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光学镜头的制作方法

2023-04-12 08:18: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ct3)《11。
10.进一步地,光学镜头还包括设置在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三间隔件,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第三间隔件的厚度cp3、第四间隔件的厚度cp4之间满足:10《(r7 r8)/(cp3 cp4)《25。
11.进一步地,光学镜头还包括设置在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三间隔件,第三间隔件的厚度cp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空气间隙的距离t34、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与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之间满足:0《(f4/f3)/(cp3/t34)《20。
12.进一步地,光学镜头还包括镜筒,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设置在镜筒内。
13.进一步地,光学镜头还包括设置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一间隔件,镜筒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0s、第一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1s、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1、镜筒的物侧面到第一间隔件的物侧面的距离ep01、光学镜头的光圈值fno之间满足:5《(d0s-d1s)/(ct1-ep01)*fno《7。
14.进一步地,光学镜头还包括位于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一间隔件、位于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二间隔件、位于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三间隔件、位于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五间隔件以及第四间隔件均满足:0《cti/ep(i-1,i)《3,其中,i从自然数1、2、3、4、5中取值,cti为第i透镜的中心厚度,ep(i-1,i)为第i-1间隔件与第i间隔件之间的距离。
15.进一步地,光学镜头还包括位于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五间隔件,第四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4s、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5s、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之间满足:5《(r9-r10)/(d5s-d4s)《22。
16.进一步地,光学镜头还包括位于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三间隔件、位于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五间隔件,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第三间隔件到第四间隔件的距离ep34、第四间隔件到第五间隔件的距离ep45之间满足:-40《(f4 f5)/(ep34 ep45)《-30。
17.进一步地,光学镜头还包括位于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且与第四间隔件的像侧面承靠的第四辅助间隔件,第四辅助间隔件与第五透镜的物侧面承靠。
18.进一步地,光学镜头还包括位于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三间隔件、位于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且与第三间隔件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三辅助间隔件,第三辅助间隔件与第四透镜的物侧面承靠。
19.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轴上距离td、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光学镜头中所有间隔件的厚度之和∑cp之间满足:3《(td*tan(semi-fov))/∑cp《5.5。
20.进一步地,光学镜头还包括设置在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五间隔件,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内径d5s、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5s、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之间满足:-6《d5s/r11 d5s/r10《-4。
2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以及设置在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三间隔件,且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至少三片透镜的中心区域为弯月形,其中,第三间隔件的厚度cp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空气间隙的距离t34、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与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之间满足:0《(f4/f3)/(cp3/t34)《20。
22.进一步地,光学镜头还包括设置在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五间隔件,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内径d5s、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5s、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之间满足:-6《d5s/r11 d5s/r10《-4。
23.进一步地,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为塑料透镜,且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为非球面透镜。
24.进一步地,第五透镜的光焦度与第六透镜的光焦度正负相反。
25.进一步地,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的中心区域为弯月形,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三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三透镜的中心区域为弯月形,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中心为凸面,像侧面中心为凹面。
26.进一步地,光学镜头还包括设置在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三间隔件,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ct3、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ct4、第三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3s与第三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外径d3s之间满足:2《(d3s-d3s)/(ct4-ct3)《11。
27.进一步地,光学镜头还包括设置在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四间隔件,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第三间隔件的厚度cp3、第四间隔件的厚度cp4之间满足:10《(r7 r8)/(cp3 cp4)《25。
28.进一步地,光学镜头还包括镜筒,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设置在镜筒内。
29.进一步地,光学镜头还包括设置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一间隔件,镜筒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0s、第一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1s、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1、镜筒的物侧面到第一间隔件的物侧面的距离ep01、光学镜头的光圈值fno之间满足:5《(d0s-d1s)/(ct1-ep01)*fno《7。
30.进一步地,光学镜头还包括位于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一间隔件、位于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二间隔件、位于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四间隔件、位于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五间隔件以及第三间隔件均满足:0《cti/ep(i-1,i)《3,其中,i从自然数1、2、3、4、5中取值,cti为第i透镜的中心厚度,ep(i-1,i)为第i-1间隔件与第i间隔件之间的距离。
