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支持身份认证和数据加密功能的扫描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03 22:0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扫描装置,涉及扫描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支持身份认证和数据加密功能的扫描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方各面都高度的电子化,扫描装置作为扫描确认个人信息的重要设备,也越来越多的普及使用,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扫描装置的各种缺点也逐渐暴露,在扫描时出现信息泄露的风险较高,因此对现有的扫描设备的改进越发重要。
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4.1、现有扫描装置在进行身份认证时,由于外界杂光影响识别装置,会使得身份认证出现延迟和错误,导致装置的利用效率降低,实用性降低的问题;
5.2、现有扫描装置在进行使用者的身份识别与数据加密时,由于使用者身高不一,在操作时会出现一定不便,影响使用者的使用体验,导致装置的使用效率降低,使用者的使用体验降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支持身份认证和数据加密功能的扫描装置,其中一种目的是为了具备消除杂光影响的能力,解决由于外界杂光影响识别装置,会使得身份认证出现延迟和错误的问题;其中另一种目的是为了解决由于使用者身高不一,在操作时会出现一定不便,影响使用者的使用体验的问题,以达到提高装置的使用效率和使用者的使用体验的效果。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8.一种可支持身份认证和数据加密功能的扫描装置,包括扫描装置主体,所述扫描装置主体的正面顶端固定安装有人脸识别探头,所述扫描装置主体的下方设置有底座,所述扫描装置主体的内部设置有身份认证模块和数据加密模块,所述扫描装置主体的正面顶端固定安装有设置在人脸识别探头外侧的吸光机构,所述扫描装置主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的底部与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
9.所述吸光机构包括有保护套,所述保护套的背面与扫描装置主体的正面固定连接,所述保护套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吸光弧面板。
10.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有固定撑柱,所述固定撑柱的底面与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撑柱的内壁上活动连接与调节柱。
11.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吸光弧面板的外侧与保护套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吸光弧面板均匀分布在保护套的内表面上,所述吸光弧面板的外侧上固定连接有折射颗粒,所述折射颗粒均匀分布在吸光弧面板的外表面上。
12.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调节柱的顶部与扫描装置主体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调节柱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的底端延伸至底座的内部且与
底座的内腔底部活动连接。
13.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螺杆的外表面底端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内壁上设置有皮带,所述底座的顶部一端固定安装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轴延伸至底座的内部且与底座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轴的外表面底端固定连接有轴承,所述轴承的外表面与皮带的内表面活动连接。
14.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调节柱的内部开设有与螺杆的外表面相适配的螺纹,所述螺杆的外表面与调节柱的内壁螺纹套接,所述螺杆通过皮带与驱动装置传动连接。
15.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扫描装置主体的内部设置有红外探测装置,所述红外探测装置的接线端与驱动装置的接收端电性连接,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设置在固定撑柱后方的滑杆,所述扫描装置主体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套环,所述滑杆的外表面与套环的内表面滑动连接。
16.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折射颗粒的内表面上固定连接有折射板,所述折射板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折射微晶柱,所述折射微晶柱均匀分布在折射板的外表面上,所述折射颗粒的内腔中部设置有反射球。
17.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来说,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18.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支持身份认证和数据加密功能的扫描装置,采用保护套、吸光弧面板、折射颗粒和人脸识别探头的配合,通过折射颗粒对光线进行折射,将光线分散,再由吸光弧面板和保护套配合将折射分散后的光线吸收,减少人脸识别探头所受外界杂光的影响,避免了由于外界杂光影响识别装置,会使得身份认证出现延迟和错误的问题,提高装置的利用效率和实用性。
19.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支持身份认证和数据加密功能的扫描装置,采用固定撑柱、调节柱、螺杆、驱动装置和皮带的配合,通过驱动装置和皮带配合,使得螺杆转动,再由螺杆与调节柱间螺纹的配合,使得调节柱在固定撑柱中升降,进而调节扫描装置主体的高度,适配使用者的身高,避免了由于使用者身高不一,在操作时会出现一定不便,影响使用者的使用体验的问题,提高了装置的使用效率,保障了使用者的使用体验感。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吸光机构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反射颗粒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a处放大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调节机构的剖面示意图。
25.图中:1、扫描装置主体;2、人脸识别探头;3、底座;
26.4、吸光机构;41、保护套;42、吸光弧面板;
27.43、折射颗粒;431、折射板;432、折射微晶柱;433、反射球;
28.5、调节机构;51、固定撑柱;52、调节柱;53、螺杆;54、驱动装置;55、皮带。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30.实施例1
31.如图1

