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机芯模组和耳机的制作方法

2023-01-17 09:46: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耳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机芯模组和耳机。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普及,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娱乐工具,人们对于电子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耳机这类电子设备,也已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它可以与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配合使用,以便于为用户提供听觉盛宴。其中,按照耳机的工作原理,一般可以分为气导式耳机和骨导式耳机;按照用户佩戴耳机的方式,一般又可以分为头戴式耳机、耳挂式耳机和入耳式耳机;按照耳机与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方式,一般还可以分为有线式耳机和无线式耳机。现有的耳机中,在结构设计上会存在传递振动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机芯模组。机芯模组包括机芯壳体、主磁体、传振片和线圈。传振片的中心区域与主磁体连接。传振片的边缘区域与机芯壳体连接,以将主磁体悬挂在机芯壳体内。机芯壳体包括筒状侧壁、第一端壁和第二端壁。第一端壁与筒状侧壁为一体成型结构件。所述第二端壁与筒状侧壁背离第一端壁的一端连接。线圈固定在第一端壁朝向第二端壁的内侧,第一端壁用于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或者抵靠。
4.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耳机包括支撑组件和上述的的机芯模组,支撑组件与机芯壳体连接,并用于支撑机芯模组佩戴至佩戴位。
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技术的线圈设置于第一端壁,且设置第一端壁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或抵靠,使得线圈的作用力能够直接传递至第一端壁,然后传递至用户。如此能够缩短振动的传递路径,减少传递至用户的振动的损失,能够提高振动的传递效率。
附图说明
6.图1是本技术耳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7.图2是本技术机芯模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8.图3是图2所示机芯模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9.图4是图2所示机芯模组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0.图5是本技术机芯模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1.图6是图5所示机芯模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2.图7是图5所示机芯模组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3.图8是本技术机芯模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4.图9是图8所示机芯模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5.图10是图8所示机芯模组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6.图11是本技术机芯模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12是图11所示机芯模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8.图13是图11所示机芯模组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9.图14是本技术机芯模组中传振片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0.图15是本技术机芯模组中传振片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2.参阅图1,图1中(a)至(c)是本技术提供的耳机1多种实施例的佩戴示意图。
