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及包含其的电动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3-01-15 18:48: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及包含其的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2.近几年来,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依靠蓄电池作为驱动能源的电动电动车辆,具有零排放,噪声小的优势,随着电动车辆的市场占有率和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目前电动车辆中的电动商用车,如电动重型卡车、电动轻型卡车也开始逐渐出现在各自的应用场景中。
3.电动车辆分为快换式和充电式,快换式的电动车辆通常具有快换支架,电池箱安装于快换支架上,在电池箱电量不足时,电动车辆驶入换电站,更换快换支架上的电池箱。在换电站中,通常使用换电设备运送电池箱并更换快换支架上的电池箱,换电设备在对进行电池箱进行更换的过程中,需要相对于快换支架精准定位,才能确保将电池箱从快换支架上拆下和安装。在电池箱拆装过程中,换电设备还需要相对于快换支架固定,才能稳定地拆卸安装电池箱,因此,如何确保换电设备和快换支架的定位以及相对固定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换电设备和快换支架的定位的问题,提供一种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及包含其的电动车辆。
5.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6.一种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用于固定在电动车辆的车梁上并用于安装电池箱,其包括主体框架和锁止机构,所述锁止机构设置在所述主体框架上,所述锁止机构用于与所述电池箱上的锁止件配合以使所述电池托盘锁止或解锁于所述主体框架,所述主体框架固定于车梁上,所述主体框架上开设有用于供换电设备上的定位销由下至上插入的定位孔。
7.在本方案中,通过在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上设置与换电设备上的定位销配合的定位孔,可以实现换电设备与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的定位对准和相对固定,从而使得换电设备在换电时,不会相对于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产生位移,保证了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上的电池箱的拆装的顺利进行。并且,主体框架上设置有锁止机构,通过锁止机构实现电池箱在快换支架上的锁止和解锁,保证电池箱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以及电池箱的安装效率和拆卸效率。
8.较佳地,所述主体框架靠近所述电动车辆的车头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主体框架靠近所述电动车辆的车尾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中的一个为圆孔,另一个为腰型孔。
9.在本方案中,该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的前后定位孔分别为圆孔和腰孔,腰型孔能够方便定位销与定位孔快速对准,有助于提高对准效率,且可以避免换电设备与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之间的过定位,圆孔能够在定位销插入其中后使定位销相对固定,避免发生位
移偏差,确保定位对准精度。
10.较佳地,所述主体框架包括横梁、纵梁和立柱,所述纵梁沿电动车辆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纵梁固定至所述电动车辆的车梁上,所述横梁通过所述立柱与所述纵梁连接,所述纵梁、所述立柱和所述横梁依次连接围成矩形框架,所述立柱上开设有对应的所述第一定位孔或所述第二定位孔。
11.在本方案中,通过将定位孔设置在立柱上能够避免定位销插入后与横梁和纵梁上的零部件发生干涉。
12.较佳地,所述立柱为中空管,所述立柱的底部设置有法兰,所述法兰上开设有对应的第一定位孔或所述第二定位孔。
13.在本方案中,立柱为中空管,能够提供足够的容置空间容置定位销,该立柱的底部设置有法兰,方便形成腰型孔和圆孔,且能够避免对立柱本身的结构强度造成破坏,保证立柱的结构强度。
14.较佳地,所述法兰的边缘均朝向内侧凹陷,所述法兰分别于凹陷处与对应的所述立柱焊接连接。
15.在本方案中,法兰的内侧凹陷可以形成焊道,从而方便焊接形成稳定的固定。
16.较佳地,靠近所述电动车辆的车尾一侧的所述立柱的下表面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换电设备与所述电池箱的高度之和。
17.在本方案中,靠近所述电动车辆的车尾一侧的所述立柱的下表面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换电设备与所述电池箱的高度之和,这样可以避免立柱干涉换电设备带着电池箱进出电动车辆下方。
18.较佳地,靠近所述电动车辆的车头一侧的所述横梁上设置有电连接器以及接地柱。
19.在本方案中,靠近电动车辆的车头一侧的横梁上设置电连接器,电连接器用于与电池箱电连接,保证电池箱的供电功能。另外,横梁上还设置有接地柱,接地柱用于在电池箱内的电池漏电时将漏电产生的电荷导出至外部,避免电池箱漏电造成安全隐患。
20.较佳地,靠近所述电动车辆的车头一侧的所述横梁上设置有定位座,所述定位座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用于容纳电池箱上的定位轴的腰型孔。
21.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沿竖直方向的腰孔,可以与电池箱上的定位柱配合限制电池箱在左右方向上的晃动,而竖直方向上则不进行限制以免电池箱与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上的锁定构件配合时产生过定位。
22.较佳地,所述纵梁的内壁上开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避让孔。
