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改进式双螺杆泵的制作方法

2023-03-08 23:37:2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泵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改进式双螺杆泵。


背景技术:

2.泵是输送流体或使流体增压的机械。它将原动机的机械能或其他外部能量传送给液体,使液体能量增加。泵主要用来输送水、油、酸碱液、乳化液、悬乳液和液态金属等液体或者气体,也可输送液、气混合物及含悬浮固体物的液体。泵通常可按工作原理分为容积式泵、动力式泵和其他类型泵三类。除按工作原理分类外,还可按其他方法分类和命名。如,按驱动方法可分为电动泵和水轮泵等;按结构可分为单级泵和多级泵;按用途可分为锅炉给水泵和计量泵等;按输送液体的性质可分为水泵、油泵和泥浆泵等。按照有无轴结构,可分直线泵,和传统泵,因此,泵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并深受人们喜爱,但上述的泵体在使用过程中,充入的液体或者气体过多时,泵的内部就会发生故障,尤其是转子与泵的输出端之间没有限位结构,就会导致泵体内的两个转子与泵腔擦碰,致使泵卡死故障,严重的会使泵轴扭断;其次,上述的泵体在使用过程中,泵体的温度会发生变化导致物料输送不顺畅,其次,大部分的泵体在物料的进口处并没有设置引导物料输送的结构,导致物料在泵体内输送不平稳。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够维持物料稳定输送且能够承受更大压力的改进式双螺杆泵。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改进式双螺杆泵,包括:泵壳,所述泵壳的端部设有盖体,所述泵壳内活动设有一对轴体,每个所述轴体的端部与盖体之间通过限位机构活动连接,所述泵壳包括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每个所述轴体上均套设有螺旋杆,每个所述螺旋杆靠近第一壳体的一端均穿过第二壳体且插入至第一壳体内,每个所述限位机构分别与对应螺旋杆的端部定位连接。
5.在上述的一种改进式双螺杆泵中,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设于轴体端部的限位套以及设于盖体上且与限位套数量相同的定位块,所述限位套与定位块活动连接,每个所述定位块上均设有定位管,所述定位管插入至对应的限位套内,所述限位套可相对定位管转动,所述定位管与限位套之间设有活动件,所述轴体、限位套、定位件以及活动件同轴设置。
6.在上述的一种改进式双螺杆泵中,所述限位套的内部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限位套的内部分割呈凹腔与限位腔,所述活动件的外侧面抵靠在限位腔的内壁。
7.在上述的一种改进式双螺杆泵中,所述隔板与轴体的端部通过螺栓连接,所述螺旋杆靠近限位套的端部设有凸环,所述凸环插入至凹腔内,所述螺栓位于限位腔内的头部插入至定位管内,并且螺栓的头部与定位管的内壁不接触。
8.在上述的一种改进式双螺杆泵中,所述盖体上开设有用于容纳限位套以及定位块
的安装槽,所述盖体位于安装槽处设有用于连接定位块的安装板。
9.在上述的一种改进式双螺杆泵中,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设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一壳体内设有第一内腔,所述第一通道围设在第一内腔的外围。
10.在上述的一种改进式双螺杆泵中,所述第一壳体的侧面设有第一进口以及第一出口,所述第一进口与第一出口均与第一通道联通。
11.在上述的一种改进式双螺杆泵中,所述第一壳体靠近第二壳体的端面处设有第一连孔与第二连孔,所述第一连孔与第二连孔均与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壳体的内部设有第二通道与第三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在的平面与第三通道所在的平面平行,所述第二壳体内设有第二内腔,所述第二通道与第三通道均围设在第二内腔的外围。
12.在上述的一种改进式双螺杆泵中,所述第二壳体靠近第一壳体的端面上设有第三连孔与第四连孔,所述第三连孔与第四连孔均与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三连孔与第一连孔连通,所述第四连孔与第二连孔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与第三通道之间通过多个第五连孔连通。