23.本技术实施例中,耳机1可以为音乐耳机、助听耳机、骨导耳机、助听器、音频眼镜、vr设备、ar设备等电子设备。
24.结合图1,耳机1可以包括机芯模组100(也可以是下述的机芯模组200、机芯模组300或机芯模组400)和支撑组件20,机芯模组100与支撑组件20连接。其中,机芯模组100可以用于将电信号转化成机械振动,以便于用于通过耳机1听到声音;支撑组件20可以用于支撑机芯模组100佩戴至佩戴位,前述佩戴位可以为用户头部上的特定位置,例如头部的乳突、颞骨、顶骨、额骨等,又例如耳部背离头部的前侧,再例如头部的左右两侧且在人体矢状轴上位于用户耳部前侧的位置。进一步地,机芯模组100产生的机芯振动可以主要经由用户的头骨等媒介传递(也即骨传导)而形成骨导声,也可以主要经由空气等媒介传递(也即气传导)而形成气导声。支撑组件20可以呈环状设置并绕设在用户的耳部上,例如图1中(a)所示;还可以设置成耳挂及后挂结构配合以绕设在头部的后侧,例如图1中(b)所示;也可以设置成头梁结构并绕设在用户的头顶上,例如图1中(c)所示。
25.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机芯模组100可以设置两个,两个机芯模组100均可以将电信号转化成机芯振动,主要是为了便于耳机1实现立体声音效。因此,在其他一些对立体声要求并不是特别高的应用场景下,例如听力患者助听、主持人直播提词等,耳机1也可以仅设置一个机芯模组100。
26.作为示例性地,支撑组件20可以包括两个耳挂组件和后挂组件,后挂组件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一个耳挂组件的一端连接,每一个耳挂组件背离后挂组件的另一端分别与对应的一个机芯模组100连接。进一步地,后挂组件可以设置呈弯曲状,以用于绕设在用户的头部后侧,耳挂组件也可以设置呈弯曲状,以用于挂设在用户的耳部和头部之间,进而便于实现耳机1的佩戴需求。如此,以在耳机1处于佩戴状态时,两个机芯模组100分别位于用户的头部的左侧和右侧,两个机芯模组100也在支撑组件20的配合作用下压持用户的头部,用户也能够听到耳机1输出的声音。
27.下面对机芯模组100实施例的具体结构进行介绍,本技术机芯模组100实施例描述机芯模组100的示例结构。
28.结合图2至图4,一实施例中,机芯模组100包括机芯壳体130、主磁体120、传振片140、第一线圈111和第二线圈112。
29.本实施例中主磁体120可以是永磁体,也可以是由软磁性材料制成的导磁件。主磁体120和传振片140可以设置在机芯壳体130的容置腔内。第一线圈111和第二线圈112可以设置在机芯壳体130的容置腔内,也可以设置在机芯壳体130的容置腔外,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30.传振片140连接主磁体120和机芯壳体130,以将主磁体120悬挂在机芯壳体130内。例如是传振片140的一端与主磁体120连接,传振片140的另一端与机芯壳体130连接,传振片140可以设有多个,多个传振片140可以以主磁体120为中心,呈放射状设置。这样就能够通过多个传振片140共同将主磁体120悬挂,能够增强主磁体120悬挂的稳定性。又如是传振片140的中心区域与主磁体120连接,传振片140的边缘区域与机芯壳体130连接。第一线圈111和第二线圈112分别位于主磁体120的相背两侧,并与机芯壳体130设置成相对固定。
31.第一线圈111和第二线圈112可以通入电流,以产生磁场。通过控制第一线圈111和第二线圈112内电流的方向和大小等参数,就能够使第一线圈111和第二线圈112的磁场与主磁体120的磁场相互作用,使主磁体120相对第一线圈111和第二线圈112运动。由于第一线圈111和第二线圈112固定在机芯壳体130,就能够进一步驱动主磁体120和机芯壳体130产生相对运动,也即产生振动。在本实施例中,若主磁体120为永磁体,则第一线圈111和第二线圈112中的电流方向反向。换言之,第一线圈111和第二线圈112通电时产生的磁场的彼此靠近的磁极极性是相同的。如此设置就能够驱动主磁体120沿着第一线圈111和第二线圈112的轴向相对机芯壳体130运动。进一步地,第一线圈111和第二线圈112对主磁体120产生驱动力的反作用力,能够作用在机芯壳体130上,反作用力能够驱动机芯壳体130相对主磁体120进行运动。其中,主磁体120的运动方向与机芯壳体130的运动方向相反。
