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换向阀的制作方法

2023-02-20 06:03: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换向阀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向阀。


背景技术:

2.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换向阀的主阀体中配有与滑碗相配合的阀座,装配过程中需要先将阀座与主阀体固定,然后再装配滑碗,因此导致装配不便,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换向阀装配不便的问题,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4.一种换向阀,包括阀体部件和切换组件,所述阀体部件包括主阀体,所述主阀体内具有容纳腔,所述主阀体还具有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具有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凹槽凹陷于所述第一凸起部对应的容纳腔对应的内壁面,所述主阀体还具有配合面,所述配合面为所述容纳腔对应的内壁面的其余部分的一部分,并且所述配合面的一部分为所述第二凸起部对应的容纳腔对应的内壁面;所述切换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限位凸缘,所述限位凸缘至少部分可滑动的限位于所述限位凹槽。省去阀座,采用第一密封部件直接和主阀体配合,使切换组件能直接装入主阀体内,从而简化了装配过程。
5.所述主阀体大致成管状;所述第一凸起部和所述第二凸起部分别位于所述主阀体外壁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凸起部和所述第二凸起部的位置大致对称;所述第一凸起部和所述第二凸起部在所述主阀体的径向方向的最最薄处的厚度不小于所述主阀体管壁的厚度。
6.所述主阀体还具有第一连接通道,所述第一连接通道位于并贯穿所述第一凸起部,所述限位凸缘在所述第一连接通道对应的、与主阀体的端部最近的一侧内壁和主阀体的端部之间运动。
7.所述限位凹槽的、和所述限位凸缘端部相对的壁与所述限位凸缘的端部之间留有间隙,在所述主阀体的径向方向,所述限位凸缘的两侧壁与所述限位凹槽对应的两侧壁相抵。
8.所述切换组件还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部分冲压形成所述限位凸缘;所述限位凸缘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限位凸缘于所述连接杆两端对称分布;所述限位凸缘为矩形板状结构,且所述限位凸缘一端与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凸缘另一端与所述限位凹槽对应的壁配合。
9.所述切换组件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连接固定所述限位凸缘和所述连接杆;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连接壁和第二连接壁,所述第一连接壁与所述限位凸缘连接固定,所述第二连接壁与所述连接杆连接固定,所述第一连接壁和所述第二连接壁之间还设有至少一道加强筋。
10.所述切换组件具有第一运动方向和第二运动方向,所述限位凸缘的端部在所述第一运动方向和/或所述第二运动方向设有倒角或圆角。
11.所述阀体部件还包括两个密封部件,两个所述密封部件分别与所述主阀体两端密
封固定;所述密封部件具有第一筒部和第二筒部,所述第一筒部的端部与所述第二筒部的端部固定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二筒部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筒部的内径;在所述密封部件的轴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筒部,所述第一筒部远离所述主阀体。
12.所述第二筒部的端部还设有密封凸缘,所述密封凸缘与所述主阀体的端部贴合固定;所述密封部件为一体冲压成型。
13.所述切换组件还包括阀芯部件,所述阀芯部件包括阀芯主体和延伸凸缘,所述阀芯主体设有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第二壁部的位置相对;所述第一壁部与所述配合面相配合,所述第一壁部开有连通槽,所述连通槽连通所述第二连接通道和所述第三连接通道或所述第二连接通道和所述第四连接通道;所述延伸凸缘位于所述第二壁部,且所述第二壁部与所述延伸凸缘之间还设有卡接台阶部,所述延伸凸缘、所述卡接台阶部与所述阀芯主体一体设置。
14.这样在装配过程中,没有阀座的影响,切换组件可以便捷地装入主阀体中,简化了过程,提高了效率。
附图说明
15.图1为现有技术的示意图;
16.图2为图1的剖视示意图;
17.图3为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
18.图4为本技术的剖视示意图;
19.图5为主阀体的示意图;
20.图6为切换组件的示意图;
21.图7为连接杆的示意图;
22.图8为限位凸缘的示意图;
23.图9为密封部件的示意图;
24.图10为阀芯部件的立体示意图;
25.图11为阀芯部件的仰视示意图;
26.图12为另一实施例中连接杆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
28.阀体部件1,切换组件2;
29.主阀体10,密封部件11;连接杆21,阀芯部件22,第二滑动密封件23;
30.容纳腔100,第一凸起部101,第二凸起部102;
31.第一筒部111,第二筒部112,密封凸缘113;
32.限位凸缘211;固定件212;限位孔213;
33.阀芯主体220,第一壁部221,第二壁部222,延伸凸缘223;
34.限位凹槽1011;圆角/倒角2111;第一连接壁2121,第二连接壁2122,加强筋2123;连通槽2211,卡接台阶部2231;
35.导阀部件3,导主阀体30,固定支架35,第一毛细管31,第二毛细管32,第三毛细管33,第四毛细管34;
36.第一连接管41,第二连接管42,第三连接管43,第四连接管44;
37.第一连接通道51,第二连接通道52,第三连接通道53,第四连接通道54;定位台阶部50;
