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光伏电力并网离网一体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3-08 23:46:2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光伏电力并网离网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2.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主要由太阳电池组件、控制器和逆变器三大部分组成,主要部件由电子元器件构成。太阳能电池经过串联后进行封装保护可形成大面积的太阳电池组件,再配合上功率控制器等部件就形成了光伏发电装置。
3.太阳能电池组件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电子学特性实现p-v转换的电气设备,在广大的无电力网地区,该装置可以方便地实现为用户照明及生活供电,还可与区域电网并网实现互补,光伏发电装置是利用电池组件将太阳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装置系统,在光照条件下,太阳电池组件产生一定的电动势,通过组件的串并联形成太阳能电池方阵,使得方阵电压达到系统输入电压的要求,通过充放电控制器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将由光能转换而来的电能贮存起来;用电时,蓄电池组为逆变器提供输入电,通过逆变器的作用,将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输送到配电柜,由配电柜的切换作用进行供电,蓄电池组的放电情况由控制器进行控制,保证蓄电池的正常使用,光伏电站系统整个能量转换过程为:太阳能

电能

化学能

电能

光能。
4.光伏电力并网系统是普遍应用的一种方式,使用方式简单加上政府扶植和经济上的补贴,促进了一大批项目应用;从技术角度看,这种应用方式对电网来说还需要相当多的技术措施和手段来配合,这是由于其发电直接提供给电网,经过高压送电及二次变电后用户才能用电,其电力交换及输送增加了电力设施的投入和电力耗损;从效果上看也不是一个高效方式,只是在一定规模下的一种简便的应用方式。而另一种光伏电力普遍应用的方式是离网发电供电系统,发电直接提供给负载,供电效率相对较高,但是由于光伏电力的不稳定及间歇性,对要求稳定供电的负载,则需要通过蓄电池蓄电后供给负载,虽然与光伏并网系统相比,电力传输的耗损减少了,降低了电网输电、变电的设施投入,但增加了蓄电池及相应设施的投资,而且蓄电池成本与寿命目前比较高,使得用电成本成倍增加,不具备普遍意义上的光伏电力市场化。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光伏电力并网离网一体化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伏电力并网离网一体化装置。
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光伏电力并网离网一体化装置,包括保护箱,所述保护箱上方设有箱盖组件,所述保护箱和箱盖组件内部分别设有接线箱和并离网线组件。
8.优选的,所述并离网线组件包括两个固定块,且两个固定块下侧分别设有电动缸盒和固定安装有活动柱,所述电动缸盒内部固定安装有电动缸,且电动缸的活塞杆顶端与固定块底部固定安装,所述活动柱外侧套接有固定柱,且活动柱底部固定安装有限位块,两
个所述固定块上均开设有两个凹槽,且两个固定块凹槽的中间固定安装有软管,两个所述软管内侧分别活动安装有并网线和离网线,且并网线和离网线右侧均固定安装有磁吸块。
9.优选的,所述保护箱包括箱壳,且箱壳内部开设有箱槽,所述箱壳上方开设有卡槽。
10.优选的,所述箱盖组件包括箱盖,且箱盖内部开设有箱盖槽,所述箱盖下侧固定安装有卡块,且卡块与卡槽卡接,所述箱盖左右侧分别开设有两个并离网槽和一个接线槽。
11.优选的,所述接线箱包括固定安装于箱槽右侧的箱体,且箱体内部开设有凹槽,其凹槽内固定安装有保护管,所述保护管左侧固定安装有磁吸块。
12.优选的,所述固定柱和电动缸盒的低端与箱槽底部固定安装。
13.优选的,所述并网线和离网线左侧穿出两个并离网槽,所述保护管右侧穿出接线槽。
