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2023-04-11 14:0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2.目前,家电行业目前处于竞争激烈的局面,各大竞品在功能、外观等方面独具创新,然而产品细节也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力的重要因素。相关技术中,现有的空调室内机大多从空调顶部出新风,但是用户不能直观的感受到新风的存在,没有风感,用户体验相对较差。
3.有鉴于此,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5.为此,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以便于新风出风方向可多角度调节。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其上设置有新风口;固定座,设置在所述新风口处,所述固定座内部设置有容纳空间;支承杆,其连接于所述固定座内部;万向节,与所述支承杆转动连接以使所述万向节相对于所述支承杆沿第一轴线转动;格栅罩,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中,所述格栅罩与所述万向节转动连接以使所述格栅罩相对于所述万向节沿第二轴线转动;所述万向节沿所述第一轴线转动时,所述万向节带动所述格栅罩在所述容纳空间中同步转动。
7.本技术中通过万向节与支承杆转动连接,可相对于支承杆转动;格栅罩与万向节转动连接,可相对于万向节转动,万向节转动时,万向节能带动格栅罩同步转动,通过两个转动方向以实现调节格栅罩的新风出风方向,实现新风出风的多角度出风,实现新风直吹人和新风避人的功能,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万向节包括本体部、第一支承柱和第二支承柱,所述第一支承柱沿所述第一轴线设置在所述本体部相对的两端,所述第二支承柱沿所述第二轴线设置在所述本体部另一相对的两端。
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承柱内设置有连接孔,所述格栅罩内设置有与所述连接孔配合的连接柱,所述连接孔插入所述连接柱以连接所述格栅罩和所述第二支承柱。
1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承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固定座内部,所述支承杆的另一端设置有限位卡槽,所述限位卡槽上设置有限位孔,所述第一支承柱穿设所述限位孔以将所述万向节的一端限制在所述限位卡槽内。
1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万向节的位于所述限位卡槽内的一端设置为弧形面,所述限位卡槽的槽底面配合所述弧形面设置。
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万向节的内部设置为中空,其位于所述限位卡槽内的一端设置有阻尼件,所述阻尼件与所述限位卡槽的槽底面紧密配合。
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支承件和连接件,所述支承件设置在所述连接件和所述格栅罩之间,所述格栅罩上设置有卡接部,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第二卡勾,所述第二卡勾穿设所述支承件卡接于所述卡接部,所述连接件压紧所述支承件以将所述支承件与所述格栅罩紧密连接。
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承件上设置有弧形槽,所述万向节的其中一端与所述弧形槽相配合,以使所述万向节相对于所述支承件在所述弧形槽内转动。
1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万向节与所述弧形槽相配合的一端设置有阻尼件,所述阻尼件与所述弧形槽紧密配合。
1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承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卡勾,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卡槽,所述第一卡勾插入所述卡槽。
17.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前视图;
20.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后视图;
21.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拆除底座后的新风模块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22.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模块结构示意图一;
23.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模块结构示意图二;
24.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模块结构示意图三;
25.图7是图6中a-a向的轴侧剖视图;
26.图8是图7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27.图9是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模块的拆分示意图;