32.在一些实施例中,主磁体120可以为由软磁性材料制成的导磁件。导磁件可以例如是硅钢、铁芯或者铁氧体等。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线圈111和第二线圈112在通电时,会将导磁件磁化,从而对导磁件产生吸引力。也即第一线圈111和第二线圈112能够通过控制电流大小来分别控制对导磁件的吸引力,从而使导磁件能够相对机芯壳体130振动。其中,由于导磁件与第一线圈111和第二线圈112总是产生相互吸引的作用力,所以可以不对第一线圈111和第二线圈112中电流的方向或者说第一线圈111和第二线圈112的磁极方向做限定。如此设置能够简化电路的设计,便于生产制造。
33.进一步地,传振片140能够在主磁体120运动的过程中,将主磁体120的振动部分传递至机芯壳体130上。其中,传振片140传递振动的能力会受到振动频率的影响,相关理论原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不再赘述。
34.具体地,在低频振动时,传振片140会较多地将主磁体120的振动传递到机芯壳体130上。由于机芯壳体130主要由第一线圈111和第二线圈112带动振动,主磁体120的振动相位与机芯壳体130的振动相位相反,机芯壳体130的振动的振幅就会受到主磁体120运动的削弱。所以,机芯模组100在传导低频振动时,机芯壳体130的振幅不会很大,能够减少用户的振感,提高用户体验。
35.在高频振动时,传振片140较少地将主磁体120的振动传递到机芯壳体130上,机芯壳体130的振动就会较少受到主磁体120运动的影响。所以机芯模组100在传导高频信号时,振幅几乎不会受到的影响,机芯壳体130主要是在第一线圈111和第二线圈112的带动下振动。综上,机芯模组100能够提高低频工作时用户的使用体验,且几乎不会对高频工作时的
振动产生影响。既保证了低频时的低振感,又保证了高频时的高频音效。
36.并且,机芯模组100采用了双线圈的驱动方式,双线圈驱动的方式有利于提高机芯模组100的振动效率,能够便于机芯壳体130与主磁体120之间的相对运动。相较于单个线圈,本实施例通过在主磁体120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线圈,进而形成双线圈,有利于增强线圈所形成的磁场强度,进而与主磁体120产生更强的磁力,有利于提高线圈带动机芯壳体130振动的振幅。进一步,在同等匝数情况下,相较于线圈设置在主磁体120的单侧,本实施例通过在主磁体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线圈111和第二线圈112,有利于降低对单侧安装的空间需求,并减少线圈的轴向尺寸。
37.结合图5至图7,一实施例中,机芯模组200包括机芯壳体230、线圈210、传振片240、第一磁体221和第二磁体222。线圈210和传振片240可以设置在机芯壳体230的容置腔内。本实施例中第一磁体221和第二磁体222是永磁体。第一磁体221和第二磁体222可以设置在机芯壳体230的容置腔内,也可以设置在机芯壳体230的容置腔外,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传振片240连接线圈210和机芯壳体230,以将线圈210悬挂在机芯壳体230内。具体可以例如是传振片240的一端与线圈210连接,传振片240的另一端与机芯壳体230连接。
38.又如是传振片240的中心区域与线圈210连接,传振片240的边缘区域与机芯壳体230连接。第一磁体221和第二磁体222分别位于线圈210的相背两侧,并与机芯壳体230设置成相对固定。
39.线圈210可以通入电流,以产生磁场。通过控制线圈210内电流的方向和大小等参数,就能够使线圈210产生的磁场与第一磁体221和第二磁体222相互作用,使线圈210相对第一磁体221和第二磁体222运动。由于第一磁体221和第二磁体222固定在机芯壳体230,就能够进一步驱动线圈210相对机芯壳体230产生相对运动,也即产生振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磁体221和第二磁体222朝向线圈210的一端的极性相同。如此设置就能够使线圈210在通电时能够在第一磁体221和第二磁体222的配合下沿着线圈210的轴向运动。进一步地,线圈210对第一磁体221和第二磁体222产生的作用力,能够作用在机芯壳体230上,作用力能够驱动机芯壳体230相对线圈210进行运动。其中,线圈210的运动方向与机芯壳体230的运动方向相反。
