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烹饪器具的分离装置和具有其的烹饪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4-10 18:03: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烹饪器具的分离装置和具有其的烹饪装置
1.本技术是申请日为2019年12月06日、申请号为201911244386.x、发明名称为“烹饪器具的分离装置和具有其的烹饪装置”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2.本发明涉及烹饪器具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的分离装置和具有所述分离装置的烹饪装置。


背景技术:

3.相关技术中的烹饪器具,例如汤锅在煲肉汤的时候,会有大量的油脂从肉里析出融合在汤里面,既影响汤的口感,又不符合现在低脂的健康饮食要求。若将油脂从汤中分离出来,需要用户手工自行处理汤中的油脂,效率低,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烹饪器具的分离装置,该分离装置具有使用方便、分离效果好等优点。
5.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具有所述烹饪器具的分离装置的烹饪装置。
6.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烹饪器具的分离装置,所述分离装置内具有储液腔和过液通道,所述过液通道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过液部和第二过液部,所述过液通道通过所述第一过液部与所述储液腔连通,其中,所述第一过液部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过液部的高度。
7.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分离装置,具有使用方便、分离效果好等优点。
8.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分离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9.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过液部包括设于所述分离装置的侧壁的开口。
10.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过液部包括所述分离装置的侧壁上沿。
11.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分离装置的内表面设有凸台,所述第一过液部的高度低于所述凸台的高度,所述第二过液部包括设于所述凸台的开口。
12.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分离装置具有进液部,所述进液部与所述储液腔连通。
13.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液部包括设于所述分离装置的侧壁的开口。
14.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液部包括所述分离装置的侧壁上沿。
15.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液部包括设于所述分离装置的底壁的开口。
16.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分离装置的底部外表面设有集液结构。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离装置的底部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集液面,所述集液结构包括所述集液面。
18.在一些示例中,所述集液面为所述分离装置底壁朝上隆起形成的弧面或斜面,所述弧面或斜面从所述分离装置的底壁的外侧朝所述分离装置的底壁的中心方向隆起。
19.在一些示例中,所述集液结构包括所述分离装置的底部外表面设置的朝下延伸的挡板。
20.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液部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过液部的高度。
21.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液部与所述第二过液部为同一结构。
22.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液部包括第一进液部和第二进液部,所述第一进液部与所述第二过液部为同一结构,所述第二进液部与所述第二过液部为两个独立结构。
23.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液部与所述第二过液部为两个独立结构。
24.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液部形成设于所述分离装置的底壁的进液口,所述进液口处设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被配置为允许液体从所述进液口单向流入所述储液腔内。
25.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分离装置包括:储液容器;第一分隔件,所述第一分隔件设于所述储液容器内以将所述储液容器的内腔至少分隔为所述储液腔和所述过液通道,所述第一过液部设于所述第一分隔件和/或所述储液容器。
2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隔件与所述储液容器的底壁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第一过液部。
2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液容器包括第一环形周壁、设于所述第一环形周壁内的第二环形周壁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环形周壁与所述第二环形周壁之间的底壁,所述分隔件设于所述储液容器内且包括外环部以及设于所述外环部内的内环部,所述内环部与所述外环部之间限定出所述储液腔,所述外环部与所述第一环形周壁之间以及所述内环部与所述第二环形周壁之间限定出所述过液通道。
2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隔件具有与所述储液容器的侧壁间隔布置的环形周壁,所述第一分隔件的环形周壁的外侧与所述储液容器之间限定出所述过液通道。
2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隔件形成与所述储液容器的侧壁连接的分隔板。
3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液容器的底壁具有凸台,所述第二过液部设于所述凸台。