31.进一步地,光学镜头还包括位于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四间隔件、位于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五间隔件,第四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4s、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5s、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之间满足:5《(r9-r10)/(d5s-d4s)《22。
32.进一步地,光学镜头还包括位于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
承靠的第四间隔件、位于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五间隔件,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第三间隔件到第四间隔件的距离ep34、第四间隔件到第五间隔件的距离ep45之间满足:-40《(f4 f5)/(ep34 ep45)《-30。
33.进一步地,光学镜头还包括位于在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且与第四间隔件的像侧面承靠的第四辅助间隔件,第四辅助间隔件与第五透镜的物侧面承靠。
34.进一步地,光学镜头还包括位于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且与第三间隔件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三辅助间隔件,第三辅助间隔件与第四透镜的物侧面承靠。
35.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轴上距离td、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光学镜头中所有间隔件的厚度之和∑cp之间满足:3《(td*tan(semi-fov))/∑cp《5.5。
36.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光学镜头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以及设置在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四间隔件,且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至少三片透镜的中心区域为弯月形,其中,第四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4s、第四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4m、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与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之间满足:30《(d4m-d4s)/(f5-f4)《55。
37.通过在相邻两个透镜之间设置至少一个间隔件,可以减小光线在相邻两个透镜之间的反射,有利于减少杂散光的产生,保证了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同时相邻两个透镜之间装配至少一个间隔件有利于对相邻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以保证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此外,间隔件的设置还可以保证透镜稳定承靠,保证透镜装配的稳定性,有效增加了光学镜头组立的稳定性。至少三片透镜的中心区域为弯月形,能够较大程度地减小光学镜头的球差,获得更小的焦点和更少的像差,提高光学镜头的解像力。通过设置第四间隔件,能够控制第五透镜的光通量,且通过控制第四间隔件的内径大小能够阻挡外部多余光线,并改善由第五透镜产生的杂散光,提升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通过控制第四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和第四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之差在合理的范围内,也就是对第四间隔件的内径斜面角度进行控制,能够控制光线的走向,避免第四间隔件的内径斜面反射光线产生杂光。另外通过控制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能够限制光线的偏折方向,有利于光学镜头的轻薄化。通过将(d4m-d4s)/(f5-f4)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减少光学镜头中杂光的产生,保证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38.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9.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40.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一的光学镜头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41.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一的光学镜头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42.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一的光学镜头在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43.图5至图8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一的轴上色差曲线、倍率色差曲线、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
44.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二的光学镜头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45.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二的光学镜头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46.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二的光学镜头在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47.图12至图15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二的轴上色差曲线、倍率色差曲线、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
48.图1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三的光学镜头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49.图1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三的光学镜头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50.图1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三的光学镜头在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51.图19至图22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三的轴上色差曲线、倍率色差曲线、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
52.图2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四的光学镜头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53.图2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四的光学镜头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54.图2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四的光学镜头在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55.图26至图29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四的轴上色差曲线、倍率色差曲线、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
56.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57.p0、镜筒;e1、第一透镜;s1、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2、第一透镜的像侧面;p1、第一间隔件;e2、第二透镜;s3、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4、第二透镜的像侧面;p2、第二间隔件;e3、第三透镜;s5、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6、第三透镜的像侧面;p3、第三间隔件;p3b、第三辅助间隔件;e4、第四透镜;s7、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8、第四透镜的像侧面;p4、第四间隔件;p4b、第四辅助间隔件;e5、第五透镜;s9、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10、第五透镜的像侧面;p5、第五间隔件;e6、第六透镜;s11、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2、第六透镜的像侧面。
具体实施方式
