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耳机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11-15 16:5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耳机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频繁的使用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无线耳机等。目前的这些便携设备所具有的功能可能部分相同,或者完全不同。为了在满足人们尽可能多的使用便携式电子设备所具有的功能的同时,减小这些便携设备所占用的空间,多功能且携带轻便成为了便携式电子设备未来的发展趋势。
3.其中,无线耳机可以利用无线通讯技术,例如2.4g无线技术、红外射频技术、蓝牙技术等无线通信技术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具有使用更加便捷等优势,无线耳机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因而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将无线耳机与其他便携式设备进行结合的产品,例如将无线耳机与智能手环或智能手表等便携式设备进行结合的产品,也将会得到快速发展。然而,若要将无线耳机与其他便携设备进行结合,或者进一步提升无线耳机的使用、携带便捷性(占用空间更小),耳机的可收纳功能成为其必不可少的评价因素。现有的某些无线耳机具有收纳结构,但是,现有的这些耳机的收纳结构部分通常较复杂,占用了较大的空间,给耳机的收纳带来不便,影响用户体验感受。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耳机和电子设备,结构简单,便于收纳,能够缩减耳机在收纳时所占用的空间,有助于提高用户体验,能够克服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5.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耳机,包括:
6.耳塞主体,所述耳塞主体具有容纳腔体,所述容纳腔体具有开口端部;
7.连接件,至少部分所述连接件适于发生弹性形变;也就是,至少部分连接件能够伸缩;
8.耳机本体,所述耳机本体具有第一连接部,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开口端部连接;
9.在所述耳机处于第一状态下,所述连接件在所述开口端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延伸;
10.在所述耳机处于第二状态下,至少部分所述连接件被压缩,以使所述连接件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纳腔体内。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件主体、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
12.所述连接件主体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耳机本体的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连接件主体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耳塞主体的开口端部连接。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件主体由软性材料制成;或者,连接件主体由弹性材料制成;
14.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的材料各自独立地与所述连接件主体的材料相同或不同。
15.可以理解,上述至少部分所述连接件适于发生弹性形变,主要是指连接件主体能够发生弹性形变,而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可以发生弹性形变,也可以不发生弹性形变。相应的,至少部分连接件被压缩,也主要是指连接件主体被压缩,而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可以被压缩,也可以不被压缩。
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件主体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17.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各自独立地为所述连接件主体的一部分;也就是,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连接件主体可以为一体式结构。
18.可以理解,在一些情况下,该连接件主体、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可以为分体式的结构,并可以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另一些情况下,该连接件主体、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也可以为一体式的结构。
1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件主体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卡扣配合连接;也就是,所述连接件主体的一端通过第一凹凸配合结构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20.进一步,所述第一凹凸配合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主体一端的第一凸起结构,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一凹陷结构;
21.或者,所述第一凹凸配合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主体一端的第一凹陷结构,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一凸起结构;
22.所述第一凸起结构与所述第一凹陷结构相配合,以使所述连接件主体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2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件主体与所述第三连接部卡扣配合连接;也就是,所述连接件主体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凹凸配合结构与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
24.进一步,所述第二凹凸配合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主体的另一端的第二凸起结构,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部的第二凹陷结构;
25.或者,所述第二凹凸配合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连接件主体的另一端的第二凹陷结构,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部的第二凸起结构;
26.所述第二凸起结构与所述第二凹陷结构相配合,以使所述连接件主体与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