3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台的侧壁与所述第一分隔件之间的间隙限定出所述第一过液部。
3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台的侧壁形成有至少一个凸起部和至少一个凹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第一分隔件的内侧壁贴紧配合,所述凹陷部与所述第一分隔件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为所述第一过液部。
3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起部为多个,多个所述凸起部沿所述凸台的周向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凸起部之间形成有所述凹陷部,每个所述凹陷部与所述第一分隔件的内侧壁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一过液部。
3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起部设有第一卡凸,所述第一分隔件设有第二卡凸,所述第一卡凸与所述第二卡凸相互扣合。
3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台的顶壁形成有至少一个支撑凸块,所述第一分隔件的顶壁支撑在所述支撑凸块上,所述第一分隔件与所述储液容器的底壁或所述凸台相连接,
所述第一分隔件的侧壁与所述凸台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所述第一过液部。
3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隔件与所述凸台通过弹性连接件相连接。
3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台的顶壁设有安装孔,所述弹性连接件包括: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与所述第一分隔件连接;至少一个弹片,所述弹片设于所述连接柱,所述弹片配置为在所述连接柱穿设所述安装孔的状态下产生形变以允许所述连接柱穿过所述安装孔,且在所述连接柱穿过所述安装孔的状态下恢复形变。
3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液部形成第二过液口,所述第二过液口设于所述凸台的顶壁和/或所述凸台的侧壁的上部。
3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液口包括一个或者多个间隔布置的开孔。
40.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分离装置还包括:第二分隔件,所述第二分隔件设于所述储液容器内以将所述储液腔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二分隔件具有周壁和侧壁,所述第一分隔件与所述第二分隔件的底壁连接。
4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分隔件的底壁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过孔,所述过孔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
42.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烹饪装置,所述烹饪装置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分离装置。
43.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装置,通过利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分离装置,分离装置具有使用方便、分离效果好等优点。
44.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45.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46.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7.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8.图3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9.图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50.图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51.图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52.图7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53.图8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54.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爆炸图。
55.图10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剖视图。
56.图11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剖视图。
57.图1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爆炸图。
58.图13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剖视图。
59.图1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爆炸图。
60.图15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61.图16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62.图17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63.图18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64.图19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65.图20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66.图21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67.图22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爆炸图。
68.图23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剖视图。
