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通信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2023-04-29 15:03:1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无线通信系统在实现高性能、高可靠传输的同时,对节省设备功耗和降低硬件成本开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精度的数模转换器(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adc)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技术,可以显著的降低设备功耗和硬件成本。
3.然而,低精度的adc的系统仍面临一些重要的挑战:超低精度的量化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会引入强烈的非线性失真。例如在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系统中引入低比特的adc后,ofdm子载波观测量之间的正交性被低精度的量化严重破坏,传统信号重构算法不再适用,导频插入方法也需要改进。配置统一的低精度的adc的系统架构除了带来较大非线性失真的问题外,信道估计性能较差,算法运行时间较长,影响系统传输时延;而且配置统一的低精度的adc的系统不具有普遍适用性,不能适用于不同精度的adc设备间的数据传输。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能够实现不同精度的adc设备间的数据的高效传输。
5.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6.发送端执行以下至少一项:根据第一信息确定第一传输方案、根据第二信息确定第一导频配置方案;所述第一传输方案包括调制和编码方式;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包括导频长度和导频序列;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第二信息都包括接收端的模数转换adc精度;
7.所述发送端发送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一传输方案对应的配置、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配置,所述配置信息用于确定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
8.所述发送端获取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
9.在上述方法中,通过根据第一信息确定第一传输方案,根据第二信息确定第一导频配置方案,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都包括接收端的adc精度的方式,能够在传输方案和导频配置方案设计时,充分考虑了系统中接收端adc的精度,不仅提高了系统的传输性能,且具有很好的普适性,同时支持不同精度adc的发送端和不同精度adc的接收端之间的高效能数据传输。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发送端根据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一传输方案、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发送第一数据。
11.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发送端根据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发送第二数据。
12.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当调度的接收端的数量未发生变
化或者所述接收端的adc精度未发生变化,所述发送端根据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发送所述第一数据。
13.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预定义导频配置方案、信道信息、以及接收端的性能要求。
14.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预定义传输方案、所述信道信息、以及接收端的性能要求。
15.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16.接收端获取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一传输方案对应的配置、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配置;所述第一传输方案是根据第一信息确定的,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是根据第二信息确定的;所述第一传输方案包括调制和编码方式;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包括导频长度和导频序列;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第二信息都包括所述接收端的模数转换adc精度;
17.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配置信息确定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
18.所述接收端发送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所述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为所述接收端向发送端反馈或配置的方案。
19.在上述方法中,通过根据第一信息确定第一传输方案,根据第二信息确定第一导频配置方案,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都包括接收端的adc精度的方式,能够在传输方案和导频配置方案设计时,充分考虑了系统中接收端adc的精度,不仅提高了系统的传输性能,且具有很好的普适性,同时支持不同精度adc的发送端和不同精度adc的接收端之间的高效能数据传输。
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预定义导频配置方案、信道信息、以及接收端的性能要求。
21.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预定义传输方案、所述信道信息、以及接收端的性能要求。
22.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配置信息确定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包括: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配置信息以及信道信息确定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
23.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接收端根据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一传输方案、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获取第一数据。
24.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接收端根据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获取第二数据。
25.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信道估计均方误差;确定所述信道估计均方误差是否满足预设阈值。
26.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确定所述信道估计均方误差小于预设阈值时,则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长度;当确定所述信道估计均方误差大于预设阈值时,则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长度。
27.在上述方法中,通过上述反馈机制,能够提升系统性能。
28.本技术实施例第三方面公开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
29.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执行以下至少一项:根据第一信息确定第一传输方案、根据第二信息确定第一导频配置方案;所述第一传输方案包括调制和编码方式;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包括导频长度和导频序列;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第二信息都包括接收端的模数转换adc精度;
