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减少漏音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15 17:4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通信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减少漏音的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移动在线通信应用的增长,用户通过手机进行电话、语音聊天的次数也逐渐提高。
3.常态下,另一方的声音会从手机发出,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发出的声音来获取相关信息。但是,站在手机周围或者在手机旁边走动的其他人也可能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由此造成漏音,并且容易导致用户关于通话、语音等隐私信息被泄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减少漏音的装置,以解决常态的手机等电子设备容易出现漏音的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减少漏音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壳体、第一发声元件和第二发声元件。所述壳体设有第一出音口和第二出音口。所述第一发声元件和所述第二发声元件均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发声元件位于所述第一出音口的内侧,所述第二发声元件位于所述第二出音口的内侧,所述第一发声元件、所述第二发声元件和所述壳体共同包围形成后腔。所述第一发声元件发射的第一音频信号和所述第二发声元件发射的第二音频信号具有相位差。应当理解,基于相位差的关系,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在远场可以更好地相互抵消,以降低该些音频信号整体上在远场的响度,由此可以降低漏音。此外,由于相位差也会导致在近场的响度的一定程度的减弱,为了提高两个音频信号整体上在近场的呈现效果,本技术还将第一发声元件和第二发声元件共用一个后腔。当第一发声元件和第二发声元件对应地同步发射具有不同相位的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时,比如:第一发声元件处于压缩后腔的空气而发射第一音频信号,第二发声元件则是处于拉伸后腔的空气而发射第二音频信号,因为压缩空气和拉伸空气的同步进行,后腔的空气的量基本保持不变,此可以将后腔的体积等效为无限大。相应的,第一发声元件和第二发声元件均可以顺利地通过压缩和拉伸空气来发射对应的音频信号,以此提高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整体上在近场的低频辐射效率(尤其针对400hz以下的低频信号),以提高在近场的低频响度(这部分难以通过数字信号处理方式来提升)以便于用户更好地收听。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用于减少漏音的装置相比于现有的普通装置既可以提升近场的响度,又可以减少远场的响度,这样,在减少漏音的同时又保持了通话质量。
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音频信号和所述第二音频信号的相位差为90
°
~270
°
。基于存在的相位差,可以分别对第一发声元件和第二发声元件进行调节,以使对应的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能够在某些方位上产生极化,从而可以增强在该些方位上用户对装置的音频信号的收听效果。
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音频信号和所述第二音频信号的相位差为160
°
~200
°

应当理解,基于该160
°
~200
°
的相位差范围,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整体上在远场更不容易被其他人所听到,以降低相关的隐私信息被泄漏的可能。
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声元件的出音面和所述第二发声元件的出音面朝向相同。应当理解,在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的共同作用下,用户可以相对清晰地识别出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中承载的信息,以提高用户的沟通体验,并降低用户收听相关音频信号而对其他人造成的噪声污染。
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具有相连的第一面和侧面。所述第一出音口和所述第二出音口均位于所述第一面;或者,所述第一出音口和所述第二出音口均位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侧面之间。应当理解,通过将第一出音口和第二出音口间隔位于第一面和侧面的拐角处,可以降低两个出音口被阻挡的可能,便于用户通过任一侧的耳朵进行收听。
1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音口和所述第二出音口之间的距离为5mm~50mm。应当理解,通过该第一出音口和第二出音口的距离设计,可以确保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在近场能够产生菲涅尔衍射、干涉等相关的物理现象,以增强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在近场的呈现效果,便于用户收听。