13.在上述的一种改进式双螺杆泵中,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料口,所述料口包括第一通孔以及两个以料口的中心对称设置的第二通孔,两个所述第二通孔通过第一通孔联通,所述第一通孔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所述第二通孔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1、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限位机构的限位作用与支撑作用,使得轴体的端部与盖体之间不会发生错位移动,使得当两个螺旋杆之间冲入更大的气压或者液压时,便可避免螺旋杆和泵壳的内壁发生擦碰,从而避免该泵体发生卡死故障或者轴体扭断的情况。
16.2、本实用新型的泵体在工作时,两个轴体同时带动对应螺旋杆转动,因限位套与对应的轴体连接,定位块与盖体螺纹连接,并且定位块上的定位管与限位套之间通过活动件连接,使得螺旋杆在靠近盖体的一端与泵壳之间不会发生错位移动的情况,并使得当两个螺旋杆之间冲入更大的气压或者液压时,便可避免螺旋杆和泵壳的内壁发生擦碰,从而避免该泵体发生卡死故障或者轴体扭断的情况。
17.3、当动环座相对静环座转动时,人们便可将冷却液通过进液口通入至动环座内,因出液口与进液口联通,使得冷却液通过出液口流出,如此,便可降低动环座与静环座之间的温度,并且还能润滑动环座与静环座之间的接触面。
18.4、当该双螺杆泵处于运行状态时,人们可将具有预设温度的液体通过第一进口通入至第一通道内,之后,通过第一出口流出,使得第一壳体的温度以及第一内腔的温度能够相应的升高或者降低,如此,便可使得位于第一壳体内的物料始终维持在液体状态,从而确保物料能够顺利从第一壳体流动至第二壳体内。
19.5、第二通道与第一通道连通,第三通道与第二通道连通,使得具有预设温度的液体会流入至第二通道与第三通道内,从而使得第二壳体的温度以及第二内腔的温度能够相应的升高或者降低,如此,便可使得位于第二壳体内的物料始终维持在液体状态,从而确保物料能够顺利从第二壳体流过。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双螺杆泵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图1在a-a处的剖视图。
22.图3是图2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3.图4是盖体的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是限位套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是限位套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6.图7是螺旋杆的结构示意图。
27.图8是定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28.图9是图2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9.图10是静环座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1是图1去除第一壳体后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2是实施例二中第一壳体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32.图13是实施例二中第一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3.图14是实施例三中第一壳体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34.图15是实施例三中第一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5.图16是实施例三中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7是图16中的第二壳体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8是图17在e-e处的剖视图。
38.图19是图17在f-f处的剖视图。
39.图20是第一壳体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40.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41.实施例一
42.如图1—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式双螺杆泵包括泵壳100、盖体200、轴体110、限位机构300、第一壳体130、第二壳体140以及螺旋杆120。
43.如图1—图2和图11所示,泵壳100的端部设有盖体200,所述泵壳100内活动设有一对轴体110,每个所述轴体110的端部与盖体200之间通过限位机构300活动连接,所述泵壳100包括第一壳体130与第二壳体140,所述第二壳体140与第一壳体130可拆卸连接,每个所述轴体110上均套设有螺旋杆120,每个所述螺旋杆120靠近第一壳体130的一端均穿过第二壳体140且插入至第一壳体130内,每个所述限位机构300分别与对应螺旋杆120的端部定位连接。
44.通过该限位机构300的限位作用与支撑作用,使得轴体110的端部与盖体200之间不会发生错位移动,使得当两个螺旋杆120之间冲入更大的气压或者液压时,便可避免螺旋杆120和泵壳的内壁发生擦碰,从而避免该泵体发生卡死故障或者轴体110扭断的情况。
