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数据路由方法、装置、节点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2023-02-19 01:56:0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通信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数据路由方法、装置、节点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第一拓扑结构中有数据需要通过第二拓扑结构发给终端,那么第二拓扑结构需要给该数据包配置好对应的路由映射,首先把数据路由到边界节点,再由边界节点进行数据包包头的改写,之后由边界节点将给数据路由到第二拓扑结构中的节点。3.但是,对于边界节点来说,无法判断目前发至边界节点的数据是否需要发送至第二拓扑结构,进而导致数据路由的复杂度大,资源占用过多。技术实现要素: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路由方法、装置、节点及存储介质,能够解决数据路由的复杂度大,资源占用过多的问题。5.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路由方法,该方法包括:6.边界节点接收第一拓扑结构中的数据包;7.所述边界节点基于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确定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8.在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所述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所述边界节点基于所述第一信息,对所述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9.所述边界节点在所述第二拓扑结构中将改写后的数据包传输至所述目的节点。10.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路由方法,该方法包括:11.第一拓扑结构中的生成节点生成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的包头包括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12.所述生成节点将所述数据包发送至所述边界节点。13.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路由装置,该装置包括:14.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拓扑结构中的数据包;15.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确定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16.第一改写模块,用于在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所述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一信息,对所述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17.第一传输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拓扑结构中将改写后的数据包传输至所述目的节点。18.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路由装置,该装置包括:19.第一生成模块,用于在第一拓扑结构中生成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的包头包括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20.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数据包发送至所述边界节点。21.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边界节点,该边界节点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22.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边界节点,包括处理器及通信接口,其中,所述通信接口用于:23.接收第一拓扑结构中的数据包;24.所述处理器用于:25.基于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确定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26.在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所述边界节点基于所述第一信息,对所述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27.所述通信接口还用于:28.所述边界节点在所述第二拓扑结构中将改写后的数据包传输至所述目的节点。29.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生成节点,该生成节点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30.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生成节点,包括处理器及通信接口,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31.在第一拓扑结构中生成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的包头包括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32.所述通信接口用于:33.将所述数据包发送至所述边界节点。34.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35.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或者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36.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被存储在非瞬态的存储介质中,所述程序/程序产品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3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边界节点基于第一拓扑结构中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确定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并在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一信息,对所述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并将改写后的数据包传输至目的节点,保证边界节点可以从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包头中直接区分出该数据是否需要路由到第二拓扑结构,减少数据路由的难度,节省资源。附图说明38.图1示出本技术实施例可应用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图;3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iab系统的示意图;4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iab系统的cu-du的结构示意图;41.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协议栈的示意图;42.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跨拓扑结构的示意图;43.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路由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一;44.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bapdatapduformat的示意图;45.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路由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二;46.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路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47.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路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48.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49.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边界节点的结构示意图;50.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生成节点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5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52.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所区别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即a和/或b表示包括仅有a、仅有b以及同时包括a和b这3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53.值得指出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不限于长期演进型(longtermevolution,lte)/lte的演进(lte-advanced,lte-a)系统,还可用于其他无线通信系统,诸如码分多址(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cdma)、时分多址(timedivisionmultipleaccess,tdma)、频分多址(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access,f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access,o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carrier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access,sc-fdma)和其他系统。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术语“系统”和“网络”常被可互换地使用,所描述的技术既可用于以上提及的系统和无线电技术,也可用于其他系统和无线电技术。以下描述出于示例目的描述了新空口(newradio,nr)系统,并且在以下大部分描述中使用nr术语,但是这些技术也可应用于nr系统应用以外的应用,如第6代(6thgeneration,6g)通信系统。54.图1示出本技术实施例可应用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图。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终端11和网络侧设备12。其中,终端11也可以称作终端设备或者用户终端(userequipment,ue),终端11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tabletpersonalcomputer)、膝上型电脑(laptopcomputer)或称为笔记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掌上电脑、上网本、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personalcomputer,umpc)、移动上网装置(mobileinternetdevice,mid)、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设备、机器人、可穿戴式设备(wearabledevice)、车载设备iab-node)是指:如果一个iab节点的du和它父节点的du不是终止到同一个cu的话,这个节点即被认为是边界节点。也就是说该节点的du和其父节点的du不是受同一个cu控制,但是该boundaryiab节点的mt是同时接入了不同的cu下。例如iab3节点。64.第一拓扑结构(firsttopology)是指:数据包在传输途中所经历的边界节点之前的拓扑片段。如cu2处产生的下行数据,图中右侧实线部分即为第一拓扑结构;如果是iab4产生的需要发往cu2的上行数据,那么全部由点组成的虚线部分为第一拓扑结构。65.第二拓扑结构(secondtopology)是指:数据包在传输途中所经历的边界节点之后的拓扑片段。如cu2处产生的下行数据,全部由点组成的虚线部分即为第一拓扑结构;如果是iab4产生的需要发往cu2的上行数据,那么图中右侧实线部分为第一拓扑结构。66.边界节点目前无法对以下两类数据进行区分:67.(1)需要进行数据包包头改写(bapheaderre-writing)的数据:如cu2节点帮助cu1节点进行数据的路由,该数据需要被传递到iab4节点处,因此经过iab3节点时需要对数据的bapheader进行re-writing。68.(2)不需要进行bapheaderre-writing的数据:如cu2发给iab3节点的数据,即iab3节点收到后不继续传递,而是递交到该节点的upperlayer;69.如果boundary节点基于第一拓扑结构的px来选择另一个第二拓扑结构的py的,则存在如下缺陷:70.(a)占用了第一拓扑结构的pathid空间,比如px需要与不进行route的数据所使用的pathid不同,否则boundary节点无法区分是否要rewriting;71.(b)由于px用来指示第二拓扑结构中的py映射,因此进一步需要占用大量的pathid空间;72.假设有2个数据都需要route,但是在第二拓扑结构中的终点不同,一个是给iab4,一个是给iab5,其标记pathid应该是px1和px2的,标记pathid不能相同,否则中间节点会映射到同样的routingid。所以px1和px2在第一拓扑结构中都代表a1-》a3-》a4的路线,但是需要消耗多个pathid来代表。73.(c)边界节点需要维护一个复杂的bapheaderre-writingtable,表里的每一个px都需要有一个(ay,py)的单独条目。74.即需要占用大量pathid来进行inter-donorrouting,从而影响本拓扑结构下的pathid的分配;cu1需要为每一个边界节点维护一个复杂的bapheaderre-writing列表,增加了边界节点操作的复杂度;75.