30.所述通信单元,用于发送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一传输方案对应的配置、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配置,所述配置信息用于确定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
31.所述通信单元,用于获取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
3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根据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一传输方案、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发送第一数据。
33.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根据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发送第二数据。
34.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在调度的接收端的数量未发生变化或者所述接收端的adc精度未发生变化,根据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发送所述第一数据。
35.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预定义导频配置方案、信道信息、以及接收端的性能要求。
36.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预定义传输方案、所述信道信息、以及接收端的性能要求。
37.关于第三方面或可能的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考对于第一方面或相应的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的介绍。
38.本技术实施例第四方面公开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
39.所述通信单元,用于获取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一传输方案对应的配置、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配置;所述第一传输方案是根据第一信息确定的,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是根据第二信息确定的;所述第一传输方案包括调制和编码方式;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包括导频长度和导频序列;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第二信息都包括所述装置的模数转换adc精度;
40.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配置信息确定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
41.所述通信单元,用于发送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所述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为所述装置向发送端反馈或配置的方案。
4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预定义导频配置方案、信道信息、以及所述装置的性能要求。
43.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预定义传输方案、所述信道信息、以及所述装置的性能要求。
44.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配置信息以及信道信息确定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
45.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根据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一传输方案、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获取第一数据。
46.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根据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获取第二数据。
47.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确定信道估计均方误差;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信道估计均方误差是否满足预设阈值。
48.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确定所述信道估计均方误差小于预设阈值时,则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长度;当确定所述信道估计均方误差大于预设阈值时,则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长度。
49.关于第四方面或可能的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考对于第二方面或相应的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的介绍。
50.本技术实施例第五方面公开了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调用至少一个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执行以下操作:
51.执行以下至少一项:根据第一信息确定第一传输方案、根据第二信息确定第一导频配置方案;所述第一传输方案包括调制和编码方式;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包括导频长度和导频序列;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第二信息都包括接收端的模数转换adc精度;
52.通过所述通信接口发送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一传输方案对应的配置、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配置,所述配置信息用于确定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
53.获取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
5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用于通过所述通信接口根据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一传输方案、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发送第一数据。
55.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用于通过所述通信接口根据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发送第二数据。
56.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用于通过所述通信接口在调度的接收端的数量未发生变化或者所述接收端的adc精度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根据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发送所述第一数据。
57.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预定义导频配置方案、信道信息、以及接收端的性能要求。
58.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预定义传输方案、所述信道信息、以及接收端的性能要求。
59.关于第五方面或可能的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考对于第一方面或相应的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的介绍。
60.本技术实施例第六方面公开了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调用至少一个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
