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2023-03-01 21:41: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2.常规地,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已用于将一对的平行的电路基板彼此电连接。这样的连接器附接于该对电路基板的各自的对向的表面,且相互嵌合以实现导通。此外,形成于端子的接触部的凹凸使操作者感知到针对嵌合作业完成的咔哒声(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3.图13是示出常规的端子的立体图。注意的是,在图中,(a)和(b)是从相互不同的角度观察的视图。
4.在图中,例如,961是通过压入作为安装在电路基板(未示出)的表面上的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的基座而被附接的端子,且是用作用于连接信号线的信号端子。端子961是附接成跨在形成于基座的侧壁上的金属部件,且具有大体像舀子的侧面形状。与舀子的柄对应的部分为焊接于电路的基板表面的基板连接部962。另外,与舀子的本体对应的部分包括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接触部965和第二接触部966以及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且具有u字状的侧面形状的连接部964。
5.第一接触部965是用作接触配合端子(未示出)的接触点的部分,而末端部967形成有在两侧突出的接合用爪967a。另外,第二接触部966是发挥咔哒声感知的部分且与配合端子的凸部(未示出)接合的突起966b形成在第二接触部966的表面上。此外,第二接触部966具有从两侧突出而形成的接合用爪966a。
6.此外,端子961从基座的上方压入基座,以使与舀子的本体对应的部分跨在侧壁上而第一接触部965和第二接触部966插入在侧壁的两面上形成的端子保持槽中。此时,第二接触部966的接合用爪966a咬入并接合形成在侧壁的外侧面上的端子保持槽的侧面。另外,末端部967压入在侧壁的内侧面上形成的端子保持槽的下端,且接合用爪967a咬入并接合该端子保持槽的下端的侧面。由此,端子961可靠地安装于基座。
7.现有技术文献
8.专利文献
9.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专利公开号jp2008-300193


技术实现要素:

10.本发明解决的问题
11.然而,针对该常规的连接器,当由操作者施加强的拔出力来解除与配合连接器的嵌合状态时,强的力从配合端子在接合解除方向上施加给端子961,这使得第一接触部965被抬起且末端部967倾翻而且这可能导致破损或变形。如果端子961在这种方式下变形或破损,则连接器和配合连接器不能再次嵌合使用。就是说,连接器不能再使用。
12.特别是,近年来,连接器向小型化和低高度化进展,且端子961也变得微细化。因此,提高端子961的强度来防止倾翻、变形以及破损变得显著困难。
13.本文的目的在于解决所述常规中的问题而提供小型低高度的连接器,其中,即使施加强的拔出力,端子也不会倾翻,能够进行反复地嵌合和解除嵌合,具有简单的构造,成本低,且具有高的可靠性。
14.解决问题的手段
15.因此,一连接器具有由绝缘材料构成的基座和由导电材料构成的且与所述基座结合成一体的端子,其中,所述基座包括在所述连接器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凸部;所述端子包括:一板部,其在上下方向延伸,其表面露出于所述凸部的一个侧面;一对向板部,其在所述上下方向延伸,其表面露出于所述凸部的另一侧面;连结部,其将所述板部的上端和所述对向板部的上端连结;以及一固定部,连接于所述板部的下端;以及一台阶部,形成在所述板部的所述表面和所述连结部的所述表面的交界处,且所述固定部的表面由所述绝缘材料覆盖。
16.在另一连接器中,所述固定部比所述板部薄。
17.在又一连接器中,另一台阶部形成在所述板部的所述表面和所述固定部的所述表面之间的交界处,且所述板部的背面和所述固定部的背面形成在同一平面上。
18.在又一连接器中,所述固定部包括具有比所述板部的宽度宽的加宽部。
19.在又一连接器中,所述加宽部的至少一部分随着向下行进而在宽度上逐渐增加。
20.在又一连接器中,所述端子包括:一基板连接部,其从所述对向板部的下端向所述连接器的宽度方向外侧延伸,所述对向板部的所述表面露出于所述凸部的面向所述连接器的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而所述板部的所述表面露出于所述凸部的面向所述连接器的宽度方向内侧的侧面。
21.在又一连接器中,所述端子包括:一基板连接部,其从所述对向板部的下端向所述连接器的宽度方向外侧延伸,所述对向板部的所述表面露出于所述凸部的面向所述连接器的宽度方向内侧的侧面,而所述板部的所述表面露出于所述凸部的面向所述连接器的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
22.一连接器对包括前述的连接器以及能与所述连接器嵌合的配合连接器。
23.发明的效果
24.根据本公开,尽管连接器为小型低高度,即使施加强的拔出力,端子也不会倾翻,且连接器能反复地嵌合和解除嵌合。另外,构造能简化,成本能降低,且可靠性提高。
附图说明
25.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处于嵌合状态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
26.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
27.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分解图。
28.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四面视图,其中,(a)是俯视图,(b)是沿(a)的线a-a作出的剖视图,(c)是侧视图,而(d)是沿(a)的线b-b作出的剖视图。
29.图5是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子的三面视图,其中,(a)是立体图,(b)是前视图,而(c)是侧视图。
30.图6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
31.图7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三面视图,其中,(a)是俯视图,(b)是侧视
图,而(c)是沿(a)中的线c-c作出的剖视图。
32.图8是第一实施例的处于嵌合状态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三面视图,其中,(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而(c)是沿(a)中的线d-d作出的剖视图。
