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3-03-05 21:57:2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手机的壳体内设置有扬声器和受话器,受话器与壳体之间形成后腔。在双扬声器模式下,以大功率工作时,由于振幅大,对气流的推动作用强,后腔中将产生较大的气流冲击,该气流冲击传递至手机的壳体,使壳体振动,引发较明显的壳振现象,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手机在双扬声器模式下,手机的壳体振动较大,壳振现象明显的问题之一。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5.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腔室,壳体还设有第一出声口和第二出声口,第一出声口和第二出声口均与腔室连通;扬声器,设于腔室内,扬声器包括前腔盖板、第一振膜和扬声器单体,前腔盖板、第一振膜和扬声器单体之间合围出第一前腔,第一前腔连通第一出声口,第一振膜连通腔室和第一前腔;受话器,设于腔室内,受话器和腔室的腔壁之间合围出第二前腔,第二前腔连通第二出声口;其中,扬声器的激励信号的信号相位,与受话器的激励信号的信号相位同步。
6.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包括壳体、扬声器和受话器。壳体内设有腔室,腔室用于容置扬声器和受话器。壳体设有第一出声口和第二出声口,扬声器设有第一前腔,受话器和腔室的腔壁之间合围出第二前腔,第一前腔与第一出声口连通,第二前腔与第二出声口连通。电子设备工作时,部分气流能够由第一前腔流向第一出声口,部分气流能够由第二前腔流向第二出声口。
7.进一步地,扬声器包括前腔盖板、第一振膜和扬声器单体,前腔盖板、第一振膜和扬声器单体之间合围出第一前腔,第一振膜连通腔室和第一前腔,也即,第一振膜的第一端面可以形成第一前腔的腔壁的一部分,第一振膜的第二端面可以形成腔室的腔壁的一部分,第一振膜的第一端面和第一振膜的第二端面对应设置。第一前腔的部分气流能够经由第一振膜流向腔室。
8.扬声器的激励信号的信号相位,与受话器的激励信号的信号相位同步,即,扬声器和受话器所受的电激励的相位一致。当电子设备在双扬声器模式下时,扬声器从第一出声口处辐射声场,受话器从第二出声口处辐射声场。
9.以扬声器向上振动(由壳体的显示屏向壳体的电池盖的方向)为例,此时,受话器需向上振动(由壳体的电池盖向壳体的显示屏的方向),以构造同相声源。
10.扬声器与受话器同时工作,扬声器和受话器作同相运动,第一前腔处形成的气流可通过第一振膜传递至壳体的腔室内,第一振膜受第一前腔气流冲击向上运动,在第一振
膜的顶部形成局部高压,受话器向上振动,将在受话器的后腔的对应位置形成局部低压(其中,腔室的一部分腔壁与受话器的底部之间形成受话器的后腔,受话器的后腔和第一前腔通过第一振膜连通,也可以说,壳体的腔室的一部分形成受话器的后腔)。由于流体总是有着从高压带流向低压带的趋势,故而,第一振膜的顶部与受话器的底部气流可形成回路,这样,可以减小气流对电子设备的壳体的冲击,由此实现壳振的减弱。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在双扬声器模式下的壳振问题。
11.可以理解的是,在电子设备在双扬声器模式下,由于受话器和扬声器作同相运动,第一振膜的外侧和受话器的底部可以形成相位相反的气流冲击,作为反相的偶极子流,两者在壳体的腔室内可相互抵消,以此减弱壳振。
12.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3.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4.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剖视图;
15.图2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工作时的气流的流向示意图;
16.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扬声器的剖视图;
17.图4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扬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18.图5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扬声器的分解图;
19.图6是相关技术中的电子设备和本技术的电子设备的壳振振幅的数据对比示意图。
20.附图标记:
21.图1至图5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22.100电子设备,110壳体,112腔室,114第一出声口,116第二出声口,118电池盖,120显示屏,130扬声器,132前腔盖板,134第一振膜,136扬声器单体,138第一前腔,140开口,142后腔盖板,144扬声器的后腔,146第二振膜,150受话器,152受话器的底部,154第三振膜,160第二前腔,170受话器的后腔。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4.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7.下面结合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