2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耳塞主体的开口端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粘接。
2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29.进一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卡接。
3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具有朝向所述耳机本体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耳机本体的上表面之间具有间隙;
31.所述第二连接部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侧,且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侧面设置
有至少一个第二凸出部;
32.所述第二凸出部伸入所述间隙,用以限制所述连接件沿远离所述耳机本体的方向运动。
3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凸出部的周缘表面形成有卡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侧面形成有卡槽;
34.所述卡接部与所述卡槽配合,用以限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周向方向运动。
3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卡接部包括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所述卡槽包括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其中,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相对布置,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相对布置;
36.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一卡槽配合,所述第二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槽配合;
37.或者,所述第二连接部适于转动,以使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槽配合,所述第二卡接部与所述第一卡槽配合。
3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耳塞主体与所述连接件为一体注塑成型。
3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耳塞主体的至少一部分由硬性材料制成。
4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件主体,所述连接件主体的制作材料包括橡胶或硅胶。
41.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耳机和用于容纳所述耳机的盒体。
4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盒体包括耳机本体容纳部和耳塞主体容纳部,所述耳塞主体容纳部的内壁与所述耳塞主体的外壁匹配;
43.在所述耳机处于第二状态下,至少部分所述连接件被压缩,所述连接件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纳腔体内,所述耳机本体的侧面与所述耳机本体容纳部的内壁面抵接,所述耳塞主体的外壁面与所述耳塞主体容纳部的内壁面抵接。
4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可以是手环,所述手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盒体的两端连接。
45.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46.本技术提供的耳机,包括耳塞主体、连接件和耳机本体,其中连接件能够发生弹性形变,在连接件处于压缩状态时,能够容置于耳塞主体的容纳腔体内,在连接件处于自然或扩张状态时,能够在耳塞主体和耳机本体之间延伸。因此,通过可形变的连接件和耳塞主体等的配合设置,在不增加其余零部件或使收纳部分复杂化的同时,有效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能够缩减耳机在收纳时所占用的空间,耳机的可收纳性能较佳,而且结构简单,能够满足对其空间要求较高的场合,提高了用户体验。
47.本技术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上述耳机,因而至少具有与耳机相同的优势,在此不再赘述。
48.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4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50.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无线耳机结构示意图;
51.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另一种无线耳机结构示意图;
52.图3为本技术示例性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结构示意图;
53.图4为本技术示例性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剖视示意图;
54.图5为本技术示例性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耳机爆炸示意图;
55.图6为本技术示例性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耳塞主体结构示意图;
56.图7为本技术示例性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耳机结构示意图;
57.图8为本技术示例性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耳机结构示意图;
58.图9为本技术示例性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连接件压缩于耳塞主体中的结构示意图;
59.图10为本技术示例性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连接件主体结构示意图;
60.图11为本技术示例性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连接件主体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61.图12为本技术示例性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三连接部结构示意图;
62.图13为本技术示例性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三连接部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63.图14为本技术示例性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连接部结构示意图;
