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管桩钢模底模夹具的翻转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2-20 15:19:3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翻转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桩钢模底模夹具的翻转装置。


背景技术:

2.混凝土预制构件是以混凝土为基本材料预先在工厂制成的建筑构件,包括梁、板、柱及建筑装修配件等,在生产和生活中预制件使用广泛。
3.在混凝土预制构件成型过程中,钢模是用于辅助混凝土预制构件成型重要部件,在钢模制作完成并取走封存后,对钢模底模夹具需要进行清洗;清洗过程中需要对钢模底模夹具进行翻转,由于钢模底模夹具重量和尺寸较大,需要多个操作工人才能将其翻转。
4.现有加工工厂采用吊机先将钢模底模夹具吊起,在由操作工人从下对夹具底部进行清洗;然吊机的吊钩一旦出现脱钩,钢模底模夹具则会掉落砸伤下面的操作工人,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5.因此亟需一种管桩钢模底模夹具的翻转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管桩钢模底模夹具的翻转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夹持机构和第二夹持机构分别夹持固定钢模底模夹具的左右两端,再通过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同时驱动第一夹持机构和第二夹持机构翻转180度,实现对钢模底模夹具的翻转;无需人工进行翻转,省时省力,无安全隐患。
7.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管桩钢模底模夹具的翻转装置,包括第一翻转机构和与第一翻转机构相对设置的第二翻转机构,所述第一翻转机构包括第一框架,所述第一框架内设置有第一面板、与第一面板背面连接的第一转轴和用于驱动第一转轴转动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面板的正面设置有第一夹持机构;所述第二翻转机构包括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内设置有第二面板、与第二面板背面连接的第二转轴和用于驱动第二转轴转动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面板的正面设置有第二夹持机构;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和所述第二夹持机构结构相同。
8.其中,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包括上固定条和位于上固定条正下方的下固定条,所述上固定条和所述下固定条之间设置有间隔;所述上固定条和所述下固定条均通过螺丝固定设置于第一面板的正面。
9.其中,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包括上夹持组件和设置于上夹持组件正下方的下夹持组件,所述上夹持组件和所述下夹持组件之间设置有间隔;所述上夹持组件包括第一转轮和与第一转轮相对设置的第二转轮,所述第一转轮和所述第二转轮之间通过传送带传动连接;所述下夹持组件包括第三转轮和与第三转轮相对设置的第四转轮,所述第三转轮和所述第四转轮之间通过传送带传动连接;所述第一面板的背面设置有用于同时驱动第一转轮和第三转轮转动的第三驱动机构。
10.其中,所述第三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电机轴设置有第一主动轮,所述第一主动轮与第三转轮同轴设置,所述第一主动轮上方设置有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与第一转轮同轴设置,所述第一主动轮与第一从动轮通过同步带传动设置。
11.其中,所述第一面板的背面设置有基板,所述基板内设在轴承,所述轴承与第一转轴传动连接。
12.其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为油缸。
13.其中,所述第一框架上端设置有第一基座,所述第二框架上端设置有第二基座,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之间设置有第一螺杆,所述第一基座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螺杆转动的第二电机。
14.其中,所述第二电机的电机轴设置有第二主动轮,所述第二主动轮与第一螺杆传动连接;所述第一框架上端设置有第三基座,所述第二框架上端设置有第四基座,所述第三基座和所述第四基座之间设置有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二从动轮通过同步带与所述第二主动轮传动连接。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一种管桩钢模底模夹具的翻转装置,包括第一翻转机构和与第一翻转机构相对设置的第二翻转机构,所述第一翻转机构包括第一框架,所述第一框架内设置有第一面板、与第一面板背面连接的第一转轴和用于驱动第一转轴转动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面板的正面设置有第一夹持机构;所述第二翻转机构包括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内设置有第二面板、与第二面板背面连接的第二转轴和用于驱动第二转轴转动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面板的正面设置有第二夹持机构;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和所述第二夹持机构结构相同,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夹持机构和第二夹持机构分别夹持固定钢模底模夹具的左右两端,再通过