23.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该避让孔,可以避开电动车辆的车梁上的紧固件或其它零部件,确保纵梁能够与车辆紧密贴合,有利于提高测量和车辆的连接可靠性。
24.较佳地,所述锁止机构包括锁基座,所述锁止件为锁轴,所述锁基座设于所述纵梁的下方,所述锁基座的下方设有开口及自所述开口延伸的滑道,所述开口用于供所述锁轴进出所述滑道,所述开口及所述滑道沿所述锁轴的轴线方向均贯穿所述锁基座。
25.在本方案中,锁基座设于纵梁下方,锁基座的开口设置在下方,电池箱通过下方的开口进入滑道,从而电池箱锁止在滑道内,避免了电池箱自锁基座的侧面进入滑道,能够避免锁轴自锁基座的一侧滑出,能够提高电池箱锁止的安全性。
26.较佳地,所述锁止机构还包括:
27.锁舌,所述锁舌枢设于所述锁基座,所述锁舌能够在所述容置槽及所述滑道内摆动,以连通或阻断所述滑道;
28.锁连杆,所述锁连杆作用于所述锁舌,所述锁连杆用于驱动所述锁舌摆动,所述锁连杆上设置有识别部;
29.传感器,所述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纵梁上,所述传感器的位置与所述锁舌阻断所述滑道时所述识别部所处的位置相对应。
30.在本方案中,锁舌设于容置槽内,结构紧凑,便于操作。锁舌能够将电池包上的锁轴锁止在滑道内,锁连杆便于对锁舌施加作用力以实施锁止和解锁操作,也便于同步控制多个锁舌。并且,通过在锁连杆上设置识别部和在纵梁上对应的设置传感器,能够精确地判断锁止机构是否锁止到位,确保锁止可靠。
31.较佳地,所述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还包括视觉识别组件,所述视觉识别组件包括安装架和安装板,所述安装架一端与所述主体框架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主体框架外侧,所述安装板连接于所述安装架延伸至所述主体框架外侧一端的端部,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能够被视觉设备识别的视觉识别点。
32.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视觉识别组件可以实现电动车辆的停车定位,换电站的仓室外壁设置有视觉设备,换电站的行车通道上设置有预设换电位置,电动车辆和换电设备在预设换电位置进行换电操作,为方便停车,电动车辆停靠在预设停车范围内均可进行换电操作。视觉设备通过识别视觉识别组件得到电动车辆的位置,进而可以方便地判断电动车辆是否停靠在预设停车范围内,如果电动车辆停靠在预设停车范围内,可进行换电操作,如果电动车辆没有停靠在预设停车范围内,则可以通过调整电动车辆的位置或换电设备的停靠位置使二者相互对准以进行换电操作,通过设置视觉识别组件实现电动车辆停车定位可提高换电设备与电动车辆的定位对准精度,有助于提高换电成功率。通过安装架将安装板牢固地安装在纵梁上,保证了安装板在被换电设备上的视觉设备识别的过程中不发生位移,进而保证了换电设备的定位的精确度;视觉识别点使得安装板更容易被视觉设备识别。
33.较佳地,所述视觉识别组件还包括固定板和识别标贴,所述固定板连接于所述安装板,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通孔,所述识别标贴具有能够所述被视觉设备识别的反光涂层,所述识别标贴粘贴与所述安装板上,且所述识别标贴与所述通孔位置相对应以在所述通孔处形成所述视觉识别点。
34.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固定板能够提高识别标贴的安装稳定性,固定板用于压住识别标贴的边缘,避免识别标贴脱落。固定板上开设通孔以漏出识别标贴使得识别标贴能够被视觉设备识别,识别标贴具有能够被视觉设备识别的反光涂层,使得其容易被视觉设备识别。
35.较佳地,所述通孔的数量为两个,所述通孔为圆孔,两个所述通孔的圆心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视觉设备的视角范围的二分之一。
36.在本方案中,设置这样的通孔间距能够保证视觉设备能够同时采集到两个识别点的信息,识别精度更高,定位更准确。
37.较佳地,所述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还包括转接件,所述转接件包括基座和设置在所述基座上的凸起部,所述基座和所述凸起部两者中的一个与所述主体框架连接,另一个
与所述电动车辆的车梁连接。
38.在本方案中,可以通过选择具有不同凸起部高度的转接件,实现同一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与不同车型的电动车辆的装配,避免一个车型需要设计一款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提高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通用性。
39.较佳地,所述转接件在对应于所述凸起部的相反侧形成避让槽,所述避让槽朝向所述凸起部的凸起方向凹陷,所述避让槽中设置贯穿到所述凸起部表面的安装孔。
40.在本方案中,在转接件中设置凸起部和避让槽,可以留出螺栓头的容纳空间,使得螺栓头可以容纳于避让槽中,避免与车梁产生干涉。
41.较佳地,所述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于沿所述电动车辆的长度方向连接于所述主体框架的至少一端,所述挡板的一端与所述主体框架连接,所述挡板的另一端向所述主体框架外侧延伸。
42.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挡板,可以阻挡电动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泥沙等异物进入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或电池箱内,可以有效保护电池箱,提高电池箱与快换支架的锁止稳定性。
43.一种电动车辆,其包括如上所述的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
44.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通过在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设置与换电设备上的定位销配合的定位孔,可以换电设备与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的定位和相对固定,从而使得换电设备在换电时,不会相对于快换支架产生位移,保证了快换支架上的电池箱的拆装的顺利进行。
附图说明
