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呼吸内科用助吸器的制作方法

2021-11-05 20:1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呼吸内科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呼吸内科用助吸器。


背景技术:

2.呼吸内科是医院中最为常见的科室,主要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在一些呼吸内科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有的会出现患者无法自主呼吸的情况,为了防止此类情况对患者造成危险,通常都会用到相应的助吸器从而辅助患者进行正常的呼吸。
3.然而现有的助吸器存在以下问题:
4.如公开号为cn112999486a的一种呼吸内科用助吸器,其中包括助吸面罩、第三定位板和电动伸缩杆,第三定位板带动助吸气囊横向挤压,使得助吸气囊中的呼吸用氧气稳定且有序的挤压在患者的呼吸道中,然而助吸面罩在佩戴在患者的面部进行使用时,容易因患者的鼻孔孔径较小,从而导致整体的进气效果较差,又如公开号为cn110141746a的一种呼吸内科用助吸器,其中包括喷气嘴和绑带,在使用时通过绑带将喷气嘴固定在患者的鼻腔部位,防止患者的转动头部时,喷气嘴掉落的状况发生,利用喷气嘴塞入患者鼻腔中,虽然能够增加患者鼻孔的孔径,但是喷气嘴长时间的持续塞入患者鼻腔后,容易给患者造成不适、难受的情况,从而极大的降低了助吸器的实用性。
5.所以我们提出了一种呼吸内科用助吸器,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呼吸内科用助吸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现有的助吸器不便于在助吸的过程中扩张患者的鼻孔孔径,同时在利用喷气嘴塞入患者的鼻腔时,虽然在增大了患者的鼻孔孔径,但是同样的容易给患者造成不适以及难受的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呼吸内科用助吸器,包括防护箱、伺服电机、传动杆、圆盘、导向杆、移动块、主气囊、支撑柱、输送管和呼吸面罩,所述防护箱的背面安装有伺服电机,且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上固定连接有圆盘,且圆盘的边侧连接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端部连接有移动块,且移动块的左侧安装有主气囊,所述主气囊和支撑柱之间通过软管相互连接,且支撑柱的下端固定安装有呼吸面罩,所述呼吸面罩和支撑柱之间通过输送气体的输送管相互连接;
8.还包括:
9.设置在所述支撑柱内部的中心杆,所述中心杆的外侧连接有限位叶片,且限位叶片的下端安装有下衔接板,所述下衔接板上开设有通槽,且下衔接板的左侧设置有密封机构;
10.上衔接板,安装在所述限位叶片的上端,所述上衔接板的左侧设置有拉绳,且拉绳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横向杆的右端,所述横向杆和支撑柱之间通过内置弹簧相互连接;
11.抵触杆,安装于所述横向杆的左端下方,所述抵触杆和支撑柱之间通过提供复位
弹力的复位弹簧相互连接,且抵触杆的下端固定安装有提供缓冲力的弹性垫。
12.优选的,所述移动块和圆盘均与导向杆的端部之间为活动连接,且移动块和防护箱的内部空腔之间构成滑动连接结构。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圆盘的转动从而能够使得活动连接的导向杆使得移动块进行左右水平往复移动。
14.优选的,所述限位叶片在中心杆上等角度均匀分布,且限位叶片设置为流线形结构。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限位叶片的流线形结构从而能够减小空气阻力,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损耗以及做功。
16.优选的,所述下衔接板和上衔接板均设置在支撑柱内部开设的“u”形空腔内部,且下衔接板和上衔接板均与支撑柱之间为滑动连接。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支撑柱内部开设的“u”形空腔从而能够提高下衔接板和上衔接板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18.优选的,所述上衔接板和下衔接板上均设置有通槽,且部分限位叶片的端部设置在通槽的内部。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限位叶片的旋转从而能够使得上衔接板和下衔接板进行水平的移动。
20.优选的,所述密封机构由辅助气囊、引流管和弹性气囊组成,且辅助气囊设置在下衔接板的左侧,所述辅助气囊和弹性气囊之间通过引流管相互连接,且弹性气囊嵌合在呼吸面罩底部凹槽内。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弹性气囊的设置能够提高呼吸面罩与患者面部接触时的密封性,避免出现气体泄漏的现象。
22.优选的,所述辅助气囊和弹性气囊之间通过引流管相互连通,且辅助气囊和下衔接板位于同一水平直线上。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下衔接板的移动从而能够对辅助气囊进行挤压。
24.优选的,所述横向杆的左端下方和抵触杆的上端均设置为半圆形结构,且横向杆的左端下方和抵触杆之间相互贴合。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横向杆的水平移动从而能够对抵触杆进行挤压。
26.优选的,所述抵触杆的外壁和支撑柱的内壁之间相互贴合,且抵触杆和支撑柱之间通过复位弹簧构成弹性伸缩结构,并且抵触杆的底部设置为圆形结构。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抵触杆和支撑柱之间相互贴合,从而能够提高抵触杆在支撑柱上移动的稳定性,同时抵触杆底部设置为圆形结构,从而能够减小对鼻尖的压力。
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呼吸内科用助吸器,能够在进行患者助吸的过程中有效的扩大患者的鼻孔孔径大小,同时避免在利用喷气嘴长时间的持续塞入患者鼻腔后,给患者的鼻腔造成不适;
29.1、设置有限位叶片,通过移动块对主气囊的持续挤压,从而能够使得主气囊中的呼吸用氧气稳定且有序的挤压在患者的呼吸道中,此时软管输送的空气能够驱动流线形的限位叶片进行转动,通过流线形的限位叶片从而能够减小风阻,由此降低不必要的能量损耗以及做功,同时限位叶片旋转后能够使得下衔接板对辅助气囊进行挤压,由此利用弹性
气囊的膨胀,从而能够提高呼吸面罩在佩戴在患者面部时的密封性,避免出现氧气泄漏;
30.2、设置有上衔接板,通过限位叶片的转动能够使得上衔接板进行水平移动,利用上衔接板的移动能够在拉绳的作用下拉动横向杆向右移动,通过横向杆的移动进而能够对抵触杆进行挤压,使得抵触杆向下移动,并对患者的鼻尖进行挤压,患者的鼻尖受压后能够使得鼻孔扩张,由此使得更多的氧气能够更容易的进入到患者的呼吸道中,同时抵触杆在主气囊传输气体时对鼻尖进行挤压,当主气囊吸气时抵触杆复位,由此实现了抵触杆的往复移动,避免了在注入氧气时,鼻尖一直处于被压状态;
31.3、设置有抵触杆,通过抵触杆下端的弹性垫,从而能够在对患者的鼻尖进行挤压时,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同时通过抵触杆底部的圆形结构,从而能够增加与患者鼻尖之间的接触面积,根据f=p/s可得,当接触面积越大时,整体对患者鼻尖的压强减小,由此防止抵触杆下压时对患者造成疼痛。
附图说明
32.图1为本发明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33.图2为本发明下衔接板和上衔接板剖视结构示意图;
34.图3为本发明下衔接板和通槽俯视结构示意图;
35.图4为本发明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36.图5为本发明呼吸面罩和弹性气囊仰视结构示意图;
37.图6为本发明抵触杆和复位弹簧剖视结构示意图;
38.图7为本发明抵触杆和弹性垫立体结构示意图。
39.图中:1、防护箱;2、伺服电机;3、传动杆;4、圆盘;5、导向杆;6、移动块;7、主气囊;8、支撑柱;9、输送管;10、呼吸面罩;11、中心杆;12、限位叶片;13、下衔接板;14、通槽;15、辅助气囊;16、引流管;17、弹性气囊;18、上衔接板;19、拉绳;20、横向杆;21、内置弹簧;22、抵触杆;23、复位弹簧;24、弹性垫。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1.请参阅图1