因此,具体如何区分数据是否递交给边界节点,还是需要在边界节点进行bapheaderre-writing,以及根据何种映射进行re-writing,以减少数据路由的难度,节省资源,尚不明确。76.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路由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一,如图6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77.步骤600,边界节点接收第一拓扑结构中的数据包;78.步骤610,所述边界节点基于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确定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79.步骤620,在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所述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所述边界节点基于所述第一信息,对所述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80.步骤630,所述边界节点在所述第二拓扑结构中将改写后的数据包传输至所述目的节点。81.可选地,第一拓扑结构中的数据包是由第一拓扑结构中的生成节点生成的;82.可选地,第一拓扑结构中的数据包的包头中包括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可以用于边界节点确定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即用于边界节点判断数据包的目的节点是否属于第二拓扑结构,即可以用于边界节点区分该数据包是否需要递交给边界节点的高层,还是需要在边界节点进行包头的改写(bapheaderre-writing);83.可选地,边界节点接收到第一拓扑结构中的数据包后,可以基于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判断数据包的目的节点是否属于第二拓扑结构,即判断该数据包是否需要递交给边界节点的高层,还是需要在边界节点进行包头的改写;84.可选地,若边界节点判断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边界节点可以基于所述第一信息对所述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并在所述第二拓扑结构中将改写后的数据包传输至所述目的节点,以实现该数据包可以在第二拓扑结构中进行有效传输。85.可选地,目的iab节点即目的节点。86.可选地,数据包包头的改写(re-writing)还可以称为数据包包头的重写。8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拓扑冗余场景下的数据路由方法,边界节点可以在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将第一拓扑结构下的数据包bapheader进行routingid的改写(re-writing),更改成第二拓扑结构下的routingid,从而使得数据包能够借由边界节点从第一拓扑结构下路由到第二拓扑结构,实现inter-donorredundancy下load-balancing的目的。8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边界节点基于第一拓扑结构中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判断数据包的目的节点是否属于第二拓扑结构;并在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一信息,对所述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并将改写后的数据包传输至目的节点,保证边界节点可以从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包头中直接区分出该数据是否需要路由到第二拓扑结构,减少数据路由的难度,节省资源。89.可选地,所述边界节点基于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确定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包括:90.在所述边界节点确定所述第一信息中的回传适配协议层bap目的地址和所述边界节点的第一bap虚拟地址相同的情况下,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91.其中,所述第一bap虚拟地址和所述数据包的第一目的节点信息组存在映射关系,所述第一目的节点信息组包括第二拓扑结构中的目的节点的第一目的地址以及第一pathid,所述第一pathid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拓扑结构中所述边界节点到所述目的节点的路由路径。92.可选地,本技术实施例中,边界节点可以根据第一信息中的回传适配协议层目的地址(destinationbap地址,还可以称为bap目的地址)来确定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即区分是否需要进行headerrewriting。93.可选地,边界节点可以将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与边界节点的地址进行匹配,如果发现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与边界节点的第一虚拟地址相同,则可以确定该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即需要进行headerrewriting。94.可选地,第一bap虚拟地址可以是预设的虚拟地址;95.可选地,第一bap虚拟地址可以与第一目的节点信息组相对应,96.可选地,第一bap虚拟地址与第一目的节点信息组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是预设的;97.可选地,边界节点可以基于第一bap虚拟地址映射至第一目的节点信息组,进而确定第二拓扑结构中的目的节点的第一目的地址,以及第一pathid,即第二拓扑结构中所述边界节点到所述目的节点的路由路径。98.可选地,第一拓扑结构下的生成节点(donor-du或者accessnode)在为需要进行inter-donorrouting的数据生成bappdu后,该bappdu被路由到边界节点时,边界节点可以根据bappdu中携带的bap目的地址与第一bap虚拟地址是否相同,判断该数据包是否需要跨拓扑路由,若是,则进而可以基于bappdu中携带的bap目的地址确定该pdu在第二拓扑结构下对应的baproutingid,并且将该baproutingid重新写入该bappdu的header中,在第二拓扑结构中进行传输。99.可选地,本技术实施例中,进行inter-donorrouting的pdu的bapheader中的第一信息可以包括destinationbapaddress,该destinationbapaddress可以与第一虚拟地址相同;100.可选地,本技术实施例中,边界节点可以根据第一bap虚拟地址(第一logical/virtualbapaddress)进行bapheader改写;即把pathid替换成了bapaddress,有效减少数据包路由的复杂度,且节省传输资源。101.可选地,所述边界节点基于所述第一信息,对所述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包括:102.所述边界节点基于本地的第二映射表和所述第一bap虚拟地址,确定与所述第一bap虚拟地址存在映射关系的第一目的节点信息组;103.基于所述第一目的节点信息组中的第二拓扑结构中的第一目的地址以及第一pathid,对所述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104.其中,所述第二映射表包括至少一个第二bap虚拟地址,和至少一个第二目的节点信息组,一个所述第二bap虚拟地址与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目的节点信息组存在映射关系,不同的第二bap虚拟地址与不同的第二目的节点信息组存在映射关系,所述第一bap虚拟地址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bap虚拟地址中的一个,所述第一目的节点信息组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目的节点信息组中的一个;所述至少一个第二bap虚拟地址是第一拓扑结构下的第一集中单元cu或第二拓扑结构下的第二集中单元cu为所述边界节点配置的。105.可选地,第一拓扑结构和/或第二拓扑结构下的cu可以为边界节点配置多个logical/virtualbap地址,即第二bap虚拟地址,每一个第二bap虚拟地址都与第二拓扑结构下的一组第二目的节点信息组(destinationbapaddress,pathid)相对应。106.可选地,至少一个第二bap虚拟地址及其对应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目的节点信息组,以及之间的映射关系,可以在第二映射表中体现;107.第二映射表包括至少一个第二bap虚拟地址,每一个第二bap虚拟地址可以对应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目的节点信息组;108.可选地,第二映射表可以是预设的,由边界节点本地保存。109.可选的,边界节点在根据bappdu中携带的bap目的地址与第一bap虚拟地址相同,确定该数据包需要跨拓扑路由后,进而可以基于bappdu中携带的bap目的地址确定该pdu在第二拓扑结构下对应的baproutingid,即可以根据边界节点本地保存的第二映射表,从中找到该第一bap虚拟地址对应的第一目的节点信息组,进而基于第一目的节点信息组确定第一bap虚拟地址在第二拓扑结构下对应的第一目的地址以及第一pathid,将这两个id重新写入该数据包的bapheader中。110.可选地,边界节点可以将改写完header后的bappdu重新按照legacy的路由规则找到下一跳节点递交数据,直到路由到bapheader中显示的目的节点处。111.可选地,第二映射表的定义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112.第二映射表的生成对象:第一拓扑结构和/或第二拓扑结构下的cu;113.第二映射表可以如下表1所示,包括以下至少一项:114.边界节点的第二bap虚拟地址;115.边界节点的第二bap虚拟地址对应的第二拓扑结构下的pathid;116.边界节点的第二bap虚拟地址对应的第二拓扑结构下的目的iab节点的bap地址;117.其中,边界节点的第二虚拟/逻辑bap地址对应的第二拓扑结构下的pathid,和边界节点的第二虚拟/逻辑bap地址对应的第二拓扑结构下的目的iab节点的bap地址可以称为第二目的节点信息组。118.表1第二映射表[0119][0120]其中,表1仅为第二映射表的示例,并不作为对第二映射表及其内容的限定。[0121]可选的,目的iab节点的bap地址,即为目的节点的目的地址;[0122]可选地,边界节点的真实bap地址即为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0123]可选地,对于上行而言,边界节点可以维护一套第二映射表,对于下行而言,边界节点可以维护另一套相同或不同的第二映射表;生成节点可以维护和边界节点相对应的第一映射表,以实现生成节点生成的数据包包头中得第一信息可以进行准确地指示。[0124]可选地,所述边界节点基于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确定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还包括:[0125]在所述边界节点确定所述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和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相同情况下,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为所述边界节点;[0126]所述方法还包括:[0127]去除所述数据包的包头;[0128]将去除包头后的数据包递交至所述边界节点的bap层的高层upperlayer。[0129]可选地,边界节点接收到该数据包(bappdu)后,可以判断bapheader中的bap目的地址是否为边界节点的地址;如果不是则按照legacy行为递交到下一跳(下一个iab节点);如果是,则可以进一步判断该bap地址是边界节点的虚拟地址,还是真实地址;[0130]可选地,如果边界节点判断确定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和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相同,即判定bapheader中的bap目的地址是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即说明该数据是传输给边界节点,而非需要路由到另一个拓扑结构下,则可以将该pdu去除header后递交到该边界节点的bap层的upperlayer。[0131]可选地,所述边界节点基于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确定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包括:[0132]在所述边界节点确定所述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与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相相同,且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一指示信息的情况下,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0133]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直接指示所述数据包需要进行跨拓扑路由。[0134]可选地,本技术实施例中,包头中可以用1个bit(即第一指示信息)来指示该pdu为需要进行跨拓扑路由的数据包(to-be-routedpacket),且携带第二拓扑结构中的pathid。[0135]可选地,本技术实施例中,边界节点可以根据第一信息中的第一指示信息来确定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即区分是否需要进行包头改写(headerrewriting)。[0136]可选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直接指示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即边界节点可以在确定第一信息中包括第一指示信息的情况下,直接确定该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即需要进行headerrewriting。[0137]可选地,第一拓扑结构下的生成节点(donor-du或者accessnode)在为需要进行inter-donorrouting的数据生成bappdu后,该bappdu被路由到边界节点时,由边界节点根据bappdu中携带的第一指示信息确定该pdu需要进行headerrewriting,进而确定该数据包在第二拓扑结构下对应的baproutingid,并且将该baproutingid重新写入该bappdu的header中,在第二拓扑结构中进行传输。