5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59.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60.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61.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技术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
62.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实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63.在本文中,近轴区域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
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凹面。在近轴区域的面形的判断可依据该领域中通常知识者的判断方式,以r值,(r指近轴区域的曲率半径,通常指光学软件中的透镜数据库(lens data)上的r值)正负判断凹凸。以入光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凸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为凹面;以出光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凹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为凸面。
6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光学镜头厚度较厚、组立稳定性差、杂光导致成像质量差中的至少一种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
65.实施例一
66.如图1至图29所示,光学镜头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以及设置在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四间隔件,且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至少三片透镜的中心区域为弯月形,其中,第四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4s、第四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4m、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与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之间满足:30《(d4m-d4s)/(f5-f4)《55。
67.通过在相邻两个透镜之间设置至少一个间隔件,可以减小光线在相邻两个透镜之间的反射,有利于减少杂散光的产生,保证了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同时相邻两个透镜之间装配至少一个间隔件有利于对相邻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以保证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此外,间隔件的设置还可以保证透镜稳定承靠,保证透镜装配的稳定性,有效增加了光学镜头组立的稳定性。至少三片透镜的中心区域为弯月形,能够较大程度地减小光学镜头的球差,获得更小的焦点和更少的像差,提高光学镜头的解像力。通过设置第四间隔件,能够控制第五透镜的光通量,且通过控制第四间隔件的内径大小能够阻挡外部多余光线,并改善由第五透镜产生的杂散光,提升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通过控制第四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和第四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之差在合理的范围内,也就是对第四间隔件的内径斜面角度进行控制,能够控制光线的走向,避免第四间隔件的内径斜面反射光线产生杂光。另外通过控制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能够限制光线的偏折方向,有利于光学镜头的轻薄化。通过将(d4m-d4s)/(f5-f4)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减少光学镜头中杂光的产生,保证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
68.优选地,第四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4s、第四间隔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4m、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与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之间满足:32.68≤(d4m-d4s)/(f5-f4)≤52.80。
69.需要说明的是,间隔件可以是比较薄的遮光件、还可以是比较厚的隔圈,以起到承靠限位的作用。当然,位于两个透镜之间的多个间隔件的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来进行设计。而位于不同透镜之间的间隔件的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需要根据实际的设计需求来进行设计。
70.本技术提供的光学镜头可根据产品使用环境选择不同的透镜、间隔件以及镜筒p0并采用不同的组装方式,例如,采用透镜扣合结构增加偏心的稳定性适用于对抖动参数较为苛刻的电子设备。合理控制透镜边厚能提高透镜质量,利用不同厚度的间隔件的组合搭配提升光学镜头外观以及避免杂散光,以满足市场需求。
7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为塑料透镜,且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为非球
面透镜。塑料透镜重量轻,成本低,相较于玻璃透镜能够大大降低光学镜头本体的重量,缩减成本。非球面透镜相较于球面透镜能够有效减少因为透镜折射率差异造成的像差现象,提高光学镜头的补偿效果,减少光学镜头的透镜数量,降低成本。
72.在本实施例中,第五透镜的光焦度与第六透镜的光焦度正负相反。将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的光焦度正负相反设置能够矫正光学镜头的像差,并且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配合设置使得两个透镜各自承担的光焦度较小,便于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的加工。
73.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的中心区域为弯月形,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三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三透镜的中心区域为弯月形,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中心为凸面,像侧面中心为凹面。通过控制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光焦度,能够限制光线在光学镜头中的路径,增加透镜成型的工艺性,有效提升光学镜头的解像力。将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中心区域设置为弯月形来替代其它负透镜,能够较大程度减小光学镜头的球差,获得更小的焦点和更少的像差,提高光学镜头的解像力。
74.需要说明的是,物侧面中心是指物侧面的中心区域,像侧面中心是指像侧面的中心区域,而不是指一个中心点。
75.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还包括设置在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三间隔件,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ct3、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ct4、第三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3s与第三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外径d3s之间满足:2《(d3s-d3s)/(ct4-ct3)《11。通过将(d3s-d3s)/(ct4-ct3)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约束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边缘间隙的大小,避免因透镜边缘间隙过大使得第三间隔件的内外径差值过大,避免第三间隔件的内径斜面反杂光问题。另外能够控制第四透镜的光通量,且通过控制第三间隔件的内径大小可拦住外部多余的光线,并改善由第四透镜产生的杂散光,提升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以提升光学镜头的良率。同时通过将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得透镜在使用过程中不易折断,并且有利于光学镜头的小型化,通过合理控制第三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和最大外径,保证了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接触面积,又限制了进入第四透镜的光线,进而控制整个光学镜头后端外形尺寸,保证光学镜头的小型化和轻薄化。优选地,2.87≤(d3s-d3s)/(ct4-ct3)≤10.25。
