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端子压合模组的制作方法

2023-03-29 04:54:3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线缆端子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端子压合模组。


背景技术:

2.如图1示出,端子结构根据功能可划分为3个主要区域:接插区100、过渡区101和压接区102。插接区是端子与另一半连接端子插接的部分,又可分为针型和孔型;过渡区:是连接插接区和压接区的部分,它包括弹性片或端子比口等起到固定作用的部件;压接区是实现导线与端子连接的部分。其中压接区是唯一受到压接工艺影响的部分,压接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电气传输的性能,所以,选择与端子压接区相匹配的压接方式,使用正确的压接工具,实现良好的压接状态,才能保证良好的电气连接性能。
3.而为了使导线伸入到端子内,以获得更好的压接效果,在靠近压接区的过渡区之间形成的压接结合部103会形成撕开口部104,以使导线更好的伸入到过渡区内,与接插区进行配合;在端子与导线的压接过程中,由于过渡区的形状结构比较复杂,难以将撕开口部形成完整的压接闭合,导致此处内部的导线露出,影响导线的传输能力,且也容易受到外界信号的干扰。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使在端子压合过程中,使压接结合部形成完整闭合的端子压合模组。
5.端子压合模组,包括压合模座和至少一个压合刀模,通过压合刀模、压合模座的配合,对端子压接区与接插区之间的压接结合部进行压合,使压接结合部的开口,形成闭合状态;
6.压合刀模具有一端面,从该端面朝向压合刀模中部凹陷,形成向压合刀模外侧敞开的压合槽,以供端子的压接结合部的置入;
7.压合刀模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一表面、第二表面沿着压合槽的长度方向分处于压合槽的两侧,压合槽贯穿第一表面、第二表面;
8.贯穿于第一表面的压合槽底边高度高于贯穿于第二表面的压合槽底边;
9.从第一表面的压合槽底边朝向第二表面的压合槽底边之间形成压合面,在对压合刀模施加外力时,压合面对端子的压接结合部进行压合,使压接结合部的开口形成闭合状态。
10.进一步地:压合面从第一表面的压合槽底边朝向第二表面的压合槽底边逐渐降低。
11.进一步地:压合面为从第一表面的压合槽底边朝向第二表面的压合槽底边逐渐降低的曲面。
12.进一步地:压合面的两侧上边缘部分别沿着压合槽的内壁压合槽的槽口方向延伸形成预压面,该预压面从第一表面朝向第二表面呈倾斜布置。
13.进一步地:压合槽的槽口内壁为朝向压合面逐渐缩口的引导斜面,引导斜面止于压合面的上边缘部,预压面自引导斜面下部开始从第一表面朝向第二表面呈斜切方式布置于压合面与引导斜面之间。
14.进一步地:压合刀模装配于一上模座的下方,在上模座上处于压合刀模的一侧装配有第一弹性压模,另一侧装配有第二弹性压模,压合刀模处于第一弹性压模、第二弹性压模之间;
15.第一弹性压模包括第一弹性座、第一压模、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座固定装配于上模座上,第一压模滑动装配于第一弹性座上,第一弹性体设置于第一压模与第一弹性座之间,受二者压缩,在第一压模受压时,第一压模压缩第一弹性件;
16.第二弹性压模包括第二压模、第二弹性件,第二压模活动装配于上模座上,第二弹性件设置于第二压模与上模座之间,受二者压缩。
17.进一步地:上模座的上方固定装配有连接柱,在连接柱上固定设置有调节基座,以及转动设置于连接柱上及处于调节基座上方的第一调节盘,在第一调节盘下表面与调节基座上表面之间设置有调整结合面,转动第一调节盘时,使第一调节盘与调节基座之间的调整结合面形成错位,以变换第一调节盘与调节基座之间的距离,在连接柱上设置有受压于第一调节盘与连接柱之间的压缩弹性组件;