[0138]可选地,本技术实施例省略了数据包的生成节点(donor-du/accessnode)配置需要进行跨拓扑路由的数据(to-be-routeddata)的baproutingid的操作,有效减少数据包路由的复杂度,且节省传输资源。[0139]可选地,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第二pathid,其中,所述第二pathid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拓扑结构中所述边界节点到所述目的节点的路由路径。[0140]可选地,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bapdatapduformat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进行inter-donorrouting的pdu的bapheader中的第一信息还可以包括以下信息:[0141](1)destinationbapaddress:边界节点在第一拓扑结构下的真实bap地址;[0142](2)第二pathid:第二拓扑结构中从该边界节点至目的节点的pathid。[0143](3)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pdu需要进行数据包包头改写(bapheaderre-writing),即需要进行跨拓扑路由;可以是数据包包头(bapheader)中的1bit指示,比如用其中的rbit来表示(如第3个rbit),0表示需要进行;相应地,在不需要进行bapheaderre-writing是,可以为1,即第二指示信息。[0144]可选地,所述边界节点基于所述第一信息,对所述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包括:[0145]所述边界节点基于本地的第三映射表和第二pathid,确定第二拓扑结构中的目的节点的第二目的地址;[0146]基于所述第二pathid和所述第二目的地址,对所述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0147]其中,所述第三映射表包括至少一个第三pathid,和至少一个第三目的地址,一个所述第三pathid与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三目的地址存在映射关系,不同的第三pathid与不同的第三目的地址存在映射关系,所述第二pathid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三pathid中的一个,所述第二目的地址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三目的地址中的一个。[0148]可选地,边界节点在根据bappdu中携带的第一指示信息确定该数据包需要跨拓扑路由后,进而可以基于第一信息中的第二pathid和第三映射表,确定在第三映射表中与第二pathid存在映射关系的第二目的地址,进而可以将这两个id重新写入该pdu的bapheader中。[0149]可选地,边界节点可以将改写完header后的bappdu重新按照legacy的路由规则找到下一跳节点递交数据,直到路由到bapheader中显示的目的节点处。[0150]可选的,第一拓扑结构中的其他iab节点接收到该bappdu后,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第一指示信息指示该pdu需要进行跨拓扑路由(bapheaderre-writing);如果第一指示信息指示需要,则只按照bap目的地址进行数据的路由,如果无第一指示信息的指示,或存在第二指示信息指示不需要,则可以按照legacy的路由规则对该数据进行路由。[0151]可选地,第三映射列表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0152](1)第二pathid;[0153](2)该pathid对应的destination地址;[0154](3)下一跳节点的iab地址。[0155]可选地,第三映射表包括至少一个第三pathid,和至少一个第三目的地址;[0156]可选地,每一个所述第三pathid可以对应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三目的地址;[0157]可选地,边界节点在基于第一信息中的第二pathid和第三映射表确定在第三映射表中与第二pathid存在映射关系的第二目的地址时,可以在第三映射表中找到与第二pathid相同的第三pathid,随后确定第三pathid对应的第三目的地址即为第二pathid对应的第二拓扑结构中的目的节点的第二目的地址,即该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第二目的地址。[0158]可选地,对于上行而言,边界节点可以维护一套第三映射列表,对于下行而言,边界节点可以维护另一套相同或不同的第三映射列表。[0159]可选地,所述边界节点基于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确定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还包括:[0160]在所述边界节点确定所述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与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相同,且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二指示信息的情况下,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为所述边界节点;其中,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直接指示所述数据包不需要进行跨拓扑路由;[0161]所述方法还包括:[0162]去除所述数据包的包头;[0163]将去除包头后的数据包递交至所述边界节点的bap层的高层upperlayer。[0164]可选地,边界节点接收到bappdu后,可以判断bapheader中的bap目的地址是否为边界节点的地址;如果不是则按照legacy行为递交到下一跳(下一个iab节点);如果是,则可以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第一指示信息指示是否需要进行跨拓扑路由;[0165]可选地,如果存在第二指示信息指示不需要进行跨拓扑路由,则可以说明该数据是传输给边界节点,而非需要路由到另一个拓扑结构下,则可以将该pdu去除header后递交到该边界节点的bap层的upperlayer。[0166]可选地,第一信息包括第二指示信息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中还可以包括第六pathid,所述第六pathid为所述第一拓扑结构中所述数据包的生成节点到所述边界节点的路由路径。[0167]可选地,所述边界节点基于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确定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包括:[0168]在所述边界节点确定所述第一信息中的回传适配协议层bap目的地址和所述边界节点的第三bap虚拟地址相同的情况下,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0169]其中,所述第三bap虚拟地址用于表示所述数据包需要进行跨拓扑路由;所述第三bap虚拟地址是第一拓扑结构下的第一集中单元cu或第二拓扑结构下的第二集中单元cu为所述边界节点配置的。[0170]可选地,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以用虚拟的边界节点地址来表示pdu为to-be-routedpacket。[0171]可选地,第三bap虚拟地址可以用于直接指示所述数据包需要进行跨拓扑路由,即边界节点可以在确定第一信息中包括第三bap虚拟地址(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和所述边界节点的第三bap虚拟地址相同)的情况下,直接确定该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即需要进行headerrewriting。[0172]可选地,第一拓扑结构下的生成节点(donor-du或者accessnode)在为需要进行inter-donorrouting的数据生成bappdu后,该bappdu被路由到边界节点时,由边界节点根据bappdu中携带的第三bap虚拟地址确定该pdu需要进行headerrewriting,进而确定该pdu在第二拓扑结构下对应的baproutingid,并且将该baproutingid重新写入该bappdu的header中,在第二拓扑结构中进行传输。[0173]可选地,第三bap虚拟地址可以是预设的虚拟地址,用于直接指示所在的数据包需要进行headerrewriting。[0174]可选地,所述第三bap虚拟地址是第一拓扑结构下的第一集中单元cu或第二拓扑结构下的第二集中单元cu为所述边界节点配置的;即第一拓扑结构和/或第二拓扑结构下的cu可以为边界节点配置1个logical/virtualbap地址,用于直接指示所在的数据包需要进行跨拓扑路由。[0175]可选地,每个边界节点(boundarynode)可以有一个固定的第三bap虚拟地址;[0176]可选地,每个boundarynode可以有2个固定的第三bap虚拟地址,其中一个针对上行数据的路由,另一个针对下行数据的路由。[0177]可选地,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第四pathid,所述第四pathid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拓扑结构中所述边界节点到所述目的节点的路由路径;[0178]所述边界节点基于所述第一信息,对所述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包括:[0179]基于本地的第四映射表和第四pathid,确定第二拓扑结构中的目的节点的第四目的地址;[0180]基于所述第四pathid和所述第四目的地址,对所述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0181]其中,所述第四映射表包括至少一个第五pathid,和至少一个第五目的地址,一个所述第五pathid与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五目的地址存在映射关系,不同的第五pathid与不同的第五目的地址存在映射关系,所述第四pathid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五pathid中的一个,所述第四目的地址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五目的地址中的一个。[0182]可选地,在所述边界节点确定所述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和所述边界节点的第三bap虚拟地址相同的情况下,第一信息还可以包括第四pathid,所述第四pathid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拓扑结构中所述边界节点到所述目的节点的路由路径。[0183]可选地,边界节点根据bappdu中携带的第三bap虚拟地址确定该pdu需要进行headerrewriting之后,可以基于本地的第四映射表,从中的至少一个第五pathid中找到和第四pathid相同的第五pathid,确定该和第四pathid相同的第五pathid对应的第五目的地址,即为该第四pathid对应的第四目的地址,即可以确定第二拓扑结构中的目的节点的第四目的地址,进而可以将这两个id重新写入该数据包的bapheader中。[0184]可选地,进行inter-donorrouting的pdu的bapheader中可以携带以下信息:[0185](1)destinationbapaddress:边界节点的第三bap虚拟地址;[0186](2)第四pathid:第二拓扑结构中从该边界节点至目的iab的pathid。[0187]可选地,如果bap目的地址是该边界节点的逻辑地址,则根据边界节点处的第四映射列表,从中找到与第四pathid相同的第五pathid;(该四pathid是第二拓扑结构下对应的,对应此pdu最终需要传输到的真实目的节点的地址,即第四目的地址)进而可以确定第五pathid对应的第五目的地址,即为该第四pathid对应的bap目的地址,即可以将这两个id重新写入该pdu的bapheader中。[0188]可选地,边界节点可以将改写完header后的bappdu重新按照legacy的路由规则找到下一跳节点递交数据,直到路由到bapheader中显示的目的节点处。[0189]可选地,第四映射列表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0190]第二拓扑结构下的第五pathid;[0191]第五pathid对应的第五目的地址;[0192]下一跳节点的iab地址。[0193]可选地,对于上行而言,边界节点可以维护一套第四映射列表,对于下行而言,边界节点可以维护另一套相同或不同的第四映射列表。[0194]可选地,所述边界节点基于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确定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包括:[0195]在所述边界节点确定所述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和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相同的情况下,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为所述边界节点;[0196]所述方法还包括:[0197]去除所述数据包的包头;[0198]将去除包头后的数据包递交至所述边界节点的bap层的高层upperlayer。[0199]可选地,边界节点接收到bappdu后,可以判断bapheader中的bap目的地址是否为边界节点的地址;如果不是则按照legacy行为递交到下一跳(下一个iab节点);如果是,则可以进一步判断该bap地址是边界节点的虚拟地址,还是真实地址;[0200]可选地,如果边界节点判断确定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和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相同,即判定bapheader中的bap目的地址是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即说明该数据包是传输给边界节点,而非需要路由到另一个拓扑结构下,则可以将该pdu去除header后递交到该边界节点的bap层的upperlayer。[0201]可选地,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第七pathid,所述第七pathid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拓扑结构中所述数据包的生成节点到所述边界节点的路由路径。[0202]可选地,在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就是边界节点的情况下,第一信息还包括第七pathid,所述第七pathid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拓扑结构中所述数据包的生成节点到所述边界节点的路由路径。