64.图15为本技术示例性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连接部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65.图16为本技术示例性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连接部与耳机本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66.图17为图16中a处放大示意图;
67.图18为本技术示例性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耳机本体结构示意图;
68.图19为图18中的耳机本体中的第一连接部结构示意图。
69.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70.1-耳机;
71.10-耳塞主体;101-容纳腔体;102-开口端部;
72.11-连接件;
73.111-连接件主体;1111-凸起;1112-凸缘;1113-上台阶;1114-下台阶;
74.112-第二连接部;1121-凸起配合部;1122-第二凸出部;1122b-第二表面;1123-卡槽;1123a-第一卡槽;1123b-第二卡槽;
75.113-第三连接部;1131-凸缘配合部;
76.12-耳机本体;
77.121-第一连接部;1211-第一凸出部;1211a-第一表面;1212-卡接部;1212a-第一卡接部;1212b-第二卡接部;
78.2-盒体;21-耳机本体容纳部;22-耳塞主体容纳部;
79.3-手环。
80.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
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81.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82.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83.除非另有定义或说明,本文中所用的专业与科学术语与本领域熟练人员所熟悉的意义相同。
84.耳机一般可分为有线耳机和无线耳机。其中,有线耳机具有两个耳机和连接线,其中的左右两个耳机通过连接线连接,有线耳机在使用时需要耳机插孔或耳机接口与终端设备连接。而无线耳机可以利用无线通讯技术,例如2.4g无线技术、红外射频技术、蓝牙技术等无线通信技术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相比有线耳机而言,无线耳机具有使用更加便捷等优势,因而得到迅速发展。其中,无线耳机包括无线蓝牙耳机。蓝牙是一种低成本大容量的短间隔无线通信标准,蓝牙标准选用微波频段作业,传输速率较快。随着部分终端设备取消了耳机插孔,而蓝牙技术的普及和版本更新,使得各式各样的无线蓝牙耳机涌入市场,无线蓝牙耳机的功能越来越丰富,应用场景越来越多。
85.示例性的,无线蓝牙耳机可以作为终端设备的配件用于通话场景,其中,终端设备可以以各种形式来实施,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车载电脑、pda(个人数字助理)、可穿戴设备、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应理解,本技术对于耳机的通话场景、与耳机配合使用的终端设备等不作限定。
86.现有技术中蓝牙耳机的入耳耳塞方式形态较多,目前市售的蓝牙耳机主要包括入耳式和半入耳式,入耳式蓝牙耳机由于佩戴体验问题基本采用的都是软胶头,即用软胶材质制成的耳塞;而半入耳式蓝牙耳机包括软胶头和硬胶头两种。为了实现不同功能,具体的耳塞材质或耳塞形态也有多种类型,不同的形态也会造成用户的佩戴习惯或佩戴方式有一定差异。下面主要以图1和图2所示的无线耳机为例对现有的无线耳机进行详细说明,应理解,其他相关的耳机或类似的无线耳机也具有相同或类似的问题。
87.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无线耳机(如无线蓝牙耳机)的结构示意图,该示例性的无线耳机为半入耳式硬胶头式耳机,其采用了硬质耳塞,即塞入耳孔的部分为硬质塑料壳,该类型的无线耳机为目前市场上较受用户欢迎的无线耳机。该类型的无线耳机具有较佳的佩戴舒适性,然而,此种结构类型的无线耳机的缺点在于,无法缩减耳机在收纳时所占用的空间,耳机的收纳功能欠佳,进而无法满足对于收纳要求空间较高的场合。
88.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另一种无线耳机(如无线蓝牙耳机)的结构示意图,该示例性的无线耳机为可收纳式的结构,为软胶半入耳式耳机,其采用了软胶耳塞,以便于收纳。该类型的无线耳机可以与智能手环(或智能手表等)进行结合形成新型便携可穿戴设备,能够满足相应的收纳空间需求,然而,此种结构类型的无线耳机的缺点在于,收纳结构部分较为复杂,佩戴的舒适性欠佳,良好的入耳体验与收纳需求无法完美融合。
89.总体而言,现有技术中,可收纳的无线耳机主要包括硬胶半入耳式和软胶半入耳
式;其中,硬胶半入耳式,具有较好的佩戴舒适度,用户体验感较好,但是收纳性能欠佳;而软胶式可收纳的无线耳机,尤其是在腕上收纳时,由于耳机收纳对其空间要求较高,因而基本采用的都是软胶头(软质耳塞),这样可压缩空间,但是可能导致用户的入耳体验欠佳,或者收纳结构部分较为复杂。因而,需要在有限的结构空间内,采用更优的设计方案来缓解现有的耳机所存在的佩戴舒适度(用户体验)和收纳空间需求相矛盾的问题。
90.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耳机和包含该耳机的电子设备,以期能够兼顾耳机的佩戴舒适度较好和收纳性能较佳的优势。
91.需要指出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可以为无线耳机,但并不限于此,该耳机的结构原理也可以在任何布置适当的其他类型耳机如有线耳机中实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可以为穿戴式电子设备,也可以为非穿戴式的电子设备。示例性的,穿戴式电子设备可以穿戴在手腕上,该穿戴式电子设备可以为无线耳机与智能手环(或智能手表等)相结合的产品,但并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本发明的原理可以在任何适当布置的电子设备中实现。此外,为了清楚和简洁,可以省略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92.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耳机和包含该耳机的电子设备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同一附图标记表示同一组分部分或同一零部件,对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相同的零部件,图中可能仅以其中一个零件或部件为例标注了附图标记,应理解的是,对于其他相同的零件或部件,附图标记同样适用。
93.请参考附图3和附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耳机1和用于容纳该耳机1的盒体2,其中,盒体2可以为耳机收纳盒或容纳盒或底托,盒体2可以具有容纳空间以用于容纳耳机1;
94.耳机1可以包括耳塞主体10、连接件11和耳机本体12,连接件11用于连接耳塞主体10和耳机本体12,且连接件11的至少部分能够发生弹性形变,连接件11的至少部分可以由软性材料或可发生形变的材料制成,即连接件11的至少部分可以为压缩状态,也可以为自然或扩张状态;耳塞主体10的一侧具有能够容纳至少部分连接件11的容纳腔体,当连接件11的至少部分处于压缩状态时,可以使部分或全部连接件位于耳塞主体10的容纳腔体内。耳机1的具体结构将在下文结合图5-图19进行详细描述,在此暂不详述。