28.图10是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一壳的结构示意图;
29.图1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二壳的结构示意图一;
30.图1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二壳的结构示意图二;
31.图1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壳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左向吹风示意图;
33.图1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右向吹风示意图;
34.图1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新风口处的结构示意图一;
35.图1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新风口处的结构示意图二;
36.图18是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固定座和格栅罩的拆分示意图;
37.图19是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格栅罩和万向节的装配示意图;
38.图20是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格栅罩相对万向节转动的示意图;
39.图21是图20中结构的剖视图;
40.图2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万向节相对支承杆转动的示意图;
41.图23是图20中结构的剖视图;
42.图2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万向节与支承杆的装配示意图;
43.图2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万向节与支承杆的拆分示意图;
44.图2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支承件、连接件和格栅罩的装配示意图;
45.图27是图26中结构的剖视图;
46.图28是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支承件、连接件和万向节的拆分示意图;
47.图29是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万向节与支承件的装配示意图。
48.以上各图中:壳体1;进风口101;出风口102;新风口103;蜗壳2;吸风口21;排风口22;第四卡勾23;新风壳3;新风进口31;第一进口311;第二进口312;新风出口32;第一壳33;第一避让槽331;第一卡扣332;第一缺口333;第二壳34;第二避让槽341;第三卡勾342;第二卡扣343;第二缺口344;滑槽35;导轨33;新风阀门4;齿条41;导向壁42;齿轮5;电机6;净化框7;新风格栅8;新风管9;驱动电机10;风扇11;底座12;热交换器13;净化口15;避让槽16;固定座17;容纳空间171;连接筋172;卡槽173;支承杆18;第一卡勾181;限位卡槽182;限位孔1821;弧形底面1822;万向节19;本体部191;第一支承柱192;第二支承柱193;连接孔1931;安装缺口1932;阻尼件194;格栅罩20;格栅板201;连接柱202;支承板203;开口端204;卡接部205;凸台206;卡接槽207;支承件30;通孔301;弧形槽302;凸板303;凹陷部304;连接件40;第二卡勾401;凸缘402。
具体实施方式
49.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50.在本技术中,空调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51.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52.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53.空调包括空调室内机与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外机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机或室外机中。
54.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55.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
56.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可以是壁挂式室内机,但是本技术不限于此。
57.参照图1至图13,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1和底座12。本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壁挂于墙壁的一面为后面。
58.本实施例中,壳体1形成空调室内机的整体外观,壳体1上设置有出风口102和进风口101,出风口102为沿空调室内机的长度方向设置的长条形。出风口102可设置在壳体1的下侧,进风口101设置在壳体1的上侧。
