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2023-04-10 05:29:0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内窥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窥镜。


背景技术: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内窥镜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现代微创手术,其可以经口腔进入胃内或经其他天然孔道进入体内。内窥镜包括操作部与插入部,插入部包括插入管与先端头,先端头与插入管前端的弯曲部连接,插入管的后端与操作部连接,在先端头设有摄像单元、照明单元、工作钳道、水汽通道等。其中,器具可以通过工作钳道出至先端头的前侧,以对病灶位置进行取样或治疗。
3.在专利号为jp1993184534a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用于内窥镜的升高装置,通过升高装置可以控制伸出工作钳道的器具摆动,以满足对病灶位置的取样或治疗需求。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发现,由于升高装置设置于工作钳道内,升高装置难以控制器具进行较大角度的摆动,并且升高装置存在清洗困难的问题。
4.在专利号为jp2004267596a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用于内窥镜的钳子升高装置。在内窥镜插入部前端的侧面设置有容纳凹部及与容纳凹部连通的器械出口,钳子升高基座可枢转地安装在容纳凹部,通过控制钳子升高基座的转动,可由钳子升高基座控制伸出器械出口的器具在插入部的一侧偏摆。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器具从器械出口伸出后,相对于插入部的中轴线有较大的偏移夹角,内窥镜头端的照明和摄像模组的设置需针对器具的伸出方位进行适应性地倾斜,否则难以在照明和摄像模组的辅助下,通过器具对病灶位置进行取样或治疗。
5.与此同时,上述插入部的前端没有设置头端帽以对钳子升高基座进行罩设,尽管将钳子升高基座隐藏于容纳凹部内,可防止插入部插入过程中对人体造成损伤,但是,这种设置方式难以在手术中基于钳子升高基座控制器具进行较大角度的摆动,也难以对钳子升高基座进行术后清洗。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窥镜,用以解决或改善现有的内窥镜配置的升高装置存在清洗困难,难以控制器具进行较大角度摆动的问题。
7.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窥镜,包括:头端座与至少一套器具控制装置;
8.所述头端座包括端部与基部,所述基部的前端面限定出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所述端部设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基部设有供器具进出的工作钳道,所述工作钳道的钳道出口构造于所述第二区域;
9.所述器具控制装置包括控制部件与驱动部件,所述控制部件位于所述头端座,所述驱动部件与所述控制部件连接,以驱动所述控制部件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10.在所述控制部件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件与伸出所述钳道出口的器具抵接,在所述控制部件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件与伸出所述钳道出口的器
具分离。
11.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内窥镜,所述控制部件设于所述端部;在沿所述头端座的轴向,所述控制部件在所述基部的前端面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内。
12.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内窥镜,还包括:头端帽;所述头端帽可拆卸地罩设于所述端部。
13.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内窥镜,所述头端帽的帽沿所在的内壁面设有第一结构,所述端部的周壁设有第二结构;所述第一结构和所述第二结构可拆卸式连接。
14.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内窥镜,所述第一结构与所述第二结构当中的一者为凸起,所述第一结构与所述第二结构当中的另一者卡槽;其中,所述凸起与所述卡槽相适配,并形成卡扣连接。
15.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内窥镜,所述头端帽包括第一帽瓣、弹性连接部及第二帽瓣;所述弹性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帽瓣与所述第二帽瓣之间;
16.所述第一帽瓣与所述第二帽瓣分别设有所述第一结构,所述第二结构包括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分设于所述钳道出口的中心与所述前端面的中心的连线的两侧。
17.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内窥镜,所述控制部件包括器具控制块,所述器具控制块的一端与所述端部转动连接,所述驱动部件与所述器具控制块连接,并驱动所述器具控制块相对于所述端部偏转,以使得所述器具控制块的另一端与所述器具抵接或分离。
