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建筑智能的通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10 01:5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通风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建筑智能的通风装置。


背景技术:

2.建筑通风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是指建筑物室内污浊的空气直接或净化后排至室外,再把新鲜的空气补充进去,从而保持室内的空气环境符合卫生标准。其目的:保证排除室内污染物;保证室内人员的热舒适;满足室内人员对新鲜空气的需要。
3.目前的建筑智能的通风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一般外部空气输入时,会通过过滤板对空气进行过滤,以减少灰尘的流入,但是长期使用后灰尘容易堵塞过滤板,影响空气的输送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建筑智能的通风装置,可以对输入空气进行过滤,水流冲洗过滤板,可以避免灰尘的附着,避免长期使用后的过滤板堵塞。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建筑智能的通风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转动连接有导气管,所述导气管上开设有若干个出气孔,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过滤桶,所述过滤桶的顶部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内部开设有分流腔,所述固定块上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和所述导气管固定连接,所述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底壳,所述底壳内部设置有向分流腔进行供水的水循环组件,所述导气管的下端活动套接有连接套,所述连接套上设置有输送管,所述输送管的一端通过第三导管连接有风机。
6.优选的,所述导气管位于所述过滤桶的中心位置,所述导气管的一端贯通至底壳的内部。
7.优选的,所述水循环组件包括有设置在底壳内部的水泵,所述水泵的进水端通过第一导管连通壳体,所述水泵的出水端通过第二导管连通所述分流腔。
8.优选的,所述底壳的底部滑动插接有顶杆,所述顶杆的一端抵触在输送管上,所述顶杆的外侧固定安装有顶块,所述顶杆的外侧活动套接有弹簧。
9.优选的,所述弹簧的一端抵触在顶块的下表面,所述弹簧的另一端抵触在底壳的底面内壁处。
10.优选的,所述导气管的外侧转动套接有防溢套,所述防溢套的底部固定安装在壳体的底部内壁上。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用于建筑智能的通风装置:通过风机吸入外界空气,在通过导气管流出,空气经过过滤桶进行过滤,灰尘残留在过滤桶上,通过水泵进行抽水,水源通过分流腔可以流入过滤桶上,通过水流的流动可以带动过滤桶上附着的灰尘,避免长期使用后堵塞过滤桶。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a处放大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导气管结构示意图。
15.图中:10、壳体;12、过滤桶;13、固定块;14、分流腔;15、第二导管;16、水泵;17、第一导管;18、导气管;19、出气孔;20、电机;21、连接套;22、输送管;23、顶杆;24、顶块;25、弹簧;26、第三导管;27、风机;28、底壳;29、防溢套。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7.请参阅图1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建筑智能的通风装置,包括壳体10,所述壳体10的内部转动连接有导气管18,所述导气管 18上开设有若干个出气孔19,通过导气管18进行空气的输送,所述壳体10 的内部设置有过滤桶12,通过出气孔19使得空气吹向过滤桶12所在位置,所述过滤桶12的顶部设置有固定块13,所述固定块13的内部开设有分流腔 14,所述固定块13上固定安装有电机20,所述电机20的输出轴和所述导气管18固定连接,电机20可以带动导气管18进行旋转,使得出气孔19可以对多个方向进行排气,避免出现粉尘堆积的情况,所述壳体10的底部设置有底壳28,所述底壳28内部设置有向分流腔14进行供水的水循环组件,通过水循环组件可以把水源送入分流腔14内,通过水源对过滤桶12进行冲洗,所述导气管18的下端活动套接有连接套21,所述连接套21上设置有输送管 22,所述输送管22的一端通过第三导管26连接有风机27,通过风机27吸入外界空气,通过输送管22把空气输入连接套21内,连接套21内的空气会流入导气管18内,完成空气的输送。
18.请参阅图1,所述导气管18位于所述过滤桶12的中心位置,所述导气管 18的一端贯通至底壳28的内部,保证导气管18旋转时增加气流和过滤桶12 的接触面积,避免粉尘集中在过滤桶12某一处。
19.请参阅图1,所述水循环组件包括有设置在底壳28内部的水泵16,所述水泵16的进水端通过第一导管17连通壳体10,所述水泵16的出水端通过第二导管15连通所述分流腔14,水泵16可以抽出位于壳体10底部的水源,在通过第二导管15的输送,使得水源进入分流腔14内。