95.具体地,该电子设备,一方面,当耳机1处于收纳状态时,可以使连接件11的至少部分发生弹性形变,连接件11的至少部分被压缩,进而可以使部分或全部连接件位于耳塞主体10的容纳腔体内,进而可以将耳机1放置于盒体2内。另一方面,当耳机1需要被使用时,可以将耳机1从盒体2中取出,连接件11的至少部分可以自动弹起,并在耳塞主体10和耳机本体12之间延伸,即连接件11可以处于自然或扩张状态,此时,用户可以正常使用或佩戴耳机。由此,通过可发生弹性形变的连接件和耳塞主体等的配合设置,在不增加其余零部件或使收纳部分复杂化的同时,有效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能够缩减耳机在收纳时所占用的空间,耳机的可收纳性能较佳,而且结构简单,能够满足对其空间要求较高的场合,提高了用户体验。
9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盒体2形成有用于放置耳机1的容纳部,并具有与耳机本体12相对应的耳机本体容纳部21和与耳塞主体10相对应的耳塞主体容纳部22,其中,耳塞主体容纳部22的内壁可以与耳塞主体10的外壁匹配,即耳塞主体容纳部22的截面可以
为弧形端面,并与耳塞主体20的截面形状相适应,将耳机1放置于盒体2内时,耳塞主体10的外壁可以与耳塞主体容纳部22的内壁相贴合;同样的,耳机本体12的一侧或多侧侧壁也可以与耳机本体容纳部21的内壁相接触。进一步,当耳机1处于收纳状态时,至少部分连接件11被压缩,部分或者全部连接件11可以设置于耳塞主体10的容纳腔体内,耳机本体12的一侧或多侧侧壁可以与耳机本体容纳部21的内壁相接触或抵接,耳塞主体10的外壁面可以与耳塞主体容纳部22的内壁面相接触或抵接。由此,可以缓解耳机在收纳时占用空间较大、收纳不便的问题,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使得该耳机具有占用空间较小、收纳方便、携带方便等优势。
97.请继续参阅图4所示,连接件11可以包括连接件主体111、第二连接部112和第三连接部113。在耳机1处于收纳状态时,连接件主体111适于发生形变,连接件主体111被压缩后的形态可以参考图4所示的形态;而在此状态下,第二连接部112和第三连接部113可以发生形变,也可以不发生形变。进一步,相对应的,请参阅图5或图7所示,在耳机1处于未被收纳或需要被使用的状态时,连接件主体111未被压缩,连接件主体111处于自然或扩张状态,连接件主体111未被压缩的形态可以参考图5所示的形态。
98.需要指出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内和外是一个相对概念,示例性的,耳塞主体的内侧是指朝向或靠近连接件或耳机本体的方向,外侧则是内的反向,即背离或远离连接件或耳机本体的方向;再如,耳塞主体容纳部的内壁面是指与耳塞主体相接触的壁面,耳塞主体容纳部的外壁面则是不与耳塞主体接触的壁面。
9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盒体2可以为充电式耳机盒。即盒体2是可以用于对耳机进行充电的装置,具有能够为耳机提供电力以及收纳存放的功能。
100.应理解,本技术实施例对于盒体2的具体形状、结构不作限定。图3和图4的电子设备的结构仅仅是示例性的,盒体2的形状、结构等的设置也仅仅是示例性的。在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盒体2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不同的形状布置,即盒体2可以为任意的简单或复杂的形状结构,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盒体2的形状、具体结构或功能等进行适应性的设计和选择。
10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电子设备可以为穿戴式电子设备,穿戴式电子设备还包括手环3,手环3的两端分别与盒体2的两端连接。在耳机1处于收纳状态时,通过将耳机1放置于盒体2内,并将手环3的两端与盒体2的两端进行连接,耳机1、盒体2和手环3能够共同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形体,供用户佩戴,这样,可以减小穿戴式电子设备占用空间的大小,更便于携带和收纳。
102.其中,手环3可以包括呈u形的手环主体和位于手环主体两端的两端部,通过手环3的两端部分别与盒体2的两端部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可以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形体,供用户进行佩戴。
10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对于手环3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示例性的,手环3可以为具备一定的装饰功能和/或电子功能的设备,例如,手环可以是具有装饰作用的戴在手腕部位的环形装饰物,或者手环可以是具有电子功能的可以检测脉搏等人体健康状况的智能手环,或者也可以是能够与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实现无线同步连接的智能手环,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104.将该耳机如无线蓝牙耳机与智能手环或智能手表等进行结合,用户可以通过该产
品同时使用原有的蓝牙耳机和智能手环所具有的功能,而且实现了将蓝牙耳机收纳在智能手环中,可以减少独立存在的各终端所占用的空间,使用户更便于携带或使用,可以提高用户体验。
105.应理解,本技术实施例对于盒体2、手环3的材料不作限定。其中,该手环的材料可以为可变形的材料,或者也可以为不可变形的材料,如塑料、金属、皮质等。
106.应理解,本技术实施例对于手环3与盒体2的具体连接结构或连接方式不作限定,例如,手环的两端部可以分别通过两个旋转结构与盒体的两端部连接,或者,手环的两端部也可以分别其他的可拆卸结构与盒体的两端部连接。
107.以上可知,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可以为穿戴式电子设备,穿戴式电子设备可以为无线蓝牙耳机与智能手环(或智能手表等)进行结合的产品,用户可以通过该产品同时使用原有的蓝牙耳机和智能手环所具有的功能,而且耳机的收纳结构部分简单,零部件较少,空间利用率较高,收纳或使用方便,便于携带,有助于提高用户体验。
108.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技术实施例中,图3和图4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的具体限定。在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例如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用于检测脉搏等人体健康状态的器件等;再如电子设备也可以不包括手环。
109.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图3或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中的耳机具体结构布局进行详细介绍。下述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结构、形状或空间布局仅作为一种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各部件的形状或具体结构进行调整。
110.请参考附图5和图6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该耳机可以包括耳塞主体10、连接件11和耳机本体12,其中,连接件11用于连接耳塞主体10和耳机本体12,且连接件11的至少部分能够发生弹性形变,连接件11的至少部分可以由软性材料或可变形材料制成,即连接件11的至少部分可以为压缩状态,也可以为自然或扩张状态;
111.耳塞主体10的内侧具有能够容纳至少部分连接件11的容纳腔体101,该容纳腔体101具有开口端部102;耳塞主体10的外侧面可以包括在用户佩戴该耳机时与用户外耳道相接触的一部分;