40.传振片240能够在线圈210运动的过程中,将线圈210的振动部分传递至机芯壳体230上。具体地,在低频振动时,传振片240会较多地将线圈210的振动传递到机芯壳体230上。由于机芯壳体230主要由第一磁体221和第二磁体222带动振动,线圈210的振动相位与机芯壳体230的振动相位相反,机芯壳体230的振动的振幅就会较大受到线圈210运动的削弱。所以机芯模组200在传导低频信号时,振幅较小,能够减少用户的振感,提高用户体验。
41.在高频振动时,传振片240较少地将线圈210的振动到机芯壳体230上,机芯壳体230的振动就会较少受到线圈210运动的影响。所以机芯模组200在传导高频信号时,振幅几乎不会受到的影响,机芯壳体230主要是在第一磁体221和第二磁体222的带动下振动。综上,机芯模组200能够提高低频工作时用户的使用体验,且几乎不会对高频工作时的振动产生影响。既保证了低频时的低振感,又保证了高频时的高频音效。
42.并且,机芯模组200采用了线圈210两侧均设置磁体的方式,如此设置两侧的磁体均可以和线圈210产生相互作用力,有利于提高机芯模组200的振动效率,能够便于机芯壳体230与线圈210之间的相对运动。通过设置第一磁体221和第二磁体222就能够增强作用在
线圈210上的磁场,能够提高线圈210受到的驱动力,从而提高了振动效率。并且第一磁体221和第二磁体222分别设置在线圈210的两侧,使机芯壳体230内部的空间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且使第一磁体221和第二磁体222的重量能够较为均匀地分布在机芯壳体230上。
43.结合图8至图10,一实施例中,机芯模组300包括机芯壳体330、主磁体320、传振片340和线圈310。本实施例中主磁体320是永磁体。主磁体320和传振片340可以设置在机芯壳体330的容置腔内。线圈310可以设置在机芯壳体330的容置腔内,也可以设置在机芯壳体330的容置腔外,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传振片340连接主磁体320和机芯壳体330,以将主磁体320悬挂在机芯壳体330内。具体可以例如是传振片340的一端与主磁体320连接,传振片340的另一端与机芯壳体330连接。又如是传振片340的中心区域与主磁体320连接,传振片340的边缘区域与机芯壳体330连接。
44.具体而言,线圈310可以通入电流,以产生磁场。通过控制线圈310内电流的方向和大小等参数,线圈310的磁场与主磁体320的磁场相互作用,使主磁体320相对线圈310运动。由于线圈310固定在机芯壳体330,就能够进一步驱动主磁体320和机芯壳体330产生相对运动,也即产生振动。进一步地,线圈310对主磁体320产生驱动力的反作用力,能够作用在机芯壳体330上,反作用力能够驱动机芯壳体330相对主磁体320进行运动。其中,主磁体320的运动方向与机芯壳体330的运动方向相反。
45.传振片340能够在主磁体320运动的过程中,将主磁体320的振动部分传递至机芯壳体330上。
46.具体地,在低频振动时,传振片340会较多地将主磁体320振动传递到机芯壳体330上。由于机芯壳体330主要由线圈310带动振动,主磁体320的振动相位与机芯壳体330的振动相位相反,机芯壳体330的振动的振幅就会较大受到主磁体320运动的削弱。所以,机芯模组300在传导低频信号时,振幅较小,能够减少用户的振感,提高用户体验。
47.在高频振动时,传振片340较少地将主磁体320的振动到机芯壳体330上,机芯壳体330的振动就会较少受到主磁体320运动的影响。所以机芯模组300在传导高频信号时,振幅几乎不会受到的影响,机芯壳体330主要是在线圈310的带动下振动。综上,机芯模组300能够提高低频工作时用户的使用体验,且几乎不会对高频工作时的振动产生影响。既保证了低频时的低振感,又保证了高频时的高频音效。
48.进一步地,机芯壳体330包括筒状侧壁333、第一端壁331和第二端壁332。线圈310固定在第一端壁331朝向第二端壁332的内侧,第一端壁331用于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或者抵靠。参阅图8,可以理解的是,在机芯模组330工作的过程中,机芯壳体330振动的动力来源,是线圈310和磁体的相互作用力。具体是线圈310将作用力传递到机芯壳体330上,从而产生相对运动。