33.图9是第一实施例的处于嵌合状态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剖开图且是与沿图4(a)的线a-a作出的剖视图对应的剖开图。
34.图10是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子的三面视图,其中,(a)是立体图,(b)是前视图,而(c)是侧视图。
35.图11是第三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子的三面视图,其中,(a)是立体图,(b)是前视图,而(c)是侧视图。
36.图12是第三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子的两面视图,其中,(a)是后视图,而(b)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立体图。
37.图13是示出常规的端子的立体图,其中,(a)和(b)是从相互不同的角度观察的视图。
38.【附图标记列表】
39.10 第一连接器
40.11 第一基座
41.11a、111a 嵌合面
42.11b、111b 安装面
43.12 第一凸部
44.12a 外侧面
45.12b 内侧面
46.12c 覆盖部
47.13、112a 凹槽部
48.14 侧部凸缘
49.17、118 底板
50.22 第一突出端部
51.51 第一加强金属配件
52.53 侧方覆部
53.53a 侧壁上覆部
54.53b、153 连接臂部
55.53c 侧壁外覆部
56.53d 侧壁基板连接部
57.57 端壁覆部
58.57a 端壁上覆部
59.57b 端壁内覆部
60.57c 端壁外覆部
61.57d 端壁基板连接部
62.61 第一端子
63.62、153c、157c、162、962 基板连接部
64.62a、64a、65a、66a、67a 表面
65.62b、65b、66b、67b 背面
66.64 连结部
67.65 板部
68.65c、112 凹部
69.65d 上端
70.66 对向板部
71.66c、67c 加宽部
72.67 固定部
73.68a 第一台阶部
74.68b 第二台阶部
75.101 第二连接器
76.111 第二基座
77.113 第二凸部
78.114 侧壁部
79.115 第二端子收容腔
80.115a 第二端子收容内侧腔
81.115b 第二端子收容外侧腔
82.121 第二突出端部
83.121b 端壁部
84.121c 侧壁延长部
85.122 嵌合凹部
86.151 第二加强金属配件
87.153a 侧壁上覆部
88.154 接触臂部
89.155 岛端覆盖部
90.157 端壁覆盖部
91.157a 端壁上覆盖部
92.158 底面覆盖部
93.161 第二端子
94.163 被保持部
95.164 下侧连结部
96.165 内侧连结部
97.165a 内侧接触部
98.166 外侧接触部
99.167 上侧接触部
100.167b 突出部
101.961 端子
102.964 连接部
103.965 第一接触部
104.966 第二接触部
105.966a、967a 接合用爪
106.966b 突起
107.967 末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108.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实施例。
109.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处于嵌合状态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分解图。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四面视图。图5是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子的三面视图。注意的是,在图4中,(a)是俯视图,(b)是沿(a)的线a-a作出的剖视图,(c)是侧视图,而(d)是沿(a)的线b-b作出的剖视图。在图5中,(a)是立体图,(b)是前视图,而(c)是侧视图。
110.在图中,10是本实施例的连接器且是作为连接器对的一对基板对基板连接器中的一个的第一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0是安装在第一基板(未示出,其是作为安装部件的基板)的表面上的表面安装型连接器并与作为连接器对的配合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101嵌合。另外,第二连接器101是一对基板对基板连接器中的另一个,且是安装在第二基板(未示出,其是作为安装部件的基板)的表面上的表面安装型连接器,且对接于作为连接器对的配合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10。
111.另外,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101优选用于将作为两基板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电连接,且也能用于将其它部件电连接。例如,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各为用在电子设备等中的印刷电路基板、柔性扁平线缆(ffc)、柔性电路基板(fpc)等,但可为任何种类的基板。
112.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用于说明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各部分的动作和构成的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指示方向的表述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且当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各部分处于图中所示的姿势时这些表述是适合的,就是说,当其姿势改变时,这些方向应根据所述姿势的变化来不同地解释。
113.第一连接器10是所谓的插头连接器型,且包括第一基座11,第一基座11是作为基座的连接器本体,采用合成树脂等的绝缘材料一体形成。如图所示,第一基座11具有大体长方形的厚板状的形状的大体长方体。在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的细长的凹槽部13和作为细长的凸部的限定凹槽部13的外侧且在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凸部12一体形成在第一基座11的嵌入第二连接器101的一侧(即嵌合面11a侧(z轴正方向侧))。第一凸部12沿凹槽部13的两侧且沿第一基座11的两侧形成。例如,第一连接器10具有长度约5.2mm、宽度约1.9mm以及厚度约0.6mm的尺寸。然而,所述尺寸能合适地变化。
