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柴油机主轴承滑油供给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3-03-03 09:07: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柴油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柴油机主轴承滑油供给系统。


背景技术:

2.柴油机主轴承是柴油机的关键零件之一,对柴油机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均有密切的关系。主轴承在工作中受到冲击性的气体爆发压力和曲轴旋转惯性力的动负荷作用,工况复杂恶劣,负荷繁重,表面会产生大量的摩擦热,因此需要足够的润滑油通过摩擦表面对主轴承进行冷却,同时使轴承处于完全的液体摩擦,避免干摩擦,造成轴承损坏。目前,对主轴承润滑油供给系统,大多数采用在机体上内设纵向主润滑油道孔,再通过各分润滑油道孔,对各个主轴承进行润滑。主油道孔需要贯穿整个机体,增加了机体铸造工艺难度并且容易形成夹砂缩松等缺陷,造成滑油泄漏的风险,同时,该孔加工时需要定制专门的加工设备或刀具,大大提高了制造成本及加工难度。
3.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设计一种减少专用油道的数量,并且降低机体的铸造难度和加工难度的柴油机主轴承滑油供给系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柴油机主轴承滑油供给系统,该系统可以有效减少专用油道的数量,有效降低了机体的铸造难度和加工难度,降低了成本。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柴油机主轴承滑油供给系统,包括机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机体上的主轴承,所述机体上设置有轴向定位所述主轴承的主轴承盖,所述主轴承盖上设置有螺栓孔,所述螺栓孔内贯穿设置有螺栓,所述主轴承盖通过所述螺栓以及与所述螺栓配合使用的螺母固定在所述机体上,所述螺栓中部与所述螺栓孔间隔设置,且所述螺栓两端密封设置,所述主轴承盖中部用于套设在所述主轴承外周的内壁上设置有周向油槽,所述周向油槽通过所述主轴承盖上的连通槽与所述螺栓孔连通,所述主轴承端盖上还设置有与所述螺栓孔连通的油道,所述油道背离所述螺栓孔端部连接润滑油道;
6.其中,所述连通槽和所述油道两者与所述螺栓孔的连接处,均位于所述螺栓与所述螺栓孔间隔设置处,且间隔设置的所述螺栓与所述螺栓孔用以连通所述油道和所述连通槽。
7.优选地,所述油道包括:
8.竖向油道,位于所述主轴承盖上,所述竖向油道与所述润滑油道连通;
9.侧拉螺栓孔,与所述螺栓孔相交,内置侧拉螺栓,所述侧拉螺栓的螺杆部分与所述侧拉螺栓孔间隔设置,用于连通所述螺栓孔和所述竖向油道。
10.优选地,所述润滑油道包括:
11.分支油道,通过卡套连通所述竖向油道,用于为所述竖向油道注入润滑油;
12.主油道,位于所述机体外部,用于连通多个所述分支油道,为多个所述分支油道提供润滑油。
13.优选地,在所述螺栓孔轴向上,所述连通槽位于所述油道上方,润滑油从下至上注入所述螺栓孔,当到达所述连通槽处时,润滑油通过所述连通槽进入所述周向油槽。
14.优选地,所述螺栓两端的螺杆部分与所述螺栓孔螺纹连接,并在所述螺栓的螺栓头与所述主轴承盖交接处设置第一密封圈,在所述螺母与所述主轴承盖交接处设置第二密封圈。
15.优选地,所述周向油槽位于所述主轴承外周,润滑油通过所述周向油槽进入所述主轴承的注油孔,并均布于所述主轴承内表面。
16.优选地,所述螺栓以及所述螺栓孔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所述主轴承两侧,用于将所述主轴承盖固定在所述机体上。
17.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技术提供一种柴油机主轴承滑油供给系统,该系统通过螺栓和螺栓孔将主轴承盖固定在机体上,同时,螺栓的中部螺杆部分与螺栓孔间隔设置,间隔具有足够的截面积,能够供润滑油流动供给,润滑油通过润滑油道进入油道内,再由油道进入螺栓和螺栓孔的间隔内,再由与螺栓孔连通得到连通槽进入周向油槽内,再通过主轴承的油孔以及主轴承的油槽均匀分布于主轴承内表面,从而对主轴承进行润滑。具体地说,该系统通过合理设计螺栓孔及螺栓的间隙,具有足够的截面积,满足滑油的流动供给,借用了部分螺栓孔,通过螺栓孔将润滑油注入周向油槽,从而进入主轴承内表面,实现对主轴承的润滑,相较传统的润滑油供给系统,在机体上钻孔作为油道,本技术减少了专用润滑油道数量,布置更加简洁。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柴油机主轴承滑油供给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柴油机主轴承滑油供给系统的油道与螺栓孔连接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机体 2、主轴承 3、主轴承盖 4、螺栓 5、螺母6、分支油道 7、主油道 101、螺栓孔 102、连通槽 103、周向油槽 301、竖向油道302、侧拉螺栓孔。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4.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25.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柴油机主轴承滑油供给系统,它包括机