49.线圈310是固定在第一端壁331上的。若是第二端壁332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或抵靠,则第二端壁332振动的动力来源需要线圈310将作用力传递至第一端壁331,第一端壁331再将力传递到筒状侧壁333,筒状侧壁333再将力传递到第二端壁332。如此多次传递,会损失较多的能量,振动传递的效率偏低,导致传递至用户的振动减弱。设置第一端壁331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或抵靠,使得线圈310的作用力能够直接传递至第一端壁331,然后传递至用户,减少传递至用户的振动的损失,能够提高振动的传递效率。
50.可选地,第一端壁331与筒状侧壁333为一体成型结构件。第二端壁332与筒状侧壁
333背离第一端壁331的一端连接。筒状侧壁333的内侧设置有环形凸缘334,一个传振片340的边缘区域被固定在环形凸缘334上,第二端壁332将另一个传振片340的边缘区域压持在筒状侧壁333背离第一端壁331的一端。
51.结合图11至图13,机芯模组400包括主磁体420和套设在主磁体420的外侧的线圈410。具体是线圈410围绕主磁体420设置,且线圈410与主磁体420设置成能够相对运动。
52.机芯模组400还包括机芯壳体430,主磁体420可以设置在机芯壳体430的容置腔内。线圈410可以设置在机芯壳体430的容置腔内,也可以设置在机芯壳体430的容置腔外,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53.主磁体420由一块硬磁性材料磁化后形成,并包括多个沿主磁体420的第一方向间隔分布的磁性部421和介于任意两个相邻的磁性部421之间的间隔部422。其中,磁性部421的剩磁大于间隔部422的剩磁。其中,第一方向定义为主磁体420中任意一个磁性部421的两个磁极所在的方向。
54.具体而言,主磁体420是完整的一整块,可以通过以下的充磁方式形成。在主磁体420充磁的过程中,可以视磁性部421和间隔部422的分布对主磁体420不同段进行不同的处理。例如将主磁体420的间隔部422放置在可以屏蔽磁场的充磁套当中,充磁套将间隔部422包围,从而在主磁体420磁化时,通过充磁套将磁场进行屏蔽,来减少间隔部422中磁场的分布,减少间隔部422的磁化。这样就能够使间隔部422的剩磁小于磁性部421的剩磁。参阅图11和13,以主磁体420的磁性部42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磁性部421中间设置一个间隔部422为例对充磁过程做出示例性介绍。图13示出了分别与两个磁性部421对应的两个充磁线圈组500,每个充磁线圈组500均至少包括一个充磁线圈。充磁线圈组500能够分别为两个磁性部421进行相对独立的充磁。充磁线圈组500可以通过对电流等的调整来控制磁性部421磁化极性的方向。图13中,间隔部422的位置本身受到充磁线圈500的影响就较小,再通过设置充磁套能够进一步地屏蔽磁场,从而保证充磁后间隔部422的剩磁能够小于磁性部421。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间隔部422可以通过例如施加反向磁场或者对间隔部422施加高温或振动来减弱间隔部422的剩磁甚至使间隔部422的磁性消失,也即对间隔部422进行消磁,从而使间隔部422的剩磁为零。上述的对间隔部422进行屏蔽处理和消磁处理可以结合进行。
55.进一步地,参阅图12,在对磁性部421进行充磁时,可以将磁性部421充磁形成任意两个相邻的磁性部421彼此相向的一侧的极性相同。如此设置,能够改善主磁体420整体的磁场分布,使得磁感线能够较为集中且能够近似垂直的穿过主磁体420外侧的线圈410,从而使通电时的线圈410与主磁体420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加大,能提升机芯模组400整体的振动效果。
56.主磁体420由完整的一块硬磁性材料构成,换言之,主磁体420是一个单独的零件。相较而言,一整块的主磁体420具有更高的尺寸精度,有利于提高主磁体420在机芯壳体430内的装配精度,减少主磁体420振动时与线圈410和机芯壳体430的碰撞。一体设置的主磁体420使得主磁体420的制造不会受到相邻得磁性部421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影响,进一步有利于提高主磁体420整体的尺寸精度。进一步地,相关技术中将两个永磁体同极相向地固定在一起时因磁性斥力较大会造成安装不便,而本技术提供的机芯模组400中主磁体420由一块硬磁性材料磁化后形成,使之包括多个沿主磁体420的第一方向间隔分布的磁性部421和介于任意两个相邻的磁性部421之间的间隔部422,且任意两个相邻的磁性部421彼此相向
