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交织化改性沥青混凝土

2023-01-15 06:21:2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技术特征:
1.一种交织化改性沥青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包括交织化复合纤维和沥青混凝土;所述交织化复合纤维占沥青混合料总质量即交织化复合纤维和沥青混凝土总质量的0.2%-0.5%;所述的交织化复合纤维包括木质素纤维、聚酯纤维、聚合物复合添加剂;木质素纤维:聚酯纤维:聚合物复合添加剂质量百分比为2:6:1;所述木质素纤维、聚酯纤维、聚合物复合添加剂为复合掺配并一起制成交织化复合纤维,所述交织化复合纤维混掺于沥青混凝土中,对沥青混凝土路用性能起到综合改善的作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织化改性沥青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沥青混凝土包括热沥青和集料,集料分为粗集料和细集料;将交织化复合纤维加入热沥青前,交织化复合纤维先与集料进行干拌;在干拌过程中,交织化复合纤维中的聚酯纤维和木质素纤维会被集料打散,均匀分散到粗集料和细集料中,而聚合物复合添加剂在应力场和温度场的耦合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一部分黏附在集料上,一部分被打碎分散;热沥青加入之后,分散在集料中的木质素纤维吸附稳定沥青,聚酯纤维发挥增黏阻裂的作用,聚合物复合添加剂粒子会发生溶胀。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织化改性沥青混凝土,其特征在于:交织化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中,交织化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包括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以及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中,交织化复合纤维的掺量为沥青混合料总质量的0.2%-0.5%;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中,交织化复合纤维的掺加方式采用干拌,先将交织化复合纤维和集料干拌60s,使交织化复合纤维在粗集料中分散均匀,然后再加入热沥青,拌和60s;细集料包括矿粉,最后加入矿粉,再拌和60s;干拌和的总拌和时间为3min;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中,通过配合比设计决定交织化改性沥青混凝土中的集料级配和热沥青用量。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交织化改性沥青混凝土,其特征在于:试验过程中干拌和的温度控制如下,配合比设计过程试验步骤的粗集料加热温度设为180~190℃,配合比设计过程试验步骤的热沥青加热温度设为150~160℃,配合比设计过程试验步骤的沥青混合料拌和温度为165~175℃;配合比设计过程试验步骤的拌和好的沥青混合料温度为160~170℃,配合比设计过程试验步骤拌和好的试件击实温度为165℃。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交织化改性沥青混凝土,其特征在于: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中:1)选择目标粗集料级配;根据路面设计确定的混合料类型选择目标粗集料级配;2)计算各种粗集料与细集料的配比;对粗集料与细集料进行筛分试验,并测定各种粗集料与细集料的矿料相对密度及各种矿料的颗粒组成,确定达到级配曲线要求时各种粗集料与细集料的配比;3)确定最佳热沥青用量;采用马歇尔试验方法确定交织化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最佳热沥青用量;以初步拟定的目标热沥青用量为中值,以0.5%的配比间隔上下变化热沥青用量制备马歇尔试件,马歇尔试件数不少于5组;在试验温度及试验时间内用马歇尔试验仪测定马歇尔试件稳定度、流值、密度,并计算空隙率、沥青饱和度以及集料的间隙率;根据试验结果和计算结果分别绘制热沥青用量与密度、稳定度、流值、空隙率、热沥青饱和度以及矿料间隙率的关系曲线,按照马
歇尔试验方法根据关系曲线确定最佳热沥青用量,如果不能符合要求,则调整级配,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并进行马歇尔试验,直至各项指标均能够符合要求。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交织化改性沥青混凝土,其特征在于: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中,根据目标配合比确定的各种集料的比例,从拌和机二次筛分后进入各热料仓的材料取样进行筛分,确定各热料仓的材料比例,使集料合成级配接近目标配合比合成级配曲线,同时反复调整冷料仓进料比例,以达到供料均衡,再根据目标配合比确定的最佳热沥青用量,以0.3%的配比间隔上下变化热沥青用量,确定三个热沥青用量进行马歇尔试验,确定生产配合比的最佳油石比。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交织化改性沥青混凝土,其特征在于:生产配合比验证中,采用生产配合比进行试拌,并用拌和的热沥青混合料进行马歇尔试验检验,由此确定生产用的标准配合比。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交织化改性沥青混凝土,实施交织化改性沥青混凝土包括交织化复合纤维和沥青混凝土;所述的交织化复合纤维包括木质素纤维、聚酯纤维、聚合物复合添加剂;所述木质素纤维、聚酯纤维、聚合物复合添加剂为复合掺配并一起制成交织化复合纤维,所述交织化复合纤维混掺于沥青混凝土中,对沥青混凝土路用性能起到综合改善的作用。本发明的木质素纤维具有较高的吸油率,能够吸附稳定沥青,提高沥青混凝土的耐久性。聚酯纤维掺加到沥青混合料中起到加强筋的作用,能够明显改善沥青混凝土的低温抗裂性能。聚合物复合添加剂能提高沥青的黏度,从而改善沥青混凝土的高温性能,增强沥青混凝土路面抵抗高温车辙的能力。沥青混凝土路面抵抗高温车辙的能力。沥青混凝土路面抵抗高温车辙的能力。


技术研发人员:刘振楠 张慧娜 董轶 许杰 刘迪 李剑 张博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天津仁爱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2.10.19
技术公布日:2023/1/13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