序,以执行以下操作:
61.获取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一传输方案对应的配置、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配置;所述第一传输方案是根据第一信息确定的,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是根据第二信息确定的;所述第一传输方案包括调制和编码方式;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包括导频长度和导频序列;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第二信息都包括所述装置的模数转换adc精度;
62.根据所述配置信息确定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
63.通过所述通信接口发送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所述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为所述装置向发送端反馈或配置的方案。
6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预定义导频配置方案、信道信息、以及所述装置的性能要求。
65.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预定义传输方案、所述信道信息、以及所述装置的性能要求。
66.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配置信息以及信道信息确定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
67.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一传输方案、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获取第一数据。
68.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获取第二数据。
69.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确定信道估计均方误差;确定所述信道估计均方误差是否满足预设阈值。
70.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确定所述信道估计均方误差小于预设阈值时,则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长度;当确定所述信道估计均方误差大于预设阈值时,则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长度。
71.关于第六方面或可能的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考对于第二方面或相应的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的介绍。
72.本技术实施例第七方面公开了一种芯片系统,所述芯片系统包括逻辑电路和输入输出接口,所述逻辑电路用于执行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实现上述任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73.本技术实施例第八方面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处理器上运行时,以实现上述任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74.本技术实施例第九方面公开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中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以实现上述任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附图说明
75.以下对本技术实施例用到的附图进行介绍。
7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7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低精度的adc的ofdm系统的工作流程图;
7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7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不同量化精度的adc的接收端在相同传输方案下的接收性能分析示意图;
80.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不同导频配置方案下的接收端的性能分析示意图;
81.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82.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83.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84.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芯片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85.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描述。
86.请参见图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100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系统100包括发送端101和接收端102。其中,发送端101可以被配置高精度的数模转换器(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adc)的天线阵列,也可以被配置低精度的adc的天线阵列,也可以被配置混合精度的adc天线阵列。接收端102可以被配置高精度的adc的天线阵列,也可以被配置低精度的adc的天线阵列,也可以被配置混合精度的adc天线阵列。相应的,可以认为该通信系统100使用的是高精度的adc的天线阵列,低精度的adc天线阵列,或混合精度的adc的天线阵列。
87.当发送端101为网络设备,相应的,接收端102可以为终端设备,在下行链路中,网络设备可以被配置多根发射天线,其中,每根发射天线可以配置高精度的数模转换单元(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dac),网络设备可以服务1个或多个终端设备,每个终端设备配置有不同精度的adc,或终端设备可根据业务需求选择高精度或低精度的adc用于下行数据的接收;例如,终端设备1配置高精度的adc,例如,8比特的adc;终端设备1还可以被配置低精度的adc,例如,1比特的adc。在下行链路中,具体实现过程如下:网络设备执行以下至少一项:根据第一信息确定第一传输方案、根据第二信息确定第二传输方案,其中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都包括终端设备的adc精度;然后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配置信息,该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一传输方案对应的配置、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配置;相应的,终端设备接收该配置信息,然后确定信道估计均方误差是否满足预设阈值,也就是说确定信道估计均方误差是否满足系统要求,然后终端设备根据配置信息和下行信道信息确定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时,若终端设备确定信道估计均方误差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第二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长度;则终端设备可以向网络设备反馈降低或保持导频长度;或者终端设备可以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导频配置方案。
88.当发送端101为终端设备,相应的,接收端102可以为网络设备,在上行链路中,不同终端设备其发射天线配置高精度或低精度的数模转换单元(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dac),网络设备接收天线可选择与高精度或低精度的adc模组相连实现上行数