的一侧的极性相同,也即主磁体420磁化之后无需像相关技术克服磁性斥力进行安装。
57.其中,参阅图11和12,线圈410的数量大于或者等于磁性部421的数量,多个线圈410沿主磁体420的第一方向依次排列。参考图11,以线圈410的数量为三个,磁性部421的数量为两个为实施例进行介绍:通过沿着第一方向设置数量大于磁性部421的线圈410,使得主磁体420中多个磁性部421产生的磁场能够尽可能多地穿过线圈410,从而增加对磁性部421产生的磁场的利用率,有利于提高线圈410对主磁体420的驱动力。本实施例中,线圈410的数量例如也可以是两个,也即线圈410的数量等于磁性部421的数量,能够同样产生上述的技术效果,不再赘述。
58.具体而言,在一实施方式中,可选地,线圈410的数量比磁性部421的数量多一个,参阅图12,所有的线圈410中的首尾两个沿主磁体420的第二方向正投影至主磁体420的侧面时与所有的磁性部421中的首尾两个分别一一对应地部分重叠。其中,第二方向定义为与上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换言之,两端的线圈410与两端的磁性部421对应。如此设置能够使线圈410设置在两端磁性部421的磁感线较为密集的区域,能够提高通电时产生的电磁力。剩余的线圈410沿主磁体420的第二方向正投影至主磁体420的侧面时与所有的间隔部422分别一一对应地部分重叠,换言之,剩余的线圈410与间隔部422一一对应。相邻两个磁性部421之间的间隔部422能够起到导磁的作用,所以将线圈410与间隔部422对应设置,有利于主磁体420形成的磁场均匀地、集中地穿过线圈410,也能够提高通电时,线圈410与主磁体420之间的作用力。
59.在一实施方式中,机芯模组400还可以包括减振片。具体地,机芯壳体430包括筒状侧壁433、第一端壁431和第二端壁432。第一端壁431和第二端壁432的设置使得线圈410和磁体等元件能够方便地安装支机芯壳体430内,便于壳体的安装制造。其中,第二端壁432可以与筒状侧壁433设置成可以相对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振片440的边缘部分可以与第二端壁432连接。导磁环480可以与第二端壁432连接,第二端壁432则可以通过减振片与机芯壳体430配合,以将第二端壁432悬挂在机芯壳体430的容置腔内。线圈410可以驱动主磁体420振动,振动通过传振片440传递至第二端壁432,第二端壁432的振动可以通过减振片传递至筒状侧壁433。因减振片的存在,机芯模组400产生的机械振动可以较少甚至不传递至筒状侧壁433,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筒状侧壁433以及第一端壁431带动耳机1外部的空气振动,这样有利于降低耳机1的漏音。当然,为了降低耳机1的漏音,机芯壳体430上还可以开设至少一个用于连通机芯壳体430的容置腔与耳机1外部的通孔(俗称“降漏音孔”),相关原理及其结构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赘述。
60.上述实施例中的传振片140、传振片240、传振片340和传振片440均具有相同的结构和功能,至少可以起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下面以传振片140为例进行介绍。在其他实施例中,传振片240、传振片340和传振片440同理。
61.具体地,传振片14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传振片140分别从主磁体120的相背两侧弹性支撑主磁体120。
62.具体而言,在机芯模组100的振动方向上,两个传振片140其一可以分别从主磁体120的相背两侧弹性支撑主磁体120。如此,相较于主磁体120的单侧被约束,中主磁体120在机芯模组100的振动方向上的相背两侧被弹性支撑,使之无明显晃动等异常振动,这样有利于增加机芯模组100振动的稳定性。
63.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例如图2、图5、图8或者图9,主磁体120可以包括磁体,以及部分包围磁体的导磁罩或者导磁碗(图示出但未标注)。如此能够改善主磁体120的磁场分布,增强线圈210与主磁体120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第一线圈111和第二线圈112也可以通过上述加热导磁罩或者导磁碗的方式来改善线圈210产生的磁场分布。
