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枕头的制作方法

2023-03-06 07:47: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生活用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枕头。


背景技术:

2.随着现代人们的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运动的时间也相对减少,极大部分人长期低头玩手机,导致颈椎出现问题,常常感觉不适,久而久之,颈部的椎度就会发生改变,夜晚在睡觉时,不合适的枕头常常会影响用户的睡眠,而每位用户所适用的枕头或高或低,现市场上缺乏这种可以调节用户颈部位置高低的枕头,大多数都是批量生产同样的均码枕头,这并不能满足部分用户对枕头的颈部第二连接部位调节高低的需求。
3.现有技术可参考公告为cn204600035u的中国专利,其提供了一种可通过充气结构调节高度的护颈枕,其枕芯为两端凸起,中间凹陷的b型结构,所述枕芯中间设有气袋,气袋与气囊连接,气袋设于b型枕芯结构中的其中一凸起部位。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凸起内设置气袋,可通过气囊与气袋连接,实现对凸起部分的高低调节,然而该护颈枕在一般情况下,本身便具备凸起部分,在放置气袋后,只能在凸起部位的基础上再继续凸起,其使得用户的颈部与肩部的落差太大,降低了用户使用舒适度;且该枕头的气囊没有进行有效地收纳,在用户使用过程中气囊放置在枕头旁边吗,容易被用户配到,从而影响用户;除此之外,该枕头设计为b字型,两侧凸起,中间凹陷,用户头部枕在该枕头上时,用户的头部如果发生左右偏转时,没有对头部进行限定,不利于用户固定睡姿,无法继续对用户的颈部保护和维持正确的睡姿。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枕头,其将颈部与肩部的第二连接部位设置成倾斜面,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颈部与肩部的高度差太大的问题,倾斜面设置提高了用户的舒适度,更加符合人体构造;另外,本技术将气囊设置在枕头内,能够有效收纳气囊,使用户在使用枕头时,不必担心会不小心触碰气囊而影响使用。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枕头,所述枕头包括第一枕体和第二枕体,所述第二枕体连接在所述第一枕体上,其中,
6.所述第一枕体与所述第二枕体的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
7.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第一枕体与第二枕体连接的中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顶面为凹面;
8.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第一枕体与第二枕体连接的边缘,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表面为倾斜面;
9.所述第二连接部内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气袋,所述第一枕体包括气囊,所述气囊与所述气袋连接。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一种枕头,其包括第一枕体和第二枕体,第二枕体连接在第一枕体上,两枕体连接部分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位于两枕体连
接部位的中间位置,第一连接部的顶面为凹面,第一连接部用于放置用户的头部,其设置为凹面,便于与人体的头部的轮廓相适应,利于用户的使用舒适感;第二连接部了位于两枕体连接的边缘,第二连接部的表面为倾斜面,第二连接部用于支撑用户的颈部,当用户枕在枕头上时,用户的部分颈部是枕在第二连接部上的,第二连接部设置成倾斜面,其用于缓解用户到肩部的高度差,以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防止颈部到肩部的高度变化突然变大,对用户造成其他影响;而在第二连接部中设置有气袋,可通过增加气袋中的气,已增加第二连接部的高度,便于用户调节至自己适合的高度。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枕体上设有容纳腔,所述气囊设于所述容纳腔中。容纳腔用于将气囊收纳在第二枕体上,可有效避免气囊外置对用户使用时造成的不必要的影响,且整洁美观,使用寿命也增长。
12.进一步的,所述容纳腔位于所述第一枕体的底部。容纳腔设置与第二枕体的底部,可较大程度地减少气囊对枕头的使用影响,容纳腔设置在底部,其放置气囊时,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是不会看见气囊的,其进一步增加了枕头的美观性。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上开设有透气孔。第一连接部设置成圆滑的凹槽,其主要用于放置用户的后脑勺,用户使用枕头时难免会出现出汗的情况,透气孔的设置主要用于通风,使枕头保持透气,其有利于保障睡眠的舒适感。
14.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五连接部,以第一连接部为中心,所述第五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对立侧,所述第五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的中心处于同一直线上。通俗而言,第一连接部为枕头的前侧部位,第五连接部为枕头的后侧部位,第五连接部作为枕头的后侧,其将第一枕体和第二枕体连接在一起,第五连接部的表面呈现圆滑的凸弧面。