76.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还包括设置在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三间隔件,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第三间隔件的厚度cp3、第四间隔件的厚度cp4之间满足:10《(r7 r8)/(cp3 cp4)《25。通过对(r7 r8)/(cp3 cp4)进行限制,约束了第四透镜的有效径尺寸和第四透镜的边缘间隙,避免因第四透镜的边缘间隙过大,使得第四间隔件的厚度过大,避免第四间隔件的内径造成杂光问题。同时第四透镜更易加工成型,降低了因熔接痕产生杂光的风险。优选地,12.52≤(r7 r8)/(cp3 cp4)≤23.79。
77.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还包括设置在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三间隔件,第三间隔件的厚度cp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空气间隙的距离t34、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与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之间满足:0《(f4/f3)/(cp3/t34)《20。通过将(f4/f3)/(cp3/t34)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减小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厚度,避免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的间距过大,有利于光学镜头的轻薄化,同时有利于
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加工成型和组立。另外限制了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有利于控制光线的偏折,便于光学镜头的小型化。优选地,1.41≤(f4/f3)/(cp3/t34)≤18.74。
78.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还包括镜筒p0,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设置在镜筒p0内。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之间的结构作为透镜组,而将透镜组装配在镜筒p0内,可以实现各个透镜的位置的固定,避免透镜错位、倾斜的情况出现,保证了光学镜头工作时的稳定性。同时镜筒p0能够对透镜组形成保护,避免其它结构对透镜造成碰撞,有效保证了光学镜头工作的稳定性。
79.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还包括设置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一间隔件,镜筒p0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0s、第一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1s、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1、镜筒p0的物侧面到第一间隔件的物侧面的距离ep01、光学镜头的光圈值fno之间满足:5《(d0s-d1s)/(ct1-ep01)*fno《7。通过设置第一间隔件,能够控制第二透镜的光通量,且通过控制第一间隔件的内径大小能够拦住外部多余的光线,并改善由第二透镜产生的杂光,提升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通过将(d0s-d1s)/(ct1-ep01)*fno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限制第一透镜的有效径尺寸,同时能够优化光线走向,增大光学镜头的通光量,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优选地,5.12≤(d0s-d1s)/(ct1-ep01)*fno≤6.37。
80.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还包括位于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一间隔件、位于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二间隔件、位于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三间隔件、位于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五间隔件以及第四间隔件均满足:0《cti/ep(i-1,i)《3,其中,i从自然数1、2、3、4、5中取值,cti为第i透镜的中心厚度,ep(i-1,i)为第i-1间隔件与第i间隔件之间的距离。通过限制cti/ep(i-1,i)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了各个透镜及间隔件的加工能力,使得各个透镜厚度均匀,也避免了相邻透镜间隔过大的情况,降低单部品的加工难度。在光学镜头镜像高度及孔径尺寸限制的情况下,保证了透镜间堆叠承靠面的环带宽度,提升了组立稳定性,保证光学镜头的良率和成像质量。优选地,0.45≤cti/ep(i-1,i)≤2.87。
81.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还包括位于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五间隔件,第四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4s、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5s、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之间满足:5《(r9-r10)/(d5s-d4s)《22。通过将(r9-r10)/(d5s-d4s)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控制光线的偏折走向,拦截外视场多余光线,提高成像质量,同时降低了第五透镜反射杂光的风险。通过控制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的曲率半径,能够使第五透镜的形状更利于加工成型,提高光学镜头的良率。优选地,5.41≤(r9-r10)/(d5s-d4s)≤21.78。
82.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还包括位于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五间隔件,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第三间隔件到第四间隔件的距离ep34、第四间隔件到第五间隔件的距离ep45之间满足:-40《(f4 f5)/(ep34 ep45)《-30。通过将(f4 f5)/(ep34 ep45)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避免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焦距过短和视场角过大导致畸变、主光线出射角难以控制以及相对照度过低的问
题,另外避免了透镜弯曲严重而使像差矫正困难的缺陷。通过限制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焦距长度能够保证系统小型化,同时使光学镜头具有较大的视场角。优选地,-37.59≤(f4 f5)/(ep34 ep45)≤-33.78。
83.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还包括位于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且与第四间隔件的像侧面承靠的第四辅助间隔件,第四辅助间隔件与第五透镜的物侧面承靠。第四辅助间隔件的设置能够有效阻挡厚度较厚的间隔件的斜面反射的杂光,避免光学镜头产生漏光现象。
84.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还包括位于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三间隔件、位于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且与第三间隔件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三辅助间隔件,第三辅助间隔件与第四透镜的物侧面承靠。通过设置第三辅助间隔件与第四透镜的物侧面承靠,减小第三辅助间隔件悬臂长度,降低第三辅助间隔件烘烤变形的风险,提升光学镜头工作的稳定性和信赖性,提高光学镜头制程良率。
8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轴上距离td、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光学镜头中所有间隔件的厚度之和∑cp之间满足:3《(td*tan(semi-fov))/∑cp《5.5。通过将(td*tan(semi-fov))/∑cp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将光学镜头的整体长度压缩,同时约束第六透镜的有效径尺寸,从而压缩光学镜头的外径尺寸,降低模组集成总体长度和高度,有利于实现模组小型化。同时保证光学镜头具有较大的视场角。优选地,3.41≤(td*tan(semi-fov))/∑cp≤5.04。
86.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还包括设置在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五间隔件,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内径d5s、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5s、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之间满足:-6《d5s/r11 d5s/r10《-4。通过将d5s/r11 d5s/r10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控制光线进入第六透镜的走向,拦截外视场多余光线,提高成像质量,同时降低了第五间隔件反射杂光的风险。同时使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的形状更利于加工成型,提高光学镜头的良率。优选地,-5.61≤d5s/r11 d5s/r10≤-4.67。