114.第一端子61作为端子附接于各自的第一凸部12。多个(例如10个)第一端子61以预定间距(例如约0.35mm)安装。各第一端子61接触第二连接器101所具有的第二端子161。第一端子61的间距和数量能合适地变化。凹槽部13的安装在第一基板上的一侧(即安装面11b侧(z轴负方向侧))由底板17封闭。
115.第一突出端部22作为嵌合引导部配设在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上两端的每一端。
第一突出端部22是在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的厚的部件,第一突出端部22的两端连接于第一凸部12的长度方向两端,且第一突出端部22的上表面具有大体长方形的形状。在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101嵌合的状态下,第一突出端部22作为插入凸部插入第二连接器101所具有的第二突出端部121的嵌合凹部122中。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作为加强金属配件附接于第一突出端部22。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与第二连接器101所具有的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接触并导通。
116.在本实施例中,将以第一端子61和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通过包覆成形(嵌件成形)与第一基座11成为一体来说明。换句话说,第一基座11利用合成树脂等的绝缘材料来填充第一端子61和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已预设在其内的模具的腔体来成形。结果,第一端子61和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的至少一部分埋没在第一基座11中,以一体安装于第一基座11。由此,应注意的是,尽管第一端子61和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不与第一基座11相互分离,但为了便于说明,在图3中,第一端子61和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示出为相互分离。
117.第一端子61是通过对导电金属带板实施冲压弯曲等的加工而一体形成的部件,且包括:板部65,其用作外侧接触部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对向板部66,其与板部65对向,用作内侧接触部,且在第一基座11的上下方向上延伸;连结部64,使其两端弯曲并连接于板部65的上端和对向板部66的上端;以及基板连接部62,其在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其中,其第一端弯曲并连接于对向板部66的下端。另外,固定部67连接于板部65的末端(下端)。
118.固定部67形成为比板部65薄。结果,如图5所示,第一台阶部68a作为台阶部形成在板部65的表面65a和固定部67的表面67a之间的交界处。注意的是,板部65的表面65a和固定部67的表面67a均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另外,板部65的背面65b和固定部67的背面67b也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且因为板部65的背面65b和固定部67的背面67b之间不存在有台阶部,所以板部65的背面65b和固定部67的背面67b形成在同一平面内。此外,第二台阶部68b作为台阶部形成在板部65的表面65a和连结部64的表面64a之间的交界处。注意的是,对向板部66的表面66a和背面66b均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
119.另外,板部65、对向板部66以及连结部64在宽度方向上(x轴方向)的尺寸形成为相同,但基板连接部62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分针对其大部是窄的。固定部67包括加宽部67c,加宽部67c具有比板部65大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可取地,加宽部67c形成为宽度方向的两侧突出到侧板部65的两端外且加宽部67c的至少一部分随着向下行进而宽度方向上的尺寸逐渐增加。
120.构成第一端子61的细长的带板材从位于外侧面12a(其作为第一凸部12的一个侧面)外侧的基板连接部62的末端(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外侧端)延伸至作为第一凸部12的另一侧面的内侧面12b(换句话说,至面向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内侧的内侧面12b),弯曲约90度,从对向板部66的下端延伸至对向板部66的上端,在该上端弯曲约90度,接着连结部64朝向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弯曲约90度,以及从板部65的上端延伸至板部65的下端。换句话说,当从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观察时,第一端子61具有从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外侧进入内侧并随后向上卷且再回卷而卷绕形成的卷绕形状。
121.如图4所示,在与第一基座11成为一体的状态下,第一端子61几乎全体埋没在第一凸部12中,但板部65的表面65a、连结部64的表面64a以及对向板部66的表面66a露出于第一
凸部12的外侧面12a和内侧面12b以及嵌合面11a。另外,尽管基板连接部62的背面62b露出在安装面11b上,基板连接部62的正面62a的大部分由从第一凸部12的外侧面12a的下端向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侧部凸缘14覆盖。即,当从上方观察时,基板连接部62使末端从侧部凸缘14向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外侧稍微突出。因此,第一端子61牢固地与第一基座11成为一体。基板连接部62的背面62b抵接第一基板(未示出)的表面并通过焊接等连接于与信号线连结的连接垫。
122.此外,固定部67的表面67a处于相对于经由第一台阶部68a连接的板部65的表面65a在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内侧(或第一凸部12的内侧)凹入的状态,且大体平行于板部65的表面65a,且因此由覆盖部12c覆盖,覆盖部12c在第一凸部12的外侧面12a的下端附近且相邻于侧部凸缘14形成有几乎均匀的厚度。注意的是,该覆盖部12c的外表面形成为与第一凸部12的除外侧面12a外的其它部分处于同一面。因此,在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101嵌合的状态下,即使从与第一端子61接触的第二端子161施加用于抬起向上板部65的力,也绝不会存在与板部65的末端连接的固定部67的倾翻。此外,固定部67包括加宽部67c且具有比板部65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的加宽部67c由覆盖部12c覆盖;因此,更可靠地防止固定部67的倾翻。
