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引流管限位装置

2023-01-16 20:24:0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医疗辅助器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引流管限位装置。


背景技术:

2.甲状腺位于颈部深筋膜的一个封闭间隙内。甲状腺疾病主要采取开放的手术方式,其手术创面较大,术后创面渗血、渗液较多,并且颈部组织较疏松,加压包扎会影响呼吸,如果术后不放置引流,渗出物不断积聚不仅会影响切口的愈合,还可能影响患者的呼吸,甚至危及生命,研究表明甲状腺术后术区积血、积液一旦超过50ml就有窒息的风险,为减少窒息的发生,建议术后常规放置引流。
3.公开号为cn104984419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颈部手术专用负压引流装置。在储液瓶的下方连接有排液口,在排液口上安装有排液阀,在储液瓶的上方设置有接头,接头前端与引流管的一端连接,在引流管上设置有单向阀,引流管的另一端通过转接头连接有大创口引流头,储液瓶的侧边通过连接管连接有微型负压泵,储液瓶的外侧安装有压力表。该装置虽然通过设置大小可调的引流头来匹配不同大小的创口,但是该装置仍无法保证引流头能够与患者之间形成一个有效的连接,致使患者的身体活动极易造成引流头的移位或脱离,影响引流效果。
4.公开号为cn112245035b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甲状腺术后弹力加压固定装置,包括固定件、伤口护理件和支撑架,所述伤口护理件包括双层固定布料,所述双层固定布料之间夹设有环形金属板,所述环形金属板上部的中间开设有槽口,所述双层固定布料的中部开设有引流管口,在双层固定布料的引流管口处的上部开设有剪口,伤口护理件前部的两侧均通过牵引绳固定连接有引流管夹,该装置利用现有的引流管夹来限定夹持引流管的位置,并且利用护理敷料袋的一侧贴合在颈部手术口位置的方式限定引流管与颈部手术口的相对位置,但是在患者运动过程中,身体皮肤是存在一个收缩性的,大面积的限位方式会在收缩过程中出现一个小幅度的相对移动,这也会造成引流管与颈部手术口之间的相对移动。
5.现有的甲状腺外科负压引流装置在与患者的伤口处进行连接时通常使用医用胶布进行固定,容易发生脱落,影响了装置的引流效果,无法实现患者在使用的同时进行行走移动,导致甲状腺外科负压引流装置工作效率低,使用不方便,费时费力。
6.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限定引流管与创口之间的位置,并且根据引流需求调节引流管的形态以及限位结构的位置,从而避免引流管发生移位或松动的引流管限位装置。本技术还能够根据监测到的引流管中的引流液体的物理参数来调节装置的引流效率和引流管的形态。
7.此外,一方面由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发明人做出本发明时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专利,但篇幅所限并未详细罗列所有的细节与内容,然而这绝非本发明不具备这些现有技术的特征,相反本发明已经具备现有技术的所有特征,而且申请人保留在背景技术中增加相关现有技术之权利。


技术实现要素:

8.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引流管限位装置,至少包括能够对从组织内伸出的引流管进行定位的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至少包括能够扣在创口外部的盖体、限定所述引流管的形态的限位管和带动所述引流管进行形态变换的调节件,其中,所述限位管通过连接杆与所述盖体的内壁连接,使得在所述盖体定位于创口所在的皮肤区域时,所述限位管能够以包裹所述引流管的管体的方式限制靠近创口的所述引流管的一部分管体与所述盖体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限定靠近创口的所述引流管与创口之间的相对位置。其优势在于,本技术通过设置能够进行位置和倾斜角度调节的限位管,使得在盖体于创口所在的位置定位出一个创口面的情况下,与盖体连接的限位管能够限定从创口引出的引流管的位置和形态,从而使得引流管仅在盖体与创口区域的皮肤发生共同运动的情况下跟随限位管发生同步的移动,从而避免了患者在运动时由于皮肤的收缩和肢体的牵拉而致使创口与引流管发生相对移动。本技术的限位管能够通过调节其与盖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使得其能够以不同角度和方式固定从创口引出的引流管,避免引流管在自身抗拉力、重力以及外部作用力的情况下发生形变和位置移动,从而避免引流管对创口造成二次伤害。