45.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6.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47.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48.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的又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49.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0.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51.图7为沿着图6的b-b线截取的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52.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3.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视觉识别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4.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5.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转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6.图1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转接件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57.图1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5的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8.图1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6的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与电动车辆的车梁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59.附图标记说明:
60.实施例1
61.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100
62.主体框架101
63.横梁103
64.纵梁104
65.立柱105
66.法兰106
67.锁止机构110
68.第一定位孔111
69.第二定位孔112
70.接地柱121
71.定位座122
72.电连接器123
73.避让孔125
74.实施例2
75.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200
76.锁止机构201
77.锁基座203
78.锁舌204
79.锁连杆206
80.传感器208
81.加强筋209
82.识别部210
83.纵梁221
84.实施例3
85.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300
86.视觉识别组件301
87.安装架303
88.安装板305
89.固定板306
90.识别标贴308
91.实施例4
92.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400
93.转接件401
94.基座403
95.凸起部404
96.避让槽406
97.安装孔408
98.实施例5
99.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500
100.挡板501
101.主体框架503
102.横梁505
103.纵梁507
104.立柱509
105.实施例6
106.快换支架602
107.车梁603
具体实施方式
108.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109.本技术所记载的各个实施例均可单独实施,同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本技术的公开,将各个实施例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组合实施,这些组合应当被认为是本技术的公开。
110.实施例1
111.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100,用于固定在电动车辆的车梁上并用于安装电池箱,尤其适用于重卡、轻卡等商用车。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100包括主体框架101和锁止机构110,锁止机构110设置在主体框架101上,锁止机构110用于与电池箱上的锁止件配合以使电池托盘锁止或解锁于主体框架101,主体框架101固定于车梁上,主体框架101上开设有用于供换电设备上的定位销由下至上插入的定位孔。
112.通过在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100上设置与换电设备上的定位销配合的定位孔,可以实现换电设备与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100的定位对准和相对固定,从而使得换电设备在换电时,不会相对于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100产生位移,保证了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100上的电池箱的拆装的顺利进行。并且,主体框架101上设置有锁止机构110,通过锁止机构110实现电池箱在快换支架上的锁止和解锁,保证电池箱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以及电池箱的安装效率和拆卸效率。
113.主体框架101靠近电动车辆的车头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定位孔111,主体框架101靠近电动车辆的车尾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定位孔112。