69.图2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70.图2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71.图2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72.图27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73.图28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爆炸图。
74.图29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剖视图。
75.图30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76.图31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爆炸图。
77.图3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剖视图。
78.图33是图32中d处的放大图。
79.图3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储液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80.图3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储液容器的剖视图。
81.图3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第一分隔件的剖视图。
82.附图标记:分离装置1、本体10、储液腔100、过液通道200、第一过液部210、第二过液部220、过液部240、出液部250、凸台230、凸起部231、第一卡凸2311、凹陷部232、支撑凸块233、安装孔234、进液部300、单向阀330、集液件40、集液面410、容纳腔420、挡板430、通孔451、储液容器500、把手510、分隔件600、穿孔601、第一分隔件610、第二卡凸611、第二分隔件620、第一腔室621、第二腔室622、支撑环台623、过孔624、安装凸筋630、支撑凸筋640、弹性连接件700、连接柱710、弹片720。
具体实施方式
83.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84.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分离装置1。
85.如图1-图36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分离装置1用于分离不同密度的液体。
86.分离装置1内具有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过液通道200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过液部210和第二过液部220,过液通道200通过第一过液部210与储液腔100连通,其中,第一过液部210的高度低于第二过液部220的高度。
87.这里需要理解的是,第一过液部210可以为允许液体流过的过液口,第二过液部
220可以为允许液体流出分离装置1的出液口或侧壁上沿。
88.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分离装置1的工作过程。
89.在分离装置1工作时,首先,具有不同密度的两种液体的混合液体进入储液腔100,混合液体在储液腔100内实现分层,密度小的液体上浮,密度大的液体下沉。然后,下层密度大的液体从第一过液部210流入过液通道200内,达到凸台230的第二过液部220的高度后再从第二过液部220流出。因而,剩余位于第二过液口220高度以下的密度小的液体留存在储液腔100内,密度大的液体流出,实现两种液体的分离。
90.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分离装置1,通过设置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可以对具有不同密度的液体的混合液体进行分离,例如可以在烹饪过程中对肉汤中的油水进行分离。这样可以在混合液体中分离出特定的成分,实现分离装置1的分离效果。
91.举例而言,在烹饪过程中,若利用分离装置1对肉汤中的油水进行分离,这样不仅可以提升肉汤的口感,而且符合低脂的健康饮食要求,便于提高用户的饮食健康性。同时,相比手动处理肉汤中油脂的方式,不仅可以减少用户的工作量,节省用户的时间和精力,提高油水分离的效率,而且便于提高油水分离的效果。
92.并且,通过使第一过液部210的高度低于第二过液部220的高度,这样不仅可以使储液腔100内能够留存一定量的混合液体,以便于对混合液体中的不同成分进行分层,提高混合液体的分离效果,而且可以保证密度较大的液体先从第一过液部210流经过液通道200后流出。
93.举例而言,在利用分离装置1处理肉汤时,汤汁进入储液容器500内后,肉汤中的水分会通过第一过液部210流经过液通道200后从第二过液部220流出,而汤汁中密度较小的大部分油脂或是油脂占大部分的油水混合物则留在了位于第二过液口220之下的储液腔100内,实现对肉汤的去油操作。
94.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分离装置1具有使用方便、分离效果好等优点。
95.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分离装置1。
96.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36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分离装置1用于分离不同密度的液体。
97.下面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描述第二过液部220。
98.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过液部220包括设于分离装置1的侧壁的开口。这样便于将第一过液部210的高度设置为低于第二过液部220的高度,便于密度较大的液体先从第二过液部220流出。
99.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二过液部220包括分离装置1的侧壁上沿(上下方向如图1、图3、图13和图21中的箭头a所示)。这样同样可以便于将第一过液部210的高度设置为低于第二过液部220的高度,便于密度较大的液体先从第二过液部220顺畅流出。
100.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8所示,分离装置1的内表面设有凸台230,第一过液部210的高度低于凸台230的高度,第二过液部220包括设于凸台230的开口。这样同样可以便于将第一过液部210的高度设置为低于第二过液部220的高度,便于密度较大的液体先从第二过液部220顺畅流出。
101.举例而言,在烹饪过程中利用分离装置1除去肉汤中的油脂,可以使高密度的水分
从第二过液部220流回烹饪器具内,而将油脂留存在储液腔100内,实现肉汤中油脂的分离和处理。
102.具体地,分离装置1具有进液部300,进液部300与储液腔100连通。这样便于混合液体通过进液部300进入储液腔100内,以便于混合液体在储液腔100内进行分层。