9.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限位管远离创口的一端还设置有调节件,所述调节件也设置在所述盖体内,并且所述调节件能够以带动从所述限位管引出的所述引流管发生管体形态变化的方式来调节在所述引流管中的引流液体的状态。
10.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连接杆是与所述限位管转动连接的,使得所述限位管能够以调整其与所述连接杆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方式改变其所限定的所述引流管的引流角度,所述连接杆能够带动所述限位管在其轴向上进行平移,从而使所述限位管能够跟随所述盖体在安装时所出现的位置偏差调节其工作位置。其优势在于,通过将限位管设置为倾斜角度可调的结构,使得限位管所限定的引流管的角度和置入创口的引流管的置入角度保持一致,使得引流管不对创口组织产生作用力,避免引流管对创口造成二次伤害。
11.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两个半壳体以相互对接的方式构建出所述盖体,并且在两个所述半壳体的内壁上分别设置有向其所限定的腔室中伸展的所述连接杆,使得在两个所述半壳体相互对接时,连接在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半壳体一端的所述限位半管也同步拼接成所述限位管。
12.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限位半管按照能够增强其与所述引流管外表面之间的摩擦力的方式在其弧形内壁内设置附着层;在所述限位半管卡套在所述引流管靠近创口的管体上并构建出所述限位管时,所述附着层能够以无间隙的方式贴附在所述引流管的表面,并且所述限位管是以压紧包覆所述引流管的外壁的方式限制靠近创口的所述引流管的位置和形态。
13.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盖体远离所述创口的一侧还设置有与所述调节件活动连接的卡环,所述调节件至少包括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和调节套管,其中,所述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横置于所述卡环的内环道内,并且所述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能够在内环道所限定的圆形面内的不同直径方向上进行平移,并且所述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依据所处的位置调节其长度。
14.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限位管靠近所述创口的一侧连接有压块,所述压
块能够与创口所在的皮肤接触,从而在消除所述限位管二次损伤创口的同时限定所述限位管与所述创口之间的相对位置。
15.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定位组件通过连接件来限定所述引流管与创口所在的皮肤区域之间的相对位置,所述连接件以所述定位组件与人体表面连接的位置为定点并交叉环绕人体的躯干的方式限定定位组件的工作位置。
16.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通过交叉套管进行连接,并且交叉套管还连接有穿设在所述引流管上的调节套管,从而所述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所发生的平移能够带动所述交叉套管和调节套管移动至所述卡环所限定的圆形面内的任意位置,从而所述调节套管带动从所述限位管引出的所述引流管发生管体形态变化。
17.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提供了一种引流管限位装置,其包括:
18.引流管,用于将创口内产生的引流液体转移到储液单元中,并且所述引流管包括并行设置的主引流管和副引流管;储液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引流管所输送的引流液体;监测模块,其用于监测从引流管流入储液单元中的引流液体的物理参数,在其监测到的所述引流管内的引流液体的流速和液压超出设定阈值或创口出现溢液时,通过同时导通所述主引流管和副引流管的方式来加速引流液体的转移。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发明所提出的一种优选的引流管限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发明所提出的一种优选的引流管限位装置的盖体与限位管连接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发明所提出的一种优选的引流管限位装置的限位管的径向剖面示意图;