11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孔111为腰型孔而第二定位孔112为圆孔。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一定位孔111设为圆孔,而第二定位孔112设为腰型孔。
115.该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100的前后定位孔分别为圆孔和腰型孔,腰型孔能够方便定位销与定位孔快速对准,有助于提高对准效率,且可以避免换电设备与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100之间的过定位,圆孔能够在定位销插入其中后使定位销相对固定,避免发生位移偏差,确保定位对准精度。
116.主体框架101包括横梁103、纵梁104和立柱105,纵梁104沿电动车辆长度方向延伸,纵梁104固定至电动车辆的车梁上,横梁103通过立柱105与纵梁104连接,纵梁104、立柱105和横梁103依次连接围成矩形框架,立柱105上开设有对应的第一定位孔111或第二定位孔112。
117.具体地,锁止机构110设置在纵梁104上,靠近电动车辆的车头一侧的横梁103上设置有电连接器123,电连接器123用于与电池箱电连接,保证电池箱的供电功能。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定位孔设置在立柱105上能够避免定位销插入后与横梁103和纵梁104上的零部件(如锁止机构110、电连接器123等)发生干涉。
118.在一个实施例中,立柱105为中空管,立柱105的底部设置有法兰106,法兰106上开设有对应的第一定位孔111或第二定位孔112。
119.本实施例中,立柱105为中空管,能够提供足够的容置空间容置定位销,该立柱105的底部设置有法兰106,方便形成腰型孔和圆孔,且能够避免对立柱105本身的结构强度造成破坏,保证立柱105的结构强度。
120.在一个实施例中,法兰106的边缘均朝向内侧凹陷,法兰106分别于凹陷处与对应的立柱105焊接连接。
121.本实施例中,法兰106的内侧凹陷可以形成焊道,从而方便焊接形成稳定的固定。
122.在一个实施例中,靠近电动车辆的车尾一侧的立柱105的下表面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换电设备与电池箱的高度之和,这样可以确保立柱105不会干涉换电设备运送电池箱进出电动车辆的下方。
123.在本实施例中,靠近车尾一端的立柱105的下表面在高度方向上高于靠近车头一端的立柱105的下表面。在换电设备与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100进行对接时,应尽量避免换电设备上与立柱105配合的定位销过长而造成换电设备不稳定,因此,在保靠近车头一端的立柱105较长的情况下,缩短靠近车尾一端的立柱105,从而确保稳定定位的同时,避免换电设备上的电池箱在安装入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100时与第二立柱105发生干涉。
124.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立柱105底部设置法兰106,因此,法兰106的下表面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换电设备与电池箱的高度之和,以达到上述相同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若不设置法兰106,或设置其他构件来形成腰型孔或圆孔,应当理解为那些其他构件与法兰106等同,或理解为法兰106或其他构件为立柱105的一部分,以形成适当的高度差。
125.在一个实施例中,靠近电动车辆的车头一侧的横梁103上还设置有接地柱121。接地柱121用于在电池箱内的电池漏电时将漏电产生的电荷导出至外部,避免电池箱漏电造成安全隐患。
126.在一个实施例中,靠近电动车辆的车头一侧的横梁103上设置有定位座122,定位座122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用于容纳电池箱上的定位轴的腰型孔。
127.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沿竖直方向的腰孔,可以与电池箱上的定位柱配合限制电池箱在电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晃动,而竖直方向上则不进行限制以免电池箱与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100上的锁定机构配合时产生过定位,电池箱相对于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100在竖直方向上的限位由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100的锁定机构实现。
128.在一个实施例中,纵梁的内壁上开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避让孔125,通过设置该避让孔125,可以避开电动车辆的车梁上的紧固件或其它零部件,确保纵梁能够与车辆紧密贴合,有利于提高纵梁和车辆的连接可靠性。
129.在本实施例中,该避让孔125从纵梁104的上边沿向下竖直延伸,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只要该避让孔125可以避开电动车辆的车梁上的紧固件或零部件,其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
130.进一步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定位孔、主体框架101、接地柱121、电连接器123、定位座122及避让孔125等在实际应用中均可以单独实施,上述实施例并不做具体限定。
131.实施例2
132.本实施例的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200与实施例1的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100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133.如图5-7所示,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200的锁止机构201包括锁基座203,锁止件为锁轴,锁基座203设于纵梁221上,锁基座203的下方设有开口及自开口延伸的滑道,开口用于供电池箱上的锁轴进出滑道,开口及滑道沿锁轴的轴线方向均贯穿锁基座203。在本方案中,锁基座203设于纵梁221下方,锁基座203的开口设置在下方,电池箱通过下方的开口进入滑道,从而电池箱锁止在滑道内,避免了电池箱自锁基座的侧面进入滑道,能够避免锁轴自锁基座的一侧滑出,能够提高电池箱锁止的安全性。
