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触控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1-03 11:3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板结构。


背景技术:

2.电子设备的蓬勃发展为人类的生活带来许多的便利性,因此如何让电子 设备的操作更人性化是重要的课题。举例来说,日常生活常见的电子设备包 括笔记本电脑、手机、卫星导航装置等等,为了能有效率地操作这些电子设 备,触控板作为输入设备以操控这些电子设备已广为采用。
3.一般而言,使用者在触控板上的按压点位并非固定不变,不同的按压点 位不仅会让使用者所感受的按压手感有所不同,也会对触控板的运动平稳度 造成影响。因此,如何改善使用者操作触控板时的按压手感,并提高触控板 的运动平稳度。同时,因应电子设备的轻薄化,如何能在机体轻薄化的设计 趋势中仍维持上述按压手感,已成为相关厂商积极投入的研发项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是针对一种触控板结构,其具备全区域可按压的状态。
5.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触控板结构,包括触控模块、第一支架、第二支 架以及多个连动杆。第一支架具有多个第一枢接部,触控模块设置于第一支 架上。第二支架具有多个第二枢接部。各连动杆枢接于第一枢接部与第二枢 接部之间,以在触控模块被按压时,触控模块与第一支架一同移动。各连动 杆的一部分在第一枢接部进行枢转,且各连动杆的另一部分在第二枢接部进 行枢转与移动,而使触控模块与第一支架移往第二支架所在的平面。
6.基于上述,触控板结构通过将触控模块设置于第一支架上,并通过多个 连动杆连接在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以使各连动杆与第一支架连接的部 分产生枢转,而使各连动杆与第二支架连接的部分产生枢转与移动,进而在 触控模块被按压时能造成第一支架移向第二支架所在的平面。换句话说,无 论用户按压在触控模块的任一处,触控模块与第一支架能依据上述连动杆的 连接关系,而顺利地相对于第二支架以上述方式移动。
7.如此一来,触控板结构便不会因其驱动结构而导致无法平均受力的情形, 同时也因上述第一支架、第二支架与连动杆所构成的简单机构,而能有效地 降低触控板结构的厚度,以兼顾平稳驱动及轻薄结构需求。
附图说明
8.图1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板结构的俯视图。
9.图2是图1的触控板结构的爆炸图。
10.图3a是图1的触控板结构沿剖线a-a的局部剖视图。
11.图3b是图3a的触控板结构于另一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平面)的任意处,或触控模块130上同一平面(该平面平行x-y平面)的任 意按压区域,其在上述移动过程中会相对于平面p1保持固定的距离。
20.还需提及的是,对于第二支架120而言,各第二枢接部121具有缺口121a, 背离第一支架110,各连动杆140的第一杆体141在第一枢接部111进行枢转, 而第二杆体142在第二枢接部121内会同时产生枢转与移动,其中移动方向 平行于第二支架120所在的平面p1。如图3b所示,在触控模块130被按压 时,第二枢接部121的缺口121a提供第二杆体142朝向正y轴方向移动的裕 度,以让第一支架110与触控模块130得以沿z轴顺利降下。同时,本实施 例的支撑板161具有多个镂空部161a与卡扣开口161b,其中卡扣开口161b 与第二支架120的卡扣部122对应,以让第二支架120得以顺利地组装至支 撑板161上。各镂空部161a位于第一枢接部111(与第一杆体141)的移动 路径上,以在触控模块130被按压时,第一枢接部111的局部移入镂空部161a。 也就是说,除了第一杆体141与第一枢接部111沿z轴的移动行程外,支撑 板161的镂空部161a还能进一步地为第一枢接部111提供沿z轴移动的裕度。
21.另一方面,请再参考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10与第二支架120 的这些第一枢接部111、第二枢接部121与连动杆140分别相对于所述中心轴 l1呈对称,也就是如图2所示,第一枢接部111位于第一支架110的四外侧 的侧缘,第二枢接部121位于第二支架120的四内侧的侧缘,而同样地,连 动杆140也是呈现位于第一支架110与第二支架120之间,且环绕第一支架 110的四外侧设置。据此,这些构件行程了能提供第一支架110(及其上的触 控模块130)得以分散压力而产生平稳移动的机构组成。
22.图3c是图1的触控板结构沿剖线b-b的局部剖视图。请同时参考图2 与图3c并各自对照图3a与图3b。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板结构100还包括 多个弹性件150,其分别呈穹顶(dome)结构,各弹性件150设置在支撑板 161与触控模块130之间,以在触控模块130受按压时,如图3b所示,第一 支架110移往第二支架120所在的平面p1且各弹性件150变形而蓄积弹力。 接着,当处于图3b的状态但使用者释放上述按压所需施力(也就是触控模块 130未受按压)时,这些弹性件150的弹力便会驱动第一支架110移离第二 支架120所在的平面p1而使第一支架110与触控模块130复位至图3a所示 状态。
23.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模块130包括彼此层叠的玻璃层131、电路板132 与接着层133,其中玻璃层131与电路板132完成组装后,再进一步地通过 接着层133与第一支架110结合。再者,如图3c所示,电路板132具有接垫 132a,而弹性件150具有触发部151,以在触控模块130被按压时,触发部 151抵接且导电于接垫132a,进而形成触发信号。本实施例设置五处相同结 构的弹性件150仅是依据触控板结构100的外型而予以平均设置,因此弹性 件150的数量或其触发位置得以因各式需求而予以适当地调整。另一方面, 对于触控板模块100而言,中央处的弹性件150是与触发机构(接垫132a、 触发部151)位于同一处,而其余四个弹性件150在于提供整体机构平衡之 用,同时也能用以使触控模块130在上盖170的开口171处保持结构外观的 间隙。
24.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触控板结构通过将触控模块设置 于第一支架上,并通过多个连动杆连接在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以使各 连动杆与第一支架连接的部分产生枢转,而使各连动杆与第二支架连接的部 分产生枢转与移动,进而在触控模块被按压时能造成第一支架移向第二支架 所在的平面。换句话说,无论用户按压在触控模块的任一处,触控模块与第 一支架能依据上述连动杆的连接关系,而顺利地相对于第二支架
以上述方式 移动。
25.再者,正由于在触控板结构的厚度方向(即沿上述实施例所述z轴)上, 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仅通过连动杆进行结构链接,因此形成同中心轴且内、 外错置的结构(第一支架在内,第二支架在外),故而能有效地降低触控板结 构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的厚度。同时,加上触控板结构毋须使用现有技术的 剪刀脚机构,故能进一步地提高其薄形化的外型需求。在此所述薄形化不但 是对触控板结构自身而言,对于采用所述触控板结构的相关电子装置的机体 而言也是如此。
2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 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 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 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 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