protocol,sip)话机、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设备。还包括受限设备,例如功耗较低的设备,或存储能力有限的设备,或计算能力有限的设备等。例如包括条码、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92.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该终端设备还可以是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也可以称为穿戴式智能设备或智能穿戴式设备等,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广义穿戴式智能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头盔、智能首饰等。
93.而如上介绍的各种终端设备,如果位于车辆上(例如放置在车辆内或安装在车辆内),都可以认为是车载终端设备,车载终端设备例如也称为车载单元(on-board unit,obu)。
94.本技术实施例中,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中继(relay)。或者理解为,能够与基站进行数据通信的都可以看作终端设备。
95.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实现终端设备的功能的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是能够支持终端设备实现该功能的装置,例如芯片系统,该装置可以被安装在终端设备中。本技术实施例中,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括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以用于实现终端的功能的装置是终端设备为例,描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96.2)网络设备,例如包括接入网(access network,an)设备,例如基站(例如,接入点),可以是指接入网中在空口通过一个或多个小区与无线终端设备通信的设备,或者例如,一种车到一切(vehicle-to-everything,v2x)技术中的网络设备为路侧单元(road side unit,rsu)。基站可用于将收到的空中帧与ip分组进行相互转换,作为终端设备与接入网的其余部分之间的路由器,其中接入网的其余部分可包括ip网络。rsu可以是支持v2x应用的固定基础设施实体,可以与支持v2x应用的其他实体交换消息。网络设备还可协调对空口的属性管理。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包括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或高级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lte-a)中的演进型基站(nodeb或enb或e-nodeb,evolutional node b),或者也可以包括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the 5th generation,5g)nr系统(也简称为nr系统)中的下一代节点b(next generation node b,gnb)或者也可以包括云接入网(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loud ran)系统中的集中式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和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本技术实施例并不限定。
97.网络设备还可以包括核心网设备,核心网设备例如包括访问和移动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或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smf)等。
98.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实现网络设备的功能的装置可以是网络设备,也可以是能够支持网络设备实现该功能的装置,例如芯片系统,该装置可以被安装在网络设备中。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以用于实现网络设备的功能的装置是网络设备为例,描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99.如图2所示,图2表示一种低精度的adc的ofdm系统的工作流程,发送端生成比特流,确定正交振幅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qam)方案和导频配置方案,然后进行子载波映射,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以及加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处理,最后向接收端发送数据信号和导频信号,相应的,接收端接收到数据信号和导频信号后,进行低精度量化、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去除加cp、子载波解映射、使用信道估计算法进行信道估计,并根据qam方案处理最终恢复比特流。其中,导频配置方案是固定不变的,qam方案是基于调整与编码策略(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表格确定的,另外配置统一的低精度的adc的系统。
100.在ofdm系统中,引入低比特的adc后,ofdm子载波观测量之间的正交性被低精度的量化严重破坏,传统信号重构算法不再适用,导频插入方法也需要改进。配置统一的低精度的adc的系统架构除了带来较大非线性失真的问题外,信道估计性能较差,算法运行时间较长,影响系统传输时延;而且配置统一的低精度的adc的系统不具有普遍适用性,不能适用于不同精度的adc设备间的信息传输和处理。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01.当发送端为终端设备,接收端为网络设备,上行链路通信时,请参见图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步骤:
102.步骤s301:发送端执行以下至少一项:根据第一信息确定第一传输方案、根据第二信息确定第一导频配置方案。
103.具体地,第一传输方案包括调制和编码方式;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包括导频长度和导频序列;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都包括接收端的adc精度。其中,导频长度可以是指导频序列所占用的资源块的大小或多少。接收端的adc精度可以是指接收端的天线上被配置的adc的精度,接收端adc的量化比特位数。根据第一信息确定第一传输方案可以是指,发送端从表格中查找第一传输方案,其中,该表格可以是根据接收端具有的不同adc精度确定而设计的多种第一传输方案组。
104.具体地,第一信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预定义导频配置方案、信道信息、以及接收端的性能要求。其中,预定义导频配置方案可以是指发送端的资源池支持的多种导频配置方案集合,不同的导频配置方案具有不同的导频长度或资源映射方式。例如,预定义导频配置方案包括导频配置方案1、导频配置方案2,其中导频配置方案1是指导频长度为3,也即导频序列占用3个资源块;导频配置方案2是指导频长度为5,也即导频序列占用5个资源块。信道信息中的下行信道信息是基于信道信息的互易性,根据上行信道信息估计出来的。接收端的性能要求可以是指接收端的误比特率(bit error rate,ber)或者说接收端的接收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
105.具体地,第二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预定义传输方案、所述信道信息、以及所述接收端的性能要求。其中,预定义传输方案可以是指发送端的资源池支持的多种传输方案,
其中,不同的传输方案具有不同的调制和编码方式。例如,发送端的资源池支持的多种传输方案包括传输方案1、传输方案2,其中,传输方案1为16qam,传输方案2为4qam。
106.具体地,发送端执行以下至少一项:根据第一信息确定第一传输方案、根据第二信息确定第一导频配置方案之前,接收端向发送端上报设备状态信息,也可以理解为接收端向发送端发送接收端的adc精度。例如,接收端有设备1和设备2,其中,设备1被配置2比特的adc,设备2被配置8比特的adc,然后设备1向发送端发送2比特的adc信息,设备2向发送端发送8比特的adc信息。
107.在一种示例中,假设第一信息包括预定义导频配置方案、信道信息、接收端的性能要求、接收端的adc精度,发送端根据第一信息确定第一传输方案。例如,假设预定义导频配置方案包括导频配置方案1和导频配置方案2,其中,导频配置方案1是指导频长度为3,导频配置方案2是指导频长度为5,接收端性能要求为接收端的误比特率小于1%,接收端的adc精度为8比特;那么发送端根据接收端adc信息查找接收端adc精度为8bit对应的调制编码方案表;其次,根据误比特率小于1%的传输指标、上行信道信息和导频配置方案2从8bit对应的调制编码方案表中查找满足此要求的调制编码方案,进而确定第一传输方案。