134.具体地,锁轴的两端均露出于滑道,锁轴的两端均连接电池箱,锁轴的两端均连接电池箱,从而锁轴的中间部分卡在滑道,锁止两端承受电池箱的作用力,进而提高了锁轴受力的均匀性,避免了锁轴自锁基座203的一侧滑出,能够提高电池箱锁止的安全性。
135.锁止机构201还包括锁舌204、锁连杆206和传感器208;锁舌204枢设于锁基座203,锁舌204能够在容置槽及滑道内摆动,以连通或阻断滑道;锁连杆206作用于锁舌204,锁连杆206用于驱动锁舌204摆动,锁连杆206上设置有识别部210(本实施例中为一通孔,可选择地在通孔内设置磁钢等可识别物);传感器208(例如霍尔传感器208)设置在纵梁221上,传感器208的位置与锁舌204阻断滑道时识别部210所处的位置相对应。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锁舌204设于容置槽内,结构紧凑,便于操作。锁舌204能够将电池包上的锁轴锁止在滑道内,锁连杆206便于对锁舌204施加作用力以实施锁止和解锁操作,也便于同步控制多个锁舌204。并且,通过在锁连杆206上设置识别部210和在纵梁221上对应的设置传感器208,能够精确地判断锁止机构201是否锁止到位,确保锁止可靠。
136.进一步地,纵梁221上设置有加强筋209以增强纵梁221的结构强度,传感器208优选设置于纵梁221和加强筋209之间,传感器208位于纵梁221和加强筋209之间的容置空间内,可以通过纵梁221和加强筋209保护传感器208,避免传感器208损坏。
137.在其他实施例中,锁基座203与锁轴的连接方式还可以采用螺栓型锁或t型锁形式,以上实施例并不做具体限定。具体地,可以在锁基座203的开口内设置第一螺纹部,在电池箱的锁轴上匹配设置与第一螺纹部相配合的第二螺纹部,即锁基座203与锁轴的连接方式为螺栓型锁,二者通过第一螺纹部与第二螺纹部的配合实现锁止;或,在锁基座203的开口内设置止挡部,在电池箱的锁轴上匹配设置与止挡部相配合的限位部,使锁基座203与锁轴的连接方式为t型锁,二者通过限位部与止挡部的配合实现锁止。
138.在本实施例中,锁基座203可拆卸地连接于纵梁221。在其他实施例中,锁基座203也可以与纵梁221一体成型,本实施例并不做具体限定。
139.进一步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锁止机构201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单独实施,上述实施例并不做具体限定。
140.实施例3
141.本实施例的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300与实施例1的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100大致相
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142.如图8-9所示,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300还包括视觉识别组件301,视觉识别组件301包括安装架303和安装板305,安装架303一端与主体框架连接,另一端延伸至主体框架外侧,安装板305连接于安装架303延伸至主体框架外侧一端的端部,安装板305上设置有能够被视觉设备识别的视觉识别点。
143.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视觉识别组件301可以实现电动车辆的停车定位,换电站的仓室外壁设置有视觉设备,换电站的行车通道上设置有预设换电位置,电动车辆和换电设备在预设换电位置进行换电操作,为方便停车,电动车辆停靠在预设停车范围内均可进行换电操作。视觉设备通过识别视觉识别组件301得到电动车辆的位置,进而可以方便地判断电动车辆是否停靠在预设停车范围内,如果电动车辆停靠在预设停车范围内,可进行换电操作,如果电动车辆没有停靠在预设停车范围内,则可以通过调整电动车辆的位置或换电设备的停靠位置使二者相互对准以进行换电操作,通过设置视觉识别组件301实现电动车辆停车定位可提高换电设备与电动车辆的定位对准精度,有助于提高换电成功率。通过安装架303将安装板305牢固地安装在纵梁上,保证了安装板305在被换电设备上的视觉设备识别的过程中不发生位移,进而保证了换电设备的定位的精确度;视觉识别点使得安装板305更容易被视觉设备识别。
144.具体地,视觉设备可以但不局限于为采用双目相机,采用双目相机同时采集识别点的图像可以获得识别点的三维姿态信息,识别精度高,定位更准确,双目相机优选安装于换电站的舱室外壁,且双密相机的镜头朝向换电站的行车通道设置。
145.在一个实施例中,视觉识别组件301还包括固定板306和识别标贴308,固定板306连接于安装板305,固定板306上开设有通孔,识别标贴308具有能够被视觉设备识别的反光涂层,识别标贴308粘贴于安装板305上,且识别标贴308与通孔位置相对应以在通孔处形成视觉识别点。
146.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固定板306能够提高识别标贴308的安装稳定性,固定板306用于压住识别标贴308的边缘,避免识别标贴308脱落。固定板306上开设通孔以漏出识别标贴308使得识别标贴308能够被视觉设备识别,识别标贴308具有能够被视觉设备识别的反光涂层,使得其容易被视觉设备识别。
147.在一个实施例中,通孔的数量为两个,通孔为圆孔,两个通孔的圆心之间的距离不大于视觉设备的视角范围的二分之一。设置这样的通孔间距能够保证相机能够同时采集到两个识别点的信息,识别精度更高,定位更准确。
148.具体地,视觉识别组件301与换电站的控制单元电连接。控制单元中储存有基准图像,视觉识别组件301将识别到的实时图像传送到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将基准图像与实时图像进行对比,误差率在预定范围内,则电动车辆停靠在预设停车范围内,控制单元发送换电指令,换电站开始常规换电流程,若对比结果,误差率超出预定范围内,则电动车辆没有停靠在预设停车范围内,控制单元对应发出调整指令,对应调整电动车辆的位置或换电设备的停靠位置以使二者相互对准后再进行换电操作
149.进一步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视觉识别组件301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单独实施,上述实施例并不做具体限定。
150.实施例4
