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三合一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2023-04-01 15:49:2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电子设备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三合一充电器。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子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类越来越多,用户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的需求愈加明显。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电子设备的充电器也层出不穷。
3.传统充电器都是单一功能,即满足一对一的充电。为了优化该方案,通常将多个充电模组集合在同一个产品上。这种产品很好的满足了用户的使用需求。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各个充电单元与基座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在使用过程不能适用一些狭窄的场景。比如当个别使用场合很窄的时候,无法将充电器放入其中,则无法很好的利用这一空间。
4.因此,上述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三合一充电器,目的在于通过提出可调整角度的充电装置以适应小空间下的使用。
6.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基本技术方案为:
7.一种三合一充电器,包括基座、第一充电装置、第二充电装置和第三充电装置;
8.所述第一充电装置与所述第二充电装置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三充电装置设于所述基座内;
9.所述基座上具有连接机构,所述第一充电装置与所述连接机构转动连接以实现相对所述基座翻转。
10.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支撑座和旋转部,所述支撑座设于所述基座上表面;所述旋转部与所述支撑座转动连接;旋转部与所述第一充电装置固定连接。
11.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座的前侧具有一倾斜的斜面,当第一充电装置向前翻转至极限时与所述斜面面接触。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充电装置的下端具有向前延伸布置的支撑部。
13.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基座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介于5-10mm。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充电装置和所述第二充电装置沿同一平面布置。
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充电装置为耳机盒充电器,其充电插头由基座内部向外延伸至外侧。
16.进一步的,所述基座上具有一套筒。
17.进一步的,第一充电装置、第二充电装置和第三充电装置分别为智能手机无线充充电器、手表无线充电器和耳机盒充电器。
18.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机构与所述基座旋转连接,该连接机构能够绕着垂直所述基座的一轴线旋转。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0.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三合一充电器,包括基座、第一充电装置、第二充电装置和第三充电装置;所述第一充电装置与所述第二充电装置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三充电装置设于所述基座内;所述基座上具有连接机构,所述第一充电装置与所述连接机构转动连接以实现相对所述基座翻转。该方案通过控制第一充电装置相对基座翻转成不同夹角以实现整个三合一充电器的整体高度,进而适应在小空间环境下使用。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三合一充电器的外形示意图之一;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三合一充电器的外形示意图之二;
23.图3为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第一充电装置翻转一定角度后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连接机构可转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附图1至附图5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的方向以附图所展示的为准。如果某一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8.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三合一充电器,将三类电子设备的充电单元集成在一起,能够同时满足不同电子设备的充电需求。
29.具体的,该三合一充电器包括基座10、第一充电装置20、第二充电装置30和第三充电装置40;所述第一充电装置20与所述第二充电装置30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三充电装置40设于所述基座10内;所述基座10上具有连接机构50,所述第一充电装置20与所述连接机构50转动连接以实现相对所述基座10翻转。