112.耳机本体12包括第一连接部121,该第一连接部121可以用于与连接件11连接;
113.连接件11的一端可以与耳机本体12的第一连接部121连接,连接件11的另一端可以与耳塞主体10的开口端部102连接,连接件11可以沿第一连接部121与开口端部102的连线方向压缩。
114.可以理解,上述连接件11的至少部分能够发生弹性形变是指,该连接件11可以仅部分能够发生弹性形变,或者该连接件11也可以全部能够发生弹性形变。
115.该耳机可以至少具有两种状态,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当耳机1处于第一状态,例如,第一状态为耳机未被收纳或耳机需要被使用的状态,其中的连接件11可以于开口端部102和第一连接部121之间延伸(开口端部和第一连接部可以如图5所示),也就是,此时连接件11可以处于自然或扩张状态。在耳机需要被使用的状态时,用户将该耳机佩戴于耳部,可用于各种通话场景,例如室内通话场景、户外通话场景、车载通话场景以及其他能够进行通话的场景,或者也可以用于游戏娱乐、影音欣赏等。此外,用户在耳部佩戴该耳机时,也可以同时在手腕上佩戴上述手环,并且耳机和/或手环上可以设置有用于心电监测传感
器等多种传感器,以方便用户监测自身的身体状况。进一步,该耳机可集合音频与运动健康监测等多种功能,用户在佩戴该耳机运动时,其可以播放音乐,并可通过提示音来指导用户呼吸训练、放松、休息等。
116.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当耳机1处于第二状态,例如,第二状态为耳机处于收纳状态,其中的连接件11可以部分或者全部位于耳塞主体10的容纳腔体101内,此时连接件11的至少部分处于压缩状态。应理解,当耳机1处于第二状态,连接件11可以部分位于容纳腔体101内,也可以全部位于容纳腔体101内,较佳的,连接件11全部位于容纳腔体101内,耳塞主体10将连接件11包围或覆盖,具体可由图9所示。在耳机处于第二状态时,可以将耳机容置于盒体,可以减少收纳空间,从而便于耳机的携带、收纳,以避免耳机的丢失。此外,在耳机处于第二状态时,也可以将耳机容置于盒体并对耳机进行充电,从而使得盒体不仅可以用于耳机的收纳功能,还可以实现在耳机收纳期间对耳机进行充电。
117.可以理解,上述容纳腔体101的形状可以与连接件11压缩后的形状相匹配,即连接件11处于压缩状态并置于容纳腔体101中时,容纳腔体101的内壁可以与连接件11的外壁紧贴或紧密接触,或者可以使容纳腔体101被连接件11填充(具体可由图5和图9所示)。
11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耳机,通过设置可发生弹性形变的连接件,并且耳塞主体具有能够容纳压缩后的连接件的容纳腔体,使得耳机在处于收纳状态时,连接件被压缩至容纳腔体中,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其结构简单,便于收纳,能够缩减耳机在收纳时所占用的空间,有助于提高用户体验。
119.具体地,关于连接件11,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11包括连接件主体111、第二连接部112和第三连接部113;
120.连接件主体111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接部112与耳机本体12的第一连接部121连接,连接件主体111的另一端通过第三连接部113与耳塞主体10的开口端部连接。其中,连接件主体111能够发生弹性形变,连接件主体111可以由软性材料或可变形材料制成,即连接件主体111可以为压缩状态,也可以为自然或扩张状态;第二连接件部112可以为双色连接环或双色连接部,即第二连接部112可以用于连接耳机本体12和连接件主体111,耳机本体12和连接件主体111的材质不同;第三连接部113可以为双色胶粘圈或双色连接部,即第三连接部113可以用于连接耳塞主体10和连接件主体111,耳塞主体10和连接件主体111的材质不同。
121.可以理解,该连接件11中,连接件主体111可以发生弹性形变,而第二连接部112和第三连接部113可以发生弹性形变,也可以不发生弹性形变;第二连接部112主要用于连接耳机本体12和连接件主体111,第三连接部113主要用于连接耳塞主体10和连接件本体111。
122.下面,对该耳机中各部件的材料的选择和设置进行介绍。
123.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主体111可以由软性材料(软质材料或弹性材料)制成;
124.第二连接部112和第三连接部113的材料各自独立地与连接件主体111的材料相同或不同;也就是,第二连接部112的制作材料和连接件主体111的制作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三连接部113的制作材料和连接件主体111的制作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二连接部112的制作材料和第三连接部113的制作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125.具体地,连接件主体111的制作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硅胶、(软质)橡胶、凝胶材料或乳胶材料中的至少一种。连接件主体111的制作材料可以为软性材料,该软性材料可以为硅
胶,可以为软质橡胶,可以凝胶材料,可以为乳胶材料,还可以为其他类似的软质、弹性材料或易发生形变的材料。应理解,上述为对连接件主体111的制作材料的设置的举例说明,本技术并不对连接件主体111的制作材料进行具体的限定,只要使得该连接件主体111易发生弹性形变,满足本技术的实施例,不对本技术的目的产生限制即可。
126.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主体111的制作材料包括硅胶或橡胶。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件主体111的制作材料不限于是硅胶或橡胶等,具体可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设置。采用硅胶或橡胶材质的连接件主体,具有能够发生弹性形变,容易压缩且压缩后能够自动弹起,适应性强,来源广,成本较低等优势。
12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112和第三连接部113的制作材料可以为各种硬质塑料,示例性的,例如可以为聚碳酸酯(简称pc),可以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简称abs),可以为聚酰胺(简称pa),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简称pbt),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简称pet),可以为聚氯乙烯(简称pvc),可以为上述任意几种材料的混合物或其他类型的材料等。应理解,上述为对第二连接部112和第三连接部113的制作材料的设置的举例说明,本技术并不对第二连接部112和第三连接部113的制作材料进行具体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第二连接部112和第三连接部113的制作材料进行设计和选择。
128.为了提高佩戴的舒适性,在一些实施例中,耳塞主体10的至少一部分由硬性材料制成;耳塞主体10包括用户在佩戴耳机时与用户的外耳道相接触的一部分,该部分可以由硬性材料(或硬质材料)制成。可以理解,该耳塞主体10的全部制作材料可以为硬性材料,或者该耳塞主体10的一部分制作材料可以为硬性材料,尤其是与用户外耳道相接触的部分由硬性材料制成。由此,采用硬质耳塞主体,即塞入耳孔的部分为硬质塑料壳,可以提高耳塞佩戴舒适度,进而改善用户体验感。