151.本实施例的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400与实施例1的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100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152.如图10-12所示,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400还包括转接件401,转接件401包括基座403和设置在基座403上的凸起部404,基座403和凸起部404两者中的一个与主体框架连接,另一个与电动车辆的车梁连接。
153.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选择具有不同凸起部404高度的转接件401,实现同一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400与不同车型的电动车辆的装配,避免一个车型需要设计一款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400,提高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通用性。
154.在一个实施例中,转接件401在对应于凸起部404的相反侧形成避让槽406,避让槽406朝向凸起部404的凸起方向凹陷,避让槽406中设置贯穿到凸起部404表面的安装孔408。
155.本实施例中,在转接件401中设置凸起部404和避让槽406,可以留出螺栓头的容纳空间,使得螺栓头可以容纳于避让槽406中,避免与车梁产生干涉。进一步地,避让槽406的底部和基座403上均设有贯通的安装孔408以方便连接螺栓等紧固件。
156.在本实施例中,避让槽406形成为t形,且与凸起部404的形状相同,避免了螺栓等紧固件与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400或电池箱相互干涉。在其他实施例中,避让槽406也可以形成方形等形状,凸起部404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成与避让槽406的不同的形状。
157.在本实施例中,基座403通过螺栓等紧固件连接于电动车辆的车梁,而凸起部404通过螺栓等紧固件连接于主体框架,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基座403通过螺栓等紧固件连接于主体框架,而凸起部404通过螺栓等紧固件连接于电动车辆的车梁。可选择地,也可以采用焊接等其他方式将转接件401与电动车辆的车梁或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400的主体框架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转接件401还可以与电动车辆的车梁或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400的主体框架中的一个一体成型。
158.进一步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转接件401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单独实施,上述实施例并不做具体限定。
159.实施例5
160.本实施例的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500与实施例1的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100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161.如图13所示,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500还包括挡板501,挡板501于沿电动车辆的长度方向连接于主体框架503的至少一端,挡板501的一端与主体框架503连接,挡板501的另一端向主体框架503外侧延伸。
162.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挡板501,可以阻挡电动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泥沙等异物进入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500或电池箱内,可以有效保护电池箱,提高电池箱与快换支架的锁止稳定性。
163.在本实施例中,仅在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500的前侧横梁505的两端设置有挡板501,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根据需要在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500的后侧横梁505的两端设置挡板501。
164.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500的纵梁507上设置挡板501,以防止上方的泥沙等异物落到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500的锁定机构中。
165.进一步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挡板501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单独实施,上
述实施例并不做具体限定。
166.实施例6
167.参见图1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动车辆,其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记载的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或这些实施例非矛盾的相互组合形成的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电动车辆用快换支架602安装于车辆的车梁603的下方。
16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69.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作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