1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声元件的出音面和所述第二发声元件的出音面朝向不同。基于此,通过将第一发声元件和第二发射元件堆叠,可以减小第一发声元件和第二发声元件占据的体积,以节省空间。
1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面和侧面;所述第一出音口位于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出音口位于所述侧面。基于此,位于侧面的第二出音口不容易被用户的头部或者手指等阻挡,可以便于发射第二音频信号,以提高用户的沟通体验。
1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声元件的出音面和所述第二发声元件的出音面朝向相反。
1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具有依次相连的第一面、侧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出音口和所述第二出音口均位于所述侧面;或者,所述第一出音口位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侧面之间,所述第二出音口位于所述第二面和所述侧面之间。基于此,可以降低第一出音口和第二出音口被用户阻挡的可能,以便于对应发射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
1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音口和所述第二出音口之间的距离为3mm~30mm。应当理解,通过该第一出音口和第二出音口的距离设计,可以确保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在近场能够产生菲涅尔衍射、干涉等相关的物理现象,以增强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在近场的呈现效果,便于用户收听。
1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腔的体积为0.1mm3~1.5mm3。基于此,可以根据所需的第一发声元件和第二发声元件的类型、规格和相对位置关系等,在装置中设置相应体积的后腔。以此,装置在容纳第一发声元件和第二发声元件的同时,使第一发声元件和第二发声元件之间的后腔具有一定量的空气,以便于发射对应的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
1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音口和所述第二出音口的面积均为2mm2~20mm2。基于此第一出音口的面积,可以确保第一音频信号中不同频率的分量能良好地通过第一出音口向自由空间辐射;类似的,第二音频信号中不同频率的分量也能够良好地通过第二出音口向自由空间辐射,以便于用户收听。
1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音频信号和所述第二音频信号是同一音源。应当理解,从
用户的角度来看待该装置,第一发声元件和第二发声元件均是用户所听到的声音的源头。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承载有相同的信息;比如: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均可以是指用户进行通话所产生的声音;或者,该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均可以是指基于对语音形式的信息/歌曲的点击而发出的声音。
1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音频信号和所述第二音频信号具有幅度差。基于该幅度差,当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到达同一观察点时,可以使得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的声压幅度的差异减小,以更好地实现相互抵消。
2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处理电路,所述处理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发声元件和所述第二发声元件电连接。所述处理电路用于根据电信号的频谱,对所述频谱中不同的频率分量施加对应的幅度差和相位差,以分成第一电信号和第二电信号;以及,将第一电信号传输给所述第一发声元件,将第二电信号传输给所述第二发声元件。应当理解,该对电信号施加对应的幅度差和相位差,可以是研发人员根据装置的结构、实验、仿真以及硬件结构等因素而有所调整,并使得该幅度差和该相位差的共同作用能够使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在远场相互抵消。
21.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声元件和第二发声元件均为受话器。当用户使用装置进行通话等操作时,基于第一发声元件、第二发声元件和壳体的配合,可以使用户更为顺利获取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中的相关内容,以提高用户的聊天体验。
22.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声元件和第二发声元件均为扬声器。当用户使用各实施例的装置进行语音聊天或者音乐播放等操作时,基于第一发声元件、第二发声元件和壳体的配合,用户可以选择通过扬声器外放,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收听到相关的信息。