[0203]可选地,所述边界节点基于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确定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还包括:[0204]在所述边界节点确定所述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和所述边界节点的地址均不相同的情况下,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不属于第二拓扑结构;[0205]所述方法还包括:[0206]按照协议规定的路由规则传输所述数据包。[0207]可选地,边界节点接收到bappdu后,可以判断bapheader中的bap目的地址是否为边界节点的地址;如果不是,即边界节点确定所述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和所述边界节点的地址均不相同,则可以按照legacy行为递交到下一跳(下一个iab节点)。[0208]可选地,协议规定的路由规则可以是现有的legacy路由规则,也可以是通信协议中规定的路由规则。[0209]可选地,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拓扑冗余场景下的数据路由方法,boundarynode根据预先设定的映射规则,将拓扑结构1下的数据包bapheader进行routingid的改写(re-writing),更改成拓扑结构2下的routingid,从而使得数据包能够借由boundarynode从拓扑结构1下路由到拓扑结构2,实现inter-donorredundancy下load-balancing的目的。boundarynode无需维护额外的(且复杂的)映射列表,沿用legacy技术中的列表即可;不会减少拓扑结构1中pathid的可使用个数;只需要占用少量的bapaddress。[021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边界节点基于第一拓扑结构中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确定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并在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一信息,对所述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并将改写后的数据包传输至目的节点,保证边界节点可以从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包头中直接区分出该数据是否需要路由到第二拓扑结构,减少数据路由的难度,节省资源。[0211]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路由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二,如图8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0212]步骤800,第一拓扑结构中的生成节点生成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的包头包括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0213]步骤810,所述生成节点将所述数据包发送至所述边界节点。[0214]可选地,第一拓扑结构中的数据包是由第一拓扑结构中的生成节点生成的;[0215]可选地,第一拓扑结构中的数据包的包头中包括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可以用于边界节点确定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即可以用于边界节点区分该数据包是否需要递交给边界节点的高层,还是需要在边界节点进行包头的改写(bapheaderre-writing);[0216]可选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对于生成节点来说是已知的。[0217]可选地,边界节点接收到第一拓扑结构中的数据包后,可以基于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确定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即判断该数据包是否需要递交给边界节点的高层,还是需要在边界节点进行包头的改写;[0218]可选地,若边界节点判断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边界节点可以基于所述第一信息对所述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并在所述第二拓扑结构中将改写后的数据包传输至所述目的节点,以实现该数据包可以在第二拓扑结构中进行有效传输。[021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拓扑冗余场景下的数据路由方法,边界节点可以在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将第一拓扑结构下的数据包bapheader进行routingid的改写(re-writing),更改成第二拓扑结构下的routingid,从而使得数据包能够借由边界节点从第一拓扑结构下路由到第二拓扑结构,实现inter-donorredundancy下load-balancing的目的。[022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边界节点基于第一拓扑结构中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确定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并在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一信息,对所述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并将改写后的数据包传输至目的节点,保证边界节点可以从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包头中直接区分出该数据是否需要路由到第二拓扑结构,减少数据路由的难度,节省资源。[0221]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拓扑结构中的生成节点生成数据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0222]所述生成节点确定所述数据包在所述第二拓扑结构的目的节点的第一目的地址;[0223]所述生成节点基于所述第一目的地址确定第一pathid,所述第一pathid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拓扑结构中所述边界节点到所述目的节点的路由路径;[0224]所述生成节点基于本地的第一映射表和第一映射信息,确定第一信息中的第一bap虚拟地址;[0225]所述第一拓扑结构中的生成节点生成数据包,包括:[0226]所述生成节点生成所述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和所述第一bap虚拟地址相同;[0227]其中,所述第一映射信息包括以下任一项或任意组合:[0228]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0229]所述第一目的地址;[0230]所述第一pathid;[0231]其中,所述第一映射表包括至少一个第四bap虚拟地址和至少一个第二映射信息;一个所述第二映射信息与一个所述第四bap虚拟地址存在映射关系,不同的所述第二映射信息与不同的第四bap虚拟地址存在映射关系,所述第一bap虚拟地址为所述至少一个第四bap虚拟地址中的一个,所述第一映射信息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映射信息中的一个;所述至少一个第四bap虚拟地址是第一拓扑结构下的第一集中单元cu或第二拓扑结构下的第二集中单元cu为所述边界节点配置的。[0232]可选地,所述生成节点本地保存一个第一映射表,第一映射表用于确定至少一个边界节点的第一bap虚拟地址。[0233]可选地,所述生成节点可以首先确定所述数据包在所述第二拓扑结构的目的节点的第一目的地址;然后可以基于所述第一目的地址确定第一pathid,所述第一pathid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拓扑结构中所述边界节点到所述目的节点的pathid;并确定需要对该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的边界节点;[0234]可选地,可以基于本地的第一映射信息,在第一映射表中确定第一映射信息对应的第一bap虚拟地址,第一映射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任一项或任意组合:[0235]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0236]所述第一目的地址;[0237]所述第一pathid。[0238]可选地,以第一映射信息包括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和第一pathid为例,所述生成节点可以首先确定所述数据包在所述第二拓扑结构的目的节点的第一目的地址;然后可以基于所述第一目的地址确定第一pathid,所述第一pathid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拓扑结构中所述边界节点到所述目的节点的pathid;并确定需要对该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的边界节点,即可以在第一映射表中确定该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对应的至少一个第八pathid,随即可以从其中确定出与第一pathid相同的第八pathid,进而确定该与第一pathid相同的第八pathid对应的第四bap虚拟地址,作为与第一pathid具有映射关系的第一bap虚拟地址,即可以将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设置为与该第一bap虚拟地址相同。[0239]可选地,生成节点本地存储的第一映射表中映射信息和第四bap虚拟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与该边界节点本地保存的第二映射表中的第二bap虚拟地址和第二目的节点信息组之间的映射关系相同。[0240]可选地,第一映射表的生成对象:第一拓扑结构和/或第二拓扑结构下的cu;[0241]可选地,第一映射表可以如下表2所示,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0242](i)边界节点在第一拓扑结构中的真实bap地址;[0243](ii)第二拓扑结构中目的iab节点的bap地址;[0244](iii)该边界节点至第二拓扑结构中目的iab节点的pathid;[0245](iv)边界节点对应上述(i)-(iii)任一项或任意组合的第四bap虚拟地址。[0246]表2第一映射表[0247][0248]其中,表2仅为第一映射表的示例,并不作为对第一映射表及其内容的限定。可选地,在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为所述边界节点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拓扑结构中的生成节点生成数据包,包括:[0249]所述生成节点生成所述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和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相同。[0250]可选地,在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为所述边界节点的情况下,可以将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直接作为生成节点生成的数据包的包头的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0251]可选地,边界节点接收到bappdu后,可以判断bapheader中的bap目的地址是否为边界节点的地址;如果不是则按照legacy行为递交到下一跳(下一个iab节点);如果是,则可以进一步判断该bap地址是边界节点的虚拟地址,还是真实地址;[0252]可选地,如果边界节点判断确定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和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相同,即判定bapheader中的bap目的地址是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即说明该数据是传输给边界节点,而非需要路由到另一个拓扑结构下,则可以将该pdu去除header后递交到该边界节点的bap层的upperlayer。[0253]可选地,在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拓扑结构中的生成节点生成数据包,包括:[0254]所述生成节点生成所述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与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相相同,且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直接指示所述数据包需要进行跨拓扑路由。[0255]可选地,本技术实施例中,apheader中可以用1个bit(即第一指示信息)来指示该pdu为to-be-routedpacket,且携带的为第二拓扑结构中的pathid。[0256]可选地,在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生成节点可以生成的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与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相相同,且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一指示信息,用于直接指示给边界节点该数据包需要进行跨拓扑路由。[0257]可选地,本技术实施例中,边界节点可以根据第一信息中的第一指示信息来确定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即区分是否需要进行headerrewriting。[0258]可选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直接指示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即边界节点可以在确定第一信息中包括第一指示信息的情况下,直接确定该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即需要进行headerrewriting。[0259]可选地,第一拓扑结构下的生成节点(donor-du或者accessnode)在为需要进行inter-donorrouting的数据生成bappdu后,该bappdu被路由到边界节点时,由边界节点根据bappdu中携带的第一指示信息确定该pdu需要进行headerrewriting,进而确定该数据包在第二拓扑结构下对应的baproutingid,并且将该baproutingid重新写入该bappdu的header中,在第二拓扑结构中进行传输。