28.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包括:壳体110,壳体110内设有腔室112,壳体110还设有第一出声口114和第二出声口116,第一出声口114和第二出声口116均与腔室112连通;扬声器130,设于腔室112内,扬声器130包括前腔盖板132、第一振膜134和扬声器单体136,前腔盖板132、第一振膜134和扬声器单体136之间合围出第一前腔138,第一前腔138连通第一出声口114,第一振膜134连通腔室112和第一前腔138;受话器150,设于腔室112内,受话器150和腔室112的腔壁之间合围出第二前腔160,第二前腔160连通第二出声口116;其中,扬声器130的激励信号的信号相位,与受话器150的激励信号的信号相位同步。
29.在该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包括壳体110、扬声器130和受话器150。壳体110内设有腔室112,腔室112用于容置扬声器130和受话器150。壳体110设有第一出声口114和第二出声口116,扬声器130设有第一前腔138,受话器150和腔室112的腔壁之间合围出第二前腔160,第一前腔138与第一出声口114连通,第二前腔160与第二出声口116连通。电子设备100工作时,部分气流能够由第一前腔138流向第一出声口114,部分气流能够由第二前腔160流向第二出声口116。
30.进一步地,扬声器130包括前腔盖板132、第一振膜134和扬声器单体136,前腔盖板132、第一振膜134和扬声器单体136之间合围出第一前腔138,第一振膜134连通腔室112和第一前腔138,也即,第一振膜134的第一端面可以形成第一前腔138的腔壁的一部分,第一振膜134的第二端面可以形成腔室112的腔壁的一部分,第一振膜134的第一端面和第一振膜134的第二端面对应设置。第一前腔138的部分气流能够经由第一振膜134流向腔室112。
31.扬声器130的激励信号的信号相位,与受话器150的激励信号的信号相位同步,即,扬声器130和受话器150所受的电激励的相位一致。当电子设备100在双扬声器130模式下时,扬声器130从第一出声口114处辐射声场,受话器150从第二出声口116处辐射声场。
32.以扬声器130向上振动(由壳体110的显示屏120向壳体110的电池盖118的方向)为例,此时,受话器150需向上振动(由壳体110的电池盖118向壳体110的显示屏120的方向),以构造同相声源。
33.扬声器130与受话器150同时工作,扬声器130和受话器150作同相运动,第一前腔138处形成的气流可通过第一振膜134传递至壳体110的腔室112内,第一振膜134受第一前腔138气流冲击向上运动,在第一振膜134的顶部形成局部高压,受话器150向上振动,将在
受话器的后腔170的对应位置形成局部低压(其中,腔室112的一部分腔壁与受话器的底部152之间形成受话器的后腔170,受话器的后腔170和第一前腔138通过第一振膜134连通,也可以说,壳体110的腔室112的一部分形成受话器的后腔170)。由于流体总是有着从高压带流向低压带的趋势,故而,第一振膜134的顶部与受话器的底部152气流可形成回路,这样,可以减小气流对电子设备100的壳体110的冲击,由此实现壳振的减弱。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在双扬声器130模式下的壳振问题。
34.可以理解的是,在电子设备100在双扬声器130模式下,由于受话器150和扬声器130作同相运动,第一振膜134的外侧和受话器的底部152可以形成相位相反的气流冲击,作为反相的偶极子流,两者在壳体110的腔室112内可相互抵消,以此减弱壳振。
35.具体地,图2中的箭头指示了气流的流动方向。
36.具体地,如图6所示,本技术的电子设备100在低频段声波造成的壳振现象有明显减弱。频率较高时,由于波长较短,声波能量小且耗散快,此时,本技术的电子设备100与相关技术中的电子设备相比,壳振现象皆不明显。
37.具体地,前腔盖板132内设有筋板,筋板弯曲布置以形成第一前腔138的一部分腔壁。
38.具体地,电子设备100可以是手机等移动终端、可穿戴式设备、平板电脑、膝上型电脑、移动计算机、增强现实设备(又称之为ar设备)、虚拟现实设备(又称之为vr设备)及掌上游戏机等。
3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4和图5所示,前腔盖板132设有开口140,第一振膜134设于开口140处。
40.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限定前腔盖板132和第一振膜134的配合结构,具体地,前腔盖板132设有开口140,第一振膜134设于开口140处,第一振膜134与开口140的口壁连接,使得第一前腔138内的部分气流可通过第一振膜134流向受话器的后腔170。
41.也即,前腔盖板132和第一振膜134相配合,以实现刚性盖板和柔性振膜复合的结构,第一前腔138既具有向第一出声口114导流的作用,又具有向受话器的后腔170导流的功能。在不增加电子设备100堆叠压力与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了电子设备100在双扬声器130模式下,减弱壳振的目的。
42.具体地,前腔盖板132的中部设有开口140。
43.具体地,第一振膜134通过胶水粘接于前腔盖板132的第一出声口114处。扬声器单体136与前腔盖板132通过胶水粘接配合。
4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壳体110包括电池盖118,第一振膜134位于电池盖118和扬声器单体136之间。
45.在该实施例中,壳体110包括电池盖118,并限定电池盖118、第一振膜134和扬声器单体136的配合关系,具体地,第一振膜134位于电池盖118和扬声器单体136之间,也就是说,第一振膜134和扬声器单体136沿壳体110的厚度方向布置。该设置合理利用了电子设备100的内部空间,基于扬声器130的现有结构,通过改进扬声器130的前腔盖板132的结构,在保证减弱电子设备100的壳振的效果的同时,不会增大扬声器130对电子设备100的厚度空间的占用率,不会影响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的尺寸。