22.图4是本发明所提出的一种优选的引流管限位装置的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列表
24.1:定位组件;2:连接件;3:调节阀;4:引流管;5:储液单元;6:监测模块;11:盖体;12:限位管;13:调节件;14:连接杆;15:压块;41:主引流管;42:副引流管;111:半壳体;112:卡环;121:限位半管;122:附着层;123:气囊;124:压敏传感单元;131:第一调节杆;132:第二调节杆;133:调节套管;134:交叉套管;135:滑块;136:支杆;137: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26.实施例1
27.本技术提供一种引流管限位装置,其至少包括定位组件1、连接件2、调节阀3、引流管4、储液单元5和监测模块6。
28.根据图1示出的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定位组件1限定引流管4与创口之间的相对位置。连接件2设置在定位组件1上,从而连接件2通过交叉环绕在患者的躯干的方式将定位组件1固定在人体表面。连接件2能够根据患者的体型调节其长度,从而在将定位组件1与皮肤接触的位置作为定点的情况下,有效地限定定位组件1在人体表面上的位置。定位组件1能够以限定引流管4靠近创口的部分管体的形态和位置的方式使得引流管4与创口之间保
持一个固定的相对位置。定位组件1还能够通过调节引流管4远离创口的部分管体的形态的方式来改变管体内定向流动的引流液体的状态。调节阀3设置在引流管4上,从而调节阀3能够限定引流管4的导通状态。调节阀3还能够根据监测模块6的监测结果调整引流管4的多个支路的导通情况,从而使引流管4能够以不同的导通量输送引流液体。引流管4远离创口的一端还连接有用于收集引流液体的储液单元5。
29.优选地,定位组件1包括盖体11、限位管12、调节件13、连接杆14和压块15。盖体11为一个拼接式的环体结构,其包括了能够有效地与皮肤表面贴合的软贴合部和限定连接结构形态的硬质环体。具体地,盖体11与皮肤接触的软贴合部能够根据待贴合区域的皮肤形态发生形变,从而使其环形端面能够有效且无间隙地贴附在位于颈部的创口四周,从而限定创口四周的一个较大区域的皮肤形态。优选地,盖体11能够限定其所圈定的创口区域的皮肤形态,使得患者在运动时,在窗口区域内的皮肤能够被盖体11所分离而不会发生同步的收缩或伸展,该区域皮肤仅跟随盖体11发生平移。优选地,在盖体11所限定的内腔中连接有限位管12。限位管12是通过连接杆14与盖体11连接的,从而限位管12能够跟随连接杆14的运动而改变其在盖体11中的位置。优选地,限位管12用于限定从创口引出的引流管4的状态和位置。优选地,在盖体11内还设置有能够调节从限位管12中引出的引流管4的形态的调节件13。调节件13通过调节其与限位管12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方式改变引流管4的形态,使得在引流管4中的引流液体能够跟随引流管4的形态变换而改变其运动状态。优选地,限位管12通过连接杆14与盖体11的内壁连接,使得在盖体11定位于创口所在的皮肤区域时,限位管12能够以包裹引流管4的部分管体的方式限制靠近创口的部分引流管4与盖体11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限定靠近创口的部分引流管4与创口之间的相对位置。连接杆14是与限位管12转动连接的,使得限位管12能够以调整其与连接杆14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方式改变其所限定的引流管4的引流角度,连接杆14能够带动限位管12在其轴向上进行平移,从而使限位管12能够跟随盖体11在安装时所出现的位置偏差调节其工作位置。优选地,限位管12靠近创口的一端还连接有压块15。优选地,压块15能够与创口所在的皮肤接触,从而在消除限位管12二次损伤创口的同时限定限位管12与创口之间的相对位置。压块15能够增大限位管12与创口区域的皮肤之间的接触面积,并且缓冲限位管12作用于皮肤的作用力,使得限位管12能够很好地与创口区域的皮肤发生接触式连接的同时避免具有一定硬度和棱角的限位管2对创口造成二次伤害。