59.壳体1包覆于底座12设置,底座12上设置有进风通道,进风通道将壳体1上的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相连通,室内空气从进风口101进入壳体1内,经过进风通道后由出风口102吹出。
60.热交换器13可设置在进风通道内,并且设置在进风通道靠近进风口101的一侧。热交换器13用于从引入到进风口101中的空气吸收热量或者向空气传输热量。
61.接水盘可设置在热交换器13的下方,以收集在热交换器13中冷凝的水分。接水盘可与延伸至底座12外部的排水管连接,从而将冷凝水排放到空调室内机的外部。本实施例中,接水盘可与底座12一体成型设置,从而减小成本,提高安装效率。
62.换热风扇可设置在进风通道内,用于吹出空气,使得室内空气可从进风口101流动到出风口102。
63.在换热风扇的强制对流作用下,室内空气从进风口101进入壳体1、与热交换器13换热后,沿着出风口102吹出。
64.空调室内机的壳体中设置有新风组件,新风组件与壳体上的新风口相连通,新风组件用于从室外吸入新风,流经新风组件后由新风口流至室内。
65.具体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组件包括蜗壳和新风壳,蜗壳2设置在壳体1中,蜗壳2上设置有吸风口21和排风口22,吸风口21设置在蜗壳2的侧面,排风口22连通于新风口以与室内空间相连通。蜗壳2中设置有风扇11和驱动电机10,驱动电机10的输出轴连接风扇11,驱动电机10控制风扇11转动将室内或室外的空气从蜗壳2的吸风口21处吸入,经蜗壳2的排风口22排出至室内空间中。
66.新风壳3罩设在蜗壳2的吸风口21处,新风壳3上设置有新风进口31、新风出口32和净化口15。新风进口31用于从室外引入新风,新风出口32用于将从室外引入的新风引入蜗壳2内。
67.新风进口31的相对的两侧设置有导轨33,新风阀门4插入导轨33内,新风阀门4可在导轨33内往复移动以打开或关闭新风进口31。
68.本实施例中,新风阀门4上设置有齿条41,齿条41设置在新风阀门4的位于新风壳3的外侧的端面上,新风壳3的外壁上设置有齿轮5和电机6,齿轮5与齿条41配合啮合,电机6固定在新风壳3的外壁上,电机6的输出轴与齿轮5的轴心相连接。通过电机6的输出轴的转动带动齿轮5转动,进而通过齿轮5转动带动齿条41沿导轨33做往复移动。
69.本技术的空调室内机在新风壳3的新风进口31设置有新风阀门4,当新风功能开启
时,电机6带动齿轮5驱动齿条41移动,进而驱动新风阀门4沿导轨33移动来打开新风进口31,控制新风进入室内;当新风功能关闭时,电机6带动齿轮5驱动齿条41移动,新风阀门4沿导轨33移动来关闭新风进口31,防止新风倒灌至室内,减小了不开启新风功能时的室内新风噪音和风感,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
70.本实施例中,新风进口31的相对的两侧设置有导轨33,新风阀门4相对的两侧设置有导向壁42,新风阀门4两侧的导向壁42与新风进口31两侧的导轨33相对应,新风阀门4两侧的导向臂插入导轨33中,导向臂被导轨33限位使得导向臂能沿着导轨33往复滑动。
71.新风壳3包括第一壳33和第二壳34,第一壳33和第二壳34相连接构成整体的新风壳3。本实施例中,新风出口32设置在第二壳34上,将第二壳34与蜗壳2相连接,其中,第二壳34的新风出口32与蜗壳2的吸风口21相连接,使得由新风进口31进入新风盒的空气经过新风出口32由吸风口21进入蜗壳2内,在蜗壳2内的风机的驱动下由排风口22进入室内。
72.第一壳33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卡扣332,第二壳34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三卡勾342,第三卡勾342扣入第一卡扣332内以固定连接第二壳34和蜗壳2。进一步的,第一壳33和第二壳34再通过固定件进行连接固定,可设置的,固定件为螺钉,通过螺钉穿设第一壳33和第二壳34以实现第一壳33和第二壳34的进一步固定。
73.第二壳34的新风出口32的外侧壁上还设置有第二卡扣343,蜗壳2的吸风口21处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四卡勾23,第四卡勾23扣入第二卡扣343内以将第二壳34与蜗壳2固定连接,第二壳34的新风出口32与蜗壳2的吸风口21相连接。进一步的,第二壳34和蜗壳2再通过固定件进行连接固定,可设置的是,固定件为螺钉,通过螺钉穿设第二壳34和蜗壳2以实现第二壳34和蜗壳2的进一步固定。
74.第一壳33上设置有第一进口311,第二壳34上设置有第二进口312,第一进口311和第二进口312相连接配合构成新风进口31。在装配新风阀门4时,先将新风阀门4装配在第一进口311或第二进口312的导轨33内,再将第一壳33和第二壳34相连接,以将新风阀门4限制在新风进口31两侧的导轨33内,进而便于通过控制新风阀门4来打开或关闭新风进口31,使得当新风功能开启时,电机6带动齿轮5驱动齿条41移动,进而驱动新风阀门4沿导轨33移动来打开新风进口31,控制新风进入室内;当新风功能关闭时,电机6带动齿轮5驱动齿条41移动,新风阀门4沿导轨33移动来关闭新风进口31,防止新风倒灌至室内,减小了不开启新风功能时的室内新风噪音和风感,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
75.本实施例中,第一壳33上与第二壳34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避让槽331,第二壳34上与第一壳33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避让槽341。第一壳33与第二壳34连接后,第一避让槽331与第二避让槽341连接构成避让槽16,齿条41的至少部分设置在避让槽16中,避让槽16设置在新风进口31的一侧,齿条41在避让槽16内往复移动。避让槽16的设置可避免新风进口31阻碍齿条41的移动。