108.在一种示例中,假设第二信息包括预定义传输方案、信道信息、接收端的性能要求、接收端的adc精度,发送端根据第二信息确定第一导频配置方案。例如,假设预定义传输方案包括传输方案1和传输方案2,其中,传输方案1包括16qam,传输方案2包括4qam,接收端性能要求为接收端的误比特率小于1%,接收端的adc精度为8比特;那么发送端根据接收端adc信息查找接收端adc精度为8bit对应的调制编码方案表;其次根据误比特率小于1%和4qam(或16qam)方案对接收信噪比的要求,结合上行信道信息,查表或计算预选的候选导频配置方案集合;最后根据传输效率从预选的候选导频配置方案集合中选择出第一导频配置方案。
109.如图4所示,图4表示不同量化精度的adc的接收端在相同传输方案下的接收性能分析,也即发送端在给定导频长度的情况下,确定不同接收端(配置有不同精度的adc)下对16qam传输方案的适应性。在图4中,p表示发射端设备配置的导频(pilot)长度,b表示接收端的adc精度,也即接收端adc的量化比特位数。根据图4确定在相同的导频长度,即导频长度为3(p=3)和相同调制方式,即调制方式为16qam的情况下,不同接收端(具有不同adc精度)的性能有很大差异;还可以根据图4确定在相同的adc精度,即量化精度为4比特(b=4)和相同调制方式(16qam)下,不同接收端(配置不同导频配置方案)的性能(ber)有很大差异。因此,根据图4确定,给定接收信噪比(snr),使用高精度adc,即adc的量化比特数多(b值越大),接收端的误比特性能就越好,也即接收端的误比特率越小。
110.如图5所示,图5表示不同导频配置方案下的接收端的性能分析。在图5中,p表示导频在频域的梳状结构(p越大,表示用于导频的资源在频域越稀疏);b表示接收端的adc精度,也即接收端的adc的量化比特数(b=4)。其中,图5中发送端采用基于16qam的传输方案。根据图5确定导频频域间隔增大(p增大),导频在系统频域所占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疏,即导频占用的系统开销越来越小;还可以根据图5确定导频频域间隔增大(p增大),稀疏导频配置导致了更大的信道估计误差,降低了接收端的接收信噪比,降低了接收端的性能;因此,根据图5表明在给定接收信噪比(snr)需求下,发送端使用较长导频序列(p值越小),接收端的误比特性能就越好,也即接收端的误比特率越小。
111.步骤s302: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配置信息。
112.具体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一传输方案对应的配置、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配置。其中,该配置信息用于确定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
113.具体地,发送端可以根据已配置的导频配置方案向发送端发送导频信号。
114.步骤s303:接收端接收来自发送端的配置信息。
115.步骤s304:接收端确定信道估计均方误差。
116.其中,接收端确定信道估计均方误差之后,确定信道估计均方误差是否小于预设阈值,该预设阈值可以是由系统配置的,例如,归一化误差阈值小于0.01。也就是说接收端确定信道估计均方误差是否满足系统要求。当接收端确定信道估计均方误差满足系统要求,则接收端在根据配置信息确定第二导频配置方案时,可以降低导频长度,也就是说相比于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长度,第二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长度更小。当接收端确定信道估计均方误差不满足系统要求,则接收端在根据配置信息确定第二导频配置方案时,可以增加导频长度,也就是说相比于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长度,第二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长度更大。
117.其中,当信道估计均方误差小于预设阈值时,则接收端根据配置信息确定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时,第二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长度小于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长度;当信道估计均方误差大于预设阈值时,则接收端根据配置信息确定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时,第二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长度大于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长度。例如,在一种示例中,假设预设阈值为0.01,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长度为3,接收端确定信道估计均方误差归一化之后为0.005,由于0.005小于0.01,那么接收端根据配置信息确定第二导频配置方案,其中第二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长度小于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长度3。
118.其中,接收端确定信道估计均方误差的过程具体如下:接收端对第一数据进行量化得到量化后的信号,然后通过根据贝叶斯检测和基于消息传递算法建立的信道估计均方误差状态演化方程对量化后的信号进行推演和计算确定的。
119.步骤s305:接收端根据配置信息确定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
120.具体地,接收端根据配置信息和上行信道信息确定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过程如下:接收端可以根据实际估计的下行信道信息以及配置信息中的第一传输方案和第一导频配置方案,确定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资源是否有冗余或第一传输方案是否需要改变。如果确定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资源有冗余,则可根据第一导频配置方案选择第二传输方案;或如果确定第一传输方案不需要改变,那么可以根据预定义规则选择第二导频配置方案。
121.步骤s306:接收端向发送端发送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
122.具体的,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为接收端向发送端配置的方案。
123.步骤s307:发送端接收来自接收端的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
方案。
124.其中,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为接收端为发送端配置的方案。
125.步骤s308:发送端根据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向接收端发送第一数据。
126.其中,第一数据包括数据信号和导频信号。在一种示例中,假设第二传输方案是指16qam,第二导频配置方案是指导频长度为3,导频序列为序列1,发送端根据第二传输方案和第二导频配置方案向接收端发送第一数据,可以是指,发送端对要传输的原始数据按第二传输方案,即16qam组帧,并结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是指导频长度为3,导频序列为序列1,将包括原始数据信号和导频信号的第一数据发送给接收端。
127.步骤s309:接收端根据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接收来自发送端的第一数据。
128.在图3所示的方法中,通过根据第一信息确定第一传输方案,根据第二信息确定第一导频配置方案,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都包括接收端的adc精度的方式,能够在传输方案和导频配置方案设计时,充分考虑了系统中接收端adc的精度,不仅提高了系统的传输性能,且具有很好的普适性。同时支持不同精度adc的发送端和不同精度adc的接收端之间的高效能数据传输。
129.当发送端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端设备为终端设备,下行链路通信时,请参见图6,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步骤:
130.步骤s601:发送端执行以下至少一项:根据第一信息确定第一传输方案、根据第二信息确定第一导频配置方案。
131.具体地,第一传输方案包括调制和编码方式;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包括导频长度和导频序列;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都包括接收端的adc精度。具体可以参考步骤s301,此处不再赘述。
13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端可以根据以下至少一项:第一传输方案、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向接收端发送第一数据。相应的,接收端可以根据以下至少一项:第一传输方案、第一导频配置方案,获取第一数据。