18.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内窥镜,所述器具控制块具有驱动面,所述驱动面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与所述器具的侧壁适配。
19.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内窥镜,所述头端帽的帽顶设有多个避让孔,所述多个避让孔当中的至少部分与所述头端座上的镜头、光窗、水气喷口及钳道出口一一对应。
20.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内窥镜,所述内窥镜为直视内窥镜,所述工作钳道的中轴线、所述头端座上设置的摄像模组的光轴分别于所述头端座的中轴线平行。
2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内窥镜,通过将工作钳道设于头端座的基部,并将控制部件设置于头端座的端部,在驱动部件的作用下,可实现在工作钳道的外侧驱动控制部件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以基于控制部件来控制伸出工作钳道后的器具进行相对较大角度的摆动,在辅助器具对病灶位置进行取样或治疗的同时,也便于实现对控制部件的清洗。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内窥镜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内窥镜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器具控制块驱动伸出钳道出口的器具摆动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内窥镜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7.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图3中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28.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控制部件在头端座上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
30.100:头端座;200:器具控制块;300:头端帽;400:器具;11:端部;12:基部;111:镜头;112:光窗;113:水气喷口;121:钳道出口;131:牵引通道;21:凹槽;31:第一帽瓣;32:弹性连接部;33:第二帽瓣;301:第一避让孔;302:第二避让孔;303:第三避让孔;304:第四避让孔;311:卡槽;101:第一凸起;102:第二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2.下面结合图1-图6描述本发明的一种内窥镜。
33.如图1、图2及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内窥镜,包括:头端座100与至少一套器具控制装置。
34.头端座100包括端部11与基部12,基部12的前端面限定出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端部11设于第一区域,基部12设有供器具400进出的工作钳道,工作钳道的钳道出口121构造于第二区域,以使得与基部12的第二区域相对的前侧形成为避让空间。
35.其中,本实施例所示的基部12的前端面为基部12沿头端座100轴向的前端的端面,本实施例所示的端部11用于设置镜头111、水气喷口113及光窗112等功能结构,工作钳道的中轴线与头端座100的中轴线平行。
36.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器具控制装置包括控制部件与驱动部件,控制部件与端部11连接,驱动部件与控制部件连接,以驱动控制部件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控制部件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件与伸出钳道出口121的器具400抵接,在控制部件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件与伸出钳道出口121的器具400分离。
37.具体地,本实施例通过将工作钳道设于头端座100的基部12,并将控制部件设置于头端座100。在此,本实施例可将控制部件设置于头端座100的端部11,在驱动部件的作用下,可实现在工作钳道的外侧驱动控制部件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以基于控制部件来控制伸出工作钳道后的器具400进行相对较大角度的摆动,以辅助器具400对病灶位置进行取样或治疗。
38.与此的同时,由于控制部件设置于工作钳道外,控制部件不会占用工作钳道的内部空间,在对患者完成内镜治疗后,也便于对控制部件进行清洗。
39.在实际应用中,本实施例既可以通过一套器具控制装置控制伸出钳道出口121的器具400摆动,也可通过多套器具控制装置控制伸出钳道出口121的器具400摆动,以实现对器具400的状态的精细化控制。
40.其中,本实施例所示的内窥镜优选为视向角为0
°