129.具体地,耳塞主体10的制作材料可以为各种硬质塑料,即可以采用硬胶头式的耳塞主体。示例性的,耳塞主体的制作材料可以为聚碳酸酯(简称pc),可以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简称abs),可以为聚酰胺(简称pa),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简称pbt),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简称pet),可以为聚氯乙烯(简称pvc),可以为上述任意两种或更多种材料的混合物等;特别是,耳塞主体10的制作材料可以为pc或abs或pc与abs的结合材料,具有硬度适中,结构可靠,佩戴舒适,来源较广泛,成本较低等优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耳塞主体10的制作材料不限于上述几种,具体可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应理解,上述为对耳塞主体10的制作材料的设置的举例说明,本技术并不对耳塞主体10的制作材料进行具体的限定。
130.需要指出的是,本技术实施例对于耳机本体12的制作材料不作限定,可以灵活的设置为各种硬质塑料或其他材质等,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和设计,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131.因此,综合以上描述可知,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借由连接件主体111的弹性收缩性能,缓解了现有的半入耳式耳机收纳不便,或收纳结构复杂,在收纳时占用空间较大,不利于对收纳空间要求较高的场合的问题;并且,采用硬质耳塞主体10可满足用户佩戴体验需求,缓解现有的某些半入耳式耳机佩戴舒适度不佳的问题,从而,缓解了目前用户体验和收纳空间需求相矛盾的问题。
132.进一步,下面,对该耳机中各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或具体结构进行介绍。
133.上述连接件11中,连接件主体111、第二连接部112、第三连接部113既可以是一体式的结构,也可以是分体式的结构。本技术的附图5示例性的示出了分体式结构的连接件主体111、第二连接部112、第三连接部113,但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并不限于此,三者也可以是一体式的结构。
134.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各自独立地为连接件主体的一部分;也就是,连接件主体、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可以是一体体式的结构,三者可以一体成型。这样,结构设计简单,连接稳定可靠,可以提高连接件的整体性。
135.具体地,当连接件主体的材料与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的材料不同时,例如,连接件主体的材料为硅胶或橡胶,而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的材料为硬质塑料,可以采用模具嵌件注塑实现一体化,即可以通过模具嵌件注塑的方式将连接件主体、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紧密结合在一起。或者,也可以采用本领域已知的其他方式将三者实现一体化,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136.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上述连接件主体111分别与第二连接部112和第三连接部113可拆卸连接;也就是,连接件主体111、第二连接部112和第三连接部113可以是分体式的结构,连接件主体111的一端可以与第二连接部112可拆卸连接,连接件主体111的另一端可以与第三连接部113可拆卸连接。这样,方便分别加工和制造,且安装和拆卸方便,连接可靠,方便操作。
137.应理解,连接件主体111分别与第二连接部112和第三连接部113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可以采用卡接、螺纹连接、铆钉或螺钉连接等方式,其中,卡接可以通过凹凸配合的方式连接。下面主要以卡接的方式对连接件主体111分别与第二连接部112和第三连接部113的连接结构进行详细说明,但应理解的是,三者的连接方式并不限于此,还可以为螺纹连接等其他的可拆卸连接方式。
138.为了进一步提高可拆卸性能,并且结构简单,连接稳定可靠,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0至图15所示,连接件主体111的一端通过第一凹凸配合结构与第二连接部112连接,该第一凹凸配合结构包括设置于连接件主体111一端的第一凸起结构,以及设置于第二连接部112的第一凹陷结构;或者,第一凹凸配合结构包括设置于连接件主体111一端的第一凹陷结构,以及设置于第二连接部112的第一凸起结构;第一凸起结构与第一凹陷结构相配合,以使连接件主体与第二连接部连接。也就是,既可以在连接件主体111的一端设置凸起结构或凹陷结构或凸起和凹陷的混合结构,相应的,也可以在第二连接部112设置与其相配合的凹陷结构、凸起结构或凹陷和凸起的混合结构。由此,可以实现连接件主体111与第二连接部112的可拆卸连接。
139.连接件主体111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凹凸配合结构与第三连接部113连接,该第二凹凸配合结构包括设置于连接件主体111的另一端的第二凸起结构,以及设置于第三连接部113的第二凹陷结构;或者,第二凹凸配合结构包括设置于连接件主体111的另一端的第二凹陷结构,以及设置于第三连接部113的第二凸起结构;第二凸起结构与第二凹陷结构相配合,以使连接件主体111与第三连接部113连接。由此,可以实现连接件主体111与第三连接部113的可拆卸连接。
140.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0和图14所示,关于连接件主体111与第二连接
部112的可拆卸连接,可以在连接件主体111的一端,即连接件主体111靠近第二连接部112的一端内侧壁面设置多个第一凸起结构,即多个凸起1111,多个凸起1111可相对连接件主体111沿圆周布置,且多个凸起1111相对连接件主体111沿圆周布置可以均匀布置,也可以不均匀布置;相应的,可以在第二连接部112的侧壁设置有多个第一凹陷结构,即凸起配合部1121,多个凸起配合部1121可相对第二连接部112沿圆周布置,且多个凸起配合部1121相对第二连接部112沿圆周布置可以均匀布置,也可以不均匀布置。从而,当上述凸起1111与凸起配合部1121相配合,进行卡接时,实现了连接件主体111与第二连接件部112的连接,此外,当需要维修或更换连接件主体时,通过卡扣连接的方式,更便于拆卸连接件主体。
141.可选的,上述凸起配合部1121可以为通孔或凹槽,优选为通孔。由此,更有利于连接件主体与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的连接,结构简单,连接可靠,方便安装和拆卸。
142.应理解,上述凸起111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或更多个等,且凸起1111的数量与凸起配合部1121的数量相对应。上述凸起1111的形状可以为圆柱体,可以为椭圆形形柱体,可以为方形柱体,可以为不规则形柱体等,且凸起配合部1121的截面形状与凸起1111的截面形状相对应。本技术的附图10和图14所示出的凸起1111和凸起配合部1121的结构和数量仅仅是示例性的,本技术实施例对于凸起1111和凸起配合部1121的具体形状结构和数量不作具体限定。