133.具体地,第一数据包括数据信号和导频信号。在一种示例中,假设第一传输方案是指16qam,第一导频配置方案是指导频长度为3,导频序列为序列1,发送端根据第一传输方案和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向接收端发送第一数据,可以是指,发送端对要传输的原始数据按第一传输方案,即16qam组帧,并结合第一导频配置方案是指导频长度为3,导频序列为序列1,将包括原始数据信号和导频信号的第一数据发送给接收端。
13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端根据以下至少一项:第一传输方案、第一配置方案,向接收端发送第一数据,相应的,接收端对第一数据进行量化,确定信道估计误差是否小于预设阈值,若小于等于预设阈值,则反馈评估信息,该评估信息可以为:接收端根据配置信息确定的第二导频配置方案,其中第二导频配置方案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导频配置方案的长度,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一传输方案对应的配置、第一配置方案对应的配置;当然,该评估信息还可以为降低或保持导频长度。若大于预设阈值,则反馈评估信息,该评估信息可以为:接收端根据配置信息确定的第二导频配置方案,其中第二导频配置方
案的长度大于第一导频配置方案的长度;当然,该评估信息还可以为增大导频长度,其中,上述评估信息可以为指示信息。
135.步骤s602: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配置信息。
136.具体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一传输方案对应的配置、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配置。其中,该配置信息用于确定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
137.步骤s603:接收端接收来自发送端的配置信息。
138.步骤s604:接收端确定信道估计均方误差。
139.具体可以参考步骤s304,此处不再赘述。
140.步骤s605:接收端根据配置信息确定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
141.具体地,接收端可以根据配置信息和下行信道信息确定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
142.具体可以参考步骤s305,此处不再赘述。
143.步骤s606:接收端向发送端发送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
144.步骤s607:发送端接收来自接收端的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
145.其中,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为接收端向发送端建议的方案。
146.步骤s608:发送端确定以下至少一项:第三传输方案、第三导频配置方案。
147.其中,发送端确定以下至少一项:第三传输方案、第三导频配置方案,包括以下两种方式:发送端采用接收端建议的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为以下至少一项:第三传输方案、第三导频配置方案。或者,发送端执行以下至少一项:根据第一信息生成第三传输方案、根据第二信息生成第三导频配置方案。其中,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都包括接收端的adc精度,第一信息包括预定义导频配置方案、信道信息、接收端的性能要求、接收端的adc精度,第二信息包括预定义传输方案、所述信道信息、接收端的性能要求、接收端的adc精度。
148.当调度的接收端的数量未发生变化或接收端的adc精度未发生变化时,第二传输方案为第三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为第三导频配置方案。也就是说,步骤s601发生的时间为第一时刻,步骤s608发生的时间为第二时刻,其中,在第二时刻发送端调度的接收端的数量相比第一时刻发送端调度的接收端的数量未发生变化,或者说在第二时刻接收端的adc精度相比第一时刻接收端的adc精度未发生变化。
149.在一种示例中,步骤601发生的时间为第一时刻,在第一时刻发送端调度1个接收端,为设备1,发送端确定以下至少一项:第三传输方案、第三导频配置方案的时间为第二时刻,在第二时刻发送端调度1个接收端,仍然为设备1,那么发送端确定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为第三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为第三导频配置方案。
150.当发送端调度的接收端的数量发生变化时,发送端执行以下至少一项:根据第一信息确定第三传输方案、根据第二信息确定第三导频配置方案。具体可以参考步骤s601,此
处不再赘述。
151.在一种示例中,步骤601发生的时间为第一时刻,在第一时刻发送端调度1个接收端,为设备1,发送端确定以下至少一项:第三传输方案、第三导频配置方案的时间为第二时刻,在第二时刻发送端调度2个接收端,为设备1和设备2,那么发送端在第二时刻可以执行以下至少一项:根据第一信息确定设备1的第三传输方案、根据第二信息确定设备1的第三导频配置方案;发送端在第二时刻还可以执行以下至少一项:根据第一信息确定设备2的第三传输方案、根据第二信息确定设备2的第三导频配置方案。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包括设备1的adc精度,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包括设备2的adc精度。
15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指示信息。其中,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以下至少一项:第三传输方案、第三导频配置方案。
153.步骤s609:发送端根据以下至少一项:第三传输方案、第三导频配置方案,向接收端发送第二数据。
154.其中,发送端采用接收端建议的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为以下至少一项:第三传输方案、第三导频配置方案。也即当发送端调度的接收端的数量未发生变化时,第二传输方案为第三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为第三导频配置方案,那么发送端根据以下至少一项:第三传输方案、第三导频配置方案,向接收端发送第二数据可以理解为,发送端根据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向接收端发送第二数据。
155.其中,第二数据包括数据和导频信号。
156.步骤s610:接收端根据以下至少一项:第三传输方案、第三导频配置方案,接收来自发送端的第二数据。
157.在图6所描述的方法中,通过根据第一信息确定第一传输方案,根据第二信息确定第一导频配置方案,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都包括接收端的adc精度的方式,能够在传输方案和导频配置方案设计时,充分考虑了系统中接收端adc的精度,不仅提高了系统的传输性能,且具有很好的普适性。同时支持不同精度adc的发送端和不同精度adc的接收端之间的高效能数据传输。
158.上述详细阐述了本技术实施例的方法,下面提供了本技术实施例的装置。
159.请参见图7,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700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700可以包括处理单元701和通信单元702,其中,各个单元的详细描述如下。
160.所述处理单元701,用于执行以下至少一项:根据第一信息确定第一传输方案、根据第二信息确定第一导频配置方案;所述第一传输方案包括调制和编码方式;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包括导频长度和导频序列;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第二信息都包括接收端的模数转换adc精度;
161.所述通信单元702,用于发送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一传输方案对应的配置、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配置,所述配置信息用于确定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
162.所述通信单元702,用于获取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
16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单元702,还用于根据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