[0260]可选地,本技术实施例省略了donor-du/accessnode配置to-be-routeddata的baproutingid的操作,有效减少数据包路由的复杂度,且节省传输资源。[0261]可选地,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第二pathid,其中,所述第二pathid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拓扑结构中所述边界节点到所述目的节点的路由路径。[0262]可选地,在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生成节点可以生成的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与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相相同,且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一指示信息时,第一信息还可以包括第二pathid,其中,所述第二pathid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拓扑结构中所述边界节点到所述目的节点的路由路径。[0263]可选地,在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为所述边界节点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拓扑结构中的生成节点生成数据包,包括:[0264]所述生成节点生成所述数据包;[0265]其中,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与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相同,且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直接指示所述数据包不需要进行跨拓扑路由。[0266]可选地,在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为所述边界节点的情况下,生成节点可以生成的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与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相相同,且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二指示信息,用于直接指示给边界节点该数据包不需要进行跨拓扑路由。[0267]可选地,边界节点接收到bappdu后,可以判断bapheader中的bap目的地址是否为边界节点的地址;如果不是则按照legacy行为递交到下一跳(下一个iab节点);如果是,则可以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第一指示信息指示是否需要进行跨拓扑路由;[0268]可选地,如果存在第二指示信息指示不需要进行跨拓扑路由,则可以说明该数据是传输给边界节点,而非需要路由到另一个拓扑结构下,则可以将该pdu去除header后递交到该边界节点的bap层的upperlayer。[0269]可选地,在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拓扑结构中的生成节点生成数据包,包括:[0270]所述生成节点生成所述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和第三bap虚拟地址相同,所述第三bap虚拟地址用于表示所述数据包需要进行跨拓扑路由;所述第三bap虚拟地址是第一拓扑结构下的第一集中单元cu或第二拓扑结构下的第二集中单元cu为所述边界节点配置的。[0271]可选地,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以用虚拟的边界节点地址来表示pdu为to-be-routedpacket。[0272]可选地,在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生成节点生成的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可以和第三bap虚拟地址相同;[0273]可选地,第一拓扑结构下的生成节点(donor-du或者accessnode)在为需要进行inter-donorrouting的数据生成bappdu后,该bappdu被路由到边界节点时,由边界节点根据bappdu中携带的第三bap虚拟地址确定该pdu需要进行headerrewriting,进而确定该pdu在第二拓扑结构下对应的baproutingid,并且将该baproutingid重新写入该bappdu的header中,在第二拓扑结构中进行传输。可选地,所述第三bap虚拟地址是第一拓扑结构下的第一集中单元cu或第二拓扑结构下的第二集中单元cu为所述边界节点配置的;即第一拓扑结构和/或第二拓扑结构下的cu可以为边界节点配置1个logical/virtualbap地址,用于直接指示所在的数据包需要进行跨拓扑路由。[0274]可选地,每个boundarynode可以有一个固定的第三bap虚拟地址;[0275]可选地,每个boundarynode可以有2个固定的第三bap虚拟地址,其中一个针对上行数据的路由,另一个针对下行数据的路由。[0276]可选地,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第四pathid,所述第四pathid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拓扑结构中所述边界节点到所述目的节点的路由路径。[0277]可选地,在所述边界节点确定所述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和所述边界节点的第三bap虚拟地址相同的情况下,第一信息还可以包括第四pathid,所述第四pathid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拓扑结构中所述边界节点到所述目的节点的路由路径。[0278]可选地,在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为所述边界节点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拓扑结构中的生成节点生成数据包,包括:[0279]所述生成节点生成所述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与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相同。[0280]可选地,在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为所述边界节点的情况下,生成节点可以生成的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与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相相同,且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三bap虚拟地址,用于直接指示给边界节点该数据包不需要进行跨拓扑路由。[0281]可选地,边界节点接收到bappdu后,可以判断bapheader中的bap目的地址是否为边界节点的地址;如果不是则按照legacy行为递交到下一跳(下一个iab节点);如果是,则可以进一步判断该bap地址是边界节点的虚拟地址,还是真实地址;[0282]可选地,如果边界节点判断确定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和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相同,即判定bapheader中的bap目的地址是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即说明该数据包是传输给边界节点,而非需要路由到另一个拓扑结构下,则可以将该pdu去除header后递交到该边界节点的bap层的upperlayer。[0283]可选地,在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不属于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拓扑结构中的生成节点生成数据包,包括:[0284]所述生成节点生成所述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和所述边界节点的地址均不相同。[0285]可选地,在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不属于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生成节点生成的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和所述边界节点的地址均不相同;[0286]可选地,边界节点接收到bappdu后,可以判断bapheader中的bap目的地址是否为边界节点的地址;如果不是,即边界节点确定所述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和所述边界节点的地址均不相同,则可以按照legacy行为递交到下一跳(下一个iab节点)。[028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边界节点基于第一拓扑结构中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确定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并在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一信息,对所述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并将改写后的数据包传输至目的节点,保证边界节点可以从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包头中直接区分出该数据是否需要路由到第二拓扑结构,减少数据路由的难度,节省资源。[0288]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路由方法,执行主体可以为数据路由装置,或者,该数据路由装置中的用于执行数据路由方法的控制模块。本技术实施例中以数据路由装置执行数据路由方法为例,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路由装置。[0289]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路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如图9所示,该数据路由装置900包括:第一接收模块910,第一确定模块920,第一改写模块930,和第一传输模块940;其中:[0290]第一接收模块910用于接收第一拓扑结构中的数据包;[0291]第一确定模块920用于基于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确定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0292]第一改写模块930用于在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所述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一信息,对所述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0293]第一传输模块940用于在所述第二拓扑结构中将改写后的数据包传输至所述目的节点。[0294]可选地,数据路由装置可以通过第一接收模块910接收第一拓扑结构中的数据包;然后可以基于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通过第一确定模块920确定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随后可以在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所述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一信息,通过第一改写模块930对所述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随机可以通过第一传输模块940在所述第二拓扑结构中将改写后的数据包传输至所述目的节点。[029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边界节点基于第一拓扑结构中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确定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并在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一信息,对所述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并将改写后的数据包传输至目的节点,保证边界节点可以从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包头中直接区分出该数据是否需要路由到第二拓扑结构,减少数据路由的难度,节省资源。[0296]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模块还用于:[0297]在所述边界节点确定所述第一信息中的回传适配协议层bap目的地址和所述边界节点的第一bap虚拟地址相同的情况下,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0298]其中,所述第一bap虚拟地址和所述数据包的第一目的节点信息组存在映射关系,所述第一目的节点信息组包括第二拓扑结构中的目的节点的第一目的地址以及第一pathid,所述第一pathid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拓扑结构中所述边界节点到所述目的节点的路由路径。[0299]可选地,所述第一改写模块还用于:[0300]所述边界节点基于本地的第二映射表和所述第一bap虚拟地址,确定与所述第一bap虚拟地址存在映射关系的第一目的节点信息组;[0301]基于所述第一目的节点信息组中的第二拓扑结构中的第一目的地址以及第一pathid,对所述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0302]其中,所述第二映射表包括至少一个第二bap虚拟地址,和至少一个第二目的节点信息组,一个所述第二bap虚拟地址与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目的节点信息组存在映射关系,不同的第二bap虚拟地址与不同的第二目的节点信息组存在映射关系,所述第一bap虚拟地址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bap虚拟地址中的一个,所述第一目的节点信息组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目的节点信息组中的一个;所述至少一个第二bap虚拟地址是第一拓扑结构下的第一集中单元cu或第二拓扑结构下的第二集中单元cu为所述边界节点配置的。