123.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是通过对金属板实施冲压、弯曲等的加工而一体形成的部件,且包括:端壁覆部57,作为本体部,覆盖第一突出端部22的外表;以及侧方覆部53,连接于端壁覆部57的左右两端。
124.端壁覆部57包括:端壁上覆部57a,其全体在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并覆盖第一突出端部22的上表面的至少中央部;端壁内覆部57b,其从该端壁上覆部57a的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内侧端缘向下延伸;端壁外覆部57c,其从端壁上覆部57a的第一基座11长度方向外侧端缘向下延伸;以及端壁基板连接部57d,其连接于端壁外覆部57c的下端、从端壁外覆部57c的下端弯曲并向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外侧延伸。
125.另外,侧方覆部53包括:连接臂部53b,其连接于端壁外覆部57c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两端并弯曲以朝向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内侧延伸;侧壁上覆部53a,连接于连接臂部53b的上端;侧壁外覆部53c,其从侧壁上覆部53a的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外侧端缘向下延伸;以及侧壁基板连接部53d,弯曲并连接于连接臂部53b的下端并向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外侧延伸。
126.在与第一基座11成为一体的状态下,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几乎全体埋没在第一突出端部22中且仅端壁覆部57的表面和侧方覆部53的表面露出。另外,端壁基板连接部57d的背面和侧壁基板连接部53d的背面露出在安装面11b上。当从上方观察时,端壁基板连接部57d的末端和侧壁基板连接部53d的末端从第一突出端部22向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外侧和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外侧稍微突出。此外,可取地,端壁基板连接部57d的背面和侧壁基板连接部53d的背面抵接第一基板的表面且可取地通过焊接等连接于与电源线或接地线连结的连接垫。
127.接着,将说明第二连接器101的构成。
128.图6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图7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三面视图。在图7中,(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而(c)是沿(a)中的线c-c作出的剖视图。
129.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器101是所谓的插座连接器型,且包括:第二基座111,作为基座,作为配合连接器本体,由合成树脂等的绝缘材料一体形成。如图所示,第二基座111具有大体长方形的厚板状的形状的大体长方体,且具有:大体长方形的形状的凹部112,用于与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基座11嵌合,在第一连接器10的嵌入的一侧(即嵌合面111a侧(z轴负方向侧))围绕周围形成。例如,第二连接器101具有长度(x轴方向上的尺寸)约6.0mm、宽度(y轴方向上的尺寸)约2.0mm以及厚度(z轴方向上的尺寸)约0.6mm的尺寸。然而,所述尺寸能合适地变化。
130.此外,作为中岛的用于与第一连接器10的凹槽部13嵌合的第二凸部113与第二基座111一体地形成在凹部112内。另外,平行于第二凸部113延伸的两侧壁部114与第二基座111一体地形成在第二凸部113的两侧(y轴的正方向侧和负方向侧)。第二凸部113和两侧壁部114从限定凹部112的底面的底板118向上(z轴负方向)突出且在第二基座111的长度方向上(x轴方向)延伸。结果,在第二基座1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作为细长的凹部的凹槽部112a作为凹部112的一部分形成在第二凸部113的两侧。
131.具有凹槽状的形状的第二端子收容内侧腔115a形成在第二凸部113的两侧的侧面上。具有凹槽状的形状的第二端子收容外侧腔115b形成在侧壁部114的内侧的侧面上。第二端子收容内侧腔115a和第二端子收容外侧腔115b相互连结且在凹槽部112a的底面彼此成为一体,从而第二端子收容内侧腔115a和第二端子收容外侧腔115b当统一说明时以第二端子收容腔115来说明。第二端子收容腔115形成为在板厚方向(z轴方向)上贯通底板118。
13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端子收容腔115形成在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两侧并在第二基座111的长度方向上排列。具体地,多个(例如10个)第二端子收容腔115以预定间距(例如,约0.35mm)形成在第二凸部113的两侧。第二端子收容腔115的间距和数量能合适地变化。作为安装在第二基座111中的配合端子的各自收容在第二端子收容腔115中的多个第二端子161也以相同的间距排列在第二凸部113的两侧。
133.第二端子161是通过对导电金属板实施冲压弯曲等的加工而一体形成的部件,且包括:被保持部163;基板连接部162,连接于该被保持部163的下端;上侧连结部167,连接于被保持部163的上端;外侧接触部166,其连接于上侧连结部167的下端并面对被保持部163;下侧连结部164,连接于外侧接触部166的下端;以及内侧连结部165,连接于下侧连结部164的在外侧接触部166相反侧的一端。
134.被保持部163是嵌入并保持于第二端子收容外侧腔115b同时在嵌合方向(z轴方向)上(即在第二基座111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另外,基板连接部162相对于被保持部163弯曲并连接于被保持部163,在左右方向(y轴方向)(即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基板连接部162的背面抵接第二基板(未示出)的表面并通过焊接等连接于与信号线连结的连接垫。上侧连结部167是弯曲以向上(z轴负方向)突出的部分。