一传输方案、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发送第一数据。
164.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单元702,还用于根据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发送第二数据。
165.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单元702,还用于在调度的接收端的数量未发生变化或者所述接收端的adc精度未发生变化,根据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发送所述第一数据。
166.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预定义导频配置方案、信道信息、以及接收端的性能要求。
167.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预定义传输方案、所述信道信息、以及接收端的性能要求。
168.需要说明的是,各个单元的实现及有益效果还可以对应参照图3或图4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的相应描述。
169.请参见图7,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700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700可以包括处理单元701和通信单元702,其中,各个单元的详细描述如下。
170.所述通信单元702,用于获取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一传输方案对应的配置、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配置;所述第一传输方案是根据第一信息确定的,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是根据第二信息确定的;所述第一传输方案包括调制和编码方式;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包括导频长度和导频序列;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第二信息都包括所述装置的模数转换adc精度;
171.所述处理单元701,用于根据所述配置信息确定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
172.所述通信单元702,用于发送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所述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为所述装置向发送端反馈或配置的方案。
17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预定义导频配置方案、信道信息、以及所述装置的性能要求。
174.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预定义传输方案、所述信道信息、以及所述装置的性能要求。
175.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701,用于根据所述配置信息以及信道信息确定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
176.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单元702,还用于根据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一传输方案、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获取第一数据。
177.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单元702,还用于根据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获取第二数据。
178.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701,还用于确定信道估计均方误差;确定所述信道估计均方误差是否满足预设阈值。
179.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确定所述信道估计均方误差小于预设阈值时,则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长度;当确定所述信道估计均方误差大于预设阈值时,则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
read only memory,eprom)、或便携式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该存储器802用于相关计算机程序及数据。通信接口803用于接收和发送数据。
196.处理器801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在处理器2801是一个cpu的情况下,该cpu可以是单核cpu,也可以是多核cpu。
197.该通信装置800中的处理器801用于读取所述存储器802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代码,执行以下操作:
198.获取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一传输方案对应的配置、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配置;所述第一传输方案是根据第一信息确定的,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是根据第二信息确定的;所述第一传输方案包括调制和编码方式;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包括导频长度和导频序列;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第二信息都包括所述装置的模数转换adc精度;
199.根据所述配置信息确定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
200.通过所述通信接口803发送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所述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为所述装置向发送端反馈或配置的方案。
20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预定义导频配置方案、信道信息、以及所述装置的性能要求。
202.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预定义传输方案、所述信道信息、以及所述装置的性能要求。
203.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801,用于根据所述配置信息以及信道信息确定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
204.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801,还用于根据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一传输方案、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获取第一数据。
205.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801,还用于根据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获取第二数据。
206.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801,还用于确定信道估计均方误差;确定所述信道估计均方误差是否满足预设阈值。
207.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确定所述信道估计均方误差小于预设阈值时,则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长度;当确定所述信道估计均方误差大于预设阈值时,则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长度。
208.需要说明的是,各个操作的实现及有益效果还可以对应参照图3或图6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的相应描述。
209.请参见图9,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芯片系统900,该芯片系统900至少包括逻辑电路901和输入输出接口902,其中,逻辑电路90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输入输出接口902的数量可以是多个。