87.实施例二
88.如图1至图29所示,光学镜头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以及设置在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三间隔件,且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至少三片透镜的中心区域为弯月形,其中,第三间隔件的厚度cp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空气间隙的距离t34、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与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之间满足:0《(f4/f3)/(cp3/t34)《20。
89.通过在相邻两个透镜之间设置至少一个间隔件,可以减小光线在相邻两个透镜之间的反射,有利于减少杂散光的产生,保证了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同时相邻两个透镜之间装配至少一个间隔件有利于对相邻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以保证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此外,间隔件的设置还可以保证透镜稳定承靠,保证透镜装配的稳定性,有效增加了光学镜头组立的稳定性。至少三片透镜的中心区域为弯月形,能够较大程度地减小光学镜头的球差,获得更小的焦点和更少的像差,提高光学镜头的解像力。通过将(f4/f3)/(cp3/t34)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减小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厚度,避免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的间距过大,有利于光学镜头的轻薄化,同时有利于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加工成
型和组立。另外限制了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有利于控制光线的偏折,便于光学镜头的小型化。
90.优选地,第三间隔件的厚度cp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空气间隙的距离t34、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与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之间满足:1.41≤(f4/f3)/(cp3/t34)≤18.74。
91.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还包括设置在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五间隔件,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内径d5s、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5s、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之间满足:-6《d5s/r11 d5s/r10《-4。通过将d5s/r11 d5s/r10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控制光线进入第六透镜的走向,拦截外视场多余光线,提高成像质量,同时降低了第五间隔件反射杂光的风险。同时使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的形状更利于加工成型,提高光学镜头的良率。优选地,-5.61≤d5s/r11 d5s/r10≤-4.67。
9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为塑料透镜,且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为非球面透镜。塑料透镜重量轻,成本低,相较于玻璃透镜能够大大降低光学镜头本体的重量,缩减成本。非球面透镜相较于球面透镜能够有效减少因为透镜折射率差异造成的像差现象,提高光学镜头的补偿效果,减少光学镜头的透镜数量,降低成本。
93.在本实施例中,第五透镜的光焦度与第六透镜的光焦度正负相反。将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的光焦度正负相反设置能够矫正光学镜头的像差,并且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配合设置使得两个透镜各自承担的光焦度较小,便于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的加工。
94.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的中心区域为弯月形,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三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三透镜的中心区域为弯月形,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中心为凸面,像侧面中心为凹面。通过控制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光焦度,能够限制光线在光学镜头中的路径,增加透镜成型的工艺性,有效提升光学镜头的解像力。将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中心区域设置为弯月形来替代其它负透镜,能够较大程度减小光学镜头的球差,获得更小的焦点和更少的像差,提高光学镜头的解像力。
95.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ct3、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ct4、第三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3s与第三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大外径d3s之间满足:2《(d3
s-d3s)/(ct4-ct3)《11。通过将(d3s-d3s)/(ct4-ct3)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约束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边缘间隙的大小,避免因透镜边缘间隙过大使得第三间隔件的内外径差值过大,避免第三间隔件的内径斜面反杂光问题

另外能够控制第四透镜的光通量,且通过控制第三间隔件的内径大小可拦住外部多余的光线,并改善由第四透镜产生的杂散光,提升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以提升光学镜头的良率。同时通过将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得透镜在使用过程中不易折断,并且将有利于光学镜头的小型化,通过合理控制第三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和最大外径,保证了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接触面积,又限制了进入第四透镜的光线,进而控制整个光学镜头后端外形尺寸,保证光学镜头的小型化和轻薄化。优选地,2.87≤(d3s-d3s)/(ct4-ct3)≤10.25。
96.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还包括设置在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四间隔件,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
径r8、第三间隔件的厚度cp3、第四间隔件的厚度cp4之间满足:10《(r7 r8)/(cp3 cp4)《25

通过对(r7 r8)/(cp3 cp4)进行限制,约束了第四透镜的有效径尺寸和第四透镜的边缘间隙,避免因第四透镜的边缘间隙过大,使得第四间隔件的厚度过大,避免第四间隔件的内径造成杂光问题。同时第四透镜更易加工成型,降低了因熔接痕产生杂光的风险。优选地,12.52≤(r7 r8)/(cp3 cp4)≤23.79。
97.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还包括镜筒p0,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设置在镜筒p0内。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之间的结构作为透镜组,而将透镜组装配在镜筒p0内,可以实现各个透镜的位置的固定,避免透镜错位、倾斜的情况出现,保证了光学镜头工作时的稳定性。同时镜筒p0能够对透镜组形成保护,避免其它结构对透镜造成碰撞,有效保证了光学镜头工作的稳定性。
98.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还包括设置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一间隔件,镜筒p0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0s、第一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1s、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1、镜筒p0的物侧面到第一间隔件的物侧面的距离ep01、光学镜头的光圈值fno之间满足:5《(d0s-d1s)/(ct1-ep01)*fno《7。通过设置第一间隔件,能够控制第二透镜的光通量,且通过控制第一间隔件的内径大小能够拦住外部多余的光线,并改善由第二透镜产生的杂光,提升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通过将(d0s-d1s)/(ct1-ep01)*fno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限制第一透镜的有效径尺寸,同时能够优化光线走向,增大光学镜头的通光量,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优选地,5.12≤(d0s-d1s)/(ct1-ep01)*fno≤6.37。