[0303]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模块还用于:[0304]在所述边界节点确定所述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和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相同情况下,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为所述边界节点;[0305]所述装置还包括:[0306]第一去除模块,用于去除所述数据包的包头;[0307]将去除包头后的数据包递交至所述边界节点的bap层的高层upperlayer。[0308]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模块还用于:[0309]在所述边界节点确定所述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与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相相同,且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一指示信息的情况下,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0310]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直接指示所述数据包需要进行跨拓扑路由。[0311]可选地,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第二pathid,其中,所述第二pathid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拓扑结构中所述边界节点到所述目的节点的路由路径。[0312]可选地,所述第一改写模块还用于:[0313]所述边界节点基于本地的第三映射表和第二pathid,确定第二拓扑结构中的目的节点的第二目的地址;[0314]基于所述第二pathid和所述第二目的地址,对所述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0315]其中,所述第三映射表包括至少一个第三pathid,和至少一个第三目的地址,一个所述第三pathid与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三目的地址存在映射关系,不同的第三pathid与不同的第三目的地址存在映射关系,所述第二pathid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三pathid中的一个,所述第二目的地址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三目的地址中的一个。[0316]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模块还用于:[0317]在所述边界节点确定所述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与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相同,且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二指示信息的情况下,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为所述边界节点;其中,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直接指示所述数据包不需要进行跨拓扑路由;[0318]所述装置还包括:[0319]第二去除模块,用于去除所述数据包的包头;[0320]第二递交模块,用于将去除包头后的数据包递交至所述边界节点的bap层的高层upperlayer。[0321]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模块还用于:[0322]在所述边界节点确定所述第一信息中的回传适配协议层bap目的地址和所述边界节点的第三bap虚拟地址相同的情况下,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0323]其中,所述第三bap虚拟地址用于表示所述数据包需要进行跨拓扑路由;所述第三bap虚拟地址是第一拓扑结构下的第一集中单元cu或第二拓扑结构下的第二集中单元cu为所述边界节点配置的。[0324]可选地,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第四pathid,所述第四pathid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拓扑结构中所述边界节点到所述目的节点的路由路径;[0325]所述第一改写模块还用于:[0326]基于本地的第四映射表和第四pathid,确定第二拓扑结构中的目的节点的第四目的地址;[0327]基于所述第四pathid和所述第四目的地址,对所述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0328]其中,所述第四映射表包括至少一个第五pathid,和至少一个第五目的地址,一个所述第五pathid与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五目的地址存在映射关系,不同的第五pathid与不同的第五目的地址存在映射关系,所述第四pathid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五pathid中的一个,所述第四目的地址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五目的地址中的一个。[0329]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模块还用于:[0330]在所述边界节点确定所述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和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相同的情况下,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为所述边界节点;[0331]所述装置还包括:[0332]第三去除模块,用于去除所述数据包的包头;[0333]第三递交模块,用于将去除包头后的数据包递交至所述边界节点的bap层的高层upperlayer。[0334]可选地,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第七pathid,所述第七pathid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拓扑结构中所述数据包的生成节点到所述边界节点的路由路径。[0335]可选地,所述第一确定模块还用于:[0336]在所述边界节点确定所述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和所述边界节点的地址均不相同的情况下,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不属于第二拓扑结构;[0337]所述装置还包括:[0338]第二传输模块,用于按照协议规定的路由规则传输所述数据包。[033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边界节点基于第一拓扑结构中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确定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并在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一信息,对所述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并将改写后的数据包传输至目的节点,保证边界节点可以从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包头中直接区分出该数据是否需要路由到第二拓扑结构,减少数据路由的难度,节省资源。[0340]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数据路由装置可以是装置,具有操作系统的装置或电子设备,也可以是终端中的部件、集成电路、或芯片。该装置或电子设备可以是移动终端,也可以为非移动终端。示例性的,移动终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所列举的终端11的类型,非移动终端可以为服务器、网络附属存储器(networkattachedstorage,nas)、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pc)、电视机(television,tv)、柜员机或者自助机等,本技术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0341]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路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如图10所示,该数据路由装置1000包括:第一生成模块1010,和第一发送模块1020;其中:第一生成模块1010用于在第一拓扑结构中生成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的包头包括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0342]第一发送模块1020用于将所述数据包发送至所述边界节点。[0343]可选地,数据路由装置可以通过第一生成模块1010在第一拓扑结构中生成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的包头包括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随后通过第一发送模块1020将所述数据包发送至所述边界节点。[034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边界节点基于第一拓扑结构中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确定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并在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一信息,对所述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并将改写后的数据包传输至目的节点,保证边界节点可以从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包头中直接区分出该数据是否需要路由到第二拓扑结构,减少数据路由的难度,节省资源。[0345]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0346]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拓扑结构中的生成节点生成数据包之前,确定所述数据包在所述第二拓扑结构的目的节点的第一目的地址;[0347]第三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目的地址确定第一pathid,所述第一pathid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拓扑结构中所述边界节点到所述目的节点的路由路径;[0348]第四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本地的第一映射表和第一映射信息,确定第一信息中的第一bap虚拟地址;[0349]所述第一生成模块还用于:[0350]生成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和所述第一bap虚拟地址相同;[0351]其中,所述第一映射信息包括以下任一项或任意组合:[0352]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0353]所述第一目的地址;[0354]所述第一pathid;[0355]其中,所述第一映射表包括至少一个第四bap虚拟地址和至少一个第二映射信息;一个所述第二映射信息与一个所述第四bap虚拟地址存在映射关系,不同的所述第二映射信息与不同的第四bap虚拟地址存在映射关系,所述第一bap虚拟地址为所述至少一个第四bap虚拟地址中的一个,所述第一映射信息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映射信息中的一个;所述至少一个第四bap虚拟地址是第一拓扑结构下的第一集中单元cu或第二拓扑结构下的第二集中单元cu为所述边界节点配置的。[0356]可选地,所述第一生成模块还用于:[0357]在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为所述边界节点的情况下,生成所述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和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相同。[0358]可选地,所述第一生成模块还用于:[0359]在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生成所述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与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相相同,且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直接指示所述数据包需要进行跨拓扑路由。[0360]可选地,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第二pathid,其中,所述第二pathid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拓扑结构中所述边界节点到所述目的节点的路由路径。[0361]可选地,所述第一生成模块还用于:[0362]在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为所述边界节点的情况下,生成所述数据包;[0363]其中,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与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相同,且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直接指示所述数据包不需要进行跨拓扑路由。[0364]可选地,所述第一生成模块还用于:[0365]在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生成所述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和第三bap虚拟地址相同,所述第三bap虚拟地址用于表示所述数据包需要进行跨拓扑路由;所述第三bap虚拟地址是第一拓扑结构下的第一集中单元cu或第二拓扑结构下的第二集中单元cu为所述边界节点配置的。[0366]可选地,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第四pathid,所述第四pathid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拓扑结构中所述边界节点到所述目的节点的路由路径。