76.本实施例中,第一壳33上还设置有第一缺口333,第二壳34上还设置有第二缺口344,第一壳33与第二壳34相连接后,第一缺口333和第二缺口344连接构成净化口15,净化模块由净化口15插入新风壳3内。
77.净化模块包括净化框7和过滤网,过滤网设置在净化框7上,过滤网用于对新风进行过滤净化,避免新风中掺杂的杂质和絮状物经蜗壳2随空气进入室内。新风壳3内设置有滑槽35,滑槽35可设置在第一壳33上也可设置在第二壳34上,净化框7能沿滑槽35插入新风
壳3内,实现净化模块的滑动拆卸和安装,以便于用户自行拆卸清洗更换过滤网。
78.滑槽35由新风壳3的内部延伸至净化口15,滑槽35在净化口15上形成开口,净化框7与净化口15上的滑槽35的开口配合,净化框7由净化口15插入新风壳3的内部。
79.新风出口32处设置有新风格栅8,新风格栅8由金属丝交错设置为网格状。新风格栅8相对于净化模块更靠近蜗壳2设置,新风格栅8用于进一步防止杂质和絮状物进入蜗壳2中,也可在用户更换清洗净化模块而将手伸入新风壳3内时,防止用户将手伸入到蜗壳2内而造成的机械伤害。
80.新风壳3的新风进口31连接有新风管9,新风管9穿过墙体延伸至室外空间,新风管9用于将室外空间的新鲜空气引入到室内,经过过滤网的过滤净化,排放至室内,以实现室内的换新风。
81.参照图14-图29,本实施例中,蜗壳的排风口处连接有固定座17,固定座17设置在排风口与新风口103之间,具体的,固定座17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排风口,另一端设置在新风口103内。固定座17的内部设置有容纳空间171,通过容纳空间171将排风口排出的新风导流至新风口103处。
82.本实施例中,固定座17连接于排风口的一端设置有连接筋172,至少两个连接筋172交叉连接于固定座17的内部空间中,连接筋172的交叉处设置有卡槽173。固定座17的内部空间中设置有支承杆18,支承杆18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卡勾181,第一卡勾181与卡槽173相配合,通过第一卡勾181插入卡槽173内以实现支承杆18与固定座17的卡接。卡槽173的截面为矩形,第一卡勾181与卡槽173相配合以防止第一卡勾181在第一卡槽173内转动和晃动,限制第一卡勾181的自由度。
83.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承杆18与固定座17可为一体成型设置,以提高支承杆18和固定座17间的连接稳定性。
84.本实施例中,支承杆18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卡勾181连接于固定座17内部,支承杆18的另一端设置有限位卡槽182,限位卡槽182与万向节19转动连接以使万向节19相对于支承杆18可沿第一轴线转动;固定座17的容纳空间171中还设置有格栅罩20,格栅罩20上设置有格栅板201,新风流经格栅罩20通过格栅罩20上的格栅板201进行风向的导向。格栅罩20与万向节19转动连接以使格栅罩20相对于万向节19沿第二轴线转动。同时,万向节19配置为万向节19沿第一转轴转动时,能带动格栅罩20在容纳空间171中同步转动。
85.本实用新型通过万向节19与支承杆18转动连接,可相对于支承杆18转动;格栅罩20与万向节19转动连接,可相对于万向节19转动,万向节19转动时,万向节19能带动格栅罩20同步转动,通过两个转动方向以实现调节格栅罩20的新风出风方向,实现新风出风的多角度出风,实现新风直吹人和新风避人的功能,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86.新风口为万向调节结构,可以实现360度导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新风风向,新风口向左右上下实现不同场景不同用户的需求。
87.新风口103与出风口102并排设置,即新风口103设置在出风口102的一侧,本实施例中,新风口103设置在出风口102的左侧,当调整新风风向至向右导风时,可以与空调出风混合实现混风功能,借助空调风快速的将新风扩散到室内的各个角落,同时能够中和新风的温度减弱新风与空调风的温差,提升新风使用的舒适性,新风口103设置在出风口102的
右侧时同理。
88.具体的,万向节19包括本体部191、第一支承柱192和第二支承柱193,第一支承柱192沿第一轴线连接在本体部191相对的两端,第二支承柱193沿第二轴线连接在本体部191另一相对的两端。可设置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承柱192、第二支承柱193和本体部191一体成型设置,以减少零部件,提高万向节19的整体结构强度,使得万向节19的在转动时可承受更大的载荷,提高结构使用寿命;同时,可减少模具开模成本,减少装配工时,节省成本。
89.第一支承柱192为圆柱体结构,第一支承柱192沿第一轴线的方向设置在本体部191相对的两端,限位卡槽182上设置有限位孔1821,第一支承柱192穿设限位孔1821以将万向节19的一端限制在限位卡槽182内,进而使得万向节19可沿在限位卡槽182内以第一支承柱192为轴线转动。
90.万向节19位于限位卡槽182内的一端设置为弧形面,限位卡槽182的槽底面设置为弧形底面1822以与弧形面相配合,以便于万向节19的端部在限位卡槽182内转动。