99.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还包括位于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一间隔件、位于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二间隔件、位于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四间隔件、位于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五间隔件以及第三间隔件均满足:0《cti/ep(i-1,i)《3,其中,i从自然数1、2、3、4、5中取值,cti为第i透镜的中心厚度,ep(i-1,i)为第i-1间隔件与第i间隔件之间的距离。通过限制cti/ep(i-1,i)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了各个透镜及间隔件的加工能力,使得各个透镜厚度均匀,也避免了相邻透镜间隔过大的情况,降低单部品的加工难度。在光学镜头镜像高度及孔径尺寸限制的情况下,保证了透镜间堆叠承靠面的环带宽度,提升了组立稳定性,保证光学镜头的良率和成像质量。优选地,0.45≤cti/ep(i-1,i)≤2.87。
100.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还包括位于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四间隔件、位于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五间隔件,第四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4s、第五间隔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5s、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之间满足:5《(r9-r10)/(d5s-d4s)《22。通过将(r9-r10)/(d5s-d4s)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控制光线的偏折走向,拦截外视场多余光线,提高成像质量,同时降低了第五透镜反射杂光的风险。通过控制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的曲率半径,能够使第五透镜的形状更利于加工成型,提高光学镜头的良率。优选地,5.41≤(r9-r10)/(d5s-d4s)≤21.78。
101.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还包括位于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四间隔件、位于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五
间隔件,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第三间隔件到第四间隔件的距离ep34、第四间隔件到第五间隔件的距离ep45之间满足:-40《(f4 f5)/(ep34 ep45)《-30。通过将(f4 f5)/(ep34 ep45)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避免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焦距过短和视场角过大导致畸变、主光线出射角难以控制以及相对照度过低的问题,另外避免了透镜弯曲严重而使像差矫正困难的缺陷。通过限制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焦距长度能够保证系统小型化,同时使光学镜头具有较大的视场角。优选地,-37.59≤(f4 f5)/(ep34 ep45)≤-33.78。
102.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还包括位于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承靠的第四间隔件、位于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且与第四间隔件的像侧面承靠的第四辅助间隔件,第四辅助间隔件与第五透镜的物侧面承靠。第四辅助间隔件的设置能够有效阻挡厚度较厚的间隔件的斜面反射的杂光,避免光学镜头产生漏光现象。
103.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还包括位于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且与第三间隔件的像侧面承靠的第三辅助间隔件,第三辅助间隔件与第四透镜的物侧面承靠。通过设置第三辅助间隔件与第四透镜的物侧面承靠,减小第三辅助间隔件悬臂长度,降低第三辅助间隔件烘烤变形的风险,提升光学镜头工作的稳定性和信赖性,提高光学镜头制程良率。
10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轴上距离td、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光学镜头中所有间隔件的厚度之和∑cp之间满足:3《(td*tan(semi-fov))/∑cp《5.5。通过将(td*tan(semi-fov))/∑cp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将光学镜头的整体长度压缩,同时约束第六透镜的有效径尺寸,从而压缩光学镜头的外径尺寸,降低模组集成总体长度和高度,有利于实现模组小型化。同时保证光学镜头具有较大的视场角。优选地,3.41≤(td*tan(semi-fov))/∑cp≤5.04。
105.可选地,上述光学镜头还可包括用于校正色彩偏差的滤波片和/或用于保护位于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的保护玻璃。
106.在本技术中的光学镜头可采用多片透镜,例如上述的六片。通过合理分配各透镜的光焦度、面形、各透镜的中心厚度以及各透镜之间的轴上距离等,可有效增大光学镜头的孔径、降低镜头的敏感度并提高镜头的可加工性,使得光学镜头更有利于生产加工并且可适用于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
107.在本技术中,各透镜的镜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非球面透镜的特点是: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曲率是连续变化的。与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具有恒定曲率的球面透镜不同,非球面透镜具有更佳的曲率半径特性,具有改善歪曲像差及改善像散像差的优点。采用非球面透镜后,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在成像的时候出现的像差,从而改善成像质量。
108.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背离本技术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改变构成光学镜头的透镜数量,来获得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结果和优点。例如,虽然在实施方式中以六片透镜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光学镜头不限于包括六片透镜。如需要,该光学镜头还可包括其它数量的透镜。
109.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中标示出了d1s、d1s、d1m等参数,以清晰且直观地了解该参数的意义。为了便于展示光学镜头结构以及具体的面型,后续在对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时,附图中不再体现这些参数。
110.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可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的具体面型、参数的
举例。
111.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例子中存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而在同一个例子中的第一状态下、第二状态下和第三状态下的光学镜头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的曲率半径、中心厚度等参数及透镜之间的间隔距离和高次项系数是相同的,但是镜筒p0、间隔件的厚度、间隔件的内径和间隔件的外径以及间隔件之间的距离这些参数以及部分透镜的形状是不同的。或者说用于成像的主要结构是一样的,而用于成像的辅助结构是不同的。
112.需要说明的是,下述的例子一至例子四中的任何一个例子均适用于本技术的所有实施例。
113.例子一
114.如图2至图8所示,描述了本技术例子一的光学镜头。图2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镜头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镜头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镜头在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115.如图2至图4所示,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镜筒p0、第一透镜e1、第一间隔件p1、第二透镜e2、第二间隔件p2、第三透镜e3、第三间隔件p3、第三辅助间隔件p3b、第四透镜e4、第四间隔件p4、第四辅助间隔件p4b、第五透镜e5、第五间隔件p5和第六透镜e6。