[0367]可选地,所述第一生成模块还用于:[0368]在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为所述边界节点的情况下,生成所述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与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相同。[0369]可选地,所述第一生成模块还用于:[0370]在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不属于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生成所述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和所述边界节点的地址均不相同。[037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边界节点基于第一拓扑结构中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确定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并在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一信息,对所述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并将改写后的数据包传输至目的节点,保证边界节点可以从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包头中直接区分出该数据是否需要路由到第二拓扑结构,减少数据路由的难度,节省资源。[0372]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数据路由装置可以是装置,具有操作系统的装置或电子设备,也可以是终端中的部件、集成电路、或芯片。该装置或电子设备可以是移动终端,也可以为非移动终端。示例性的,移动终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所列举的终端11的类型,非移动终端可以为服务器、网络附属存储器(networkattachedstorage,nas)、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pc)、电视机(television,tv)、柜员机或者自助机等,本技术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037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路由装置能够实现图2至图8的方法实施例实现的各个过程,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0374]可选的,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设备1100,包括处理器1101,存储器1102,存储在存储器1102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1101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例如,该通信设备1100为终端时,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1101执行时实现上述数据路由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该通信设备1100为网络侧设备时,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1101执行时实现上述数据路由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0375]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边界节点,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用于:[0376]接收第一拓扑结构中的数据包;[0377]所述处理器用于:[0378]基于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确定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0379]在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所述边界节点基于所述第一信息,对所述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0380]所述通信接口还用于:[0381]所述边界节点在所述第二拓扑结构中将改写后的数据包传输至所述目的节点。[0382]该边界节点实施例是与上述边界节点方法实施例对应的,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个实施过程和实现方式均可适用于该边界节点实施例中,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0383]具体地,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边界节点。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边界节点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该边界节点设备1200包括:天线1201、射频装置1202、基带装置1203。天线1201与射频装置1202连接。在上行方向上,射频装置1202通过天线1201接收信息,将接收的信息发送给基带装置1203进行处理。在下行方向上,基带装置1203对要发送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发送给射频装置1202,射频装置1202对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后经过天线1201发送出去。[0384]上述频带处理装置可以位于基带装置1203中,以上实施例中边界节点执行的方法可以在基带装置1203中实现,该基带装置1203包括处理器1204和存储器1205。[0385]基带装置1203例如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基带板,该基带板上设置有多个芯片,如图12所示,其中一个芯片例如为处理器1204,与存储器1205连接,以调用存储器1205中的程序,执行以上方法实施例中所示的边界节点操作。[0386]该基带装置1203还可以包括网络接口1206,用于与射频装置1202交互信息,该接口例如为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ommonpublicradiointerface,简称cpri)。[0387]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的边界节点还包括:存储在存储器1205上并可在处理器1204上运行的指令或程序,处理器1204调用存储器1205中的指令或程序执行图9所示各模块执行的方法,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故不在此赘述。[0388]其中,处理器1204用于:[0389]接收第一拓扑结构中的数据包;[0390]基于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确定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0391]在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所述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一信息,对所述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0392]在所述第二拓扑结构中将改写后的数据包传输至所述目的节点。[039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边界节点基于第一拓扑结构中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确定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并在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一信息,对所述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并将改写后的数据包传输至目的节点,保证边界节点可以从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包头中直接区分出该数据是否需要路由到第二拓扑结构,减少数据路由的难度,节省资源。[0394]可选地,处理器1204还用于:[0395]在所述边界节点确定所述第一信息中的回传适配协议层bap目的地址和所述边界节点的第一bap虚拟地址相同的情况下,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0396]其中,所述第一bap虚拟地址和所述数据包的第一目的节点信息组存在映射关系,所述第一目的节点信息组包括第二拓扑结构中的目的节点的第一目的地址以及第一pathid,所述第一pathid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拓扑结构中所述边界节点到所述目的节点的路由路径。[0397]可选地,处理器1204还用于:[0398]基于本地的第二映射表和所述第一bap虚拟地址,确定与所述第一bap虚拟地址存在映射关系的第一目的节点信息组;[0399]基于所述第一目的节点信息组中的第二拓扑结构中的第一目的地址以及第一pathid,对所述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0400]其中,所述第二映射表包括至少一个第二bap虚拟地址,和至少一个第二目的节点信息组,一个所述第二bap虚拟地址与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目的节点信息组存在映射关系,不同的第二bap虚拟地址与不同的第二目的节点信息组存在映射关系,所述第一bap虚拟地址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bap虚拟地址中的一个,所述第一目的节点信息组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目的节点信息组中的一个;所述至少一个第二bap虚拟地址是第一拓扑结构下的第一集中单元cu或第二拓扑结构下的第二集中单元cu为所述边界节点配置的。[0401]可选地,处理器1204还用于:[0402]在所述边界节点确定所述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和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相同情况下,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为所述边界节点;[0403]处理器1204还用于:[0404]去除所述数据包的包头;[0405]将去除包头后的数据包递交至所述边界节点的bap层的高层upperlayer。[0406]可选地,处理器1204还用于:[0407]在所述边界节点确定所述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与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相相同,且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一指示信息的情况下,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0408]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直接指示所述数据包需要进行跨拓扑路由。[0409]可选地,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第二pathid,其中,所述第二pathid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拓扑结构中所述边界节点到所述目的节点的路由路径。[0410]可选地,处理器1204还用于:[0411]基于本地的第三映射表和第二pathid,确定第二拓扑结构中的目的节点的第二目的地址;[0412]基于所述第二pathid和所述第二目的地址,对所述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0413]其中,所述第三映射表包括至少一个第三pathid,和至少一个第三目的地址,一个所述第三pathid与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三目的地址存在映射关系,不同的第三pathid与不同的第三目的地址存在映射关系,所述第二pathid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三pathid中的一个,所述第二目的地址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三目的地址中的一个。[0414]可选地,处理器1204还用于:[0415]在所述边界节点确定所述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与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相同,且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二指示信息的情况下,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为所述边界节点;其中,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直接指示所述数据包不需要进行跨拓扑路由;[0416]处理器1204还用于:[0417]去除所述数据包的包头;[0418]将去除包头后的数据包递交至所述边界节点的bap层的高层upperlayer。[0419]可选地,处理器1204还用于:[0420]在所述边界节点确定所述第一信息中的回传适配协议层bap目的地址和所述边界节点的第三bap虚拟地址相同的情况下,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0421]其中,所述第三bap虚拟地址用于表示所述数据包需要进行跨拓扑路由;所述第三bap虚拟地址是第一拓扑结构下的第一集中单元cu或第二拓扑结构下的第二集中单元cu为所述边界节点配置的。[0422]可选地,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第四pathid,所述第四pathid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拓扑结构中所述边界节点到所述目的节点的路由路径;[0423]处理器1204还用于:[0424]基于本地的第四映射表和第四pathid,确定第二拓扑结构中的目的节点的第四目的地址;[0425]基于所述第四pathid和所述第四目的地址,对所述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0426]其中,所述第四映射表包括至少一个第五pathid,和至少一个第五目的地址,一个所述第五pathid与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五目的地址存在映射关系,不同的第五pathid与不同的第五目的地址存在映射关系,所述第四pathid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五pathid中的一个,所述第四目的地址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五目的地址中的一个。