小于鞋后跟的左右两侧宽度,且所述延伸部采用条形。其中,延伸部可部分位于鞋底后跟部11,部分延伸至鞋底的前掌处。
39.第一实施例(减震回弹机构采用弓形结构)
40.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21采用平面支撑板,所述缓冲部22采用外凸弧形板,所述平面支撑板与所述外凸弧形板相连接形成弓形结构。所述平面支撑板相当于所述弓形结构的弦部,所述外凸弧形板相当于所述弓形结构的弧部。
41.本实施例通过支撑部21和缓冲部22来形成弓形结构,从而利用弓箭的弹性力学原理实现较好的回弹效果;并且将支撑部21的平面支撑板作为足部受力面,巧妙的将弓箭的拉弓变形改为压弓变形,稳定性更好。其中,所述弓形结构可采用半圆弓(弓形的弧是半圆)、劣弧弓(弓形的弧小于半圆)或者优弧弓(弓形的弧大于半圆)。
42.本实施例中,所述平面支撑板为倾斜平面,所述平面支撑板的倾斜方向为从鞋底后跟部11向鞋头方向逐渐向下倾斜,所述外凸弧形板的前端向上翘并与所述平面支撑板的前端相连接;脚后跟落地时,倾斜的支撑板将地面的反作用力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向上,即:足部对支撑板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有助于足部向上抬脚,节省一定的运动能耗;另一部分随着支撑板的倾斜方向(鞋头)传递,增加了作用力从着地至蹬地的传递,有助于脚前掌离地,再次节省运动能耗。
43.所述的鞋头方向是指所述支撑部21或缓冲部22的前端延伸方向为鞋头的底部、顶部、底部与顶部之间的中部位置,或者也可以是靠近鞋头的鞋前掌区方向。
44.第二实施例(支撑部和/或缓冲部设有水平方向的平面段)
45.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支撑部21除了包
括倾斜平面段,还包括水平的平面段;和/或,缓冲部除了包括弧面段,还包括水平的平面段,以实现更好的稳定支撑效果。
46.具体的,所述支撑部21包括后端平面段211和前端倾斜面段212,所述后端平面段211与足后跟接触配合,所述前端倾斜面段212向鞋头方向逐渐向下倾斜。优选的,所述支撑部21的平面段还设有网孔或凹陷部,包括水平的后端平面段和/或前端的倾斜平面段。
47.本实用新型的支撑部21还可分别通过后端平面段211来提供部分的向上反作用力,并通过前端倾斜面段212提供分解的反作用力:一部分向上,另一部分向鞋头方向;从而实现更好的支撑和回弹效果。
48.并且,所述缓冲部22包括后端弧面段221和下端平面段222,所述后端弧面段221与鞋后跟形状相匹配,所述下端平面段222从所述后端弧面段221的下端向鞋头方向水平延伸。采用后端弧面段221和下端平面段222相结合的方案,有助于兼顾鞋底10的支撑稳定性能与灵活性。
49.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可参照第一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在此不进行赘述。
50.第三实施例(缓冲部的前端向上倾斜)
51.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缓冲部22除了包括后端弧面段221和下端平面段222,还包括前端平面段223,所述前端平面段223向鞋头方向逐渐向上倾斜并与所述支撑部21的前端相连接。本实施例的缓冲部22的前端向上翘或向上倾斜,有利于鞋子的灵活性,后跟快速过度到前脚掌。
52.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可参照第二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在此不进行赘述。
53.并且,以上各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21的左右两侧宽度与鞋后跟的左右两侧宽度相匹配,且所述支撑部21的左右两侧或其中一侧还设有挡墙。采用增加挡墙结构的方案,能够保护足后跟不侧翻,增强回弹时的稳定性。
54.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鞋,其包括上述各个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底,所述鞋包括休闲鞋、运动鞋、登山鞋等,能够广泛应用于体育训练、户外运动或登山等运动项目。
55.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