103.下面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描述进液部300。
104.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进液部300包括设于分离装置1的侧壁的开口。这样便于混合液体顺畅进入储液腔100内。
105.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进液部300包括分离装置1的侧壁上沿。这样同样便于混合液体顺畅进入储液腔100内。
106.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进液部300包括设于分离装置1的底壁的开口。这样同样便于混合液体顺畅进入储液腔100内。
107.在一些实施例中,分离装置1的底部外表面设有集液结构。这样可以利用集液结构对混合液体进行导向,便于混合液体的聚拢和聚集,便于混合液体顺畅地通过进液口300进入储液腔100,提高分离装置1的分离效果。
108.具体地,分离装置1的底部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集液面410,集液结构包括集液面410。这样可以利用集液面410对混合液体进行导流,以便于混合液体顺畅地进入到本体10内。
109.更为具体地,集液面410为分离装置1底壁朝上隆起形成的弧面或斜面,弧面或斜面从分离装置1的底壁的外侧朝朝分离装置1的底壁的中心方向隆起。这样便于增加集液面410的集液面积,提高集液面410的集液效果。
110.可选地,集液结构包括分离装置1的底部外表面设置的朝下延伸的挡板430。这样进一步便于分离装置1对下方的混合液体进行收集和导流。
111.具体地,如图4所示,分离装置1的底部外表面具有集液面410,集液面410从储液容器500的底壁的外侧朝所述底壁的中心方向隆起。也就是说,集液面410沿从下向上的方向朝向进液部300倾斜延伸。由此,集液面410可以让漂浮在汤上层的油脂集中到储液容器500的中部,然后让混合液体从第二过液口220进入储液容器500中,避免油脂向锅具边缘分散而进入不到储液容器500内。这样可以利用集液面410对混合液体进行导向,便于混合液体的聚拢和聚集,便于混合液体顺畅地通过第二过液口220进入储液腔100,提高分离装置1的分离效果。
112.这里需要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过液口220即可为肉汤的入口,也可以为肉汤中水份的出口。
113.具体而言,集液面410位于进液部300的下方且与进液部300连通。
114.举例而言,在利用分离装置1处理肉汤时,沸腾的肉汤中的油脂会浮在肉汤的上层,通过集液面410可以使肉汤上层的更多的油脂进入分离装置1内,以便于对肉汤中的油脂进行分离和去除。
115.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进液部300的高度高于第二过液部220的高度。这样可以避免储液腔100内的液体通过进液部300流出,即可以防止进液部300处出现反流的现象,便于保证分离装置1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提高分离装置1的分离效果。
116.举例而言,在烹饪过程中,汤锅中设置的分离装置1,在肉汤沸腾时肉汤能够通过
进液部300进入储液腔100内,在储液腔100内油脂和水分发生分层,油脂浮于上层,水分沉积在下层,水分先通过位置较低的第一过液部210流入过液通道200,然后经位置较高的第二过液部220排出,不断循环此过程,则油脂不断积累在储液腔100内,实现油水分离。
117.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8所示,进液部300与第二过液部220为同一结构。这样可以简化分离装置1的结构,提高分离装置1的生产效率,降低分离装置1的生产成本。
118.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进液部300包括第一进液部和第二进液部,第一进液部与第二过液部220为同一结构,第二进液部与第二过液部220为两个独立结构。这样可以增加进液部300的设置灵活性,便于增加进液部300的有效进液面积,提高混合液体进入储液腔100的进液效率。
119.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进液部300与第二过液部220为两个独立结构。这样可以混合液体可以通过进液部300进入储液腔100,从第二过液部220流出分离装置1,实现分离过程的不断循环,便于油脂不断积累在储液腔100内,实现油水分离。
120.这里需要理解的是,“进液部300与第二过液部220为同一结构”是指第二过液部220既作为液体的进入通道,又作为液体的排出通道,即液体通过第二过液部220流入分离装置1,分层处理后再通过第二过液部220排出分离装置1。“进液部300与第二过液部220为两个独立结构”是指进液部300和第二过液部220为分别独立设置的两个不同的结构,即液体通过进液部300流入分离装置1,分层处理后再通过第二过液部220排出分离装置1。
121.具体地,如图9所示,进液部300形成设于分离装置1的底壁的进液口,进液口处设有单向阀330,单向阀330被配置为允许液体从进液口单向流入储液腔100内。这样可以避免储液腔100内的液体通过进液部300流出,即可以防止进液部300处出现反流的现象,便于保证分离装置1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提高分离装置1的分离效果。
122.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分离装置1包括储液容器500和分隔件600,分隔件600包括第一分隔件610。第一分隔件610设于储液容器500内以将储液容器500的内腔至少分隔为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第一过液部210设于第一分隔件610和/或储液容器500。这样便于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的形成,便于第一过液部210的形成。
12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分隔件610与储液容器500的底壁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一过液部210。这样便于第一过液部210的形成。
124.具体地,储液容器500包括第一环形周壁、设于第一环形周壁内的第二环形周壁以及连接在第一环形周壁与第二环形周壁之间的底壁,分隔件600设于储液容器500内且包括外环部以及设于外环部内的内环部,内环部与外环部之间限定出储液腔,外环部与第一环形周壁之间以及内环部与第二环形周壁之间限定出过液通道200。这样便于增加第一过液部210、第二过液部220以及过液通道200的有效工作面积,提高分离装置1的分离效率。
125.具体地,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1所示,第一分隔件610具有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间隔布置的环形周壁,第一分隔件610的环形周壁的外侧与储液容器500之间限定出过液通道200。这样便于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的形成,便于第一过液部210和第二过液部220的设置。
