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相机组件和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2023-02-08 06:02:4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相机组件和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用户对于移动终端的拍照水平要求逐渐上升,为了提高移动终端的拍照水平,相机组件的相机单元的尺寸越来越大,导致传统的音圈(vcm)马达难以满足相机组件的推力和行程要求,现有的光学防抖(ois)马达的补偿角度较小,难以满足拍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相机组件,所述相机组件可以实现大角度的防抖调整,拍摄效果更好。
4.本技术进一步提出了一种采用上述相机组件的移动终端。
5.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相机组件,包括:相机单元,悬浮致动马达,所述悬浮致动马达包括:安装座和调节体,所述调节体磁性悬置于所述安装座的一侧,所述相机单元与所述调节体位于所述安装座的同一侧,所述调节体设置在所述相机单元的侧向并与所述相机单元连接,所述调节体适于在磁性力的作用下相对所述安装座运动,以实现所述相机单元的自动对焦和光学防抖。
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相机组件,相机单元通过悬浮致动马达实现光学防抖和自动对焦,调节体在磁性力的作用下可相对安装座运动,使悬浮致动马达可以提供更大的推力并可以实现更大的防抖角度,以使相机单元可以实现快速移动,实现大角度的防抖调整,提高拍摄效果。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相机单元包括:芯片模块和镜头模块,所述芯片模块和/或所述镜头模块与所述调节体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调节体用于驱动所述芯片模块,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容置槽,所述镜头模块集成于所述安装座,所述调节体的第一端可运动的设置于所述容置槽,所述芯片模块设置于调节体的第二端上。
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调节体的所述第一端构造为球销部,所述容置槽构造为球槽,所述球槽的直径大于所述球销部的直径以使所述球销部能够在所述球槽内转动和/或移动。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球槽形成为磁性件,所述球销部形成为电磁件;或所述球槽形成为电磁件,所述球销部形成为磁性件。
11.进一步地,所述球销部包括:第一配合部、第二配合部,所述球槽包括:第三配合部、第四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三配合部相对设置并配合以控制所述安装座悬浮,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第四配合部相对设置并配合以控制所述安装座移动。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球销部还包括:磁性吸合部,所述球槽还包括:磁性固定部,所述磁性吸合部与所述磁性固定部相对设置,在所述相机组件处于关闭状态下所述磁性吸
合部与所述磁性固定部磁性吸合以固定所述调节体。
13.进一步地,所述球销部的外壁的第一部分形成为所述第一配合部,第二部分形成为所述第二配合部,第三部分形成为所述磁性吸合部。
14.进一步地,所述磁性吸合部的面积≤所述第一配合部的面积≤所述第二配合部的面积。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球槽的内壁的第一部分形成为第三配合部,第二部分形成为第四配合部,第三部分形成为磁性固定部。
16.进一步地,所述磁性固定部的面积≤所述第三配合部的面积≤所述第四配合部的面积。
1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座的所述第二端在朝向所述第一端的延伸的方向上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18.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相机组件。
19.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0.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1.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相机组件的示意图;
22.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相机组件的芯片模块和调节体的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23.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相机组件的芯片模块和调节体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24.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相机组件的安装座的示意图。