[0427]可选地,处理器1204还用于:[0428]在所述边界节点确定所述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和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相同的情况下,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为所述边界节点;[0429]处理器1204还用于:[0430]去除所述数据包的包头;[0431]将去除包头后的数据包递交至所述边界节点的bap层的高层upperlayer。[0432]可选地,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第七pathid,所述第七pathid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拓扑结构中所述数据包的生成节点到所述边界节点的路由路径。[0433]可选地,处理器1204还用于:[0434]在所述边界节点确定所述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和所述边界节点的地址均不相同的情况下,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不属于第二拓扑结构;[0435]处理器1204还用于:[0436]按照协议规定的路由规则传输所述数据包。[043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边界节点基于第一拓扑结构中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确定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并在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一信息,对所述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并将改写后的数据包传输至目的节点,保证边界节点可以从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包头中直接区分出该数据是否需要路由到第二拓扑结构,减少数据路由的难度,节省资源。[0438]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生成节点,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处理器用于:[0439]在第一拓扑结构中生成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的包头包括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0440]所述通信接口用于:[0441]将所述数据包发送至所述边界节点。[0442]该生成节点设备实施例是与上述生成节点方法实施例对应的,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个实施过程和实现方式均可适用于该生成节点实施例中,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0443]具体地,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生成节点。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生成节点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该生成节点1300包括:天线1301、射频装置1302、基带装置1303。天线1301与射频装置1302连接。在上行方向上,射频装置1302通过天线1301接收信息,将接收的信息发送给基带装置1303进行处理。在下行方向上,基带装置1303对要发送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发送给射频装置1302,射频装置1302对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后经过天线1301发送出去。[0444]上述频带处理装置可以位于基带装置1303中,以上实施例中生成节点执行的方法可以在基带装置1303中实现,该基带装置1303包括处理器1304和存储器1305。[0445]基带装置1303例如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基带板,该基带板上设置有多个芯片,如图13所示,其中一个芯片例如为处理器1304,与存储器1305连接,以调用存储器1305中的程序,执行以上方法实施例中所示的生成节点操作。[0446]该基带装置1303还可以包括网络接口1306,用于与射频装置1302交互信息,该接口例如为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ommonpublicradiointerface,简称cpri)。[0447]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的生成节点还包括:存储在存储器1305上并可在处理器1304上运行的指令或程序,处理器1304调用存储器y5中的指令或程序执行图10所示各模块执行的方法,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故不在此赘述。[0448]其中,处理器1304用于:[0449]在第一拓扑结构中生成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的包头包括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0450]将所述数据包发送至所述边界节点。[045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边界节点基于第一拓扑结构中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确定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并在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一信息,对所述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并将改写后的数据包传输至目的节点,保证边界节点可以从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包头中直接区分出该数据是否需要路由到第二拓扑结构,减少数据路由的难度,节省资源。[0452]可选地,处理器1304还用于:[0453]在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数据包在所述第二拓扑结构的目的节点的第一目的地址;[0454]基于所述第一目的地址确定第一pathid,所述第一pathid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拓扑结构中所述边界节点到所述目的节点的路由路径;[0455]基于本地的第一映射表和第一映射信息,确定第一信息中的第一bap虚拟地址;[0456]处理器1304还用于:[0457]生成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和所述第一bap虚拟地址相同;[0458]其中,所述第一映射信息包括以下任一项或任意组合:[0459]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0460]所述第一目的地址;[0461]所述第一pathid;[0462]其中,所述第一映射表包括至少一个第四bap虚拟地址和至少一个第二映射信息;一个所述第二映射信息与一个所述第四bap虚拟地址存在映射关系,不同的所述第二映射信息与不同的第四bap虚拟地址存在映射关系,所述第一bap虚拟地址为所述至少一个第四bap虚拟地址中的一个,所述第一映射信息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映射信息中的一个;所述至少一个第四bap虚拟地址是第一拓扑结构下的第一集中单元cu或第二拓扑结构下的第二集中单元cu为所述边界节点配置的。[0463]可选地,在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为所述边界节点的情况下,处理器1304还用于:[0464]所述生成节点生成所述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和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相同。[0465]可选地,在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处理器1304还用于:[0466]生成所述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与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相相同,且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直接指示所述数据包需要进行跨拓扑路由。[0467]可选地,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第二pathid,其中,所述第二pathid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拓扑结构中所述边界节点到所述目的节点的路由路径。[0468]可选地,在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为所述边界节点的情况下,处理器1304还用于:[0469]生成所述数据包;[0470]其中,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与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相同,且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直接指示所述数据包不需要进行跨拓扑路由。[0471]可选地,在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处理器1304还用于:[0472]生成所述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和第三bap虚拟地址相同,所述第三bap虚拟地址用于表示所述数据包需要进行跨拓扑路由;所述第三bap虚拟地址是第一拓扑结构下的第一集中单元cu或第二拓扑结构下的第二集中单元cu为所述边界节点配置的。[0473]可选地,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第四pathid,所述第四pathid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拓扑结构中所述边界节点到所述目的节点的路由路径。[0474]可选地,在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为所述边界节点的情况下,处理器1304还用于:[0475]生成所述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与所述边界节点的真实地址相同。[0476]可选地,在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不属于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处理器1304还用于:[0477]生成所述数据包,所述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中的bap目的地址和所述边界节点的地址均不相同。[047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边界节点基于第一拓扑结构中数据包的包头中的第一信息,确定所述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归属;并在确定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属于第二拓扑结构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一信息,对所述数据包的包头进行改写;并将改写后的数据包传输至目的节点,保证边界节点可以从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包头中直接区分出该数据是否需要路由到第二拓扑结构,减少数据路由的难度,节省资源。[0479]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数据路由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0480]其中,所述处理器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终端中的处理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计算机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0481]本技术实施例另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上述数据路由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0482]应理解,本技术实施例提到的芯片还可以称为系统级芯片,系统芯片,芯片系统或片上系统芯片等。[0483]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被存储在非瞬态的存储介质中,所述程序/程序产品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系统消息报告的上报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048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和装置的范围不限按示出或讨论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还可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例如,可以按不同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还可以添加、省去、或组合各种步骤。另外,参照某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0485]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技术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0486]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之内。当前第1页12当前第1页12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