18.以及设置于在调节基座与第一调节盘之间对第一调节盘转动到相应位置形成约束的第一弹性约束组件。
19.进一步地:在第一压模、第二压模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压刀模、第二压刀模、第三压刀模,从第一压模朝向第二压模方向依次排列第一压刀模、第二压刀模、压合刀模、第三压刀模,第一压刀模、第二压刀模对端子的压接区进行压合,第三压刀模对端子的过渡区进行压合;
20.第一压刀模活动设置于第一压模与第二压刀模之间,在调节基座与第一刀模之间设置有调节第一压刀模伸出长度的调节组件。
21.进一步地:调节组件包括处于调节基座下方的第二调节盘,与第一压刀模固定连接的调整块,第二调节盘转动设置于调节基座下部,调节基座的下表面与第二调节盘的上表面之间或第二调节盘的下表面设置有在第二调节盘转动时,以变换第二调节盘与调整块之间距离的调节结构;
22.在第二调节盘与调整基座之间设置有在第二调节盘转动到相应位置形成约束的第二弹性约束组件。
23.进一步地:第一调节盘的上表面中部形成容置槽,压缩弹性组件布置于容置槽中,弹性组件包括置于容置槽中的组件底座、放置于组件底座上的环形弹片,在连接柱上处于容置槽的上方设置有限位台阶,环形弹片受组件底座与限位台阶压缩。
24.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在端子、导线压合过程中,压合刀模从压接结合部处撕开口部的正上方进行压合,压合面与压接结合部接触时,压合面先从压接结合部的撕开口小的一端进行施力,使撕开口小的一侧超中间进行聚合,压合力从撕开口小的一端逐渐朝向撕开口大的一端施加,从而能够使压接结合部撕开口的相面对的侧面形成贴合,实现完全闭合状态,以在压合过程中,端子的压接结合部能够压合,保证端子与导线结合处信号传输的稳定性,避免外界信号的干扰。
附图说明
25.图1为端子未压合前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端子通过本发明压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发明中压合刀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发明中压合刀模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图4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本发明端子压合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7为端子压合模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2.图8为本发明中调节基座处的结构示意图;
33.图9为本发明中压合刀模与压刀模处的结构示意图;
34.附图中,10、压合模座,11、压合刀模,12、端面,13、压合槽,14、第一表面,15、第二表面,16、第一表面的压合槽底边,17、第二表面的压合槽底边,18、压合面,19、预压面,20、引导斜面,21、上模座,22、第一弹性座,23、第一压模,24、第一弹性件,25、安装滑槽,26、锥形导向槽,27、第二压模,28、第二弹性件,29、条形孔,30、安装台阶,31、连接柱,32、连接台,33、调节基座,34、第一调节盘,35、调整结合面,36、容置槽,37、组件底座,38、环形弹片,39、限位台阶,40、径向通孔,41、限位槽,42、滚珠,43、弹簧,44、第一压刀模,45、第二压刀模,46、第三压刀模,47、第二调节盘,48、调整块。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6.请参见图1—9所示,端子压合模组,包括压合模座10和至少一个压合刀模11,通过压合刀模11、压合模座10的配合,对端子压接区与接插区之间的压接结合部进行压合,使压接结合部的开口,形成闭合状态,使压接结合部的开口的内侧面形成贴合。