23.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声元件和第二发声元件中的一个为受话器,另一个则为扬声器。应当理解,受话器可以通过均衡、增益和滤波等方式进行调节,以使受话器和扬声器具有一致或者基本一致的频率、振幅、相位等声学属性,以提高用户的聊天体验或者收听音乐的体验。
24.一些实施例中,该装置应用于电子设备。应当理解,该装置在电子设备中为独立的模组,可以通过可拆卸连接的方式组装到电子设备中。应当理解,该装置与电子设备的关系可类比于屏幕模组、摄像头模组等等与电子设备的关系;屏幕模组和摄像模组也是作为独立的模组,并且以可拆卸连接的方式组装到电子设备中。
25.一些实施例中,该装置为电子设备,装置的壳体为电子设备的壳体。应当理解,壳体可以包括电子设备的中框、后盖和挡板。由此,在中框包围后盖而形成的空间内,可以配合挡板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腔体,以容纳第一发声元件和第二发声元件。
26.一些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此外,该电子设备也可以是平板电脑或者对讲机等等。
27.本技术通过第一发声元件和第二发声元件共用一个后腔的设计,可以增加装置发射的音频信号中的低频分量,以增强用户对音频信号的收听效果。通过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的相位差设计,可以降低其他人听到装置发射的音频信号的可能,降低噪声污染,并降低用户相关的隐私信息被泄漏的可能。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29.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装置的正视图;
30.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装置的剖视图;
31.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偶极子和脉动球源在远场的低频辐射示意图;
32.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偶极子和脉动球源在近远场的频响曲线图;
33.图6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34.图7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装置的剖视图;
35.图8是图7的装置的在i区的局部放大图;
36.图9是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的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37.图10是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的装置的剖视图;
38.图11是图10的装置的在ii区的局部放大图;
39.图1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装置的框架图。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41.本技术各实施例提供了用于减少漏音的装置,可以增强用户对该装置发射的音频信号的收听效果,同时还可以对应降低其他人听到装置发射的音频信号的可能,以确保用户相关的隐私信息不会被泄漏。
42.应当理解,该用于减少漏音装置可以是独立的模组,并且可以通过可拆卸连接的方式组装到电子设备中;应当理解,装置与电子设备的关系可类比于屏幕模组、摄像头模组等模组与电子设备的关系;屏幕模组和摄像模组也是作为独立的模组,并且以可拆卸连接的方式组装到电子设备中。或者,该用于减少漏音装置即是电子设备,本技术对此不加限制。
43.而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将主要以手机这种相对广泛使用的电子设备来举例说明。但不限于此,本技术所涉及的电子设备也可以是平板电脑、对讲机等能够实现通话或者语音播放或者歌曲播放的电子设备。
44.在常态的手机中,手机由通话、语音聊天等途径而发射的音频信号在被用户收听的同时,基于音频信号的全向辐射、用户头部对音频信号的反射等原因,该音频信号也容易被其他有意偷听的人听到,而导致相关的隐私信息被泄漏。而对一些无意偷听的人来说,从用户的手机发射的音频信号实际上是一种噪声污染,容易引起该部分人的听觉不适。
45.对此,用户也较多地采用调低手机的音量或者把手机的听筒靠近耳朵等方式,降低音频信号被其他人听到的可能,相应也降低了该音频信号对其他人的影响。但是,降低音量的方式也有其不好的一面,即用户自身也容易听不清手机发射的音频信号,导致需要通话的另一方再重复说一遍或者用户自己再重播放语音。而把听筒靠近耳朵的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由手机听筒发出的音频信号容易经用户头部而产生反射和衍射等物理现象,此使得位于用户周围的人仍可以相对清晰地听到用户手机所发出的声音,也容易产生噪声污染。
46.请同步参考图1至图3,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降低漏音的装置10,包括:壳体100和第一发声元件110。第一发声元件110设置在壳体100内,第一发声元件110生成的第一音频信号可以通过其出音面112向外发射,以供用户收听。不同于常态的电子设备,各实施例的装置10还包括与第一发声元件110配合使用的第二发声元件120。该第二发声元件120也是设置在壳体100内,并能够发射第二音频信号,以实现与第一发声元件110基本相同的功能。