126.在另一些示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分隔件610形成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连接的分隔板。这样便于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的形成,便于第一过液部210和第二过液部220的设置。
127.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储液容器500的底壁具有凸台230,第二过液部220设于凸台230。这样不仅便于第一分隔件610的安装设置,便于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的形成,而且便于将第一过液部210的高度设置成低于第二过液部220的高度,实现第一过液部210与第二过液部220之间的高度差。
128.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储液容器500具有与底壁连接的侧壁,侧壁的一端形成为开口,凸台230为储液容器500的底壁朝开口方向凹陷所形成。这样便于凸台230的形成不需要额外增加部件,加工方便且成本低。
129.具体地,凸台230的侧壁与第一分隔件610之间的间隙限定出第一过液部210。这样便于将第一过液部210的高度设置为低于第二过液部220的高度,便于密度较大的液体先从第一过液部210流出。
130.更为具体地,如图17所示,凸台230的侧壁形成有至少一个凸起部231和至少一个凹陷部232,凸起部231与第一分隔件610的内侧壁贴紧配合,凹陷部232与第一分隔件610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有间隙,间隙为第一过液部210。这样通过凹陷部232与第一分隔件610的内侧壁之间形成的间隙来构成液体流通的第一过液部210,这样的方式相比于在第一分隔件610侧壁设置通孔来形成第一过液部210或者通过在储液容器500的底壁设置凹槽来形成第一过液部210的方式更为简单,分离装置1加工制造方便快速且方便清洁,因为若在第一分隔件610设置通孔则需要再额外加工通孔的工序,而在储液容器500的底壁设置凹槽不仅要加工凹槽,且底壁形成的凹槽容易积累污渍,不方便清洁。
131.进一步地,凸起部231为多个,多个凸起部231沿凸台230的周向间隔设置,相邻两个凸起部231之间形成有凹陷部232,每个凹陷部232与第一分隔件610的内侧壁之间限定出第一过液部210。这样便于多个过液通道200的形成,便于将第二过液部220与储液腔100连通,提高液体流动的均匀性和顺畅性。
13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凸起部231设有第一卡凸2311,第一分隔件610设有第二卡凸611,第一卡凸2311与第二卡凸611相互扣合。这样不仅便于第一分隔件610与储液容器500的装配成型,提高第一分隔件610的装配效率,而且可以对第一分隔件610进行定位,提高第一分隔件610的设置稳定性,避免第一分隔件610与凸台230发生脱离。同时,便于对第一分隔件610进行拆卸清洗。
133.具体而言,第二卡凸611可以为设置在第一分隔件610的侧壁下端的朝内弯曲的翻边,这样就不需要再额外加工第二卡凸611且第一分隔件610下端开口边缘能防止刮手。第一卡凸2311可以为设置在凸起部231的侧壁的朝外凸起的卡凸。
134.具体地,如图21所示,凸台230的顶壁形成有至少一个支撑凸块233,第一分隔件610的顶壁支撑在支撑凸块233上,第一分隔件610与储液容器500的底壁或凸台230相连接,第一分隔件610的侧壁与凸台230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第一过液部210。这样的分离装置1也具有加工制造方便快速且方便清洁的优点,便于第一分隔件610的安装设置,而且便于过液通道200的形成。
135.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分隔件610与凸台通过弹性连接件700相连接。这样便于第一分隔件610与储液容器500的装配成型,便于提高第一分隔件610的设置可靠性。
136.具体而言,弹性连接件700焊接在第一分隔件610上。第一分隔件610通过弹性连接件700插入凸台230上的安装孔234中。
137.进一步地,凸台230的顶壁设有安装孔234,弹性连接件700包括连接柱710和至少一个弹片720,连接柱710与第一分隔件610连接。弹片720设于连接柱710,弹片720配置为在连接柱710穿设安装孔234的状态下产生形变以允许连接柱710穿过安装孔234,且在连接柱710穿过安装孔234的状态下恢复形变。这样不仅便于第一分隔件610顺畅地与凸台230装配成型,而且可以利用弹性连接件700对第一分隔件610进行限位,避免第一分隔件610与储液容器500相脱离。
138.具体而言,第一分隔件610与凸台230通过弹性连接件700相连接。弹性连接件700焊接在第一分隔件610上。凸台230的顶壁设有安装孔234,弹性连接件700包括连接柱710和至少一个弹片720,第一分隔件610通过弹性连接件700插入凸台230上的安装孔234中。连接柱710与第一分隔件610连接,弹片720设于连接柱710,弹片720配置为在连接柱710穿设安装孔234的状态下产生形变以允许连接柱710穿过安装孔234,且在连接柱710穿过安装孔234的状态下恢复形变。凸台230的顶壁形成有至少一个支撑凸块233,第一分隔件610的顶壁支撑在支撑凸块233上,第一分隔件610通过弹性连接件700与凸台230相连接,第一分隔件610的侧壁下端边缘与储液容器500的底壁限定出第一过液部210。
139.具体地,凸台230的高度为2-20毫米。这样可以使凸台230具有合适的高度范围,不仅便于使储液腔100内能够留存一定量的混合液体,以便于对混合液体中的不同成分进行分层,而且这样使凸台230高度不会过高而影响储液容器500作为蒸笼使用,使蒸笼内腔即是储液腔100能具有足够空间方便放置食物。
140.可选地,凸台230的侧壁沿从上到下的方向逐渐向远离凸台230的顶壁的方向倾斜延伸,凸台230的侧壁与凸台230的顶壁之间的夹角g大于100
°
。这样可以保证过液通道200具有足够的空间,便于在制造过程中进行抛光处理。
141.可选地,第二过液部220形成第二过液口,第二过液口设于凸台230的顶壁和/或凸台230的侧壁的上部。这样不仅便于第二过液部220的安装设置,使第二过液部220具有一定的高度,而且可以使储液容器500的受力更加均匀,结构更加可靠稳定。
142.进一步地,第二过液口包括一个或者多个间隔布置的开孔。这样便于利用开孔连通过液通道200与外界环境,便于分离后高密度的液体从第二过液部220流出。
143.更进一步地,第二过液口包括多个开孔,开孔为圆孔且开孔的直径小于或者等于8毫米。这样不仅便于提高第二过液部220的出液稳定性,便于开孔的加工成型,而且开孔内不会掉落食材,储液容器500可以做为蒸笼使用,开孔的直径小于用户的手指尺寸,可以避免用户取放时刮伤手部。
144.具体地,分离装置1还包括第二分隔件620,第二分隔件620设于储液容器500内以将储液腔100分隔为第一腔室621和第二腔室622,第二分隔件620具有周壁和侧壁,第一分隔件610与第二分隔件620的底壁连接。这样不仅便于第二分隔件620的设置,而且便于利用第一分隔件610和第二分隔件620对储液腔100进行分隔,提高分离装置1的分离效果。