37.压合刀模11具有一端面12,从该端面12朝向压合刀模11中部凹陷,形成向压合刀模11外侧敞开的压合槽13,以供端子的压接结合部的置入;压合刀模11具有第一表面14、第二表面15,第一表面14、第二表面15沿着压合槽的长度方向分处于压合槽13的两侧,压合槽13贯穿第一表面14、第二表面15;从第一表面14到第二表面15之间的距离与压接结合部的长度相等,贯穿于第一表面14的压合槽底边16高度高于贯穿于第二表面15的压合槽底边17;从第一表面14的压合槽底边16朝向第二表面15的压合槽底边17之间形成压合面18,在对压合刀模11施加外力时,压合面18对端子的压接结合部进行压合,使压接结合部的开口形成闭合状态。
38.压合面18从第一表面14的压合槽底边朝向第二表面15的压合槽底边逐渐降低,具体当中,压合面18为从第一表面14的压合槽底边朝向第二表面15的压合槽底边逐渐降低的曲面,压合面18与压接结合部接触时,压合面18先从压接结合部的开口小的一端进行施力,使开口小的一侧超中间进行聚合,压合力从开口小的一端逐渐朝向开口大的一端施加,从而能够使压接结合部开口的相面对的侧面形成贴合,实现完全闭合状态。
39.进一步地,为了在压合过程中,使压接结合部的开口逐渐减小,开口的两侧同时朝向中间聚合,在压合面18的两侧上边缘部分别沿着压合槽的内壁压合槽的槽口方向延伸形成预压面19,该预压面19从第一表面14朝向第二表面15呈倾斜布置,靠近第一表面14的预压面19高于靠近第二表面15的预压面19。
40.而为了更好的将端子压接结合部引入到压合槽当中,压合槽的槽口内壁为朝向压合面18逐渐缩口的引导斜面20,引导斜面20止于压合面18的上边缘部,预压面19自引导斜面20下部开始从第一表面14朝向第二表面15呈斜切方式布置于压合面18与引导斜面20之间。
41.如图3-5示出本技术中的压合刀模11使用的片状结构,在压合刀模11之间位置开设安装孔,便于将压合刀模11安装到模组当中;压合刀模11的上端尺寸减小设置,以减少压合刀模11的占用空间,便于小空间的灵活使用。当然压合刀模11也可以采用块状或柱状结构,如将片状结构的下端设计为块状或柱状。
42.在压合刀模11装配于整个模组当中时,压合刀模11装配于一上模座21的下方,压合刀模11的压合槽朝下布置,且处于压合模座10的上方,预穿导体的端子置于压合模座10上,压合模座10上具有供端子放置的弧形槽,端子上压接结合部的开口朝向压合槽方向,在上模座21下行时,压合刀模11随之下行,通过压接结合部进入压合槽中进行压合动作。
43.本技术中,为了在端子压合过程中,使导线、端子处于稳定状态,在上模座21上处于压合刀模11的一侧装配有第一弹性压模,另一侧装配有第二弹性压模,压合刀模11处于第一弹性压模、第二弹性压模之间;通过第一弹性压模、第二弹性压模对端子的进行弹性压紧,避免出现压合过程中,导线、端子的不稳定现象。
44.请参见图6-9所示,在本技术实施当中,第一弹性压模包括第一弹性座22、第一压模23、第一弹性件24,第一弹性座22固定装配于上模座21上,第一压模23滑动装配于第一弹性座22上,在第一弹性座22内侧开设有安装滑槽25,第一压模23的上端卡在安装滑槽25内,能够在安装滑槽25内形成上下滑动,第一压模23的下端设有锥形导向槽26,与压合模座10上的锥形导向槽26配合形成对导线插入进行导向,第一弹性体选用弹簧,第一弹性体设置于第一压模23与第一弹性座22之间,受二者压缩,在第一压模23受压时,第一压模23压缩第一弹性件24,以在端子与导线压合过程中,对端子、导线之处进行压紧维稳。
45.而第二弹性压模包括第二压模27、第二弹性件28,第二压模27活动装配于上模座21上,第二压模27的中间位置开设条形孔29,从第一弹性座22的外侧旋入螺栓、螺栓从第一弹性座22中间、第二压模27的条形孔29中穿过,并连接在上模座21上,从而第二压模27能够在条形孔上下行程内进行上下移动,第二压模27的下端为压紧端,在第二压模27的外侧具有安装台阶30,第二弹性件28设置于第二压模27的安装台阶30上方与上模座21的下方之间,受二者压缩;第二压模27的下端与压合模座10的配合对端子的端部形成压紧进行维稳。