47.一些实施例中,当该装置10为电子设备时,壳体100可以包括电子设备的中框、后盖和挡板。由此,在中框包围后盖而形成的空间内,可以配合挡板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腔体,以容纳第一发声元件和第二发声元件。应当理解,该挡板可以通过模具而与后盖一体成型;或者,通过焊接等方式实现固定,对此不加限制。
48.应当理解,各实施例的装置10所发射的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是同一音源,应当理解,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待该装置10,第一发声元件110和第二发声元件120均是用户所听到的声音的源头。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承载有相同的信息;比如: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均可以是指用户进行通话所产生的声音;或者,该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均可以是指基于对语音形式的信息/歌曲的点击而发出的声音,对此不加限制。
49.为了降低装置10发射的音频信号被其他人听到的可能,本技术提供的装置10是将第一发声元件110和第二发声元件120等效为声偶极子,并且第一发声元件110发射的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发声元件120发射的第二音频信号存在一定的相位差,即,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的相位差不等于0
°
。应当理解,基于该相位差,在根据瑞利长度(rayleigh length)等物理量所定义出的远场,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抵消,由此可以降低位于远场的其他人听到用户手机发射的音频信号的可能,以降低用户相关的隐私信息被泄漏的可能。
50.一些实施例中,基于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的相位差设计,当该两个音频信号从近场传输到远场时,可以使两个音频信号具有约180
°
的相位差,以尽可能地相互抵消。
51.请参考图4,为了便于理解两个音频信号具有一定相位差所带来的影响,下面将以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的相位差为180
°
来举例说明。
52.相对于常态的手机中单个使用的发声元件(对应为图4中的脉动球源),本技术各实施例是将第一发声元件110和第二发声元件120等效为偶极子(对应为图4中的偶极子)。由第一发声元件110发射的第一音频信号与由第二发声元件120发射的第二音频信号的声压幅度相同,相位相反。相对作为声源的装置10,由于远场的距离较远,在该远场的任一观察点上,两个音频信号之间的声压幅度的差异较小,但是两个音频信号的相位差依旧存在较大影响。
53.当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的相位差为180
°
时,基于相位相反的关系,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整体上在远场更不容易被其他人所听到,以降低相关的隐私信息被泄漏的可能。由图4可以看出,在远场的呈现效果上,相较单个的发声元件,各实施例的装置10发射的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在任一角度上的振幅均较小;即,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在整体上的辐射效率较低,因此可以减小在远场的漏音程度。如图4所示例的,对偶极子在各角度上的频率响度取平均值,可以得出,偶极子整体上在远场大约可以降
低20db的频率响度。
54.对应到实际的通话、语音聊天等场景中,则可以理解为处于用户周围的其他人并不容易听到装置10发射的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基于此,当用户通过各实施例的装置10进行通话、语音聊天等操作时,基于通话、语音聊天等操作而产生的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在被用户收听的同时,较难被其他人听到。由此,各实施例的装置10可以降低用户相关的隐私信息被泄漏的可能,以及降低用户进行通话、语音聊天等语音操作所产生的噪声污染。
55.一些实施例中,根据设计需求和/或用户的使用需求,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的相位差为90
°
~270
°
。比如:该相位差为90
°
、105
°
、120
°
、135
°
、150
°
、165
°
、180
°
、195
°
、210
°
、225
°
、240
°
、255
°
或者270
°

56.应当理解,与常态的手机不同,各实施例的第一发声元件110和第二发声元件120是相对独立的两个器件。因此,基于以上的相位差的范围,可以分别对第一发声元件110和第二发声元件120进行调节,以使对应的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能够在某些方位上产生极化,从而可以增强在该些方位上用户对装置10的该些音频信号的收听效果。应当理解,对相位差的调节,例如可以通过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电学输入端进行相位的调控;或者,通过对后腔等结构的设计进行相位的调控。应当理解,该后腔是指位于发声元件后方的腔体,即,该后腔背对着发声元件的出音面。