4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还包括显示屏120,扬声器130至电池盖
118的距离大于扬声器130至显示屏120的距离,且受话器150至电池盖118的距离大于受话器150至显示屏120的距离。
47.在该实施例中,壳体110还包括显示屏120,扬声器130至电池盖118的距离大于扬声器130至显示屏120的距离,且受话器150至电池盖118的距离大于受话器150至显示屏120的距离。该设置能够保证受话器的后腔170的体积,能够保证第一前腔138内的气流通过第一振膜134有效流动至受话器的后腔170。若扬声器130至电池盖118的距离小于扬声器130至显示屏120的距离,和/或受话器150至电池盖118的距离小于受话器150至显示屏120的距离,那么,受话器的后腔170就会被压缩,使得受话器的后腔170的单位流通面积较小,这样,就会增大气流的折转,进而会增大气流的流动损失,且会增大电子设备100的运行噪音。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10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出声口114,第二出声口116和显示屏120位于壳体110的同一侧。
49.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限定第一出声口114和第二出声口116的位置关系,其中,壳体110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出声口114,也即,第一出声口114位于壳体110的侧部。第二出声口116和显示屏120位于壳体110的同一侧,也即,第二出声口116位于壳体110背离电池盖118的一侧。该设置能够保证受话器的后腔170的体积,为减弱电子设备100在双扬声器130模式下的壳振效果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5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沿垂直于壳体110的厚度方向,扬声器130位于受话器150的一侧。
51.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限定扬声器130和受话器150的位置关系,其中,沿垂直于壳体110的厚度方向,扬声器130位于受话器150的一侧,该设置不会增大扬声器130和受话器150对电子设备100的厚度空间的占用率,且可保证受话器的后腔170的体积,可保证减弱壳振效果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52.另外,当电子设备100在双扬声器130模式下时,受话器150和扬声器130同相工作,在垂直于壳体110的厚度方向形成相位相反的偶极子流,抵消受话器150大振幅工作时受话器的后腔170产生的气流冲击。在不增加电子设备100堆叠压力与生产成本基础上,实现双扬声器130模式下壳振的减弱。
53.具体地,如图1所示,受话器150至壳体110的顶部的距离小于扬声器130至壳体110的顶部的距离。也即,受话器150靠近壳体110的顶部,扬声器130靠近壳体110的底部。
54.具体地,扬声器130通过紧固件(如,紧固件包括螺钉、螺栓或铆钉)固定于电子设备100的底部。受话器150通过胶粘与顶压固定于电子设备100的顶部。
5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5所示,扬声器130还包括:后腔盖板142,后腔盖板142和前腔盖板132连接,扬声器单体136位于前腔盖板132和后腔盖板142之间,扬声器单体136将后腔盖板142和前腔盖板132之间的区域分隔出第一前腔138和扬声器的后腔144。
56.在该实施例中,扬声器130还包括后腔盖板142,后腔盖板142与前腔盖板132连接,后腔盖板142和前腔盖板132之间限定出用于容置扬声器单体136的空间,且扬声器单体136与后腔盖板142的腔壁和/或前腔盖板132的腔壁配合,将后腔盖板142和前腔盖板132之间的区域分隔出第一前腔138和扬声器的后腔144。
57.具体地,后腔盖板142位于壳体110的显示屏120和前腔盖板132之间。
58.具体地,前腔盖板132和后腔盖板142通过超声焊接的方式连接。
5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扬声器130还包括:第二振膜146,设于扬声器单体136上,且第二振膜146与第一前腔138连通。
6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受话器150还包括:第三振膜154,第三振膜154与第二前腔160连通。
61.具体地,以第三振膜154向下振动为例,在双扬声器130模式下,扬声器130与受话器150同时工作,第一前腔138处形成的气流冲击可通过第一振膜134传递至壳体110的腔室112,由于第二振膜146和第三振膜154作同相运动,在第一振膜134的外侧和受话器的底部152可形成相位相反的气流冲击,作为反相的偶极子流,两者在腔室112内可相互抵消,以减弱壳振。
62.具体地,以扬声器单体136上的第二振膜146向上运动为例,此时,受话器150的第三振膜154需向上运动,以构造同相声源。此时,电子设备100的壳体110内部气流情况如图2所示。如图2所示,第一振膜134受第一前腔138气流冲击向上运动,在其顶部形成局部高压,受话器150的第三振膜154向上运动,将在其后腔对应位置形成局部低压。由于流体总是有着从高压带流向低压带的趋势,第一振膜134的顶部与受话器的底部152气流可形成回路,减小气流对整机壳体110的冲击,由此实现壳振的减弱。
63.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64.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