30.即本实施例通过连接机构50实现第一充电装置20相对基座10翻转以改变倾斜角度以及改变整个三合一充电器的整体高度,进而适应电子设备需要在不同倾斜角度情况下的使用,同时适应空间较小的区域使用。
31.详细的,第一充电装置20、第二充电装置30和第三充电装置40分别为智能手机无线充充电器、手表无线充电器和耳机盒充电器;能够同时满足智能手机、手表和耳机盒的充电需求。
3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充电装置20和第二充电装置30为整体式结构,当第一充电装置20翻转时,所述第二充电装置30也随之翻转。所述第一充电装置20和所述第二充电装置30沿同一平面布置,即如图1所示第二充电装置30设于所述第一充电装置20的一侧。该第二充电装置30和第一充电装置20采用同一个一体注塑形成的塑料壳,对应的充电电路设于所述塑料壳内。所述第一充电装置20为一个长方形板状结构,所述第二充电装置30为一个圆心板状结构。第二充电装置30位于第一充电装置20的一侧。
33.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连接机构50包括支撑座501和旋转部502,所述支撑座501设
于所述基座10上表面;所述旋转部502与所述支撑座501转动连接;旋转部502与所述第一充电装置20固定连接。当旋转部502受外力的作用下相对支撑座501旋转至一个位置后,撤去外力时,旋转部502能够稳定保持在该位置。具体来说,旋转部502和支撑座501在较大的外力作用下才会发生翻转,在非外力作用下;单纯在第一充电装置20和第二充电装置30以及充电电子设备的重力作用下不会发生翻转。即,旋转部502和支撑座501是紧压在一起的,通过两者之间的摩擦力,保证在不受外力作用下旋转部502和支撑座501之间不会发生翻转。
3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501和旋转部502通过转轴503串接在一起,且转轴503和旋转部502的孔转动配合。在施力掰动的时候能够翻转,当撤去外力时保持翻转后的状态。
35.另外,为了减低磨损,所述旋转部502与转轴503之间通过塑胶套(图中未画出)套接在一起。通过塑胶套的缓冲作用,防止旋转部502和转轴503由于直接接触进而导致磨损量过大的问题发生,提高使用寿命。
36.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转轴503与所述支撑座501固定装配,即该转轴503与支撑座501之间不会发生相对转动。
37.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支撑座501的前侧具有一倾斜的斜面5011,当第一充电装置20向前翻转至极限时与所述斜面5011面接触。第一充电装置20立起与基座10呈最大角度时,其背面刚好与所述斜面5011面接触。即该斜面5011约束了所述第一充电装置20立起的最大角度。该状态为第一充电装置20充电时的常设状态。当为了适应在不同空间的使用场景时,调整该第一充电装置20的角度即可。
38.详细的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充电装置20的下端具有向前延伸布置的支撑部201。在进行电子设备充电时,通过所述支撑部201实现对电子设备的支撑,使得电子设备可以稳定的与所述第一充电装置20贴合。
39.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支撑部201过于与所述基座10过于接近,所述支撑部201与所述基座10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介于5-7mm。
40.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三充电装置40为耳机盒充电器,该耳机充电盒主体部分位于基座10内部,其充电插头由基座10内部向外延伸至外侧。优选的,在基座10的上表面具有一向下的凹陷部102,该凹陷部102的形状与耳机盒的形状匹配。通常该凹陷部102为向下的圆弧部;具体根据不同的耳机盒类型选定。通过该凹陷部102的设置能够保证使得在充电时耳机盒能够稳定的收纳。当然,应当理解,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充电装置40充电插头设于所述凹陷部102的中间位置。
41.为了增加三合一充电器的功能,所述基座10上具有一套筒60。该套筒60立于基座10的上表面。使用的的时候可以将类似笔之类的细长物品放入该套筒60内使用。
42.总之,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充电装置20设计成相对基座10可翻转,进而能够调整第一充电装置20充电时的倾斜角度;同时通过调整第一充电装置20的角度实现整个三合一充电器的高度,进而适用于一些狭窄空间的使用。
43.除此之外,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机构50与所述基座10旋转连接,该连接机构50能够绕着垂直所述基座10的一轴线旋转。即连接机构50可在基座10上绕着垂直于该基座10的一轴心转动,进而调整第一充电装置20的充电区域朝向。
44.应当理解,在充电的时候,第一充电装置20不是朝向使用者的,此时,如果使用者
想要查看放于第一充电装置20上的电子设备时则需要将整个三合一充电器拿起来调整好方位后再放下。这样导致调整第一充电装置20的朝向显得非常不方便。
45.通过本方案,只要对所述第一充电装置20施加一个水平面上的力即可实现连接机构50与第一充电装置20整体旋转一个角度至朝向用户。该操作非常方便,极大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46.详细的,如图5所示,所述支撑座501的下端面具有向下延伸的转动部503,该转动部503与设于所述基座10处的套孔101套接。该转动部503的下部具有一个限位部504,该限位部504能够将所述转动部503限定在所述套孔101内。比如,该限位部504可以是一块板状结构其外径大于所述套孔101且位于所述基座10的上壁板的下方。当然,该限位部504不限于此,可以是任意合适的能够将转动部503约束限位即可。
47.其中,为了保证支撑座501转动更加顺畅,在所述限位部504套接一轴承(图中未画出),该轴承位于所述套孔101内。
48.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