30.优选地,盖体11是由两个半壳体111拼接而成的,使得盖体11在定位出引流管4的位置时,两个半壳体111以引流管4的位置为目标位置进行相向移动,从而相互对接的两个半壳体111形成一个盖体11。优选地,半壳体111远离创口的一端还连接有卡环112。优选地,卡环112是在两个半壳体111相互对接后与半壳体111进行连接的,从而具有一个设定内径的卡环112恰好能够限定两个半壳体111之间的连接状态,从而构建出一个完整且形态稳定的盖体11。如图2所示,在两个半壳体111的内壁上分别设置有向其所限定的腔室中伸展的连接杆14,使得在两个半壳体111相互对接时,连接在连接杆14远离半壳体111一端的限位半管121也同步拼接成限位管12。优选地,连接杆14是以贯穿半壳体111的方式与半壳体111螺纹连接,使得连接杆14能够沿其轴向发生旋转平移,从而两个共轴线设置在不同半壳体111内的连接杆14能够以发生同步平移的方式改变限位管12在盖体11内的位置。优选地,连接杆14能够带动限位半管121进行平移,从而发生相向移动的限位半管121能够有效地限定
被其夹持的引流管4的位置和状态。优选地,卡环112还与调节件13连接。设置在卡环112所限定的圆形面内的调节件13能够移动至圆形面内的任意位置,从而使限位管12引出的引流管4能够在调节件13的带动下从盖体11的不同位置穿出。优选地,调节件13带动引流管4的部分远离创口的管体发生移动,并且限定管12限定了引流管4靠近创口的部分管体的形态与位置,使得引流管4在限定管12与调节件13之间的部分管体随着调节件13的运动而发生形态的变化,使得引流管4能够形成不同的曲折状管路或平直状管路,从而通过管路的形态来调节引流液体在管路中的流动状态。
31.优选地,两个限位半管121在连接杆14的带动下能够发生相对运动并构建出一个闭合式的管体结构,其管腔空间用于容纳引流管4。两个限位半管121的内侧径向横截面分别恰好为一个半圆,两个半圆能够拼接成一个与引流管4的横截面积相等的圆形孔。优选地,在限位半管121内设置有能够改变其内侧径向横截面形状的附着层122。优选地,在限位半管121卡套在引流管4靠近创口的部分管体上并构建出限位管12时,附着层122能够以无间隙的方式贴附在引流管4的表面,并且限位管12是以压紧包覆引流管4的外壁的方式限制靠近创口的部分引流管4的位置和形态。附着层122在限位半管121的内侧弧形面上以中部较厚且边缘较窄的方式进行设置,使得设置有附着层122的限位半管121的内侧径向横截面所构成的弧形面的弧度角小于180
°
,从而两个相互靠近的限位半管121能够形成一个闭合式的椭圆面或非闭合形态的圆面,使得相对接的限位半管121能够更好地固定住引流管4,即使在引流管出现部分管径偏差时,其依然能够实现有效的固定。优选地,限位半管121按照能够增强其与引流管4的外表面之间的摩擦力的方式在其弧形内壁上设置附着层122。附着层122为具有一定厚度的粘性弹力材料,使得附着层122能够在限位半管121的作用力下挤压抵靠在引流管4的外壁上,使得其与引流管4的管壁形成一个粘连强度较大的连接结构。优选地,附着层122能够在受压时产生一定的变形,使得其内侧轮廓能够更好地契合引流管4的外轮廓。
32.如图3所示,限位半管121可转动地与连接杆14的端部连接,例如,限位半管121是利用贯穿其管壁的螺钉与连接杆14连接,并且螺钉的轴线与连接杆14的轴线相重合,从而在预先调节好连接杆14在盖体11内的长度时,医护人员通过拧动螺钉的方式来调节限位半管121的角度,使得限位半管121能够以与创口区域的皮肤成不同大小夹角的方式与连接杆14连接。优选地,连接杆14置于盖体11限定的腔室内的长度和限位半管121的倾斜角度均是在半壳体111拼接盖体11之前进行预先设置的。优选地,在限位半管121的内侧表面上还设置有能够将其表面限定成一个凹凸不平的曲面的气囊123。气囊123是以间隔布设的方式设置于所述限位半管121的内侧表面上,从而使限位半管121向附着层122传递的作用力是非均匀分布的,其通过附着层122作用在引流管4上的作用力是以强压力和弱压力间隔分布的,使得附着层122能够与引流管4之间具有更强的连接强度,避免引流管4与附着层122之间出现相对运动。优选地,附着层122的表面设置有压敏传感单元124。压敏传感单元124根据存在气囊123的位置以及不存在气囊123的位置分设至少两处,使得其能够同时获取由附着层122作用在引流管4上的两个不同大小的挤压力。优选地,压敏传感单元124还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连接外部显示终端,使得其采集的压力能够通过外部显示终端进行展示,从而护理人员能够根据压力的大小来调节连接杆14的长度,使得限位半管121以不同大小的作用力压紧限定靠近创口的一段引流管4的位置并保持该段引流管4的形态。