15.进一步的,所述气囊与所述气袋的连接管上设有阀门。阀门主要用于对气袋的充气、放气的控制,便于用于调节第二连接部的高度。
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枕体、第二枕体均为蝶形。蝶形枕较为美观,用户在使用时可提高用户愉悦感,且蝶形枕的外观形态更容易实现本技术的结构,弧形的走势更流畅、美观。
17.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三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对向设置,其中,所述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枕体与第二枕体之间,所述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均为圆滑的凹槽。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设置在枕头的两侧,两连接部均为v形圆滑的凹槽,使得第二枕体的两侧相较于第一枕体翘起,第二枕体翘起的两翼略高于第一连接部,使得第一枕体的表面呈现为圆滑的凹槽,便于用户使用时,头部稳稳地置于第一连接部上。
1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枕体底部为平面,所述第二枕体顶面为圆滑的凹陷面。第一枕体的底部为平面,有助于枕头的放置平稳,第二枕体的顶面为圆滑的凹陷面,有利于用户放置头部,其圆滑的凹面贴合人体头部的弧线,有利于用户使用时的舒适感提升。
1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枕体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气囊的位置。限位件的设置有助于将气囊限制在第一枕体上,使气囊不会轻易从第二枕体上脱离。
20.本技术的一种枕头,其具备较高的美观性,设置的气囊、气袋可用于调节颈部支撑部分的高度,通过将第二连接部的支撑面设置成斜面,可缓解颈部到肩部的高度差,使用户
得到更好的体验感,且设置容纳腔用于收纳气袋,设置透气孔用于使用户使用时保持头部通气,提供给用户较为舒适的睡眠环境,第二枕体两侧翘起的两翼,抬高了枕头侧面,使头部规整地放置在第一连接部中,使用户不易发生头部偏转,以保持统一、正确的睡眠姿势。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枕头的结构示意图一;
22.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枕头的结构示意图二;
23.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枕头的结构示意图三;
24.图4是本技术的一种枕头的结构示意图四;
25.图5是本技术的一种枕头的结构示意图五;
26.图6是本技术的一种枕头的局部a放大示意图;
27.图7是本技术的一种枕头的剖视图一;
28.图8是本技术的一种枕头的局部剖视图一;
29.图9是本技术的一种枕头的局部剖视图二。
30.附图标记:
31.1、第一枕体;2、第二枕体;3、第一连接部;4、第二连接部;5、第三连接部;
32.6、第四连接部;7、第五连接部;8、气囊;9、气袋;10、阀门;21、容纳腔;
33.22;限位件;31、透气孔;41、空腔;81、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详细、清楚、完整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定本公开。
3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别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36.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公开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见如图1至图9说明。
38.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枕头,枕头包括第一枕体1和第二枕体2,第二枕体2连接在第一枕体1上,其中,第一枕体1与第二枕体2的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3和第二连接部4;
39.第一连接部3位于第一枕体1与第二枕体2连接的中部,第一连接部3的顶面为凹面,使得第一枕体1呈现中凹的结构,第一连接部3位于两枕体连接的中部,当用户的头部枕在枕头上时,第一连接部3支撑用户的后脑勺,第一连接部3的支撑面为圆滑的凹面,可与人体的头部的结构匹配,使用户就枕时具有较为舒适的支撑弧度,增加用户的舒适度;
40.第二连接部4位于第一枕体1与第二枕体2连接的边缘,第二连接部4的表面为倾斜
面;第二连接部4位于两枕体连接的边缘位置,其将两枕体此处的边缘位置连接起来以形成对颈部部位的支撑,第二连接部4用于支撑后脑到肩部的颈部位置,其表面呈斜面,能够起到后脑到肩部的颈部高度变化的缓冲作用,当人躺在床上,头部置于枕头上时,由于枕头具有一定的高度,如果后脑勺到肩部没有得到有效支撑,那颈椎的压力将会很大,会对颈椎造成一定的伤害,影响颈椎部位的曲度;而后脑勺到肩部的位置如果没有支撑面,骤降的高度差,更容易对颈椎造成损害。第二连接部4斜面的设置进一步的减轻了这种情况,其能够有效地对颈椎作支撑作用,能够有效保护颈椎;