7,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呼吸内科用助吸器,包括防护箱1、伺服电机2、传动杆3、圆盘4、导向杆5、移动块6、主气囊7、支撑柱8、输送管9和呼吸面罩10,防护箱1的背面安装有伺服电机2,且伺服电机2的输出端连接有传动杆3,传动杆3上固定连接有圆盘4,且圆盘4的边侧连接有导向杆5,导向杆5的端部连接有移动块6,且移动块6的左侧安装有主气囊7,主气囊7和支撑柱8之间通过软管相互连接,且支撑柱8的下端固定安装有呼吸面罩10,呼吸面罩10和支撑柱8之间通过输送气体的输送管9相互连接;
42.还包括:
43.设置在支撑柱8内部的中心杆11,中心杆11的外侧连接有限位叶片12,且限位叶片12的下端安装有下衔接板13,下衔接板13上开设有通槽14,且下衔接板13的左侧设置有密
封机构;
44.上衔接板18,安装在限位叶片12的上端,上衔接板18的左侧设置有拉绳19,且拉绳19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横向杆20的右端,横向杆20和支撑柱8之间通过内置弹簧21相互连接;
45.抵触杆22,安装于横向杆20的左端下方,抵触杆22和支撑柱8之间通过提供复位弹力的复位弹簧23相互连接,且抵触杆22的下端固定安装有提供缓冲力的弹性垫24。
46.移动块6和圆盘4均与导向杆5的端部之间为活动连接,且移动块6和防护箱1的内部空腔之间构成滑动连接结构。
47.限位叶片12在中心杆11上等角度均匀分布,且限位叶片12设置为流线形结构。
48.下衔接板13和上衔接板18均设置在支撑柱8内部开设的“u”形空腔内部,且下衔接板13和上衔接板18均与支撑柱8之间为滑动连接。
49.上衔接板18和下衔接板13上均设置有通槽14,且部分限位叶片12的端部设置在通槽14的内部。
50.密封机构由辅助气囊15、引流管16和弹性气囊17组成,且辅助气囊15设置在下衔接板13的左侧,辅助气囊15和弹性气囊17之间通过引流管16相互连接,且弹性气囊17嵌合在呼吸面罩10底部凹槽内。
51.辅助气囊15和弹性气囊17之间通过引流管16相互连通,且辅助气囊15和下衔接板13位于同一水平直线上。
52.如图1