57.一些实施例中,考虑到第一发声元件和第二发声元件的相对位置、以及第一出音口和第二出音口等的设计,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的相位差为160
°
~200
°
。比如:该相位差为170
°
或者185
°
等等。应当理解,在此相位差的范围内,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在远场可以更好地相互抵消,以降低该些音频信号整体上在远场的响度。
58.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还可以通过调节第一发声元件110和第二发声元件120的结构阻尼来增强该些音频信号在某些方位上的收听效果,本技术对此不加限制。
59.请同步参考图3至图5,为了增强各实施例的装置10发射的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整体上在近场的呈现效果,以便于用户收听该些音频信号,装置10的壳体100被设置成具有相对的第一出音口104和第二出音口106。
60.第一发声元件110和第二发声元件120均是置于该壳体100内,并且第一发声元件110、第二发声元件120和壳体100共同包围形成后腔102;即,第一发声元件110和第二发声元件120共用一个后腔102。对应第一出音口104和第二出音口106,第一发声元件110位于第一出音口104的内侧,并且通过第一出音口104发射第一音频信号。第二发声元件120位于第二出音口106的内侧,并且通过第二出音口106发射第二音频信号。
61.应当理解,第一出音口104和第二出音口106均具有相对的内侧和外侧。内侧是指向壳体内部或者指向发声元件的一侧,外侧是指向自由空间的一侧。基于此,第一音频信号可以从第一出音口104的内侧传入,而后从第一出音口的外侧传出,以向自由空间辐射。类似的,第二音频信号也可以从第二出音口106的内侧传入,而后从第二出音口106的外侧传出,以向自由空间辐射。
62.应当理解,第一发声元件110的出音口112和第二发声元件120的出音口122的朝向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各实施例的装置10的壳体100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面100a、侧面100b和第二面100c。第一出音口104和第二出音口106可以根据需求而位于装置10的同一面或者不
同面上。一些实施例中,侧面100b位于第一面100a和第二面100c之间,第一面100a和第二面100c不接触。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面100a、侧面100b和第二面100c彼此接触,便于理解,也可以类比于多面体中相邻的三个面。
63.例如,以装置10为电子设备为例,第一面100a示例为装置10的正面,即具有显示屏幕和/或按键的一面;将第二面100c示例为装置10的背面,即具有后盖和/或后置摄像头的一面;侧面100b则示例为对应装置10中框的一个面。
64.应当理解,第一面100a、侧面100b和第二面100c的位置关系是相对而言的。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面100a也可以是指装置10的背面或者侧面,对此不加限制。
65.比如:装置10或者包括装置10的电子设备示例为笔记本电脑。在笔记本电脑正常放置的状态下,第一面100a可以是指笔记本电脑的背面;相应的,第二面100c则为笔记本电脑的正面。或者,第一面100a为笔记本电脑的一个侧面,相应的,侧面100b则为笔记本电脑的正面或者背面,第二面100c则为笔记本电脑中远离第一面100a的另一个侧面100b。
66.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具有一定的相位差,此相位差的设计与后腔102的结构相结合,使得各实施例的装置10可以巧妙地增强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在近场的呈现效果。
67.举例说明,当第一发声元件110和第二发声元件120通过后腔102而对应地同时发射具有不同相位的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时,基于相位差的存在,比如第一发声元件110处于压缩后腔102内空气的状态,那么第二发声元件120则对应是处于拉伸后腔102内空气的状态。由于压缩空气和拉伸空气的同步进行,后腔102内的空气基本上并不会被压缩;即空气的量基本保持不变,此可以将后腔102的体积等效为无限大。
68.基于此,第一发声元件110和第二发声元件120均可以顺利地通过压缩和拉伸空气来发射对应的音频信号,以此可以克服常态的手机中容易出现的音频信号中低频分量较少等问题。对应的,通过第一发声元件110、第二发声元件120和后腔102的配合,各实施例的装置10可以提高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的低频声辐射效率,以改善低频响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音频信号处理过程中,对于中高频信号(如约800hz到8000hz的信号)很容易通过数字信号处理的方式(如通过均衡器eq)来提升响度,但对于低频信号(如几百hz的低频信号)并不能简单地通过eq来提升响度,而本技术可以通过第一发声元件110、第二发声元件120和后腔102的配合来提升低频响度(即使近场会因为相位差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响度减少),从而实现了远场更好地降低响度而近场能够提升响度的效果,既保证了通话质量,又减少了漏音。