116.在例子一中,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扣合形成扣合结构,第一间隔件p1设置在扣合结构的内侧,而在第一间隔件p1的外侧区域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抵接。第二透镜e2与第三透镜e3均与第二间隔件p2承靠,且其余位置第二透镜e2与第三透镜e3之间间隔设置。在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之间有两个间隔件以实现一次段差设置,在第四透镜e4与第五透镜e5之间有两个间隔件实现二次段差设置,在实现大段差的同时有利于各个结构稳定承靠。第五透镜e5和第六透镜e6均与第五间隔件p5承靠,且其余位置第五透镜e5和第六透镜e6之间间隔设置。
117.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负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凸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负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为凹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为凸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为凹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为凹面。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2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上。
118.表1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镜头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焦距和有效半径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119][0120]
表1
[0121]
在例子一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六透镜e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0122][0123]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上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下表2给出了可用于例子一中各非球面镜面s1-s12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a20、a22、a24。
[0124]
[0125][0126]
表2
[0127]
图5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光学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6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光学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像高的偏差。图7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8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
[0128]
根据图5至图8可知,例子一所给出的光学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29]
例子二
[0130]
如图9至图15所示,描述了本技术例子二的光学镜头。图9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镜头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0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镜头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1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镜头在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131]
如图9至图11所示,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镜筒p0、第一透镜e1、第一间隔件p1、第二透镜e2、第二间隔件p2、第三透镜e3、第三间隔件p3、第四透镜e4、第四间隔件p4、第四辅助间隔件p4b、第五透镜e5、第五间隔件p5和第六透镜e6。
[0132]
在例子二中,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扣合形成扣合结构,第一间隔件p1设置在扣合结构的内侧,而在第一间隔件p1的外侧区域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抵接。第二透镜e2与第三透镜e3均与第二间隔件p2承靠,且其余位置第二透镜e2与第三透镜e3之间间隔设置。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均与第三间隔件p3承靠,且其余位置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之间间隔设置。在第四透镜e4与第五透镜e5之间有两个间隔件实现一次段差设置,在实现大段差的同时有利于各个结构稳定承靠。第五透镜e5和第六透镜e6均与第五间隔件p5承靠,且其余位置第五透镜e5和第六透镜e6之间间隔设置。
[0133]
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负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凸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负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为凹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为凸面,第五透
镜的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为凹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为凹面。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2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上。
[0134]
表3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镜头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焦距和有效半径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135][0136]
表3
[0137]
表4示出了可用于例子二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例子一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0138]
[0139][0140]
表4
[0141]
图12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光学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3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光学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像高的偏差。图14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5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
[0142]
根据图12至图15可知,例子二所给出的光学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43]
例子三
[0144]
如图16至图22所示,描述了本技术例子三的光学镜头。图16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镜头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7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镜头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8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镜头在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145]
如图16至图18所示,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镜筒p0、第一透镜e1、第一间隔件p1、第二透镜e2、第二间隔件p2、第三透镜e3、第三间隔件p3、第三辅助间隔件p3b、第四透镜e4、第四间隔件p4、第四辅助间隔件p4b、第五透镜e5、第五间隔件p5和第六透镜e6。
[0146]
在例子三中,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扣合形成扣合结构,第一间隔件p1设置在扣合结构的内侧,而在第一间隔件p1的外侧区域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抵接。第二透镜e2与第三透镜e3均与第二间隔件p2承靠,且其余位置第二透镜e2与第三透镜e3之间间隔设置。在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之间有两个间隔件以实现一次段差设置,在第四透镜e4与第五透镜e5之间有两个间隔件实现二次段差设置,在实现大段差的同时有利于各个结构稳定承靠。第五透镜e5和第六透镜e6均与第五间隔件p5承靠,且其余位置第五透镜e5和第六透镜e6之间间隔设置。
[0147]