210.所述逻辑电路901,用于执行以下至少一项:根据第一信息确定第一传输方案、根据第二信息确定第一导频配置方案;所述第一传输方案包括调制和编码方式;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包括导频长度和导频序列;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第二信息都包括接收端的模数
转换adc精度;
211.所述输入输出接口902,用于发送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一传输方案对应的配置、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配置,所述配置信息用于确定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
212.所述逻辑电路901,用于获取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
2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输入输出接口902,还用于根据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一传输方案、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发送第一数据。
214.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输入输出接口902,还用于根据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发送第二数据。
215.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输入输出接口902,还用于在调度的接收端的数量未发生变化或者所述接收端的adc精度未发生变化,根据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发送所述第一数据。
216.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预定义导频配置方案、信道信息、以及接收端的性能要求。
217.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预定义传输方案、所述信道信息、以及接收端的性能要求。
218.需要说明的是,各个操作的实现及有益效果还可以对应参照图3或图6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的相应描述。
219.请参见图9,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芯片系统900,该芯片系统900至少包括逻辑电路901和输入输出接口902,其中,逻辑电路90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输入输出接口902的数量可以是多个。
220.所述输入输出接口902,用于获取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一传输方案对应的配置、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配置;所述第一传输方案是根据第一信息确定的,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是根据第二信息确定的;所述第一传输方案包括调制和编码方式;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包括导频长度和导频序列;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第二信息都包括所述装置的模数转换adc精度;
221.所述逻辑电路901,用于根据所述配置信息确定以下至少一项:第二传输方案、第二导频配置方案;
222.所述输入输出接口902,用于发送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所述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为所述装置向发送端反馈或配置的方案。
22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预定义导频配置方案、信道信息、以及所述装置的性能要求。
224.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预定义传输方案、所述信道信息、以及所述装置的性能要求。
225.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逻辑电路901,用于根据所述配置信息以及信道信息确定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
226.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输入输出接口902,还用于根据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第一传输方案、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获取第一数据。
227.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输入输出接口902,还用于根据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传输方案、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获取第二数据。
228.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逻辑电路901,还用于确定信道估计均方误差;确定所述信道估计均方误差是否满足预设阈值。
229.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确定所述信道估计均方误差小于预设阈值时,则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长度;当确定所述信道估计均方误差大于预设阈值时,则所述第二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导频配置方案对应的导频长度。
230.需要说明的是,各个操作的实现及有益效果还可以对应参照图3或图6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的相应描述。
231.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它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
232.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的方法步骤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由处理器执行软件指令的方式来实现。软件指令可以由相应的软件模块组成,软件模块可以被存放于随机存取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寄存器、硬盘、移动硬盘、cd-rom或者本领域熟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asic中。另外,该asic可以位于基站或终端中。当然,处理器和存储介质也可以作为分立组件存在于基站或终端中。
233.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执行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网络设备、用户设备或者其它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集成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也可以是光介质,例如,数字视频光盘;还可以是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介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两种类型的存储介质。
234.在本技术的各个实施例中,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以及逻辑冲突,不同的实施例之间
的术语和/或描述具有一致性、且可以相互引用,不同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根据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235.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涉及的各种数字编号仅为描述方便进行的区分,并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范围。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