20.请参阅图1,所述底壳28的底部滑动插接有顶杆23,所述顶杆23的一端抵触在输送管22上,所述顶杆23的外侧固定安装有顶块24,所述顶杆23 的外侧活动套接有弹簧25,所述弹簧25的一端抵触在顶块24的下表面,所述弹簧25的另一端抵触在底壳28的底面内壁处,通过弹簧25的弹力作用,使得顶杆23可以抵触在输送管22上,使得输送管22带动连接套21抵住导气管18,这样可以保证密封性,避免出现漏气现象。
21.请参阅图1,所述导气管18的外侧转动套接有防溢套29,所述防溢套29 的底部固定安装在壳体10的底部内壁上,通过防溢套29的高度处于液面之上,可以避免液体出现渗
漏现象,保证壳体10的密封性。
22.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时:在进行使用时,首先,通过风机27吸入外界空气,通过输送管22把空气输入连接套21内,连接套21内的空气会流入导气管18内,通过导气管18进行空气的输送,出气孔19使得空气吹向过滤桶 12所在位置,完成空气的输送需要开启电机20,电机20可以带动导气管18 进行旋转,使得出气孔19可以对多个方向进行排气,避免出现粉尘堆积的情况,在开启水泵16,水泵16可以抽出位于壳体10底部的水源,在通过第二导管15的输送,使得水源进入分流腔14内,水源送入分流腔14内,水源流出分流腔14后,会沿着过滤桶12进行流动,可以对对过滤桶12进行冲洗,避免粉尘堵塞。
2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建筑智能的通风装置,包括壳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的内部转动连接有导气管(18),所述导气管(18)上开设有若干个出气孔(19),所述壳体(10)的内部设置有过滤桶(12),所述过滤桶(12)的顶部设置有固定块(13),所述固定块(13)的内部开设有分流腔(14),所述固定块(13)上固定安装有电机(20),所述电机(20)的输出轴和所述导气管(18)固定连接,所述壳体(10)的底部设置有底壳(28),所述底壳(28)内部设置有向分流腔(14)进行供水的水循环组件,所述导气管(18)的下端活动套接有连接套(21),所述连接套(21)上设置有输送管(22),所述输送管(22)的一端通过第三导管(26)连接有风机(2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智能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管(18)位于所述过滤桶(12)的中心位置,所述导气管(18)的一端贯通至底壳(28)的内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智能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循环组件包括有设置在底壳(28)内部的水泵(16),所述水泵(16)的进水端通过第一导管(17)连通壳体(10),所述水泵(16)的出水端通过第二导管(15)连通所述分流腔(1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智能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28)的底部滑动插接有顶杆(23),所述顶杆(23)的一端抵触在输送管(22)上,所述顶杆(23)的外侧固定安装有顶块(24),所述顶杆(23)的外侧活动套接有弹簧(25)。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智能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25)的一端抵触在顶块(24)的下表面,所述弹簧(25)的另一端抵触在底壳(28)的底面内壁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智能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管(18)的外侧转动套接有防溢套(29),所述防溢套(29)的底部固定安装在壳体(10)的底部内壁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建筑智能的通风装置,涉及建筑通风技术领域,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转动连接有导气管,所述导气管上开设有若干个出气孔,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过滤桶,所述过滤桶的顶部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内部开设有分流腔,所述固定块上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和所述导气管固定连接,所述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底壳,所述底壳内部设置有向分流腔进行供水的水循环组件,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空气经过过滤桶进行过滤,灰尘残留在过滤桶上,水流的流动可以带动过滤桶上附着的灰尘,且出气孔角度的改变,可以全方位吹动过滤桶表面清理,避免长期使用后堵塞过滤桶。过滤桶。过滤桶。


技术研发人员:朱耿鹏 谢少江 戴潞 齐旭辉 宋锡鑫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榕亨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24
技术公布日:2021/11/9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