145.更为具体地,第二分隔件620的底壁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过孔624,过孔624连通第一腔室621和第二腔室622。这样便于利用过孔624实现第一腔室621与第二腔室622的连通,便于液体在第一腔室621与第二腔室622之间流动。
146.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过液部210形成为过液口且由第一分隔件610与储液容器500的底壁限定出,第二过液部220形成为出液口且为设置在
分离装置1的侧壁的开口,进液部300形成为进液口且为设于分离装置1的底壁的开口。具体而言,分离装置1内具有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过液通道200具有相互连通的过液口和出液口,过液口的高度低于出液口的高度。过液通道200通过过液口与储液腔100连通。进液口处设有单向阀330,单向阀330被配置为允许液体从进液口单向流入储液腔100。
147.第一分隔件610具有环形周壁,第一分隔件610的环形周壁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间隔布置,其中,储液腔100位于第一分隔件610的环形周壁的内表面之间,过液通道200位于第一分隔件610的环形周壁的外表面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之间。
148.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4所示,第一过液部210形成为过液口且由第一分隔件610与储液容器500的底壁限定出,第二过液部220形成为出液口且为设置在分离装置1的侧壁的开口,进液部300形成为进液口且为设于分离装置1的底壁的开口。具体而言,储液容器500的底壁具有凸台230,进液口设于凸台230。分离装置1内具有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过液通道200通过过液口与储液腔100连通。过液口的高度低于出液口的高度。
149.第一分隔件610形成分隔板,分隔板的两端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连接,其中,储液腔100位于第一分隔件610的一侧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之间,过液通道200位于第一分隔件610的另一侧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之间。
150.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5所示,第一过液部210形成为过液口且由第一分隔件610与储液容器500的底壁限定出,第二过液部220形成为出液口且为设置在分离装置1的侧壁的开口,进液部300形成为进液口且为设于分离装置1的侧壁的开口。具体而言,分离装置1内具有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过液通道200具有相互连通的过液口和出液口,过液口的高度低于出液口的高度,进液口的高度高于出液口的高度。过液通道200通过过液口与储液腔100连通。
151.第一分隔件610形成分隔板,分隔板的两端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连接,其中,储液腔100位于第一分隔件610的一侧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之间,过液通道200位于第一分隔件610的另一侧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之间。
152.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6所示,第一过液部210形成为过液口且由第一分隔件610与储液容器500的底壁限定出,第二过液部220形成为出液口且为分离装置1的侧壁上沿,进液部300形成为进液口且为设于第一分隔件610的开口。具体而言,分离装置1内具有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过液通道200具有相互连通的过液口和出液口,过液口的高度低于出液口的高度,进液口的高度高于出液口的高度。过液通道200通过过液口与储液腔100连通。
153.储液容器500为中空的环形容器,储液容器500具有内环形侧壁和外环形侧壁,第一分隔件610具有内环形周壁和外环形周壁,第一分隔件610的内环形周壁、外环形周壁和储液容器500的内环形侧壁、外环形侧壁间隔布置,其中,储液腔100位于第一分隔件610的内环形周壁和外环形周壁之间,过液通道200包括内过液通道200和外过液通道200,内过液通道200位于第一分隔件610的内环形周壁的外表面与储液容器500的内环形侧壁之间,外过液通道200位于第一分隔件610的外环形周壁的外表面与储液容器500的外环形侧壁之间。进液口为设于第一分隔件610的外环形周壁的开口。
154.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7所示,第一过液部210形成为过液口且由
第一分隔件610与储液容器500的底壁限定出,第二过液部220形成为出液口且为分离装置1的侧壁上沿,进液部300形成为进液口且为设于分离装置1的侧壁的开口。具体而言,分离装置1内具有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过液通道200具有相互连通的过液口和出液口,过液口的高度低于出液口的高度,进液口的高度高于出液口的高度。过液通道200通过过液口与储液腔100连通。
155.储液容器500为中空的环形容器,储液容器500具有内环形侧壁和外环形侧壁,第一分隔件610具有环形周壁,第一分隔件610的环形周壁和储液容器500的内环形侧壁、外环形侧壁间隔布置,其中,储液腔100位于第一分隔件610的内环形周壁和储液容器500的外环形侧壁之间,过液通道200位于第一分隔件610的环形周壁的外表面与储液容器500的内环形侧壁之间。
156.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3所示,第一过液部210形成为过液部240,第二过液部220形成为出液部250。过液部240具体为过液口,出液部250具体为出液口,进液部300形成为进液口。具体而言,分离装置1包括本体10和集液件40。本体10内具有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过液通道200具有相互连通的过液口和出液口。过液口由第一分隔件610与储液容器500的底壁限定出,出液口为设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的开口,过液口的高度低于出液口的高度。过液通道200通过过液口与储液腔100连通,本体10的底壁设有与储液腔100连通的进液口。进液口处设有单向阀330,单向阀330被配置为允许液体从进液口单向流入储液腔100。
157.举例而言,在烹饪过程中,汤锅中设置的分离装置1,在肉汤沸腾时肉汤能够通过设有单向阀330的进液口进入储液腔100内,在储液腔100内油脂和水分发生分层,油脂浮于上层,水分沉积在下层,水分通过过液口流入过液通道200,然后经出液口排出,不断循环此过程,则油脂不断积累在储液腔100内,实现油水分离。