的直视内窥镜,工作钳道的中轴线、头端座上设置的摄像模组的光轴分别于头端座的中轴线平行。在控制部件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形下,由于控制部件与伸出钳道出口121的器具400分离,则控制部件不会影响到器具400的正常使用,而在控制部件从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时,本实施例所示的控制部件
会逐渐与器具400靠近,并进一步驱动器具400朝向头端座100上的镜头的一侧摆动,以便器具400的执行末端能够达到指定的病灶位置。
41.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所示的控制部件既可以为基于形状变化以驱动器具400摆动的气囊,也可以为基于位置变化以驱动器具400摆动的机械部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42.一个示例中,本实施例所示的控制部件可以为驱动块,驱动部件与驱动块连接,以驱动驱动块在靠近工作钳道的第一位置与远离工作钳道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驱动块处于第一位置时,驱动块与伸出钳道出口121的器具400抵接,而在驱动块处于第二位置时,驱动块与伸出钳道出口121的器具400分离。如此,本实施例基于驱动块的位置的变化,可控制伸出钳道出口的器具进行偏转。
43.如图2、图3及图6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控制部件包括器具控制块200,器具控制块200的一端与头端座100的端部11转动连接,驱动部件与器具控制块200连接,并驱动器具控制块200相对于端部11偏转,以使得器具控制块200的另一端与器具400抵接或分离。
44.具体地,本实施例可将器具控制块200的一端与端部11远离基部12的一端转动连接,器具控制块200的另一端伸向钳道出口121。
45.在钳道出口121的另一端在基部12的前端面的垂直投影位于钳道出口121所限定的区域外时,器具控制块200的另一端与器具400分离,此时,伸出钳道出口121的器具400在钳道出口121的前侧处于自然伸出状态。
46.在钳道出口121的另一端在基部12的前端面的垂直投影位于钳道出口121所限定的区域内时,器具控制块200的另一端与器具400抵接,此时,伸出钳道出口121的器具400会在器具控制块200的驱动下朝向工作钳道的一侧摆动,例如,器具控制块200驱动器具400朝向头端座100上的镜头的一侧摆动,以使得器具400的执行末端到达钳道出口121的前侧的病灶位置。
4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器具控制块200具有驱动面,驱动面设有凹槽21,凹槽21用于与器具400的侧壁适配。为此,本实施例在图3中采用箭头所示意了器具控制块200的转动方向。
48.其中,在器具400从钳道出口121伸出的情形下,器具控制块200的驱动面朝向器具400的侧壁。在此,本实施例所示的凹槽21可以为弧面槽,器具控制块200可基于凹槽21与器具400的侧壁稳定地接触,以便通过器具控制块200可靠地驱动器具400摆动。
49.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控制控制部件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本实施例所示的驱动部件包括牵引件、偏心部件及第一连动轴;牵引件的一端与偏心部件的一端连接,偏心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一连动轴的一端连接,第一连动轴可转动地设于端部11,第一连动轴的另一端与器具控制块200的一端连接。
50.在此,本实施例所示的牵引件优选为钢丝牵引绳。为此,本实施例在头端座100设有牵引通道131,牵引通道131沿着内窥镜的插入方向延伸。
51.与此同时,在内窥镜的操作部设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与钢丝牵引绳的一端连接,钢丝牵引绳穿设于牵引通道131中,且钢丝牵引绳的另一端与偏心部件的一端连接。
52.在通过驱动机构控制钢丝牵引绳相对于牵引通道131朝向靠近头端座100的一侧移动时,钢丝牵引绳的另一端可通过偏心部件带动第一连动轴相对于头端座100的端部11
以第一旋向转动,以使得器具控制块200随同第一连动轴转动,直至器具控制块200的另一端与器具400抵接。
53.相应地,在通过驱动机构控制钢丝牵引绳相对于牵引通道朝向远离头端座100的一侧移动时,钢丝牵引绳的另一端可通过偏心部件带动第一连动轴相对于头端座100的端部11以第二旋向转动,以使得器具控制块200随同第一连动轴转动,直至器具控制块200的另一端与器具400分离。其中,第二旋向与第一旋向相反。
54.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所示的驱动部件包括旋转驱动件与第二连动轴;旋转驱动件的输出端与第二连动轴的一端连接,第二连动轴可转动地设于端部11,第二连动轴的另一端与器具控制块200的一端连接。
55.在此,本实施例所示的旋转驱动件可以由电机与蜗轮蜗杆传动机构组成,电机的输出端与蜗轮蜗杆传动机构当中的蜗杆连接,蜗轮蜗杆传动机构当中的蜗轮与第二连动轴的一端同轴连接。其中,电机优选为伺服电机。
56.如此,本实施例通控制电机的旋转方向,可相应地驱动第二连动轴相对于头端座100的以第一旋向或第二旋向转动,以便由第二连动轴带动器具控制块200转动,以实现器具控制块200的另一端与器具400抵接或分离。
5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器具辅助装置还包括:头端帽300;头端帽300可拆卸地罩设于头端座100的端部11。