25.附图标记:
26.相机组件100,
27.芯片模块10,镜头模块20,
28.安装座30,容置槽31,第二区域32
29.调节体40,球销部41,第一区域42。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1.首先,随着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的变焦倍数的提升和光学防抖技术的普及,可以采用光学防抖马达带动相机单元运动以实现自动对焦和光学防抖。
32.但是,随着相机单元的像素的提高和变焦倍数的提升,相机单元的尺寸越来越大,驱动相机单元所需的驱动力越来越大,实现光学防抖的防抖角度需求也越来越大。
33.基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相机组件100,可以实现相机单元的快速运动、更大的光学防抖角度,以提高相机组件100的拍摄效果。
34.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相机组件100和移动终端。
35.如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相机组件100,可以包括:相机单元和悬浮致动马达。
36.其中,悬浮致动马达包括:安装座30和调节体40,调节体40磁性悬置于安装座30的一侧,相机单元与调节体40位于安装座30的同一侧,调节体40设置在相机单元的侧向并与相机单元连接,调节体40适于在磁性力的作用下相对安装座30运动,以实现相机单元的自动对焦和光学防抖。
37.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相机单元用于在拍摄过程中进行成像,而悬浮致动马达用于在相机单元拍摄过程中,通过驱动相机单元运动以实现相机单元的自动对焦和光学防抖。
38.而上述悬浮致动是指,调节体40与安装座30之间为磁悬浮配合,调节体40位于相机单元的侧向,例如:安装座30设置在相机单元位于镜头的光轴的周向的多个侧面中的任一个侧面上;或者安装座30设置在相机单元与镜头相对的侧面上,调节体40与相机单元连接,调节体40构造为悬浮致动马达的动力输出部,安装座30构造为动力驱动部,安装座30产生磁性斥力或磁性吸力并可以使磁性斥力或磁性吸力具有一定的扭矩,以带动调节体40相对安装座30移动、摆动或转动,对应带动相机单元移动、摆动或转动。
39.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悬浮致动马达带动相机单元,通过形成为移动件的调节体40驱动相机单元,并可以通过调整调节体40与安装座30之间的磁性力大小实现更大推力,通过调节体40相对安装座30的摆动、移动或转动实现更大的防抖角度。
4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相机组件100,相机单元通过悬浮致动马达实现光学防抖和自动对焦,调节体40在磁性力的作用下可相对安装座30运动,使悬浮致动马达可以提供更大的推力并可以实现更大的防抖角度,以使相机单元可以实现快速移动,实现大角度的防抖调整,提高拍摄效果。
41.如图1所示,相机单元可以包括:芯片模块10和镜头模块20,芯片模块10和/或镜头模块20与调节体40连接。
42.可以理解的是,调节体40可以在磁性力作用下相对安装座30运动,对应芯片模块10和/或镜头模块20与调节体40连接后,可以与调节体40同步运动,以实现自动对焦以及光学防抖。
43.示例地,芯片模块10和/或镜头模块20与调节体40连接可以通过如下示例之一或任意组合实现:在一些实施例中,调节体40与镜头模块20连接,芯片模块10设置在安装座30上,调节体40并用于驱动镜头模块20以调整镜头模块20与芯片模块10的相对位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调节体40与芯片模块10连接,镜头模块20设置在安装座30上,调节体40用于驱动芯片模块10相对镜头模块20运动;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相机组件100具有一壳体,芯片模块10、镜头模块20、安装座30和调节体40均设置在壳体内,安装座30与壳体连接,镜头模块20和芯片模块10均设置在调节体40上,调节体40与安装座30配合,并用于推动镜头模块10和芯片模块20运动,即在调节体40的驱动下相机单元整体相对安装座30运动。
44.示例地,可以通过调整芯片模块10与镜头模块20之间的相对位置、角度实现自动对焦和光学防抖,镜头模块20可以包括:镜头、透镜等部件,也可以通过单独调整镜头与芯片模块10的相对位置、角度实现自动对焦和光学防抖,芯片模块10可以包括: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和集成在数值信号处理芯片上的图像传感器,对应调整芯片模块10与镜头模块20的相
对位置,即调整图像传感器与镜头模块20的相对位置也可以实现自动对焦和光学防抖。
45.这样,调节体40带动相机单元的芯片模块10运动,可以降低自动对焦、光学防抖调整过程中,相机单元的运动行程,以使相机单元的空间布置要求更小,可以在更小的空间内布置相机单元。
46.其中,相机单元和调节体40位于安装座30的同一侧,调节体40和与调节体40动力连接的部件集成设置,而相机单元的其余部件与安装座30集成设置,可以降低相机组件100的空间占用。