38.阀座6。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结合附图对具体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40.如图3~11所示,
41.一种换向阀,包括阀体部件1,阀体部件1包括主阀体10、导阀部件3、两个密封部件11、第一连接管41、第二连接管42、第三连接管43和第四连接管44。主阀体大致成管状,且其内具有容纳腔,切换组件至少部分位于容纳腔内。主阀体10还具有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分别位于主阀体外壁的两侧,且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的位置大致对称;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在主阀体的径向方向的最最薄处的厚度不小于主阀体管壁的厚度。第一凸起部101设有第一连接通道51,第一连接通道贯穿第一凸起部,第二凸起部102设有第二连接通道52、第三连接通道53和第四连接通道54,第一连接管41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通道51对应的壁连接固定,第二连接管42的一端与第二连接通道52对应的壁连接固定,第三连接管43的一端与第三连接通道53对应的壁连接固定,第四连接管44的一端与第四连接通道54对应的壁连接固定。此外,第一连接通道51、第二连接通道52、第三连接通道53和第四连接通道54对应的内壁均设有定位台阶部50,其目的在于安装时便于定位所要连接的连接管。
42.两个密封部件11为一体冲压成型且分别与主阀体10的两端密封固定。密封部件11包括第一筒部113和第二筒部112,第一筒部113一端的端部封闭,第一筒部113另一端的端部与第二筒部112的端部固定连接并连通,第一筒部113的内径小于第二筒部112的内径,且在密封部件11的轴向上,相对于第二筒部112,第一筒部113远离主阀体10。第二筒部112的端部还设有密封凸缘,密封凸缘与主阀体10的端部贴合固定。
43.导阀部件3包括导主阀体30、固定支架35、第一毛细管31、第二毛细管32、第三毛细管33和第四毛细管34。导主阀体30通过固定支架35连接固定于主阀体10的外壁。第一毛细管31连通导主阀体30内腔和第一连接管41,第二毛细管32连通导主阀体30内腔和第二连接管42。第三毛细管33连通导主阀体30内腔和其一密封部件11的第一筒部113,第四毛细管34连通导主阀体30内腔和另一密封部件11的第一筒部113,以此保证相应工况中,对应功能的可靠稳定。
44.换向阀还包括切换组件2,切换组件2至少部分位于主阀体10内,切换组件2包括连接杆21、阀芯部件22和两个第二滑动密封件23。两个第二滑动密封件23分别位于连接杆21两端并与之固定连接。第二滑动密封件23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滑动密封件23的第二筒部112内,并与第二筒部112的内壁过盈配合。过盈配合是为保证密封性。在切换组件2在相应工况中来回运动时,因为第一筒部111内径小于第二筒部112的内径,所有还能起到限位的作用。
45.阀芯部件22包括阀芯主体220和延伸凸缘223,阀芯主体220设有第一壁部221和第二壁部222,第一壁部221和第二壁部222的位置相对;第一壁部221与配合面相配合,第一壁部221开有连通槽2211,在相应的工况中,连接杆21带动阀芯部件22移动,使连通槽2211连通第二连接通道52和第三连接通道53或第二连接通道52和第四连接通道54;延伸凸缘223
位于第二壁部222,且第二壁部222与延伸凸缘223之间还设有卡接台阶部2231,延伸凸缘223、卡接台阶部2231与阀芯主体220一体设置。设置延伸凸缘223的目的在于扩展连通槽2211的容积。连接杆21设有限位孔213,阀芯部件22至少部分位于限位孔213,且卡接台阶部2231与限位孔213对应的壁间隙配合。
46.同时,切换组件2还包括至少一个限位凸缘211,限位凸缘211与连接杆21连接固定,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凸缘211的数量为一个,限位凸缘211与连接杆21一体成型,具体是对连接杆21的一部分冲压形成;限位凸缘为矩形板状结构,且其一端与连接杆固定连接。第一凸起部具有限位凹槽,限位凹槽凹陷于第一凸起部对应的容纳腔对应的内壁面,主阀体还具有配合面,配合面为容纳腔对应的内壁面的其余部分的一部分,并且配合面的一部分为第二凸起部对应的容纳腔对应的内壁面。而限位凸缘211至少部分可滑动限位于限位凹槽1011。限位凸缘211与限位凹槽1011适配,具体是限位凸缘的另一端与限位凹槽对应的壁配合,且在主阀体10的径向方向,限位凸缘211的两侧壁与限位凹槽1011对应的两侧壁相抵,以防止切换组件2在圆周方向偏转;但限位凹槽1011的、和限位凸缘211端部相对的壁与限位凸缘211的端部之间留有间隙,以减小摩擦。此外,限位凸缘在第一连接通道对应的、与主阀体的端部最近的一侧内壁和主阀体的端部之间运动,以防止与第一连接通道产生干涉。
47.连接杆21还具有第一运动方向和第二运动方向(连接杆21在主阀体10内移动,定义连接杆21向主阀体10一端移动的方向为第一运动方向,向主阀体10另一端移动的方向为第二运动方向),限位凸缘213的端部在第一运动方向和/或第二运动方向设有倒角或圆角2131,从而使装配时,连接杆便于进入主阀体10内。
48.切换组件2还包括固定件212,固定件212包括第一连接壁2121和第二连接壁2122,第一连接壁2121与限位凸缘211连接固定,第二连接壁2122与连接杆21连接固定,第一连接壁2121和第二连接壁2122之间还设有至少一道加强筋2123。以此加强限位凸缘211的稳固性,防止其弯折形变。
49.图12示出另一实施例,区别上述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凸缘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限位凸缘于连接杆两端对称分布。这样有利于提高切换组件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50.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技术进行修改、结合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