69.请参考图5,可以看出,两个音频信号整体上在近场和远场上具有更大的频率响应差距(gap)。应当理解,在近场的呈现效果上,相较单个的发声元件发射的音频信号,各实施例的装置10所发射的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在整体上的辐射效率更高,并且在100hz~400hz上具有更高的频率响度,以便于该些音频信号被位于近场的用户听到;如图5示例的,在100hz~400hz范围内的频率响度大约提升了5db。而在400hz至10000hz范围内的频率响度基本上与单个发声元件相同。
70.请再参考图5,在远场的呈现效果上,各实施例的装置10通过第一发声元件110、第二发声元件120和后腔102的配合,使得装置10所发射的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在整体上的辐射效率更低,这样,可以减少漏音以降低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被位于远
场的其他人听到的可能性。
71.对应到实际的通话、语音聊天等场景中,当用户通过各实施例的装置10进行通话、语音聊天等操作时,基于相关操作而产生的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在不容易被位于远场的其他人听到的同时,可以增强位于近场的用户对该些音频信号的收听效果,以确保用户顺利地进行通话、语音聊天等。
72.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到达同一观察点(如远场的某个点)时,该两个音频信号实际的声压幅度可能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此,为了使得两个音频信号尽可能地相互抵消,各实施例的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之间可以具有一定的幅度差;即,具有一定的声压幅度差。基于该声压幅度差,当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到达同一观察点时,可以使得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的声压幅度的差异减小,以更好地实现相互抵消。由此,位于该观察点的其他人更不容易听到相关的隐私信息。应当理解,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之间的声压幅度差可以根据后腔102和/或出音口(104,106)的结构而适应性调整,以使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在远场能够更好地抵消,本技术对此不加限定。
73.一些实施例中,装置10的后腔102的体积为0.1mm3~1.5mm3。比如:该后腔102的体积为0.1mm3、0.2mm3、0.3mm3、0.4mm3、0.5mm3、0.6mm3、0.7mm3、0.8mm3、0.9mm3、1.0mm3、1.1mm3、1.2mm3、1.3mm3、1.4mm3或者1.5mm3。基于此,可以根据所需的第一发声元件110和第二发声元件120的类型、规格和相对位置关系等,在装置10中设置相应体积的后腔102。以此,装置10在容纳第一发声元件110和第二发声元件120的同时,使第一发声元件110和第二发声元件120之间的后腔102具有一定量的空气,以便于发射对应的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
74.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音口104和第二出音口106的面积均为2mm2~20mm2。比如:该后腔102的体积为2mm2、3mm2、4mm2、5mm2、6mm2、7mm2、8mm2、9mm2、10mm2、11mm2、12mm2、13mm2、14mm2、15mm2、16mm2、17mm2、18mm2、19mm2或者20mm2。基于此第一出音口104的面积,可以确保第一音频信号中不同频率的分量能良好地通过第一出音口104向自由空间辐射;类似的,第二音频信号中不同频率的分量也能够良好地通过第二出音口106向自由空间辐射,以便于用户收听。
75.为了简化分析以便于理解各技术方案,以下是将第一发声元件110发射的第一音频信号作为用户主要收听的音频信号,将第二发声元件120发射的第二音频信号作为辅助用户收听的音频信号。应当理解,本技术也可以第二发声元件120发射的第二音频信号作为用户主要收听的音频信号,将第一发声元件110发射的第一音频信号作为辅助用户收听的音频信号,对此不加限制。
76.请再同步参考图1至图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置10,第一发声元件110和第二发声元件120均位于壳体100内,并且与壳体100共同包围形成后腔102;第一发声元件110和第二发声元件120间隔设置,并且朝向相同。与第一发声元件110和第二发声元件120相对应,第一出音口104和第二出音口106则是位于壳体100的同一面。比如:第一出音口104和第二出音口106均位于第一面100a。基于此,第一音频信号可以通过第一出音口104向自由空间辐射,第二音频信号可以同步或者基本同步地通过第二出音口106向自由空间辐射。
77.在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的共同作用下,用户可以相对清晰地识别出第一
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中承载的信息,以提高用户的沟通体验;而位于用户周围的其他人也不容易听到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中承载的信息,以降低相应的隐私信息被泄漏的可能,并降低用户收听相关音频信号而对其他人造成的噪声污染。