47.例如:调节体40与镜头模块10集成,芯片模块20与安装座30集成。如图1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调节体40用于驱动芯片模块20,安装座30上设置有容置槽31,镜头模块20集成于安装座30,即镜头模块20的镜头、光圈、电路等均集成在安装座30上,安装座30的一侧设置有容置槽31和用于固定镜头模块20的支架,镜头模块20的镜头、光圈等在朝向芯片模块20的方向上依次设置。
48.进而,将调节体40的第一端设置于容置槽31,芯片模块10设置于调节体40的第二端上,第一端可移动的设置在容置槽31内,以通过第一端相对容置槽31的运动调整芯片模块10与镜头模块20的相对位置。
49.可选地,镜头模块20的几何尺寸大于芯片模块10的尺寸,而通过移动芯片模块10以实现光学防抖和自动对焦,使调整过程中的运动行程更小,可以降低相机组件100内部预留用于避让运动行程的空间的大小,以使相机组件100的整体空间占用更小,便于相机组件100的布置。
50.即可以达到改善相机组件100的空间占用的技术目的,同时芯片模块10相对相机模块的移动通过调节体40相对安装座30的转动和直线移动实现,芯片模块20的转动角度更大,使相机组件100可以实现更大的光学补偿角度,可以提高相机组件100的拍摄效果。
51.其中,调节体40相对安装座30直线移动可以实现自动对焦,调节体40相对安装座30转动可以实现光学防抖。
5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相机组件100,通过设置调节体40和安装座30,并通过调节体40带动芯片模块10运动以实现光学防抖和自动对焦,不仅使相机组件100在光学防抖与自动对焦过程中的运动行程的空间需求更低,以改善相机组件100的空间占用,还可以增大相机组件100的补偿角度(即防抖角度),以提高拍照效果,满足拍摄需求。
53.如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调节体40的第一端构造为球销部41,容置槽31构造为球槽,球槽的直径大于球销部41的直径以使球销部41能够在球槽内转动和/或移动。
54.也就是说,在一些实施例中,球销部41与球槽配合以使调节体40可以相对安装座30转动和移动,实现上述自动对焦和光学防抖,不仅可以提高调节体40相对安装座30的角度调整和位置调整的便利性,而且可以提高两者的配合精度。
55.此外,球槽与球销部41的球销配合的运动平稳性更高,且运动过程中的阻力更小,可以避免调节体40运动过程中与安装座30脱离配合,提高相机组件100的工作稳定性,并提高相机组件100光学防抖和自动对焦调整过程中的响应速度。
56.示例地,球槽形成为磁性件,球销部41形成为电磁件;或球槽形成为电磁件,球销部41形成为磁性件。这样,调节体40与安装座30构造为磁性配合件,通过同性相斥、异性相
吸的磁性力实现对调节体40的移动和转动控制,在控制调节体40移动过程中,无需采用齿轮等传动部件,提高驱动效率、增大推力以提高相机组件100响应速度的同时,可以避免相机组件100工作过程中产生异响,提高使用体验。
57.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球销部41可以包括:第一配合部、第二配合部,球槽可以包括:第三配合部、第四配合部,第一配合部与第三配合部相对设置并配合以控制安装座30悬浮,第二配合部与第四配合部相对设置并配合以控制安装座30移动。
58.由此,通过设置第一配合部与第三配合部配合以控制调节体40悬浮,通过第二配合部与第四配合部实现调节体40的转动和直线移动,使相机组件100的悬浮和运动通过不同的配合部配合实现,使驱动调节体40悬浮和驱动调节体40运动之间互不干涉,可以提高相机组件100的调整精度和工作稳定性。
59.如图1所示,球销部41还可以包括:磁性吸合部,球槽还包括:磁性固定部,磁性吸合部与磁性固定部相对设置以在相机组件100处于关闭状态下固定调节体40。
60.换言之,在相机组件100处于关闭状态下,调节体40与安装座30通过磁性吸合部与磁性固定部实现磁性吸合,可以避免非使用状态下,调节体40相对安装座30晃动,以避免相机组件100产生异响,提高移动终端的使用体验。
61.其中,在相机组件100处于非使用状态时,磁性吸合部和磁性固定部两者相对的一端磁性呈异性或其中一个具有磁性另一个无磁性,以通过磁性吸力实现两者的磁性吸合固定。
62.这里,在相机组件100处于使用状态时,第一配合部与第三配合部配合、第二配合部与第四配合部配合实现光学防抖和自动对焦的调整,在相机组件100处于关闭状态时,磁性吸合部与磁性固定部配合实现固定,互不干涉,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使第一配合部与第三配合部在相机组件100处于非使用状态时,分别形成为磁性吸合部和磁性固定部;或使第二配合部与第四配合部在相机组件100处于非使用状态时,分别形成为磁性吸合部和磁性固定部。
63.如图2和图3所示,球销部41的外壁的第一部分形成为第一配合部,第二部分形成为第二配合部,第三部分形成为磁性吸合部;如图4所示,球槽的内壁的第一部分形成为第三配合部,第二部分形成为第四配合部,第三部分形成为磁性固定部。
64.也就是说,将球销部41的外壁划分为三个部分,三个部分可以在球销部41的外壁上依次分布,也可以将整个外壁等分为多个第一区域41,多个第一区域划分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三个部分在外壁上依次分布或交错分布,对应将球槽的内壁等分为多个第二区域42,多个第二区域划分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三个部分可以在球槽的内壁上依次分布,或者三个部分在内壁上交错分布。