64.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例如图2,主磁体120可以包括在机芯模组100的振动方向上层叠设置的第一磁性部121和第二磁性部122;第一磁性部121和第二磁性部122的磁化方向不同。
65.在机芯模组100的振动方向上,传振片140其中一个可以从第一磁性部121背离第二磁性部122的一侧弹性支撑主磁体120,另一个传振片140可以从第二磁性部122离第一磁性部121的一侧弹性支撑主磁体120。例如:一传振片140的中心区域与第一磁性部121背离第二磁性部122的一侧连接,另一传振片140的中心区域与第二磁性部122背离第一磁性部121的一侧连接。
66.进一步地,主磁体120还可以包括夹设在第一磁性部121和第二磁性部122之间的导磁板170。第一磁性部121和第二磁性部122的磁化方向可以相反,且均垂直于导磁板170朝向第一磁性部121或者第二磁性部122的表面。如此,有利于主磁体120形成的磁场集中在其内部,降低漏磁。
67.例如图3,机芯模组100还可以包括绕平行于机芯模组100的振动方向的轴线套设在主磁体120外侧的导磁环180(机芯模组200和机芯模组300也可以分别设置导磁环280、导磁环380,机芯模组400同理),也即导磁环180与主磁体120在垂直于机芯模组100的振动方向的方向上间隔设置。传振片140的边缘区域可以分别与导磁环180的两端连接。换言之,导磁环180可以为两端敞口的筒状结构。本实施例中导磁环180为两端敞口的筒状结构,有利于消除磁路的音腔效应,从而降低耳机1的漏音。当然,在其他一些诸如对主磁体120产生的磁场的集中度要求不是很高的实施方式中,导磁环180也可以替换成诸如塑胶支架的非磁性件。基于此,传振片140的边缘区域可以分别与一塑胶支架的两端连接。
68.机芯壳体130包括筒状侧壁133、第一端壁131和第二端壁132。其中,机芯壳体230的结构与机芯壳体130同理,包括筒状侧壁233、第一端壁231和第二端壁232,下面以机芯壳体130为例进行介绍。
69.具体地,第一端壁131和第二端壁132中的任意一者用于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或者抵靠。第一端壁131和第二端壁132的设置使得第一线圈111、第二线圈112和主磁体120等元件能够方便地安装至机芯壳体130内,便于壳体的安装制造。进一步地,机芯模组100的第一线圈111和第二线圈112与主磁体120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力。由于第一线圈111和第二线圈112固定在第一端壁131或者第二端壁132上,所以第一线圈111和第二线圈112的受力能够直接传递第一端壁131和第二端壁132上,所以第一端壁131和第二端壁132的任一者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或抵靠能够使振动能够以较高的效率传递至用户。
70.两个传振片140中任意一者的边缘区域可以通过卡接、胶接等组装方式中的一种或其组合与机芯壳体130的开口端连接。当然,第一端壁131或者第二端壁132与机芯壳体130也可以为相同材质的一体成型结构件。
71.传振片140的安装可以是第一端壁131将一个传振片140的边缘区域压持在筒状侧壁133的一端,第二端壁132将另一个传振片140的边缘区域压持在筒状侧壁133的另一端。
72.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机芯模组100还可以包括与第一端壁131或者第二端壁132连接的贴脸套(图未示),贴脸套用于与用户的皮肤接触,也即第一端壁131或者第二端壁132可以通过贴脸套与用户的皮肤接触。其中,贴脸套的邵氏硬度可以小于第一端壁131或者第二端壁132的邵氏硬度,也即贴脸套可以比第一端壁131或者第二端壁132更加柔软。例如:贴脸套的材质为诸如硅胶的软质材料,第一端壁131或者第二端壁132的材质为诸如聚碳酸酯、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硬质材料。如此,以改善耳机1的佩戴舒适度,并使得机芯模组100与用户的皮肤更加贴合,进而改善耳机1的音质。进一步地,贴脸套可以与第一端壁131或者第二端壁132可拆卸连接,以便于用户更换。