3和图5时,当需要对患者进行助吸时,用现有技术中的绑带方式将呼吸面罩10对应的固定在患者的面部,此时开启伺服电机2,伺服电机2的开启能够在圆盘4的作用下使得导向杆5进行活动,通过导向杆5的活动能够使得移动块6进行水平往复移动,利用移动块6的往复移动从而能够对主气囊7进行持续挤压,当主气囊7受到压迫后,其内部的气体通过软管进入到支撑柱8的内部,软管向外喷出气体,从而能够使得流线形的限位叶片12进行转动,利用限位叶片12的流线形结构从而能够减小受到的风阻,进而以此来减小不必要的能量损耗以及做功,同时当限位叶片12转动的过程中能够逐渐与下衔接板13和上衔接板18上的通槽14相互抵触,此时利用限位叶片12的转动能够使得下衔接板13和上衔接板18进行相对运动,利用下衔接板13的移动能够对辅助气囊15进行挤压,此时辅助气囊15内部的气体通过引流管16进入到弹性气囊17内部,弹性气囊17充气后进行膨胀,利用膨胀后的弹性气囊17从而能够提高呼吸面罩10佩戴在患者面部后的密封性,避免在充气时气体出现泄漏的现象,此时支撑柱8的内充入气体后,气体通过输送管9进入到呼吸面罩10中,呼吸面罩10中的气体通过患者的鼻腔进入到呼吸道中,由此实现助吸。
53.横向杆20的左端下方和抵触杆22的上端均设置为半圆形结构,且横向杆20的左端下方和抵触杆22之间相互贴合。
54.抵触杆22的外壁和支撑柱8的内壁之间相互贴合,且抵触杆22和支撑柱8之间通过复位弹簧23构成弹性伸缩结构,并且抵触杆22的底部设置为圆形结构。
55.如图1、图2和图4

7所示,当上衔接板18进行移动时能够拉动拉绳19进行同步移动,拉绳19移动后能够拉动横向杆20进行移动,此时横向杆20进行移动,通过横向杆20的移动能够对抵触杆22进行挤压,抵触杆22受力后能够向下移动,通过抵触杆22的向下移动从而能够对患者的鼻尖进行挤压,鼻尖向下受压后能够使其鼻孔发生扩张,利用鼻孔的扩张
能够更容易的使得氧气进入到患者的呼吸道中,当移动块6停止对主气囊7进行挤压后,主气囊7发生回弹复位,呼吸面罩10中的氧气通过输送管9回流至支撑柱8中,通过输送管9回流的氧气能够使得限位叶片12进行反向转动,通过限位叶片12的反向转动能够使其下衔接板13和上衔接板18进行复位,上衔接板18的复位后横向杆20和抵触杆22分别在内置弹簧21和复位弹簧23的作用下进行复位,由此抵触杆22停止对患者鼻尖的挤压,进而避免患者的鼻尖一直处于被挤压状态。
56.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呼吸内科用助吸器时,首先根据图1

7所示,通过移动块6对主气囊7的持续挤压,从而能够使得内部的气体通过软管进入到支撑柱8的内部,此时限位叶片12在气流的吹动下进行转动,利用流线形的限位叶片12能够减小受到的空气阻力,由此避免不必要的做功以及能量损耗,同时限位叶片12的转动能够使得下衔接板13和上衔接板18进行移动,通过下衔接板13的移动能够对辅助气囊15进行挤压,辅助气囊15受压后通过弹性气囊17的膨胀进而能够提高呼吸面罩10与患者面部之间的密封性,避免去出现氧气泄漏的现象,同时上衔接板18的移动能够在拉绳19的作用下拉动横向杆20进行移动,通过横向杆20的移动能够对抵触杆22进行挤压,此时抵触杆22的移动能够对患者的鼻尖进行挤压,使其患者的鼻孔发生扩张,通过患者鼻孔的扩张能够便于氧气更好的进入到呼吸道中进行助吸,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57.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