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正进正出的垂直循环立体停车库的制作方法

2021-11-05 20:0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停车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正进正出的垂直循环立体停车库。


背景技术:

2.垂直循环式立体车库常用代号pcx是智能无人式机械停车设备的一种。车库通过减速电机带动传动机构,在牵引链条上,每隔一定距离安装一个存车拖架。
3.当前市场上垂直循环车库的普遍为前进入库倒车出库或是倒车入库前进出库,存取车时间较长,且对司机的驾驶水平也有较高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一种垂直循环立体停车库,可以正进正出,大幅提高了车辆出入库时间,并给用户带良好的存取车体验。
5.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正进正出的垂直循环立体停车库,包括主框架、导轨、传动系统、提升链条、吊篮、辅助导轨,导轨、传动系统、提升链条、辅助导轨均安装在主框架上,主框架内形成有停车区,提升链条上安装有吊篮,提升链条上设置有链条滚轮,吊篮上安装有导轮,导轮设置在导轨内;传动系统包括有电机、传动链条、拨叉,电机的电机轴连接传动链条,电机轴的转动带动传动链条运动,传动链条的运动带动链轮转动,拨叉跟随链轮运动,拨叉拨动滚轮,拨叉的运动带动提升链条的链条滚轮运动从而带动吊篮做循环反复运动。
6.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主框架为钢材料制成。
7.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同一提升链条上的相邻两个吊篮之间的距离相同。
8.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导轮对称设置在吊篮上且位于适停车辆的高度之上。
9.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电机为减速电机。
10.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吊篮的单侧设置有上下两个定位点,提升链条上设置有吊篮固定点,吊篮固定点和吊篮上的两个定位点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结构,吊篮垂直悬挂在吊篮固定点上。
11.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链条滚轮做圆周运动。
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垂直循环类机械车库中,车库前后如果行车通道空间允许,则可以采用本技术方案,可以很好解决车辆倒车出入库的技术性难题,能很好的提升司机的驾驶体验;可以正进正出,大幅提高了车辆出入库时间,并给用户带良好的存取车体验。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
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4.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图;
15.图2为本发明的停有汽车的结构图;
16.图3为本发明停有多辆汽车的结构图;
17.图4为本发明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19.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2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一端”、“另一端”、“外侧”、“上”、“内侧”、“水平”、“同轴”、“中央”、“端部”、“长度”、“外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1.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2.本发明使用的例如“上”、“上方”、“下”、“下方”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单元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单元或特征的关系。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设备在使用或工作中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将图中的设备翻转,则被描述为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单元将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下方”可以囊括上方和下方这两种方位。设备可以以其他方式被定向旋转90度或其他朝向,并相应地解释本文使用的与空间相关的描述语。
23.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套接”、“连接”、“贯穿”、“插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4.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主框架1、导轨5、传动系统30、提升链条2、吊篮3、辅助导轨7,导轨5、传动系统30、提升链条2、辅助导轨7均安装在主框架1上,主框架1内形成有停车区,提升链条2上安装有吊篮3,提升链条2上设置有链条滚轮6,吊篮3上安装有导轮10,导轮10设置在导轨5内;传动系统30包括有电机9、传动链条11、拨叉8,电机9的电机轴连接传动链条11,电机轴的转动带动传动链条11运动,传动链条11的运动带动拨叉8运动,拨叉8的运动带动提升链条2的链条滚轮6运动从而带动吊篮3做循环反复运动。
25.其中,主框架1为钢材料制成。
26.其中,同一提升链条2上的相邻两个吊篮3之间的距离相同。
27.其中,导轮10对称设置在吊篮3上且位于适停车辆的高度之上。
28.其中,电机9为减速电机。
29.其中,吊篮3的单侧设置有上下两个定位点,提升链条2上设置有吊篮固定点,吊篮固定点和吊篮3上的两个定位点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结构,吊篮3垂直悬挂在吊篮固定点上。
30.其中,链条滚轮6做圆周运动。
31.提升大链条上预先每隔一定距离安装一个吊篮,并安装在设备钢架上。减速电机通过传动链条带动拨叉转动,拨叉拨动大链条滚轮前进,进而使吊篮做循环反复运动,从而实现存取车。汽车停放在吊篮上。
32.吊篮上导轮全部位于适停车辆高度以上,很好的满足了车辆进出高度空间;运行过程中吊篮导轮被约束在闭环导轨内,实现吊篮平稳反复的循环运动。
33.根据垂直循环车库的运行特点,吊篮两侧导轮互为对称,且单侧各有上下两个点。车库运行过程中因提升大链条滚轮在设备钢架上沿既定轨迹做圆周运动,逐步带动吊篮运动。因此吊篮上导轮也被约束在导轨里,和大链条上吊篮固定点(三角板)构成一个稳定三角形,使吊篮保持垂直悬挂状态。
34.在顶部圆弧段区域,当吊篮由直线运动进入圆周运动,此时三角板方向时刻发生改变,为使吊篮能平稳经过圆弧段,在顶部增加辅助导轨双重限位,很好的保证了吊篮的运行平稳性。
35.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正进正出的垂直循环立体停车库,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框架(1)、导轨(5)、传动系统(30)、提升链条(2)、吊篮(3)、辅助导轨(7),导轨(5)、传动系统(30)、提升链条(2)、辅助导轨(7)均安装在主框架(1)上,主框架(1)内形成有停车区,提升链条(2)上安装有吊篮(3),提升链条(2)上设置有链条滚轮(6),吊篮(3)上安装有导轮(10),导轮(10)设置在导轨(5)内;传动系统(30)包括有电机(9)、传动链条(11)、拨叉(8),电机(9)的电机轴连接传动链条(11),电机轴的转动带动传动链条(11)运动,传动链条的运动带动链轮转动,拨叉跟随链轮运动,拨叉拨动滚轮,拨叉(8)的运动带动提升链条(2)的链条滚轮(6)运动从而带动吊篮(3)做循环反复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进正出的垂直循环立体停车库,其特征在于:主框架(1)为钢材料制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进正出的垂直循环立体停车库,其特征在于:同一提升链条(2)上的相邻两个吊篮(3)之间的距离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进正出的垂直循环立体停车库,其特征在于:导轮(10)对称设置在吊篮(3)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进正出的垂直循环立体停车库,其特征在于:电机(9)为减速电机。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进正出的垂直循环立体停车库,其特征在于:吊篮(3)的单侧设置有上下两个定位点,提升链条(2)上设置有吊篮固定点,吊篮固定点和吊篮(3)上的两个定位点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结构,吊篮(3)垂直悬挂在吊篮固定点上。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进正出的垂直循环立体停车库,其特征在于:链条滚轮(6)做圆周运动。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正进正出的垂直循环立体停车库,包括主框架、导轨、传动系统、提升链条、吊篮、辅助导轨,导轨、传动系统、提升链条、辅助导轨均安装在主框架上,主框架内形成有停车区,提升链条上安装有吊篮,提升链条上设置有链条滚轮,吊篮上安装有导轮,导轮设置在导轨内;传动系统包括有电机、传动链条、链轮、拨叉、传动轴,电机的电机轴连接传动链条,电机轴的转动带动传动链条运动,传动链条的运动带动链轮转动,拨叉跟随链轮运动,拨叉的运动带动提升链条的链条滚轮运动从而带动吊篮做循环反复运动。本发明的汽车在使用时可以正进正出,大幅提高了车辆出入库时间,并给用户带良好的存取车体验。好的存取车体验。好的存取车体验。


技术研发人员:张宪 林伟通 胡云高 郭勇金 林冰华 郭园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伟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7.30
技术公布日:2021/11/4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