135.外侧接触部166连接于上侧连结部167的与被保持部163相反的一侧的下端并向下(z轴正方向)延伸。上侧连结部167包括在其下端向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167b。下侧连结部164是具有大体u字状的侧面形状的连接于外侧接触部166的下端的部分。此外,内侧接触部165a弯曲约180度、连接于内侧连结部165的上端以向上且朝向外侧接触部166突出。
136.第二端子161从安装面111b侧(其是第二基座111的下面(z轴正方向面))嵌入第二
端子收容腔115内且被保持部163由形成在侧壁部114的内侧的侧面上的第二端子收容外侧腔115b的侧壁从两侧挟持,由此第二端子161固定于第二基座111。在此,换句话说,在第二端子161安装于第二基座111的状态下,内侧接触部165a和外侧接触部166位于凹槽部112a的左右两侧且彼此面对。第二端子161是通过加工金属板而一体形成的部件,且由此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如从形状上清楚地看到,相互相对的内侧接触部165a和外侧接触部166之间的间隔能弹性变化。换句话说,当第一连接器10所具有的第一端子61插入内侧接触部165a和外侧接触部166之间时,内侧接触部165a和外侧接触部166之间的间隔弹性地伸长。
137.第二端子161可与第二基座111通过包覆成形(嵌件成形)成为一体。
138.另外,第二突出端部121作为嵌合引导部配设在第二基座111的长度方向两端。嵌合凹部122作为凹部112的一部分形成在各第二突出端部121。嵌合凹部122为大体长方形的凹部且连接于凹槽部112a的长度方向两端中的每一端。此外,在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101嵌合的状态下,第一连接器10所具有的第一突出端部22插入嵌合凹部122中。
139.第二突出端部121包括:侧壁延长部121c,作为第二突出端部121的侧壁部,从侧壁部114的长度方向两端在第二基座1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以及端壁部121b,在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端壁部121b的两端连接于侧壁延长部121c。在各第二突出端部121中,端壁部121b和连接于端壁部121b的两端的侧壁延长部121c形成连续的大体u字状的侧壁并限定大体长方形的嵌合凹部122的三侧。
140.作为加强金属配件附接于第二基座111的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附接于第二突出端部121。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是通过对金属板实施冲压、弯曲等的加工而一体形成的部件,且包括:端壁覆盖部157,覆盖第二突出端部121的端壁部121b的至少一部分;连接臂部153,连接于端壁覆盖部157的左右两端;底面覆盖部158,连接于端壁覆盖部157并覆盖嵌合凹部122的底面;岛端覆盖部155,连接于底面覆盖部158;以及一对左右的接触臂部154。
141.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可压入第二基座111并由第二基座111保持。然而,这里将说明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和第二基座111将以通过包覆成形(嵌件成形)彼此成一体的部件的情况。
142.端壁覆盖部157包括:端壁上覆盖部157a,其全体在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并覆盖端壁部121b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基板连接部157c,其弯曲并连接于从端壁上覆盖部157a的外侧端缘向下延伸的部分的下端且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延伸(即朝向第二基座111的长度方向外侧延伸)。
143.端壁上覆盖部157a是从端壁部121b的上端朝向嵌合凹部122向下斜地延伸的倾斜部,且收容在嵌合凹部122的上端附近的部分中。由此,嵌合凹部122中的第二基座111的长度方向端侧的内表面的上端附近是由端壁上覆盖部157a覆盖的倾斜面。另外,基板连接部157c的背面优选抵接第二基板的表面并通过焊接等连接于与电源线或接地线连结的连接垫。
144.连接臂部153是弯曲并连接于端壁覆盖部157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两端中的每一端的部件,该部件朝向第二基座111的长度方向中心延伸。侧壁上覆盖部153a连接于各连接臂部153的上端,而向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基板连接部153c连接于各连接臂部153的下端。
145.侧壁上覆盖部153a配置成覆盖侧壁延长部121c的上端附近。另外,基板连接部
153c的背面优选抵接第二基板的表面且通过焊接等连接于与电源线或接地线连结的连接垫。
146.当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与第二基座111成为一体时,岛端覆盖部155覆盖第二凸部113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因此,第二凸部113的端部由一体化的岛端覆盖部155覆盖,且由此可靠地被保护。端壁覆盖部157与端壁部121b成为一体且岛端覆盖部155与第二凸部113在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的长度方向两端成为一体,从而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的强度提高。
147.一对左右的接触臂部154中的每一个是细长的板部件,其基端连接于底面覆盖部158的底面部的侧端,且是弯曲成具有从前后方向观察时的大体s字形状的弹性片。接触臂部154弯曲以向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外侧突出,且接触臂部154的末端的附近用作在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上能够弹性位移的弹簧。当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101嵌合且第一突出端部22插入嵌合凹部122中时,在接触臂部154的末端附近弯曲以朝向第二基座111的宽度方向中心突出的部分弹性地接触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的第一连接器10。
148.接着,说明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101嵌合的动作。