体1以及设置在机体1上的主轴承2,主轴承2 位于机体1的主轴承孔内,并通过主轴承盖3对主轴承2进行轴向定位,在主轴承盖3上设置有螺栓孔101,螺栓孔101内设置有螺栓4,主轴承盖3通过螺栓4以及与螺栓4配合使用的螺母5固定在机体1 上;需要说明的是,螺栓4中部的螺杆与螺栓孔101之间间隔设置,便于润滑油从螺栓孔101间隔内流通,同时为了保证润滑油的密封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在螺栓4两端进行密封设置。
26.为了达到主轴承2的润滑效果,在主轴承盖3上设置有周向油槽 103,周向油槽103位于主轴承2外周,并且周向油槽103通过主轴承盖3上的连通槽102与螺栓孔101连通,从而能够将螺栓孔101内流通的润滑油导入进周向油槽103中,从而通过周向油槽103对主轴承2进行润滑。当然,与螺栓孔101连接的还有油道,油道背离螺栓孔 101端部连接润滑油道,通过润滑油道将润滑油注入油道中,再由油道将润滑油注入螺栓孔101。
27.需要说明的是,连通槽1002和油道两者与螺栓孔101的连接处,均位于螺栓4与螺栓孔101间隔设置处,且间隔设置的螺栓4与螺栓孔101用以连通油道和连通槽102。
28.综合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提供一种柴油机主轴承滑油供给系统,该系统通过螺栓4和螺栓孔101将主轴承盖3固定在机体1上,同时,螺栓4的中部螺杆部分与螺栓孔101间隔设置,间隔具有足够的截面积,能够供润滑油流动供给,润滑油通过润滑油道进入油道内,再由油道进入螺栓4和螺栓孔101的间隔内,再由与螺栓孔101连通得到连通槽102进入周向油槽103内,再通过主轴承2的油孔以及主轴承 2的油槽均匀分布于主轴承2内表面,从而对主轴承2进行润滑。
29.具体地说,该系统通过合理设计螺栓孔101及螺栓4的间隙,具有足够的截面积,满足滑油的流动供给,借用了部分螺栓孔101,通过螺栓孔101将润滑油注入周向油槽103,从而进入主轴承2内表面,实现对主轴承2的润滑,相较传统的润滑油供给系统,在机体1上钻孔作为油道,本技术减少了专用润滑油道数量,布置更加简洁。
30.进一步地,上述油道包括竖向油道301和侧拉螺栓孔302,竖向油道301位于主轴承盖3上,同时竖向油道301与润滑油道连通,通过润滑油道将润滑油入住油道中。侧拉螺栓孔302位于主轴承盖3上,侧拉螺栓孔302与螺栓孔相交,同时侧拉螺栓孔302内置侧拉螺栓,侧拉螺栓的螺杆部分与侧拉螺栓孔302间隔设置,用于连通螺栓孔101 和竖向油道301。
31.对于上述润滑油道,它包括分支油道6和主油道7,分支油道6 的数量为多个,根据不同数量的柴油机主轴承2设置,分支油道6通过卡套与竖向油道301连通,用于为竖向油道301注入润滑油。同时,主油道7位于机体1外部,主油道7能够连通多个分支油道,对多个分支油道6提供润滑油,在本实施例中,主油道7以及分支油道6采用外置式,降低了机体1的铸造及加工难度。
3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润滑油能够稳定连续进入连通槽102内,保证主轴承2的润滑效果,在螺栓孔101轴向方向上,连通槽102位于油道上方,也就是说,润滑油经过油道进入螺栓孔101 内后,从螺栓孔101下部注入螺栓孔101,随着螺栓孔101内润滑油量增加,润滑油液位随着升高,当达到连通槽102位置后,润滑油通过连通槽102进入周向油槽103内,从而完成对主轴承2的注油。
33.为了保证螺栓4的密封性以及稳定性,螺栓4两端的螺杆部分与螺栓孔101通过螺纹连接,保证螺栓能够将主轴承盖3稳定固定在机体1上,同时,在螺栓4的螺栓头与主轴承盖3交接处设置第一密封圈,在螺母5与主轴承盖3交接处设置第二密封圈,密封螺栓4两端,
防止漏油。
34.进一步地,螺栓4以及螺栓孔101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主轴承2两侧,用于将主轴承盖3固定在机体1上,这里不再详述。
3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外几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36.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