65.例如:在球销部41的装配方向上的投影中,球销部41的外壁划分为多个等弧度间隔的第一区域42,多个第一区域42中的第一部分形成为第一配合部,第二部分形成为第二配合部,第三部分形成为磁性吸合部;如图4所示,在球销部41的装配方向上的投影中,球槽的内壁划分为多个等弧度间隔的第二区域32,多个第二区域32中的第一部分形成为第三配合部,第二部分形成为第四配合部,第三部分形成为磁性固定部,多个第一区域42构造为同心圆弧、多个第二区域32构造为同心圆弧。
66.具体示例如下:在球销部41的外壁上划分出12个第一区域42,每个第一区域42对
应30
°
的圆心角,在球槽的内壁上划分出12个第二区域32,每个第二区域32对应30
°
的圆心角,其中,6个第一区域42限定出第一配合部,4个第一区域42限定出第二区域,2个第一区域42限定出磁性吸合部,对应6个第二区域32限定出第三配合部,4个第二区域32限定出第四配合部,2个第二区域32限定出磁性固定部,且第一配合部、第二配合部和磁性吸合部可以依次分布或交错分布在外壁上,第三配合部、第四配合部和磁性固定部可以依次分布或交错分布在内壁上。
67.需要说明的是,图2、图3中所示的第一区域42、图4中所示的第二区域32均是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而在附图中划分出的区域,而非实际产品中多个第一区域42和第二区域32可视。
68.可以理解的是,将球销部41和球槽分别划分为多个区域,第一配合部、第二配合部和磁性吸合部可以在球销部41的周向上间隔设置,对应的第三配合部、第四配合部和磁性固定部可以在球槽的周向上间隔设置,以在固定调节体40、控制调节体40相对安装座30直线移动或转动过程中,使调节体40的受力分布更加均匀,提高调节体40的运动平稳性。
69.进而,使球槽的第一部分与球销部41的第一部分正对,球槽的第二部分与球销部41的第二部分正对,球槽的第三部分与球销部41的第三部分正对,以使第一配合部与第三配合部的悬浮致动、第二配合部与第四配合部的摆动、转动或直线移动的致动的驱动力更加充沛,驱动更加稳定,磁性吸合部与磁性固定部的固定效果更好。
7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磁性吸合部的面积≤第一配合部的面积≤第二配合部的面积;对应使磁性固定部的面积≤第三配合部的面积≤第四配合部的面积。
71.其中,第一配合部的面积和第三配合部的面积可以根据芯片模块10的重量进行设计,第二配合部的面积和第四配合部的面积可以根据芯片模块10的重量和防抖角度的需求进行设计。
72.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球销部41的外壁的总面积为s1,第一配合部的面积为0.2s1-0.3s1,第二配合部的面积为0.5s1-0.7s1,磁性吸合部的面积为0.05s1-0.1s1;球销部41的外壁的总面积为s2,第三配合部的面积为0.2s2-0.3s2,第四配合部的面积为0.5s2-0.7s2,磁性吸合部的面积为0.05s2-0.1s2,使第一配合部、第二配合部和磁性吸合部的面积比例满足上述关系;第三配合部、第四配合部和磁性固定部的面积比例满足上述关系,可以有效地提高相机组件100的运动平稳性。
73.由此,本技术实施例中将用于驱动芯片模块10转动或摆动以实现防抖角度调整的第二配合部、第四配合部的面积设置的较大,用于驱动芯片模块10直线移动的第一配合部和第三配合部设置的面积小于或等于第二配合部、第四配合部的面积,而用于磁性吸合固定的磁性吸合部与磁性固定部的面积设置的小于或等于第一配合部和第三配合部设置的面积,使用于致动的多个配合部、用于固定的吸合部和固定部之间的面积占比更加合理,以提高相机组件100的运动平稳性。
74.如图2所示,安装座30的第二端在朝向第一端的延伸的方向上横截面积逐渐减小。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调节体40运动过程中对周围部件的影响,避免调节体40与周围边界部件之间产生干涉;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调节体40的空间占用,并提高安装座30与调节体40之间的装配便利性。
75.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相机组件
100。
7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移动终端,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相机组件100,相机组件100的空间占用更加合理,在可以兼顾移动终端轻薄化设计的前提下,镜头模块20相对移动终端的壳体保持固定,在相机组件100的设置过程中,可以避免相机组件100的至少部分凸出移动终端的背板,提高移动终端的美观性,更为重要的是,相机组件100的拍摄效果更好、可以提高移动终端的使用体验。
7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7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7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8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8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82.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8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