46.在上模座21的上方固定装配有连接柱31,连接柱31的上端具有连接台32,用于与气缸的驱动端进行卡接;在连接柱31上固定设置有调节基座33,以及转动设置于连接柱31上及处于调节基座33上方的第一调节盘34,在第一调节盘34下表面与调节基座33上表面之间设置有调整结合面35,第一调节盘34的下表面为螺旋面,调节基座33的上表面为螺旋面,通过第一调节判断下表面与调节基座33的上表面贴合形成螺旋状的调整结合面35,从而在转动第一调节盘34时,第一调节盘34下表面与调节基座33上表面之间的调整结合面35形成
错位,能够变换第一调节盘34与调节基座33之间的距离,即变换第一调节盘34上表面与连接台32之间的距离,也就能够变换整个压合模组的安装位置,获得压合模组下方的刀模的不同高度位置,适用于更多尺寸的压合。
47.而在连接柱上设置有受压于第一调节盘34与连接柱之间的压缩弹性组件,第一调节盘34的上表面中部形成容置槽36,压缩弹性组件布置于容置槽36中,压缩弹性组件包括置于容置槽36中的组件底座37、放置于组件底座37上的环形弹片38,在组件底座37的上表面形成供环形弹片38置入的环形槽,在连接柱31上处于容置槽36的上方设置有限位台阶39,环形弹片38受组件底座与限位台阶压缩,通过压缩弹性组件的布置,在第一调节盘34旋动时,对第一调节盘34保持一定的预紧压力,保证第一调节盘34调整后的平稳性。
48.以及设置于在调节基座33与第一调节盘34之间对第一调节盘34转动到相应位置形成约束的第一弹性约束组件,第一弹性约束组件采用顶杆滚珠的方式来实现,具体为在第一调节盘34的直径方向开设有径向通孔40,调节基座33外周面分布有限位槽41,顶杆从第一调节盘34外伸入到径向通孔40中,滚珠42处于径向通孔40的内侧,径向通孔40内设置有弹簧43,受压在滚珠42与顶杆之间,在第一调节盘34转动时,滚珠压缩弹簧43,滚珠42能够从一个限位槽中,滚动到另一限位槽中,以此在第一调节盘34转动到位后,对第一调节盘34形成约束和限位。
49.为了将导线与端子之间实现一次性的压合,在第一压模23、第二压模27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压刀模44、第二压刀模45、第三压刀模46,从第一压模23朝向第二压模27方向依次排列第一压刀模44、第二压刀模45、压合刀模11、第三压刀模46,第一压刀模44、第二压刀模45、压合刀模11、第三压刀模46均通过上面的螺栓装配在上模座21上。其中,第一压刀模44、第二压刀模45对端子的压接区进行压合,第三压刀模46对端子的过渡区进行压合。
50.另外,第一压刀模44上下方式活动设置于第一压模23与第二压刀模45之间,即第一压刀模44中部开设上下布置的条形孔,螺栓插入后第一压刀模44能够上下滑动,在调节基座33与第一刀模之间设置有调节第一压刀模44伸出长度的调节组件;调节组件包括处于调节基座33下方的第二调节盘47,与第一压刀模44固定连接的调整块48,第二调节盘47转动设置于调节基座33下部,调节基座33的下表面与第二调节盘47的上表面之间或第二调节盘47的下表面设置有在第二调节盘47转动时,以变换第二调节盘47与调整块48之间距离的调节结构,此处的调节结构设置在调节基座33下表面与第二调节盘47上表面之间时,采用与上面的调整结合面35相同结构进行设置,当调节结构设置在第二调节盘47下表面时,调节结构为第二调节盘47下表面设置呈不同高度的斜面,从而在转动第二调节盘47时,能够通过调整块48来调节第一压刀模44下端的伸出长度,对端子的压接区进行更好的压接。同样,在第二调节盘47与调整基座之间设置有在第二调节盘47转动到相应位置形成约束的第二弹性约束组件,第二弹性约束组件与第一弹性约束组件结构相同设置。
5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仅为本发明的较优实施例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更不是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另外,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直接或间接的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