73.参阅图3和图8,可选地,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线圈111和第二线圈112(或者线圈210、线圈310)的内侧分别相对固定地设有副磁体150(或者副磁体250、副磁体350)。当副磁体150是永磁体时,两个永磁体朝向主磁体120的一端的极性相反。或者副磁体350朝向主磁体320的极性与主磁体320朝向副磁体350的极性相反。如此设置,能够使得在上述两个线圈未通电时,主磁体120能够同时受到两侧的永磁体的吸引或者排斥的作用力,或者仅受到永磁体的排斥力,从而使主磁体120能够稳定地悬挂在机芯壳体130中。并且,能够使两个传振片140中的应力减小,有利于传振片140传递振动。
74.结合参阅图3、图6和图8,副磁体150也可以是由软磁性材料制成的导磁柱。导磁柱能够在第一线圈111和第二线圈112通电时被磁化,使得第一线圈111和第二线圈112与导磁体组成的整体的磁场能够比单独的第一线圈111和第二线圈112产生的磁场强,有利于增强第一线圈111和第二线圈112的磁场。
75.下面以传振片140为例对其结构进行具体介绍,传振片240、传振片340和传振片440同理:
76.在线圈均未输入激励信号的非工作状态下,两个传振片140的边缘区域与同一传振片140的中心区域分别不共面。进一步地,传振片140的自然状态下,传振片140的边缘区域与传振片140的中心区域可以不共面,以在传振片140分别连接至主磁体120或者线圈210之后提供预紧力。其中,本技术的自然状态可以指传振片140装配于机芯模组100且机芯模组100没有输入激励信号而不产生机械振动的情况下的结构状态。如此,由于预紧力的存在,传振片140在机芯模组100振动的过程中不会同时出现弹力为零的情况,这样有利于提高机芯模组100振动的稳定性和线性。因此,传振片140在装配于机芯模组100之前可以呈平面状,以便于加工。
77.可选地,在轴向上,也即第一方向上,传振片140的边缘区域与传振片140的中心区域的第一方向间距大于或者等于0.4mm。
78.作为示例性地,在自然状态下,传振片140的边缘区域与传振片140的中心区域在第一方向上的间距可以大于或者等于0.4mm。其中,间距太小,容易导致传振片140提供的预紧力太小而难以满足实际的使用需求,也容易导致传振片140在机芯模组100的振动过程中与主磁体120发生结构上的干涉。
79.共同参阅图14至图15,图13是本技术提供的传振片140一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80.结合图14及图15,传振片140可以包括辐状部141,以及与辐状部141连接的内固定部142和外固定部143,以允许传振片140通过内固定部142和外固定部143分别与主磁体120
和导磁环480的一端连接。其中,辐状部141可以包括从传振片140的中心向外螺旋状展开的多个辐条,例如图14所示的三个辐条,以使得内固定部142与外固定部143之间的区域呈镂空结构,从而使得传振片140具有预设的弹性系数。进一步地,沿机芯模组100的振动方向观察,位于主磁体120两侧的两个传振片140在同一位置处的辐条的螺旋方向互为反向。如此,当线圈和主磁体120在机芯模组100的振动过程中绕其振动方向出现扭转趋势时,两个传振片140中的一者可以阻碍这种扭转趋势,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碰撞。
81.进一步地,结合图15,辐状部141沿传振片140的径向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彼此嵌套的第一子区域140a和第二子区域140b,第一子区域140a和第二子区域140b内的辐条的螺旋方向互为反向,例如图15中位于内侧的第一子区域140a内的辐条的螺旋方向为顺时针而位于外侧的第二子区域140b内的辐条的螺旋方向为逆时针。如此,当线圈和主磁体120在机芯模组100的振动过程中绕其振动方向出现扭转趋势时,传振片140因具有内外螺旋方向互为反向的辐条自身即可阻碍这种扭转趋势,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碰撞。其中,传振片140还可以包括过渡部,第一子区域140a内的辐条和第二子区域140b内的辐条通过过渡部连接。进一步地,在传振片140的周向上,第一子区域140a内的任意一个辐条与过渡部之间的连接点可以位于第二子区域140b内的相邻两个辐条与过渡部之间的连接点之间。
82.进一步地,沿机芯模组100的振动方向观察,传振片140可以呈矩形设置,使得两者的角落可以选择性地被部分去除以容纳线圈的引出线的焊点。
8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