143.应理解,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连接件主体111的一端设置凹陷结构,在第二连接部112的侧壁设置与其配合的凸起结构。或者,也可以在连接件主体111的一端同时设置凹陷结构和凸起结构,并在第二连接部112的侧壁设置与其配合的凹陷结构和凸起结构,只要能够实现连接件主体111与第二连接部112的凹凸配合连接即可,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144.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至图13所示,关于连接件主体111与第三连接部113的可拆卸连接,可以在连接件主体111的另一端,即连接件主体111靠近第三连接部113的一端外侧壁面设置多个第二凸起结构,即多个凸缘1112,多个凸缘1112可相对连接件主体111沿圆周布置,且多个凸缘1112相对连接件主体111沿圆周布置可以均匀布置,也可以不均匀布置;相应的,可以在第三连接部113的内侧面设置有多个第二凹陷结构,即多个凸缘配合部1131,多个凸缘配合部1131可相对第三连接部113沿圆周布置,且多个凸缘配合部1131相对第三连接部113沿圆周布置可以均匀布置,也可以不均匀布置。从而,当上述凸缘1112与凸缘配合部1131相配合,进行卡接时,实现了连接件主体111与第三连接部113的连接,此外,当需要维修或更换连接件主体时,通过卡扣连接的方式,更便于拆卸连接件主体。
145.可选的,可以在连接件主体111的另一端设置台阶结构,包括上台阶1113和下台阶1114,其上台阶1113部分的外侧壁面可以环布多个凸缘1112,其下台阶1114部分的外径大于上台阶1113部分的外径,且下台阶1114的外径可以与第三连接部113的外径相对应,下台阶1114的上端面可以与第三连接部113的下表面抵接。
146.可选的,上述凸缘配合部1131可以为通孔或凹槽,优选为凹槽。由此,更有利于连接件主体与第三连接部的连接,结构简单,连接可靠,方便安装和拆卸。
147.应理解,上述凸缘111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或更多个等,且凸缘
1112的数量与凸缘配合部1131的数量相对应。上述凸缘1112的形状可以为方形柱体,可以为圆柱体,可以为椭圆形形柱体,可以为不规则形柱体等,且凸缘配合部1131的截面形状与凸缘1112的截面形状相对应。本技术的附图11-13所示出的凸缘1112和凸缘配合部1131的结构和数量仅仅是示例性的,本技术实施例对于凸缘1112和凸缘配合部1131的具体形状结构和数量不作具体限定。
148.应理解,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连接件主体111的另一端设置凹陷结构,在第三连接部113的侧壁设置与其配合的凸起结构。或者,也可以在连接件主体111的另一端同时设置凹陷结构和凸起结构,并在第三连接部113的侧壁设置与其配合的凹陷结构和凸起结构,只要能够实现连接件主体111与第三连接部113的凹凸配合连接即可,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149.可选的,上述连接件主体111可以大致呈锥状体,即连接件主体111的形状可以为锥形;第二连接部112可以大致为环状;第三连接部113可以大致为环状。耳塞主体10的形状可以大致呈罩形或半球形。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附图8-15所示出的耳塞主体、连接件主体、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的形状结构的仅仅是示例性的,耳塞主体以及连接件中的各部件还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连接件主体的形状还可以圆柱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等。
150.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耳塞主体10的开口端部102与第三连接部113粘接。例如,可以通过点胶工艺将耳塞主体10与第三连接部113粘接;或者也可以在第三连接部的外周边缘设置胶粘部,通过胶粘部使第三连接部与耳塞主体粘接。由此,方便操作,且连接结构可靠,有助于提高耳塞主体和连接件的稳定性。
15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耳塞主体与连接件为一体注塑成型。即,可以采用模具嵌件注塑实现耳塞主体与连接件的一体化,可以通过模具嵌件注塑的方式将耳塞主体与连接件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有助于简化耳机的结构,提高结构的连接稳定性。
152.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耳塞主体与连接件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类型的,例如可以采用上述粘接的方式,或者采用嵌件注塑成型的方式,但并不限于此,其还可以采用本领域已知的其他方式将耳塞主体与连接件连接在一起,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153.为了进一步提高可拆卸性能,并且结构简单,连接稳定可靠,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6所示,连接件中的第二连接部112与耳机本体12中的第一连接部121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可以为卡接。该第二连接部112与连接件主体111的连接方式可以为卡扣连接,第二连接部112与第一连接部121的连接方式也可以为卡扣连接。因此,第二连接部112具有卡紧的特征,既可以与连接件本体111相配合连接并卡紧,又可以与耳机本体12中的第一连接部121相配合连接并卡紧,此外,采用卡扣连接的方式,容易安装和拆卸,而且保证了连接件与耳机本体连接的稳定性。
154.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至图19所示,第一连接部12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凸出部1211,第一凸出部1211具有朝向耳机本体12的第一表面1211a,该第一表面1211a与耳机本体12的上表面之间具有间隙;
155.第二连接部112套设于第一连接部121的外侧,且第二连接部112的内侧面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凸出部1122,第二凸出部1122具有背离耳机本体12的第二表面1122b;
156.第二凸出部1122伸入上述间隙,该间隙可以与第二凸出部1122的高度相适应,从而可以限制连接件11沿远离耳机本体12的方向运动;或者至少部分第一表面1211a与至少
部分第二表面1122b抵接,用以限制连接件11沿远离耳机本体12的方向运动。
157.上述第一连接部121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凸出部1211,示例性的,第一凸出部121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或更多个等,且每个第一凸出部1211均具有朝向耳机本体12的第一表面1211a,相邻两个第一凸出部1211之间具有间隙,每个第一凸出部1211可以均由至少部分第一连接部121外侧壁向外延伸而形成。相应的,上述第二连接部112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凸出部1122,示例性的,第二凸出部112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或更多个等,第二凸出部1122的数量可以与第一凸出部1211的数量相对应,且每个第二凸出部1122均具有背离耳机本体12(朝向连接件本体)的第二表面1122b,相邻两个第二凸出部1122之间具有间隙,每个第二凸出部1122可以均由至少部分第二连接部112内侧壁向内延伸而形成。
