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动力电池仿真模型构建方法与流程

2023-10-16 15:43:4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技术特征:
1.一种动力电池仿真模型构建方法,所述动力电池至少包括电池模块和换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获取modelica语言编写的电模型(3)、热模型(2)以及换热模型(1);根据所述电池模块的实际形态,将所述热模型(2)离散为多个节点(5),并向各节点(5)输入与其对应的传热参数,所述传热参数至少包括导热率;各节点(5)沿用所述热模型(2)的控制方程;将所述电模型(3)与离散节点(5)后的所述热模型(2)耦合,得到电热耦合模型(7),所述电热耦合模型(7)用于实现在该所述电模型(3)模拟的电学特性下,所述电池模块产热特性,以及离散和/或非离散的传热特性的仿真;基于所述电池模块产热特性,以及离散和/或非离散的传热特性,得到所述电池模块的产热后温度;将所述电热耦合模型(7)与所述换热模型(1)进行热学链接,所述换热模型(1)用于实现在该所述产热后温度下,对所述电池模块散热的仿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仿真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块包括若干个电池模组(4);根据所述电池模块的实际形态,将所述热模型(2)离散为多个节点(5),至少包括以下步骤:根据各所述电池模组(4)之间的连接关系,将所述热模型(2)离散为多个节点(5),各所述节点(5)对应各所述电池模组(4)之间串联或并联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电池仿真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4)包括若干个单电池(41);根据所述电池模块的实际形态,将所述热模型(2)离散为多个节点(5),还包括以下步骤:根据各所述单电池(41)之间的连接关系,将所述热模型(2)离散为多个节点(5),各所述节点(5)对应各所述单电池(41)之间串联或并联的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电池仿真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电池模块的实际形态,将所述热模型(2)离散为多个节点(5),还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所述单电池(41)的实际形态,将所述热模型(2)离散为多个节点(5),各所述节点(5)对应所述单电池(41)的不同部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仿真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模型(1)具有若干个依次连接的流道(6),所述换热模型(1)具有配置端口,所述配置端口用于设置所述流道(6)内流动的冷却介质以及所述冷却介质散热前的相关物性参数,所述相关物性参数至少包括温度、比焓、流速、组份。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电池仿真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电热耦合模型(7)与所述换热模型(1)进行热学链接,至少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电热耦合模型(7)与各所述流道(6)依次进行热学链接,所述配置端口用于配置起始端所述流道(6)的输入条件,各所述流道(6)具有输出端口,所述输出端口输出该所述流道(6)内流动的所述冷却介质散热后的所述相关物性参数,所述冷却介质散热后的所述相关物性参数作为该所述流道(6)的下游流道(6)的输入条件。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电池仿真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端口还用于设置所述冷却介质的流量;将所述电热耦合模型(7)与所述换热模型(1)进行热学链接之
前,包括以下步骤:对所述流道(6)的换热系数进行标定,得到标定换热系数,所述标定换热系数为所述流道(6)内流动有该所述冷却介质流量下的换热系数;所述配置端口还用于输入所述标定换热系数。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电池仿真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流道(6)的换热系数进行标定,得到标定换热系数,至少包括以下步骤:进行不同放电倍率的换热试验,获取每个所述放电倍率下每组所述冷却介质流量的换热系数;选取不同所述放电倍率下,相同所述冷却介质流量的换热系数进行拟合,得到该所述冷却介质流量下的换热系数。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仿真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modelica语言编写的所述热模型(2),至少包括以下步骤:采用modelica语言进行代码层级的内部离散。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仿真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modelica语言编写的电模型(3)、热模型(2)以及换热模型(1),至少包括以下步骤:采用modelica语言分别编写所述电模型(3)、所述热模型(2)、所述换热模型(1)的控制方程、以及所述换热模型(1)的介质函数。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电池仿真模型构建方法,属于动力电池建模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Modelica语言编写的电模型、热模型以及换热模型;根据电池模块的实际形态,将热模型离散为多个节点,并向各节点输入与其对应的传热参数,将电模型与离散节点后的热模型耦合,得到电热耦合模型,电热耦合模型用于实现在该所述电模型模拟的电学特性下,电池模块产热特性,以及离散和/或非离散的传热特性的仿真,得到电池模块的产热后温度;将电热耦合模型与换热模型进行热学链接,换热模型用于实现在该产热后温度下对电池模块散热的仿真。此方法在保证模型精度的基础上简化了建模流程,无需建模人员自行搭建,普适性强。普适性强。普适性强。


技术研发人员:于秋晔 金薄 何绍清 付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汽数据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9.06
技术公布日:2023/10/15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