33.优选地,限位管12远离创口的一端还设置有调节件13,调节件13也设置在盖体11内,并且调节件13能够以带动从限位管12引出的部分引流管4发生管体形态变化的方式来调节引流管4中的引流液体的状态。优选地,调节件13能够带动从限位管12中引出并位于盖体11内的引流管4的管体进行移动,使得从限位管12中引出的一段引流管4能够与位于限位管12内的一段引流管4形成不同的夹角形态,使得引流管4与调节件13连接的位置与引流管4置于创口的端口的相对水平高度发生改变,从而引流管4内的引流液体能够在非外力作用下根据其所流经管路的形态来微调其流动速度。如图4所示,调节件13至少包括第一调节杆131、第二调节杆132和调节套管133。第一调节杆131和第二调节杆132横置于卡环112的内环道内,并且第一调节杆131和第二调节杆132能够在内环道所限定的圆形面内的不同直径方向上进行平移,并且第一调节杆131和第二调节杆132依据所处的位置调节其长度。优选地,第一调节杆131和第二调节杆132为可以自动进行伸缩的杆体。优选地,第一调节杆131和第二调节杆13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能够在卡环112的内环道内进行滑动的滑块135。滑块135通过支杆136贯穿卡环112的环体,并且支杆136远离滑块135的一端连接有可调节位置的限位块137。优选地,限位块137能够在支杆136的轴向上发生平移,从而限定滑块135在卡环112内的运动。优选地,第一调节杆131和第二调节杆132通过交叉套管134进行连接,并且交叉套管134还连接有穿设在引流管4上的调节套管133,从而第一调节杆131和第二调节杆132所发生的平移能够带动交叉套管134和调节套管133移动至卡环112所限定的圆形面内的任意位置,从而调节套管133带动从限位管12引出的部分引流管4发生管体形态变化。优选地,第一调节杆131和第二调节杆132可以是两根杆体在两个不同的环形轨道面内进行运动。进一步优选地,第一调节杆131和第二调节杆132可以分别是由两段插接在交叉套管134上的伸缩杆构成,使得第一调节杆131和第二调节杆132在同一个环形轨道面内进行运动。
34.患者在进行引流时,通常由于其改变姿态,使得引流管道与穿刺点位置产生相对位移,尤其是在管道固定位置,由于固定作用,使得管道的固定部分与非固定部分在患者的移动下产生不可避免的形态变化,这种形态变化通常会影响固定部位和/或非固定部位的某些部位的径向尺寸以及轴向方向的变化,例如出现弯折区域或者改变弯折区域的位置或程度,从而造成引流效率降低(鉴于流量与管道形态的相关性)、引流泵送效应降低、患者引流点位置产生二次伤害。现有固定装置仅是机械地将管道进行“固定”,在其固定部位将管道环向全方位地包覆以起到固定作用,例如现有夹子结构的固定结构,但是现有技术未考虑到如何在患者姿态变更的情况下,动态调整固定各项参数以使得在固定装置作用下的引流管仍能够以保持相对较好的引流效率、泵送效应和对创口低威胁的问题,造成引流效率较低、对患者产生二次伤害等问题。
35.基于此,根据一种优实施例,存在控制器,控制器被用于处理被配置在限位半管的用于两种不同位置测量的压敏传感单元的数据,以形成对管道的创口威胁性参数、管道泵送效应参数,从而在后续调整时间段内持续基于对两种压敏传感单元数据检测的情况下调整限位半管在两半壳体限定的区域内的位置以及角度,以在优先保证患者创口牵引影响参数在限定范围的情况下使得管道泵送效应和/或管道引流效率相对最高,同时或在后地按照调节管路远离创口的一端也即靠近引流设备的一端在位置以及角度上配合调整后的限位半管所限定的管道的靠近创口的一端以增大或使得管道泵送效应参数或管道引流效率相对最高的方式调整调节件。
36.具体地,除上述实施例提及的由人员手动控制限位半管以及调节件运动的方案之外,还可以采用自动调整的形式,例如利用可控地自动电机以及丝杠等传动结构构成等同的运动效果。为便于描述,将由本限位结构固定的管道两端中靠近创口的一端称为创口端,远离创口靠近引流设备的一端称为引流端,由患者创口至创口端的管段称为创口管段,由创口端至引流端的管段,也即被夹持在本限位结构中的管段称为中间管段,由引流端至引流设备的管段称为引流管段。在初始阶段,可以由人工确认引流管位置以及本限位结构的固定位置,以使得患者身体上的引流创口与窗口端之间的创口管段处于对创口低威胁状态。评价是否对创口产生威胁,原理性地,创口管段的拉伸力与威胁性具有直接关系,延伸地,创口管段的长度和角度与威胁性呈间接关系,进一步延伸地,创口管段在限位半管上各个位置产生的压力的位置与数值大小呈间接关系。对创口的是否具备威胁性,或者其判断数值范围,可由预先人工设定,一般性地,患者移动其身体部分造成其创口与相对固定位置的本限位结构的创口端产生相对位移时,会对创口管段产生拉伸,拉伸力超出某一范围时会对创口产生不可接受的不利影响,例如造成患者明显疼痛、伤口撕裂、伤口出血等,则由人工预先确定该相对位移范围,以确定低威胁范围以及高威胁范围。基于上述,初始阶段,创口管段处于低威胁范围,例如创口管段垂直于创口的状态,此时该管段拉伸力最小。上述实施例中,配置在限位半管上的强压力作用对应区域的压敏传感单元用于测定反映管段对限位半管各位置压力的第一压力数据,配置在限位半管上的弱压力作用对应区域的压敏传感单元用于测定反应管段中流通液体的压力的第二压力数据,第二压力数据可以被处理为管道泵送效应参数,或者基础地,可以被用于反映管道泵送效应参数的大小,两者关系为正相关。在获取第一和第二压力数据后,控制器基于第一优先级对第一压力数据进行处理,获得创口威胁性参数,并判断该参数是否处于低威胁范围,若是,则进一步处理第二压力数据,若否,则优先调控限位半管运动以使得后续检测处理获得的创口威胁性参数处于低威胁范围,再进一步处理第二数据。