58.与此同时,本实施例将控制部件安装于头端座100的端部11,在沿头端座100的轴向,控制部件在基部12的前端面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二区域内。
59.在此,由于控制部件无论处于第一状态,还是处于第二状态,控制部件均是处于基部12的对应第二区域的前侧的避让空间中,本实施例可在头端座100的端部11安装头端帽300,以将控制部件包围于头端帽300所罩设的区域内,以使得在对人体进行内镜治疗时,控制部件并不与人体接触,防止因控制部件外露而在插入过程中划伤人体。
60.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实现头端帽300在头端座100的端部11上的安装与拆卸,本实施例在头端帽300的帽沿所在的内壁面设有第一结构,端部11的周壁设有第二结构,第一结构与第二结构可拆卸式连接。
6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结构可以为设置于头端帽300的帽沿所在的内壁面的内螺纹结构,第二结构可以为设置于端部11的周壁的外螺纹结构,内螺纹结构与外螺纹结构适配,以实现头端帽300与头端座100的端部11之间的螺纹连接。
62.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结构与第二结构也可形成卡扣连接。在此,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结构可以为卡槽,第二结构为与卡槽适配的凸起。当然,本实施例也可将第一结构设计为凸起,第二结构为与凸起适配的卡槽。
6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及图5所示,为了便于实现对头端帽300的安装与拆卸,本实施例对头端帽300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
64.本实施例所示的头端帽300包括第一帽瓣31、弹性连接部32及第二帽瓣33;弹性连接部32连接于第一帽瓣31与第二帽瓣33之间。其中,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帽瓣31与第二帽瓣33在结构上近似于半个头端帽300。
65.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帽瓣31的帽沿与第二帽瓣33的帽沿上分别设有第一结构,第二结构包括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分设于钳道出口121的中
心与前端面的中心的连线的两侧。
6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分与第一帽瓣上的第一结构形成卡扣连接,第二部分与第二帽瓣上的第一结构形成卡扣连接。
67.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结构设置为卡槽311,第一帽瓣31的帽沿与第二帽瓣33的帽沿分别设有卡槽311。相应的,第二结构对应的第一部分为第一凸起101,第二结构对应的第二部分为第二凸起102。
68.如此,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凸起101与第一帽瓣31上的卡槽311形成卡扣连接,第二凸起102与第二帽瓣33上的卡槽311形成卡扣连接。
69.在实际应用中,本实施例可在头端帽300的帽沿所在的内壁面设置沿周向延伸的卡槽311。相应地,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凸起101与第二凸起102分别沿头端座100的周向延伸。
70.在对头端帽300进行安装时,由于弹性连接部32可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操作人员可对第一帽瓣31与第二帽瓣33的帽沿施加背向的作用力,以使得头端帽300的帽口膨胀,从而便于将头端帽300罩设于头端座100的端部11,并基于卡扣连接确保头端帽300可靠地安装在头端座100上。
71.相应地,在对头端帽300进行拆卸时,由于弹性连接部32可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操作人员可通过基部12前侧的避让空间,对第一帽瓣31与第二帽瓣33的帽沿施加背向的作用力,使得头端帽300的帽口膨胀,以便捷地解除头端帽300与头端座100之间的卡扣连接,从而将头端帽300从头端座100上拆除。
7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头端帽300的帽顶设有多个避让孔,多个避让孔当中的至少部分与头端座100上的镜头111、光窗112、水气喷口113及钳道出口121一一对应。
73.具体地,本实施例所示的避让孔至少包括第一避让孔301、第二避让孔302、第三避让孔303及第四避让孔304。在沿着头端座100的轴向,第一避让孔301与镜头111相对,第二避让孔302与光窗112相对,第三避让孔303与水气喷口113相对,第四避让孔304与钳道出口121相对。
74.为了确保头端座100上相关功能结构的正常工作,在垂直于头端座100的轴向的投影面上,镜头111的投影区域位于第一避让孔301的投影区域内,光窗112的投影区域位于第二避让孔302的投影区域内,水气喷口113的投影区域位于第三避让孔303的投影区域内,以及钳道出口121的投影区域位于第四避让孔304的投影区域内。
75.在此,本实施例基于避让孔也起到定位功能,便于操作者选择适宜的安装方位将头端帽300与头端座100安装为一体。
7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