158.可以理解,上述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一凸出部1211可以为一个整体,即二者可以一体成型设置,第一凸出部1211可以由第一连接部121的一部分向一侧凸起形成。类似的,上述第二连接部112和第二凸出部1122可以为一个整体,即二者可以一体成型设置,第二凸出部1122可以由第二连接部112的一部分向一侧凸起形成。
159.示例性的,如图15、18和图19所示,第一连接部121的设置有两个第一凸出部1211,且两个第一凸出部1211相对设置,第二连接部112设置有两个第二凸出部1122,且两个第二凸出部1122相对设置,安装时,可以使第一凸出部1211由第二凸出部1122朝向耳机本体12的一侧经过两个第二凸出部1122之间的间隙到达第二凸出部1122背离耳机本体12的一侧,然后第二连接部112相对第一连接部121转动,以使第一凸出部1211朝向耳机本体12的第一表面1211a与第二凸出部1122背离耳机本体12的第二表面1122b干涉,也就是第一凸出部1211的第一表面1211a与第二凸出部1122的第二表面1122b可以部分或者全部抵接,或者,使第二凸出部1122伸入第一表面1121a与耳机本体12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从而实现了第二连接部112与第一连接部121的配合,又由于第一连接部121设置于耳机本体12,第二连接部112设置于连接件11,从而实现了连接件11与耳机本体12的连接。由此可知,通过第一凸出部与第二凸出部的表面干涉,可以限制第二连接部向远离耳机本体的方向运动,实现了第二连接部与耳机本体的连接稳定性。
160.为了进一步保证第二连接部112与第一连接部121配合的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出部1211的周缘表面形成有卡接部1212,第二连接部112的内侧面形成有卡槽1123,卡槽1123位于第二表面1122b的上方;
161.卡接部1212与卡槽1123配合,用以限制连接件11与第一连接部121之间沿第一连接部121的周向方向运动。
162.上述卡接部1212可以为由至少部分第一凸出部1211的外侧壁向外延伸而形成的小凸起,即卡接部1212与第一凸出部1211可以为一个整体,二者可以一体成型设置,其中,卡接部1212可以由第一凸出部1211的一部分向一侧凸起形成,例如可以使第一凸出部1211的外侧中部凸起形成一个卡接部1212。可选的,卡接部1212具有弧形端面,卡接部1212的外侧端面可以呈圆弧结构。相应的,上述卡槽1123的形状结构可以与卡接部1212的形状结构相适应,可以在第二连接部112的内侧壁上设置该卡槽1123,卡槽1123可以设置在第二凸出部1122的第二表面上方,即可以在第二连接部112的内侧设置第二凸出部1122和卡槽1123,其中第二凸出部1122可以设置在靠近耳机本体12的方向,而卡槽1123可以设置在靠近连接
件主体111的方向。
163.当第二连接部112的第二凸出部1122与第一连接部121的第一凸出部1211相配合时,上述第一连接部121中的卡接部1212也可以与第二连接部112中的卡槽1123相配合,即卡接部1212与卡槽1123进行卡接配合,由此,通过第一凸出部1211与第二凸出部1122的表面干涉,可以限制第二连接部112向远离耳机本体12的方向运动,通过卡接部1212与卡槽1123的卡接配合,可以限制第二连接部112的转动自由度,即可以限制连接件11与第一连接部121之间沿第一连接部121的周向方向运动,从而实现了连接件11与耳机本体12之间的稳定可靠的连接。
164.应理解,本技术的附图17和19所示出的卡接部和卡槽的结构和数量仅仅是示例性的,本技术实施例对于卡接部和卡槽的具体形状结构和数量不作具体限定。
165.为了能够实现该耳机能够同时满足左右耳的佩戴需求,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接部1212包括第一卡接部1212a和第二卡接部1212b,卡槽1123包括第一卡槽1123a和第二卡槽1123b;第一卡接部1212a与第一卡槽1123a配合,第二卡接部1212b与第二卡槽1123b配合;或者,第二连接部112适于转动,以使第一卡接部1212a与第二卡槽1123b配合,第二卡接部1212b与第一卡槽1123a配合。
166.上述第一卡接部1212a和第二卡接部1212b相对布置或对称布置,也就是,第一卡接部1212a和第二卡接部1212b可以沿第一连接部的圆周以180度角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一凸出部。上述第一卡槽1123a和第二卡槽1123b相对布置或对称布置,也就是,第一卡槽1123a和第二卡槽1123b可以沿第二连接部的圆周以180度角分别设置于第二连接部的内侧壁。
167.可选的,上述卡接部1212的外侧端面可以呈圆弧结构,或者,卡接部具有弧形过渡外端面;上述卡槽也可以具有弧形过渡表面。由此,便于第二连接部的转动。
168.可以理解,当上述卡接部1212和卡槽1123相对齐,进行配合时,可以实现第二连接部112与第一连接部121的卡接配合;而当卡接部1212与卡槽1123相错开时,可以转动第二连接部112,进而带动耳塞主体10的转动,满足左耳佩戴或右耳佩戴的更换需求。
169.示例性的,当第一卡接部1212a与第一卡槽1123a进行卡接配合时,第二卡接部1212b与第二卡槽1123b也进行卡接配合,此时可以满足左耳(或右耳)的佩戴需求;而转动第二连接部112,使第一卡接部1212a与第一卡槽1123a错开,第二卡接部1212b与第二卡槽1123b错开,并继续转动第二连接部112,使第一卡接部1212a与第二卡槽1123b相配合卡接,第二卡接部1212b与第一卡槽1123a相配合卡接,此时可以满足右耳(或左耳)的佩戴需求。
170.需要指出的是,本技术实施例对于耳机中的出声孔或出音孔、进声孔、麦克风、扬声单元、控制单元或其他电子元器件等的具体结构、位置或类型的设置不作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它们进行适应性的设计和选择。
171.示例性的,耳机本体内部可以设置有扬声单元、控制单元、声音接收单元、电路板、充电单元等;还包括辅助声音接收单元,辅助声音接收单元可以是麦克风等。耳机本体还可以设置有进声孔,用于连通耳机外部与耳机内部腔体,以使外部声音信号通过该进声孔进入耳机内部并被耳机腔体内部的麦克风拾取。耳塞主体可以设置有出声孔,用于连通耳机外部与耳机内部腔体,以使耳机内部腔体中的扬声单元发出的声音信号通过出声孔进入人耳。耳塞主体还可以设置有泄压孔,用以方便空气的流入和流出,平衡耳机内外的压力,使得内置的扬声单元震动更加自如和流畅。
172.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将耳塞主体与连接件粘接为一体耳塞,利用可发生弹性形变的连接件完成压缩或弹出两种状态,实现收纳空间需求,利用硬质的耳塞主体提高了用户佩戴体验,实现佩戴体验需求,从而解决了佩戴体验与收纳需求相矛盾的问题。当然,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上述耳机,同样具有上述技术优势。
173.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或者“/”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在本技术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17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17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本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176.需要指出的是,本专利申请文件的一部分包含受著作权保护的内容。除了对专利局的专利文件或记录的专利文档内容制作副本以外,著作权人保留著作权。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