控制器处理第二压力数据以获得管道泵送效应参数,并在不违反第一优先级对创口威胁性参数的判断下,执行第二优先级的调控,该调控继续移动限位半管以使得由后续第二压力数据处理的管道泵送效应相对较大或者最大。优选地,在控制限位半管移动时,控制器基于在先检测的第一压力数据的位置以及大小,按照向此位置相反的方向移动的方式移动,且基于数值大小调整移动速度,两者呈正相关。此步骤的目的在于,在保证在患者改变体姿的情况下相对固定的引流管段不会产生对创口具备威胁的牵引力的情况下,对抗管段所处位置的重力势能对管道内液体流动的不利,基础地,重力势能有利于管道对液体的泵送,若管道轴向远离地平线向上,则管道泵送效应降低,引流效率下降,现有技术或者护理指导标准通常认为在患者体位发生变化之后,将引流管重新调整为与患者创口垂直即可,因为这样毫无疑问是牵引力最小的状态,但是现有技术没有考虑到,此种对创口最佳的状态是否仍然也是对管道泵送效应或者引流效率最好的状态,遗憾的是,很多情况下并非如此。因此本方案在优先保证创口端对患者创口处于低威胁范围的情况下,继续对创口端位置进行调整,以进一步提升管道泵送效应,能够精准调整至最佳位置。进一步地,在第二优先级的调整结束后或者于此同时,调节件带动引流端进行移动,且移动过程中同步检测第二压力数据,以使得管道泵送效应参数在创口端和引流端两者调节的过程中达到相对最高。优选地,引流端优先以相对创口端更靠近重力势能低位的方向移动,以使得中间管段的管段泵送效应增强,从而使得创口端以少移动或者不接近低威胁范
围至高威胁范围中间判断值的方式变化。
37.基于上述方案,实现了仅利用简单传感检测方式,基于患者的体位变化,动态调节限位结构的创口端位置、引流端位置,从而调节创口管段、中间管段以及引流管段的相对位置关系,在优先保证创口管段对创口威胁性处于低范围的情况下,对管段的位置进一步进行调整,合理排列创口管段、中间管段以及引流管段在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在重力势能上降低管中流体的流动阻力,有效提升管段的泵送效应,无需检测患者本身的姿态,大量精简设备,以使其体积缩小至能够安装至患者颈部的大小。
38.优选地,定位组件1通过连接件2来限定引流管4与创口所在的皮肤区域之间的相对位置,连接件2以定位组件1与人体表面连接的位置为定点并交叉环绕人体的躯干的方式限定定位组件1的工作位置。优选地,连接件2可以是十字交叉的绑带,从而其按照环绕患者颈部以及从患者的腋下缠绕至患者的背部的方式限定定位组件1在皮肤表面的位置。优选地,连接件2还包括环绕腰腹区域的连接带,连接带能够用于限定从定位组件1中引出的引流管4的位置和形态,并且其还能够用于安装储液单元5,使得引流管4与储液单元5之间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连接状态,使得引流管4输送的引流液体能够有效地进入到储液单元5中。优选地,在引流管4插入储液单元5的管体内设置有监测模块6。监测模块6可以是能够对引流管4内的引流液体的流速、颜色和粘稠度等物理参数进行监测的集成式传感器,从而在引流液体的物理参数发生变化时,通过向终端设备发送预警信号的方式提示相关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引流情况进行查看。
39.实施例2
40.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引流管限位装置,其还包括:
41.引流管4,用于将创口内产生的引流液体转移到储液单元5中,并且引流管4包括并行设置的主引流管41和副引流管42;
42.储液单元5,用于接收引流管4所输送的引流液体;
43.监测模块6,其用于监测从引流管4流入储液单元5中的引流液体的物理参数,在其监测到的引流管4内的引流液体的流速和液压超出设定阈值或创口出现溢液时,通过同时导通主引流管41和副引流管42的方式来加速引流液体的转移。
44.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具体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公开内容的启发下想出各种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也都属于本发明的公开范围并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发明说明书及其附图均为说明性而并非构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在全文中,“优选地”所引导的特征仅为一种可选方式,不应理解为必须设置,故此申请人保留随时放弃或删除相关优选特征之权利。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