45.当物料从第一壳体的顶部进入且该改进式双螺杆泵在工作时,两个螺旋杆120同时转动,因每个所述螺旋杆120靠近第一壳体130的一端均穿过第二壳体140且插入至第一壳体130内,使得人们将物料导入至第一壳体130内时,插入至第一壳体130内的螺旋杆120能够在第一壳体130内就将物料提前引导至第二壳体140内,如此,便可体现出该改进式双
螺杆泵输送物料更加平稳且更加顺畅。
46.如图2—图8所示,限位机构300包括设于轴体110端部的限位套310以及设于盖体200上且与限位套310数量相同的定位块320,所述限位套310与定位块320活动连接,每个所述定位块320上均设有定位管321,所述定位管321插入至对应的限位套310内,所述限位套310可相对定位管321转动,所述定位管321与限位套310之间设有活动件330,所述轴体110、限位套310、定位件以及活动件330同轴设置,两个所述轴体110平行设置,工作时,两个轴体110同时带动对应螺旋杆120转动,因限位套310与对应的轴体110连接,定位块320与盖体200螺纹连接,并且定位块320上的定位管321与限位套310之间通过活动件330连接,使得螺旋杆120在靠近盖体200的一端与泵壳之间不会发生错位移动的情况,并使得当两个螺旋杆120之间冲入更大的气压或者液压时,便可避免螺旋杆120和泵壳的内壁发生擦碰,从而避免该泵体发生卡死故障或者轴体110扭断的情况。
47.限位套310的内部设有隔板311,所述隔板311将限位套310的内部分割呈凹腔312与限位腔313,所述活动件330的外侧面抵靠在限位腔313的内壁,隔板311与轴体110的端部通过螺栓314连接,以使得轴体110能够带动限位套310同步转动,所述螺旋杆120靠近限位套310的端部设有凸环121,所述凸环121插入至凹腔312内,所述螺栓314位于限位腔313内的头部插入至定位管321内,并且螺栓314的头部与定位管321的内壁不接触,当轴体110带动螺旋杆120与限位套310转动时,因活动件330位于限位腔313的内壁与定位管321之间,便可实现限位套310相对定位管321转动,并能使限位套310在转动过程中,限位套310与定位管321依旧处于同轴状态,也即,保证轴体110、限位套310与定位管321始终处于同轴状态,进一步的,所述螺旋杆120靠近限位套310的端部设有凸环121,所述凸环121插入至凹腔312内,并且凸环121的环形侧面与凹腔312的内壁贴合,如此,便可进一步的保证轴体110带动螺旋杆120转动的过程中,限位套310不会相对螺旋杆120的端部发生晃动,也即,保证轴体110、螺旋杆120、限位套310与定位管321始终处于同轴状态。
48.在本实用新型中,活动件330可是轴承或者由内圈环(图中未标注)与外圈环(图中未标注)的叠放组件(图中未标注),该内圈环与外圈环可相互转动,当选用轴承时,轴承的内环(图中未标注)安装于定位管321上,轴承的外环(图中未标注)抵住限位腔313的内壁上,工作时,外环相对内环转动;当选用叠放组件时,内圈环安装于定位管321上,外圈环抵住限位腔313的内壁上,工作时,外圈环相对内圈环转动。
49.活动件330套设在定位管321上,所述定位管321上设有用于防止活动件330从定位管321上脱落的内卡圈321a,所述限位腔313的内壁上设有用于防止活动件330从限位腔313内脱离出去的外卡圈313a,通过内卡圈321a与外卡圈313a的配合使用,便可避免活动件330在限位套310与定位管321之间发生错位移动的情况,进而确保限位套310能够稳定相对定位管321转动。
50.盖体200上开设有用于容纳限位套310以及定位块320的安装槽210,所述盖体200位于安装槽210处设有用于连接定位块320的安装板220,安装时,人们需要将安装板220与对应的定位块320螺纹连接,以使得定位块320、定位管321与安装板220构成一个整体,避免轴体110带动限位套310转动时,定位块320与盖板发生错位移动的情况,并实现定位管321限制限位套310发生错位偏移的情况。
51.如图2、图9和图10所示,泵壳的一侧设有用于驱动各个轴体110转动的驱动件400,
具体的,该驱动件400为齿轮411箱410与电机(图中未标注),该齿轮411箱410与泵壳连接,其中,一个轴体110活动插入齿轮411箱410内,另一个轴体110穿过齿轮411箱410,并且两个轴体110位于齿轮411箱410处均设有齿轮411,两个齿轮411啮合,电机与穿过齿轮411箱410的轴体110连接,以使得电机带动轴体110转动时,通过两个齿轮411,便可带动另外一个轴体110转动。
52.轴体110上套设有动环座111与静环座112,所述动环座111与驱动件400连接,静环座112的一端嵌入至动环座111内并且与动环座111接触式连接,动环座111的外侧面上开设有至少两个进液口111a,所述动环座111的内壁设有多个与进液口111a连通的出液口111b,该出液口111b正对动环座111插入静环座112的一端,当动环座111相对静环座112转动时,人们便可将冷却液通过进液口111a通入至动环座111内,因出液口111b与进液口111a联通,使得冷却液通过出液口111b流出,如此,便可降低动环座111与静环座112之间的温度,并且还能润滑动环座111与静环座112之间的接触面。