78.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音口和第二出音口均位于第一面和侧面之间,即,第一出口和第二出音口均位于第一面和侧面的拐角处。应当理解,由于人体结构的特殊性,耳朵是位于相对嘴巴的斜后方。当用户拿起装置进行通话时,装置往往会倾斜一定的角度,该角度与嘴巴到耳朵的角度基本一致。因此,通过将第一出音口和第二出音口间隔位于第一面和侧面的拐角处,一方面,可以降低两个出音口被阻挡的可能;另一方面,可以便于用户通过任一侧的耳朵进行收听,并且可以减小装置所需倾斜的角度,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79.请参考图1和图2,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音口104和第二出音口106之间的距离为5mm~50mm。应当理解,该距离是指第一出音口104和第二出音口106之间的最短距离(直线距离);或者,该距离是指第一出音口104的中心点和第二出音口106的中心点之间的最短距离(直线距离)。
80.比如:第一出音口104和第二出音口106之间的距离为5mm、10mm、15mm、20mm、25mm、30mm、35mm、40mm、45mm或者50mm。应当理解,通过该第一出音口104和第二出音口106的距离设计,可以确保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在近场能够产生菲涅尔衍射、干涉等相关的物理现象,以增强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在近场的呈现效果,便于用户收听。而在远场,则会由于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使得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抵消,使得其他人并不容易听清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中的相关内容。
81.请同步参考图1和图2,一些实施例中,以手机为例,第一出音口104和第二出音口106均位于手机的正面,并且靠近该正面的边缘;手机的正面的主要部分则为屏幕,以呈现相关图像信息。对应的,可以将第一出音口104设置在正面的边缘的中部,第二出音口106则与第一出音口104间隔设置并且靠近手机的正面的角落。当用户使用该装置10进行通话、语音聊天等操作时,根据大多数用户的使用习惯,在用户拿起装置10时,会习惯性地使正面的边缘靠近其耳朵。基于此,将第一出音口104的位置设置在正面的边缘的中部能够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而靠近正面的角落的第二出音口106也可以便于第二音频信号发射,以提高用户的沟通体验。
82.请同步参考图6至图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装置10,与上述的装置10不同,该装置10的第一发声元件110和第二发声元件120朝向不同,并且第一发声元件110的出音面112与第二发声元件120的出音面122之间的角度为90
°
。基于此,通过将第一发声元件110和第二发射元件120堆叠,可以减小第一发声元件110和第二发声元件120占据的体积,以节省空间。
83.与第一发声元件110和第二发声元件120相对应,第一出音口104和第二出音口106则是位于壳体100的不同面。比如:第一面100a和侧面100b相互垂直,第一出音口104位于第一面100a,第二出音口106则位于侧面100b。
84.请参考图8,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音口104和第二出音口106之间的距离为3mm~30mm。应当理解,该距离是指第一出音口104和第二出音口106之间的最短距离/直线距离;
或者,该距离是指第一出音口104的中心点和第二出音口106的中心点之间的最短距离/直线距离。
85.比如:第一出音口104和第二出音口106之间的距离为3mm、6mm、9mm、12mm、15mm、18mm、21mm、24mm、27mm或者30mm。应当理解,通过该第一出音口104和第二出音口106的距离设计,可以确保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在近场能够产生菲涅尔衍射、干涉等相关的物理现象,以增强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在近场的呈现效果,便于用户收听。而在远场,则会由于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使得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抵消,使得其他人并不容易听清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中的相关内容。
86.请参考图8,一些实施例中,以手机为例,第一出音口104均位于手机的正面,并且靠近该正面的边缘;第二出音口106则位于侧面100b。对应的,将第一出音口104设置在正面的边缘的中部,第二出音口106则对应位于侧面100b的中部。当用户使用该装置10进行通话、语音聊天等操作时,根据大多数用户的使用习惯,在用户拿起装置10时,会习惯性地使正面的边缘靠近耳朵。基于此,将第一出音口104的位置设置在正面的边缘的中部能够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而位于侧面100b的第二出音口106则不容易被用户的头部或者手指等阻挡,可以便于发射第二音频信号,以提高用户的沟通体验。
87.请同步参考图9至图1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装置10,与上述的装置不同,该装置10的第一发声元件110和第二发声元件120朝向不同。以第一发声元件110的出音面112朝向第一面100a,第二发声元件120的出音面112朝向第二面100c进行举例说明。对应第一发声元件110和第二发声元件120的位置关系,第一出音口104和第二出音口106间隔位于装置的侧面100b。基于此,通过第一出音口104向自由空间辐射的第一音频信号和通过第二出音口106向自由空间辐射的第二音频信号均不容易被阻挡。