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负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凸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负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为凹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为凸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为凹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为凹面。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2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上。
[0148]
表5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镜头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焦
距和有效半径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149][0150]
表5
[0151]
表6示出了可用于例子三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例子一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0152]
[0153][0154]
表6
[0155]
图19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光学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20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光学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像高的偏差。图21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22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
[0156]
根据图19至图22可知,例子三所给出的光学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57]
例子四
[0158]
如图23至图29所示,描述了本技术例子四的光学镜头。图23示出了例子四的光学镜头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4示出了例子四的光学镜头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5示出了例子四的光学镜头在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159]
如图23至图25所示,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镜筒p0、第一透镜e1、第一间隔件p1、第二透镜e2、第二间隔件p2、第三透镜e3、第三间隔件p3、第三辅助间隔件p3b、第四透镜e4、第四间隔件p4、第四辅助间隔件p4b、第五透镜e5、第五间隔件p5和第六透镜e6。
[0160]
在例子四中,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扣合形成扣合结构,第一间隔件p1设置在扣合结构的内侧,而在第一间隔件p1的外侧区域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抵接。第二透镜e2与第三透镜e3均与第二间隔件p2承靠,且其余位置第二透镜e2与第三透镜e3之间间隔设置。在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之间有两个间隔件以实现一次段差设置,在第四透镜e4与第五透镜e5之间有两个间隔件实现二次段差设置,在实现大段差的同时有利于各个结构稳定承靠。第五透镜e5和第六透镜e6均与第五间隔件p5承靠,且其余位置第五透镜e5和第六透镜e6之间间隔设置。
[0161]
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负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凸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负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为凹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为凸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为凹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为凹面。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2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上。
[0162]
表7示出了例子四的光学镜头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焦距和有效半径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163][0164]
表7
[0165]
表8示出了可用于例子四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例子一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0166][0167]
[0168]
表8
[0169]
图26示出了例子四的光学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光学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27示出了例子四的光学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光学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像高的偏差。图28示出了例子四的光学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29示出了例子四的光学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
[0170]
根据图26至图29可知,例子四所给出的光学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71]
综上,例子一至例子四分别满足表9中所示的关系。
[0172]
条件式/实施例1-11-21-32-12-22-33-13-23-34-14-24-3(d3s-d3s)/(ct4-ct3)2.872.873.679.149.6910.253.123.123.613.434.114.97(d4m-d4s)/(f5-f4)37.4635.5337.4637.4132.6840.4237.2237.2237.2252.8041.1145.26(r7 r8)/(cp3 cp4)13.0613.0613.0623.7923.7923.7913.0613.0613.0612.5212.5212.52(f4/f3)/(cp3/t34)1.411.411.4118.7418.7418.741.441.441.441.661.661.66(d0s-d1s)/(ct1-ep01)*fno5.655.785.916.106.236.375.125.255.385.655.795.92ct1/ep(0,1)2.672.672.672.632.632.632.872.872.872.722.722.72ct2/ep(1,2)0.450.450.450.470.470.470.450.450.450.490.490.49ct3/ep(2,3)0.880.880.880.660.660.660.810.810.810.760.760.76ct4/ep(3,4)1.971.971.971.591.591.592.132.132.131.771.771.77ct5/ep(4,5)1.331.331.331.041.041.041.411.411.411.541.541.54(r9-r10)/(d5s-d4s)12.7721.7812.3410.8110.2313.059.5011.5811.585.416.566.28(f4 f5)/(ep34 ep45)-37.59-37.59-37.59-36.29-36.29-36.29-33.78-33.78-33.78-34.53-34.53-34.53(td*tan(semi-fov))/∑cp3.413.413.415.045.045.043.793.793.793.883.883.88d5s/r11 d5s/r10-4.71-4.69-4.67-4.72-4.70-4.68-4.89-4.87-4.85-5.61-5.60-5.58
[0173]
表9
[0174]
表10给出了例子一至例子四的光学镜头部分参数。
[0175][0176][0177]
表10
[0178]
需要说明的是,表9和表10中的1-1代表例子一中的光学镜头在第一状态,1-2代表例子一中的光学镜头在第二状态,1-3代表例子一中的光学镜头在第三状态,2-1代表例子二中的光学镜头在第一状态,2-2代表例子二中的光学镜头在第二状态,2-3代表例子二中
的光学镜头在第三状态,3-1代表例子三中的光学镜头在第一状态,3-2代表例子三中的光学镜头在第二状态,3-3代表例子三中的光学镜头在第三状态,4-1代表例子四中的光学镜头在第一状态,4-2代表例子四中的光学镜头在第二状态,4-3代表例子四中的光学镜头在第三状态。
[0179]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其电子感光元件可以是感光耦合元件(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mos)。成像装置可以是诸如数码相机的独立成像设备,也可以是集成在诸如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上的成像模块。该成像装置装配有以上描述的光学镜头。
[0180]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181]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0182]
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0183]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