14.优选的,所述软管表面设置有皱纹,且软管内壁上涂覆有一层绝缘层。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本实用新型为了便于根据不同的电力需求切换两个线路,通过固定块和软管将并网线和离网线固定在保护箱内,其软管内的绝缘层可避免漏电现象的发生,也可减少与外部接触防止受损,使得无论施工还是使用更加安全,而控制电动缸上下移动带动并网线和离网线上下移动,其并网线和离网线右端的磁吸块可与箱体左侧的磁吸块连接,可根据需要切换线路,操作简便。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保护箱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箱盖组件结构示意图一;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箱盖组件结构示意图二;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接线箱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并离网线组件结构示意图。
23.图中:
24.1、保护箱;11、箱壳;12、箱槽;13、卡槽;
25.2、箱盖组件;21、箱盖;22、箱盖槽;23、卡块;24、接线槽;25、并离网槽;
26.3、接线箱;31、箱体;32、保护管;33、磁吸块;
27.4、并离网线组件;41、固定块;42、电动缸盒;43、活动柱;44、电动缸;45、固定柱;46、限位块;47、软管;48、并网线;49、离网线。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
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0.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31.一种光伏电力并网离网一体化装置,包括保护箱1,保护箱1上方设有箱盖组件2,保护箱1和箱盖组件2内部分别设有接线箱3和并离网线组件4,需要根据不同的电力需求切换两个线路时,开启并离网线组件4可改变其内部线路的位置而切换线路,操作简便,而保护箱1和箱盖组件2可减少与外部接触防止受损,使得无论施工还是使用更加安全。
32.需要补充的是,并离网线组件4包括两个固定块41,且两个固定块41下侧分别设有电动缸盒42和固定安装有活动柱43,电动缸盒42内部固定安装有电动缸44,且电动缸44的活塞杆顶端与固定块41底部固定安装,活动柱43外侧套接有固定柱45,且活动柱43底部固定安装有限位块46,两个固定块41上均开设有两个凹槽,且两个固定块41凹槽的中间固定安装有软管47,两个软管47内侧分别活动安装有并网线48和离网线49,且并网线48和离网线49右侧均固定安装有磁吸块33,需要根据不同的电力需求切换两个线路时,开启电动缸44可带动固定块41上下移动,而其左侧的活动柱43可在固定柱45内移动,限位块46可防止活动柱43移动时脱离固定柱45,移动后可控制并网线48和离网线49右侧的磁吸块33与箱体31左侧的磁吸块33连接,可根据需要切换线路。
33.值得说明的是,保护箱1包括箱壳11,且箱壳11内部开设有箱槽12,箱壳11上方开设有卡槽13,可保护并网线48和离网线49减少受损。
34.需要补充的是,箱盖组件2包括箱盖21,且箱盖21内部开设有箱盖槽22,箱盖21下侧固定安装有卡块23,且卡块23与卡槽13卡接,箱盖21左右侧分别开设有两个并离网槽25和一个接线槽24,需要检查并网线48和离网线49时,将箱盖21向上拿起,其卡块23与卡槽13卡接部分分离即可,检查完毕后使卡块23与卡槽13卡接,可减少灰尘进入保护箱1内部。
35.作为优选的,接线箱3包括固定安装于箱槽12右侧的箱体31,且箱体31内部开设有凹槽,其凹槽内固定安装有保护管32,保护管32左侧固定安装有磁吸块33,开启电动缸44可控制并网线48和离网线49右侧的磁吸块33与箱体31左侧的磁吸块33连接,根据需要切换线路。
36.进一步的,固定柱45和电动缸盒42的低端与箱槽12底部固定安装。
37.需要补充的是,并网线48和离网线49左侧穿出两个并离网槽25,保护管32右侧穿出接线槽24。
38.作为优选的,软管47表面设置有皱纹,且软管47内壁上涂覆有一层绝缘层,其软管47内的绝缘层可避免漏电现象的发生,也可减少与外部接触防止受损。
39.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不同的电力需求切换两个线路时,开启电动缸44可带动固定块41上下移动,而其左侧的活动柱43可在固定柱45内移动,限位块46可防止活动柱43移动时脱离固定柱45,移动后可控制并网线48和离网线49右侧的磁吸块33与箱体31左侧的磁吸块33连接,可根据需要切换线路,需要检查并网线48和离网线49时,将箱盖21向上拿起,其卡块23与卡槽13卡接部分分离即可,检查完毕后使卡块23与卡槽13卡接,可减少灰尘进入保护箱1内部,其软管47内的绝缘层可避免漏电现象的发生,也可减少与外部接触防止受
损,使得无论施工还是使用更加安全。
40.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