91.万向节19的内部设置为中空,其位于限位卡槽182内的一端设置有阻尼件194,阻尼件194与限位卡槽182的槽底面紧密配合,以增加万向节19转动时的阻尼感,从而防止万向节19随意晃动,进而防止与万向节19相连接的格栅罩20随意晃动。
92.第二支承柱193为圆柱状结构,第二支承柱193沿第二轴线的方向设置在本体部191另一相对的两端,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为非平行设置。第二支承柱193内设置有连接孔1931,格栅罩20内设置有与连接孔1931配合的连接柱202,连接柱202为圆柱状结构,连接孔1931与连接柱202相配合,通过连接柱202插入连接孔1931中以实现格栅罩20与万向节19的转动连接,进而使得格栅罩20壳相对于万向节19以连接柱202为转轴转动。
93.固定座17内的容纳空间171为球体式空间,格栅罩20设置为配合球体式空间的球体式外壳,以便于格栅罩20在固定座17的容纳空间171中转动。
94.第二支承柱193上设置有安装缺口1932,安装缺口1932对应于第二支承柱193内的连接孔1931设置;在装配格栅罩20和万向节19时,将连接柱202通过安装缺口1932卡入第二支承柱193的连接孔1931内以实现装配。可设置的是,安装缺口1932的尺寸小于连接孔1931的径向尺寸,以便于连接柱202卡入第二支承柱193的连接孔1931内并防止连接柱202脱离连接孔1931的限制,避免连接柱202脱落出连接孔1931。
95.本实施例中,连接柱202设置为两个,两个连接柱202沿球体式外壳的轴线设置,以便于格栅罩20在固定座17的容纳空间171中转动。
96.本实施例中,固定座17靠近排风口的一端设置有连接筋172,格栅罩20上远离排风口的一端设置有格栅板201,格栅板201呈辐射状向格栅罩20的中心延伸,连接柱202靠近格栅罩20的中心设置。本实施例中,其中两个格栅板201分别延伸至与两个连接柱202相连接,连接柱202、格栅板201与格栅罩20为一体成型设置。万向节19的其中一端通过第二支承柱193分别连接于两个连接柱202,以将万向节19的其中一端转动连接于两个连接柱202之间。
97.两个连接柱202对称设置,两个连接柱202的外围均围设有支承板203,支承板203设置为具有开口的半封闭式设置,支承板203内围设形成连接空间,以便于各结构件间的连接。两个支承板203的开口端204相对设置,两个支承板203之间设置隔断使其两者不相连接,以便于万向节19设置在隔断处转动,万向节19的第二支承柱193穿设半封闭式的开口端204连接于连接柱202。
98.支承板203上设置有卡接部205,本实施例中,卡接部205设置为凸块形式。支承板203还连接有支承件30和连接件40,支承件30设置在连接件40和格栅罩20的支承板203之间。支承件30上相对的两端设置有通孔301,连接件40上设置有第二卡勾401,第二卡勾401穿设通孔301以卡接于卡接部205,从而使得连接件40压紧支承件30以将支承件30与格栅罩20的支承板203紧密连接。
99.本实施例中,支承件30的中部设置有弧形槽302,即弧形槽302设置在两端通孔301的中部。万向节19的其中一端与弧形槽302相配合,即万向节19的其中一端设置为与弧形槽302相配合的弧形面,以使得万向节19可相对于支承件30在弧形槽302内转动。由于支承件30连接于格栅罩20,即可使得万向节19相对于格栅罩20转动。
100.万向节19与弧形槽302相配合的一端设置有阻尼件194,阻尼件194与弧形槽302紧密配合,以增加万向节19转动时的阻尼感,从而防止万向节19随意晃动,进而防止与万向节19相连接的格栅罩20随意晃动。
101.万向节19与弧形槽302相配合的一端的尺寸大于支承板203围设的半封闭式的开口端204的尺寸,以使得万向节19沿第一转轴转动时,万向节19与弧形槽302相配合的一端抵靠于支承板203,以带动格栅罩20同步转动。
102.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接部205设置在支承板203围设的半封闭式的开口端204,以减小开口端204的尺寸,使得万向节19与弧形槽302相配合的一端的尺寸可设置的更小,同时万向节19可抵靠于卡接部205以带动格栅罩20同步转动。
103.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支承板203上设置有凸台206,支承板203与支承件30连接时,凸台206插入支承件30的通孔301中以防止支承板203和支承件30相对移动。
104.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承板203上还设置有卡接槽207,支承件30的端部设置有凸板303,支承板203与支承件30连接时,凸板303插入支承板203的卡接槽207中以防止支承板203和支承件30相对移动,提高结构连接稳定性。
105.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承件30上设置有凹陷部304,连接件40的边缘内侧设置有凸缘402,支承件30与连接件40连接时,凸缘402插入凹陷部304中以防止支承件30和连接件40相对移动,提高结构连接稳定性。
10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0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108.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10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110.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111.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