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同时驱动第一夹持机构和第二夹持机构翻转180度,实现对钢模底模夹具的翻转;无需人工进行翻转,省时省力,无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第一翻转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第一夹持机构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第一夹持机构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第一夹持机构实施例二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1至附图5,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地说明。
22.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管桩钢模底模夹具的翻转装置,包括第一翻转机构1和与第一翻转机构1相对设置的第二翻转机构2,所述第一翻转机构1包括第一框架11,所述第一框架11内设置有第一面板12、与第一面板12背面连接的第一转轴13和用于驱动第一转轴13转动的第一驱动机构14,所述第一面板12的正面设置有第一夹持机构15;所述第二翻转机构2包括第二框架21,所述第二框架21内设置有第二面板22、与第二面板22背面连接的第二转
轴23和用于驱动第二转轴23转动的第二驱动机构24,所述第二面板22的正面设置有第二夹持机构25;所述第一夹持机构15和所述第二夹持机构25结构相同。
23.本实施例通过第一夹持机构15和第二夹持机构25分别夹持固定钢模底模夹具的左右两端,再通过第一驱动机构14和第二驱动机构24同时驱动第一夹持机构15和第二夹持机构25翻转180度,实现对钢模底模夹具的翻转;本实用新型无需人工进行翻转,省时省力,无安全隐患。
24.实施例一,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机构15包括上固定条151和位于上固定条151正下方的下固定条152,所述上固定条151和所述下固定条152之间设置有间隔3;所述上固定条151和所述下固定条152均通过螺丝固定设置于第一面板12的正面,通过人工将钢模底模夹具推入第一夹持机构15和第二夹持机构25之间,钢模底模夹具一端位于间隔3内;上固定条151和下固定条152均为螺丝固定,方便拆卸。
25.实施例二,如图4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夹持机构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机构15包括上夹持组件153和设置于上夹持组件153正下方的下夹持组件154,所述上夹持组件153和所述下夹持组件154之间设置有间隔3;所述上夹持组件153包括第一转轮1531和与第一转轮1531相对设置的第二转轮1532,所述第一转轮1531和所述第二转轮1532之间通过传送带4传动连接;所述下夹持组件154包括第三转轮1541和与第三转轮1541相对设置的第四转轮1542,所述第三转轮1541和所述第四转轮1542之间通过传送带4传动连接;所述第一面板12的背面设置有用于同时驱动第一转轮1531和第三转轮1541转动的第三驱动机构1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将第一夹持机构15设计成传送模式,通过上夹持组件153和下夹持组件154可自行对钢模底模夹具进行传送,无需人工将钢模底模夹具推入第一夹持机构15和第二夹持机构25之间。
26.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驱动机构16包括第一电机161,所述第一电机161的电机轴设置有第一主动轮162,所述第一主动轮162与第三转轮1541同轴设置,所述第一主动轮162上方设置有第一从动轮163,所述第一从动轮163与第一转轮1531同轴设置,所述第一主动轮162与第一从动轮163通过同步带5传动设置,实现上夹持组件153和下夹持组件154同步工作。
27.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面板12的背面设置有基板121,所述基板121内设在轴承,所述轴承与第一转轴13传动连接,由于钢模底模夹具重量较大,轴承的作用可以减少第一驱动机构14驱动第一转轴13转动时产生的阻力,避免第一驱动机构14加载过大。
28.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4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4结构相同,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为油缸,由于钢模底模夹具重量较大,所以选用输出力大的油缸作为驱动件。
29.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架11上端设置有第一基座111,所述第二框架21上端设置有第二基座211,所述第一基座111和所述第二基座211之间设置有第一螺杆6,所述第一基座111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螺杆6转动的第二电机7,通过第二电机7驱动第一螺杆6转动,第二框架21相对第一框架11移动,实现第一翻转机构1相对设置的第二翻转机构2之间的位置调节,使得本实用新型能适用于不同宽度尺寸的钢模底模夹具。
30.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机7的电机轴设置有第二主动轮81,所述第二主动轮81与第一螺杆6传动连接;所述第一框架11上端设置有第三基座112,所述第二框架21上端设置有第四基座212,所述第三基座112和所述第四基座212之间设置有第二螺杆9,所述第二螺
杆9的一端设置有第二从动轮82,所述第二从动轮82通过同步带5与所述第二主动轮81传动连接,由于钢模底模夹具重量较大,设置两组传动装置增加稳定性,第一螺杆6和第二螺杆9均通过第二电机7同步转动。
31.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