149.图8是第一实施例的处于嵌合状态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三面视图。图9是第一实施例的处于嵌合状态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剖开图且是与沿图4(a)的线a-a作出的剖视图对应的剖开图。在图8中,(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而(c)是沿(a)中的线d-d作出的剖视图。
150.在此,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端子61的基板连接部62连接于与第一基板(未示出)的导电迹线连结的连接垫。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的侧壁基板连接部53d和端壁基板连接部57d利用焊接通过连接于与第一基板的导电迹线连结的连接垫而表面安装于第一基板。与第一端子61的基板连接部62所连接的连接垫连结的导电迹线假定为信号线。与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的侧壁基板连接部53d和端壁基板连接部57d所连接的连接垫连结的导电迹线假定为电源线或接地线。
151.同样地,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端子161的基板连接部162连接于与第二基板(未示出)的导电迹线连结的连接垫。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的连接臂部153的基板连接部153c和端壁覆盖部157的基板连接部157c连接于第二基板的连接垫且由此表面安装于第二基板。注意的是,与第二端子161的基板连接部162所连接的连接垫连结的导电迹线假定为信号线。而,与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的连接臂部153的基板连接部153c和端壁覆盖部157的基板连接部157c所连接的连接垫连结的导电迹线假定为电源线或接地线。
152.首先,操作者使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基座11的嵌合面11a和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基座111的嵌合面111a处于彼此对向的状态。随后,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凸部12的位置与第二连接器101的对应的凹槽部112a的位置一致而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突出端部22的位置与第二连接器101的对应的嵌合凹部122的位置一致,完成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对准。
153.在这种状态下,当第一连接器10和/或第二连接器101在接近对向的连接器的方向上(即在嵌合方向(z轴方向)上)移动时,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凸部12和第一突出端部22插入第二连接器101的凹槽部112a和嵌合凹部122中。由此,如图1、图8和图9所示,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在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嵌合完成时实现导通的状态。
154.具体地,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端子61插入各自的第二端子161的内侧接触部165a和外侧接触部166之间。第一端子61的对向板部66的表面66a接触第二端子161的内侧接触部165a。第一端子61的板部65的表面65a接触第二端子161的外侧接触部166。结果,各第二端子161和对应的第一端子61导通。更具体地,第一端子61的对向板部66的表面66a一直接触第二端子161的内侧接触部165a但第一端子61的板部65的表面65a不是必须一直接触第二端子161的外侧接触部166且可能不发挥接触点的作用。换句话说,第二端子161的突出部167b足以接合并接触第一端子61的第二台阶部68b。第一端子61的板部65和第二端子161的外侧接触部166不是必须发挥接触点的作用。
155.结果,与第一端子61的基板连接部62所连接的第一基板上的连接垫连结的导电迹线和与第二端子161的基板连接部162所连接的第二基板上的连接垫连结的导电迹线导通。因为第二端子161的突出部167b接合第一端子61的第二台阶部68b,所以确保了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之间的结合,且可靠地维持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嵌合状态。
156.另外,第一突出端部22插入嵌合凹部122,且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的接触臂部154接触附接于第一突出端部22的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的侧方覆部53的侧壁外覆部53c。结果,与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的侧壁基板连接部53d及端壁基板连接部57d所连接的第一基板上的连接垫连结的导电迹线和与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的连接臂部153的基板连接部153c及端壁覆盖部157的基板连接部157c所连接的第二基板上的连接垫连结的导电迹线导通。
157.顺带地,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101分别安装在具有大面积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上。因此,操作者不能目视地看到第一连接器10的嵌合面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嵌合面且必须通过手探来执行嵌合动作。结果,第一连接器10的位置和第二连接器101的位置可能错位,因为不能通过感觉来执行准确的对准。例如,第二连接器101可能相对于第一连接器10在x轴方向或y轴方向上位移,且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突出端部22可能与第二连接器101的嵌合凹部122错位。