158.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10和图12所示,分离装置1包括本体10和集液件40。本体10内具有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过液通道200具有相互连通的过液口和出液口。本体10包括储液容器500和第一分隔件610,进液口和出液口设于储液容器500。第一分隔件610设于储液容器500内以将储液容器500的内腔至少分隔为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
159.第一分隔件610具有环形周壁,第一分隔件610的环形周壁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间隔布置,储液腔100位于第一分隔件610的环形周壁的内表面之间,过液通道200位于第一分隔件610的环形周壁的外表面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之间。
160.第一分隔件610还具有顶壁,第一分隔件610的侧周壁的上端与第一分隔件610的顶壁连接,第一分隔件610的顶壁支撑于储液容器500的顶部。第一分隔件610的顶壁具有穿孔601。
161.过液口由第一分隔件610与储液容器500的底壁限定出,出液口为设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的开口,过液口的高度低于出液口的高度。过液通道200通过过液口与储液腔100连通,本体10的底壁设有与储液腔100连通的进液口。进液口处设有单向阀330,单向阀330被配置为允许液体从进液口单向流入储液腔100。
162.集液件40与本体10连接,集液件40的底部外表面具有从下向上朝向进液口延伸的集液面410。进液口在集液件40的底部外表面的正投影位于集液件40的底部外表面的中部。
集液面410环绕进液口。集液件40的底部外表面设有朝下延伸的挡板430。
163.集液件40限定出容纳腔420,本体10设于容纳腔420内,集液件40具有底壁以及沿底壁的周向延伸的侧周壁,集液件40的底壁的外表面的形成集液面410。集液件40的侧周壁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通孔451。本体10的底部外表面具有沿进液口的周向延伸的安装凸筋630,集液件40套设于安装凸筋630。本体10的底部外表面还具有沿本体10的周向延伸的支撑凸筋640,支撑凸筋640支撑在集液件40的底部内表面。
164.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分离装置1包括本体10和集液件40。本体10内具有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过液通道200具有相互连通的过液口和出液口。本体10包括储液容器500和第一分隔件610,进液口和出液口设于储液容器500。第一分隔件610设于储液容器500内以将储液容器500的内腔至少分隔为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
165.第一分隔件610形成分隔板,分隔板的两端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连接,储液腔100位于第一分隔件610的一侧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之间,过液通道200位于第一分隔件610的另一侧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之间。
166.过液口由第一分隔件610与储液容器500的底壁限定出,出液口为储液容器500的侧壁上沿,过液口的高度低于出液口的高度。过液通道200通过过液口与储液腔100连通,本体10的底壁设有与储液腔100连通的进液口。进液口处设有单向阀330,单向阀330被配置为允许液体从进液口单向流入储液腔100。
167.集液件40与本体10连接,集液件40的底部外表面具有从下向上朝向进液口延伸的集液面410。进液口在集液件40的底部外表面的正投影位于集液件40的底部外表面的中部。集液面410环绕进液口。集液件40的底部外表面设有朝下延伸的挡板430。
168.集液件40限定出容纳腔420,本体10设于容纳腔420内,集液件40具有底壁以及沿底壁的周向延伸的侧周壁,集液件40的底壁的外表面的形成集液面410。集液件40的侧周壁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通孔451。本体10的底部外表面具有沿进液口的周向延伸的安装凸筋630,集液件40套设于安装凸筋630。本体10的底部外表面还具有沿本体10的周向延伸的支撑凸筋640,支撑凸筋640支撑在集液件40的底部内表面。
169.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5-图23所示,分离装置1用于分离不同密度的液体,分离装置1包括储液容器500和第一分隔件610。储液容器500的底壁具有凸台230。第一分隔件610罩设于凸台230,第一分隔件610将储液容器500的内腔至少分隔为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过液通道200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过液部210和第二过液部220,过液通道200通过第一过液部210与储液腔100连通,其中,第一过液部210设于储液容器500和/或第一分隔件610,第二过液部220设于凸台230,第一过液部210的高度低于第二过液部220的高度。
170.凸台230位于储液容器500的底壁的中部,第二过液部220设于凸台230的顶部。第二过液部220包括一个或者多个间隔布置的开孔。凸台230的侧壁与第一分隔件610限定出第一过液部210。凸台230的高度为2-20毫米。
171.凸台230的侧壁形成有多个凸起部231,多个凸起部231沿凸台230的周向间隔设置,凸起部231与第一分隔件610贴紧配合,相邻两个凸起部231之间限定出凹陷部232,凹陷部232与第一分隔件610限定出过液通道200的至少一部分。
172.凸起部231设有第一卡凸2311,第一分隔件610设有第二卡凸611,第一卡凸2311与第二卡凸611错位配合。
173.第一分隔件610支撑于凸台230的顶部。第一分隔件610的内表面设有朝向凸台230延伸的第一支撑凸起,凸台230的上表面设有第二支撑凸起,第一支撑凸起适于支撑在第二支撑凸起上。第一支撑凸起和第二支撑凸起的位置与凸起部231的位置相对应。
174.储液容器500的侧壁设有与储液腔100连通的进液部300,进液部300的高度不低于第二过液部220的高度。进液部300为多个,多个进液部300沿储液容器500的周向间隔设置。进液部300形成圆孔,且进液部300的直径为0.5-5毫米。储液容器500的顶部设有把手510。
175.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24-图29所示,分离装置1用于分离不同密度的液体,分离装置1包括储液容器500和第一分隔件610。储液容器500的底壁具有凸台230。第一分隔件610罩设于凸台230,第一分隔件610将储液容器500的内腔至少分隔为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过液通道200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过液部210和第二过液部220,过液通道200通过第一过液部210与储液腔100连通,其中,第一过液部210设于储液容器500和/或第一分隔件610,第二过液部220设于凸台230,第一过液部210的高度低于第二过液部220的高度。