53.如图2、图9和图10所示,第一壳体130上设有料口137,该料口137可供物料进料或者将物料排放出去。
54.如图1和图20所示,该料口137与第一壳体的内部联通,使得物料能够通过料口137进入至第一壳体130内或者使得位于第一内腔132内的物料能够通过料口137排放到外界。
55.在现有技术中,大部分泵体的物料通道都是呈圆形的,而在本实用新型中,料口137包括第一通孔137a以及两个以料口137的中心对称设置的第二通孔137b,两个所述第二通孔137b通过第一通孔137a联通,第一通孔137a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所述第二通孔137b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可见,本实用新型料口137有效增加料口137的截面面积,使得该料口137能够通过更大体积的物料以及能够一次性通过更多数量的物料,从而实现快速进料或者排料的效果。
56.实施例二
57.如图12和图13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再增加第一壳体130的控温功能。
58.第一壳体130的内部设有第一通道131,所述第一壳体130内设有第一内腔132,所述第一通道131围设在第一内腔132的外围,第一壳体130的侧面设有第一进口133以及第一出口134,所述第一进口133与第一出口134均与第一通道131联通,当该双螺杆泵处于运行状态时,人们可将具有预设温度的液体通过第一进口133通入至第一通道131内,之后,通过第一出口134流出,而在此过程中,因第一通道131围设在第一内腔132的外围,使得该液体能够与第一壳体130进行充分的热交换,从而使得第一壳体130的温度以及第一内腔132的温度能够相应的升高或者降低,如此,便可使得位于第一壳体130内的物料始终维持在液体状态,从而确保物料能够顺利从第一壳体130流动至第二壳体140内。
59.实施例三
60.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再增加第二壳体140的控温功能。
61.如图14—图19所示,第一壳体130靠近第二壳体140的端面处设有第一连孔135与第二连孔136,所述第一连孔135与第二连孔136均与第一通道131连通,第二壳体140的内部设有第二通道141与第三通道142,所述第二通道141所在的平面与第三通道142所在的平面平行且不重合,第二壳体140靠近第一壳体130的端面上设有第三连孔144与第四连孔145,
所述第三连孔144与第四连孔145均与第二通道141连通,第三连孔144与第一连孔135连通,所述第四连孔145与第二连孔136连通,第二通道141与第三通道142之间通过多个第五连孔146连通,第二壳体140内设有第二内腔,所述第二通道141与第三通道142均围设在第二内腔的外围。
62.当具有预设温度的液体流入至第一通道131内后,因第二通道141通过第三连孔144以及第一连孔135与第一通道131联通,并且第一连孔135与第一进口133之间的路程远小于第二连孔136与第一进口133之间的路程,并且从第一进口133进入至第一通道131内的液体有且仅能往第一进口133、第一连孔135、第二连孔136以及第一出口134的方向移动,如此,部分的液体将会通过第一连孔135与第三连孔144进入至第二通道141内,从而升高或者降低第二通道141周围稳定,当液体经过第二通道141的第四连孔145时,该液体将会通过第四连孔145与第二连孔136重新返回至第一通道131内,并通过第一出口134将该液体排出,进一步的,当液体流入至第二通道141内后,因第三通道142与第二通道141之间通过多个第五连孔146连通,使得第二通道141内的部分液体通过与第三连孔144相邻的两个第五连孔146流入至第三通道142内,此后,进入至第三通道142内的液体会在第三通道142内流动,并通过剩余的两个第五连孔146重新排放至第二通道141内,而剩余的两个第五连孔146与第四连孔145的距离较近,如此,该液体将会通过剩余的两个第五连孔146、第四连孔145、第二连孔136进入至第一通道131内,并通过第一出口134将该液体排放出去,如此,便可完成液体在第一壳体130与第二壳体140之间的流动过程,从而使得第一壳体130与第二壳体140能够维持恒定的温度,从而确保物料能够第一壳体130与第二壳体140的内部保持原有的状态稳定输送;另外,当第二壳体140的温度上升或下降时,第二内腔内的温度也会随之上升或者下降。
63.进一步的,因第二通道141所在的平面与第三通道142所在的平面平行且不重合,使得液体能够均匀改变第二壳体140上的温度,避免第二壳体140的一端面温度与另一端面的温度发生差异的情况。
64.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65.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一”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6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67.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