158.在这种状态下,当操作者使第一连接器10和/或第二连接器101在嵌合方向上移动时,例如,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突出端部22抵接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突出端部121的端壁部121b或侧壁延长部121c。因此,第一突出端部22和/或第二突出端部121受到强的力。然而,如上所述,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一体安装在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突出端部22且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一体安装在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突出端部121。因此,第一突出端部22和/或第二突出端部121具有高的强度且不会损伤或破损。
159.其次,当嵌合的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101被解除嵌合时,操作者在嵌合解除方向(其为从对方侧将第一连接器10和/或第二连接器101分离的方向(z轴方向))上施加力。换句话说,施加拔出力。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连接器101相对于第一连接器10被抬起以用于移除,从而第二台阶部68b施加作为强的向上力(z轴方向)的拔出力给与第二端子161的突出部167b接合的第一端子61、特别是给板部65,。
160.如图4(d)等明确示出地,第一端子61具有从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外侧进入内侧并随后向上卷并回卷而卷绕形成的卷绕形状。板部65位于卷绕形状的末端附近,从而在向上方向上施加的强的拔出力作用以引起倾翻。
161.注意的是,即使第二台阶部68b不存在,因为抵抗第二端子161滑动,所以向上拔出力也会施加给第一端子61的板部65;由此,该力作用以引起倾翻。
162.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67连接于板部65的末端(下端)和固定部67的表面由第一基座11的覆盖部12c覆盖。因此,板部65由第一基座11可靠地保持且不会倾翻。
163.此外,固定部67的表面67a经由与板部65的表面65a连接的第一台阶部68a连接于板部65的表面65a且凹入到第一凸部12的内部,从而固定部67埋没在第一凸部12中且由该第一凸部12牢固地保持。因此,可靠地防止板部65的倾翻。
164.此外,固定部67包括具有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比板部65大的加宽部67c,且加宽部67c埋没在第一凸部12中。在这种方式下,因为固定部67由第一凸部12更牢固地保持,所以更可靠地防止板部65倾翻。
165.在这种方式下,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10包括:第一基座11由绝缘材料构成;以及第一端子61,由导电材料构成,与第一基座11成为一体。此外,第一基座11包括在第一连接器1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凸部12。第一端子61包括:板部65,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板部65的表面65a露出于作为第一凸部12的一个侧面的外侧面12a;对向板部66,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对向板部66的表面66a露出于作为第一凸部12的另一侧面的内侧面12b;连结部64,其将板部65的上端和对向板部66的上端连结;以及固定部67,连接于板部65的下端。第二台阶部68b作为台阶部形成在板部65的表面65a和连结部64的表面64a的交界处,且固定部67的表面67a由第一基座11的绝缘材料覆盖。
166.由此,虽然第一连接器10是小型低高度,即使施加强的拔出力,第一端子61的倾翻也不会发生且第二连接器101能反复地嵌合和解除嵌合。另外,第一连接器10的构造能简化,成本能降低,且可靠性能提高。
167.此外,固定部67比板部65薄。因此,即使第一基座11的覆盖固定部67的覆盖部12c的表面形成为与外侧面12a的其它部分处于同一平面,固定部67的表面67a也会由足够量的绝缘材料覆盖且能可靠地防止板部65的倾翻。
168.此外,第一台阶部68a作为台阶部形成在板部65的表面65a和固定部67的表面67a的交界处,且板部65的背面65b和固定部67的背面67b形成于同一平面。因此,将固定部67的表面67a覆盖的第一基座11的覆盖部12c能加厚,这增加了覆盖部12c的强度。
169.此外,固定部67包括具有比板部65的宽度宽的加宽部67c。由此,加宽部67c由第一基座11的绝缘材料覆盖并接合第一基座11的绝缘材料,这发挥了锚固效果。
170.此外,加宽部67c的至少一部分随着向下行进而在宽度上逐渐增加。因此,覆盖加宽部67c的第一基座11的绝缘材料的形状变化逐渐,防止应力集中的发生,这能防止绝缘材料破损。
171.此外,第一端子61包括从对向板部66的下端向第一连接器10的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基板连接部62。对向板部66的表面66a露出于第一凸部12的面向第一连接器10的宽度方向内侧的内侧面12b,而板部65的表面65a露出于第一凸部12的面向第一连接器10的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面12a。在这种方式下,当从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观察时,第一端子61具有从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外侧进入内侧、随后向上卷且回卷而卷绕形成的卷绕形状。
172.接着,下面将说明第二实施例。注意的是,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的部分通过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此外,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动作和效果的说明也将省略。
173.图10是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子的三面视图。注意的是,在该图中,(a)是立体图,
(b)是前视图,而(c)是侧视图。
174.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一样,第一端子61是通过对导电金属带板实施冲压弯曲等的加工而一体形成的部件,且当从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观察时,第一端子61具有从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外侧进入内侧、随后向上卷并回卷而卷绕形成的卷绕形状。