176.凸台230位于储液容器500的底壁的中部,第二过液部220设于凸台230的顶部。第二过液部220包括一个或者多个间隔布置的开孔。凸台230的侧壁与第一分隔件610限定出第一过液部210。凸台230的高度为2-20毫米。
177.凸台230的侧壁形成有多个凸起部231,多个凸起部231沿凸台230的周向间隔设置,凸起部231与第一分隔件610贴紧配合,相邻两个凸起部231之间限定出凹陷部232,凹陷部232与第一分隔件610限定出过液通道200的至少一部分。
178.凸起部231设有第一卡凸2311,第一分隔件610设有第二卡凸611,第一卡凸2311与第二卡凸611错位配合。
179.第一分隔件610支撑于凸台230的顶部。第一分隔件610的内表面设有朝向凸台230延伸的第一支撑凸起,凸台230的上表面设有第二支撑凸起,第一支撑凸起适于支撑在第二支撑凸起上。第一支撑凸起和第二支撑凸起的位置与凸起部231的位置相对应。
180.分离装置1还包括第二分隔件620,第二分隔件620设于储液容器500内以将储液腔100分隔为第一腔室621和第二腔室622,第二分隔件620具有周壁和侧壁,第一分隔件610与第二分隔件620的底壁连接。
181.第二分隔件620的底壁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过孔624,过孔624连通第一腔室621和第二腔室622。第二分隔件620支撑于储液容器500的底壁且偏离凸台230。第二分隔件620的下表面设有支撑环台623,支撑环台623支撑在储液容器500的底壁上,支撑环台623将第一腔室621分隔为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
182.储液容器500的侧壁设有与储液腔100连通的进液部300,进液部300的高度不低于第二过液部220的高度。进液部300与第二过液部220可以同时进液。
183.储液容器500的底部外表面设有集液面410,集液面410沿从下向上的方向朝向凸台230延伸。集液面410位于第二过液部220的下方且与第二过液部220连通。第二过液部220在集液面410的正投影位于集液面410的中部。集液面410环绕第二过液部220。集液面410的外边沿设有朝下延伸的挡板。挡板为环形且与集液面410的外边沿相连。储液容器500的顶
部设有把手510。
184.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分离装置1用于分离不同密度的液体。分离装置1内具有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过液通道200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过液部210和第二过液部220,过液通道200通过第一过液部210与储液腔100连通,其中,第一过液部210的高度低于第二过液部220的高度。
185.第二过液部220包括设于分离装置1的侧壁的开口。或者,第二过液部220包括分离装置1的侧壁上沿。或者,分离装置1的内表面设有凸台230,第一过液部210的高度低于凸台230的高度,第二过液部220包括设于凸台230的开口。
186.分离装置1具有进液部300,进液部300与储液腔100连通。进液部300包括设于分离装置1的侧壁的开口。或者,进液部300包括分离装置1的侧壁上沿。或者,进液部300包括设于分离装置1的底壁的开口。
187.分离装置1的底部外表面具有集液面410,集液面410沿从下向上的方向朝向进液部300倾斜延伸。集液面410位于进液部300的下方且与进液部300连通。
188.在一些示例中,进液部300的高度高于第二过液部220的高度。进液部300与第二过液部220为同一结构。或者,进液部300包括第一进液部和第二进液部,第一进液部与第二过液部220为同一结构,第二进液部与第二过液部220为两个独立结构。或者,进液部300与第二过液部220为两个独立结构。
189.在另一些示例中,进液部300形成设于分离装置1的底壁的进液口,进液口处设有单向阀,单向阀被配置为允许液体从进液口单向流入储液腔100内。
190.分离装置1包括储液容器500和第一分隔件610,第二过液部220设于储液容器500。第一分隔件610设于储液容器500内以将储液容器500的内腔至少分隔为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第一过液部210设于第一分隔件610,或者,储液容器500与第一分隔件610限定出第一过液部210。
191.第一分隔件610具有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间隔布置的环形周壁。或者,第一分隔件610形成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连接的分隔板。
192.下面以设置在汤锅中的分离装置1为例,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分离装置1的工作过程。
193.在分离装置1工作时,分离装置1设在肉汤的上方,肉汤在沸腾的过程中浮在肉汤上方的油水混合物能够从进液部300进入储液腔100,油水混合物在储液腔100内实现分层,密度小的油脂上浮在混合物的上部,密度大的水分下沉在混合物的下部。然后,水分从第一过液部210流入过液通道200内,当过液通道200内的水分上升到第二过液部220处时,水分从第二过液部220流出。因而,密度小的油脂留存在储液腔100内,密度大的水分流出,实现油水两种液体的分离。
194.下面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装置。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装置包括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分离装置1。
195.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装置,通过利用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分离装置1,分离装置1具有使用方便、分离效果好等优点。
196.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装置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197.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198.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19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00.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20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