88.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音口位于第一面和侧面之间,即,第一出音口位于第一面和侧面形成的拐角处。第二出音口则位于第二面100c和侧面100b之间,即,第一出音口位于第二面和侧面形成的拐角处。基于此,同样可以降低第一出音口和第二出音口被用户阻挡的可能,以便于对应发射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
89.请参考图11,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音口104和第二出音口106之间的距离为3mm~30mm。应当理解,该距离是指第一出音口104和第二出音口106之间的最短距离/直线距离;或者,该距离是指第一出音口104的中心点和第二出音口106的中心点之间的最短距离/直线距离。
90.比如:第一出音口104和第二出音口106之间的距离为3mm、6mm、9mm、12mm、15mm、18mm、21mm、24mm、27mm或者30mm。应当理解,通过该第一出音口104和第二出音口106的距离设计,可以确保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在近场能够产生菲涅尔衍射、干涉等相关的物理现象,以增强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在近场的呈现效果,便于用户收听。而在远场,则会由于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使得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抵消,使得其他人并不容易听清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中的相关内容。
91.请参考图11,一些实施例中,以手机为例,第一出音口104均位于手机的正面和侧面100b之间;第二出音口106则位于背面和侧面100b之间。当用户使用该装置10进行通话、
语音聊天等操作时,根据大多数用户的使用习惯,在用户拿起装置10时,其手指并不容易握到第一出音口104和第二出音口106的位置。基于此,第一出音口104和第二出音口106的位置能够降低被用户阻挡到的可能,可以便于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发射,以提高用户的沟通体验。
92.请参考图12,一些实施例中,该装置10还可以包括处理电路200,该处理电路200分别与第一发声元件110和第二发声元件120电连接。其中,该处理电路可以为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芯片;或者,该处理电路也可以为其他的用于音频处理的电路或芯片。基于此,当处理电路200接收到含有通话、语音聊天等的电信号后,可以根据电信号的频谱,对频谱中不同的频率分量施加对应的幅度差和相位差,以分成第一电信号和第二电信号。由此,第一电信号传输给第一发声元件110,第二电信号传输给第二发声元件120;对应处理电路的两个电信号,第一发声元件110可以发射第一音频信号,第二发声元件120可以发射第二音频信号。应当理解,该对电信号施加对应的幅度差和相位差,可以是研发人员根据装置10的结构、实验、仿真以及硬件结构等因素而有所调整;只要该幅度差和相位差的共同作用能够使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在远场相互抵消,本技术对此不加限制。
93.应当理解,为了增强装置10发射的音频信号的播放效果和立体声效果,各实施例的装置10还可以设置有其他的发声元件。比如:类似第一发声元件110和第二发声元件120,各实施例的装置10还可以包括配合使用的第三发声元件和第四发声元件;或者,各实施例的装置10还可以包括单独使用的第五发声元件,对此不做限制。
94.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声元件110和第二发声元件120可以均为受话器(rcv,receiver);即,第一发声元件110和第二发声元件120均为装置10的听筒。举例说明,当用户使用装置10进行通话等操作时,基于第一发声元件110、第二发声元件120和壳体100的配合,可以使用户更为顺利获取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中的相关内容,以提高用户的聊天体验。此外,还可以降低对周围的其他人的干扰,同时还可以降低相关的隐私信息被泄漏的可能。
95.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声元件110和第二发声元件120可以均为扬声器(spk,speaker)。举例说明,当用户使用各实施例的装置10进行语音聊天或者音乐播放等操作时,基于第一发声元件110、第二发声元件120和壳体100的配合,用户可以选择通过扬声器外放,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收听到相关的信息。而与用户相距较远的其他人也不容易收听到相关的音频信号,以提高用户的聊天体验或者收听音乐的体验。
96.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声元件110和第二发声元件120中的一个为受话器,另一个则为扬声器。比如:第一发声元件110为受话器,第二发声元件120为扬声器。应当理解,在此实施例中,受话器可以通过均衡、增益和滤波等方式进行调节,以使受话器和扬声器具有一致或者基本一致的频率、振幅、相位等声学属性,以提高用户的聊天体验或者收听音乐的体验。
97.以上所述是本技术具体的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