41.第二连接部4内设有空腔41,空腔41内设有气袋9,第一枕体1包括气囊8,气囊8与气袋9连接;第二连接部4中设有空腔41,空腔41中放置气袋9,可通过对气袋9的进气与排气调节第二连接部4的高度,可适应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调节成不同的高度以配合用户使用。空腔41为半圆柱形,其能够容纳气袋9,空腔41具备一定的弹性,当气袋9充气时,空腔41能够往外拉伸,且不会轻易被破坏。且第一连接部3在气袋9没有完全充气饱满时,第一连接部3能够保持其斜面,支撑用户的颈部。空腔41底部设有底板,在使用中,可将底板拿开,再放入气袋9,最后闭合底板,使气袋9固定在空腔41中。
42.优选的,第一枕体1上设有容纳腔21,气囊8设置在容纳腔21中。容纳腔21用于将气囊8收纳在第二枕体2上,可有效避免气囊8外置对用户使用时造成的不必要的影响,且整洁美观,使用寿命也增长。容纳腔21能够将气囊8完全容纳,对气囊8进行有效收纳。在本技术中,容纳腔21为内凹的半圆柱槽,其具有圆滑的内凹面。
43.优选的,容纳腔21位于第一枕体1的底部。容纳腔21设置与第二枕体2的底部,可较大程度地减少气囊8对枕头的使用影响,容纳腔21设置在底部,其放置气囊8时,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是不会看见气囊8的,其进一步增加了枕头的美观性。
44.优选的,第一枕体1包括限位件,限位件用于限制气囊8的位置。限位件的设置有助于将气囊8限制在第一枕体1上,使气囊8不会轻易从第二枕体2上脱离。如图6所示,限位件连接在第二枕体2的底部,其可用于将气囊8限制在容纳腔21中,使气囊8不易从容纳腔21中脱落,便于气囊8收纳,不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连接件与第二枕体2为可拆卸连接,举例但不局限于,连接件可为魔术贴、卡扣、系带等等,在此本技术不做限制,只要达到对气囊8的限位作用,将气囊8稳定地放置在容纳腔21中即可。在本技术中,连接件为魔术贴,在容纳腔21底部的一侧固定连接魔术贴,魔术贴一段设置成魔术毛面,一段设置成魔术勾面,在容纳腔21底部的对侧设置卡勾,魔术贴可穿过卡勾,再拉回来,将魔术毛面与魔术勾面粘贴在一起,以实现对气囊8的限位作用。
45.优选的,气囊8与气袋9连接管81上设有阀门10。阀门10主要用于对气袋9的充气、放气的控制,以便于用于调节第二连接部4的高度。
46.优选的,第一连接部3中间开设有透气孔22;限位件;31。第一连接部3设置成圆滑的凹槽,其主要用于放置用户的后脑勺,用户使用枕头时难免会出现出汗的情况,透气孔22;限位件;31的设置主要用于通风,使枕头保持透气,其有利于保障睡眠的舒适感。在本技术中,透气孔22;限位件;31为圆形孔,其贯穿第一枕体1、第二枕体2,透气孔22;限位件;31的直径大小小于第一连接部3,透气孔22;限位件;31设于第一连接部3的中心位置。
47.优选的,连接部包括第五连接部7,以第一连接部3为中心,第五连接部7位于第二连接部4的对立侧,第五连接部7、第一连接部3、第二连接部4的中心处于同一直线上。通俗
而言,第一连接部3为枕头的前侧部位,第五连接部7为枕头的后侧部位,第五连接部7作为枕头的后侧,其将第一枕体1和第二枕体2连接在一起,第五连接部7的表面呈现圆滑的凸弧面。第五连接部7与第二连接部4配合,使枕头的前后两端都将第一枕体1和第二枕体2连接在一起,保证了两枕体连接的牢固、稳定性,第五连接部7作为枕头的后端,其设置表面呈现圆滑的外凸曲线,能够抵支撑用户使用时对枕头的压力,能够最大程度地接受因压力产生的形变,对枕头起敦实的支撑作用和维稳作用。
48.优选的,第一枕体1、第二枕体2均为蝶形。蝶形枕较为美观,用户在使用时可提高用户愉悦感,且蝶形枕的外观形态更容易实现本技术的结构,弧形的走势更流畅、美观。
49.优选的,连接部包括第三连接部5与第四连接部6,第三连接部5与第四连接部6对向设置,其中,第三连接部5、第四连接部6位于第一枕体1与第二枕体2之间,第三连接部5、第四连接部6均为圆滑的凹槽。第三连接部5、第四连接部6设置在枕头的两侧,两连接部均为v形圆滑的凹槽,使得第二枕体2的两侧相较于第一枕体1翘起,第二枕体2翘起的两翼略高于第一连接部3,使得第一枕体1的表面呈现为圆滑的凹槽,便于用户使用时,头部稳稳地置于第一连接部3上。第三连接部5与第四连接部6使枕头的重心集中在第一连接部3、第二连接部4与第三连接部5上,而用户使用使,头部也集中在第一连接部3、第二连接部4上,可保证用户在使用时,不会轻易发生歪斜。且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部3与第二连接部4均为v形,其使得两枕体的连接是圆滑的,在力的分担上,也是具有缓冲作用的,其增加了两枕体的连接稳固性。
50.优选的,第一枕体1底部为平面,第二枕体2顶面为圆滑的凹陷面。第一枕体1的底部为平面,有助于枕头的放置平稳,第二枕体2的顶面为圆滑的凹陷面,有利于用户放置头部,其圆滑的凹面贴合人体头部的弧线,有利于用户使用时的舒适感提升。
51.在实际使用中,将头部放置在第一连接部3上,第一连接部3上的通气孔可使睡眠时头部保持透气,部分颈部放置在第二连接部4上,通过按压气囊8,可调节第二连接部4的高度,使用户到达想要的效果。第二枕体2的上表面呈现圆滑的凹面,可较大程度地与头部的弧度匹配,提高用户的舒适感,且枕头的两翼略高于第一连接部3,可有效避免用户在使用中发生侧躺的情况,最大程度保证用户仰躺的姿势,有助于用户正确睡姿的稳定。
5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枕体1与第二枕体2均具备一定的弹性,可使用记忆棉、透气棉等其他材质制成,也可在枕头在设置枕套,帮助用户平时对枕头的保护与良好的清洁,枕套的外形与枕头的形状相匹配,且枕套也为具有弹性的柔性材料制成,如棉质材料、涤纶材料等等,此处不做限制。
53.以上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