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支持身份认证和数据加密功能的扫描装置,包括扫描装置主体1,扫描装置主体1的正面顶端固定安装有人脸识别探头2,扫描装置主体1的下方设置有底座3,扫描装置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身份认证模块和数据加密模块,扫描装置主体1的正面顶端固定安装有设置在人脸识别探头2外侧的吸光机构4,扫描装置主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调节机构5,调节机构5的底部与底座3的顶部固定连接,吸光机构4包括有保护套41,保护套41的背面与扫描装置主体1的正面固定连接,保护套41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吸光弧面板42,调节机构5包括有固定撑柱51,固定撑柱51的底面与底座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固定撑柱51的内壁上活动连接与调节柱52,吸光弧面板42的外侧与保护套4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吸光弧面板42均匀分布在保护套41的内表面上,吸光弧面板42的外侧上固定连接有折射颗粒43,折射颗粒43均匀分布在吸光弧面板42的外表面上。
32.在本实施例中,人脸识别探头2采集使用者人脸信息,进行身份的认证,通过折射颗粒43将人脸识别探头2周边的杂光折射分散,再由保护套41和吸光弧面板42共同配合,对光线进行阻隔,同时利用吸光弧面板42的光吸收特性吸收光线,减弱光线对人脸识别探头2的影响,提高装置的识别效率,确保装置的高效识别,减小识别误差和错误率。
33.实施例2
34.如图1

5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优选的,调节柱52的顶部与扫描装置主体1的底面固定连接,调节柱52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螺杆53,螺杆53的底端延伸至底座3的内部且与底座3的内腔底部活动连接,螺杆53的外表面底端开设有卡槽,卡槽的内壁上设置有皮带55,底座3的顶部一端固定安装有驱动装置54,驱动装置54的输出轴延伸至底座3的内部且与底座3的内壁活动连接,驱动装置54的输出轴的外表面底端固定连接有轴承,轴承的外表面与皮带55的内表面活动连接,调节柱52的内部开设有与螺杆53的外表面相适配的螺纹,螺杆53的外表面与调节柱52的内壁螺纹套接,螺杆53通过皮带55与驱动装置54传动连接。
35.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54的输出轴带动皮带55转动,通过皮带55带动螺杆53进行转动,配合螺杆53和调节柱52中的螺纹间的适配,使得调节柱52在螺杆53上升降,同时在固定撑柱51中升降,带动扫描装置主体1进行升降,以达到调节高度的目的,提高装置的使用效率,保障装置在使用时的使用体验。
36.实施例3
37.如图1

5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优选的,扫描装置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红外探测装置,红外探测装置的接线端与驱动装置54的接收端电性连接,底座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设置在固定撑柱51后方的滑杆,扫描装置主体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套环,滑杆的外表面与套环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折射颗粒43的内表面上固定连接有折射板431,折射板43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折射微晶柱432,折射微晶柱432均匀分布在折射板431的外表面上,折射颗粒43的内腔中部设置有反射球433。
38.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红外探测装置和驱动装置54的配合,使得装置高度的调整,自动化程度更高,利用滑杆和套环,进一步确保装置升降时的稳定性,同时通过折射板431和
折射微晶柱432对光线进行折射分散,再由反射球433进行光线的反射,提高光线的吸收效率,进一步减弱光线对装置识别的影响,提高装置的利用效率。
39.下面具体说一下该可支持身份认证和数据加密功能的扫描装置的工作原理。
40.如图1

5所示,在使用时,首先利用红外探测装置感应使用者身高,然后通过红外探测装置控制驱动装置54启动,配合皮带55带动螺杆53转动,利用螺杆53的转动使得调节柱52在固定撑柱51中进行升降,同时带动扫描装置主体1进行高度的调节,以便适配使用者身高,然后利用人脸识别探头2采集使用者人脸信息进行身份认证和数据的加密,在采集时,通过折射板431和折射微晶柱432对杂光进行折射,使其分散减弱,然后利用反射球433反射杂光,再配合吸光弧面板42对光线进行吸收,减弱光线对人脸识别探头2的识别过程的影响,提高人脸识别探头2的识别效率和识别精准度。
41.上文一般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做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于技术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思想精神的修改或改进,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