175.此外,第一端子61包括:板部65,其用作外侧接触部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对向板部66,其与板部65对向,用作内侧接触部,且在第一基座11的上下方向上延伸;连结部64,使其两端均弯曲连接于板部65的上端和对向板部66的上端;以及基板连接部62,其在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且其第一端弯曲连接于对向板部66的下端。另外,固定部67连接于板部65的末端(下端)。
176.然而,针对本实施例的第一端子61,固定部67形成具有与板部65相同的厚度,且结果,固定部67和板部65之间(换句话说,在板部65的表面65a和固定部67的表面67a的交界处)不存在有第一台阶部68a。
177.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子61的其它点的构成与前述的第一实施例相同,且因此,省略其说明。
178.另外,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其它的基本构成与前述的第一实施例相同,且因此,省略其说明。
179.此外,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嵌合和解除嵌合的动作及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嵌合状态的其它点的构成及效果与前述的第一实施例相同,且因此,省略其说明。
180.接着,将说明第三实施例。注意的是,具有与第一、第二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的部分通过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此外,与第一、第二实施例相同的动作和效果的说明也将省略。
181.图11是第三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子的三面视图。图12是第三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子的两面视图。注意的是,在图11中,(a)是立体图,(b)是前视图,而(c)是侧视图。在图12中,(a)是后视图,而(b)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立体图。
182.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一样,第一端子61是通过对导电金属带板实施冲压弯曲等的加工而一体形成的部件但卷绕形状的卷绕方向不同。另外,在前述的第一实施例中,板部65的表面65a露出于第一凸部12的外侧面12a而对向板部66的表面66a露出于第一凸部12的内侧面12b;但在本实施例中,板部65的表面65a露出于第一凸部12的内侧面12b而对向板部66的表面66a露出于第一凸部12的外侧面12a。
183.构成本实施例的第一端子61的细长的带板材从基板连接部62的位于更靠第一凸部12的外侧面12a的外侧的末端(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外侧端缘)延伸至外侧面12a,弯曲约90度,从对向板部66的下端延伸至上端,在该上端处弯曲约90度,朝向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内侧延伸以作为连结部64,弯曲约90度,从板部65的上端延伸至下端,然后弯曲。换句话说,当从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观察时,第一端子61具有从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外侧行进、随后向上卷且然后向前卷来进入内侧而卷绕形成的卷绕形状。
184.另外,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一样,固定部67连接于板部65的末端(下端)。此外,与第一实施例一样,固定部67形成为比板部65薄且第一台阶部68a形成在固定部67和板部65之间(换句话说,在板部65的表面65a和固定部67的表面67a的交界处)。
185.然而,针对本实施例,第二台阶部68b形成在对向板部66的表面66a和连结部64的表面64a交界处而不形成是在板部65的表面65a和连结部64的表面64a交界处。另外,对向板部66包括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比对向板部66大的加宽部66c。此外,在厚度方向上凹入的凹部65c形成于板部65的表面65a。当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101嵌合时,凹部65c接触第二端子161的内侧接触部165a并用作接触点。注意的是,凹部65c的上端65d位于板部65的表面65a和连结部64的表面64a的交界处、用作第二台阶部且在嵌合的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101被解除嵌合的情况下由第二端子161的内侧接触部165a接合。
186.在这种方式下,针对本实施例,第一端子61包括:基板连接部62,其从对向板部66的下端向第一连接器10的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对向板部66的表面66a露出于第一凸部12的面对第一连接器10的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面12a,而板部65的表面65a露出于第一凸部12的面对第一连接器10的宽度方向内侧的内侧面12b。换句话说,当从第一基座11的长度方向观察时,第一端子61具有从第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外侧行进、随后向上卷且然后向前卷来进入内侧而卷绕形成的卷绕形状。
187.注意的是,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子61的其它点的构成与前述的第一实施例相同,且因此,省略其说明。
188.另外,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其它的基本构成与前述的第一、第二实施例相同,且因此,省略其说明。
189.此外,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嵌合和解除嵌合的动作及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嵌合状态的其它的构成及效果与前述的第一实施例相同,且因此,省略其说明。
190.注意的是,本文的公开内容说明了与合适的示例性的实施例有关的特征。通过阅览本文的公开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自然可以想到所附专利权利要求的范围和精神内的各种其它实施例、修改和变形。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